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金融结构变迁:影响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日本经济萧条期产业结构给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萧条期产业结构给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萧条期产业结构给中国的启示作者:边建民来源:《时代经贸》2011年第17期【摘要】本文简单回顾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时期,重点分析了日本经济萧条时期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最后得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及教训,以提高中国发展效率的结论。

【关键词】日本经济;产业结构;中国在经济方面,日本无疑是成功的。

虽然只是一个海岛国家,其经济发展初期偏重于农业及渔业。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创造了经济奇迹。

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面极好的镜子,从中借鉴和学到的东西,是值得让人冷静的反思和咀嚼的。

一、战后日本各经济时期回顾1.恢复期(1945年-195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并采取了财政平衡和单一汇率等金融措施。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经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增长期(1956年-1973年)从1956年开始,日本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开始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对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和设备更新,为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在大力发展对外出口贸易的同时对各种商品实行进口自由化,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日本经济的实力。

到7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

3.稳定增长期(1973年-1990年)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

因此西方其他工业国开始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

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

4.萧条期(1991年-2002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出现了失业率持续增加、国内经济增长率低下、居民消费疲软、银行呆坏账严重等问题,在某些年份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然而,日本政府积极的采取应对措施,加大研发投资,对银行进行金融协助,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并刺激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为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

日元汇率变动对其经济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元汇率变动对其经济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元汇率变动对其经济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朱越琦2010211826摘要:本文从日元汇率变动入手,分析了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同时对比中日汇率变动情况,总结日本的经验,寻求对我国应对汇率变动的启示。

这对于寻找汇率变动与经济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目前也同样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汇率变动、经济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一.日元汇率变动情况回顾如下两图可看出日元在1969年至2013年汇率的走势情况。

1971年以前,日元汇率处于固定汇率阶段,在此期间美元兑日元汇率一直保持在1:360的固定水平。

1971年之后,日元突然升值,这主要是源于1971年8月的尼克松危机(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发表讲话,其主旨是终止美元同黄金的可兑换关系,结束按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价格兑换美元的承诺。

这实际上打破了原来各国执行的以美元挂钩黄金、各国货币绑定美元的国际汇率体系,开始实施浮动汇率体系。

)及同年1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瓦和解斯密森协定成立。

1985年,日元又一次出现大幅升值。

这主要是因为1985年9月,“广场协议”的签订。

此背景为,1979年至1984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美联储连续三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美国市场名义利率快速上升到20%左右的水平,短期实际利率上升到3%—5%。

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大幅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1000亿美元。

基于上述原因,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决心共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签订广场协议等一系列措施。

于是,日元被迫升值。

2008年,日元再一次明显升值。

2007至2010年,日元从120円到80円。

这主要是受到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10年欧债危机及11年希腊的经济危机等,都给日元升值带来压力。

2013年,日元贬值。

这是近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日本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启示

日本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启示

日本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启示日本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日本的金融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金融体系。

日本的金融体系明显具有传统金融体系的特征,更注重长期发展和回报率,而不是短期利润。

日本的金融体系分为四大板块,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财务公司,这些板块在互相协调、互相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体系。

而这种稳定的金融体系是由日本政府、日本银行、财政部、金融监管部门等机构共同合作达成的。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日本的银行数量虽然已经减少到160多家,但是它们依然掌握着金融业的核心资源。

日本的银行在严格的监管下,保持着高水平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同时也在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与变革。

证券市场在作为日本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证券市场提供了融资和投资的平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源。

日本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合作。

保险市场不仅提供了风险保障,也为整个金融系统提供了资金支持。

保险公司一般注重长期投资,相比于一些短期金融机构,其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较低,更强调风险控制和长期回报。

财務公司也是日本金融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板塊。

由於金融货币市场的开放,财政公司在经济中的影响力正在增加。

这种金融机构不仅为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还为现代服务行业、房地产业、小型制造业等行业提供融资和对外投资等金融支持。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公共金融机构,比如股权合同、政府直接投资,社区投资等,这些形式都好比中国的国有企业,它们在政府、银行和市场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对于中国,从日本的发展经验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曾经在改革开放后遭受到了诸多的风险和危机,为了规范金融市场、完善制度体系,中国通过引进国外经验和技术,通过于2015年推出的金改方案及之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渐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发展水平。

中国的金融市场目前缺乏多元化营收来源,银行几乎是绝对主导,同业竞争激烈,但市场内的信用风险仍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日本农业支持保护和金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日本农业支持保护和金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日本农业支持保护和金融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第40期日本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演变日本是根据农业产业的弱质性较早对农业实行特殊保护的国家。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根据农业产业自身特点和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具体要求,因势利导,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业保护制度和规则。

二战后到上世纪中叶的农业恢复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基本劳动力锐减,加上农业在战争期间遭受严重破坏,致使日本农业完全处于衰退境地。

因此,这一时期日本农业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目标是调整、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

主要措施包括:1946 年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寄生地主制度;1952 年制定了《农地法》,建立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颁布了《粮食管理法》,对粮食实施直接统治;先后出台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促进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等。

通过上述措施,日本农业不仅很快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农业装备水平大为提高,新经营体制得到确立。

1960 年到1970 年的农业发展期。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进入长达18 年的高速增长期,日本农业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迅速转变。

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也从解决粮食不足、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向解决粮食过剩、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转变。

1961 年,日本制定了《农业基本法》,这标志着日本工业剩余开始回流农业,农业保护进入了新阶段。

《农业基本法》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缩小工农收入差别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两大目标,通过有选择地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经营者收入,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间发展差异。

同年11 月,又出台了《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用以辅助《农业基本法》目标实现。

实践表明,在《农业基本法》及相关法律带动下,日本农产品价格迅速提高,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户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断改进,农产品竞争力逐渐增强。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引言: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

”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

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1.美国的大力扶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

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

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对日本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日本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也曾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曾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脂,也曾进行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但是,二战后的50年,日本由一个战败国,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深思。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扶植根据“杜鲁门主义”的战略,美国原想通过扶助蒋介石并使之统治中国,再以它为据点进行反共。

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远东的战略破产。

于是,日本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变得重要起来,美国打算使日本替代原来拟想中的蒋介石政权,从而成为其亚洲的反共据点,为了实施这一新战略,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美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放宽了对日本的惩罚,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

至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日本的一切赔款。

战后初期,美国给日本20多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料。

从而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振兴,并且美国“核保护伞”战略大大节省了安全防务的费用。

另一方面,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立即成了美烟的后方军需物资供应基地和武器、军械的修理厂。

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达36忆美元。

这些“特需”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无怪乎日本垄断资本家称朝鲜战争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及时雨”,就连日本经济学家,不论学术观点如何,也不得不承认美国的侵朝战争是“救助日本经济之神”。

二.政治改革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长达七年,保证了日本领土的完整性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单一性,有利于日本长期稳定发展。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经济的兴衰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当中国从世界经济大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的时候,我们不禁想到三十年前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经济成长和衰退的研究以及与中国经济的类比,反思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到一些处理经济问题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的成长1.1日本经济崛起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撇开政治因素不谈,单从经济发展立场来考虑,按照罗斯托《经济成长的过程》中的界定,日本在十九世纪末的二十五年里就已经进入了经济的起飞阶段。

那些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

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成功的进入了经济成熟阶段。

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

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

经济成长所依靠的是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在这个阶段里,对外贸易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加强,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下降。

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即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日本已经达到了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

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前夕,它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了,因而为它之后的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2日本经济的崛起1.高速增长阶段日本从1955年开始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

1956~1973年日本保持了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这与日本池田内阁在1960年出台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元汇率政策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作用和价值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日元汇率政策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作用和价值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

日元汇率政策变革及对中国的启示作用和价值分析_贸易经济论文一、引言美国财政部在2013年4月12日发布全球汇率问题报告中称:自中国2010年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0%,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大幅下降。

此次美国财政部虽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仍表示人民币被“显著低估”,仍有进一步升值的理由。

报告指出中国央行每天只允许人民币汇率在1%左右的范围内浮动。

报告呼吁中国进一步提高本币汇率弹性,增加“透明度”。

报告中这样的言论,目的是敦促中国汇率更加灵活化。

讨论汇率政策最好的方法是国际案例研究。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日元一直呈升值趋势,直至近日实施量化宽松新政并在二十国集团(G20)央行默许下才开始阶段性走低。

对日本而言,自1973年实施了新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怎样避免或者应付快速的日元升值成了最重要的政策问题之一。

本文就意在观察日元政策过去40年的转变历程并根据日本案例总结我国应该汲取的经验。

二、影响日元汇率政策的主要事件(一)“尼克松休克疗法”和日元投机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国、日本经济一直是收支盈余状态,而美国陷入长期的通胀和赤字。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了一系列改善收支状况的措施,包括单方面终止黄金可自由兑换。

德国在1967年升了币值,日本仅是放松了资本流出控制并使进口商品和劳务进一步自由化,这些举措对缓解日元低估远远不够。

很快就被迫放弃固定制度。

日元兑美元马上由360:1升到了340:1,虽然进行了很严重的外汇市场干预,但是在当年年底还是升到了315:1,并且在东京市场上货币的投机十分严重。

投机者通过经常项目交易积累日元权益和美元负债,比如,在外贸收支中预付、缓付货款,多开、少开发票等等。

1971年12月18日,各国经过漫长的多边磋商达成协议,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下调7.89%,并且大部分其他的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也要做出调整,特别是日元需要调整16.88%,将兑美元汇率调至308:1。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姓名:赵文华学号:2009011427 班级:09广电(1)班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是作为战败国的一方生存在世界上,国土也吃了两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表面上看日本陷入奔溃。

然而,如今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经济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借鉴意义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受了重创,其领土相比于中国纯粹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堪称“经济奇迹”,尽管在2011年中国GDP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

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些是中国无法与其相比较的,由此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重大的。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

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方更是认为是20世纪的“奇迹”。

(一)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

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

1、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

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

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

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

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

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

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

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

如何失去十年—日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如何失去十年—日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如何失去十年?—日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2014-06-11我们通常将1991年至2000年的日本经济的表现称为“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

回顾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表现、导致的原因及应对政策,并在此基础之上比较中日经济的不同,对我们应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参考意义。

日本“失去十年”的糟糕表现1、日本经济掉队了1981年至1990年,日本GDP平均增速为4.6%,而1991年至2000年,日本GDP平均增速下降到1.1%,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经济增幅回落了四分之三,经济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回落的时间也是战后最长的。

显然,无法将日本经济的回落归结于外部因素。

同一时期,在世界的西方,冷战结束和信息技术帮助美国进入了“大缓和”的黄金时代,经济平均增长率从80年代的3.4%上升到3.5%。

在克林顿的第二个时期,美国经济的平均增速更是回到了4%以上,波动率则大为下滑。

这种长期稳定增长达到了战后美国经济的最佳表现。

而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经济也正在应对经济过热中进行着痛苦的结构性改革。

不过幸运的是,中国最终做出了推进市场化的正确选择,为下一个时期全球瞩目的经济奇迹的发生奠定了制度基础,这与2000后的日本经济形成了鲜明对比。

简单来说,在那个时期,日本经济掉队了。

图 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速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2、资产价格暴跌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反映。

当经济大幅回落,虚拟资产失去稳定现金流和乐观预期的支撑,资产价格就会剧烈下挫。

历史上,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总是如影随形。

80年代的日本股市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从1984年年初开始,在6年时间,日经225指数稳定地上升了大约4倍。

1987年,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所有股票市值超越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到1988年已经超过后者50%。

在泡沫的顶峰,日本股市的市值接近全球股票市值的一半,平均市盈率超过70倍,而美国、德国股票的市盈率大多在10倍到20倍之间。

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日本汇率制度的变迁1、日本汇率制度演变的三个时期考察日元升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固定汇率制末期的调升期从1949年至1971年的22年间,日本一直采取1:360的固定汇率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力的上升使得日元汇率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

1971年12月日本调整汇率,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8日元,并以此作为标准汇率,上下浮动2.25%,这是日元持续升值前的最初一次较大幅度的调升币值。

(2)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日元开始了第二次升值1973年2月13日,日本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转变,开始推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日元从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至250日元。

(3)自由浮动汇率制时期,即1985年签订"广岛协议"至今1985年至1987年的两年半,是日元升值的主升浪期间。

1985年《广岛协议》签订之后,日元大幅升值,日元汇率从1:250升至1:120,升幅高达两倍多。

日本国内企业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转移。

此后日本央行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希望减轻日元再次升值的压力,可大量日本企业转而投资国内股市和楼市,最终产生大量泡沫,导致经济持续低迷至今2、在日元升值时期,货币升值是当时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经过战后2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汽车、钢铁、家电、造船等诸多行业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经济实力的增强对日元提出了强烈的升值要求,加上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力量的推动,于是日本政府开始进行外汇体制改革。

从1972年至1985年间,日本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制转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再到自由浮动汇率制。

汇率制度的改革推动日元进入长期升值的周期当中。

1972年至1990年的19年间,是日元的升值周期。

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发展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发展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发展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启示作者:杨爽来源:《北方经济》2013年第04期摘要:日本政策性金融曾在支持日本经济战后重建,推动日本经济实现赶超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日本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原有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定位、业务范围等均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日本政府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政策性金融改革。

日本政策性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和措施,对深化我国正在进行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改革启示日本政策性金融曾在支持战后重建、实施“赶超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型以及国内民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原有政策性金融体系已显不适,弊病逐步暴露。

为此,日本政府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启动大规模的政策性金融改革,总体思路是回归政策性定位、坚持“官退民进”。

但是,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已是积重难返,导致后续改革成本很高,本轮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延缓了改革进程。

本文对日本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改革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梳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特点(一)种类繁多“二战”后,日本政府为促进经济崛起而实施“赶超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

为配合产业政策,日本政府几乎在每一个需要扶持的领域都设立了对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进出口、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及住宅、医疗、环境卫生、农林渔业、区域振兴开发,等等。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形成了覆盖全面的“三行十库”政策性金融体系。

(二)规模较大政策性金融在日本金融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大。

20世纪90年代初,政策性金融体系发放的信贷量约占日本国内信贷总量的1/3,仅次于城市银行。

1964年,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足10%,2004年上升到18%,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美国5.4%,德国6.8%,法国8.7%)。

二、日本政策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不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日本几乎每一个需要扶持的领域都对应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最终导致机构庞杂。

日元汇率的历史变迁和启示

日元汇率的历史变迁和启示

日元汇率的历史变迁和启示摘要:本文概述了日元自二战结束以来的变迁历程,结合相应历史环境归纳其原因。

探讨日元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和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日元汇率;变迁;启示一、二战结束以来日元汇率的变迁二战后日元汇率的走势可以分成3 个时期。

第一个是混乱期( 1945 1949 年) 。

这一时期的汇率制度是管制汇率制度, 汇率既不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也未遵照某种国际规则, 而完全是政治博弈的结果。

1945 1949 年, 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5 日元/ 1 美元急剧攀升到270 日元/ 1 美元, 短短4 年飙升了17 倍。

第二个是稳定期( 1949-1971 年) 。

1949 年, 日本政府在美国授意之下将汇率设定在360 日元/ 1美元的水平之上。

此后的20 多年之中, 尽管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经常收支不断扩大, 贸易摩擦也时有出现, 但日元汇率始终未变。

第三个是螺旋式升值期( 1971 年至今) 。

布雷顿体系解体以后, 日元走向了浮动汇率制。

以360日元/ 1 美元为基点, 截至2007 年12 月31 日, 日元兑美元汇率已下降到111. 75 日元/ 1 美元, 累计升值69%, 其中在1995 年4 月19 日, 日元汇率曾达到80 日元/ 1 美元的水平, 是目前为止最低的汇率水平。

这一时期, 日元汇率的双边波动也比较显著,1973 1976 年、1980 1988 年和1994 2001 年3个时期, 日元汇率都出现了明显的双边波动, 波动幅度分别为24. 6% 、72. 3%和24. 5% 。

二、汇率变迁的环境在混乱期和稳定期,汇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战后初期美国出于其战略构想,对日本实施的完全控制。

其中,稳定期美元对日元1/360的汇率持续22年之久,是日元汇率发展历程中尤其突出的阶段。

美国之所以实施长期的固定美元对日元汇率,是因为只有制定统一汇率来恢复日本进行自由贸易的条件, 才能使日本经济重新回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实现经济复兴,从而达到美国扶持日本,制衡中国的目的。

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日本的近代金融制度始建于明治时期,从初期效仿英国到二战后美国主导,日本金融制度的政府管制色彩较为浓厚。

经过不断发展,日本形成了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随着金融革新的深入,泡沫经济的破裂,金融大爆炸式推进资本市场变革,才能适应近来金融形式日新月异的变化。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1872-20世纪40年代)明治维新后1872年日本公布《国立银行条例》,受英国商人银行主义的影响,日本的现代银行制度按照资金需要的不同性质进行设置,由普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特殊银行构成,分别履行作为商业银行、大众储蓄机构以及长期金融银行的职能。

银行业之初企业与银行关系紧密,银行家通常由企业家兼任,成为“机构银行”。

银行业早期监管较少,银行数量发展较快,一战后的1927年发生大规模挤兑事件,称为“昭和金融恐慌”。

此后,首个银行法开始实施,对银行业有了最低资本金制度等监管要求,行业整合使得银行数目大幅度减少,至1945年战败时,普通银行数目由战前1283家缩减为61家。

二战结束后,金融制度重建受到美国金融主导,但基本沿袭战前以及战时的框架,形成了分业经营、政府管制、间接融资为特点的金融制度框架。

经济增长期的金融制度(50年代-70年代中期)二战结束后,金融业也成为日本管制最严的领域之一,分业经营是金融制度最显著的特点。

分业经营包括:1、长短期融资业务分离,2、银行业与信托业分离,3、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4、对中小企业金融的分离。

从二战时期延续至70年代中期,日本一直维持着以低存款利率为中心的管制利率体系。

其中国债利率成为决定其他金融产品利率的基础,而存款利率则存在着由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决定的最高限度。

通过设立外汇专业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制,日本通过外汇管理隔断和防范外部经济变化对日本国内经济的影响。

以上利率管理需要分业经营,有可巩固分业经营,而内外分离的制度又对此起了一定保障作用,因此三种特征相辅相成。

日本农业金融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日本农业金融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日本农业金融政策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20期日本农业金融政策框架日本的农业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农业信用基金协会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和风险补偿。

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日本的农业金融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作性金融主要解决用于农业生产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1年内),服务对象包括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政策性金融主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具购置等中长期资金需求(25年内),服务对象主要是经认证的专业农户。

合作性金融农协系统是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由综合农协、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农林中央金库三级组成。

三级机构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相互之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上级组织为下一级组织提供信息以及在资金发生困难时提供支持。

综合农协是最基层的市町村一级。

综合农协以本地区农户为服务对象综合开展服务工作,除了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服务外,还可以提供信贷、保险方面服务。

农协共有450万会员和577万准会员,均可通过所属的综合农协办理存款、贷款、汇兑、支票转账、托收承付等金融业务。

2016年3月底,综合农协贷款余额20 6兆日元,占当年农协系统全部贷款余额的48.36%。

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c以下简称信农联)是中间层,即都道府县一级。

信农联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以基层农协为服务对象,吸收基层农协的剩余资金,并在基层农协需要时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2016年3月底,信农联贷款余额5 1兆日元,占当年农协系统全部贷款余额的11.97%。

农林中央金库(以下简称农林中金)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机构,它在全国范围内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

同时,它还指导信农联的工作,并为它提供咨询。

农林中金可对会员办理存款、放款、汇兑业务,并且可代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委托放款和粮食收购款。

可以说,农林中金起到系统总行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作为战后后起的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压力,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经历了了漫长的结构改革和调整时期。

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形势出现转机,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就业促进和能源节约战略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这些成就除了国内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之外,产业结构升级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产业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1、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形势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时期,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1990-2000年期间的多数年份出现1%以下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平均增长仅为1.6%,远远低于1970-1980年和1980-1990年期间平均4.6%、4.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参见表1)。

按照总需求结构分析,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比80年代明显下降,民间住宅和企业设备投资成为负增长,政府消费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增长加快,出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水平。

由于不同的增长情况,导致各项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最终消费虽然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上升,但由于与80年代相比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明显降低;民间企业设备投资负增长,该项对总需求的贡献率成为负值,造成GDP增长率下降;与民间需求相反,政府消费支出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出口增加在总需求增量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日本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日本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日本经济模式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借鉴第一章:日本经济模式的概述日本经济模式是指战后日本经济所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紧密合作,以及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日本经济模式不但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一度被认为是其他亚洲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借鉴之一。

然而,由于日本经济在1980年代晚期爆发的泡沫经济危机和1990年代中期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经济模式走向了瓶颈。

第二章:日本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优劣势2.1政府的干预和支持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支持。

这种干预和支持的结果是,日本政府成功地推动了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钢铁、化学、电子和汽车等行业。

2.2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紧密合作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规模经济”和“紧密合作”的策略。

企业通过规模扩大和资源整合来提高效率,并通过各种合作方式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

这种模式的结果是日本重工业的高度发展和制造业的强大。

2.3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这种关系建立在双方的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使得企业更加稳定和创新。

同时,企业也通过本土化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来获得政府和消费者的支持。

2.4优势和劣势日本经济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企业的规模经济和紧密合作以及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生产率和效率,有效地攻克技术难关。

然而,这种模式的劣势在于内部创新和激励不足、固化的公司结构和管理、国内市场的垄断问题等。

这些问题一度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发展的难点,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第三章:日本经济模式的对中国经济的借鉴3.1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于中国而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浅谈日本近现代经济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浅谈日本近现代经济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浅谈日本近现代经济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作者:万戬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8期万戬(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摘要: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中国经当调查报告(2017)》提出,要实注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建议开展更多工作,推进以增效率、稳发展、提高包客性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

在世界经济发展体系中,日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经济发展历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如何分析日本近现代经济,正确认识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保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我们在此讨论的问题。

现阶段,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是整体发展水平有下滑的倾向,诸多国家共同构成了庞大的世界经济体系,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8-0065-021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情况1.1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逐渐出现缓和的时期,日本政府为了挽救其垄断企业,在投降之前政府就隐藏了大量的军需物资,之后用来向黑市抛售,以牟取暴利。

战前日本的大财阀在生产、流通、金融等各个领域,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1]。

在美军接管日本后,日本政府对市场和经济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方针,开始将经济转向“去军事化”,分解大财阀,释放大量资金。

在美国扶持和日本政府的努力双重作用下,日本经济一点一点地摆脱泥沼并开始复苏。

1955年是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的开端,同一年的9月份,日本加入关税贸总协总(也就是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1964年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12条款国升至第八条款国,同年又成为经合组织成员。

在贸易和资本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充分利用关贸总协定框架下所能提供的保障条款和优惠政策,采取一系列贸易、产业政策,趋利避害,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实行开放经济后对日本经济的冲击,还避免了经济的剧烈震荡,而且成功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加速了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腾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性特征 [ 。它是由政权强力扶植而形成的虚拟
。战
后日本确立了以银行为主导、 间接融资结构为主 体的社会金融结构, 使得整个日本经济得以步入 日本 快速发展的轨道。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 政府着手进行金融结构的转型, 然而, 因其缓慢的 进度和根深蒂固的顽疾并未见显著成效。包括 20 世纪 90 年代“ 金融大爆炸” 在内的自上而下的 金融改革未能挽救日本经济。日本的改革与阵痛 也给中国提供了比较和借鉴的意义, 在完善中国 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 应注意依金融自由化之 路, 行金融深化之实际,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 可持续发展体制。
( 辽宁大学 a. 经济学院; b. 国际金融研究所, 沈阳 1 10136 ) 摘 要:通过介绍和梳理二战之后日本金融结构变迁的全部过程, 旨在考察日本金融结构变迁的整体情 况, 分析并指出日本金融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 以间接金融为主, 直 接金融为辅” 的金融发展战略对促进日本经济金融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然而其转换的滞后性又为 之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此外, 通过分析日本金融结构变迁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指出在加快 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时, 也要加强和完善中国的金融监管,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可持续发展体制, 从 而推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日本金融结构; 直接金融; 间接金融; 金融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 1971 ( 2014 ) 01 - 0102 - 08
收稿日期: 2013 - 10 - 20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 09JF001 )
化资本, 其先天不足的状况本身就包含了大量输 血的需要, 具有强烈的侵略和扩张性质。经过了 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掠夺, 二战结束之后的日本 面临重建。而此时日本的工商业体系基本遭到摧 毁, 大量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社会、 经济 等各方面百废待兴。面对种种困难, 日本政府意
引 言
在二战之后, 日本经济金融的发展为世界所 瞩目, 它创造出来的增长奇迹使其一跃成为世界 主要经济体之一。在这段发展过程中, 日本的金 融结构变迁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1]
一、 战后日本金融结构变迁的背景和 过程
( 一) 初创与发展: 确立以银行为主导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 革, 源自日本自身资本原始积累的不足和资本企 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金融超前发展战略即优先发 展银行资本被迅速确立起来。通过将封建性的官 俸公债化的形式, 形成了日本银行资本的原始母 体与基础, 这使得其资本化过程具有强烈的封建
10 ] 键[ 。而在此后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 日本并未
能够同时加强金融监管, 以至于金融结构所面临 的风险增大。 应该说, 银行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新的经 济金融形势下自觉增强了风险性选择的诱导, 这 一时期也同样是日本银行业迅速发展的重要阶 段。长期以欧美银行为垄断的全球银行业的结构 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被打破的。随着日本经济的 腾飞, 日本的商业银行快速成长起来, 渐渐在世界 范围内崭露头角。日本银行业的发展是引人瞩目 的, 甚至直至 90 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经陷入萧条 之后, 在按照核心资本衡量的全球银行排名中, 日 本仍有六家银行入围前十强。 通过以上事实,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日本的金 融结构变迁是如何作用于其金融体系的。在这种 作用下, 日本银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在近 50 年间经 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战后的建立银行业 发展的基础到 20 世纪 60 年代之后的迅速崛起以 及 80 年代进入鼎盛时期, 然后又快速衰落下去, 并且在此之后进行了不懈的调整与改革— — —随着 本国金融结构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 得以清 楚地看到日本银行业在全球竞争力的变化过程。 首先, 战后日本金融结构的建立和发展有其 特殊性。这一时期日本建立了稳定的银行与企业 的联系, 并且由政府提供担保和支持, 通过政策性 金融的扶持, 日本战后初期的金融体系得以充分 发展起来, 恢复了其造血功能。最为特别的是日 本建立了所谓的“ 主银行制度” , 并将此融资体系 推广开来。主银行制度即是指企业与特定的银行
作者简介: 白钦先( 1940 —) , 男, 山西清徐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所长, 从事金融发展理论、 比较金融学、 政策性金融学研究; 张磊 1981 —) , 男, 辽宁沈阳人, 博士研究生, 从事金融发展理论研究。 (
· 1 02 ·
识到要能够迅速实现恢复和重建, 则必须实行金 融优先发展战略, 因为此时国家能够复兴的关键 即是解决资金渠道问题
( 四) 变革与阵痛: “ 金融大爆炸”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日本金融结构的
变革得以持续, 银行分业经营限制的取消和其本 身主导作用的削弱导致金融结构更加朝向直接金 · 1 03 ·
融方向倾斜, 当然, 这也是世界潮流所趋。包括美 国在内的诸多西方国家都加快了金融工具创新和 金融自由化的脚步。然而不幸的是, 日本企业的 生产和销售长期以外需出口导向型为主, 造成了 国内的空心化及内需不足, 加之商业银行大多将 信贷应用于价格高度依赖于经济景气的不动产 业, 随着 90 年代初期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地价持 续下跌, 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随之进入萧条。对 于银行业来说, 大量的不良债权成为制约其发展 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由于在金融长期自由化旗 帜的引领之下, 日本政府对金融业疏于监管, 使得 直接金融的发展也同样面临问题。 桥本内阁为了挽救日本经济于 90 年代中期 提出了金融改革方案, 仍旧试图以金融的变革作 为先导, 因其深度和广度为日本之前所未有, 因此 被称作“ 金融大爆炸” 。“ 金融大爆炸” 改革确立 了两个方面的基本目标: 金融市场改革和不良债 权处理
[ 3]
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而进行的设备投资高达 145 . 2 万亿日元, 这其中 90%都是依靠间接金融的融资 方式进行筹资的。而在逐渐完善的金融制度形成 过程中, 不断的改革和严格的监管极大地限制了 银行间的竞争, 甚至创造了“ 银行不倒” 的神话。 可以说, 在日本战后特殊环境下, 即在经济社会重 建和需求的扩张与资金供给的严重短缺之间的矛 盾作用下,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日本战后以间接金 融为主的金融结构, 其积极结果是带动了经济与 金融的高速发展。 ( 三) 转型与提速: 向直接金融迈进 1973 年之后, 随着国际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 林体系的瓦解及由此造成的浮动汇率的实施, 日 本金融业面临着转型的巨大挑战。从 1964 年日 本东京举办夏季奥运会之后十年, 日本的经济发 展不再动力十足, 随着增长速度渐渐放缓, 原有的 金融结构遭到了巨大冲击。由于这一阶段日本经 济社会不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 而国际上要求日 本放松金融管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客观上造成 日本必须要大力推进金融自由化, 由此导致了金
[ 4]
从长期看, 日本政府部门的金融资产负债率 虽有波动, 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负债结构方面 看, 债券融资是日本政府部门资金的主要来源。 从表 1 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日 本政府开始大量发行国债, 由此日本的直接金融 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978 年以后, 为了使国债的 交易更为自由, 中长期的国债利率交由市场决定, 并且规定银行持有国债的期限限定为一年, 之后 便可自由出售。从此, 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壁 垒被打破了, 而在这种互动之下, 日本金融自由化 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此期间由金融自由化产生的 金融结构的变化使得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加大, 间接金融慢慢收缩, 对于经济发展的效果而言却 毁誉参半。
6] 融结构的变革 [ 。

而在实业振兴方面, 诸多工业企业, 尤其是大 型企业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由于工业企业的发 展需要有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 并且其生产周期 较长, 所以民间融资难以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 日本政府确立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 并且为了保证其有效运行, 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 的配套扶持政策— — —其中之一即是确立并发展了 以政府、 金融业和工商企业为核心的紧密联系的 “ 铁三角” 。此时的工商企业发展高度依赖金融 业, 而金融业又同时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下。可以 说, 正是政府的强有力干预造就了日本以银行业 为主体的现代金融结构体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 一, 并且这一阶段的金融行业发展主要是以政策 1947 — 195 1 年短 性金融机构的建立为主。例如: 短不到五年时间, 日本就分别建立了复兴金融公 库、 国民金融公库、 住宅金融公库、 进出口银行和 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此后不久, 国 营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金融公库也应运而生。这 些都为日本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注入了大量的 资金。 ( 二) 成熟与完善: 间接金融占主体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初, 日本不断建 立健全了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结构, 它在支 持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8]
体系” 的金融制度体系, 通过对银行的保护和对利 率的管制, 建立了作为金融业龙头的银行的发展 基础。这一阶段, 政府极大地分担了银行业的风 险, 日本银行和大藏省以贷款和购买债券的方式 向民间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以各种方式对银 行业提供补贴。 这种支持使得银行成为“ 温室中的花朵” ,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 随着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放松, 银行为了实现其利润也被迫进行了分业经营模式 改革, 银行业与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不再那 么分明。由于战后日本选择间接金融作为金融结 构主体具有某种必然性, 所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 化, 即 70 年代以后日本已经由资金不足型经济转 向资金过剩型经济, 而此时信息约束也开始慢慢 取代资金约束成为制约日本经济金融发展的关
第16卷第1 期 2 0 1 4 年0 1 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16 No. 1 ,20 1 4 Jan.
·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