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张玲20105808

合集下载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土地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增强应用土地以及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土地相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独立阐明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研究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规律。

培养学生从土地现象和实际生活中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包括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其内容是后续的土地以及房地产相关专业课程的良好基础。

四、主要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相应的习题和课堂讨论。

五、考核方式本课为考试课,其中考试(笔试闭卷)占60%、平时成绩占40%。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土地经济学》毕宝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七、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1-1 土地的基本概念§1-2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3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1-4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要求:1.掌握:土地和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双重属性、功能和基本特性以及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4学时)§2-1 人本管理原理§2-2 系统管理原理§2-3 动态管理原理§2-4 管理效益原理要求:1.理解:土地管理四大原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1学时)§3-1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3-2 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3-3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要求:1.了解:土地管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四章地籍管理(6学时)§4-1 地籍管理概述§4-2 土地调查§4-3 土地分等定级§4-4 土地登记§4-5 土地统计§4-6 地籍档案管理要求:1.掌握:地籍和地籍管理的概念、分类、土地调查的内容、地籍调查的单元和内容;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和方法体系、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方法和体系、城镇土地定级程序、定级因素选择及权重的确定、土地定级单元的划分、土地定级因素分值的计算和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Land management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土地内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过程,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三)素质目标能综合运用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中有关土地的一些政策和实务性问题,在增强其业务素质,扩展其知识面。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了解不同模式土地管理组织结构的利弊及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概况。

(二)理解理解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理解土地的概念和特性、土地管理的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土地管理等基本原理。

(三)掌握掌握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等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1学时知识点:土地的涵义、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的功能、土地的基本特性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学时知识点: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1学时知识点: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学的产生第四节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学时知识点: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土地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小结: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从土地管理的立场上理解土地的概念、功能与基本特性,理解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理解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重点:土地的含义、特性、功能,土地管理的涵义与内容难点:人口、土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与资产管理思考题:根据现今世界土地、人口和环境的辩证关系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学 第二部分 地权管理篇

土地资源管理学 第二部分 地权管理篇
● 从私法和公法角度阐述土地所有权的法律限制? ● 集体土地所有者及其代表可依法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部分权能让
与符合法律规定的用地者。集体土地所有者对土地依法享有收益 权,并可保有一定处分权。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实施对集体土地 的重大处置,需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成员表决同意, 并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且应履行法定义务 ● 集体土地所有权可以由所有者亲自行使,也可以由所有者代表代 为行使。其权利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权能。集 体土地所有权具有不完全性,在收益和处分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例如:
● 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原则;经济、合理、充分地利用土地的原 则;禁止侵占、变相买卖和擅自转让土地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32
● 简述我国保护土地资源的法律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国家 建设征用土地办法》、《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关于加强人民公社土地利 用规划工作的通知》、《森林保护条例》等。
(2)为了切实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枟土地管理 法枠第4条第2款、第3款、第4款明确规定:“国家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 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严格限制农用地 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 保护。”
26
➢ 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律规定 ➢ 关于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规定:
8
● 7.2.2土地使用权 ●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
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 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及部分处分的权利。 ● 7.2.3土地他项权利 ● 土地相邻权是指相互毗邻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为 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而使用他方土地的权利,包 括相邻临时占用权、相邻通行权、相邻截水用水权、 相邻排水权、相邻安全权和相邻采光通风权。

土地管理学(目录版)

土地管理学(目录版)

土地管理学(知识要点)第一章土地科学发展及研究体系1、土地科学研究的四大门派是什么?2、土地科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3、国际统一的土地管理学科的内容是什么?4、中国土地科学取得了哪些成果?5、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的战略领域是什么?6、土地学科分为:7、土地的特性:8、土地的功能:9、土地征用:10、土地利用分区:第二章绪论1、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土地资源存在哪些问题?3、为什么进行土地管理?4、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什么?5、土地管理的概念?6、土地管理的工作内容?7、土地管理的对象8、土地管理的任务:9、土地管理实施后的主要成绩:10、土地管理面临的问题:第三章土地资源调查1、二调中农村调查的主要内容:2、地类调查的内容?:3、地类调查的方法:4、综合调绘法的步骤:5、外业调查的基本步骤:6、田坎系数的测算方法:第四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2、新一轮的规划修编有什么变化?3、新一轮规划的重点是什么?4、如何落实规划?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步骤?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作程序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概念和内容第五章:耕地保护1、土地用途管制的概念?2、如何实施土地用途管制?3、确定耕地保护目标的依据4、增加耕地的途径5、基本农田的概念:6、基本农田的保护范围:7、耕地保护的措施有那些?8、土地开发、土地开垦、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的概念第六章地籍管理1、地籍、地籍管理的概念:2、地籍类型:3、地籍管理的内容:4、地籍调查的概念和工作步骤:5、权属调查的概念,内容和方法:6、土地登记的概念,类型,内容和步骤。

7、土地统计的概念、特点、任务8、土地统计指标的概念和类型9、地籍档案:10、地籍档案划分的方法:11、地籍档案管理的内容:12、地籍管理取得哪些成果?13、十一五期间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13、地籍管理的任务:14、地籍管理的原则:第七章:地权管理1、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的概念、类型:2、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3、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效益:4、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5、农业发展微观基础的概念和特征:6、交易费用的概念和类型:7、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观点辨析:8、土地国有后土地经营的形式:第8章土地权属争议1、土地权属争议的概念:2、土地权属争议的特点:3、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方式:4、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原则:5、土地权属争议处理的步骤第九章土地市场管理1、土地市场管理的概念?2、土地市场的结构:3、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4、土地市场供需平衡调控机制5、土地市场供需平衡调控政策工具6、土地市场价格管理的作用第十章土地法制管理1、土地立法的基本原则:2、土地监督检查:3、土地监督检查的措施:4、新土地管理法对法律责任完善的内容:5、新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犯罪类型:第十一章建设用地管理1、建设用地的概念2、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的概念:3、建设用地的特点:4、农用地转用的依据:5、农用地转用的办理程序:6、土地征用的条件:7、土地征用补偿费的组成和标准:8、制定征地方案的程序:9、征地批后实施的程序:********************************************************************绪论第一章土地科学发展及研究体系1、土地科学研究的四大门派是什么?①景观学派:以前苏联为代表。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学36212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学36212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36212制定单位: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制定人(执笔人):江民锦审核人:周早弘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2月16日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1《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本课程大纲是以2010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36212课程代码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名称资源经济学、管理课程性先修课专业选修232周学时总学时江民旅游与城市管理学任课教开课院201江民编写时周早江民大纲主审课程负责《土地资源管理学(第二版,王万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使用教《土地资源管理学,刘卫东,彭俊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5.8 .教学参考资《土地资源管理学,张正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5《土地资源管理学,张占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系统应用及土地开发经营的技术课程教学目3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课程教学要详见三、教学目本课程的重详见三、教学重点难和难闭卷考课程考2二、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分实验(上机668462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第一讲绪论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

【重点难点】土地的概念、管理的要素和原理【授课要点】第一节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第二节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第四节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讲地籍管理第二章地籍管理概述【教学目的】了解地籍与地籍管理,掌握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

【重点难点】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授课要点】第一节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二节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第三节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第四节国外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土地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土地管理学的主要内容

土地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土地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土地管理学》是2007年8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道林。

本书重点介绍土地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依据我国土地管理实践的要求介绍土地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探索有效管理的途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土地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欢迎大家参考!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1)土地类型多样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2版)完整ppt课件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2版)完整ppt课件
.
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 第三节 动态管理原理
一、动态管理的概念 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
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 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 原理。
.
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 第三节 动态管理原理
二、动态相关原理 进行动态管理,必须在管理系统的发
五、土地的基本特征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
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球来说,是固定不变, 没有弹性。
在土地自然供给与某些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 内,某种用途土地的供给量能够随着土地利用效 益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称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 弹性。
.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土地管理的概念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 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 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 督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 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的基本概念
土地是自然资源,同时又是不动产。土 地作为不动产,是土地实体与权利的有机结 合,它既包括有形的土地实体,又包括寓于 土地实体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由此形成的产 权(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出租权、抵 押权等)。因此,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 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 体。
.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土地管理学论文—学习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管理学论文—学习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管理学论文—学习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王晓莉(土管10.2,20105826)摘要: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

土地管理学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了土地资源概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籍管理、耕地保护、土地权属争议、土地法制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来更好的规划以及管理土地,做到土地可持续的利用和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土地资源。

关键词:土地管理意义规划建设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资源”。

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人类经过长久地开发利用,现在可供人类支配的土地越来越少。

同时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以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水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学习土地管理学的客观必要性1.1 土地资源数量不清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少,既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大量占用耕地,也不能不去发展经济,而且我国土地浪费严重,各种土地污染也使得土地资源大量减少,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是我们发展的重要解决问题,因此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管护的首要任务。

1.2 土地资源质量不明随着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兴起以及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生产的需要,耕地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and Resource Management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及公共管理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管理学、经济学教学目的:《土地资源管理学》是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土地管理学研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调控土地利用,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也就是说,它研究的客体是以人地关系和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土地问题,这是土地管理学与其他部门管理学的区别。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一般方法并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土地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中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土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由于土地管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管理案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土地管理学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总论1. 土地的概念与内涵、土地资源的概念2. 土地的功能、特性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4. 土地管理的概念、内容、方法5.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基本要求:掌握土地的概念与内涵、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的功能、特性;土地管理的概念、内容;熟悉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重点:土地的概念、功能、特性;土地管理的概念、内容。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的讲解和理解。

第二部分地籍管理1. 地籍与地籍管理2. 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手段3. 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4. 土地调查程序5. 土地评价6. 土地登记(重点)7. 土地统计基本要求:掌握地籍、地籍管理的概念;土地调查程序;土地评价原则与程序、土地登记的类型与内容;熟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农地评价;了解城市土地定级,农地评价及土地统计。

《土地管理学》第一章1

《土地管理学》第一章1

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 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 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
1. 土地科学概念
(1)概念——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 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 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
权益的案件。
案例导入
广东三年砍掉411个开发区 复耕土地面积4736公顷
日前从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获悉,历经三年大刀阔斧的
清理整顿,广东省开发区清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开 发区由原来的503个减为目前的92个,减幅达81.71%;核 减开发区规模238199公顷,减幅达67.35%;复耕土地面 积达4736公顷。
土地资源资产化研究 土地利用规模研究
源数据库和监测预报模型。
新技术 新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体)
类型与特征 调查与评价 开发与利用
数量与质量
治理与改造
保护与管理
课程提纲
绪论
土地 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的 土地管理的 理论基础 技术基础
地籍管理
土地法调 查与统计 土地 土地权 评价 属管理
区 域 土 地 资 源 开 发
土不 地动 资产 源经 经济 济学 学
土 地 生 态 经 济 学
土 地 金 融 学
土土 地地 行政 政策 学学
土 地 经 营 管 理
土 地 法 学
土土 地地 测利 量用 学监 测
土 地 信 息 学
土 地 统 计 学
我国土地科学的近期发展
(1)土地评价研究; (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

土地管理学第一章

土地管理学第一章



途径:有时是引狼入室 据专家介绍,外来物种有三种入侵途径:有意识 引进、无意识引进和自然入侵。靠自身的扩散传播 力或借助于自然力而传入属于自然入侵。无意识的 引进就是针对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 抵御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北京,已成为绿色奥运面临 的紧迫任务和严峻考验。 有意识引进最初往往是出于农林牧渔生产、景观 美化、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观赏等目的,但是有 的物种在引进以后就可能演变为入侵物种,“引狼 入室”。1901年,水葫芦从原产地南美洲引入中国, 上世纪50年代,它被作为优良的青饲料,在全国推 广种植。水葫芦泛滥成灾,不仅遮蔽了阳光,夺去 了水中的养分和氧气,使许多原生物种消亡,它的 疯长还阻塞了河流航道。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治理 水葫芦灾害的费用都在5亿元以上。
(一)客观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土地管理工作发展需要
(二)必要条件: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和研 究,为土地管理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
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即研究调整土地关系和
监督、调控土地利用,使之达到预定目标的管
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 (一)人口迅猛增加; (二)耕地的面积却不断地减少; (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荒漠化

荒漠化是一项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 响下发生的复合性灾害,其危害程度和 危害的深度都较其他灾害更为严重。因 为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经济等社会各方面的 活动,而且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还可进 一步诱发各种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 荒漠化现在已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的全 球性环境和资源问题。
(2) 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专业课教材...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专业课教材...
印翠凤
河海大学
20
2002
郭长友
水利工程制图
水利工程制图习题集
水文
2008
2
42
ISBN7-5630-0063-1/TV.5
张牧
河海大学
20
2002
陈庆华
清洁生产概论
清洁生产
规划教材
环工、环科
2006
4
128
ISBN 7802091969
赵玉明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9.0
2005
陈玉成
环境修复工程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29.4
2009年3月
陈务魁
房地产估价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实务
21世纪工程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资源管理
2006
2
59
ISBN 7-309-05157-2
卢新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35
2006年9月
廖兴勇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第四版)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土地资源管理
2008
3
84
ISBN 978-7-81066-727-2
规划教材
环工
2006
2
66
ISBN 7-50525-8750-0
赵景联
化学工业出版社
34.0
2006
江长胜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十五规划教材
环工
2005
2
64
ISBN787040108194
郝吉明、马广大
高等教育出版社
39.1
2002
江长胜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在转移的行为,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寻租:指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通过权力等追逐既有生产利润的活动。

或政府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

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与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所确定的各类土地等级。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监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反应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土地调查:是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

土地储备:是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在批准权限范围内,对通过收回、收购、征收或其他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开发整理,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设用地的行为。

《土地管理学》教案

《土地管理学》教案
1、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
2、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定
1、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2、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第四节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2、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3、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及抵押管理
第五节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流转管理
土地管理学课程教案
项目
内容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学时
4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解各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四大原理的基本内容,相对封闭原理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
对相对封闭原理的含义的理解与掌握,并能与应用。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人本管理原理的概念:
1、行为原理
2、动力原理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概述
2、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第六节 土地征用
1、土地征用的概念
2、土地征用的程序
3、土地征用的审批权限
4、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
第七节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1、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2、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的原则和依据
3、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的程序
教学案例或实例
土地权属纠纷案例
1、对土地市场客体的管理
2、对土地市场主体的资质审查
3、土地市场交易程序的规范
4、土地市场中介管理
教学案例或实例
土地市场管理案例
教学方式
授课
作业
如何对土地市场价格进行有效的管理?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与掌握土地调查、土地定级、土地登记等知识点。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一章 绪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一章 绪论

(二)养育的功能
土地具有肥力,具备适宜生命存在的氧气、温度、湿度和 各种营养物质,从而使各种生物得以生存、繁殖、世代相传, 使地球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他星球则不具备这种 功能,就目前各国宇宙飞船及宇航员亲临其地探明:月球是 一个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的死寂星球。在太阳系中 立我们最近的火星,由于星球表面气压太低(相当于地球上 30km高空的大气密度),空气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几乎 没有氧气,温度常在-130℃,所以,也不具备养育生命的能 力。距地球4420万km的金星,其表面大气稠密,大气压力比 地球上的大100倍,几乎没有氧气,全部是二氧化碳气体。 金星表面温度常常都在500℃,不断有狂风吹袭和硫酸雨降 落,地球上的生物置身在这种条件下,将立即毁灭。水星没 有空气,夜间温度-160℃,白天则300℃,也是一个没有生命 存在的荒凉、死寂的星球。
努力做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 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1)要树立土地是一种稀缺自然资源的观念,如 何支配、使用它,关系到人类当代和后代的生存、福 利和幸福,保护土地是当代人的责任。 (2)要树立土地、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的系统 观,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土地论土地,就环境论环 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倾向。将通过对土地、环境破坏 性的开发、利用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现象,转变为既能 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的可持 续发展观。
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 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 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 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 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部分,它们附着于 地壳,构成土地整体。在土地这个自然历史综合体 中,土地质量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影 响,离开了整体,各个单独的组成要素都不能理解 为土地。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土地管理学课程英文名称:Land management课内学时:48学分:3编写人:刘兆顺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将土地管理理论、相关法规和土地管理实践融为一体,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相关法规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等问题。

二、课程简介: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中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土地管理学研究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相关法规的法理解释及其适用,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等管理手段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综合运用,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土地问题,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地管理原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等。

Land management is an intersected course between Land Science and Management Science. The matter what this course studies on as follow: the principle theory for land management, the cont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lated law and rule, the methods that used in land management, how to analysis and solve that land matters, how to organize the utilization of land, how to improve the profit of land utilizati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s the principle of land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of land right, the management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the market management of urban land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土地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土地、人口、环境;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第四节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土地管理学

土地管理学

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即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与效益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
充分调动认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就是管理 的行为管理。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为了实现最佳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管理。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 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和原理。相对封闭原理。进 行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生态效益、 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为此,就要在管理工作中注意到运 用整体效应原理和规律效应原理。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 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再转移的行为, 是平 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 其他 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 当土地使用权人不能 按期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享有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权的债务担保形式。 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 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土地所有权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唯一主体是国家。 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客体是一切属于国家所有的 土地。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1、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发、利用土 地和不断改善土地使用条件的积极性 3、调整土地关系 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1、依法确认土地权属 2、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 3、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原则:1、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 2、平等、自愿、有偿、诚信原则 3、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4、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原则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居住用地 70 年 工业用地 50 年 科教文卫体用地 50 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 40 年 综合或者其他用地 50 年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以协议方式出让 以招标方式出让 以拍卖方式出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管理学论文土地管理的必要性姓名:张玲学号:20105808班级:土管一班指导老师:李新举土地管理的必要性张玲土管一班20105808摘要: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针对近年来我国土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严格土地管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土地管理的必然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清理各类开发区,切实落实暂停审批农用地转用的决定,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

但是,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关键词:管理、资源、发展、建设、必要性引言土地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

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

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

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以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水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土地管理学的产生1.1土地管理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长期以来,由于没有重视对土地管理科学的研究,致使耕地减少速度失控,非农建设占地过猛,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粮食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牵制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污染,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土地数量和质量数据不准确,土地纠纷频繁,严重影响着人们合理用地的积极性,这一切从反面告诉我们,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展开对土地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

土地管理学正是在上述背景条件下营运而生的。

1.2土地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当代,由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乡镇企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电讯业的大发展,是土地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大大地扩展了,不仅要管理农村土地,还要管理城镇用地。

不仅要搞好地籍管理、地权管理,更重要的是搞好土地利用管理,协调好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保证所需粮食用地,又要保证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土地,还要切实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用新技术、新设备武装管理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管理工作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上,这就要求相应建立多层次、高效运行的土地管理系统,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不断优化土地利用,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一切,都要求建立土地管理学,对土地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用以指导工作实践。

1.3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为土地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土地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外学者长期以来对作为土地管理对象的土地问题及土地管理活动本身的规律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土地管理学的产生是这种研究的必然结果。

当前,在我国,管理学已成为一门极其重要的科学。

将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对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的管理活动中,建立一门崭新的土地管理学,有利于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土地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2.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存在问题2.1特点2.1.1山地多,平原少在我国的土地资源中,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12%,丘陵10%。

2.1.2土地总量大,人均少中国土地面积144亿亩。

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

2.1.3人均耕地少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

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仅0.1公顷,人居草地世界平均为0.76公顷,中国为0.35公顷。

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多。

2.1.4耕地总体质量差我国30%的耕地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另外约有60%的耕地正在退化,坡度>15度的占耕地总面积的13.6%。

2.2存在的问题2.2.1耕地面积减少速度过快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在不到世界10% 的耕地上,承载着世界22% 的人口。

我国面临的人多地少矛盾,是极为尖锐和突出的。

更为严峻的是,有限耕地资源还在大量减少。

从1996 年到2003 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 亿亩。

现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3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2.2.2土地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后备资源也严重不足,60%以上分布在水源缺乏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

尤其是近年来耕地每年以1000 多万亩的减少,而人口却每年以1000 万人的惊人速度增加,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盲目用地严重,城镇村用地超标截至2004 年8 月,全国共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6866 个,规划用地面积3.86 万平方公里。

全国已撤销各类开发区4785 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2.2% ;核减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1 万平方公里,占原有规划用地面积的64.3% ;已退出开发区土地2617 平方公里,复耕1324 平方公里。

2.2.4违法用地现象严重2004 年,全国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案件4.69 万件,涉及耕地面积达15318 公顷。

3.土地管理的客观必要性3.1土地资源数量不清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少,既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大量占用耕地,也不能不去发展经济,而且我国土地浪费严重,各种土地污染也使得土地资源大量减少,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是我们发展的重要解决问题,因此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土地管护的首要任务。

3.2土地资源质量不明随着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兴起以及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生产的需要,耕地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防止耕地退化,维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

我国土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壤养分偏低,城镇和村庄超标侵占优质耕地,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不合理污染土地,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加剧了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土地减少,而剩下的土地质量也有所下降,而且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少,可利用的耕地就更少了。

3.3土地权属混乱过去土地管理法规不健全,在《土地管理法》颁布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土地资源的管理使用多由行政领导口头批准,行政随意性较大,且没有办理正式的用地手续或行政调拨手续过于简单,用地管理资料不全,导致土地权属紊乱。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历多次较大调整,土地生产资料也随之发生变化,各个时期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不一,权属变动未及时调整和规范,造成土地资源权属管理混乱。

“重实体,轻程序”,不重视资料的完善和保存,造成无据可查或资料丢失,以致发生权属争议后无法确认权属的变动及归属,引起的争议无法裁定。

土地登记、颁证工作粗糙,颁证主体混乱,未能做到统一、规范和全覆盖,产生了证件的错发、重发等问题,导致权属不清。

3.4土地纠纷多且复杂引起土地纠纷的原因主要有人口自然增减、征地补偿、利益驱动、地接不清权属不明。

在土地承包中,过去是按家庭人口数发包,并要求“30年不变”,“生不增地、死不减地”的政策导致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甚者全家都无土地。

在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时,对参与分配的具体人群未作明确界定,导致各村社分配方案不一致而引发纠纷。

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土地征用增多,土地价值凸显,农民对土地渴求的增强,成了土地纠纷增多的现实诱因。

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中没有平面图或当时工作不细,登记承包地块、面积与实际地块、面积不符,造成部分农民土地承包权属不明,引发纠纷。

3.5土地浪费大土地闲置数量大,由于政府原因造成闲置的比例大,,再加上较早出让的“毛地”拆迁难,以闲置土地为主的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居多。

另外在我国流通领域内,存在着盲目投资打造大商场、商业街、大型MALL、大型物流园区等问题,流通领域的投资过热,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和商业资源的浪费。

在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圈占土地现象极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4.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在土地利用上的根本出路只能是节约集约用地。

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如在规划方面,存在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亟待确立,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在一些规划中得不到落实,相关规划交叉与缺位并存等问题;在相关规范和标准方面,存在标准过宽、衔接不够、覆盖不全等问题;另外还存在土地市场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发展,有效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建立等问题。

在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应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在继续坚持以土地用途管制为核心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基础上,统筹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社会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关系,建立健全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

同时,应从根本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结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土地利用的重要瓶颈。

我国耕地数量管护还处在初级阶段,土地资源的管理,正向质量管护和生态环境管护的更高层次发展。

十年来,一项土地质量国情调查——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悄然进行,在改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