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提纲b4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①时间:明清时期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③评价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表现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④特点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⑤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②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八字方针1961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b、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经济体制改革①内容: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四川、安徽)b、城市:国企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984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对外开放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改革开放的阶段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②新中国的成立③改革开放▲表现(见以前的讲义)①物质生活a、衣食住行b、交通、通讯工具c、大众传媒——四大媒介②社会习俗a、辛亥革命,改变封建陋习(如废止缠足、剪辫易服、互称同志、握手等)b、改革开放,出现新的生活时尚(环保、讲究卫生、旅游等)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和发展历程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过程③影响A、对世界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对欧洲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933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激增3、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特别大4、影响①加剧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罗斯福新政1、背景2、内容(1)金融①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③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④管制证券业(2)工业①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②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3)农业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4)社会福利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5)社会立法①《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②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③“社会保险法”3、实质:不促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预;4、特色: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危机,其应对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现;5、影响(1)对美国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对世界①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②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②建立“福利国家”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5世界货币体系(短期贷款,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放银行) 1945 三大支柱(长期贷款、技术援助)世界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旨在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2、意义: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2、基本特征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影响①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积极)②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消极)▲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合作化程度最高)①背景a、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b、近代欧洲国家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c、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②建立过程a、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b、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c、1967年,三机构合并,成立了欧共体;d、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e、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f、1999年,欧元问世(英国除外)③意义a、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b、对欧洲其它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的典范,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实现优势互补)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地跨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影响其发展,中国1991年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历程①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③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20c90d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力:a、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原动力)b、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c、现代通讯、交通工具(技术条件)d、两极格局的瓦解e、各国普遍推行市场经济体制f、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推动(2)评价①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②影响a、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b、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c、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经济安全、生存环境面临空前的挑战;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WTO)1995年(1)背景:关税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2)成立①目的: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成立:1995年1月1日(3)作用①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②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过程:①1986年,提出“复关”;②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中国加入WTO的影响①积极作用a、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b、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消极影响:市场开放、关税减让,使农业、汽车等行业受到冲击;▲中国迎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

人 教 版 历 史 必 修 二 提 纲

人 教 版 历 史 必 修 二 提 纲

历史必修二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养水稻号粟的国家★⑴早期农业生产耕作方法: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垄作法)西汉: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代田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稻麦轮作)⑵精耕细作的农业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魏晋南北朝南方水田:耕耙技术隋唐时期:曲辕犁一、古代农业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曹魏时:翻车⑶水利工程唐朝:筒车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以家庭为单位⑷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二、古代手工业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朝:原始瓷器;西周晚期:拥有铁器)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⑴官营手工业(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东汉:青瓷)南北朝:灌钢法(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出现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⑵家庭手工业:伴随着小农经济而生春秋战国:私营手工业兴起,占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受到摧残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丝绸远销亚洲、欧洲★⑶民营手工业隋唐: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两宋以后:艰难发展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业(花楼机)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朝:专门烧制西餐用具(17世纪开始,欧洲开始生产瓷器)三、古代商业商周:“工商食官”先秦时期商业兴起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农业、手工业发展隋唐时期大运河开通进一步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⑴古代商业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两宋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商业繁荣交通发达元朝时期大都成为商业大都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重血缘、晋商:重地域)★①西汉:“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即 “中体西用”。 中央:奕訢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主张:
5、代表:
6、主要内容
活动成就 活动分类 近代军事工业
(封建性质的企业)
旗号 创办者 企业名称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 军 创办新式学堂,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①内容: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 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②必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措施: 农村——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增强企业活力,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④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⑤实质及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险 B.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D.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2、党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主要是为了
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B、巩固“大跃进”成果运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教训是
1)目的 2、调整生产关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过程(农、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及意义 4)实质及革命性质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底—1966“文革”前)
1、中共“八大” (时间、内容) 1)表现: 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生产力的冒进——大跃进 (工农各行各业) 2、“左”倾错误出现 生关的冒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 — 2 )危害 :1976.10) 3、经济调整: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兴旺的古代农业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 ,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含义: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的各种手段 ,表现在:改进生产工具: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唐朝:曲辕犁。

〔耕犁定型〕水利设施: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工程:春秋战国都江堰、西汉坎儿井生产技术:育种、施肥、适时耕种、因地制宜、农书总结等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一带——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江浙地区是全国经济重心。

促进南方经济文化的开展。

3.经营方式:〔1〕商周:生产工具落后 ,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小农经济形成。

原因: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实立特点:①个体〔家庭〕经营为主。

②男耕女织。

〔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

④精耕细作。

评价:①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 ,农民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根底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③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 ,到明清不利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开展。

④脆弱性:在天灾、战乱、苛政、土地兼并的影响下容易破产。

※:近代逐渐解体原因: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导致家庭手工业破产和农产品商品化。

1956最终瓦解原因:1956完成三大改造 ,个体小农经济被改造为集体经济。

4、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2〕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

性质:土地国有制 ,不得买卖。

春秋瓦解: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税制改革使公田向私田转化。

〔2〕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整个封建社会沿用。

三种形式:①土地国有②土地地主私有③土地自耕农私有局限性: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 ,汉出现大地主田庄→贫富分化 ,自耕农减少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甚至出现流民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要点。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即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大臣等,并依赖他们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统治地位,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 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即由君主集中掌握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权力。

- 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得以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知识分子的排斥与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排斥知识分子的政策,严厉打击思想自由。

- 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许多古代文献和书籍,以控制人民的思想。

三、秦汉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1. 土地制度改革- 秦朝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图书统一、货币统一和长度统一- 秦朝实行图书统一,采用了同一的文字和书写规范。

- 秦朝还实行货币统一,推行了一种统一的货币制度。

- 秦朝还统一了长度单位,使贸易和经济活动更加便利。

3.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秦朝和汉朝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文库.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文库.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1—-3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圭目)(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 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代工具:春秋战国一铁犁;西汉一耦犁、楼车(播种工具);隋唐一曲辕犁 耕J 乍方法:春秋战国一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一代田法 水*J 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I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菁申商周一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麒: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咐原始瓷器;东汉一青瓷;北朝一白瓷唐朝;唐朝一南青北白;宋朝一五大名窑 窜戟一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青朝」块琅彩缠四一出现丝织品;西周一斜花提纹织物;唐代一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叫一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一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原中: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 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知识提纲,附新增考点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知识提纲,附新增考点

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知识提纲,附新
增考点
高中历史(材)必修二知识提纲
第一章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形成
- 人类起源的发现和研究
- 旧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
- 城市的起源和作用
- 早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兴起与发展
-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特征
- 古代东方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 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度
- 奴隶制社会的衰落和消亡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 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基本矛盾
- 战国时代秦与楚的斗争
- 秦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统治
-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变动第四章西方中世纪的基本特征
-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裂
- 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教会的影响力和会的发展
- 封建领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形成新增考点
-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策略
-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 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力
-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区别
- 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这份知识提纲总结了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
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西方中世纪
的基本特征。

同时新增了一些考点,涵盖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策略、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力、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区别,以及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和作用。

这份文
档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

历史必修二经济模块三四单元知识提纲

历史必修二经济模块三四单元知识提纲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和调整第一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与调整第16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①世界经济恶化;②国际关系恶化③引发政治危机。

2、罗斯福新政历史背景(1)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美国陷入困境。

(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日益严重。

(3)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主要内容(1)整顿财政金融:政府颁布《银行紧急法令》等法规(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3)调整农业生产:控制农产品市场价格(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主要影响:(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

(2)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3)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主要方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订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作用:一定程度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的出现)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的社会化。

特点: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作用: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刺激生产和投资。

但是,也造成政府支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降低人民工作的积极性。

历史必修二 三、四单元框架

历史必修二 三、四单元框架

第四单元知识框架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49——1952底 一、过渡时 2.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内容、特点) 期(1949— 3.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时间、特点、意义) 4.三大改造(过程、实质、意义) 1956底)
二、全面建设 1.中共八大(时间、矛盾实质、主要任务) 2.1958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会主义时期 3.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 (1956—1966)4.八字方针(时间、内容、目的) 三、文革时期 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 的恶果 (1966—1976) ▲▲1956——1976年的经验教训 四、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现代化建设新 2.经济体制改革(社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1)农村:责任制(含义、特征、实质、意义) 时期 (2)城市:国企改革(中心环节、目标、作用) (1978—今 ) 3.对外开放(形成过程、格局、意义)
第三单元知识框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间、背景、内容、评价) 2.新经济政策(时间、背景、内容、评价) 一、社会主 3.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时间、背景、内容、评价) 义经济体制 4.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背景、内容、评价) 5.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内容、评价) 6.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内容、结果) ▲▲▲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 哪些启示? 1.经济大危机(时间、原因、特点、影响) 2.罗斯福新政(措施、实质、影响、理论基础) 二、资本主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新变化): 义经济体制 (1)国家政策调整:大力干预(三种方式) (2)企业经营调整(股票分散化、两权分离) (3)福利国家的出现(来源、特点、实质、影响) 4.滞胀现象(时间、含义、原因、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1991年苏联解体。
归纳提示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同:①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 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 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 是失败的改革。
异:① 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 有制和商品经济;
②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 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③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的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 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
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53—64年)
重点:农/工

局部/根本
局部
是否改革所 有制
目标是否符 合实际
结果:成/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经济领域: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内容:
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政治领域:后期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评价: 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②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 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 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严重;
内容:农业:给开予垦农荒民地一,定扩的大生谷产物资生料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必修二 经济文明历程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第1-3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第1-3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Ⅱ经济专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主要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西汉出现耧车,隋唐出现曲辕犁,唐朝创制高转筒车,曹魏翻车2、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有(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实行“井田制”(3)战国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二、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式)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东汉烧出青瓷,北朝烧出白瓷,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成为瓷都,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三、商业的发展1、“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且早晚都可经营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唐朝: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隋唐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课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1、起源:采集—种植(黄河、长江出现;南稻北粟(最早之一))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生产力进步: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木骨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色坎儿井),东汉(王景)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①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局限: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原因:生产力,税制改革(齐、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3)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等抑制兼并的措施(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宋代(重要)——明清(普及)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二、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兴起;②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后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后三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二《经济发展历程》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新经济政策(1921年)背景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武装干涉;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①国内战争胜利,苏俄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③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分配制度: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强制劳动。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制度:按劳分配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战后又进一步加强,幻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引起人民不满。

①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②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二)、“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和经验教训 B1、形成过程:①工业化②农业集体化③五年计划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1)积极影响:①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②为二战的胜利奠定基础。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1)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2)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2第3单元).doc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2第3单元).doc

2.实施:__ 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施3.内容:农业方面:以______ 代替_______________ O余粮由______ 支配。

工业方面:___________ 业仍归国家所有,由________ 经营;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和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O 流通方面:允许____________ O4.评价:理论:放弃了_________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使___________ 的俄国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__ 过渡的途径。

实践:________ 政策的实施,使_____________ 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__________ 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1.确立:经过_____ 化和_________ 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______ ,到20世纪—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即__________ o2.内容:①实行 ____________ 制;实行________ 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_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主要以______ 管理经济。

3.评价:1)突出成就: ____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 ,基本实现_____ 化。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_______ 位,世界______ 位。

2)弊端:①片面发展_____ 业,使 _____ 业和__________ 业长期落后;人民提高缓慢;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和____ 的积极性。

斯大林体制逐渐 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_____________ 模式。

束缚了______________ 发展。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_____ 年)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_______________ 时期,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暴露。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提纲详细版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提纲详细版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知识要点归纳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近代中国经济复习提纲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一)近代中国经济主要包括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1.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经济形式。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

2.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和技术雄厚,利用中外之间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榨取超额利润,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对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有明显的冲击、瓦解作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洋务企业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方式,但其产品不是商品,在经营管理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基本属于封建性近代工业。

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

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4.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5.官僚资本官僚资本主义不是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

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同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相结合而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它压迫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二)五种经济成分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其消长过程1.主要表现形式图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五种经济成分的相互关系自然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洋务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对自然经济产生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在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

历史提纲(必修二2、3、4)答案.doc

历史提纲(必修二2、3、4)答案.doc

必修二第二单元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1、背景(了解)%1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和物产的渴望%1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去东方的传统商路%1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使用;地圆学说的流行2、3对欧洲:%1引起了“商业革命"(①商品种类日益增多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③贸易中心的转移:地中海区域一大西洋沿岸)%1引起了“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一金银持续贬值一商品价格直线上升一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一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一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

)对世界:%1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揭开了西欧列强对外扩张的序幕。

二、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扩展(16世纪初一19世纪)1、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16世纪)2、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一一“海上马车夫"(17世纪)%1竞争手段:组建垄断性贸易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1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商业殖民帝国。

3、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18世纪)%1殖民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较早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大力发展海军力量%1过程: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4、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掠夺、种族屠杀、黑奴贸易5、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三、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英国条件: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②资金(殖民掠夺)%1市场(海外扩张)④劳动力(圈地运动)⑤技术(手工工场)2、概况:①棉纺织业首先开始(开始标志:珍妮纺纱机的发明),随后岀现一系列发明%1工厂制度的建立推广③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运输工具新发明:蒸汽机车、蒸汽轮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英国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 ;%1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1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世界影响:%1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1生产关系:工厂制度得到建立和推广,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国际关系: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促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总结提纲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总结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中国古代的农业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栽培 和 的国家。

2、耕作方式的演变:(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铁犁牛耕开始于 时期, 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精耕细作的表现:(看书)犁耕技术进步:(西汉)二牛三人的耦犁 (东汉)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隋唐)一牛一人的曲辕犁4、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⑴ 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生产关系的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⑵ 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④精耕细作。

(此外还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保守性等)⑶ 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农业税收是历代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5、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氏族公有) (国王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地主私有为主)⑴ 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各国改革、变法; ③其他原因:兼并战争等。

⑵ 过程: 时期,井田制瓦解(鲁国“初税亩”); 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秦国商鞅变法)。

(封建土地制度有地主所有、农民所有和国有三种类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表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⑶ 土地兼并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明朝“鱼鳞图册”等抑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等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12⑴ 冶金业:包括冶铜、冶铁和炼钢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 ②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③南北朝的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在16C 前一直领先世界。

⑵ 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代-南青北白;元朝-青花瓷,明朝-五彩瓷,清朝-粉彩、珐琅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资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②具体:经济虚假繁荣;供求矛盾突出;股票投机过度;自由放任政策。

2、特点:① 影响范围广 ② 持续时间长(1929-1933) ③ 破坏性严重
3、影响: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其作用。

1、背景:⑴美国政府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⑵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 复兴工业——核心内容
(3)调整农业政策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田纳西水利工程)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影响:积极----直接影响:是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有化,经济计划,财政手段) (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总体评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
(1)积极: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2)消极:由于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滞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了解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⑴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⑵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国有化;
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 ⑶评价:①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证军事胜利。

②消极--超出了战时需要,引起人民不满。

2、 新经济政策(1921年):
⑴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③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⑵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⑶意义:①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探索出逐步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①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经济要平衡发展。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改革: ⑴内容:农业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⑵评价:积极--------冲破传统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消极---结果失败---根源: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改革:⑴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 ⑵结果失败---根源:没有改变计划体制
3、戈改革:⑴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 政治体制改革-背离马克思主义
⑵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3)启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建设要依据生产力水平、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发展各行业要协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