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租理论
第4讲:地租地价理论解读
![第4讲:地租地价理论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256b94727d3240c8447ef43.png)
大卫.李嘉图——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 理论完成者。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地租,其地租理论的基本 观点有以下三点:
成本/收益
MVP
AVP
MFC=AFC
(二)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体系
3、地租的分类
资产阶级经济学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社会经济 关系的本质,认为地租是土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 产生的或应该产生的经济报酬,是一种经济剩余, 即总产值或总收益扣除总要素成本或总成本后的 以下部分,按照这种定义,将地租分为: 契约地租:财物所有人将利用权转让给他人所得的定期报
詹姆斯.安德森——英国资产阶级经租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同一的市场价格是形成地租的前提; 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形成级差地租,即级差地租1; 分析了级差地租2,并指出“不是地租决定土地产品的价格,而 是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
杜能——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致 力与阐明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地租的关系。在他的《孤立国农 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 的关系。论述对级差地租的理论形成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由于农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自然生产力,所以能使劳动者所生产出 来的产品数量,扣除为自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数量还有剩余,这是自然 恩赐的“纯产品”,由农业劳动者生产,但却由土地所有者占有,这就是地 租。
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其地租 理论在地租发展使上具有重要的贡献,在《国富论》中:
地租理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2
![地租理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2](https://img.taocdn.com/s3/m/b4c45af84028915f814dc23c.png)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
新古典主义关于地租、地价的论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A. 有关地租的概念,新古典主义打破了那种一成不变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将生产过程视为多种变量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边际产品价格与生产 要素价格的比较,对地租的本质含义进行阐述。 B. 区位因素的重视和区位平衡概念的引入,使得新古典主义更具实际应 用价值。 C. 新古典主义对土地市场的分析趋于成熟。其中,有关土地平衡价格的 理论及有关土地市场作为一个“非完善市场”的阐述有其独到之处。 D. 新古典主义解决了城市地租测算的理论方法,建立了有关地租模型。 E. 由于新古典主义更注重对政府政策的研究,因而使得它有良好的应用 前景。
7
一、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原因是:①低于工业资本有 机构成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②土地 所有权的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使得农产品能够按照高于 生产成本的产品价值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出售,并获取相应的 超额利润,而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超额利润转化为绝对地租。 因此,绝对地租的实质和来源同样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 值。
13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
配第在地租地价理论中作出的主要贡献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他明确回答了土地地租是从哪里来的,能提供多少的问题。 他说“我认为,这个从他人的收获之中,扣除了自己的种子,并 扣除了自己食用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给与别人的部分之 后,剩下的谷物就是这块土地一年的自然真正的地租”,即地租 是劳动产品扣除土地投入、维持劳动者生活必需后的余额。这说 明地租的本质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其次,配第提出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 第三,指出土地的价值不过是一定年数的地租总额。
3.级差地租的形式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情况不同具有两种形式,即: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指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 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指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追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 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1912dac284ac850ad024266.png)
地租理论一、地租概念1、地租: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2、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契约地租(商业地租):土地所有者将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和出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
经济地租(理论地租):土地产品收入除去成本的剩余部分,即利用土地所的超过成本的纯收入。
3、近代西方经济学把地租的概念扩充为广义地租和狭义地租。
广义地租:超额的工资、利息、利润及利用任何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超额报酬。
狭义地租:利用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1、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而获的收入,其特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2、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存在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等多种地租形式,马克思地租理论仍是城镇土地估价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3、马克思地租理论主要涉及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段地租。
(1)级差地租:租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上的垄断。
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按形成基础的不同把级差地租分为两种:①级差地租I:农业工人因利用肥沃程度高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②级差地租II:对同一地块上的连续增加投资,使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2)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所垄断所取得的地租,不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是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
绝对地租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形成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实质和根源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垄断地租不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来自社会其他部门工人创造的价值。
土地经济学第五章地租理论
![土地经济学第五章地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375e4e3524de518964b7db4.png)
6、关于绝对地租的形成及其计量的原理
农业中绝对地租的形成及地租量
生产 资本有机 剩余价值 平均利 产品价 生产价 绝对地租 (m’= 润(元)值(元) 格(元) (元) 润(元)值(元) 部门 构成
100%)
工业 80C+20V 农业 60C+40V
20 40
20 20
1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40
120 120
三、屠能的地租理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 《孤立国》1826 研究土地地理位置与地租的关系
1 2 3 4
区位地租分布圈层
§5.3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1、关于地租的本质属性及地租与土地所有权相互 关系的原理 1)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2)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 实现 3)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出租他的土地每年获得的 超额收入,这是各种不同地租形式的共同性
3、发展商品经济必然产生地租。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 产品生产价格的构成=成本+平均利润+超额利润
二、社会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及其分配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1、农村集体土地的级差地租及其分配 2、城市国有土地的级差地租及其分配 3、社会主义地租的表现形式 1)土地使用费(税) 2)租金 3)提留、承包费、租赁费、土地转包费 4)土地使用权价格 (二)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2、关于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的原理 成本 生 产 成 本 润 利 润 均 利 平 额 地租 超
3、关于级差超额利润是“虚假的社会价值”的原理 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 额——级差超额利润——“虚假的社会价值” 4、关于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和产生源泉的原理 条件:土地质量的优劣和生产率的差异 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源泉:剩余劳动——剩余价值
第二章 地租理论
![第二章 地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c290120453610661ed9f41f.png)
第二章地租理论重点问题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城市地租理论第一节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古典经济学时期流行的地租理论,是地租剩余理论。
该时期的地租论点是:地租是从土地收益中减去包括工资在内的成本后的剩余,剩余额的大小取决于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成本,农产品的成本又取决于土地的位置和肥沃程度。
一、威廉·配第的地租理论地租是一块土地的耕作者从他的收获之中扣除了自己的种子、口粮及换取其他生活必需品所需要的产品部分后剩下的谷物,即所得到的剩余就是这块土地一年的地租。
靠近人口稠密地方的土地,相对于土质相同而距离较远的土地,由于土地产品运输费用的节约,能产生较多的地租。
如果用更多的劳动改良土地,使土地丰收,地租会因收成的增加超过所使用劳动的增加而上涨。
谷物需求增加,价格即上涨,因而生产谷物的土地的地租也上涨。
二、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1.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代价,它是在保证租地人取得对所垫付资本的足够补偿,并获得平均利润的前提下,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支付给地主的最高价格。
2.地租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地主改良土地所投入资本的利润或利息。
3.地租成为商品价格构成部分的方式不同于工资和利润。
4.地租随土地肥沃程度不同而不同,也随土地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5.谷田和牧场的地租支配其余一切耕地的地租。
6.煤矿能否提供地租,取决于它的产出力和位置。
三、詹姆斯·安德森的地租理论1.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是土地支付或不支付地租,以及支付不同地租的原因。
地租同农业的绝对生产率毫无关系。
2.在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等量产品具有同一的市场价格,是形成地租的前提。
3.由土地改良投资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会同土地的“自然”生产力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地租。
对一块土地的不断耕种,也能改良土地。
四、李嘉图的地租理论1.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的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2.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和质量的差异性,是支付地租的原因。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0bfc1759eef8c75fbfb371.png)
第三章地租理论1、地租的概念: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被土地所有者战友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地租的性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揭示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及其地租的本质。
3、地租的分类: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将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此外有矿山地租、建筑地租。
资产阶级地租分为经济地租和契约地租4、关于级差地租:(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根本原因:土地的有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土地位置的差异以及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源: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Ⅰ:农业工人利用肥沃程度和位置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而转化为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的地租。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关系: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出发点】5、关于绝对地租:(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占有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由于它不论土地本身条件优劣如何,只要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了,即向土地所有者租用了土地,就必须支付这部分差额,故称绝对地租来源: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
条件: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补充】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
第14章-地租理论及应用
![第14章-地租理论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d6df8c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9.png)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级差地租产生于土地的 自然差异的错误观点,指出级差地租产生的根本原 因是土地经营垄断,土地质量差异仅是产生级差地 租的自然基础;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否定绝对地租的错误观点, 指出产生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如何学习地租理论
不同土地所有权形态 下地租的性质
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土地肥沃程度及位置的差异仍然存在,土地的垄断 经营也仍然存在。
分配与归属 集体所有制下:
级差Ⅰ主要归集体经济组织;级差Ⅱ主要归土地经 营者;级差地租Ⅰ、Ⅱ的一部分归国家。 国有制下: 级差Ⅰ应全部归国家;级差Ⅱ在租期内主要归土地 所有者,但国家也应得一部分。
土地资本利息与地租
土地租金与地租
注意四 个方面 的区别
地租与一般剩余产品
第二节 资本主义地租分析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垄断地租 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一、资本主义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及来源 级差地租的分类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的产生条件、原因及来源
每公斤 全部 产品 产品
级差 地租
Ⅱ
(元)
最坏 耕地
50
10
50
60
1.2
2.4 120 60
最坏 追加
耕地 50
10
25
60
2.4
2.4
60
二、资本主义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原因 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
级差地租的分类
分类
16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剖析.
![16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a06c0310661ed9ad51f3c1.png)
• (3)批判极差地租产生于土地自然差异的错误 观点,指出极差地租产生的根源是土地经营的 垄断,土地质量差异只是其产生的自然基础。
• (4)批判否认绝对地租的错误观点,指出产生 绝对地租的根本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 学习研究地租应注意的问题: • 1、不同地租所有权下地租性质的
区别; • 2、土地资本利息与地租的区别; • 3、土地租金与地租的区别; • 4、地租与一般剩余物的不同。
剩余 价值
商品 价值
个别利 润率
平均 利润
率
生产 价格
绝对 地租
工 食品 70C+30V 30 130
30
业 纺织 80C+20V 20 120
20
机械 90C+10V 10 110 10
20 120 —— 20 120 —— 20 120 ——
农业 60C+40V 40 140 40
20 120 20
是国家企业和个人对超额利润的分配关系。
• 2、其实体不再是剩余价值的转化,而是社会
主义经济中由土地条件优越的劳动者创造的超额
利润。
(二)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分配
• 在集体所有制的条件下:
•
由自然条件产生的级差地租Ⅰ归土地所有者,
级差地租Ⅱ归土地经营者。另外,国家给予了农业
投资,如:水利工程、土壤改良、植树造林、修建
位置、投资程度的差异仍然存在。
•
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作为使用土地的
单位、个人使用,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 益,因此在经营上对土地实施了垄断。
•
因此,社会主义存在极差地租。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
特点
•
社会主义级差地租形成条件与资本主义级
第四章 地租理论分析
![第四章 地租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d64ed958f5f61fb736665e.png)
资本主义地租: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 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地租:反映了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根本 一致的前提下,对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是一种经济杠杆。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二、地租的性质、形式和种类
1.西方经济学的地租形式和分类
契约地租或商业地租(contract/commercial rent):租赁双方通过契约形式规定承租、承包人 为占用物主的土地、不动产支付的租赁、承包金 额及期限。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二、地租的性质、形式和种类 地租的性质与形态 性质
“无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有一个
共同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而地租又是以土地所有权,以某个人对某些地块的所有 权为前提。”
——马克思
地租形态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
•
当今地租已不只是来自土地自然物,还来自于人们对土地 的投资(土地资本),从而使土地成为既是资源又是资产 的双重内涵的二元构成。 已利用土地的“二元构成”使狭义地租和广义地租在实质 内涵上有了性质上的根本差异: 作为自然资源的狭义地租,是由使用价值和产权价值转化 而来,是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产生的超额利润,由土地所 有权垄断所产生的。 广义地租除此以外,还附加有“土地资本”的投资和利息 及经营利润。 广义地租和已利用土地的地租均具有双重内涵的二元构成。
级差地租:优、中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劣等土地
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Ⅱ 肥力(沃度)、区位、宁适度 投资集约度
二、地租的性质、形式和种类
绝对地租:又称“马克思绝对地租”,是因所 有权的作用形成的地租。是所有权垄断的结果。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5fde5fb50e2524de4187e01.png)
二、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由等量资本投在等 面积土地上所产生的不同生产率的形式,是个别生产 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构成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 租形式。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本身在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 面的差异 (2)级差地租的形成原因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资本主义地租的源泉 资本主义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剩余价值 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
第二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地租理论是地租剩余理论。 主要地租论点: 地租是从土地收益中减去包括工资在内的成 本后的剩余,剩余额的大小取决于农产品的 需求和供给成本,农产品的成本又取决于土 地的位置和肥沃程度。
一、威廉•配第的地租理论 认为地租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第一个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 提出关于地租的计算方法;
第二章 地租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地租理论概述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第一节 地租理论概述
地租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17世纪中叶 至19世纪初)是在重商主义地租论和重 农主义地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 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弗朗瓦斯• 魁奈、杜尔格、亚当•斯密、安德森、威 斯特、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 此后发展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家的地租理 论(19世纪上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 萨伊、杜能、马尔萨斯等庸俗政治经济 学家;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地租理论(20 世纪初至20世纪下半叶)是地租的边际 生产力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 克拉克、胡佛、阿兰索、萨缪尔森、歌 德伯戈、钦洛伊等人;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则是马克思和恩格 斯批判性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理 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第四章 地租理论
![第四章 地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31ae300312b3169a551a429.png)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二、地租的性质、形式和种类
1.西方经济学的地租形式和分类
➢ 经济地租(economic rent):利用土地或其他 生产资源所得到报酬扣除成本的余额,是超过成 本的纯收入。 ➢ 准地租(quasi rent):在短时期内因使用固定资 本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其发生在短期,暂时存在,长期即
次边际土地:土质贫瘠、远离市场,其收益不足上述费用的土地。 超边际土地:土壤肥沃,接近市场,其收益不仅可以支付上述费
用,而且尚有余额支付地租的,称为“超边际土地”。 ✓ 边际土地的决定,除土地的肥力及位置条件外,也与农产品价格
及生产费用水平有关。例如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费用不变或降 低,则边际土地将变为超边际土地;反之,则变为次边际土地。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一、地租的概念和内涵
原因:
➢ 地租的发生在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上最为显著; ➢ 在作为非再生稀缺资源土地上的地租不易消除; ➢ 土地是关系经济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一、地租的概念和内涵
1.地租(rent)的概念
➢ 当今地租已不只是来自土地自然物,还来自于人们对土地 的投资(土地资本),从而使土地成为既是资源又是资产 的双重内涵的二元构成。
二、地租的性质、形式和种类
➢ 垄断地租(独占地租):因某些少数名优产品的特优土地, 由于其产品具有垄断价格而产生垄断利润,称为垄断地租。 它是由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二、地租的性质、形式和种类
➢ 非农业用地的地租:矿山地租、建筑地租等。
土 地 经 济 学>第四章 地租理论…
第二节 西方古典地租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早期地租理论 李嘉图的差额地租学说 屠能的地租论
地 租 理 论
![地 租 理 论](https://img.taocdn.com/s3/m/af7f8d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c.png)
西方经济学
具体地说,导致地租上升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技术不 断进步,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有所提高;城镇化不断推进, 土地被不断占用,从而导致人们对土地需求的增加。
五、准租金、经济租金
按照上面的定义,地租是当土地供给固定时的土地使用 价格。在很多情况下,不仅土地可以被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还有许多其他资源都可以被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例如,短期 内厂房的供给是固定不变的。这些固定不变的资源也有相应 的使用价格,这种使用价格显然与地租非常类似。我们把这 种供给数量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叫做“租 金”。换句话说,地租是所考虑的资源为土地时的租金,而 租金则是一般化的地租。为了进一步研究租金,我们把它分 为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四、地租的决定
与工资一样,地租是由土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 的。土地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土地的价格, 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横坐标为土地数量N,纵坐标为地租R,土 地需求曲线D0、D1与土地供给曲线S的交点E0、E1是土地 市场的均衡点,各自对应的地租为R0、R1。当需求曲线由 D0上升到D1,地租也由R1上升到R2。可见,地租R完全取 决于需求曲线D的位置,即地租随着需求曲线的上升而上 升,随着需求曲线的下降而下降。如果需求曲线下降到 D变,但是在现实生活 中也有特殊情况。例如,人们填海造田、变沙漠为良田,从 而增加了土地的供给;又或者因为土地沙化,从而减少了土 地的供给。
这里土地供给曲线为直线还包含一个假设,即假设土地这 种生产要素没有自用用途,只有要素供给用途。如果假设土 地这种生产要素既有自用用途,又有要素供给用途,那么土 地的供给曲线就不会是垂直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二、土地供给
土地供给是指在各种可能 的地租下,人们愿意提供的土 地数量。前面假定土地的自然 供给即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是 固定不变的,所以土地的供给 曲线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 右图中S曲线所示。在右图中, 横坐标为土地数量N,纵坐标 为地租R,供给曲线S表示:不 管地租R为多少,土地的供给 量恒为N0。
房地产经济学第03讲 地租理论
![房地产经济学第03讲 地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0ec46eabd64783e08122b14.png)
目录
一、地租的基本含义 二、地租理论的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2020/12/11
一、地租的基本含义
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含义可以 从不同的层面上来理解。 • 从广义的层面上说,地租泛指土地所有 者将其所拥有的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房 屋或其他附着物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取的 报酬,是一种不仅限于土地的租金。 • 从传统的字面上来理解,地租仅是指土 地的使用者租用土地所需支付的租金, 是其所获利润中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 •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在农业或其他产业 中的直接生产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土 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 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 体现和反映。
2020/12/11
威廉·配弟的地租理论
• 威廉·配弟(W.Petty,1623~1687)是资 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在 其名著《赋税论》中首次提出了地租的 概念。
• 他认为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 的剩余收益,即一个人从他的收获中, 扣除了自己的种子、自己的食用、为换 取衣服及其他必需品而给予别人的部分 之后,剩下的谷物就是这块土地真正的 地租。
• 最早提出级差地租概念等理论,为地租 理论尤其是级差地租理论奠定了初步的 基础。
2020/12/11
杜尔哥的地租理论
安·罗伯尔·杜尔哥(1727~1781)初步 揭示了地租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他在1766 年所发表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一书中指出: 1. 在农业生产中之所以能使劳动者所生产出来 的产品数量扣除自己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 数量之后还有剩余,是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生 产力存在,是自然恩赐的“纯产品”。这种 “纯产品”是由农业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向 土地取得的财富,但始终被土地所有者占有 ,这就是地租。 2. 土地所有者之所以能占有这一“纯产品”( 地租),是由于他们拥有法律保护的土地私 有权。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662af32f111f18583d05ae4.png)
1.2.1西方经济学地租理论(1)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首次提出地租理论的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创造人威廉·配第,他提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工人的工资等于工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农产品的价值中扣除掉生产费用,余下的价值部分就成为地租;地租是土地的恩赐,而不是劳动的产物。
亚当·斯密则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地租问题的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三大阶级: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和地主阶级;正如利息是资本的收入、工资是劳动的收入一样,地租是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从本质上看,土地是地主的资本,地租是土地资本所带来的利息。
马克思也肯定了这种观点,指出:“斯密正确地下定义说,地租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他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
李嘉图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考察地租问题,他认为,地租的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其二是土地的差异性。
如果土地是无限的、同样肥沃的,那么就不会产生地租。
但情况不是这样,种地者愿意到距离近的、肥沃的土地上去耕种,不愿到远的贫膺的土地上去劳作,因此,土地就出现了由于位置不同,投入的资金与劳动相同,而产出的也分为三等,那么三块土地收入的差额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不仅存在于超额利润中,还存在于土地的素质之中。
从表面上看,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只有级差地租。
因为其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即商品的交换价值。
李嘉图认为,那些通过人类的劳动就可以增加其数量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该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劳动量。
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按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比例进行的。
在参与交换的商品中,还应该包括农产品。
李嘉图认为,农产品的价值是由耕种的最劣等土地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
以谷物为例,所有的谷物都是按用于谷物生产的最劣等土地投入的劳动量比例进行交换的。
他同时还认为,最劣等土地没有绝对地租。
由于最劣等土地既没有级差地租,也没有绝对地租,所以农产品的价值量可以用在其上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以及与之对应的工资和利润加以计算。
土地经济学第四章 1 地租理论及其应用
![土地经济学第四章 1 地租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7a4668dd1f34693daef3e74.png)
(二)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农产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程度。 2.资本有机构成水平。
3.绝对地租还取决于农业投资总量。
(三)现代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的来源
资本有机构成已发生变化,主要来源于产品的垄断 价格。
三、资本主义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成的地 租。
四、资本主义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是
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把资本主义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不同,分
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资产阶级经济学回避地租所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本质,把地租定义为 “土 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的或应该产生的经济报酬”。并按照定义把地租 分为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两类。
2、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Ⅰ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 3、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Ⅱ的出发点。在两者并存的条 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然是由劣等地的农 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的,也就是说,级差地
租Ⅱ的形成是以同一块土地连续的生产率高于劣等
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五)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1.由于在较好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
(一)矿山地租
经营矿山同农业一样,也要缴纳绝对地租,形成矿山绝对地租的条 件同农业一样,也是产品的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格。
(二)建筑地段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是工商业资本家和房地产业资本家为建造工厂、 商店和居民住宅等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既包含级差地租,也包含绝对地租。
第三节
一、社会主义级差地租
在两者并存的条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的出发点在两者并存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然是由劣等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的也就是说级差地租的形成是以同一块土地连续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为前提的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a3d9f43453610661ed9f488.png)
地租理论地租的概念:广义地租:即租金,是泛指物主把他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物(资源)租给他人利用所获得的报酬。
狭义地租:是指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付的租金,是所获得的利润的超额部分。
一、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1)威廉·配第是首次提出地租理论的人,也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创造人。
他从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出发研究地租:①地租的数量受工资数量制约。
②从农产品的价值中扣除掉生产费用,余下的价值部分就成为地租。
③从土地位置即距离市场远近不同以及土地丰度的差别方面阐述了级差地租。
弊:没有利润这一范畴,而是把地租同剩余价值混为一谈。
他的地租论实际上是以地租形式表示的剩余价值论。
(2)亚当·斯密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地租问题的人,他认为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收入。
①地租是对工人劳动产品的直接扣除,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
②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价格。
③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
④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亚当·斯密对地租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关于地租的定义。
第二,关于地租的来源。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斯密把地租归结为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他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在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之上的一种余额。
第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斯密说:“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的地租,当然是一种垄断价格。
”弊:损害了把地租归结为工人剩余劳动的宝贵思想。
颠倒了地租和利润的关系,也不了解它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分不清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与联系,在他那里,价值与生产价格是等同的。
在他看来,地租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然力的大小。
这样就掩盖了地租的来源。
(3)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他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
李嘉图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考察地租问题,他认为,①地租的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其二是土地的差异性。
如果土地是无限的、同样肥沃的,那么就不会产生地租。
②种地者愿意到距离近的、肥沃的土地上去耕种,不愿到远的贫膺的土地上去劳作,因此,土地就出现了由于位置不同,投入的资金与劳动相同,而产出的也分为三等,那么三块土地收入的差额就是级差地租。
地租地价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398c14b33687e21af45a9e6.png)
地价
CBD
距离
胡佛的竞价曲线
地租(地价)
家庭收入=土地投资+通勤费用+其 他商品支出,Y=R(X)Q+T(X)+Z Umax (Z,Q,X) 其中: Y为家庭收 入; R(X)为地租(地价); Q为 土地面积; T(X)为通勤费用; X 为距市中心的距离; Z为其他商品 费用支出;U为效用水平
E
试区别以下基本概念
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和经济地租
试根据阿兰索的地租理论,分析住宅选址 与地租、家庭收入、通勤费用等的关系 试分析地租与地价的关系
产生的条件
来源
形式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级差地租Ⅰ的形成及地租量的计算
土地肥力的不同所致 土地位置的不同所致
级差地租Ⅱ的形成及地租量的计算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的关系
共同点
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区别
投资方式不同 转化为地租的时期不同 最低限度的投资额不同
联系
6.2.2 绝对地租
影响土地价格变动的因素
区域因素
地区土地供求状况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不同影响因素
个别因素
物理因素:位置、地质、地形地势、宗地面积、土地 形状、日照、通风、温度湿度与降水量、建筑物外观、 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限制
环境因素:交通、临街状况、噪音、空气污染、视觉、 清洁
思考题
6.2.1 级差地租
形成过程
土地所有者 农业资本家 平均利润 农业雇佣工人
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租理论地租的概念:广义地租:即租金,是泛指物主把他所有的土地、房屋或任何财物(资源)租给他人利用所获得的报酬。
狭义地租:是指土地使用者租用土地所付的租金,是所获得的利润的超额部分。
一、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1)威廉·配第是首次提出地租理论的人,也是西方古典经济学创造人。
他从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出发研究地租:①地租的数量受工资数量制约。
②从农产品的价值中扣除掉生产费用,余下的价值部分就成为地租。
③从土地位置即距离市场远近不同以及土地丰度的差别方面阐述了级差地租。
弊:没有利润这一范畴,而是把地租同剩余价值混为一谈。
他的地租论实际上是以地租形式表示的剩余价值论。
(2)亚当·斯密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地租问题的人,他认为地租是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收入。
①地租是对工人劳动产品的直接扣除,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
②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价格。
③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
④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亚当·斯密对地租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关于地租的定义。
第二,关于地租的来源。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斯密把地租归结为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他认为地租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在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之上的一种余额。
第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斯密说:“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的地租,当然是一种垄断价格。
”弊:损害了把地租归结为工人剩余劳动的宝贵思想。
颠倒了地租和利润的关系,也不了解它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分不清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与联系,在他那里,价值与生产价格是等同的。
在他看来,地租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自然力的大小。
这样就掩盖了地租的来源。
(3)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他提出了级差地租的概念。
李嘉图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考察地租问题,他认为,①地租的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土地的稀缺性;其二是土地的差异性。
如果土地是无限的、同样肥沃的,那么就不会产生地租。
②种地者愿意到距离近的、肥沃的土地上去耕种,不愿到远的贫膺的土地上去劳作,因此,土地就出现了由于位置不同,投入的资金与劳动相同,而产出的也分为三等,那么三块土地收入的差额就是级差地租。
③级差地租不仅存在于超额利润中,还存在于土地的素质之中。
④利润与地租是对立的。
地租是超过普通利润的盈余,农业资本家只得到普通利润,地主则把资本家投资改良土地的成果通过加租的办法抢占去了。
他从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原理出发分析了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关系。
李加图指出,地租与工资、利润一样都是由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工资的数量等于劳动者及其家属维持最低限度生活资料的价值,在资本家与地主之间进行瓜分的那一部分也就表现为一定数量。
地租的增加必然使利润减少;反之,地租减少利润就会增加。
弊: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
他说最坏的土地不提供地租。
李嘉图把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说成是形成的原因,把条件与原因混为一谈。
把级差地租的形成同“土地肥力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也是不科学的。
阶级局限性使矛头直指地主。
只注意地租量的增加如何使利润减少的量的分析,看不到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性,不能区分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反映不同的生产关系,因而没有真正发现也不可能发现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
二、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古典经济学派,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
在新古典经济学家们看来,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是不完善的,尽管地租是因为使用了土地而给予的支付,但它还与土地这个生产要素的一大特性相关联一—即土地的供给是非弹性的。
使用土地的报酬只是商业租金,它包含两种成分:转移收入和经济租金。
前者是对地力消耗的补偿,后者则是一种反映土地稀有价值的支付,土地供给弹性与地租构成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当土地是大量的,供给完全弹性时,则商业租金完成由转移收入组成,经济租金可以忽略不计。
当土地是有限的,供给有一定弹性时,则经济租金与转移收入同时存在,二者的比例关系取决于供给弹性的大小。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土地供给弹性越小,则经济租金比例越高;反之亦然。
当土地是短缺的,供给完全非弹性时,则商业租金完全由经济租金组成,转移收入可以忽略不计。
新古典经济学还认为,地租实际上是一种分配工具,总是把土地分配给了出价最高者—即所谓的“最高租金原则”。
对地租的概念,新古典主义将生产过程视为多种变量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边际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的比较,对地租的本质含义进行阐述。
即一个市场中的经济实体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多次进行扩大生产,每一次投资所产生的效益都会与上一次投资产生的效益之间要有一个差,这个差就是边际效益。
区位因素的重视和区位平衡概念的引入,使得新古典主义更具实际应用价值。
新古典地租理论对土地市场的分析趋于成熟。
其中,有关土地平衡价格的理论及有关土地市场作为一个非完善市场的阐述有其独到之处。
其解决了城市地租测算的理论方法,建立了有关地租模型。
新古典地租理论更注重对政府政策的研究,使得它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阿兰索的地租模型是新古典主义地租模型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将空间作为地租问题的一个核心进行了考虑,并首次引进了区位平衡这一新古典主义概念,同时成功地解决了城市地租计算的理论方法问题:(1)模型假设条件:A、一个平坦的、没有任何地理差异的平原,土地质量处处相等,均可直接用于开发,并可在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
B、买卖双方对土地市场都有充分的了解,卖方希望其收入最大,买方希望其愿望能最大程度地得以满足。
C、有一座单一核心的城市,城市中任何方向的交通都极为便利。
(2)阿兰索公式:阿兰索认为,家庭收入将用于土地投资、交通运输费用和购买其他商品(包括储蓄)。
即:Y=PzZ+P(t)q+K(t)式中:Y——收入;Pz——其他商品的单位价格;Z——其他商品的数量;P(t)——距市中心t处的地价;q——土地数量;K(t)——距t处的交通费用;t——距市中心距离。
在对公式进行分析后,阿兰索指出,在开支总数不超出收入的前提下,对于单个家庭来说,区位平衡的取得取决于土地数量q、其他商品的数量Z和距中心距离t之间比例的确定,即通过变化三者的比例关系,使其满意程度最大。
于是,阿兰索运用同好曲面(IndifferenceSurface)来表示这种个人的意愿。
在这一曲面上,不管地价怎样变化,都保持个人在不同区位满意度不变,由此可对三个变量进行多种组合。
满意程度U也是其他商品数量Z、土地数量q和距市中心距离t的函数,即:U=u(z,g,c)(3)买价曲线阿兰索将买价曲线定义为:“一组家庭在不同的距离都有能力支付的而又保证同等满意度的价格曲线”,以此来表示假设的地价和距离的组合,如果地价按此曲线变化,那么家庭(或企业)将不会计较具体的区位。
相对于不同的满意度(或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有一组买价曲线。
买价曲线BP的位置越低,其满意度(或利润)越高。
(4)地租模型结论阿兰索将买价曲线与地价构成曲线P(t)相叠加,得出结论,即家庭(或企业)会选择一个其满意程度最高,而又与地价构成曲线相吻合的区位,即(图2—1)中买价曲线BP与地价曲线p(t)相切处E,这时该家庭(企业)取得区位平衡。
阿兰索又对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市场取得平衡的条件,即供求数量相等“直到城市边缘的所有的土地都被卖光,在一定距离以内不再有土地出售”。
买价曲线斜率最大的用户因其竞争性强而取得市中心的区位,由于使用者对区位的偏好,会因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急剧减小,因此在第一个使用者决定其土地消费量后,斜率次大的使用者将取得最靠近市中心的土地,一直外推出去,直到城市边缘最后一个边际使用者为止(如农业使用者)。
这样,城市中任意一处的地价就可通过这一系列的平衡区位和边际价格与边际区位的分析中求得。
三、马克思的地租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各种地租形式,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以坚持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主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阐明了资本主义地租的三种形式: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
土地价格计算公式: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或土地价格等于一定年限年地租的乘积。
理论要点:①从性质上看,地租是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使用费,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因此,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
②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产物。
③从来源上看,地租是一种超额利润,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之间按社会平均利润率分配之后所剩余的部分。
它表现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④根据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地租一般可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两种形式。
绝对地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和土地的稀缺性,是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
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而取得的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级差地租:是由于经营较优土地而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那一部分超额利润,按其形成条件不同可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是由土地之间经济效益的差别决定的。
马克思说:“对地租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的收益,而只是收益的差额”。
决定级差地租I的先决条件是土地所处的位置环境和土地的肥度。
土地位置处于城市的商业中心,交通方便,营业额高,经济效益好,地租就贵: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效益差,地租就便宜。
一个城市内从最差位置到最佳位置,形成了经济效益由低到高的级差,这也是地租由低到高的级差。
只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城市土地的级差地租就必然存在,级差地租II是由在同一块土地上投资不同所造成的。
本来是劣地,经济效益较差,但如果对土地本身及其周围环境包括交通等进行投资,使土地本身和周围环境得到改造,结果使土地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对同样的土地,因投资多少不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必然制约着地租的多寡。
这样形成的级差地租,就是级差地租II。
垄断地租:是指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决定了这种垄断超额利润最终转化为垄断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垄断者可以凭借土地所有权得到一定的收入即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