《周易》中的德行思想对实现“中国梦”的指导

合集下载

论《周易》中的德

论《周易》中的德

“ 易简之善” 是“ 至善” , 《 礼记 ・ 大学》 云: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 又云: “ 《 诗》 云: 穆穆文王, 于缉熙敬止!为人君, 止于仁; 为人臣, 止于敬; 为人子, 止于孝; 为人父, 止于慈; 与国人
1 5
万方数据
交, 止于信。 ” 亦同于老子所说的“ 上善” , 《 老子 ・ 道经》 第八章云: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居众人 之所恶 , 故几于道矣。 ” “ 至德” 即“ 中和” , 《 周礼 ・ 师氏》 云: “ 以三德教国子, 一曰至德, 以为道本。 ” 郑玄注: “ 至德, 中和之 德, 覆煮持载, 含容者也。孔子曰: 中庸之为德, 其至矣乎。 ” 中和之德 , 本于天地, 《 礼记 ・ 中庸》 云: “ 喜 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 天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 地位焉, 万物育焉。 ” 又云: “ 《 诗》 云: 莺飞决天, 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 及其 至也, 察乎天地。 ”
诚也。 ” 《 礼记 ・ 中庸》 云: “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 久则征, 征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博厚所
以载物也, 高明所以覆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无疆。如此者, 不见而章, 不动
而变, 无为而成。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二, 则其生物不测。 ”
收稿 日期 : 2 0 0 7 -0 3 -2 5 作者简介 : 连肋名 ,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1 4
万方数据
“ 易之兴也, 其当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邪” 。盛德即大业, 《 荀子 ・ 臣道》 云: “ 明主尚贤使能而妻其盛。 ” 杨 惊注: “ 盛谓大业。 ’ , 《 释名 ・ 释言语》 云: “ 业, 捷也, 事捷乃有功业也” 。《 小尔雅 ・ 广语》 云: “ 捷, 及也。 ” 又 云: “ 捷, 疾也。 ” 疾同急, 《 释名 ・ 释言语》 云: “ 急, 及也, 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 周易 ・ 乾・ 文言》 云: “ 九 三曰: 君子终日 乾乾, 夕惕若厉, 无咎。 何谓也?子日: 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 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 可与言几也, 知终终之, 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优, 故乾乾 因其时而惕, 虽危无咎矣。・ 一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故无咎。 ” “ 富有” 如同“ 大有” , 《 孟子 ・ 尽心下》 云: “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 庄子 ・ 天地》 云: “ 不同同之之谓 大。 ” 《 周易 ・ 大有 ・ 象》 云: “ 大有, 君子以遏恶扬善, 顺天休命。 ” 富、 有同义, 《 列子 ・ 说符》 云: “ 羡施氏之 有。 ” 张湛注: “ 有犹富也。 ’ , 《 说文》 云: “ 富备也。一曰厚也。 ” 可知“ 富有” 即《 孟子 ・ 尽心上》 所云: “ 孟子 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 《 周易 ・ 乾・ 象》 云: “ 天行健, 君子以自 强不息。 ” 盛同强, 《 吕氏春秋 ・ 悔过》 云: “ 此其备必已盛矣。 ” 高诱注: “ 盛, 强。 ” 马王堆帛书《 经法 ・ 论》 云: [ 强生威, 威] 生惠, 惠生正, 〔 正」 生静, 静则平, 平则宁, 宁则素, 素则精, 精则神, 至神之极, 仁 见〕 知不惑。帝王者, 执此道也, 是以守天地之极, 与天俱见。 “ 自 强不息” 是“ 修身” 之道, 《 礼记 ・ 大学》 云: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 郭店楚简 《 成之闻之》 云: “ 是故君子之于言也, 非从末流者之贵, 穷言反本者之贵, 苟不从其由, 不反其本, 虽强之 弗入矣。 ” 故“ 盛德” 如“ 厚德” , 《 春秋繁露 ・ 仁义法》 云: “ 求诸已谓之厚” 。《 周易 ・ 系辞上》 云: “ 劳谦, 君 子终吉。子曰: 劳而不伐, 有功而不德, 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 礼言恭, 谦也者, 致恭以 存其位者也。 ” 《 国语 ・ 越语》 云: “ 盛而不骄。 ” 韦昭注: “ 盛元气广大时也。 ” 《 孟子 ・ 公孙丑上》 云: “ 日: 我知言, 我善 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 至大且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 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 ”诗经 ・ 定之方中》 云: “ 匪直也人, 秉心塞渊。 ” 郑玄笺: “ 塞, 充满 也。 ” 《 礼记 ・ 孔子闲居》 云: “ 志气塞乎天地。 ” 郑玄注: “ 塞, 满也。 ” 塞即满, 义同盛, 志气不充塞于天地, 不 可谓“ 盛德” , 《 素问 ・ 脉要精微论》 云: “ 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服。 ” 王注: “ 盛, 谓盛满。 ” 《 周易 ・ 系辞下》 云: “ 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 ” 《 孔子家语 ・ 颜回》 云: “ 颜回问于孔子曰: 成人之行若 何?子曰: 达于情性之理, 通于物类之变, 知幽明之故, 睹游气之原, 若此可谓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 化, 德之盛也。 ” 成人之行是达于盛德的途径。成人又作成身、 成性、 成名等, 《 周易 ・ 系辞上》 云: “ 天地设 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 道义之门。 ” 《 孔子家语 ・ 颜回》 云: “ 古之为政, 爱人为大, 不能爱人, 不能 有其身, 不能有其身, 不能安土, 不能安土, 不能乐天, 不能乐天, 不能成身。公问曰: 敢问何谓成身。孔 子对曰: 不过乎物。 ”论语 ・ 宪问》 云: “ 子路问成人。子曰: 若减武仲之知, 公孙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之艺, 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 见危受命, 久要不忘平生 之言, 亦可以为成人矣。 ”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对于宇宙万物变化的一种观察和认识。

虽然《周易》是在几千年前创作的,但它的思想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有着持久的影响。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

首先,《周易》强调了事物的变化与转化。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有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一思想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如量子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微观领域的事物也具有不可预测性,进化论揭示了物种之间的演化和变化。

而在现代社会中,变化是常态,我们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

因此,学习《周易》的变化转化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应对变化的挑战,拥抱变化并适应变化,以求得更好更长久的发展。

最后,《周易》强调了和谐的社会秩序。

《周易》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秩序,只有符合这种秩序,才能达到和谐与稳定。

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

学习《周易》思想的和谐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社会平衡和谐的路径,以促进公平正义、绿色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变化转化、天人相应和社会秩序。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和应用《周易》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变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

因此,《周易》的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现代意义。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典籍,是周朝时期的经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周易》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被视为“三统一”之一、在中国传统的学问分类中,“经、史、子、集”被称为“四书五经”,其中的五经被认为是五部重要的典籍。

而《周易》作为五经之一,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哲学观念与其他经典相辅相成,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其次,对于哲学方面,《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周易》蕴含了“易经思想”,并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阴阳平衡”的理念。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各个学派,对于后来的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多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此外,《周易》对中国古代宗教也有深刻的影响。

易经被视作一种神秘的预测方法,常被用于卜筮和预测吉凶祸福。

《周易》中的“乾坤”、“八卦”、“占卜”等概念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对于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周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易经的典籍性质和精神内涵让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至今,《周易》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周易》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人雅士的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此外,《周易》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被认为是预测历史的工具之一,被广泛用于皇帝和王朝的决策制定。

历史记载中,有许多历代皇帝和政府官员把经筵设在《周易》前,借助易经的智慧来辅助治理国家。

这些皇帝和政府的使用与推崇使《周易》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历史进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它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对于哲学、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探究《周易》的人生世界价值观.doc

探究《周易》的人生世界价值观.doc

探究《周易》的人生社会价值观-《周易》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

其内容博大精深,中外研究易学的很多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企业管理人士等等,都从中得到过宝贵的智慧启迪。

易经中也包含着大量关于人生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获得途径,这些观点熠熠闪亮,伴随着炎黄子孙走过了2000 多年的历程,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吸收,将帮助人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理清发展目标和方向,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走向光明的未来。

1 和谐在周易中,和谐是基本的价值观,并且其中包含丰富的和谐哲理,例如,在《彖传乾》中写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其意思就是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在大自然的运行变化过程中,都能各尽其用,各得其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和谐的整体,进而推动万物的持续发展。

天人和谐作为万物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在周易中,宇宙被认为是秩序井然的有机整体,通常情况下该有机体以太极为本原,其中任何事物与他事物,甚至宇宙整体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在《系辞传》第九章中写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周易的和谐观。

当今社会,人和人,人和社会自然,富裕和贫穷,人的内心的不和谐现象比比皆是,周易的和谐智慧可以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序卦曰: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

对于一个好的管理者来说,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管不养,也不能只养不管。

通常情况下,需要养中有管,管中有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更好地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养乃管理题中的重要之义。

在《益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其意思就是说损与益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果没有损,也就没有益。

2 顺应变化、主动变化《系辞上传》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退,变在其中矣。

在这系卦中,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了清楚地阐述。

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变化过程中,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再发展时,在这种情况下它到所能容载的极限,那么它必然通过变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质变。

周易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周易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周易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周易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阴阳之学”。

周易具有丰
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在人生的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周易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周易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阴阳互补、相互转化的不断变化的整体,而人生也是如此。

人生的本质是如同运动的阴阳两极,互为对立,又
互为补益。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是在于体验阴阳的交替,
达到自我完整。

二、忠诚和尊重自然
周易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应该以忠诚尊重自然为首要原则,适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不应与自然对抗。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找到
自己的位置,和谐共生。

三、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周易认为人生一切都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和环
境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取得成功。

如此,可以在阴阳两极间真
正找到平衡。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周易也有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认为要想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

个人的修养与家庭的和睦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同时,政治领袖也要领悟阴阳哲学,巧妙地运用阴阳之道,以最有效的方式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五、格物致知和天人合一
周易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只有深入世界,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此外,周易也倡导天人合一,主张将天体、自然和人类的组成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寻求宇宙间的共性。

综上所述,周易的哲学思想对人生的指导意义非常深刻。

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自我完整,达到人生的平衡与和谐。

从《周易》探索中华核心价值观

从《周易》探索中华核心价值观

从《周易》探索中华核心价值观李英华摘要:中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即中华民族的最深邃、最崇高的价值理念,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治国平天下的魂魄、是协调人与自然使整个宇宙臻于至善的核心理念。

《周易》蕴含着这一核心理念,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保合太和”。

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强调个体人格的确立,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或逻辑起点;“天下为公,保合太和”则指向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即国际关系)和整个宇宙(即人与自然关系)的至善境界。

中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确立和传播中华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个体的健全人格、促进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与和谐发展、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从而最终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周易》中华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简介:李英华,哲学博士,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引言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学界有不少论者探讨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这些讨论都是有意义的。

但由于没有自觉地提出一个核心概念,故这些讨论大都流于一般化。

公方彬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这一名词,但却没有阐述它的基本内涵,—151—只是指出了他认为应该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

①自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后,学界已不再探讨这个问题了。

“三个倡导”的提出彰显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笔者仍愿秉持中华文化立场,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

不妥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一问题的提出一位哲人说过:“每一个时代思潮都有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

”②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什么问题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而成为国人关注的中心问题呢?这就是如何重建中华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早在200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就曾指出,要从战略高度进行价值观教育和文化建设,就应当注重发掘中国传统人文资源,努力继承和发扬“以德为本,天下为公”的思想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三、孔子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

三、孔子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

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三、孔⼦概括《周易》的核⼼思想为“阴阳合德”,即和谐哲学这就越来越接近《周易》的核⼼思想了。

《易·系辞上》中所引孔⼦的关于“阴阳合德”之语,为我们提供了⼀把最佳的钥匙:《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不息),以通神明之德(规律)。

(《四书五经》,岳麓书社,1991年版,上册,204页)孔⼦这段话,表达了他⾃⼰对于《周易》的扼要⽽⼜深刻的理解。

他把《乾》、《坤》两卦看成是《周易》的⼤门与⼊门,我们前⾯⾃《乾》、《坤》两卦⾄《睽卦》的全部讨论与分析,可以说,都正是沿着孔⼦的这⼀思路展开的。

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合德”四个字。

不过,我们需要把孔⼦的这段话详细解剖⼀下,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阴阳合德”四个字的概括深度。

孔⼦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这也就是说,《乾》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阳性的事物;《坤》卦可以象征世上的⼀切阴性的事物。

这个看法,其实是先秦⼀些法先王学派的⼤思想家们的公论。

《⽼⼦》中说:“万物负阴⽽抱阳”(⽼⼦:《道德经下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5页),正是源于《周易》、解释《周易》的。

《⽼⼦》对《周易》的核⼼思想的理解,是⼗分准确、到位的。

作为对于辩证法思想的阐释,《周易》的《乾》、《坤》两卦,是将阴、阳做了分解性的阐释的。

但是,在⽣活实际中,阴与阳共存于⼀个事物当中,其实是分不开的。

任何⼀个事物,在其内部,都是阴阳共存的。

所以,⽼⼦认为, “万物负阴⽽抱阳”,正是对于《周易》中的《乾》、《坤》两卦的依存关系,表达得恰如其分。

⽽同为道家思想的《庄⼦·天下篇》中,则说:“《易》以道阴阳”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3 ⽉版,84页),也正是抓住了《周易》的核⼼观点。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浅谈《周易》的仁义思想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浅谈《周易》的仁义思想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浅谈《周易》的仁义思想【内容摘要】《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具有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内涵。

本文试图从《易传·说卦》谈起,对《周易》的仁义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时下流行的厚黑哲学进行一定的反思。

【关键字】仁义厚黑正文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周易》长期被尊为儒家五经之首、三玄之冠,甚至被认为是包罗万象、囊括了天地、人间所有知识,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

清朝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总篆官纪晓岚曾对《周易》作总评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所以说,《周易》这部古老经典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推求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来弄明白社会人生各种问题的。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系辞下》)按照《系辞》的观点,《易》卦自创始之日起,就有许多道德的含义。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定天下之疑。

”(《系辞上》)《周易》既然有这么大的功效,所以“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系辞上》)一、《周易》的仁义观——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是中国上古时代道德范畴的用语。

“仁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互相帮助;义本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互相负责。

”①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同学派又按各自的立场对仁义进行了不同的解释。

例如儒家把仁解释为“亲爱”(《礼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墨家则把仁解释为“兼爱”。

但在民间,人们仍按其本意来理解它们。

《周易》则是在原初比较广泛的道德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概念的。

“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传·说卦》)无论我们个人的生活,或在社会生活中,天地阴阳之变,都要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在义之中表现“理”,就是理于义。

“穷理”,穷什么理呢?穷道德之理,穷那个“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的那个理。

周易给国家的启示

周易给国家的启示

周易给国家的启示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给国家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 变革创新:《周易》强调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顺应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适时变革,而不能僵化保守、固步自封。

这种思想对于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保持国家的竞争力和活力。

2. 团结和谐:《周易》所总结的“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顺天应人、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以及居安思危、思患豫防的忧患意识,都是强调团结和谐的重要价值。

这种团结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3. 阴阳平衡:《周易》反复强调的阴阳哲学,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而且与人们的决策活动密切相关。

阴阳平衡的思想告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平衡,不能过度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只有保持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德治思想:《周易》中的德治思想强调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告诉国家,要注重道德教化,提
高人民的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5. 忧患意识:《周易》所强调的居安思危、思患豫防的忧患意识,也是给国家的重要启示。

这种意识告诉国家,要时刻保持警惕,预防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从而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周易》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参考之一,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启示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易经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易经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易经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视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易经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易经的解读和分析,探讨易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一、宇宙观与人生观易经以“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为基本信仰,强调宇宙间各种事物的变化、运行和统一。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道理,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应该适应事物的变化,注重平衡和调和,追求适度而不是极致,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认知和态度。

二、道德伦理与人际关系易经中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易经强调“天道酬勤,天道无亲”,认为人应该努力奋斗,实事求是,不依赖运气或他人的关照。

同时,易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仁者爱人”、“君子和而不同”,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和谐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三、领导艺术与治理思想易经中的领导艺术和治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易经提出了“君子以成德为先,以立言为次,以道服人为最高”的治理原则,强调领导者应该首先修身养德,通过自身的榜样和言行去感召和引导他人;其次,领导者应当明智地运用道德和法律规范去治理社会,而不是靠权力和强制措施。

四、智慧与心灵修养易经的智慧和心灵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读易经,人们能够提高智慧,锻炼心境,培养内在的素质。

易经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体修养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易经思想对于增强个体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五、和谐与平衡易经中的观念强调和谐与平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保持和谐和平衡才能得到持久发展。

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涵盖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然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周易》关于教育的语句

《周易》关于教育的语句

《周易》关于教育的语句《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周易》其实也被称作《易经》。

下面是周易中关于教育的语句及理念。

蒙以养正,谦虚下问“蒙以养正,谦虚下问”这句话出自《周易》中的“蒙卦”。

在这个卦中,“蒙”代表着启蒙、教化的开始,象征着初生的状态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这里的“养正”意味着在启蒙教育中培养正确的品质和行为。

它强调了在教育的初始阶段就要注重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谦虚下问”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勇于向他人请教和提问。

这表示一个人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向他人学习,不拘泥于自己的局限,以谦虚的姿态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综合来看,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在启蒙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正确的品质和行为,同时保持谦虚的态度,勇于向他人学习。

这种教育观念强调了道德培养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句话出自《周易》中的“蒙卦”。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我去求那些不懂事的孩子,而是让他们来求我。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者应该以引导为主,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知识。

同时,这也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让学生主动去寻求知识和帮助,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养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养也。

”这句话出自《周易》的《序卦传》,强调了万物在初始生长阶段需要得到适当的培育和保护。

这里的“蒙”指的是万物在最初生长阶段的一种未开化、未成熟的状态。

这个阶段就像人类的童年时期一样,是最需要教育和引导的时候。

因此,“物稚不可不养也”,意味着在这个时期,应当给予适当的关照和培养,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自然界的万物,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早期阶段,正确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思想源泉作者:于建玮赵丽丽来源:《新长征》 2015年第1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实干苦干,还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上深刻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我们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要把它变成书斋里静态的文字,而是要在先哲们的教诲中寻找理论的闪光点,以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一、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首要问题是要找到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在这一前提之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立足自身、以人为本、不断超越、经世致用等特点。

立足自身。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对人的重要性,自身修养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在《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有所体现。

《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是指“仁”,它是做人的指针,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按照“仁”的要求去做事,还要经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仁”,这就要“内自讼”。

孟子则要求,君子要“尽心知性”,养成“浩然之气”,形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自我修炼的功夫,认为越是在独处的时候,就越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慎独的思想,即“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让自己的内心保持“诚”,这就可以让自己永远不犯错误。

立足自身能够让个人时刻保持正直、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一个人干成事业的首要前提。

阅读丨《周易》的核心思想及思维方式

阅读丨《周易》的核心思想及思维方式

阅读丨《周易》的核心思想及思维方式1《周易》的核心思想《周易》以阴阳关系的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以此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揭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以其中的智慧来对人生进行指导。

后世学者无论是用象数还是用义理来阐释,无论是运用占筮方法还是用哲学义理,其目的都是试图对人生及社会事务进行明智、周全的决策,从而遵道合义、趋吉避凶。

《周易》是讲“变”的书,所以又有《变经》之称。

读《易》就是要通晓、通达变化的规律,得以安身立命,处变不惊。

那么如何才能“通变”呢?杨万里的《诚斋易传》序言:“万事之变方来,而变通之道先立……然则学者将欲通变,于何求通?曰:道。

于何求道?曰:中。

于何求中?曰:正。

于何求正?曰:易。

于何求易?曰:心。

”如果把这个顺序调整过来按修身的次第来说,就是:用心研读体悟易理,通晓易理而懂得人生在世要立身处正,身正而行中,由中而达道。

《周易》强调“正”的重要性。

《乾·彖》所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首先,乾元乃万物之始,变化伊始,便突出了一个“正”字,万物的性命各得其正,才有接下来的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周易》经传几乎随处可见对于“正”的强调。

比“正”更重要的思想是“中”,程颐曾说:“中胜于正。

”《周易》非常重视“中”的价值,表现在卦象上是指二、五爻,而其意义主要是在“时”与“位”上,如果能够在相应的时、位上善于运用比、应、承、乘等关系,执中用权,动静合宜,行止有度,便是“得中”,是在行“中道”,所以经传中常见“时中”“位中”“中行”等词。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第五爻位没有言“凶”的,是因为它既在上卦的中爻位,也是全卦的君位,无论是刚是柔,能行“中道”,便不至于陷入过刚或过柔的境地,可以尽量避免灾祸。

二爻位作为下卦的中爻位,直言“凶”的也只有剥、颐、节三卦,而这三个卦是在特殊情况下,二爻不得“时”所致。

易经国学中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塑造

易经国学中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塑造

易经国学中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塑造易经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不仅指导了古代国家治理,也提供了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的重要理念。

易经国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问,涉及道德、哲学、历史、教育等领域。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探讨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并介绍易经中涉及到的一些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的原则。

一、易经国学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易经国学是对易经进行研究和传承的学问,它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历史、教育等密切相关。

易经国学通过研究易经经文中的文化内涵,探索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诸多与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相关的理念。

首先,在道德教育方面,易经国学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易经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易经国学鼓励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家人和社区的道德发展。

其次,在品德塑造方面,易经国学注重培养和强调品德的养成。

易经中有言:“中和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中庸之道和立德的重要性。

易经国学认为,品德的培养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四个方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通过修身齐家,个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易经国学中的道德教育原则易经国学提供了一些道德教育原则,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原则的介绍:一是“治国必先治家”。

易经国学认为,国家的治理必须从家庭开始,家庭是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起点。

只有家庭和睦、道德良好,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因此,易经国学倡导个人要注重家庭伦理,在家庭中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是“仁者爱人”。

易经国学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易经国学认为,只有爱他人、关心社会,个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易经国学中最为重要的道德教育原则之一,也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

易经中的道德与伦理

易经中的道德与伦理

易经中的道德与伦理伦理是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评价的学科,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道德与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就易经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展开论述,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道德观的内涵与延伸易经中的道德观,主要体现在其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基础上。

易经强调天命,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遵循道德规范。

易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君子”一词,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能够主宰自己的人。

君子能够遵循正义、尽职尽责,并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楷模。

这种道德观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易经也提出了“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的对立。

君子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自律,注重内心的美德培养;而小人之道则强调功利和私欲,追求个人利益。

易经通过对这两种道德观的对比,旨在教化人们追求君子之道,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

二、道德的根源与目标易经认为道德的根源源自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人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应该顺应天地的规律和道义。

易经主张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呼应,通过天人合一来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道德的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易经中,道德被视为一种治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道德导向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易经强调人的善良本性,认为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潜能,只要遵从道德准则,就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三、易经对伦理问题的启示易经的道德与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易经强调道德自律和个人责任感,提醒人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追求内在的美德。

在当今社会,诚信、友善、正直等道德品质仍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其次,易经的道德观念强调天人合一,倡导关注自然与环境保护。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此外,易经还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周易》德育方法论文

《周易》德育方法论文

《周易》德育方法探析读写算2011年第34期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第34期读写算【摘要】作为中国古文化重要经典著作的《周易》,在开展德育的方法上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价值,如寓理于象、时位判断等,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利用,可以促进当前德育工作。

【关键词】周易;德育方法《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一部反映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宇宙、社会、人生思考观点的优秀哲学著作。

《周易》在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德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德文化”的源头之一。

教育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后世更列之为国家经典教材《四书》《五经》之一,足见它在我国传统教育及儒家教育体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部“说德育德”之书,《周易》中进行德育活动的方式方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价值,深入进行分析挖掘,可以对当前我们的德育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现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辨析。

一、组织开展道德教育的方法1、文学法:《易》同《诗》一样,是我国上古时代产生的典籍,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利用文学化的手法来抒情、说理的独特表达方式。

如运用比兴手法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运用诗化语言的,二言“得敌,或鼓/或罢/或歌/或泣”(《中孚》),三言“天地变,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阒其无人”(《丰》);运用对偶对比的“其行次且,位不当也。

闻言不信,聪不明也”“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大壮》)等。

这样的表达使道理阐述更加形象、丰富而具文采和启发性、活泼性,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好读易记。

2、案例法:从已有的事件,尤其是具有道德示范意义的“先王”“先贤”等经历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作为案例进行说理,是《易》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

如,《泰》卦“帝乙归妹”、《随》卦“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明夷》卦“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箕子之明夷,利贞”等,这样,较好的将榜样法、案例法结合,使道德教育的方向性、标准性、操作性得到增强,也体现了道德积累和评价的历史性。

《周易》中的道德观

《周易》中的道德观

《周易》中的道德观这一语词,在《周易》中简称为“德”,常与“天”、“龙”、“君”等词连在一起,组成“天德”、“龙德”、“君德”等概念。

如:“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象传》)“天德”的内涵是不争强好胜、自以为首。

这一内涵是由龙升到最高处,已经达到最大极限,必然向其相反方面转化这一想像中的现象中抽取出来的。

可见“天德”指的是中一般的普遍的道德。

这个“天”不是指自然界中的天,也不是所谓的“天帝”,而是从角度对社会中的人和事物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概括。

“不争强好胜、自以为首”当是对原始社会中实行禅让制度的美好追恋,对殷周之际发生的你征我战,为争霸天下进行的流血战争的挞伐,故此,把“不可为首”视为“天德”。

; “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文言》)在这段话中,提出了“龙德”这一概念,其内涵是隐而不现,也就是说既不谋求改变世道,也不争取成名,离开世俗孤独自处却不烦闷,不被人理解也不苦闷,意志坚定不动摇,这就是“潜龙”。

所以,“龙德”结合这段文意,应理解为“潜龙之德”。

这段话,假托,以形象说理,借潜龙的“德”,描绘出一个避世隐者的形象,与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的思想相吻合。

虽然其中不乏消极成分,但“遁世无闷”却不失为安慰不得志者的一剂良,这种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被嵇康高度概括为:“达则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与山巨源绝交书》),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之一。

; “隐”,是“潜龙”之德,若“龙”由潜藏而出,有所作为时,其“德”该如何?《文言》说:“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中正者,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这里进一步论述了“龙德”的内涵是:合乎中道,持正不偏。

中国人应涵养“中正”之德

中国人应涵养“中正”之德

中国人应涵养“中正”之德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知道中国人应该具备什么德行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应该具有。

不过,从中国人的文化根源上和中国人这个的名字上,中国人最需要具备的德行是——“中正”之德!“中正”,就是要居中守正。

“中正”来自于《易经》,大家也都知道《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因此,“中正”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是中国人应该具有的首要德行!“中正”是指一爻在卦象中“得中”、“得正”。

要真正理解,还需要对照卦形看。

在三爻组成的八卦里,居中的一爻,就是“得中”。

一、三爻处于奇数阳位,二爻处于偶数阴位,阳爻处于阳位、阴爻处于阴位就叫“得正”。

如下图的说明:————三爻阳位,阳爻,得正————二爻,得中;阴位,阴爻,得正————一爻阳位,阳爻,得正与之类似,在六十四卦的重卦里,每卦六爻,自下而上为初、二、三、四、五、上。

其中二、五爻分处上下卦之中,是为“得中”。

初、三、五爻为奇数阳位,二、四、上爻为偶数阴位,爻又分阴阳,阴爻处阴位,阳爻处阳位是为“得正”。

随着《易经》成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中正”之德也很快成为儒家美德的最高标准。

朱熹《周易本义》说:“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

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这就是儒家“允执厥中”的中庸之道了。

中庸,即“用中”,其实就是坚守中正之道。

在《易经》的很多卦辞、爻辞里,本卦、本爻最终是无咎或贞吉的,就是因为居中守正,“以中正也”。

观此卦象,就要提醒自己要端正言行,培养美德,坚守中道,如此即可逢凶化吉。

人如何才能做到“中正”呢?程颐在《程氏易传》里说:“人心正意诚,乃能极中正之道,而充实光辉。

”人做到“中正”,就能“充实光辉”。

根据孟子“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论述,人做到“中正”,也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人了。

要修炼成秉持“中正”之道的“大人”,就要踏踏实实按照“大学”规定的路子走下去——首先完成修身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易经中的孝悌忠信之道

易经中的孝悌忠信之道

易经中的孝悌忠信之道孝悌忠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而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也深刻地阐述了这一道德准则。

在易经中,孝悌忠信被视为人类道德伦理的基石,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核心要义。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出发,探讨孝悌忠信的内涵和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孝的含义与实践孝,作为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易经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易经告诉我们,“尊则生,悦则德”。

这意味着,孝顺父母是人类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个人追求幸福与成长的动力源泉。

在易经中,孝的内涵远不止于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也包含了对祖先的崇敬和对后代的关怀。

孝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但核心的精神是关注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和需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经常与父母交流沟通,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同时,我们还应该尽自己所能,让父母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

这样的孝道实践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能够使我们的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二、悌的意义与实践悌,是指兄弟之间的亲情和相互关怀。

易经中强调了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悌作为兄弟之间的情感纽带,被视为保持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要素。

易经告诉我们,“兄弟如手足”。

这表明兄弟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维护家庭的利益和团结。

悌道的实践可以从不同方面展现,如关心兄弟的生活动态,积极沟通交流,热心帮助解决问题等。

在现代社会中,兄弟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合作也可以在工作职场中得到体现。

通过共同努力,乐于分享成功和资源,兄弟之间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推动共同发展。

三、忠的内涵与实践忠,是指对国家、社会以及他人信任的忠诚和奉献。

易经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兼顾个人与公共利益,通过忠诚的行为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

易经告诉我们,“君子忠于仁者也”。

这意味着要保持对正义事业和公共利益的忠诚,同时要对他人怀有善意和信任。

忠的实践要求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易经》与道德

《易经》与道德

《易经》与道德《易经》被视“群经之首”,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但是《易经》与道德紧紧相依,道德一体的文化精神是易之本。

《周易*说卦传》认为:“圣人之作《易》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至于命(天命)。

”这是说,圣人作《周易》,是为应和顺从道德,制定礼仪准则,深入研究事物的道理和性质,直至认识天命。

同时,《周易·系辞下》指出,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是说,伏羲作八卦,用以传达神明的德性,用以归类反映万物的情状。

以上两句指明了,作《周易》、八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道和德。

圣人在制作卦爻象数符号的过程中,隐藏着宇宙的秘密,“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内心想法),系辞焉以尽其言。

”(《周易·系辞上》)这里的“尽意”、“尽情伪”和“尽其言”,都是为了揭示宇宙的秘密。

这秘密就是通过卦爻变化规则反映的“天命”和“通神明之德”。

《易经》的宗旨是:“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易经》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扩大事业的。

)可见,古代圣人们的目的,是通过《易》规范人所必须遵循天道的道德行为,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达到安身立命。

因此,《周易》实质上是演德的,没有德的人是无法演易,古代对卜筮的人要求很高,必须是德高望重的人,而且卜卦前要焚香净心,契合神灵,不仁不义的人不能为巫师。

《易经》告诉人如何分辨不同的境况,要求如何在不同的境况下修德合道,去面对所遭受的境遇,从而从困境和逆境中走出来,或者从顺境中继往开来。

《易经·系辞下传》指出:“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都是卦名,它们与人的道德直接相对,处各种不同的境地状态,需要人以德相应对之,只有用德行对之,才能合易、合道,才能正确应对各种境遇,化解各种矛盾。

天道和人事是一致的,《易经》深刻地体现出中华文化道德一体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的精神 , 能够包容各方面的人 , 容纳不 同 的意见 , 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 生 ,以 此倡导 “ 厚德 载物”的宽容精神 。 中国的厚德载物 , 表现在 中国文化 以其 深沉、厚重 、博大 、丰富的内涵 ,在世界文
化百花园中厚积而厚发 , 渐渐散发 出沁人心 脾的醇香 。中国人做 “ 中国梦”不是关起大 f - 1 自己做 ,而是与世界合作共 同做 。“ 中国 梦”必须 与世界分享 。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何 困难面前都能做到临危不惧 ,自强不息 , 只要一息 尚 存 ,就要奋 斗不止 。 《 系辞下 》说 :“ 君子安 而不忘危 ,存 而不忘亡 , 治 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 保也 。 ”意思是说只有人始终保持不 断进取 , 自强不息 的精神状态 ,自身和社会才能健康 的运行和发展 。 在 当前 中国人 民实现 “ 中国 梦” 的过 程中 , 《 周易 》的 “ 天行健 ,君子 以l 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更是具有积极 的作 用, 成 为激励 中国人 民变革创新、奋斗 自 强 的精神力量。唯有 自强不息 , 才 能战胜一切 艰难险阻 ; 唯有 自 强不息 , 才 能踏进梦想之 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只是纸上谈 兵而不真抓实干 , 再宏伟 的蓝 图都会落空 ,
政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是开放 的发展 、 合作 的发展 、共赢 的发展 。中华文化历来有海纳 百川、熔铸百家的气魄。博采众长, 取长补 短, 兼容并包 , 为我所用 , 是一个实现梦想 的时代 所具有 的视野与胸怀 。 四 、修 辞 立其诚 诚信是 中华 文明的重要优 良传 统思想 。 《 周易 》对诚 信也十分的崇 尚, 《 周 易 。系 辞传 》日: “ 成性存存 ,道义之 门” 。它对于 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有着重要 的影 响。《 周易 》认为 , 无 论什么 时候都 应该坚守诚信 的美德 , 在《 周易 》 中, “ 孚”字 出现在 四十二次 , 代表诚信 的意思 如《 乾・文言 》日:“ 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 , 所 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 ,所 以居 业也 。 ” 就是说忠诚信 实 , 就可 以增进美德 : 修饰言 辞出于诚挚的感情 , 就可以积蓄功业 。可见 诚 信在 《 周易 》人伦思想中 占据的位置 。诚 信作为道德境 界和道德理想 , 深刻地影 响着 人们的道德 目标的确立 和道德价值追求 , 并 直接影 响人们 的道德活动和道德意识 。
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 能成真

三 、厚 德载物 《 周易 》 也提倡人要效法地道 , 厚德载 物, 拥有博大 的胸怀 。 《 坤 ・象 》日:“ 地势 坤 ,君子 以厚德载物 。 ”这就 是说地滋养万
, 地载
万物而成其广 , 海纳百川而成其大 , 人也应 效法大地这种虚怀若谷 、无所不容、会通万
视的价值 。
二 、自强不息 “ 自 强 不息”一语出于 《 乾 ・象 》“ 天 行健 ,君子 以自强不息 ” ,意思是说 ,天道 的本质特点是健 , 健是运行不息的意思 ,自 然界 的四时运行是勇往直前 、永不停息的 , 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 的, 人应效法 自 然而
不断奋斗进取 。 这一思想表达了 《 周易 》 作 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鼓舞华夏儿女在任
关键词:周易;中国梦 ;德行 思想
当代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 中,我们比历 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 实现伟 大 的 中国梦。在新的历史转型期 ,从已知的文 化原点透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 系构成 ,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当代价值观 , 无疑是重要 的基石和参 照。《 周易 》认 为 自 然万 物的运行 轨迹象征 折射 着人生 存活 动 的命运 轨迹 ,形 成 了对 自然社 会 的丰厚认 识。特别是对人类 自 身 的生存发展 ,彰显 了 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命感 悟 , 为人 的社会 存 在建 构了应该遵循的原则 。它奠定 了中华 民 族对人生与社会认知框架 的建构 , 影 响了民 族精神的建设和后世的学术 思考 。尤其是它 所提倡 的德行思想对当前实 现 “ 中国梦”有 着很 大的参考价值。 进德修 业 《 系辞上 》日 :“ 夫《 易》 , 圣人所 以崇 德而广业也 。 ”揭示 了 《 周 易 》的道德价 值 理念 ,“ 德 ”在 《 周易 》中的含义不仅指 人 的德 性、道德 ,而且指宇宙天地 自然之 ‘ 大 德’ ,人类社会及其普遍规 律。另外 ,正 如 德行至上思想 的点睛之笔 《 系辞下 》所说 的 “ 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 。 ”意思就是说 ,为 了使 自己身体安 泰从而 利用 自然 以供 自己 享用 ,以此进一步提高 自己的道德水平 。在 《 周 易》众作者心 目中,德行的功用 可谓 无 所而不有 。如 《 损 》卦 日 :“ 有孚 ,元吉 , 无咎 ,可贞 ,利有攸往 ” , 认 为只要有诚信 的美德 , 就必定大吉无咎 , 利于有所往 ; 《 离 ・六二 》日:“ 黄离 ,元吉” , 《 象》 云 :“ 黄 离元吉 ,得 中道也 ” ,六二 因为得 中正之美 德 ,故大吉 。 重 新恢 复一个 文化传 统 的人 文精 神 和 仁爱是一件最具有时代意义 的事情 。 道德通 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 使人 们具有善和恶 、 荣誉和耻辱 、正义 和非正义 等概念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 , 是 人际和 谐 的基础 ,要始 终把 弘扬 中华 民族 传统美 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 设作 为极为重 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 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 复 兴的 “ 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和有力 道 德支撑。不可否认 , 《 周易 》的传统道德思 想对推进 中国梦 实现 的过程 中有着 不可忽
理论广角 2 0 1 4年 9月 ( 中)
《 周易》中的德行思想对实现 “ 中国梦”的指导
位 俊 达
( 郑州大学 ( 文学院 ) ,河南 郑 州 4 5 0 0 0 1 )
摘要 :中国梦 高度升华 了中国共产 党的执政理念 ,是今天 中华 民族和 中国人 民理想的集 中体现 , ‘ 周易》在关注 生命存在基础上建构起的生命 哲学和存在哲学 , 对 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 巨大的启 迪和 i l 领作用,对我们实现 “ 中国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