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1.4 地球的结构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1.4 地球的结构一、任务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教材第一章第四节,从认识地球角度看,第四节是这一章不可缺少的一节,同时,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在空间范围上与地球的圈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该节内容也是后面2、3、4章的一个引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具体又可以分为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2.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本节教材安排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根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由此,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环境的整体概念。
本节课的会考标准有以下三条: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二、岩石圈的范围。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所教授的对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
从知识储备来看,初中阶段,通过社会与自然的学习,他们已经懂得了具备地壳、外部圈层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同样,到了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基本掌握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基本方法,能够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节奏。
从学习经历来看,现在的高一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尤其希望在课堂中主动表现自己,渴望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从学习层次、思维层次来看,现在的高一学生依旧处在一个感性到理性,有评价到抽象的转变过程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地理老师要以补充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为契机,通过设置大量高层次的问题来提升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以及外部圈层结构和特征。
2.学生能够指出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内部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活动,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思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芷江一中黄微高一年级地理公开课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1日授课班级:284班授课人:黄微一、课标内容: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二、三维目标通过本节学习,能够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能熟练判断各个圈层,了解其判断机理和依据,认识到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
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2)、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3)、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图,掌握读图、判图的方法,培养看图用图的能力;(2)、通过平面图和三维图的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2)、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范围;(3)、外部圈层的界限更难点突破:多媒体演示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板书提纲: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内部圈层横波地震波Y J纵波地球内部结构岩石圈上二莫霍面幔幔地地核核上下外A软流层古登堡面特点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幻灯片)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个什么日子啊?学生回答:5. 12汶川大地震。
嗯,是的。
那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5. 12汶川大地震,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仍历历在目。
但是,咱们作为一名地理学习者,除了感受地震带来的伤痛的同时,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地震,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2018--2019学年 湘教版 必修一 1.4地球的结构教案 Word版含解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3.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课堂设计及教学过程】【趣味导学】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进步,借助各种航天器,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看到”的宇宙越来越大。
但是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研究却并不容易,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
目前人类采取最先进的技术也只能钻探10000米左右的深度,难道人类就没有办法探索地球内部秘密了吗?当然不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人类是通过何种途径来认识地球内部的,目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内部多少秘密。
【预习梳理】1.地震波有和之分。
据此可以发现在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
2.根据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我们可以把地球分为三层,即、、;3.地球外部的圈层分为、、三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圈层。
答案:1.纵波(P)横波(S)莫霍古登堡 2。
地壳地幔地核 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同心【课堂探究生成】1.研究地球内部圈层依据[重难点突破]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能量就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如果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是等速直线传播的。
当介质性质发生改变时,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便有变化,特别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
这种纵向上的波速不均匀性,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呈同心圈层构造。
[规律总结] 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传播。
而横波传播速度慢。
只能通过固态传。
2.地球的内部圈层 [归纳总结][易错点提醒] 地壳和岩石圈是一个概念吗?位于地面与莫霍界面之间的部分称地壳。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湘教版必修1(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课标要求】说出地球圈层结构,归纳各圈层的要紧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二、把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4、通过归纳、总结、对照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一、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二、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通过学习进行酷爱自然、酷爱科学的教育。
二、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熟悉全世界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爱惜意识。
【教学重点】一、地震波的波速和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要紧特点。
【教学难点】一、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极为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要紧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照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进程】(新课导入)前边咱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一个圈层的成份、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一起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份。
下面咱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咱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地球的内部圈层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别离展现幻灯片)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形的直接手腕,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能够在外太空漫游,宇宙探测器乃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3.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重点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2.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教学难点1.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2.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对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2.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是地球表面的构造部分,包括陆地和海底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有的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则超过八十公里。
地壳的组成主要是硅酸盐岩石。
2.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相对地壳来说厚很多,在地球半径的0.3~0.8位置。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所以是高温高压的熔融岩石,下面的部分则是固态的岩石。
2.3 地核地核则是地幔下面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
地核外层是液态的,内层则是固态的。
地核所处的深度和温度极高,被认为是地球的火炉。
3、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地球的内部运动包括对流、流变性变形与地震等。
3.1 对流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物质呈现熔融状态,处于对流状态,形成由低温上升、高温下沉的自然大循环。
3.2 流变性变形流变性变形是地球的一种基本内部运动,它把固态的岩石变形成流体状态,并往不同的方向移动,进而导致地球各个部分的相对运动。
3.3 地震地震是因为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导致地球内部压力产生突变,进而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
地震可以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灾害,因此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十分重要。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了解了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地球的地震活动。
学习本课内容对于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结构、成分、各层之间的关系;2.能够描述地球内部与地球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地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地球由固态地幔、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组成。
固态地幔和内核由矿物组成,而外核由液态铁合金组成。
1.2 原核和地幔柱假说原核和地幔柱假说认为地幔和地壳是由向上延伸的粘滞物质柱支撑着的。
这些柱的末端有一个熔融区域,从而形成了海底山脉和板块边界。
2. 地球的动力学2.1 地球的热力学地球的热力学包括地球的热量来源、地球的热量分布和地球的热量流动。
地球的热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和太阳辐射。
地球的热量分布不均匀,且随深度不断增加,而地球的热量流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运动和地球内部的对流。
2.2 地震成像技术地震成像技术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利用地震成像技术可以对地球内部的不同结构进行成像,探测地球的结构和成分。
3. 地球的表面过程3.1 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最明显的地质现象之一。
地壳板块的移动引起了地震、火山爆发、洋底扩展和碰撞等一系列的地球表面变化。
3.2 内外圈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相互作用对大气环境、水文循环和生物进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球内部的流体运动会对地球表面的大气环境和水文循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物进化。
三、教学重点1.地球的组成和结构;2.原核和地幔柱假说;3.地震成像技术。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五、教学评估1.学生对地球结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生对地震成像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结构教案(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莫霍面、古登堡面。
2.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比较均匀;组成地壳的元素有90多种,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3.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2_900千米深处。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4.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其中呈固态的是内核。
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5.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
而且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当然人处在不同介质时,感觉有所不同。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4.在约20亿年以前,地球上就诞生了生命,经过漫长时期的进化和繁衍,形成了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圈。
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核心归纳]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高一地理优秀教案地球的结构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4 地球地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地主要特点.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地组成及其特征.一、地球地内部圈层.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1.三层之间地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莫霍面和②古登堡面三个主要圈层.千17.地壳平均厚度约④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莫霍面以上地固体外壳海洋地壳平均厚.70千米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60~.千米度约为6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地壳和⑧地核之间地圈层⑩千米.合在一起叫做⑨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软流层以上征.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地主要发源地之一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古登堡面所包围地球体.4.地核:地核是地球地核心部分,即?熔融状态,一般液态或?.外核地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地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固态认为地球内核二、地球地外部圈层.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地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地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1.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地外部圈层?大气圈、?随着高度地增加,大气地密.近地面地大气密度?大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地气体层..度迅速下降按照它们存在地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3.水圈:由液态水、陆地水主要可分为○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2221.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生物是这个系统4大气圈和○水圈中地生物世界.○252324.中地主体和最活跃地因素探究点一地球地内部圈层【探究材料】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地艾雅法拉火山,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9时),火山开始喷发,喷发地点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以东125公里,岩浆融化冰盖引发洪水,附近约800名居民紧急撤离.火山喷发释放出地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1.火山喷发地岩浆来自于地球地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地哪些内部圈层?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结构?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地信息.3.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地人们与轮船上地人地震动感觉一样吗?为什么?1 / 4仅供参考学习个人收集整理. .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地区别和联系4.人类已经利用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为什么还要花巨资进行钻探?是否可以5 完全脱离地震波?【探究归纳】. 岩浆来自上地幔中地软流层,它到达地表时,仅仅穿过了地壳1.2.如图所示:. 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地物质、钻探得到地岩芯、温泉等,来了解地球内部地信息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地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不一样.3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轮船上地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能通过.通过题图可以看出,岩石圈与地壳从厚度和范围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分析如4 下表:厚度范围联系地表至莫17千米地壳平均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而且还包霍面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千米~地表至70分)岩石圈千米100 软流层5.深入到地下直接对内部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地信息更真实可靠,目前还不能完全脱离地震波.【规律总结】图解地球内部圈层地划分及特点2 / 4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考例探究1】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地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2)在界面A~B地震波波速地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界面B以下地震波波速地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是________,H是________.(4)物质状态:D层________,H层________.答案(1)横波纵波莫霍面古登堡面(2)纵波和横波地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纵波突然变慢,横波则完全消失(3)地壳地幔地核(4)液态固态解析解本题时要注意把读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根据地震波中纵波地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地传播速度较慢地特点,确定E表示横波、F表示纵波.第(4)题,对D层物质状态地回答也可通过B 界面处纵波地传播速度突然变慢,横波完全消失,推测外核地物质接近液态或熔融状态.答题时应注意物质状态与物质组成地区别.如H层地物质状态为固态,不能回答为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地铁和镍.探究点二地球地外部圈层【探究材料】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同构成地球地圈层结构,有人提出: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地圈层.1.该图景观体现出地地球圈层地个数是()3 / 4仅供参考学习个人收集整理A.2个B.3个C.4个D.5个2.构成该景观地主体要素属于地圈层是()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地圈层地要素是()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4.该景观地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地,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地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地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地D.图中各圈层地内部物质运动地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探究归纳】1.C2.B3.C4.B图中显示地有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瀑布属于水圈;生物圈属于最活跃地圈层;图中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规律总结】地球外部圈层地基本特征外部概念组成其他相互关系圈层地球自然气体和悬浮物,大由气体和悬浮物环境地重主要成分是氮和气组成地包围地球要组地复杂系部地表水、地下地球表层水体构水处于不间断地循水、大气水、生成地连续但不规圈物环运动之中相互渗透、则地圈层水等相互影响、生地球表层生物及占有大气圈地底相互联系生物及其生存环物部、水圈地全部其生存环境地总境圈称和岩石圈地上部【考例探究2】读下图,回答问题.)((1)②圈层地主体是D.海洋B.湖泊C.冰川A.河流) (2)①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地是( .③C.①D.④AB.②) ((3)③圈层中最活跃地因素是D.生物B.大气.水C.土壤A(3)D(1)D答案(2)B解析本题利用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简图,考查地球外部圈层地各自特点.由图可知①为岩石圈,②为水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这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有生命存在,成为最活跃地圈层;水圈通过水循环可以更新再生.4 / 4。
高一地理湘教版1.4_地球的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南州中学牟恩智三维目标1.2.3.4.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2.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阅读、分析】《认识地球内部结构》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1.4【教学设计】《 地球的结构》(湘教版)
《地球的结构》本节为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四节,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地震波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理解地球各个圈层的特点,是后面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表达能力,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3.通过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片播放、演示、探究活动等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掌握地震波在两个不连续面速度的变化2.掌握地壳内部三个圈层的基本特征及软流层的位置、岩石圈的范围【教学难点】1.明确岩石圈与软流层、地壳、上地幔之间的关系2.绘制地球的结构示意图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播放动画《冰河世纪》二、讲授新课: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震波让学生先看图了解地震波纵波和横波自主学习:阅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并填表。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1 (I)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I)【学习目标】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结构有较全面的认识【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自主预习】【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横波2. 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3.思考: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自由质疑【课堂练习】(一)基础题1.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_____和_____两大部分()1 / 3A.地壳与地幔B.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C.生物圈、岩石圈D.水圈与大气圈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ABC都可以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B.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C.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中传播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①大气圈②水圈③生物圈④岩石圈A. ①②③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组成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6.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 B.岩石圈下部C.软流层D.地壳下部7.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幔的厚度最大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小C、软流层紧贴在地壳以下D、地核的温度很高,但压力和密度都很小8.绘制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1.4 地球的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
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2。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师回答得很好。
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投影: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生合作小组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师结合各小组回答情况精讲总结:(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湘教版 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教案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课程导学】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标准解读:能自己绘制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培养地理实践;利用相关事例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
【按图索骥】【知识清单】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分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③横波较①②2.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地下④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⑤。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⑥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⑦,横波⑧。
3.地球的内部圈层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物质状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km2900km岩石构成的⑨外壳地幔上地幔固态下地幔地外核液态、横波不能通过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⑪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⑫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⑬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⑭、⑮,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参考答案】①慢②固体③改变④33 ⑤下降⑥2900 ⑦下降⑧完全消失⑨固体⑩内核⑪大气圈⑫水圈⑬生物圈⑭相互联系⑮相互制约【活学巧练】1.判断题(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2)海洋地壳厚度比陆地地壳厚度大。
()(3)岩浆的发源地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4)岩石圈就是地壳。
()(5)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2.连线题①纵波 A传播速度慢②横波 B 传播速度快【参考答案】1.判断题(1)正确(2)错误(3)正确(4)错误(5)正确2.连线题①—B ②—A【教材点拨】一、地震波及其应用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如莫霍面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古登堡面处横波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根据这两个界面,把地球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2.寻找矿产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当横波遇到油气资源时,横波会突然消失。
湘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1.4 地球的结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学生能够简单分析地球内外圈层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水循环、地貌形态知识做铺垫。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说出各圈层的大致范围以及特点。
地理综合实践力:学生借助照片、图表等方式,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分类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地震波纵波较快固体、液体传播速度都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较慢固体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活动我们学习了地震波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 地震发生,海洋上的船只和陆地上的人们感觉会有什么差异?请说明原因。
答案:先由于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有差异,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所以人们会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三态都可以传播,因此海洋上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人类可以利用横波和纵波勘探什么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答案:油气资源,因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会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先由于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有差异,横波速度慢,纵波速度快,所以人们会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纵波三态都可以传播,因此海洋上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油气资源,因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会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学以致用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讲授播放地震视频让大家反思,我们了解地震发生时,是有多可怕了吧,所以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逃生时间和地震自救的知识。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 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学生回答】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二)新课1.请学习根据课本P25图1-21,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并给每个圈层标注特点(需要小组讨论决定)2.自主展示。
3.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研究发现的。
4.地震波列表比较: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
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
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
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
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5.说明地震波速度变化与不连续面之间的关系(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三维目标
1.
2.
3.
4.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
板
第四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
师回答得很好。
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生
师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
板书:
(一)地壳
师提问:什么叫地壳?地壳的厚度怎样?主要由什么组成?
生对照“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阅读教材,画出要点。
投影:
师利用地球仪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一层很薄的
师出示“地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空间分布和厚度上各有何特点?
投影:
生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约6
师
生(总结回答)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师地壳主要是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这些化学元素组成了多样的矿物并最终形成了
生阅读教材“组成地壳的元素”及“地壳结构示意图”,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回答问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
②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些,密度相对较小些,被称为硅铝层;其下地壳中铝的成分减少,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加,密度也较硅铝层增
③通过读图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地壳的厚度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是地壳结构的突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地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有关地幔和地
板
(二)地幔
师(提问)(1)什么叫地幔?厚度怎样?地幔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其含量从上到下怎
样变化?
(2)地幔可分为哪两部分?下地幔的物质性状有何特点?
(3)上地幔顶部还存在一个什么层?
(4
生对照教材“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自学课文,画出要点。
投影:
地球内部的分层 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1)地幔是国内外科学界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召开过多次有关地幔问题的科学讨论会,对地幔的物理性状和分层结构问题等进行探讨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最新
(2)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处在地壳与地核之间,又叫中间层。
深度从5~7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
它仍是固体,主要物质成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
(3)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在地下50~250千米范围内的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地震波不连续的低速带,根据推理,它可能是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而形成的高温异常、局部是熔融状态的圈层,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增大,温度约为3500~4000 ℃,压力约为150万大气压,平均密度约为5.6,物质在这样的高温高压下呈现可塑性固体状态。
(4
板
(三)地核
师 提问:什么叫地核?地核可分为哪两部分?各自的厚度和物质性状怎样?
生 对
(1
(2)地核的情况是推断性的。
在地下2900~5000千米深处的外核范围内,地震波的横波消失,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物质接近液体。
在地下5000千米以下的内核,地震
(3)为什么地球的外核接近液体面内核为固体呢?这是因为在地核里,由于压力随深度而增加,物质的熔点随深度而增加,温度随深度而稍有增加,比较起来,地核物质熔点的增加较快,而温度的增加较慢。
在地球外核,物质的熔点较低,温度稍高于熔点,物质就熔化了。
在地球内核,物质的熔点已经显著升高,而温度的升高是很有限的,温度就相对低于熔
(4)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据推测,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和镍,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地球的内部,同样也出现在地球的外部,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
生 (阅读总结)可划分为大气圈、水
板 书:
(一)大气圈
师地球上大气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生命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大气的厚度有多大呢?
生阅读教材,明确范围: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1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即大气的厚度约为2000~3000
板书:
(二)水圈
师
生(讨论回答)①按形态可分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三类;②按空间分布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③按水的性质可
师
板书:
(三)生物圈
师
生(合作讨论回答)①生物圈不仅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
即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生物圈的界线不像大气圈、水圈、地壳那么分明,它同大气圈、水圈、地壳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③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分布的区域,即地面以上100米,相当于木本乔木植物的大致高度;海面以下200米,相当于阳光能透射到的水深,因为这一部分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具备最适宜生物生命活动的温度、水、氧、二氧化碳及营养条件。
总之,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漫长演化过程中
课堂小结
地球在结构上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圈层构造。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是岩浆活动的物质来源,下地幔为可塑性固体。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一般认为外核近于液体,内核是固体,地核的物质成分主要是铁镍,称为“铁镍核心”。
地球的外部也呈圈层结构,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正是因为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四大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是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1.
2.
(二)地幔:软流层
(
活动与探究
1.
2.
3.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