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测量误差估计和实验数据10

合集下载

大学实验指导用书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大学实验指导用书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大学实验指导用书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大学物理实验指导书物理实验的任务不仅是定性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定量地测量相关物理量。

而对事物定量地描述又离不开数学方法和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因此,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课的基础。

本章将从测量及误差的定义开始,逐步介绍有关误差和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和基本知识。

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是一切实验结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误差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误差理论基本的概念和处理方法也有很大发展。

误差理论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其数学基础,研究误差性质、规律及如何消除误差。

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其目的是对实验结果做出评定,最大限度的减小实验误差,或指出减小实验误差的方向,提高测量质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对低年级大学生,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本课程尽限于介绍误差分析的初步知识,着重点放在几个重要概念及最简单情况下的误差处理方法,不进行严密的数学论证,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好物理实验这门基础课程。

§1.1物理量的测量一、测量与单位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以取得物理量数据的表征。

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是物理实验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某些物理量的大小进行测定,实验就是将此物理量与规定的作为标准单位的同类量物理量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个比较的过程就叫做测量。

例如,物体的质量可通过与规定用千克作为标准单位的标准砝码进行比较而得出测量结果;物体运动速度的测定则必须通过与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即长度和时间的标准单位进行比较而获得。

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就叫做实验数据。

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应包含测量值的大小和单位,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显然测量值的大小与选取的标准有关,例如,要测量一杯水的质量,在天平两侧将这杯水与选作质量单位的砝码进行比较,如果采用1g的砝码做计量标准,测得结果为标准1g砝码的100倍,则表示测得该杯水的质量为100g。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第一节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一、概述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值上即表现为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需要对实验数据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并不是即成事实的消极措施,而是给研究人员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武器,通过误差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影响,使我们有可能预先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素,并设法排除数据中所包含的无效成分,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实验误差分析也提醒我们注意主要误差来源,精心操作,使研究的准确度得以提高;二、实验误差的来源实验误差从总体上讲有实验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等、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实验人员和被测量五个来源;1.实验装置误差测量装置是标准器具、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实验装置误差是指由测量装置产生的测量误差;它来源于:1标准器具误差标准器具是指用以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由于加工的限制,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单位是有误差的;例如,标准刻线米尺的0刻线和1 000 mm刻线之间的实际长度与1 000 mm单位是有差异的;又如,标称值为1k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真值并不等于1kg等等;2仪器仪表误差凡是用于被测量和复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设备,称为仪器或仪表.它们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指示值;例如,温度计、电流表、压力表、干涉仪、天平,等等;由于仪器仪表在加工、装配和调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以致仪器仪表的指示值不等于被测量的真值,造成测量误差;例如,天平的两臂不可能加工、调整到绝对相等,称量时,按天平工作原理,天平平衡被认为两边的质量相等;但是,由于天平的不等臂,虽然天平达到平衡,但两边的质量并不等,即造成测量误差;3附件误差为测量创造必要条件或使测量方便地进行而采用的各种辅助设备或附件,均属测量附件;如电测量中的转换开关及移动测点、电源、热源和连接导线等均为测量附件,且均产生测量误差;又如,热工计量用的水槽,作为温度测量附件,提供测量水银温度计所需要的温场,由于水槽内各处温度的不均匀,便引起测量误差,等等;按装置误差具体形成原因,可分为结构性的装置误差、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和变化性的装置误差;结构性的装置误差如:天平的不等臂,线纹尺刻线不均匀,量块工作面的不平行性,光学零件的光学性能缺陷,等等;这些误差大部分是由于制造工艺不完善和长期使用磨损引起的;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如投影仪物镜放大倍数调整不准确,水平仪的零位调整不准确,千分尺的零位调整不准确,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在使用时,未调整到理想状态引起的;变化性的装置误差如:激光波长的长期不稳定性,电阻等元器件的老化,晶体振荡器频率的长期漂移,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和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不均匀性造成的;2.环境误差环境误差系指测量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被测量在不同的环境中测量,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一客观事实说明,环境对测量是有影响的,是测量的误差来源之一;环境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测量附件同被测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测量环境除了偏离标准环境产生测量误差以外,从而引起测量环境微观变化的测量误差;3.方法误差方法误差系指由于测量方法包括计算过程不完善而引起的误差;事实上,不存在不产生测量误差的尽善尽美的测量方法;由测量方法引起的测量误差主要有下列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于测量人员的知识不足或研究不充分以致操作不合理,或对测量方法、测量程序进行错误的简化等引起的方法误差;第二种情况:分析处理数据时引起的方法误差;例如,轴的周长可以通过测量轴的直径d,然后由公式:L=πd计算得到;但是,在计算中只能取其近似值,因此,计算所得的L也只能是近似值,从而引起周长L的误差;4.人员误差人员误差系指测量人员由于生理机能的限制,固有习惯性偏差以及疏忽等原因造成的测量误差;由于测量人员在长时间的测量中,因疲劳或疏忽大意发生看错、读错、听错、记错等错误造成测量误差,这类误差往往相当大是测量所不容许的;为此,要求测量人员养成严格而谨慎的习惯,在测量中认真操作并集中精力,从制度上规定,对某些准确性较高而又重要的测量,由另一名测量人员进行复核测量;5.测量对象变化误差被测对象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处在不断地变化中;由于测量对象自身的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称为测量对象变化误差;例如,被测温度计的温度,被测线纹尺的长度,被测量块的尺寸等,在测量过程中均处于不停地变化中,由于它们的变化,使测量不准而带来误差;三、误差的分类误差是实验测量值包括间接测量值与真值客观存在的准确值之差别,误差可以分为下面三类:1. 系统误差由某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引起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其误差的数值大小正负保持恒定,或误差随条件按一定规律变化;单纯增加实验次数是无法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因为它在反复测定的情况下常保持同一数值与同一符号,故也称为常差;系统误差有固定的偏向和确定的规律,可按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校正或用公式消除;2. 随机误差偶然误差由一些不易控制的因素引起,如测量值的波动,肉眼观察误差等等;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不同,其误差的数值和符号不确定,它不能从实验中消除,但它服从统计规律,其误差与测量次数有关;随着测量次数的增加,出现的正负误差可以相互抵消,故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接近于真值;3.过失误差由实验人员粗心大意,如读数错误,记录错误或操作失误引起;这类误差与正常值相差较大,应在整理数据时加以剔除;四、实验数据的真值与平均值1.真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它通常是未知的;虽然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但对某一物理量经过无限多次的测量,出现的误差有正、有负,而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是相同的;因此,若不存在系统误差,它们的平均值相当接近于这一物理量的真值;故真值等于测量次数无限多时得到的算术平均值;由于实验工作中观测的次数是有限的,由此得出的平均值只能近似于真值,故称这个平均值为最佳值;2.平均值油气储运实验中常用的平均值有:1算术平均值设x,x,.,x为各次测量值, n 为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算术平均值是最常用的一种平均值,因为测定值的误差分布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证明算术平均值即为一组等精度测量的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2均方根平均值3几何平均值五、误差的表示方法1.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的绝对值称为测量值的误差,即绝对误差;在实际工作中常以最佳值代替真值,测量值与最佳值之差称为残余误差,习惯上也称为绝对误差;设测量值用x 表示,真值用X 表示,则绝对误差D 为D=|X-x|如在实验中对物理量的测量只进行了一次,可根据测量仪器出厂鉴定书注明的误差,或取测量仪器最小刻度值的一半作为单次测量的误差;如某压力表精确度为级,即表明该仪表最大误差为相当档次最大量程的%,若最大量程为,该压力表的最大误差为:×%=如实验中最常用的U 形管压差计、转子流量计、秒表、量筒等仪表原则上均取其最小刻度值为最大误差,而取其最小刻度值的一半作为绝对误差计算值;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D 与真值的绝对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式中真值X 一般为未知,用平均值代替;3.算术平均误差算术平均误差的定义为:x——测量值,i=1,2,3, .,n ;d——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x 之差的绝对值,d= x x i . ;4.标准误差均方误差对有限测量次数,标准误差表示为:标准误差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表示精确度的方法,它不但与一系列测量值中的每个数据有关,而且对其中较大的误差或较小的误差敏感性很强,能较好地反映实验数据的精确度,实验愈精确,其标准误差愈小;六、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1、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对同一被测量作多次重复测量时,各次测量值之间彼此接近或分散的程度;它是对随机误差的描述,它反映随机误差对测量的影响程度;随机误差小,测量的精密度就高;如果实验的相对误差为%且误差由随机误差引起,则可以认为精密度为10-4;2、正确度正确度是指被测量的总体平均值与其真值接近或偏离的程度;它是对系统误差的描述,它反映系统误差对测量的影响程度;系统误差小,测量的正确度就高;如果实验的相对误差为%且误差由系统误差引起,则可以认为正确度为10-4;3、准确度准确度是指各测量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和其总体平均值对真值的接近程度;它包括了精密度和正确度两方面的含义;它反映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测量的综合影响程度;只有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都非常小,才能说测量的准确度高;若实验的相对误差为%且误差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共同引起,则可以认为精确度为10-4;七、实验数据的有效数与记数法任何测量结果或计算的量,总是表现为数字,而这些数字就代表了欲测量的近似值;究竟对这些近似值应该取多少位数合适呢应根据测量仪表的精度来确定,一般应记录到仪表最小刻度的十分之一位;例如:某液面计标尺的最小分度为1mm,则读数可以到;如在测定时液位高在刻度524mm 与525mm 的中间,则应记液面高为,其中前三位是直接读出的,是准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的,是欠准的,该数据为4 位有效数;如液位恰在524mm刻度上,该数据应记为,若记为524mm,则失去一位末位欠准数字;总之,有效数中应有而且只能有一位末位欠准数字;由上可见,当液位高度为时,最大误差为±,也就是说误差为末位的一半;在科学与工程中,为了清楚地表达有效数或数据的精度,通常将有效数写出并在第一位数后加小数点,而数值的数量级由10 的整数幂来确定,这种以10 的整数幂来记数的方法称科学记数法;例如:应记为×10-3,88000有效数3 位记为×104;应注意科学记数法中,在10 的整数幂之前的数字应全部为有效数;有效数字进行运算时,运算结果仍为有效数字;总的规则是:可靠数字与可靠数字运算后仍为可靠数字,可疑数字与可疑数字运算后仍为可疑数字,可靠数字与可疑数字运算后为可疑数字,进位数可视为可靠数字;对于已经给出了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在运算时应先计算出运算结果的不确定度,然后根据它决定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加减运算规则:A.如果已知参与加减运算的各有效数字的不确定度,则先算出计算结果的不确定度,并保留1-2位,然后确定计算结果的有效位数;B.如果没给出参与加减运算的各有效数字的不确定度,则先找出可疑位最高的那个有效数字,计算结果的可疑位应与该有效数字的可疑位对齐;乘除运算规则若干个有效数字相乘除时,计算结果积或商的有效数字位数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参与运算的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那个分量的有效位数相同; 乘方、开方运算规则有效数字在乘方或开方时,若乘方或开方的次数不太高,其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与原底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对数运算规则有效数字在取对数时,其有效数字的位数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或多取1位;第二节 实验数据处理基本方法数据处理是指从获得数据开始到得出最后结论的整个加工过程,包括数据记录、整理、计算、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数据处理是实验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介绍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一、列表法对一个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或研究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借助于列表法把实验数据列成表格;其优点是,使大量数据表达清晰醒目,条理化,易于检查数据和发现问题,避免差错,同时有助于反映出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设计一个简明醒目、合理美观的数据表格,是每一个同学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列表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所设计的表格要能充分反映上述优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栏目均应注明所记录的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和单位;2.栏目的顺序应充分注意数据间的联系和计算顺序,力求简明、齐全、有条理;3.表中的原始测量数据应正确反映有效数字,数据不应随便涂改,确实要修改数据时,应将原来数据画条杠以备随时查验;4.对于函数关系的数据表格,应按自变量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以便于判断和处理; 二、图解法图线能够直观地表示实验数据间的关系,找出物理规律,因此图解法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图解法处理数据,首先要画出合乎规范的图线,其要点如下:1.选择图纸 作图纸有直角坐标纸即毫米方格纸、对数坐标纸和极坐标纸等,根据作图需要选择;在物理实验中比较常用的是毫米方格纸,其规格多为cm 2517⨯;2.曲线改直 由于直线最易描绘,且直线方程的两个参数斜率和截距也较易算得;所以对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非线性的情形,在用图解法时应尽可能通过变量代换将非线性的函数曲线转变为线性函数的直线;下面为几种常用的变换方法;1c xy =c 为常数;令xz 1=,则cz y =,即y 与z 为线性关系; 2y c x =c 为常数;令2x z =,则z cy 21=,即y 与z 为线性关系;3b ax y =a 和b 为常数;等式两边取对数得,x b a y lg lg lg +=;于是,y lg 与x lg 为线性关系,b 为斜率,a lg 为截距;4bx ae y =a 和b 为常数;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bx a y +=ln ln ;于是,y ln 与x 为线性关系,b 为斜率,a ln 为截距;3.确定坐标比例与标度 合理选择坐标比例是作图法的关键所在;作图时通常以自变量作横坐标x 轴,因变量作纵坐标y 轴;坐标轴确定后,用粗实线在坐标纸上描出坐标轴,并注明坐标轴所代表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坐标比例是指坐标轴上单位长度通常为cm 1所代表的物理量大小;坐标比例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点:1原则上做到数据中的可靠数字在图上应是可靠的,即坐标轴上的最小分度m m 1对应于实验数据的最后一位准确数字;坐标比例选得过大会损害数据的准确度;2坐标比例的选取应以便于读数为原则,常用的比例为“1∶1”、“1∶2”、“1∶5”包括“1∶”、“1∶10”…,即每厘米代表“1、2、5”倍率单位的物理量;切勿采用复杂的比例关系,如“1∶3”、“1∶7”、“1∶9”等;这样不但不易绘图,而且读数困难;坐标比例确定后,应对坐标轴进行标度,即在坐标轴上均匀地一般每隔cm 2标出所代表物理量的整齐数值,标记所用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标度不一定从零开始,一般用小于实验数据最小值的某一数作为坐标轴的起始点,用大于实验数据最大值的某一数作为终点,这样图纸可以被充分利用;4.数据点的标出 实验数据点在图纸上用“+”符号标出,符号的交叉点正是数据点的位置;若在同一张图上作几条实验曲线,各条曲线的实验数据点应该用不同符号如×、⊙等标出,以示区别;5.曲线的描绘 由实验数据点描绘出平滑的实验曲线,连线要用透明直尺或三角板、曲线板等拟合;根据随机误差理论,实验数据应均匀分布在曲线两侧,与曲线的距离尽可能小;个别偏离曲线较远的点,应检查标点是否错误,若无误表明该点可能是错误数据,在连线时不予考虑;对于仪器仪表的校准曲线和定标曲线,连接时应将相邻的两点连成直线,整个曲线呈折线形状;6.注解与说明 在图纸上要写明图线的名称、坐标比例及必要的说明主要指实验条件,并在恰当地方注明作者姓名、日期等;7.直线图解法求待定常数 直线图解法首先是求出斜率和截距,进而得出完整的线性方程;其步骤如下:1选点;在直线上紧靠实验数据两个端点内侧取两点),(11y x A 、22,(y x B ,并用不同于实验数据的符号标明,在符号旁边注明其坐标值注意有效数字;若选取的两点距离较近,计算斜率时会减少有效数字的位数;这两点既不能在实验数据范围以外取点,因为它已无实验根据,也不能直接使用原始测量数据点计算斜率;2求斜率;设直线方程为bx a y +=,则斜率为1212x x y y b --=1-5-13求截距;截距的计算公式为11bx y a -= 1-5-2三、逐差法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自变量为等差级数变化的情况下,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既能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又具有减小误差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将测量得到的偶数组数据分成前后两组,将对应项分别相减,然后再求平均值;例如,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x 与所受的载荷拉力F 满足线性关系kx F =实验时等差地改变载荷,测得一组实验数据如下表:求每增加1Kg 砝码弹簧的平均伸长量x ∆;若不加思考进行逐项相减,很自然会采用下列公式计算[])(71)()()(7118782312x x x x x x x x x -=-++-+-=∆ 结果发现除1x 和8x 外,其它中间测量值都未用上,它与一次增加7个砝码的单次测量等价;若用多项间隔逐差,即将上述数据分成前后两组,前一组),,,(4321x x x x ,后一组),,,(8765x x x x ,然后对应项相减求平均,即[])()()()(44148372615x x x x x x x x x -+-+-+-⨯=∆ 这样全部测量数据都用上,保持了多次测量的优点,减少了随机误差,计算结果比前面的要准确些;逐差法计算简便,特别是在检查具有线性关系的数据时,可随时“逐差验证”,及时发现数据规律或错误数据; 四、最小二乘法由一组实验数据拟合出一条最佳直线,常用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设物理量y 和x 之间的满足线性关系,则函数形式为bx a y +=最小二乘法就是要用实验数据来确定方程中的待定常数a 和b ,即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我们讨论最简单的情况,即每个测量值都是等精度的,且假定x 和y 值中只有y 有明显的测量随机误差;如果x 和y 均有误差,只要把误差相对较小的变量作为x 即可;由实验测量得到一组数据为),2,1;,(n i y x i i =,其中i x x =时对应的i y y =;由于测量总是有误差的,我们将这些误差归结为i y 的测量偏差,并记为1ε,2ε,…,n ε,见图1-5-2;这样,将实验数据),(i i y x 代入方程bx a y +=后,得到⎪⎪⎭⎪⎪⎬⎫=+-=+-=+-n n n bx a y bx a y bx a y εεε)()()(222111我们要利用上述的方程组来确定a 和b ,那么a 和b 要满足什么要求呢 显然,比较合理的a 和b 是使1ε,2ε,…,n ε数值上都比较小;但是,每次测量的误差不会相同,反映在1ε,2ε,…,n ε大小不一,而且符号也不尽相同;所以只能要求总的偏差最小,即min 21→∑=i ni ε 令 2121)(i in i i ni bx a yS --==∑∑==ε使S 为最小的条件是0=∂∂a S ,0=∂∂bS ,022>∂∂a S ,022>∂∂b S由一阶微商为零得y⎪⎪⎭⎪⎪⎬⎫=--∑-=∂∂=--∑-=∂∂==0)(20)(211i i i n i i i n i x bx a y b Sbx a y aS 解得 212112111)(i ni i ni ini i ni i i n i i n i x n x y x y x x a ======∑-⎪⎭⎫ ⎝⎛∑∑∑-∑∑=1-5-32121111)(ini i ni i i ni i ni i ni x n x y x n y x b =====∑-⎪⎭⎫ ⎝⎛∑∑-∑∑=1-5-4令111x n x n i =∑=,i n i y n y 11=∑=,21121⎪⎭⎫⎝⎛∑==x n x n i ,2121i n i x n x =∑=,)(111i n i y x n xy =∑=,则x b y a -= 1-5-5 22xx xyy x b --⋅=1-5-6如果实验是在已知y 和x 满足线性关系下进行的,那么用上述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又称一元线性回归可解得斜率a 和截距b ,从而得出回归方程bx a y +=;如果实验是要通过对x 、y 的测量来寻找经验公式,则还应判断由上述一元线性拟合所确定的线性回归方程是否恰当;这可用下列相关系数r 来判别))((2222y y x x yx xy r --⋅-= 1-5-7其中21121⎪⎭⎫ ⎝⎛∑==y n y n i ,2121i n i y n y =∑=;可以证明,||r 值总是在0和1之间;||r 值越接近1,说明实验数据点密集地分布在所拟合的直线的近旁,用线性函数进行回归是合适的;1||=r 表示变量x 、y 完全线性相关,拟合直线通过全部实验数据点;||r 值越小线性越差,一般9.0||≥r 时可认为两个物理量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线性关系,此时用最小二乘法直线拟合才有实际意义;。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基础1PPT课件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基础1PPT课件

P
fd0.683
这个概率叫置信概率,也称为置信度。对应的区间叫置信
区间,表示为
m
f(δ)
f(x)
mm [ 2, + 2]P m m + 2 2 fx d x 0 .9 5 4
mm [ 3, + 3] P m m + 3 3 fx d x 0 .9 9 7
m m m+
δx
16
2)有限多次等精度测量中的随机误差
班次
姓名
[实验目的] 1. 2.
…… [实验仪器] 仪器名称、型号 、规格等. [实验原理] 无需照抄实验原理!
[实1验数据表格及处理]
学号
1
画表格填写上全部原始测量数据后再处理。
(用直尺画表)
数据计算及结果
文字
公式(各物理量的意义)
图形
[实验内容] 1. 2.
误差计算
[实验误差分析及讨论] 【思考题】
温度忽高忽低
气流飘忽不定
电压漂移起伏
13
随机误差的处理
1)无限多次等精度测量中的随机误差
f(x)
f(δ)
随机误差正态分布的性质:

① 单峰性:
② 对称性:
③ 有界性: ④ 抵偿性:
m m m+
δx
f ()
1
2
e 22
2
式中的 是一个与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称之为正态分 布的标准误差。± 是曲线两个拐点的横坐标位置。
➢例如:用直尺测量长度;
➢ 以表计时间;
➢ 天平称质量;
M
➢ 安培表测电流。
d
V hd 2
h
4
M 4M V d2h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
9
§1-3 精度
精度: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 精度 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与误差的大小相 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 对应。误差小则精度高,误差大则精度低。 对应。误差小则精度高,误差大则精度低。 分为: 分为: 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①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准确度 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②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 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 ③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 精确度: 程度。 程度。 一般可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或极限误差)来表示。 一般可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或极限误差)来表示。对具体的 测量,精密度高的而准确度不一定高, 测量,精密度高的而准确度不一定高,准确度高的而精密度 也不一定高,但精确度高,则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 也不一定高,但精确度高,则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
第一种方法的相对误差为: v1 50.004 − L1 0.004 = = = 0.008% L1 L1 50
v2 80.006 − L2 0.006 第二种方法的相对误差为: = = = 0.0075% L2 L2 80
可见,尽管第二种方法的绝对误差大,但相对误差却较小, 可见,尽管第二种方法的绝对误差大,但相对误差却较小, 故第二种方法的精度较高。 故第二种方法的精度较高。 引用误差 误差: ③ 引用误差:是一种简化和实用方便的仪器仪表示值的相对 误差,是以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 误差,是以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以测量范围上限 5 值或全量程为分母,比值即为引用误差。 值或全量程为分母,比值即为引用误差。
测量结果应保留的位数原则是 测量结果应保留的位数原则是:其最末一位数字是不可靠 保留的位数原则 的,而倒数第二位数字应是可靠的,测量误差一般取1~2 而倒数第二位数字应是可靠的,测量误差一般取 位有效数字。 位有效数字。 在比较重要的测量中, 在比较重要的测量中,测量结果和测量误差可比上述原则 再多取一位数字作为参考,如结果 再多取一位数字作为参考,如结果15.214±0.042,倒 ± , 数第一位数为参考数字,倒数第二位为不可靠数字, 数第一位数为参考数字,倒数第二位为不可靠数字,而倒 数第三位是可靠数字。 数第三位是可靠数字。 二、数据舍入规则 ①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大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 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大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 则末位加1; 则末位加 ; ②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小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 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小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 则末位不变; 则末位不变;

基础物理实验 第1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基础物理实验 第1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
1.直接测量误差估算 2.间接测量误差估算
二、测量与误差
(二)真值与测得值
•真值—— •测得值——通过各种实验所得到的量值称为测得值,测得值多是测量仪器
或装置的读数或指示值,测得值是被测量真值的近似值。包括
单次测得值
算术平均值
被测量真值的最佳估计值
加权平均值
二、测量与误差
(三)误差来源及其分类
1 n
n i 1
xi
x
1 n
n i 1
xi
x

1 n
n
xi
i 1
例如
三、随机误差的估算
(一)直接测量的误差估算及结果表示
2.等精度多次测量的误差估算及结果表示 ⑶标准偏差
S
n
1
n
1 i1(xi
)2
Sx
S n
n

(xi
)
2
i1
n(n 1)
三、随机误差的估算
结果表示为:L L L 12.01 0.03mm
2. T1 1.685s,T2 1.685s,T3 1.685s
T 1.685s T 0.001s
3. 3. R 1785 .6 R 46 510
R R R (179 5) 10 (1.79 0.05) 103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 加减法
加减运算时,以参与运算的各分量(各数)中末位数 量级最高的量(数)为准,其余各分量(各数)均比它的末 位多取一位,运算结果与它取齐。
N A B C D,
已知: A 71.3cm, B 0.753cm,C 6.262cm, D 271cm,

大学物理实验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大学物理实验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公选课: 专利与发明创造
知识经济
本课内容:
呼唤专利
建立专利意识 探寻创意来源 掌握申请方法
实验三环节
1. 预习
预习--操作--数据处理
(报告样本)
简述主要内容、过程及注意事项;推导相关公式; 画出流程图、线路图、光路图及装置示意图等
专栏专用,可附页
设计数据记录表(其中一份为草稿)
1 n 1 可求平均值 x x i ( x1 x2 ... xn ) n i 1 n

x 是 x i 的最佳估计值 因为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接近真值,我们 就以平均值代替真值
3.3.2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
S( x) S ( xi ) n

(x
i 1
3.5 合成不确定度 3.5.1 在A、B两类不确定度分别计算、且互不相关时, 合成不确定度Uc(x)
2 2 2 uc ( x ) s(2x ) uB s ( x) 仪 ( x)
3.5.2 我们的实验中采用合成不确定度uc(不采用扩展 不确定度U).
3.53 要完整地评价测量结果,除近真值和不确 定度的数值外还应给出其分布、有效自由度、 置信概率等参量。学生实验中暂不作要求。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
汪仕元 1355 888 6954 821815208@

人类知识分两类:
自然科学分两类:

社会人文学 自然科学
物理学 数学
物理学分两类:
理论物理
应用物理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实验生发理论 奥斯特做电学实验时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伽利略从单摆实验中找到了等时性
实验检验理论 比萨斜塔抛物实验检出重物快落理论之谬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否定了以太理论证实了相对论

误差理论_第一章_绪论

误差理论_第一章_绪论
27

一、误差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电工仪表、压力表的准确度等级
当一个仪表的等级s选定后,用此表测量某一被 测量时,所产生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公式1)
x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xm s%
绝对误差的最大 值与该仪表的标 称范围(或量程) 上限xm成正比
28
最大相对误差为
xm xm r s% (公式2) x x x
按照一定的方法
(检定规程和规范,国标GB) 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下(温度,湿度,压力) 通过检测人员 (一级,二级注册计量师,各类检定员证书 得出或读出的测量数值(原始记录)
5
第一节 研究误差的意义
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小误差
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

rx
m
x

m
x
s%
xm1 xm1 300 r1 s1 % 0.1% 0.43% x1 x1 70 xm 2 xm 2 100 r2 s2 % 0.2% 0.28% x2 x2 70
29
一、误差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电工仪表、压力表的准确度等级

7
第二节 误差的基本概念
举例来说: 大气压力经常用760mmHg的标准值,但是,此数值 并不是大气压力的真实值。可用工作气用气压计去测 量大气压力的值,但是,如果用二等标准气压计去测 量, 则所得到的值更加接近真实的大气压力值,但是仍然 不能准确的知道该处真正的大气压力值。

8
第二节 误差的基本概念
误差是针对真值而言的,真值一般都是 指约定真值。
11
一、误差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第一章 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第一章  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第一章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I)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真值的基本概念,理解平均值的表示方法;(2)理解误差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3)理解试验数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4)理解描述试验数据的精准度的三个术语: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5)理解随机误差的估计方法,理解秩和检验法在系统误差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可疑数据的取舍规则;(6)理解有效数字的含义、有效数字的运算;(7)掌握误差的传递的基本原理;(8)了解Excel在误差分析中的应用。

(II)教学重点可疑数据的取舍规则,误差的传递。

(III)教学难点误差的传递。

通过实验测量所得的大批数据是实验的初步结果,但在实验中由于测量仪表和人的观察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数据总存在一些误差,即误差的存在是必然的,具有普遍性的。

因此,研究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性,尽可能地减小误差,以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对于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可能存在的新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误差估算与分析的目的就是评定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误差估算与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数,从而在准备实验方案和研究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集中精力消除或减小产生误差的来源,提高实验的质量。

目前对误差应用和理论发展日益深入和扩展,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本章只就化工基础实验中常遇到的一些误差基本概念与估算方法作一扼要介绍。

1.1 实验数据的真值和平均值1.1.1真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

对它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环境、人员及测量程序等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实验误差难于避免,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值。

在分析实验测定误差时,一般用如下方法替代真值:(1)实际值是现实中可以知道的一个量值,用它可以替代真值。

如理论上证实的值,像平面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又如计量学中经国际计量大会决议的值,像热力学温度单位—绝对零度等于-273.15K;或将准确度高一级的测量仪器所测得的值视为真值。

大学物理实验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大学物理实验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E N 100% N测 N 真 100%
N真
N真
结果表示:
N真 N测 N
N
E 100% N真
问:有了绝对误差,为什么还要引入相对 误差呢?
答:绝对误差反映的是误差本身的大小,但 它不能反映误差的严重程度。
例:两个绝对误差如下,哪个大,哪个严重?
2m
20m
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在什么测量中产生的,所 以难以回答。
(2)指数函数的有效数字,可与指数的小数点后 的位数(包括紧接在小数点后的零)相同;
二、 标准偏差的传递公式(方和根合成)
N
(f )2
x
2 x

(f )2
y
2 y

( f z
)2
2 z
(1.4-6)
N
N
( ln x
f
)2
2 x

(
ln y
f
)2
2 y

(
ln z
f
)2
2 z
(1.4-7)
三、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
不确定度
uN
(
f x
ins
合成不确定度
置信系数
仪器的极 限误差
u
u2 A

u2 B

2( N
)

u
2 j



2(
N
)
u2 j
测量结果表示为: N u
相对不确定度: E u 100%
N
§1.3直接测量误差估算及评定
一、单次测量误差估算及评定 单次测量结果的误差估算常以测量仪
器误差来评定。 仪器误差:

第一章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第一章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第⼀章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第⼀章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I)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真值的基本概念,理解平均值的表⽰⽅法;(2)理解误差的基本概念及表⽰⽅法;(3)理解试验数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4)理解描述试验数据的精准度的三个术语: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5)理解随机误差的估计⽅法,理解秩和检验法在系统误差检验中的应⽤,掌握可疑数据的取舍规则;(6)理解有效数字的含义、有效数字的运算;(7)掌握误差的传递的基本原理;(8)了解Excel在误差分析中的应⽤。

(II)教学重点可疑数据的取舍规则,误差的传递。

(III)教学难点误差的传递。

通过实验测量所得的⼤批数据是实验的初步结果,但在实验中由于测量仪表和⼈的观察等⽅⾯的原因,实验数据总存在⼀些误差,即误差的存在是必然的,具有普遍性的。

因此,研究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性,尽可能地减⼩误差,以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对于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可能存在的新现象是⾮常重要的。

误差估算与分析的⽬的就是评定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误差估算与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组成因数,从⽽在准备实验⽅案和研究过程中,有的放⽮地集中精⼒消除或减⼩产⽣误差的来源,提⾼实验的质量。

⽬前对误差应⽤和理论发展⽇益深⼊和扩展,涉及内容⾮常⼴泛,本章只就化⼯基础实验中常遇到的⼀些误差基本概念与估算⽅法作⼀扼要介绍。

1.1 实验数据的真值和平均值1.1.1真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

对它进⾏测量时,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法、环境、⼈员及测量程序等都不可能完美⽆缺,实验误差难于避免,故真值是⽆法测得的,是⼀个理想值。

在分析实验测定误差时,⼀般⽤如下⽅法替代真值:(1)实际值是现实中可以知道的⼀个量值,⽤它可以替代真值。

如理论上证实的值,像平⾯三⾓形内⾓之和为180°;⼜如计量学中经国际计量⼤会决议的值,像热⼒学温度单位—绝对零度等于-273.15K;或将准确度⾼⼀级的测量仪器所测得的值视为真值。

大物实验第一课 测量误差分析

大物实验第一课 测量误差分析

5第一章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1.测量与误差1.1 测量在科学实验中,一切物理量都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所谓测量,就是用一定的工具或仪器,通过一定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与被测对象进行比较.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有一句名言:“凡是可能测量的,都要进行测量,并且要把目前无法度量的东西变成可以测量的”.物理测量的内容很多,大至日、月、星辰,小到原子、分子.现在人们能观察和测量到的范围,在空间方面已小到10-14~10-15 cm ,大到百亿光年,大小相差在1040倍以上.在时间方面已短到10-23 ~10-24 s 的瞬间,长达百亿年,两者相差也在1040倍以上.在定量地验证理论方面,也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工作.因此可以说,测量是进行科学实验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测量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直接测量是指把待测物理量直接与认定为标准的物理量相比较,例如用直尺测量长度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间接测量是指按一定的函数关系,由一个或多个直接测量量计算出另一个物理量,例如测物体密度时,先测出该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再用公式算出物体的密度.在物理实验中进行的测量,大多属于间接测量.一个测量数据不同于一个数值,它是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数值有了单位,才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这时它才可以称之为一个物理量.因此测量所得的值(数据)应包括数值(大小)和单位,两者缺一不可.1.2 误差从测量的要求来说,人们总希望测量的结果能很好地符合客观实际.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和测量人员的水平以及种种因素的局限,不可能使测量结果与客观存在的实际值(真值)完全相同,我们所测得的只能是某物理量的近似值.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测量结果的量值与真值之间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值,将其称为该测量值的测量误差,简称“误差”,误差的大小反映了测量的准确程度.测量误差的大小可以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用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 = 测量值-真值,100%真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E .测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实验者应该根据要求和误差限度来制订或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案和仪器.不能不切合实际地要求实验仪器的精度越高越好;环境条件总是恒温、恒湿、越稳定越好;测量次数总是越多越好.一个优秀的实验工作者,应该是在一定的要求下,以最低的代价来取得最佳的实验结果.要做到既保证必要的实验精度,又合理地节省人力与物力.误差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为此必须分析测量中可能产生各种误差的因素,尽可能消除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评价.1.3 误差的分类6误差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误差的来源和性质上可分为“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两大类.1.3.1 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测量值对真值的偏离(包括大小和方向)总是相同的,这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1)理论公式的近似性:例如单摆的周期公式g l T π2 成立的条件之一是摆角趋于零,而在实验中,摆角为零的条件是不现实的.(2)仪器结构不完善:例如温度计的刻度不准,天平的两臂不等长,示零仪表存在灵敏阈等.(3)环境条件的改变:例如在20℃条件下校准的仪器拿到-20℃环境中使用.(4)测量者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记录某一信号时有滞后或超前的倾向,对准标志线读数时总是偏左或偏右、偏上或偏下等.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恒定性,不能用增加测量次数的方法使它减小.在实验中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常常是影响实验结果准确程度的主要因素.能否用恰当的方法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是测量者实验水平高低的反映,但是又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去消除误差,主要靠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分析与处理,要靠实验经验的积累.1.3.2 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其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这种误差是由实验中多种因素的微小变动而引起的,例如实验装置和测量机构在各次调整操作上的变动,测量仪器指示数值的变动,以及观测者本人在判断和估计读数上的变动等等.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就使测量值围绕着测量的平均值发生涨落,这变化量就是各次测量的偶然误差.偶然误差的出现,就某一测量值来说是没有规律的,其大小和方向都是不能预知的,但对一个量进行足够多次的测量,则会发现它们的偶然误差是按一定的统计规律分布的,常见的分布有正态分布、均匀分布、t 分布等. 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正方向误差和负方向误差出现的次数大体相等,数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次数较多,数值很大的误差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通常不出现.这一规律在测量次数越多时表现得越明显,它就是一种最典型的分布规律——正态分布规律.1.3.3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关系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称量的砝码误差,对于制造厂家来说,它是偶然误差,对于使用者来说,它又是系统误差.又如测量对象的不均匀性(如小球直径、金属丝的直径等),既可以当作系统误差,又可以当作偶然误差.有时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混在一起,也难于严格加以区分.例如测量者使用仪器时的估读误差往往既包含有系统误差,又包含有偶然误差.这里的系统误差是指他读数时总是有偏大或偏小的倾向,偶然误差是指他每次读数时偏大或偏小的程度又是互不相同的.2.测量的不确定度和测量结果的表示2.1 测量的不确定度 测量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中,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确定的程度即为测量的不确定度,它给出测量结果不能确定的误差范围.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不仅要标明7其量值大小,还要标出测量的不确定度,以表明该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目前世界上已普遍采用不确定度来表示测量结果的误差.我国从1992年10月开始实施的《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技术规范》中,也规定了使用不确定度评定测量结果的误差. 通常不确定度按计算方法分为两类,即用统计方法对具有随机误差性质的测量值计算获得的A 类分量∆A ,以及用非统计方法计算获得的B 类分量∆B . 2.2 偶然误差与不确定度的A 类分量 2.2.1 偶然误差的分布与标准偏差 偶然性是偶然误差的特点.但是,在测量次数相当多的情况下,偶然误差仍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在物理实验中,多次独立测量得到的数据一般可近似看作为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特征可以用正态分布曲线形象地表示出来,如图1所示.当测量次数n 趋于∞时,测量值x 将成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其概率密度分布为正态函数,形式为⎪⎪⎭⎫⎝⎛⎪⎭⎫ ⎝⎛--=221exp 21)(σμπσx x f (1)其中,µ 表示x 出现概率最大的值,在消除系统误差后,µ为真值.σ 称为标准偏差,它反映了测量值的离散程度.定义21()d xx f x x ξ=⎰,表示变量x 在(x 1,x 2)区间出现的概率,称为置信概率.x 出现在(µ-σ,µ+σ)之间的概率为()d 0.683f x x μσμσξ+-==⎰(2)说明对任一次测量,其测量值出现在(µ-σ,µ+σ)区间的可能性为0.683.为了给出更高的置信水平,置信区间可扩展为(µ-2σ,µ+2σ)和(µ-3σ,µ+3σ),其置信概率分别为22()d 0.954f x x μσμσξ+-==⎰和 33()d 0.997f x x μσμσξ+-==⎰(3)2.2.2 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值标准误差尽管一个物理量的真值µ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企图得到真值的愿望仍不现实,我们只能估算µ值.根据偶然误差的特点,可以证明如果对一个物理量测量了相当多次后,分布曲线趋于对称分布,其算术平均值就是接近真值µ的最佳值.如对物8理量x 测量n 次,每一次测量值为x i ,则算术平均值x 为nxx ni i∑==1(4)x 的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可用贝塞尔公式估算为1)(12--=∑=n x xni ix σ (5)其意义为任一次测量的结果落在)(x x σ-到)(x x σ+区间的概率为0.683.由于算术平均值是测量结果的最佳值,最接近真值,因此我们更希望知道x 对真值的离散程度.误差理论可以证明x 的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为()()nn n x x xix σσ=--=∑12(6)上式说明,平均值的标准差是n 次测量中任意一次测量值标准差的n /1,显然x σ小于x σ.x σ的意义是待测物理量处于x x σ±区间内的概率为0.683.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n为无穷大时,0=x σ,即测量次数无穷多时,平均值就是真值.2.2.3 有限次测量的情况和t 因子值得注意的是测量次数相当多时,测量值才近似为正态分布,上述结果才成立.在测量次数较少的情况下,测量值的概率密度曲线将呈t 分布(图2).测量次数较少时,t 分布相比正态分布变得平坦,当测量次数较多时(例如多于10次)t 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当测量次数趋于无限时,t 分布过渡到正态分布.对有限次测量的结果,要保持与正态分布同样的置信概率,显然要扩大置信区间,将置信区间乘以一个大于1的t 因子,则)/(n t x t x x x x σσξξ±=±=的置信概率与正态分布的置信概率ξ相同.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建议置信概率采用0.95,因子95.0t 和n t /95.0的值见表1.表1 95.0t 和n t /95.0与n 的关系92.2.4 不确定度的A 类分量不确定度的A 类分量∆A 是重复测量时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的分量,当重复测量次数为n 时, n t t x x A /Δξξσσ⋅==.当实验中取置信概率为0.95,且n =6时,有x A σ05.1=∆.通常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当n =6时,由于有1/95.0≈n t ,取∆A = σx ,即在置信概率为0.95的前提下,A 类不确定度∆A 可用测量值的标准偏差σx 估算.2.3 不确定度的B 类分量不确定度的B 类分量∆B 是用非统计方法计算的分量,如仪器误差等.一般而言,不确定度的B 类分量∆B 记为仪器标定的最大允差∆仪/C ,其中C 为置信系数,通常情况下C 取1,即∆B = ∆仪.某些常用实验仪器的最大允差∆仪见表2.表2 常用实验仪器的最大允差102.4 测量结果的表示 2.4.1 测量结果的表示若用不确定度表征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则测量结果需写成下列标准形式⎪⎩⎪⎨⎧⨯=±=%100x u u u x x xx r x (7)式中x 为多次测量的平均值,u 为合成不确定度,u r 为相对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u 由A 类不确定度∆A 和B 类不确定度∆B 采用均方根合成方式得到22B A x u ∆+∆=(8)若A 类分量有n 个,B 类分量有m 个,那么合成不确定度为∑∑==∆+∆=mi B ni A x i iu 1212(9)2.4.2 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计算过程 (1)单次测量时,通常有三种情况:(a )仪器精度较低,偶然误差很小,多次测量读数相同,不必进行多次测量; (b )对测量的准确程度要求不高,只测一次就够了; (c )因测量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多次重复测量.单次测量的结果也用(7)式表示测量结果.这时u 常用极限误差∆表示.∆的取法一般有二种:一种是仪器标定的最大允差∆仪;另一种是根据不同仪器、测量对象、环境条件、仪器灵敏阈等估计一个极限误差.两者中取数值较大的作为∆值.(2)多次测量时,不确定度以下面的过程进行计算:(a )修正已知的系统误差,得到测量值(如螺旋测微器必须消除零误差);(b )求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nxx i∑=;(c )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偏差:()12--=∑n x x ixσ;(d )标准偏差乘以一置信参数n t /95.0,求得∆A ; (e )根据仪器标定的最大允差∆仪 确定∆B : ∆B = ∆仪; (f )由∆A 、∆B 计算合成不确定度:22B A x u ∆+∆=;11(g )计算相对不确定度:%100⨯=xu u xr x ; (h )给出测量结果:⎪⎩⎪⎨⎧⨯=±=%100x u u u x x xr x x .例:在室温23℃下,用共振干涉法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的波长λ,数据见表:试用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 解:波长λ的平均值为()mm 64.46161==∑=i i λλ任意一次波长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mm)(03.0510109164612≈⨯=--=-∑iλλσλ实验装置的游标示值误差为:∆仪 = 0.02 mm波长不确定度的A 类分量为:∆A =1.05σλ ≈σλ = 0.03mm B 类分量为:∆B = ∆仪 = 0 .02 mm 于是,波长的合成不确定度为()()04.002.003.02222≈+=∆+∆=B A u λ(mm )相对不确定度为 %9.0%100=⨯=λλλu u r测量结果表达为:()⎩⎨⎧=±=%9.004.064.4λλr u cm122.4.3 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计算间接测量量是由直接测量量根据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这样一来,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就必然影响到间接测量量,这种影响的大小也可以由相应的数学公式计算出来.设间接测量所用的数学公式可以用如下的函数形式表示),,,( z y x F N = (10)式中的N 是间接测量量,x ,y ,z ,…是直接测量量,它们是互相独立的量.设x ,y ,z ,…的不确定度分别为u x ,u y ,u z ,…,它们必然影响间接测量量,使N 值也有相应的不确定度u .由于不确定度都是微小的量,相当于数学中的“增量”,因此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与数学中的全微分公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1.要用不确定度u x 等替代微分dx 等;2.要考虑到不确定度合成的统计性质,一般是用“方和根”的方式进行合成.于是,在普通物理实验中用以下两式来简化地计算不确定度+∂∂+∂∂+∂∂=222222)()()()()()(z y x u zFu y F u x F u (11)+∂∂+∂∂+∂∂==222222)()ln ()()ln ()()ln (z y x N r u zF u y F u x F N u u (12)(11)式适用于N 是和差形式的函数,(12)式适用于N 是积商形式的函数.用间接测量不确定度表示结果的计算过程如下: (1)先写出(或求出)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定度.(2)依据),,,( z y x F N =的关系求出x F ∂∂,y F ∂∂…,或x F ∂∂ln ,yF ∂∂ln …. (3)用(11)式或(12)式求出u 和u r ,亦可用传递公式直接用各直接测量量不确定度进行计算u 和u r (见表3).(4)给出实验结果⎪⎩⎪⎨⎧⨯=+=%100N uu uN N r,其中),,,(⋅⋅⋅=z y x f N . 例:已知金属环的内径D 1 = 2.880±0.004 cm ,外径D 2 = 3.600±0.004 cm ,高度 H = 2.575±0.004 cm ,求金属环的体积,并用不确定度表示实验结果. 解:求金属的体积()()3222122cm 436.9575.2880.2600.344=⨯-⨯=-=ππH D DV求偏导:13H H V D D D D V D D D D V 1ln ,2ln ,2ln 212211212222=∂∂--=∂∂-=∂∂%8.0008.0)(22222122122122212===⎪⎭⎫⎝⎛+⎪⎪⎭⎫ ⎝⎛--+⎪⎪⎭⎫ ⎝⎛-==代入数据H u D D u D D D u D V u u H D D VrV求3cm 08.0008.0436.9≈⨯==rV V u V u实验结果:⎩⎨⎧=±=%8.0cm 08.044.93rV u V .表3 常用函数的不确定度传递公式3.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3.1 有效数字的概念 任何一个物理量,其测量结果既然都包含误差,那么该物理量数值的尾数不应该任意取舍.在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前,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一致的位数,然后舍去某些数字后面多余的尾数的过程被称为数字修约,指导数字修约的具体规则被称为数字修约规则.根据数值修约规则(按国家标准文件:GB8170-87),测量结果只写到开始有误差的那一或两位数,以后的数按“4舍6入5看右,5后有数进上去, 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修约.对于“5”后尾数都为0的情况,则看“5”前一位,前一位是奇数,则将5进上,使有误差末位为偶数,若5的前一位是偶数则将5舍去.我们把测量结果中可靠的几位数字加上有误差的一到两位数字称为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或者说,有效数字中最后一到两位数字是不确定的.显然,有效数字是表示不确定度的一种粗略的方法,而不确定度则是对有效数字中最后一到两位数字不确定程度的定量描述,它们都表示含有误差的测量结果.有效数字的位数与小数点的位置无关.如1.23与123都是三位有效数字.关于“0”是不是有效数字的问题,可以这样来判别:从左往右数,以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为起点,它左边的“0”不是有效数字,它右边的“0”是有效数字.例如0.0123是三位有效数字,0.01230是四位有效数字.作为有效数字的“0”,不可以省略不写.例如,不能将1.3500 cm 写作1.35 cm,因为它们的准确程度是不同的.有效数字位数的多少,大致反映相对误差的大小.有效数字位数越多,则相对误差越小,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越高.3.2 数值书写规则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由不确定度来确定.由于不确定度本身只是一个估计值,一般情况下,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位数只取一到两位.测量值的末位须与不确定度的末位取齐.在初学阶段,可以认为有效数字只有最后一位是不确定的,相应地不确定度也只取一位有效数字,例如L =(1.00±0.02)cm.一次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由仪器极限误差或估计的不确定度来确定.多次直接测量算术平均值的有效数字,由计算得到平均值的不确定度来确定.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也是先算出结果的不确定度,再由不确定度来确定.当数值很大或很小时,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如:某年我国人口为七亿五千万,极限误差为二千万,就应写作:(7.5±0.2)×104万,其中(7.5±0.2)表明有效数字和不确定度,104万表示单位.又如,把(0.000623±0.000003) m写作(6.23±0.03)×10-4 m,看起来就简洁醒目了.3.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在有效数字运算过程中,为了不致因运算而引进“误差”或损失有效位数,影响测量结果的精度,统一规定有效数字的近似运算规则如下:(1)诸量相加(或相减)时,其和(或差)数在小数点后所应保留的位数与诸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一个相同;(2)诸量相乘(或除)后保留的有效数字,只须与诸因子中有效数字最少的一个相同.(3)乘方与开方的有效数字与其底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4)一般来说,函数运算的位数应根据误差分析来确定.在物理实验中,为了简便和统一起见,对常用的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和三角函数作如下规定:对数函数运算后的尾数取得与真数的位数相同;指数函数运算后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可与指数的小数点后的位数相同(包括紧接小数点后的零);三角函数的取位随弧度的有效数字而定;(5)在运算过程中,我们可能碰到一种特定的数,它们叫作正确数.例如将半径化为直径d = 2r时出现的倍数2,它不是由测量得来的.还有实验测量次数n,它总是正整数,没有可疑部分.正确数不适用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只须由其他测量值的有效数字的多少来决定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6)在运算过程中,我们还可能碰到一些常数,如π、g之类,一般我们取这些常数与测量的有效数字的位数相同.例如:圆周长l =2πR,当R=2.356 mm时,此时π应取143.142.在实际运算过程中,为减少舍入误差,其数值的修约可以暂时多保留一位,但运算得到最后结果时,再根据有效位数弃去多余的数字。

测量学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课件

测量学测量误差的基本理论课件

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或不确定性,是衡量测量结果可
靠性的指标。
02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包括A类和B类两种,A类是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方
法,B类是基于经验或专家判断的分析方法。
03
不确定度的报告
在报告测量结果时,应同时报告测量不确定度,以便使用者了解该测量
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测量误差的来源
01
02
03
测量设备误差
由于测量设备的精度限制 、老化、磨损等原因,导 致测量结果存在误差。
测量环境误差
由于环境因素(如温度、 湿度、气压、风速等)的 影响,使得测量结果存在 误差。
测量方法误差
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完善、 不准确等原因,导致测量 结果存在误差。
测量误差的分类
系统误差
由于某种固定的原因导致 的误差,这种误差具有重 复性和规律性。
测量学测量误差的基本 理论课件
目录 CONTENT
• 测量误差概述 • 系统误差 • 随机误差 • 粗大误差 • 测量误差的传递与合成 • 测量误差的实例分析
01
测量误差概述
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 影响,使得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 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真实值
被测量的客观存在的值,但由于受到 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无法得到真正 的真实值,只能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 值等方法来尽可能接近真实值。
方差法
通过计算测量值的方差来评估随 机误差的大小。
贝塞尔公式法
利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标准差,以 评估随机误差的大小。
最大残差法
通过比较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之 间的最大残差来评估随机误差的

测量误差与分析

测量误差与分析

第一章测量误差本章包含4节内容。

在第1节“测量与误差”中,介绍了诸如测量、误差、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等常用概念,并对测量和误差分别进行了分类。

在第2节“误差处理”中,分别就随机误差计算和仪器误差的判断进行了讲解。

对于随机误差,特别引入了有限测量次数下的t分布概念,因为物理实验中所有的实验都是有限次测量;同时引入狄克逊检验法和格鲁布斯准则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可对个别测量数据进行取舍;对于仪器误差,重点强调了仪器误差是与置信概率相联系,而不同的仪器会有不同的误差分布函数。

第3节“测量不确定度”中,详细说明了A类和B类不确定度的评估与表示,并讲解了如何在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不同的测量条件下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估算;同时给出了微小误差的可忽略准则,以及简单介绍了不确定度分析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

在第4节“实验数据有效位数与修约”中,按照实验过程,分别介绍了在原始数据记录、数据运算和结果表示时如何进行实验数据修约。

§ 1.1 测量与误差1.1.1测量及分类测量就是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借助一定的实验器具将待测量与选作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实验过程。

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单位以及结果可信赖的程度(不确定度)三部分。

 按照测量方法来划分,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指可以用测量仪器或仪表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

如用米尺测长度,用温度计测温度,用电表测电流、电压等都是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是指通过一个或几个直接测得量,利用已知函数关系计算出的物理量。

如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g时,g=4π2L/T2,周期T、摆长L是直接测量值,而g是间接测量值。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物理量,现在也可以直接测量,例如电功率、速度等量的测量。

 按照测量条件来划分,测量又可分为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等精度测量是指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的多次测量。

例如,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对同一待测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实验1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实验1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

测量任何物理量,由于测量条件不能尽善尽美、仪器的分度值不可能无限小,所得结果都不会是绝对精确的。

对测量结果精确度的评价是一门专门科学,涉及面非常广泛。

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测量误差的分析估算能力,是科学实验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物理实验课中,对有关知识作初步介绍,并通过具体实验进行最基本的训练。

一、 测量与误差1、物理量的测量在科学实验和生产中,所有的物理量都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测量是为确定被测对象的数值多少而进行的实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常借助专门的工具、仪器,把被测对象直接或间接地与同类标准量进行比较,得出用数值和单位共同表示的测量结果。

所谓测量就是将被测物理量与作为标准的同类物理量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被测物理量的量值为目的的全部操作。

测量各种物理量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多样。

根据获取测量数据的方式不同,可将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根据测量条件的不同,可分为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1)直接测量 待测物理量可以从量具或仪器上直接读取的方式叫直接测量。

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天平测量质量,电表测量电压等都是直接测量。

(2)间接测量 待测物理量不能由测量仪器直接读出,而是需要用一些原理和公式由直接测量得到的各物理量推算出来的方式叫间接测量。

如测量圆管的体积V ,先要测量圆管的高度h 、外径D 和内径d ,然后通过公式计算求得圆管的体积V ,这就是间接测量。

在工程技术中,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很少的,大部分物理量的测量是采用间接测量。

然而,一个物理量的测量需用直接测量还是用间接测量并不是绝对的,通常与仪器的选择有关。

如测量液体的比重,选用量筒和天平作为测量工具为间接测量,选用比重计作为测量工具则为直接测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将有更多、更精密仪器设备以满足对更多物理量进行直接测量。

(3)等精度测量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重复n 次测量,得出的数值为1x ,2x ,…,i x ,…,n x ,这几个数值中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其中某一次测量比另一次测量更准确些或不准确些,即每次测量的精度是相同的,这种测量称为等精度测量,)(4122d D h V -π=比如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用螺旋测微器对钢珠的直径进行n次的测量即为等精度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
系统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量进行多次测
量,其误差的绝对值或符号保持恒定,或者 误差随条件的改变而按某一确定规律变化。 随机误差 又称偶然误差。在等精度重复测量 中,由于大量偶然误差因素的影响,测量误 差的出现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数值与符号都 以不预定的方式变化着。 粗大误差 又称过失误差。主要是由于测量中 的过失、读错数、错误操作、电源瞬时波动、 元件接触不良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
可靠性:是与测试装置无故障工作时间长短有关 的一种描述。
4.2 测试系统静态响应特性 案例:物料配重自动测量系统的静态参数测量
灵敏度=△y/△x
变差=(hmax/A)×100% 测量范围:
非线性度=B/A×100%
误 差 的 基 本 概 念
反应时间和时间常数-动态误差的界定
在规定条件下,当输入阶跃信号时,仪表的
案例:桥梁固有频率测量
原理:在桥中悬挂重物,然后突然剪断绳索,产生阶跃激励,再通 过应变片测量桥梁动态变形,得到桥梁固有频率。
误 差 的 基 本 概 念
动态特性- 频率特性
以x(t)=Xsinωt表示输入信号的脉动成分,
以y(t)=Ysin(ωt+ψ)表示输出信号的脉动成 分,则R=Y/X称为幅值比R≤1,ψ为输出信号 滞后输入信号的相角。 R接近于1表示频率响应特性好。R越小,表 示频率响应特性差。R=0时, 只能检测出被测 信号的时平均值。
复杂测试系统(轴承缺陷检测)
加速度计
带通滤波器
包络检波器
测试系统特性
不失真测量:
语音1(Good) 语音2(bad)
测试系统特性
2 测试系统静态响应特性
如果测量时,测试装置的输入、输出 信号不随时间而变,则称为静态测量。
、测试系统特性
静态测量时,测试装置表现出的响 应特性称为静态响应特性。 a)灵敏度
误 差 的 基 本 概 念
误差与(另一种说法)精确度的关系
精密度 是指测量值重复一致的程度。
说明等精度重复测量, 测量结果彼此之 间互相接近和密集的程度。随机误差大 小是精密度的标志。 准确度 表明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偏离 程度。系统误差的大小来表征准确度。 精确度 用来描述系统的静态综合指标。 精确度的高低、表征系统误差和随机误 差的大小。
X X A <U
U通常称为不确定度,即估计出来的一个总误
差限。 因此“估计”总的误差限涉及到概率 问题,误差限愈宽,可信度即置信概率愈大。
随机误差简称为随差的特点
随 机 误 差
前提:本节随机误差都是消除了系统误差的,。 对在一定测量条件下的有限次测量中,其误差的绝对
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 误差具有的这个特征, 称为 有界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次数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次 数多,这一特性称之单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 这一特性称之为对称性。 同样条件下(即等精度)测量,全部误差的算术平均 值,随测量次数无限增加而趋于零,即误差平均值的 极限为零。这称之为随机误差的抵偿性。 抵偿性是随 机误差的最本质的统计特性。
根据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的状可将测量分为静
测 量 及 其 分 类
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静态测量是指在测量过程中,被测物理量随时间 而变化, 其变化速度远小于测量速度,相对于 测量而言是静态。或者变化很慢,一般普通仪器 测量时都是静态测量。 动态测量是指在测量过程中,被测物理量随时间 而快速变化, 其变化速度大于测量速度,相对 于测量而言是动态的,测量值是时间的函数, 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为动态误差,其处 理方法与静态完全不同。 在同一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系列重复测量称之为 等精度测量。否则称之为非等精度测量。
工 程 测 试 技 术
第一章 测量误差估计 和试验数据处理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随机误差的估计 第三节 可疑测量值的判断与剔除 第四节 系统误差的消除 第五节 误差的合成分配 第六节 等精度测量实验数据处理 第七节 组合测量数据处理
第 一 章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误 差 的 基 本 概 念
测量误差的(5)来源
测量仪表本身不完善所产生的误差称为1仪表误差。 2使用误差又称操作误差, 是指在使用仪器的过程中, 由
于安装、布置、调节等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误差。 3人身误差是由于操作者生理上的最小分辨率、感觉器
4环境误差是由于各种环境因素与仪器所要求的标准
在75Pa处误差为
2.5/75=3.33%
选择被测值在仪表量程的2/3附近
、测试系统特性
学习要求:
1.建立测试系统的概念 2.了解测试系统特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了解测试系统特性的测量方法
1 测试系统概论
测试系统是执行测试任务的传感器、仪器 和设备的总称。
简单测试系统(光电池)
V
测试系统特性
A
hmax
x
误 差 的 基 本 概 念
系统的变差
变差 指用同一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量
的某一个实际值进行多次测量,当测量从不 同方向,(如大到小,小到大)接近这个数值 时,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其最大误差称为 变差。 例如,实际温度由低温升到100℃时,经多次 测量,仪表读数为99℃(这个读数称为上行读 数);而由高温降回到100℃时,仪表读数最 大值为101℃(这个读数称为下行读数)。则该 仪表在100℃处的 变差为2℃。
输出信号由某一初始值上升或下降到全部测 量范围的90%(有的规定为95%)所需的时间, 称为该仪表的反应时间。 在规定条件下,阶跃信号输入后,仪表的输 出信号从初始值达到阶跃信号的63.2%时所需 的时间称为时间常数。时间常数大表示对变 化信号反应迟钝。
误 差 的 基 本 概 念
动态特性-(阶跃响应的)
当测试装置的输入 x 有一增量△ x, 引起输 出y发生相应变化△y时,定义: S=△y/△x
y △y △x
x
b)非线性度
测试系统静态响应特性
标定曲线与拟合直线的偏离程度就是非线性度。
非线性度=B/A×100%
y B
x
测试系统静态响应特性 c)回程误差 –变差 测试装置在输入量由小增大和由大减小的测试过 程中,对于同一个输入量所得到的两个数值不同的 输出量之间差值最大者为hmax,则定义回程误差为: (hmax/A)×100% y
测 试 的 基 本 任 务
第一章 测量误差估计 和试验数据处理
1实验数据是一系列测量的结果,在各种测量


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一定的误差。 对试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1、2是事后处理, 对数据可靠性进行客观地评定。 3事前预估 2需要将凌乱的实验数据整理成足以代表所研 究事物实质的图表或公式, 简明地表示出条件变化对事物特征的影响, 或不同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3在试验之前事先分析误差的来源以及每一项 测量误差对试验结果带来的影响,
误差的基本概念
第 一 章 误 差 估 计
由测量仪器读数装置所指示出来的数值称为
测定值,或称示值。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 件下,某物理量所体现的真实数,称为真值。
误差公理
一切测量皆有误差
理论绝对误差:ΔX=X-Ax 示值误差: △X=X-A 修正值:
C=-ΔX=A-X
A
X 100 % A
时间常数和响应时间:
3-5倍的时间常 数和响应时间
4测试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阶跃响应函数
若系统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即 x(t)=u(t),则X(s)=1/s,此时Y(s)=H(s)/s
H(f)
时域波形参数识别
测试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
阶跃响应函数测量
实验求阶跃响应函数简单明了,产生一个 阶跃信号,再测量系统输出就可以了。
测试系统静态响应特性
d) 静态响应特性的其他描述
精度:是与评价测试装置产生的测量 误差大小有关的指标 灵敏阀:又称为死区,用来衡量测量 起始点不灵敏的程度。
分辨力:指能引起输出量发生变化时输入量的最 小变化量,表明测试装置分辨输入量微小变化的 能力。 (分辨率)=分辨力/满度
测试系统静态响应特性 测量范围:是指测试装置能正常测 量最小输入量和最大输入量之间的 范围。 稳定性:是指在一定工作条件下, 当输入量不变时,输出量随时间 变化的程度。
误 差 的 基 本 概 念
实际相对误差:
理论→实际→标称→额定→基本 X A 100%
A
X≈A
温度20C°,
标称相对误差 : 电源、环境稳定 (点) 额定相对误差: (区域)
湿度<80,
X X 100 % X
基本误差:基本条件下同额定相对误差。
误 差 的 基 本 概 念
状态不一致, 或者因环境变化引起测量装置和测量本身 的变化所引起的误差。 5方法误差又称理论误差, 由于测量时所使用的方法不 完善, 所依据的理论不严密, 有些因素在推导测量结果 的表达式中没有包括进去, 或者选择了近似公式和近似 的系数所引起的误差。
误差的性质及其(3)分类
误 差 的 基 本 概 念

直接测量 Q=qu 被测物理量与作为标
测 量 及 其 分 类
准的物理量直接比较。 间接测量 y=f(x1,x2,……xn) 比对后要计算 组合测量 y=a1*X1+a2*x2+……+an*xn 确定待测的未知物理量与被测物理量 组成不同形式的关系式(或借改变测量条 件获得不同的关系式,或确定一条曲 线) 。即确定系数a1,a2, ……,an 需要通过一组测量结果,经过方程组运算
测量系统品质的评定指标
仪表的基本误差和准确度等级 仪表的变差 仪表的灵敏度 反应时间和时间常数 频率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