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陷入严重萧条,日本舆论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本文以翔实的数据剖析了日本经济衰退的诸多因素,随后对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给予了分析及评价,并指出了在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日本经济政策,探究其对我国经济腾飞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衰退因素启示引言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探寻其长期低迷的原因。
1992至2001年的10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6%左右。
2001年,日本经济再度出现0.6%的负增长。
做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方面足因为日本身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它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日本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经济问题。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兴与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地位的变化,造成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
日本与欧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尖锐,日本的产品出口更加困难。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贸易的限制措施,要求日本“自主”限制出口,并采取反烦销、使日元升值等措施,以减少日本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
特别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西德和日本5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达成降低美元汇价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如脱经之马,一发而不可收。
1985年,原来1美元兑换263日元,当年即降到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进一步降到121日元。
两年间日元升值1倍以上。
这一状况给日本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困难,有的不得不宣布破产,使日本的出口能力大大下降。
一、衰退因素探究像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报告: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背景产业转移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聚集区的位置、规模和范围发生变化,而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的产业地理空间分布任意改变。
伴随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市场、新产业等的崛起和发展,以及国际间各个区域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加深,推动了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发生。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日本国际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在当前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日本国内的制造业不得不面对许多压力和挑战。
在全球化经济下,制造业转移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部在欧美、日本的国际公司同时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转移逐渐加速,形成了强烈的国际竞争态势。
(二)日本国际制造业市场环境特点1. 日本市场已发展成熟、竞争激烈,制造成本高。
2. 工人成本相对较高,制造门槛较高,形成了工艺、管理、品牌等优势。
3. 先进技术需求大,面临巨大的技术更新压力。
(三)日本制造业转移的方向和趋势1. 转向市场更加活跃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
2. 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日本企业也开始搭建跨国生产基地。
3. 公司之间的产业链协作也愈加紧密,许多小型企业通过工业集群形式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
三、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启示(一)我国应鼓励制造业转移,并制定准确的产业政策1. 抓住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向内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转移和升级。
2. 利用自身市场环境的优势,通过出口、技术合作等方式吸引外资,提高产业先进性和竞争力。
3. 着力培养高技能劳动力,加强制造业过程自动化和数字化。
(二)我国应加强与日本的制造业合作1. 加大与日本企业在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协作,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 利用中日韩自贸协定,加强与日本的技术合作,为我国制造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通过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原与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两个角度的论述,回顾了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日本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得出了产业政策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的结论,说明产业政策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处于增长阶段,但产业政策却存在不少缺陷,不能与时俱进。
应当借鉴日本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富有本国特色的产业政策,对症下药推动经济发展。
标签:产业政策;市场失败;技术立国;规模效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国内一篇废墟,满目疮痍,基础设施毁于一旦。
然而仅仅经历20余年的发展,日本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为了振兴经济,在不同时段分别采取了侧重点不同的产业政策。
虽然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爆发让日本的经济走向了低谷,当时的产业政策也遭到了抨击。
但笔者认为,产业政策本身是没有错的,错误在于政府没能将其灵活运用。
所以,具有特色的产业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原因以及产业政策的具体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得出有益启示。
一、日本实施产业政策的原因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的中心课题,是针对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的‘市场失败’采取的对策”。
意思是在具备一定条件之下,价格机制或者市场是可以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的。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不是万能的,其力量也是有限的,资源配置失败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市场失败”。
西方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市场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虽然市场可以使微观经济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但是在宏观优化配置上难免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在全局上让资源有效分配,产业政策应运而生,其作用就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正因为如此,产业政策成为了日本政府战后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日本产业政策基本内容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对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加以协调,使日本企业在世界竞争中更有优势而实行的产业结构政策;其二,对每个产业内部的关系进行协调,使它们即可以合作互补、又可以保持竞争的产业组织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衰退分析及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规避方法,借此对我国现阶段如何规避、消除隐患提 出建议。
二、曰本衰退历程 日本经济重建后的增长在80年代初进入低速 增长时期,此时日本对外贸易已呈顺差;然而原本对 日本以扶植和输送资源为主的美国在日本经济逐渐 抬头后开始对其进行打压,而日本内部因高速增长 而积累的许多“暗疾”也在蚕食其发展潜力和全球竞 争力,最终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其经济衰退。 在一系列负面因素中,三个方面尤为突出:其一 为当时美国对日本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打压,即所 谓日美贸易战;其二为1985年美、英、法、德、日五国 联合发表的《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对美元汇率急剧 升高;其三为日本政府在升值压力下采取的极度扩 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带来的“泡沫经 济”现象。下面将对这三方面作详细分析。 1.日美贸易战 :美国对日本的打压以六个方面
擦》,《日本研究》,2018年第3期。 ⑤ 杨洪跃:《日本经济衰退的文化探源》,《日本研究》,
2003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徐平.苦涩的日本一一从“赶超”时代到“后赶超”时代[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9
间。这令日本的实体经济进一步遭受打击,在与美国 的博弈中丧失更多自主权。
3.泡沫经济:该现象指日本股票和房地产市场 的投机热潮。当时日本的消费支出增加、投资扩大,
先且劳动力成本更低,对美国拥有极大出口优势,1980 年日本对美国汽车出口占美国汽车总进口量的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摘要】日本产业政策在战后重建时期起步,通过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实现了经济转型和政策调整。
其成功经验包括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及促进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开放。
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启示,如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加强产业政策的整体规划和执行力。
日本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体现在长期投入和政策稳定性,同时灵活性与适应性也使其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进一步探讨发展路径与方向,可帮助其他国家学习借鉴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启示、战后重建、工业基础、技术创新、经济转型、成功经验、可持续性、灵活性、适应性、发展路径、方向、国家借鉴1. 引言1.1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日本作为东亚国家,其在产业政策方面的发展历程备受世人瞩目。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日本成功实现了从战后重建时期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转变,其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本文将从日本战后重建时期的产业政策、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与技术创新、日本经济转型与产业政策调整、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经验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启示与借鉴等方面展开论述,同时探讨日本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灵活性与适应性,以及其发展路径与方向。
通过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经济的成功之道,同时为其他国家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 正文2.1 日本战后重建时期的产业政策在战后重建时期,日本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促进经济复苏和工业发展。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包括对工业基础的重建和扶持,以及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日本政府在战后重建时期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工业基础的政策。
在战争期间,日本的许多工厂和设施都被摧毁,导致了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工业基础的重建和修复。
政府通过补贴和减税等方式,鼓励企业恢复生产,并提高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日本主导产业演进及其对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启示
日本主导产业演进及其对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启示一、日本主导产业的变迁(一)第一主导产业早在1955年,在经济迅速增长之初,由于经济规模的扩人,电力不足的问题就发生了。
山于建立水力发电站需要很K时间,当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水力发电为主水主火从的方式来应付电力不足,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当时的短期需要。
而建立火力发电则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在加上当时的原油价格比较便宜,所以开始转向以火力发电为中心的电力能源结构。
采取火主水从方式必要性迫在眉睫。
结果,大容量火力发电站的建设,带动了日本仪表工业和自动化机械工业的发展。
(二)第二主导产业火力发电站的大型化,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扩大了新建设投资,而且石油加工和石化产品成本的降低,也开拓了新的市场,吸引了新的建设投资,同时也引起了对运输工具即船舶的需要。
这样,造船产业的发展,对钢铁产品大量的需要,因此,必须建设大型钢厂,生产现代化的钢铁设备。
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也联系着对运输这些钢铁原料的造船的需要。
从而又给运输业的成长可发展以很大的空间。
这样,被称为第二主导主导产业的石油的加工、钢铁、造船等部门的成长和发展也螺旋式的成长与扩张起来。
(三)第三主导产业。
1970年以后,随着日本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欲望也发生了巨变,在这个过程中,最强烈的欲望是购轿车和电器。
作为第三主导产业的汽车产业和家电产业,在日本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主导力量,活跃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日本主导产业政策分析(一)日本主导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在充分调动企业竞争活力的基础上坚持官民协调,活力活用,为保证主导产业的发展有政府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
在6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政府为扶植主导产业部门的企业发展,以保护关税,有利于本国产品的物品税,以外汇集中管理和配额限制进口,外贸外汇管理制度等措施,限制欧美已经实现大批生产的产品打入日本市场和日本同类产品进行竞争。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概述
目录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1)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1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财经 2011-11-18) (3)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海南金融 2011年5期) (4)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之日本经验借鉴(南方都市报 2010-05-12) (5)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现代商业 2010年27期) (8)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中立信永税务师事务所 2008-05-02) (9)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瞭望 2008年3期) (12)日本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13)日本社区管理特点分析及比较(干部学习网 2012-01-13) (13)日本的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18) (15)日本严格人口登记制度助力社会治安(世界博览 2011-01-19) (17)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中国危机治理网 2010-07-20) (19)日本经验:优良的社会治理与相对的平等(东北亚论坛 2010年19期) (20)日本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22)认识日本的“中流社会”(瞭望 2007年14期) (25)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 (27)山东大学与日本小松公司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举行(山东大学 2011-12-01) (27)山东大学与日本熊本大学互设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广播网 2011-02-05) (28)日本Universe株式会社考察杨凌合作项目(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010-05-31) (28)早稻田大学与省环保技校合作以日本产学研模式助日企落地(南方日报 2010-03-12) (29)立法与政府推动: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启示(科学时报 2009-11-12) (30)日本产学研环境访问团考察龙泉市(龙泉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009-06-17) (34)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参加中日产学研合作论坛(日本新华侨报 2008-10-24) (34)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与迅速发展,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同时,国际上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方兴未艾。
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建立起强大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融入产业分工的步伐,加大培育产业创新的力度;将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战略结合起来,整体上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一、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理论发展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个机遇,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日本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个问题。
关于国际产业转移欧美学者较早地展开了研究,日本学者后来追上,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阿瑟·刘易斯(1984)认为,引起20世纪60年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是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几乎为零,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又前所未有引致的非熟练劳动力的不足。
刘易斯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之上。
由于当时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因而影响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上述两类不同国家间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别。
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则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来解释产业转移现象。
他认为,企业为顺应产品从新产品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标准化阶段的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在要素丰裕程度不一的地区之间转移产业,以规避生产上的比较劣势。
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上,邓宁(1976)用0-L-I模型来说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扩张行为。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一、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经历了从重工业为主的“花旗纲领”时期,到以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再到以向全球化、服务业、环保为重点的“导航化”时期。
此过程中,政府在组织和监管经济活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逐步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花旗纲领”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大规模国家投资和财政补贴来推动工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基础设施。
此举提高了日本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种政策导致了很多企业不受市场竞争约束,使得日本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国家财政,使得战后日本的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日本政府也逐渐改变了产业政策的重点。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日本政府逐步将减轻企业负担、调整工资和税收政策等诸多手段用于调整产业结构。
此举使得轻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力扶持,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日本经济也更加多元化且具有弹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对进一步发展的压力的增加,日本政府又进一步调整了其产业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此举包括了调整劳动力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推进绿色环保、扩大国际市场等方面,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和合作,创造了更加丰富和顶尖的发展机会。
二、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从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中,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启示。
1、政府应该在经济活动的组织和监管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监管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国家经济活力,还要确保各个经济体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政府应该优化结构,并采用更加现代化的产业政策。
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业政策中,逐步调整了其重点,注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而这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即开发新型产业,建立新型商业模式,以应对传统产业的一些问题。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的扩 大 , 农村 的剩余 劳动力大量流 向大 城市 , 迅速促进 了 城市 化。 在城市 由小到大 的扩展 过程中 ,支撑其发展 的产 业
日本 的 重 化 工 业 在 二 战 期 间 受 到 了严 重 破 坏 .残 存
的生产设备在战后 又有 相当一部分充 当了对东 南亚各 国
的战争赔 偿。虽然战后初期 日本 政府通过采取倾斜 生产
北海道 同期 分别流出 了4 .万人 、62 5 8 3. 万人 、0 2 万人 、4 1万 人和65 . 万人 。2 世纪7 年代 以后 , 0 0 因公 害 、 污染和劳动力 成本等 因素的制约 .工业 出现 了向大城 市周边地 区分散
的趋 势 , 而 促 进 了 地 方 经 济 的发 展 . 口也 一 时 出现 了 从 人 U 回流 的 现 象 。1 9 - 2 0 年 , 关 东 地 区和 东 海 地 区 型 9 0- 0 7 南 -
i ÷
÷
方 式政策 , 进了钢铁 、 炭 、 促 煤 电力 等基础工业 和原材 料 工业 的发展 .但是重化工业 当时基本上是处于恢 复生产
且还改变 了出 口结构 ,使 I本在 国际分工 中处于越来越 E I 有利 的地位 。 2 促 进 劳 动 力 向 非农 产 业 转 移 , 进 城 市 化 . 推
变为城市地域 的过程 中 , 便在城市 中逐步消失 了。 第二产
业在相 当一段时 间内存 在于城市 内 ,是城市 发展 的推进
的阶段 . 生产设 备和技术水平还非 常落后 , 品也 以满足 产 下 降 .9 0 为4 %, 15 年 2 明显低于轻工业 的5 %。 8 2 世纪5 年代 中期后 , 随着经 济的高速增长 , 0 O 伴 日本 迅 速实现 了重化工业化 。重 化工业是按照基础原材 料工 业—— 加工组装型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的顺 序迅速发 展 起来 的 。 中,0 纪5 至6 年代是钢铁 工业 和石油化 其 2世 0 0 学 工业迅速发展 的时期 ,0 0 6 至7 年代 是造船工业 、 械工 机 业 迅速发展 的时期 ,0 O 7 至8 年代 是电气机器工业 、 汽车工 业 迅速发展 的时期 ,0 0 8 至9 年代 以后 则是以半导体 、 计算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1、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日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是以
制造业为主导,其他行业如服务业、建筑业、商业业仅占总产值的50%左右。
而制造业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日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
2、重视创新技术及新能源。
日本努力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推动新产
业形成,尤其是电子和能源产业。
其中,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迅速,政府加
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以满足多元化能源需求。
3、强调农业产业化转型。
日本农业产业化进程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政府通过开发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出,以及加强农副产品
的加工,加快农业转型。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1、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多元化转型。
日本经济进一步多元化,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扩大,包括金融、保险、娱乐、休闲和其他服务等。
另外,日本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展智慧城市项目,大力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
2、创新技术主导未来产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本作为战后后起的发达国家之一,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面临新兴经济体的强大竞争压力,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经历了了漫长的结构改革和调整时期。
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形势出现转机,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就业促进和能源节约战略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这些成就除了国内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之外,产业结构升级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产业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1、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形势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时期,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1990-2000年期间的多数年份出现1%以下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平均增长仅为1.6%,远远低于1970-1980年和1980-1990年期间平均4.6%、4.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参见表1)。
按照总需求结构分析,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民间最终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速度比80年代明显下降,民间住宅和企业设备投资成为负增长,政府消费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增长加快,出口也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水平。
由于不同的增长情况,导致各项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发生了很大变化,民间最终消费虽然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上升,但由于与80年代相比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程度明显降低;民间企业设备投资负增长,该项对总需求的贡献率成为负值,造成GDP增长率下降;与民间需求相反,政府消费支出和公共固定资产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出口增加在总需求增量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世界各个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日本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内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从中更好的汲取经验并吸取教训。
标签:新经济形势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分析从1946年开始,日本优先恢复农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各种优待和扶植。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国内扩大再生产所需设备和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扶持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
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越战前最高水平,整个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见表1)。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学界和官方决策部门经过争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从1956年起,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起一大批出口导向的资本密集型新型企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进程。
同时,在1956-1973年这一阶段,也重视发展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
由于在这一阶段大力采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进行了设备的大型化投资,从而,大批量的生产体系建立起来,同时为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系列大型企业开始合并。
日本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和经济效益均达到了同期世界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经过这一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完成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3)。
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并且,重化学工业比重已远远超过轻工业(见表2)。
7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产业结构长期设想》,确定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建立消耗资源或能源较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为基本方向,即以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为中心,同时对它赖以支撑的其他产业也相应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
应用文-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摘要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取得很大的成功,文章通过对战后日本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当前我国的产业政策的定位。
关键词产业政策产业结构增长1 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历史1.1 战后产业复兴时期(1945~1960)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原有工业固定资产破坏严重;原材料及粮食进口的渠道被切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很高;再生产秩序混乱。
因此,当时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稳定经济秩序。
这一阶段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很弹性的,能够迅速及时地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的变化而作出调整。
第一阶段,制定实施了“倾斜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复兴政策,确定了以煤炭和钢铁这两个生产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工业部门为优先发展产业。
目的在于高度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迅速重新启动工业化,拉动经济发展;第二阶段,以“道奇”和“经济安定九原则”的提出为标志,日本国内展开了一场关于走国内资源开发道路还是走贸易立国道路的争论,并最终确定了走贸易立国道路。
另外,日本这一阶段着重实施了产业合理化政策,制定了《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合理化政策纲要》(1950年8月)、《关于我国产业合理化的方针政策》(1951年2月)、《企业合理化促进法》(1952年3月),开始实施产业合理化政策。
产业合理化政策实施手段以间接控制为主,主要有租税特别措施、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合理化卡特尔等等。
第三阶段,随着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的确立(日本于1955年加入GATT),为了民族的利益,日本采取了贸易保护战略。
实现产业振兴。
一方面,日本在外汇短缺的时代对进口的物资和技术均采取了严格的审批制度,保证了外汇在急需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日本对进口实施高进口关税和配额,直到1960年日本60%的产品都实行进口配额。
而重要的是日本的非关税壁垒如家电行业的垄断垂直分销体制等,使得国外产品很难进入日本市场。
这些都使日本产业在发展中避免了国际市场强大的冲击。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
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一、本文概述《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日本在过去几十年中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日本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其经济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和变革。
文章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角度,对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并评估这种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的历史,重点关注其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这包括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到工业化时期的重化工业,再到现代的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我们将分析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背后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这些产业结构变迁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利用相关的经济数据和统计分析,评估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这种贡献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
我们还将探讨日本在面临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时,如何调整其产业结构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我们将分析这些挑战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
我们将总结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深入理解产业结构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和企业战略来应对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与其经济增长紧密相连。
从19世纪末期到21世纪,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主导向工业化过渡。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和资本,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逐步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第二个阶段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利用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重化工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成为全球重要的工业大国。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崛起。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注重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如电子、半导体、生物技术等领域,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来 , 时为 提 高 日本企 业 的国际 竞 争力 , 系列 大 型企 业 同 一
达 到 了同期 世 界最 高 水平 , 大提 高 了劳 动 生 产率 , 得 大 获 规 模经 济效 益 , 而在 国际竞 争 中占据优 势地位 。 从 从 14 9 6年 开始 , 日本 优先 恢复 农业和 轻工业 , 力发 大 经 过 这一经 济 高速增 长 阶段 , 日本 完成 了第 二 次产业 展 出 口导 向型轻 工业 , 并从 资金 和 技术 上给 予各种 优 待和 结 构调 整 , 日本 的产 业结 构 发生 了巨大 变化 ( 见表 3) 以 。 扶植 。 另一 方面 , 为了满 足 日本 国内扩 大再 生 产所 需设备 和 日益 增长 的居 民消 费 需求 , 极 扶持 面 向国 内市场 的进 制造 业 为 中 心 的第 二产 业在 整 个 国 民经济 中 的地 位 得 到 积 并 重化学 工业 比重 已远远 超过轻 工业 ( 见表 2) 。 口替代 工业。 1 5 到 9 5年 , 日本 经济 全面恢 复并超 越 战前最 加 强 , 且 ,
资料来源 :日】 1 小宫隆太 郎等 编《 日本 的产 业政策》 东京大 学出 。 版社 ,9 9年 4月初版第 7次印刷 , 4 18 第 7页。
资料来源 : 卜- 旧 桥大学经济研 究所《 本经济社会统计》 日 岩波书
店 16 9 2年版 。 日文资料转引 自汪斌《 东亚 工业化浪 潮中的产 业结构 本 的产业 结构 应转 向以建 立消 耗资 源或 能源较 少 的知 识 、 研究》 杭州大学出版社 1 9 9 7年 6月第 1 , 版 下同。
高 水平 , 个产 业 结构 也 发 生 明显 变化 : 一产 业得 到巩 整 第 固和加 强 , 二产 业 比重相 对下 降 , 三 产业 比重 略 有上 第 第 升( 见表 1 。 )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1.从产值看产业结构按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类,199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499万亿日元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为10万亿日元,占%;第二产业的产值为170万亿日元,占,第三产业的产值为319万亿日元,占%。
这就是从产值来看的日本产业结构的现状,这种现状是明治初期100多年来日本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明治初期,日本是个农业国,1880年第一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达%,农、渔业生产占全部生产的2/3;第二产业仅占%,说明工业尚未发展起来;第三产业虽占%,其内容主要是大米、鱼、蔬菜的销售,具有从属于第一产业的性质。
192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减半,第二产业的比重增至近3倍,显示出工业化的进展。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方面,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下同)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55年的%下降到1970年的%,进而下降到1994年的%;另一方面,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955年的%上升到%,其后一直保持在35%—36%之间;第三产业则始终保持在60%上下。
这意味着第一产业在战后产业结构中缩小的份额被扩大了份额的第二产业所“占用”了。
从1955年到1970年前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以迅速的技术革新为背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的发展引人注目,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5年的%提高到1970年的%。
在制造业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轻工业,使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变为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重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在1960年就超过了50%,即发生了轻重工业比重的“逆转”,其后重化学工业的比重继续上升,轻工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至1994年前者占制造业的64%,后者仅占36%)。
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钢铁、石油化学等“材料型”制造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材料型”制造业的价低质优的供给能力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又促进了汽车、电机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发展。
日本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日本产业结构演进规律1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力、完备而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
但是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经济在衰退的阴影中徘徊了近十年,延误了日本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的进程。
本案例拟对日本20世纪80、90年代的产业结构演进历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日本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和发展的动向。
一、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若干理论探讨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后来,克拉克在此基础上又重新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的结论是: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造成的。
这一结论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其后,钱纳里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型式”理论,并通过复合回归计算得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即总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在人均GDP从100至1000美元这一区间中。
钱纳里认为“工业化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特征,在此系统中,初级产品生产份额的下降由社会基础设施份额以及制造业份额的上升所弥补。
以不变价格计算,服务业的份额几乎不变”。
在就业结构的变动方面,“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产业的雁行形态发展论”。
最初用来描述后起国家棉纺工业所经历的进口—生产—出口的变化,即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
后来赤松要通过研究发现这一变化是从棉线、棉纺织品开始,然后转向纺织机械、机械器具。
即由消费资料转向生产资料,或由轻工业产品转向重化工业产品,时间上一个比一个晚。
这些“雁行形态发展论”已被用来说明一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内在变化,即不同产业的兴衰变1案例来源:边恕.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日本研究,2003(1).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长 速 度 达 到 1.5 %, 其 中 2000 外 , 在 5 年中 达到 0.2 —1.1 个百
年 、 2004 年 、 2005 年三 年实 际增 分点 。 以上数据表明 , 2000 —2005
长速度都在 2 %以上 。
年 , 市场需求成为带动日本经济增
这一时期拉动日本经济稳定增 长的主要因素 , 这与 20 世纪 90 年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两次
了年均 2.5 %的增长速度 , 是拉动 与 1990 年比较 , 可以说明 90 年代 通货紧 缩的 冲击之 后 , 2000 年以
GDP 总体实现增长的积极因素 。但 产业结 构变 化的 趋势 和特 点 。 第 来 , 日本经济重新进入了恢复性增 是 , 同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年 一 , 在全部 GDP 中 比重上升 幅度 长 阶 段 。 截 止 到 2005 年 日 本 的
2.7
2.3
1.8
2.5
2.0
济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 经历了漫长 德国 2.7
2.2
2.4
2.6
2.0
2.1
的结构 改革 和调 整时期 。 2000 年 法国 3.3
2.4
2.0
2.7
1.8
1.7
以后 , 日本经济形势出现转机 , 进 资料来源 :OECD ,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re Labour Standard.2000
度明显降低 ;民间企业设备投资负 增长 , 该项对总需求的贡献率成为 负值 , 造成 GDP 增 长率下 降 ;与 民间需求相反 , 政府消费支出和公 共固定资产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明显上升 , 出口增加在总需求增量
第二 次 是 1998 —1999 年 , 在 经历 了 1995 年下半年至 1997 年短暂的 低通货膨胀时期之后 , 日本再次进 入全面 、 持续的物价下降 ;金融机 构贷款平均余额从 1997 年下半年 开始减少 , 表现出明显的信用收缩
长的因素 , 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 , 代主要依靠公共投资和消费带动增
主要是出口 、 民间最终消费支出 、 长的模式存在很大区别 , 说明这一
企业设备投资等三大因素 。 2000 — 时期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自发性增
2005 年期 间 , 日 本的 货物 和服务 长阶段 。
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6.9 %, 除
3.90 年 代 日 本 产 业 结 构 的 上升 , 经济转型的趋势加快 。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经济持 变化
续低迷的背景下 , 不同产业的增长
2000 年 , 在 日本 按 照 大类 分
形势差异明显扩大 。 首先 , 从三次 组的行业中 , 制造业 、 服务业和批
二 、 2000 年以来日本产业 结构变化的新特点
均增长速度均为负增长 , 成为造成 最大的行业是服务业 、 批发零售 、 GDP 已经连续 6 年实现增长 , 年均
40
国际贸易 2007 年 第 9 期
国际商务
表 2 日本主要行业的增长形势及其结构变化
年均增长 (%)
结构 (%)
比重增减百分点
1995—2000 2000—2005 1995 2000 2005 2000— 1995 2005— 2000
1 产业
1.4
1.5
93.7 93.3 93.3 -0.4
0.0
农林水产业
-2.3
-1.7 2.1 1.8 1.5
-0.4
-0.3
矿业
1.7
-1.3 0.1 0.1 0.1
0.0
0.0
制造业
2.0
1.9
21.6 22.2 22.6
0.6
0.4
建筑业
-1.6
-2.3 8.6 7.4 6.1
-1.2
-1.3
2.2000 年以来各 产业的增长
2001 年之 外 。 其 他各 年拉 动 GDP 形势
增长都在 0.7 个百分点以上 , 2004
2000 —2005 年期间 , 日本的第
年最高达到 1.7 个百分点 , 即使减 一产业增加值继续下降 , 年均下降
去进口因素 , 海外净需求仍然在 5 速度达 1.7 %;比 1995 —2000 年略
电力水天然气 3.0
2.4
2.5 2.7 2.8
0.2
0.1
批发零售商业 -0.8
0.1
15.8 14.1 13.2 -1.7
-0.9
金融保险
1.8
2.7
6.0 6.1 6.4
0.1
0.4
房地产
1.6
1.1
11.5 11.5 11.3
0.1
-0.2
运输通信
1.7
1.7
6.9 6.9 7.0
0.1
0.1
这一时期开始 , 日本经济进入了新 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 甚至出现负增 用提高 ;制造业大国地位逐渐发生
一轮平稳发展阶段 , 为产业结构调 长的产业 。 主要是农业 、 矿业 、 制 了变化 ,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面临挑
整提供了新的机会 。
造业和建筑业等 。
战和竞争压力 , 服务业的地位明显
2.90 年代主要产业的增长趋势
以及出口的带动 , 民间消费增速减 缓和民间住宅 、 企业设备投资减少 是导致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的主要 因素 。
从波动趋势 来看 , 1990 —2000 年期间 , 日本先后经历了两次通货 紧缩 时 期 。 第 一 次 是 1992 —1995 年 , 日本的物价持续下降 ;经济增 长率大幅度降低 , 明显低于潜在的
服务业
3.4
3.1
18.7 20.5 22.2
1.8
1.7
2 政府 服务生
2.6
产者
1.6
8.6 9.1 9.2
0.5
0.0
3 居民 非营利 服务生产者
0.5
-9.7 1.9 1.8 1.0
-0.1
-0.8
合计
1.47
1.46 100.0 100.0 100.0
0.0
0.0
资料来源 :日本内阁府 《国民经济核算报告》
表述仅仅停留在 “存在通货紧缩倾 信业 ;政府 服 务业 1990 —2000 年 有行业中下降幅度最大 , 其次是制
向” 的程度上 , 但实际的严重程度 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2.3 %, 虽 造业 。说明 90 年代日本 泡沫经济
远远超 过了 1991 —1995 年期 间的 然低于 70 年代 , 但高于 80 年代的 破灭后 , 民间建筑投资 , 尤其是住 通货紧缩 , 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 平均增 长水 平 。 这 一结 果和 日本 宅建设投资一蹶不振 , 成为制约经
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 , 深入 国家的水平 (参见表 1)。
研究 90 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
按照总需求结构分析 , 这一时
变化及其产业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 期的显著特点是民间最终消费支出
用 , 对于我们了解全球化背景下日 的年均增长速度比 20 世纪 80 年代
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 , 为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
一 、 90 年代日本产业 结构的变化趋势
1.90 年代的日本经济形势
长率的贡献发生了很大变化 , 民间 最终消费虽然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上
升 , 但由于与 80 年代相比增长速 度极为缓慢 ,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程
增长 水 平 , 其 中 1992 —1993 年出 现连续两年的零增长 ;货币供应量
住宅投资和公共资产形成增长的带 关系 。 第二类 是增 长幅 度明 显回 强 。90 年代与 80 年代比较 , 最大
动下 , 2000 年日 本经 济出 现回升 落 , 但是仍然保持了高于经济总体 的区别也在于此 。
迹 象 。 年 度 GDP 增 长 率 达 到 增长水平的产业 。包括电力水供应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 进入
负面 影 响 。 从 原 因 来 看 , 1991 — 90 年代 曾经通过 扩大公共 投资和 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制造业也
1995 年 的通货紧 缩主要是 由于周 政府消费带动投资与消费的扩张性 因为国内消费需求收缩和出口增长 期性经济衰退和泡沫经济破灭的影 政策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另一个 放缓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调整压力 。
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 就业促进和能
日本内 阁府 《经 济财政白皮书 2005》
源节约战略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
这些成就除了国内市场化改革取得 远远低 于 1970 —1980 年和 1980 —
进展 , 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等利好因 1990 年期 间 平 均 4.6 %、 4.0 %的
素的影响之外 , 产业结构升级也起 水平 , 也明显低于同时期其他发达
国际商务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
赵晋平 研究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随着经 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世 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 日本 作为战后后起的发达国家之一 , 由 于泡沫经济崩溃和日元持续升值等 因素的影响 , 面临新兴经济体的强 大竞争压力 , 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
产业来看 , 1990 —2000 年期间 , 第 发零售商业 、 房地产业的增加值所 1.2000 年 以 来 的 日 本 经 济
三产业的 年均增 长速 度虽 然低于 占比重最高 , 合计占全部增加值的 形势
70 年代和 80 年代 , 但是仍然保持 45.9 %。 2000 年各主要产业的比重
响 ;1997 —1999 年 通 货 紧 缩 与 是运输电信 业 , 90 年 代的年 均增 第三 , 政 府服 务和 居民 非营 利服
1991 —1995 年期 间有着明 显区别 。 长速度达到 2.4 %, 虽然水平低于 务 、 电力煤气供应等公共服务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