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2
高中语文人教版《论语》原文与译文
《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②。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③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④。
”【注释】①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③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④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
长沮曰:“夫执舆④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⑤?且而与其从辟⑥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⑦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⑧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②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③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④执舆:即执辔(pi)。
⑤之:与。
⑥辟:同“避”。
⑦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⑧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意思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意思1.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就好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就大胆地出门玩耍,尽情享受;可要是遇到狂风暴雨,那咱就乖乖躲在家里呗!就像孔子,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选择了合适的时候去传道授业,这不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嘛!2. 你想想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就是说如果大环境好,咱就积极表现,要是不好,那就先隐藏起来嘛!就好像在一个好公司里,你会努力工作表现自己,可要是公司乌烟瘴气,你还不赶紧撤啊!这道理多浅显易懂啊!3. 哎呀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真的太有道理啦!就跟你在一条平坦的大道上会大步向前走,可要是前面是荆棘满地,你还不绕路走呀!古代那些隐士不就是这样嘛,世道不好就隐居起来,多明智啊!4. 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会审时度势嘛!比如一个地方治安好,大家就安居乐业,要是治安差,人们就会小心谨慎或者离开呀!这多形象啊!5.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其实就像乘船出海,风平浪静时我们尽情航行,要是遇到暴风雨,那当然要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呀!很多有智慧的人不就是这么做的嘛!6. 哇塞,“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说的不就是要随机应变嘛!好比在一个和谐的团队里,你积极贡献,可要是团队充满勾心斗角,你还不躲得远远的!这不是很明显的道理嘛!7. 哟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简直就像游戏里根据局势选择战术一样!环境好就大胆出击,环境差就保存实力,那些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就像游戏高手一样嘛!8. 哈哈,“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不就是让我们灵活一点嘛!就像天气好就出去晒太阳,天气不好就呆在家里,多简单的道理呀,咱得好好琢磨琢磨!9. 哎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护自己呀!就像动物在危险的时候会找地方躲起来,安全了再出来活动,人也一样啊!10. 瞧,“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就像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路好走就大步走,路不好走就慢点走或者换条路,那些明智的人不都这么做嘛!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充满了智慧,教导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和实践。
《道德经》 第46章 知足常足 原文释义解读
第46章知足常足【原文】天下有道,却①走马以粪②,天下无道,戎马③生于郊④。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⑤。
【注释】1、却:屏去,退回。
2、走马以粪:粪,耕种,播种。
此句意为用战马耕种田地。
3、戎马:战马。
4、生于效:指牝马生驹于战地的郊外。
5、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是永远满足的。
【译文】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
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
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导读】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
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
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
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
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解读】在本章老子联系当时社会的现实——诸侯混战,百姓流离失所,来论述知足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天下战乱纷纷就是因为统治者背离了“道”。
天下有道时,马应该在农田中帮助农民进行耕种,而现实却是军马乱跑。
正是因为统治者的不知足而引起的战争使人们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的痛苦。
老子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不祥之器”,所以他呼吁统治者不要被欲望所驱使,不要恃强凌弱,并告诫他们“强梁者不得其死”、“物壮则老”,要求他们知足守虚。
可是天下听从老子劝谏的人太少了,无数的人被欲望所驱使,在不知足的道路上跌了大跟头,轻者头破血流,重者身首异处。
清朝乾隆宠臣和珅,因为受到皇帝的宠信,大肆贪污钱财,最后乾隆帝一死,他就被嘉靖皇帝逮捕,被迫自尽,所有的钱财也都入了国库。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本课结束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答案
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 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 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2.你觉得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 的现实意义?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 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 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 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 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 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 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 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_就__是__那__位__明__知__做__不__到__却__还__要__去__做__的__人__吗__?__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要点突破
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 简要分析。
内容索引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论语部分之天下有道原文和翻译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道:“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根本就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了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改正了,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分析
儒道墨法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艺即六经 :《易》、《书》、《诗》、《礼》、
《乐》、《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 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 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 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 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确立了“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自汉以后,孔子 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然高 伸心《山引向诗,的往》人方之有们向。之仰前:”望进‘;。高Jǐ山宽n仰广g止的,大h景á道行n,行g 人止。们xí虽n沿不g着能它至,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 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 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 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 解释为语助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 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和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及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翻译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原文】长沮、桀溺(1)耦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7)耰: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
新教与学活动实施方案天下有道2-高二年级
探究:文章为了表现孔子的思想,主要采用了两种表现手法:
(1)语言描写
(2)侧面描写
一、检查预习
1.你认为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2.你认为长沮、桀溺是什么样的人?
二、重难点突破
1.在文中,孔子出现的时候并不多,孔子的话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却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解析: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痛苦,这位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青年人深感困惑。怎样才能挽大厦与将倾,救百姓与水火呢?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听了长沮、桀溺的话后,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说,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意思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考虑的是天下众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注释】
1)希:少。
2)陪臣:大夫的家臣。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
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
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
【解读】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
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完整版)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点教师版一、通假字: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3、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通“尔”;“辟”通“避”。
4、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1、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到了;今义:表另提一事。
2、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名作动,下车。
3、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后4、止子路宿止:使动,使……止(停止)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白;乱:使……混乱四、特殊句式1、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3、子路行以告之句式:省略句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5、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句五、一词多义1、而①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连词,表顺承③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⑤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⑥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2、之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取独②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取独④道之不行取独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这样六、重点实词1、从者见.之见:引见。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路过,经过;津:渡口。
3、夫子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4、丘不与易.也变革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6、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7、以杖荷.蓧担,背负8、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10、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庄子》中有一篇名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丘仲美向庄子请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意思,庄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是说“我有道,可以传授,但只有那些名声不臭、权势不重的人才能获得”。
这篇文章在道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将根据这篇文章讨论道家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一、教育要以人为本庄子的答复可以总结为一个词:人心。
庄子的思想是以人的自由为中心的,他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或形式。
因此,他反对那些以权力、名利为重的人。
庄子透过“君子之行,乘乎其心”这一说法,说明人心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注重人的内在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德。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关心他们的发展。
他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让每个学生发挥其所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传达给学生真理、伦理等观念。
二、道家思想注重自由与平等在中国宗教中,道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其普遍性在于它注重平等、自由和宽容。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权力和名利。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之一。
三、教育应该关注文化传承和自由自由和平等是道家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将和谐与自由相结合,注重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强调样式的不重要性。
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既要注重文化传承,又要让学生在自由中得到发展。
教育由于它的理性性质,可能会使其重视形式,而忽略学习的真实内容。
然而,我们应该尽力实现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平衡。
四、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的文化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要实现这样的和谐,关键在于一些教育习惯和思想,如真诚、宽容、谦卑和桥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和包容等。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记音】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解释实词】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一词多义】(一)实词——见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二)虚词——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词类活用】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古今异义】①遇丈人古义:今义: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①,来者犹可追。
②,,孰为夫子?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二、当仁,不让与师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意思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意思1. 天下有道,那就是说秩序井然呀,就好比一个班级有个厉害的班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像班级活动都由班长来组织安排一样。
比如在古代,天子决定什么时候举行祭祀大典,这不就跟班长决定班级聚会啥时候办一个道理嘛!2. 天下有道的时候呀,那一切都顺顺当当的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不就像一场比赛,裁判来决定规则和奖惩一样嘛。
就像唐太宗时期,国家治理得好,天子的权威让一切都有条不紊,这多厉害呀!3. 哎呀呀,天下有道啊,就是有规矩有方圆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不就是一个团队得有个核心领导人嘛。
想想看,周朝的时候,天子一声令下,各种礼仪和征战行动就有序展开,多牛啊!4. 嘿,天下有道意味着啥,就是有个主心骨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像一个大家庭里家长说了算一样。
比如汉朝,天子掌控着一切,那才叫有秩序呢,是不是?5. 哇塞,天下有道呀,那可不得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就跟一艘大船得有个厉害的船长来指挥航向一样。
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就是天子权威至高无上嘛,厉害吧!6. 哟呵,天下有道的时候啊,那就是有条有理的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像一场演出必须有个总导演一样。
比如在盛世唐朝,天子决定着文化和军事的走向,多有魄力!7. 哈哈,天下有道呢,就是一切都明明白白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跟一个球队得有个教练来指挥战术有啥区别。
古代那些太平时期,不就是天子说了算,大家都听令行事嘛!8. 哎呀呀,天下有道简直太棒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像一个公司得有个决策人一样。
你看历史上那些强大的朝代,不都是天子的权威保证了国家的运转嘛!9. 哇哦,天下有道呀,那真的很了不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像一个乐团得有个总指挥一样。
想想古代的盛世,天子就是那个引领一切的人呀,多厉害!10. 嘿嘿,天下有道啊,那就是稳稳当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不就是一场游戏得有个规则制定者嘛。
历史上那些辉煌时期,不都是天子掌控大局嘛,这就是真理呀!我的观点结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句话体现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中央集权和秩序的重要性,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种对于有序和权威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 ←仪封人:崇敬 仪封人: 仪封人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不避嘲讽, ←长沮:嘲讽 长沮: 长沮 桀溺: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不避讽劝, ←接舆:婉劝 接舆: 接舆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批评隐士: ←丈人:不满 丈人: 丈人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晨门:不解 晨门: 晨门
天 下 有 道 丘 不 与 易 也
—— 《论 语 》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 , 把握孔子的形象,学习其伟大精神. 度,把握孔子的形象,学习其伟大精神. 2,探究拓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探究拓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积累作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的语气), ),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 反应. 反应.
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 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 可以速矣. 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 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 7,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 ,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 陈蔡大夫谋曰: 孔子用于楚, 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 孔子用于楚 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 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 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 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 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 君子固穷, "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 矣." ——《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意思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意思1.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就好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开心地出门玩耍,而在狂风暴雨时我们就找个温暖的地方躲起来呀。
就像孔子,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不也选择了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和隐藏嘛!2. 你想想看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就是说要会审时度势嘛。
比如在职场上,形势好的时候我们就积极表现,形势不好就低调行事,这不是很正常嘛!3. 哎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其实就像乘船过河,水顺的时候我们大胆前行,水急浪大的时候我们就先停一停,等风浪小了再出发呀!古代的那些智者不就是这么做的嘛!4.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说的不就是要灵活应对嘛!好比在游戏中,局势有利我们就猛冲,局势不利我们就暂避锋芒,等机会来了再出击呀!5. 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就跟我们选择朋友一样嘛。
遇到好的朋友我们就亲近,遇到不好的我们就保持距离呀。
像古代那些贤士不也是这样嘛!6.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简直就像天气变化决定我们穿什么衣服。
天气好穿漂亮衣服出去,天气不好就穿厚衣服躲在家里呀,多简单的道理!7. 你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不是就像走路一样,路好走我们就大步走,路不好走我们就小心点或者换条路走呀。
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呢!8. 哇塞,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势而为嘛。
就像冲浪的人,浪好的时候尽情冲,浪不好就先上岸呗,多形象啊!9.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和我们选择做什么事情不是一个道理嘛。
时机对就去做,时机不对就先等等呀。
古代那些隐士不也是这么考虑的嘛!10. 哎呀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其实就像是在森林里走路,路清楚就走,路不清楚就先找个安全的地方呆着呀。
很多古人都是这样生存下来的呀!我觉得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它教会我们要懂得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生活和发展呀!。
必修二爱考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诸侯有能兴师旅,无战必胜矣。
然而不师旅,则诸侯不敢自专,必请于天子。
请于天子,则力有弗能者矣。
故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孟子说:“当天下政治清明、有秩序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权力都由天子来掌握;而当天下政治混乱、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由诸侯来掌握。
如果征伐的权力由诸侯掌握,那么天下诸侯中只要有能够发动军队的,就能在战斗中必胜无疑。
然而,如果没有发动军队,那么诸侯们就不敢擅自行动,一定要向天子请示。
向天子请示,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情况出现。
所以说:‘如果天子不仁,就无法保护四海之内的人民;如果诸侯不仁,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
’”这段文言文阐述了在天下政治清明与混乱两种不同情况下,礼乐和征伐权力的归属问题。
以下是对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具体翻译:1. 天下有道:指天下政治清明、有秩序。
2. 礼乐:指古代的礼仪和音乐,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3. 征伐:指对外用兵,进行战争。
4. 自天子出:由天子发出,即由天子掌握。
5. 天下无道:指天下政治混乱、无秩序。
6. 自诸侯出:由诸侯发出,即由诸侯掌握。
7. 兴师旅:发动军队,出征。
8. 无战必胜:没有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9. 不师旅:不发动军队。
10. 自专:擅自行动,不请示。
11. 请于天子:向天子请示。
12. 力有弗能者:有力量但无法做到的情况。
13. 不保四海:无法保护四海之内的人民。
14. 不保社稷: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
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对于政治清明与混乱时期权力分配的不同看法,以及他对于天子与诸侯责任的理解。
这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语文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共54页文档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优质课课件(2023)
——侧面烘托
【第二则】 长沮(jù)、桀(jié)溺(nì) 长:高大
耦(ǒ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
沮:低湿的洼地 桀:高大,通“杰”
津焉。
溺:浸在水洼中
长沮曰:“夫执舆(yú)
者为谁?”
耦(ǒu)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子路曰:“为孔丘。”
【第五则】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早晨 • 宿:住宿
看守城门的人)曰:“奚自?” • 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 子路曰:“自孔氏。”曰: • 奚自:自奚(宾前)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而:转折,却,但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
• 知:知道 • 其:代词 它,具体指什么? • 不可:不可能实现 • 而:却 • 为:做 • 之:代词,具体指前面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1、荷蓧丈人对孔子的态度如何?
批评
2、从荷蓧丈人留宿子路,并杀鸡做饭款待他,甚至还 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这说明什么?
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
3、孔子的态度说明什么?
尊敬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 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 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 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 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 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儒家做官为 行义而非谋利。最后一句因为明知改变无道社会的主张无 法推行,但仍坚持不懈,凸现了他在推行道义方面惊人的 执着。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 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儒
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修》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 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论; •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 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 回答; •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 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 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 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 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不能见面 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 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 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 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 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 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 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 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 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 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 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 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 感。
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 乐的人 。)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 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
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 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 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 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4【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 (2)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 己。分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 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 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 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4)黍:音shǔ,黏小米。 (5)食:音sì ,拿东西给人吃。
《 论 语 》 名 言 警 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
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 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 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 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 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4、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
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 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 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 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 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坦 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虽众, 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 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 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 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坚韧品质。
•关于《论语》Fra bibliotek《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资料。 •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 书”。《论语》共20篇,每篇 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 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 两三个字。
• 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 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 唱道:“凤凰啊,凤凰啊, 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 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 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 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 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 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 格的虚假尊重,又有读 一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 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 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 责。连用三个“而”表 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 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 士的尊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高山,人们仰望;宽广的大道,人们沿着它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j ǐ ng 伸引的方向前进。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háng 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 xí ng 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 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 人们行动的准则。 “止” 解释为语助词。
法
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 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 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 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 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 益的。
• 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 (1)。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3)而食(sì ) (4)之。见其 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 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 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 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
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 益。 )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
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 去处。 )
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腐烂的木
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n),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 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3)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 为木铎(duó)(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 境内。封人,镇守边疆的官。请见(xiàn): 引见 (2)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
墨
家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 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 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 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 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 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 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 攻”“尚贤”“明鬼”等。
道
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 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 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 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 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 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 人生观。
儒 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 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 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 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儒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 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 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 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 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 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 2【原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 (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 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 )之(5)?且而与 其从辟(6) (bì )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yōu)而 不辍(chuò)。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 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