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白雪洁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未来适应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发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B10063)。

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这一“行动计划”带有明显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色彩。从该“行动计划”提出至今已经十年有余,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如何,特征和趋势怎样,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哪些对我国有益的经验与教训等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90年代末期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背景

上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特别是80年代后全球产业分工的迅猛发展,更加速了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比之下,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较为迟缓,而90年代后期日本推行以培育新兴成长性产业为核心的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其时代背景。

1.寻求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日本制造业以其独特精湛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称雄世界,但自上世纪80年代,制造企业为了适应逆转了的成本条件,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投资生产,随之而来的是日本本土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以贸易特化系数①来衡量,日本对美国的电子计算机及零部件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从1990年的0.49下降到1998年的0.26,对东亚的贸易特化系数从1990年的0.25下降到1998年的0.11。②日本制造业的出口竞争优势急剧削弱,制造企业面临如何在被东亚企业赶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制造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以新制造技术赋予部分制造行业以新的竞争优势,同时缩减部分行业的国内生产的课题,因此,促动制造业内部的嬗变,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是日本这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的。

2.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能源、环境、健康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日本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有效地利用国外的石油等化石资源,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奇迹,但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使得日本的重化工业化发展战略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就画上句点,对可再生替代性新能源产业的培育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日本的“高龄少子化”社会特征在发达国家中非常突出,对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相关产业的需求日趋多样,不仅带动服务业比例的提高,更对先进医疗设备、新型药物等的研发、生产等产生巨大拉动作用,

①贸易特化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贸易特化系数=0代表水平分工,0<贸易特化系数<1时代表出口特化,越接近于1表明出口特化程度越高,-1<贸易特化系数<0时代表进口特化,越接近-1表明进口特化程度越高。

②根据http://www.miti.go.jp的资料计算得出。

因此,日本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为了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3.主动参与全球性新技术产业竞争

技术创新是孕育产业变革的母体,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支撑。20世纪末以主要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全球性新技术产业竞争已经初露端倪,特别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天与空间开发等产业的竞争最为激烈,事实上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很强的基础研发能力,而日本一直被认为在基础研发领域相比美、欧的竞争能力较弱,一方面,为了扭转基础研发与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不相匹配的状况,另一方面,为了在新世纪的新技术产业竞争中占据部分领先优势和一席之地,日本政府抛出了以培育新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特征

当前日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接近70%,制造业多年徘徊在22%左右,第一产业则仅占2%不足,除此之外,是政府服务生产者和居民非营利服务生产者所创造的增加值。因此,从通常意义上看,日本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这种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也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具备的特征。但如果仔细探寻日本产业结构的细部构成,却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特点,这正是其多次产业结构调整所累积的结果。

1.四大核心制造业仍是制造业乃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发展还带有较强的“制造”色彩,无论从制造业占GDP的比例还是从核心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制造业的作用都不容忽视。虽然近些年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但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却远高于这一水平。从企业的视角看,2001年至2007年,整个产业的经常收益增长25.2兆日元,其中四大核心制造业,即运输机械、电气机械、钢铁和一般机械分别增长2.1、3.2、1.8和1.9兆日元,合计占整个产业总量的36%。③再从GDP的增长来看,2000年到2007年日本名义GDP约增长2.5%,其中仅汽车一个产业的贡献就达1.1%。④由此可见,多年来日本制造业内部的结构性嬗变逐渐锻造出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普通机械等比较优势行业,虽然这些行业的全球化分工生产水平很高,但日本企业还是通过不断提高这些行业

③根据日本《法人企业统计》(年度调查)的数据计算得出。

④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的产业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