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主要特征及应对思路
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加强 自主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 用,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 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
企业层面的应对思路
多业务领域,降 低单一市场的风险,提高企 业的抗风险能力。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
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中逐渐崛起,成为全球 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重要参与者。
03
应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 调整的思路
政策层面的应对思路
开放型经济体系
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全球价值 链分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产业政策引导
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鼓励和 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
产业布局调整的主要特征
区域性产业链形成
在全球范围内,各地区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形成区域性 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同发展。
跨国公司影响力增强
跨国公司在全球产业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跨国投资 、技术创新等方式,影响全球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构建。
多元化发展
全球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多元化发展成为趋势,各国各 地区依据自身资源和市场条件,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 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 产业结构调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全球经济 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产业 结构调整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国际竞 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应对全球经济 环境变化、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的重要途径。
产业布局调整的驱动力
4. 资源环境:资源环境 和生态保护对产业布局 的影响日益凸显,随着 对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 高,产业布局需考虑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 态保护的需求。
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政府、企业、社区等多元 主体共同推动的良好格局。
THANKS
感谢观看
合作与交流
日本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合作与 交流,与多个国家展开合作项目 ,共同推动新能源技术的进步。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创新与技术突破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日本将继续加大在新 能源领域的创新和技术突破。
拓展国际市场
日本企业将继续拓展国际市场,通过技术输出和产品出口,推动全 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03
法规与政策限制
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法规和政策限制也在
不断加强。日本需要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同时,寻求产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
针对挑战的应对策略与措施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合投入,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提高技 术水平和成熟度,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拓展国际市场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国际贸易合作、产能合作等方式 ,提升日本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政策对环境的贡献与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能源产业政策推动了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应用,减少了化石能源的 消耗,从而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改善空气质量
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了燃煤、燃油等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 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
促进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产业政策促进了日本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推动了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04
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的挑战与前景
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01 02
技术瓶颈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日本在 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仍需要不断突破关键技术难题 ,提高技术成熟度和降低成本。
去工业化:现状、原因、特征与影响
THANK S感谢观看
02
去工业化原因
技术进步与生产自动化
科技进步
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生产过程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例如,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可以在许 多生产线上取代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生产自动化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率,许多企业采用生产自动化技术。例如,工业4.0概念强调智能制造和互联互通, 通过自动化和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推动制造业升级
加大对制造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 方向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 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 对信息技术、金融、教育、医疗 等领域的发展,以提高服务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 模式
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业态和新 商业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 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 益。
发展教育与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
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以提高劳动
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
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 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以适应产业升
级和转型的需求。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引进 和培养力度,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
03
去工业化特征
传统制造业比重下降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 降,相对于服务业和知识经济 产业,其地位逐渐削弱。
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份额下降, 劳动力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和 知识经济产业。
制造业的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率 下降,导致投资者减少对制造 业的投入。
服务业比重上升
01
产业经济学案例分析答案总结
1.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
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
形成因素:(1)自然条件。
辽宁本就是重工业基地,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2)经济因素。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需求增长很快;(3)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2.试进行汽车产业群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分析。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产业集中的经济现象,有着很鲜明的区位因素,因而与产业布局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大规模而多样化的汽车消费和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应以“在开放中形成大国竞争优势”为导向,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客观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界定我国汽车工业的位势与升级途径,积极实施汽车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争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汽车产业集群。
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汽车产业集群,只有一些生产的地域集中。
从国际汽车产业集群来看,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
因此,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方式有:一是通过汽车企业的地域集中,不断提高聚集效应;二是促进汽车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联合行动效应;三是加强必要的制度建设,形成制度释放效应。
1.试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谈谈企业应采用一次性投入方式(一次到位),还是逐步投入、滚动发展方式实现规模经济?2.企业进行规模经济决策时应考虑那些约束条件?案例分析要点:1.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滚动发展或一次投入的方式。
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马 世 杰(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昆明 650093)摘 要:就发展阶段而言,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70年代的初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以此为参考,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70年代初期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的可行之处。
进入对日本80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的研究则引发了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80年代覆辙的思考。
随后,简介90年代日本的长期萧条来看待已经出现的中国萧条论。
最后,整体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经历的过程:从70年代初期的繁荣到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形成、破裂到90年代的长期萧条,我们能得到一些关于宏观调控、金融安全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相似; 泡沫经济; 萧条; 宏观调控目前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泡沫,并且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相似,这种判断的潜台词认为,中国如果不防止泡沫的出现,将可能出现类似日本的长期萧条。
但是,通过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具有特点的时期进行研究分析,我们会发现:首先,当前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存在的差异太大,具有明显的不可比性,相反,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倒更像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其次,由于发展阶段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同,中国不会重蹈日本80年代的覆辙;再次,我们现阶段讨论中国经济萧条有些杞人忧天,为时过早。
最后,我们纵观从繁荣到泡沫到萧条日本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能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思考,比如:宏观调控的教训,金融危机的预防还有对当前一些问题应抱有的积极看法。
一、与我国经济现状相似的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一)、我国经济现状与70年代初期的日本经济更为相似。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经济,有某些相同之处。
例如,从表面上看来,宏观经济都表现良好,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较高水平,汇率升值、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猛涨等。
但是通过关键的发展阶段对比,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差异。
日元升值
日元升值、经济结构调整、资产价格波动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员:杨长清2005年10月一、日元升值历程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1年2月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第三个阶段为1985年"广场协议"迄今,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90-140日元。
战后,日本的产业发展、经济振兴以及国际贸易立国是在长达20余年的锁定日元低汇率的背景下实现的。
1949年,为控制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改革当时存在的多重汇率,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帮助下制定了"道奇计划"和"经济安定九原则",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锁定为1:360。
正是这一固定汇率的实施,使日本产业获得了重返国际市场的机会。
日本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也因此从1946-1950年的12.3%迅速提高为1956-1960年的23.4%。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出口产业增速加快,出口贸易急剧增长。
60年代前期日本出口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7.9%,后期为15.1%,几乎为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
日元低币值的固定汇率一直实行到1971年2月。
这期间,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1951-1955年、1956-1960年、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四个区间内,日本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2%、8.7%、9.7%和12.2%。
在1971年2月日元第一次升值时,由于受惠于长达20余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汇率,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
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9%和15.1%。
1971年时,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和冷轧钢板的成本仅分别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和68%。
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
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及其经验与启示戴媛媛内容提要农业产业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继我国实行家庭承包制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和经济体制创新.战后日本在农民家庭经营基础上, 成功地在短期内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的推动作用,农协的组织保障以及"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对同样人多地少,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基础的我国探寻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日本;农业产业化模式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耕地面积约 500 万公顷,户均耕地不足 1.2 公顷,经营单位较小,一般来讲这种农业很难融入社会化大市场.而日本却在小土地所有制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1 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农协的组织保障以及"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对同样人多地少,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基础的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日本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营模式1, 以工商业资本为主体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又细分为直营型,委托型两种模式.直营型即企业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建立大型的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厂,利用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经营.但由于日本地价高,相比出售土地农民更愿自己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日本的发展很受限制. 委托型即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订立合同,契约等形式,委托农户或农产主进行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对生产品种,工艺及交货时间做出规定,农户按时保质保量为企业提供农产品.但日本人多地少,户均耕地规模不大,水田, 倾斜地多,地块狭小,因此不适合发展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2, 农协(市场)+基地的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更为普遍实行的是以农协为主体的水平一体化经营模式. 即排除工商业资本的干预,仅通过农业内部的组合来实现产业化.1 这种水平一体化主要是通过日本农协实现的.日本农协是依据 1947 年的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法成立的.农协为农民服务,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购销,信用,保险和共同设施利用各方面,并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各级农协组织农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来建立生产基地, 农家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农协输送到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输送到消费者手中. 与其他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国家相比,日本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日本根据自身特点,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先实现水利化,生物化,化肥化, 然后再实现机械化;日本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规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小的,农户的小规模经营在农业中占主体地位; 三是农户的兼业化与高龄化现象,随着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流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或其他行业的服务,其专业农户不断减少, 兼业农户急剧增加,农业生产者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二,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1, 日本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日本这样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极差的国家,能够从传统农业发展到高度产业化的农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扶持和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首先是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世纪 50 年代,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已占国民经济投资的 20%左右,以后对农业的投资呈增长的趋势,目前已超过 40%. 2 投资的重点一是农业产品价格补贴(特别是大米)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主要以补助金和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进行.日本政府财政支农的另一途径是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即政府通过对农产品进行买卖影响市场供给,达到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目的.其主要手段有两种:对大米,烟草等实行的直接价格管制;对其他农产品实行的间接管制.正是政府强有力的价格干预,保持了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保证了农民的合理收益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主要采取优惠信贷投资.早在 20 世纪 50 —60 年代,日本政府就先后设立了"农林渔业公库资金""灾害 , 资金贷款""农业改良资金无息贷款"和"农业现代化资金贷款",为农业提供 , 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满足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同时,日本政府还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正是通过逐步建立起来的高度法制化的轨道,日本才能长期保持对农业的巨大投入.日本政府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先后制定了大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法律.如 20 世纪 50 —60 年代,就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农业改良促进法》 , 《耕地改良法》 ,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主要作物种子法》《农业改良资金助成法》《农业协同组合 , , , 法》 , 《农业基本法》 , 《农业现代化资金助成法》 , 《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法律.同时,日本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经济,行政手段来确保这些法律的贯彻和实施.完善的农业法律是日本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农协的组织保障农协组织是根据法律,依照农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农民自己的组织.日本农协通过各项业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农户分散,孤立的行为变成有组织的团体行为,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农协的营农指导员在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都会为农户提供帮助: 产前按专业把农户组织起来,根据农协提供的信息以及农户的实际情况,帮助各农家编制生产与经营计划,并在取得信贷资金,开发引进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 推广优良品种及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等方面提供具体帮助;产中按规划供应农药,化肥及其他生产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产后接受农户的委托,对农产品分级包装并运往市场. 4 此外,农协还提供农业经营委托服务,接受会员委托代为从事农田作业和农业经营管理,从收益中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其余全部归委托人.这种农业经营委托服务,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的规模效益.有些农协还自办研究所,信息中心,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农协的主要业务还是购销服务,农民通过农协采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繁琐的事务由农协一手包办,集合了共同采购的成本优势,避免了分散销售的恶性压价,这种批量买卖的方式让农民在价格上得到实惠,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对于农户个人无力购置的大型设施,农协还提供共同利用设施的服务,比如为农业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大型农用机械,农机具修理工厂,共用肥料配合设施,蔬菜育苗设施,农产品加工储藏设施等.因此,具有浓厚的政府机构性质的农协,是引领日本农业走向社会化,规模化的有力的组织保障.农协把市场与农户紧密联系起来,简化了市场交易关系,实现了交易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 5 3, "一村一品"模式的成功开始与20世纪70年代的 "一村一品" 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 "一村一品"的宗旨就是以当地资源条件为基础,因地制宜,使每个村庄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拳头或精品产品,打入市场.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不断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是"一村一品运动"的基本内涵. "一村一品" 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 而后在北海道, 岩手县等地广泛兴起. 日本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对各地发展特色经济给予了大力支持:大分县知事亲自倡导"一村一品"运动,并由农,林,渔,商,共,工,消费者团体,金融,文教,新闻,行政等各方代表组成推动"一村一品"运动协议会,协议会负责确定方针,制定计划,县政府组织建立研究机构, 进行技术指导, 并对地方名特产品开发拨发补助金.在日本地方政府的扶植下,日本乡镇的"一村一品"运动蓬勃兴起.通过"一村一品"运动,引进和开发新技术,研制各地区的名特产品,发展附加价值高的加工业,使各地区的工业,农林水产业,商业与旅游业得到协调发展,增强了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较快地脱贫致富.三,结论——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示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纵观包括日本在内的农业发达国家,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农业本身的弱质性也决定了政府支持的必要性.战后, 日本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分散的小农经济能够纳人到现代化的轨道上来, 主要是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 日本政府从立法, 组织, 资金, 价格,贸易等多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支持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扶持农业发展的思路及政策措施, 对我国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借鉴日本的经验,,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建立健全农业立法,用法律法规保证政府依法调控农业②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③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力度④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2, 加快建设农民合作组织在我国,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单个农户成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无法有效对接,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便成为解决这一"中介缺失"问题的关键.我国农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尽管自 80 年代中期就开始发展,但关于合作社的法律却一直处于缺位状态,直至去年,才颁布了第一部《农业合作社法》 ,农民合作组织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日本农业发展的初始状况与我国相似,吸收和借鉴日本重视发展农协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产业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建立真正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日本农协之所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关键就在于日本农协是依照农民意愿建立,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日本农协有关日常经营和运行的各项法规,从制度上保证了农协能够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反观我国目前的农业组织,由农民自己组建的较少,很多组织在实际运作中较多地依赖于当地行政力量,龙头企业,工商业资本的介入,而这些力量的介入大多是为了利用和享受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6 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该认真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积极推动属于农民自己的,真正为农民服务的农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其次,要拓宽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功能范围.从日本农协发展历史和组织结构可以看出, 它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简单联合,还是具有行政属性的处于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第三方机构,既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 又是政府农业政策的执行者. 不仅是连接了农户与市场, 也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与桥梁. 目前,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活动的范围还很狭窄,缺少管理手段和凝聚力.学习日本经验,我国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应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的管理权限,拓展其作用空间,通过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政府管理的效果. 3,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对照我国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现状, 日本的 "一村一品" 运动不无启示. 我国当前的一个问题是各个地区发展缺乏长远计划, 往往是其他地区发展什么, 自己也盲目效仿, 不从本地实际出发, 致使地区经济结构趋同, 各地形不成特色经济. 在确定产业布局, 考察和确定产业项目等企业和农户个体力不能及的方面, 政府的作用不能缺位,同时要改变执政理念,为产业化推进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鼓励产业化经济组织的发展.日本"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开发优势项目,选择和确定产业化项目,对其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以及产业布局协调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分析.以本地区资源特色为基础,充分考虑地区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发挥地区优势, 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成功发展的关键.注释梁开竹: 《借鉴日本经验,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 年第 1 期. 2 方志权,吴方卫: 《日本多功能性农业对建设我国都市农业的启示与借鉴》《生产力研究》 , 2007 年 24 期. 3 中国农业代表团《日本的农业政策改革及其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0 年 12 期. , 4 胡小凤: 《美日农业产业化模式启示》《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年 6 月号下. , 5 常青: 《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体系的启示——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陕西财经 , 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 年 03 期. 》 6 常青《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体系的启示——借鉴日本农协的经验》《山西财经大 , 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 年 9 月第十卷第 3 期》(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06 级硕士生责任编辑魏全平)。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相_省略_于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分析_彭华
收稿日期:2013-10-28基金项目: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温州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联研究”(13wsk07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彭华(1979—),女,辽宁大连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日本经济。
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分析彭华(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以二战后日本制造业的产品上市额与对外贸易额数据为基础,用E -VIEWS 软件分别计算了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其内部主要产业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相关系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相关系数在产业间存在差异,特定产业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负相关是产业转型的判断依据。
关键词:日本;支柱产业;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 (2014)01-0074-04二战后60多年来,日本制造业经历了明显的产业结构升级。
[1]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1960 1988年,纺织、机械机器、钢铁冶金、食品是日本制造业中比重非常高的产业,[2]在出口中也处于重要地位。
在经济停滞和缓慢增长的1988 2010年,电气设备与装置、一般机械设备、钢铁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四类产业是比重较高的产业,[2]也是日本重要的出口产业。
上述提到的产业在日本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可以称为支柱产业。
1988年以来,日本制造业大多数产业的结构变化程度较低,各类产业在制造业生产、进出口中的比重趋于稳定,但高技术产业的结构演变在这一时期非常活跃。
从日本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情况看,其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的关联有着明显的阶段性,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的1960 1988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内生性特点,与出口结构的关联较小;在经济增长放缓的1988 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受到出口结构的影响较大。
[3]那么,对日本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来说,其在制造业和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有怎样的经济含义?本文将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经济失衡的定义和表现
日本地区经济失衡的主要领域
产业结构
日本地区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导致经济发展不稳定。
劳动力市场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失衡现象,一些地区的劳动力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则劳动力不足。这导致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区域发展
日本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先进。这也导致了经济失衡现象的出现。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对比研究,将日本地区经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寻找相似点和差异点,为未来研究提供更多启示。
关注日本地区经济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完善研究方法和结论。
进一步深化对日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失衡原因的研究,从更微观的企业和个人层面入手,深入探讨其行为和市场机制。
日本是全球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一,具有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和基础设施。
02
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
日本在许多领域,如汽车、电子、机械等拥有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这使得日本在全球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尤其是对美国和亚洲市场的出口。
大型企业主导
日本的大型企业如丰田、索尼、松下等在全球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些企业对日本经济的贡献很大。
日本地区经济失衡可能导致全球贸易不平衡,因为日本在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贸易顺差和逆差都会对全球贸易平衡产生影响。
贸易不平衡
日本地区经济失衡可能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因为日本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其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稳定。
金融市场波动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成因与启示
2、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 贡献
日本动漫产业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首先,动漫产业成为 日本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为国民经济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其次,日本动漫弘扬 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此外, 日本动漫产业还对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价 值观,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成因与启示
目录
01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 发展成因
03 结论:
02
二、日本动漫产业发 展的启示
日本动漫产业被誉为全球最大的动漫输出国,其发展历程充满传奇色彩。本次 演示将从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成因与启示两个方面,探讨这一产业繁荣背后的 深层原因及其对全球动漫产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成因
二、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启示
1、产业特点与优势
日本动漫产业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创作、制作到发行、销售,各个环节相 互衔接,形成了高效的产业链。此外,日本动漫产业注重精品意识,致力于打 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使得日本动漫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再者,日本动漫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优秀的作品在市场上得以充分展现, 同时市场反馈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3、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启示
我国动漫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日本动漫产 业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加强内容创新:要提高我国动漫的竞争力,必须从内容创新入手,挖掘 民族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审美需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作品。
(2)推进版权贸易:完善版权保护体系,推动国内优秀动漫作品走向国际市 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动漫的国际影响力。
(3)促进市场化和国际化:借鉴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动漫产 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强产业链整合,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日本“雁形发展模式”走向衰落给中国的启示
日本“雁形发展模式”走向衰落给中国的启示【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领头羊,其产业发展路径很好的诠释了“雁行发展模式”。
但在9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则陷入了停滞,缺乏强有力的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目前正进入工业化后期,可能面临着当年日本发展遇到的困难,因此日本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
【关键词】“雁行模式” 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一、理论介绍“雁行模式”最早由日本学者赤松要在其《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1932 年)一文中提出,该理论揭示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制造业的连续发展过程。
他认为,后进国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
二、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借鉴日本产业结构演变符合雁形发展模型,本文重点讨论发展后期出现的问题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一)战后经济发展情况综述战后日本在纺织工业、机械工业、钢铁、机电等众多工业及产品方面实现了进口替代及出口,完成了雁形发展模式的飞跃。
从东亚区域看,日本在经济崛起的同时也在建筑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雁形分工体系”,通过发动“工业化动力”把不具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了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
80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三方形成了技术密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日本处于主导地位。
(二)1980-2000三次产业结构情况三次产业占GDP比重,表1可以看到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日本的产业结构已呈现出发达国家特征,随后产业结构不断迈向更高水平,其基本的演进趋势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
表1 日本三次产业占GDP 的比重变化(%)年份1980 1985 1990 1994 1998 2000第一产业 3.6 3.1 2.4 2.1 1.5 1.3第二产业37.8 36.3 37.2 35.5 28.6 27.9第三产业58.7 60.7 60.4 62.4 69.7 70.7产业结构特征。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
1、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日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是以
制造业为主导,其他行业如服务业、建筑业、商业业仅占总产值的50%左右。
而制造业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日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
2、重视创新技术及新能源。
日本努力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推动新产
业形成,尤其是电子和能源产业。
其中,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迅速,政府加
大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以满足多元化能源需求。
3、强调农业产业化转型。
日本农业产业化进程已经迈出关键一步。
政府通过开发精准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种植的产出,以及加强农副产品
的加工,加快农业转型。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1、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多元化转型。
日本经济进一步多元化,服务业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扩大,包括金融、保险、娱乐、休闲和其他服务等。
另外,日本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展智慧城市项目,大力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
2、创新技术主导未来产业发展。
日本城市经济转型下的空间变化与启示
产 业 , 金 融 、保 险 、证 券 等产 业 向东 京集 中的趋 势 非 常 明 如
显, 致使人 口在空间结构上出现再度集聚大城市的倾向。 , 这
种现象其实也是一种新一轮扩散前的空间再积聚 。
值 占到 总产 值 的 6 . 08 %,吸纳 的劳 动力 占总就 业人 数的
工作 ,达到城市化中期阶段。在此阶段 ,城市化快速发展 ,
城市规模不 断扩大 , 各种生产要素加速集 中于大城市 , 城市 马太效应 明显 。
15 95年到 17 年 问 ,日本 经 济 以两 位 数 的速 度 快 速 增 93
中, 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 而使人 口与劳动力集 中到 从 这些地方 ,促进了城市化 的发展 。
但 17 9 3年和 17 9 9年 两次石 油危机 , 日本的经济增长 使
发展 , 城市人 口继续增加 ,9 0 城市人 口比例达到 3 .%。 14 年 73 二战一度中断了 日本城市化进程 , 为使经济迅速恢复 ,日本 开始进行战后第一轮产业结构 调整 , 战时以军事重工业为 将 主 的结构转 向与国民生话 密切相 关的农业和轻工业。 开发 目 标是增产粮食、确保 电力 、将 生产的水 电等输往大城市 ,于
作者简介 :徐敏 (9 8 ,女,土家族 ,湖 北巴东人 , 1 7 一)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 师 ,主 要研究 方向为市场经济学。
化从集 中阶段进入分散阶段 。
】 25
二 日本城 市的空 间开发
上世纪 6 o年代以前,口本主 要是进行资源开发,保障
经济 恢 复所 需 的粮 食 、水 电等 。轻 工业 的 快速 发 展 ,带动 了
第 3 卷 第 1 期 1 1
21 年 1 月 00 1
新时期日本、韩国产业发展策略:比较分析与启示
2 新 时 期韩 国产 业发 展策 略
近1 0年来 , 韩国为适应国内外环境 的变迁 , 提高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 , 先后提出产业发展计划 , 如2 0 0 1 年提出的“ 2 0 1 0
2 0 1 3年第 7期 ( 总第 7 9期 ) 6 5
新 时期 日本 、韩 国产业发 展 策略 : 比较 分析 与启 示
● ●
于带动亚洲成长, 成为其他 国家 的典范 , 期许成为“ 世界创新 中心” ; 在国内则希望活络地方经济 , 带动中小企业成长 , 增
加 就业 机会 。
m三 | 【
方产业发展策略的参考。
1 . 2新 时期 日本产业发展策略 2 0 0 8 年金融危机后 , 考虑到全球需求结构的变化 、国内
自 然 资 源不 足 以及挖 掘 区域 发展 的潜力 , 开 发地 区特殊 产业 ,
1 新 时期 日本产 业 发展 策 略
产业策略与产业政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
念 。产业 政策 是 以促 进产 业发 展 为 目的 ,以产 业 和企业 为对
提振地方经济的因素 ,日本经产省于 2 0 1 0 年制定“ 新增长战 略” 以及 2 0 1 2年的“ 日 本再生战略” ,是以环境 、健康 、旅游
新时期 日本 、韩 国产业发展策 比较分析与启示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何 秀玲 王黎明
[ 摘要 ] 我 国经济 社会 发展 正步 入 一个 科学 发展 、全面 协调 的 新时期 ,然而 由于 国 际经济 全球 化趋 紧 、 国内社 会结 构变 动剧 烈 ,科 学发 展这 一 历史 任务 也对 产 业发 展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日本 、韩 国为适 应 因现 实条 件及 未来 发 展环境 的变化 而 日趋 复 杂 的国 际 国 内经 贸环 境 ,均 对其 未来 的产 业 发展 制 定 了策 略 。 日本是 国 际上产 业 技术 的主 要 引领 国 ,韩 国则 是 我 国在 国际市 场上 强 有 力的竞 争对 手 。该 文 对新 时期 两 国产 业策 略进 行概 括 、对 比分析 ,认为 其产 业发 展策 略 的诸 多方 面值 得思 考并 借鉴 。 [ 关键 词] 日本 韩国 产 业发 展策 略 比较 研 究
昭和时期以来日本经济发展特点及启示
昭和时期以来日本经济发展特点及启示摘要:1926年,日本进入了昭和元年,从昭和二十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从荒废走向复兴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
70年代,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此后经济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
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
90年代,资产价格急剧下跌,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
通过对日本经济发展特色的分析也为我们未来研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经济萧条一、昭和以来日本经济发展道路1926年,日本正式步入昭和时代,进入昭和时代后的日本经济有两次明显的增长,进入平成时代后却迎来了十年迷失,昭和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路线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26年至1937年。
刚步入昭和时代的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形成。
由于世界经济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景气阶段,在1920年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萧条,并一直延续。
因此,日本的经济也陷入了停滞的局面。
但是,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已经出现各种产业。
最为代表性的就是纤维产业,确立了一流企业的地位。
但是当时的企业与现代企业不太相同。
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从而形成了阶级对立的现实问题。
世界各国依然延续着古典资本主义。
当时的农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景气局面相反。
农产品出现过剩的现象,导致粮食价格的下跌,直到昭和初期,农产品价格继续下跌,随着粮食价格的下跌又加上当时通货紧缩的因素,农户们的经营陷入困境。
“到了20世纪20年代,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工业化课合理化方面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昭和六年(1931年),担任内阁大藏大臣的高桥首先指出,解除黄金禁运的方针正在引起紧缩,但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应该把国家经济与个人相区分开。
“由于实施经商财政方针,国家财政指出大幅度紧缩,就连正在施工的国会议事堂也全部停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白雪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
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
未来适应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
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发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
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
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基金项目: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B10063)。
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
形势政策论文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启示)(DOC)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启示)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抗拒的大趋势,并推进了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
我们一方面要从过去的几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几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受益国的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和启示;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我们本国的特点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等最新发展的态势,找出最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这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 世界经济,大调整,趋势,国际经验. 启示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7月时的3.4%下调至3.3%。
这是IMF 今年以来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同时,IMF还将全球明年经济增速预期由4.0%下调至3.8%。
种种迹象表明,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态势正在遭遇挑战。
仔细分析背后的原因,对正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而言有三大启示。
首先,要更加注重稳增长。
在可预见的未来,跛足前行、弱势复苏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新常态。
因此对中国而言,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转向内需—投资和消费。
这就需要一方面要保证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努力释放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
其次,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避免运用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手段。
要更加注重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
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此次IMF之所以调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主要是出于对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的担忧。
这两大经济体正面临着类似的矛盾—若进一步注入资金以刺激经济增长则有可能引发新的债务危机,若收紧资金以弥补财政缺口则有可能导致经济停滞。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两大经济体此前为刺激经济过于依赖于量化宽松等“猛药”,进而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
鉴此,“微刺激”仍应成为未来中国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基调。
最后,虽然危机爆发后,各国依靠灵活多样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推动经济复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此次危机本质上是由于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所导致,因此要真正走出危机,必须要推进结构改革。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启示近年来,日本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其成功经验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成功案例以及其所带来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当时日本政府开始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日本成功地将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其成为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从动漫、游戏、音乐、电影到时尚、美食等各个领域,日本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了重大的影响。
日本动漫产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领域。
日本动漫以其独特的画风、精良的制作以及丰富的题材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成为了国际间的文化现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动漫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漫画、动画片、周边产品等。
日本动漫不仅在亚洲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在欧美等其他地区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日本游戏产业。
日本的游戏开发公司以制作高质量的游戏作品而闻名,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满足了全球玩家的游戏需求。
从任天堂到索尼,日本的游戏开发公司凭借其创新的游戏理念和卓越的制作技术成为全球领先的游戏开发者之一。
同时,日本游戏产业也引领了全球游戏市场的潮流,不仅仅是出口该产业的力量更进一步提振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
日本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给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保障。
其次,创意和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
创造独特的作品和内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成功的关键。
此外,文化产业需要注重与科技的融合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最后,国际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文化产业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遇。
在今天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日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日本特色知名产业
日本特色知名产业日本在二战后大致经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今仍在进行中。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即服务化和信息化。
目前日本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5.0%,第二产业29.5%,第三产64.3% 。
日本工业集中于几个工业区的方式发展,例如关东地方和东海地方,东京和福冈之间还有一个狭长型的工业地带拥有亚洲最悠久的工业史.许多产业在日本是高度发展,包含消费性电子,汽车,半导体,光纤,光电,多媒体,影印机,高级食品.但是也有一些产业日本并不重视或是没有发展条件例如卫星,火箭,大型飞机,因为这些需要大量矿产基础也具有军事敏感性,所以日本也许会采用和别国合作方式完成载人登月行动,因为这些行业的配套行业例如电脑补助生产(CAD/CAM),软件数据库,日本都已经具备。
总体而言“日本制造”的高品质深植人心,但是这些消费性科技品也有大量外移的现象,因为日本生产成本太高无法竞争,而日本亦不打算发展高价的大型航太业,制造业前景令人担忧也是大量失业的成因。
目前日本所具有的特色知名产业基本如下:一、动漫产业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世界占有不小的份额。
2011年动画产值达2000亿日元ACG 相关产业达1万亿日元。
2012年日本国内GDP为5.96万亿美元折合596万亿日元。
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比重超过0.2%,GDP占有量略低于中国。
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产业创作输出国。
日本的动漫产业能如此发达也取决于以下几点因素。
1.产业链衔接良好漫画出版―动画制作播出―版权授权―衍生品生产及销售―部分动漫作品外销授权―成功动漫产品的深度开发及新动漫产品开发―良性再循环,极具品牌价值的可以开发具备混合消费模式的主题园区或主题店。
以上模式是日本已经形成的产业模式,也是典型的以漫画为基础发展产业的模式。
从而形成了效益递进的良性循环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趋势与启示白雪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摘要:从高速经济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其通常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
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呈现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独特性,这些特征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
未来适应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要重塑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日本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启示产业结构调整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必然经历的过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力量既有来自于产业自身的内部力量,也有政府产业政策等外部推动力量。
合理化与高级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产业结构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又贯穿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整个过程,简言之,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实现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产业竞争力不断强化的过程。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从其战后的经济发展开始,就以顺畅地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多个产业发展的“奇迹”,从劳动密集型到资金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持续了数十年。
但到20世纪80年代,在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日本却没能继续以往的成功而一度陷入泡沫经济的漩涡之中。
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一方面承受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阵痛,一方面酝酿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1997年5月,日本政府抛出了《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重点培育的十余个新兴成长性产业,即医疗福利、文化生活、信息通信、新制造技术、流通及物流、环境、基金项目:南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KZXB10063)。
作者简介:白雪洁(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经营活动支援、海洋、城市环境整治、宇航、新能源及节省能源、人才培养等。
这一“行动计划”带有明显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色彩。
从该“行动计划”提出至今已经十年有余,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态势如何,特征和趋势怎样,以及可以从中汲取哪些对我国有益的经验与教训等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90年代末期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背景上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特别是80年代后全球产业分工的迅猛发展,更加速了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相比之下,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较为迟缓,而90年代后期日本推行以培育新兴成长性产业为核心的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其时代背景。
1.寻求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日本制造业以其独特精湛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称雄世界,但自上世纪80年代,制造企业为了适应逆转了的成本条件,开始大规模的海外投资生产,随之而来的是日本本土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下降。
以贸易特化系数①来衡量,日本对美国的电子计算机及零部件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从1990年的0.49下降到1998年的0.26,对东亚的贸易特化系数从1990年的0.25下降到1998年的0.11。
②日本制造业的出口竞争优势急剧削弱,制造企业面临如何在被东亚企业赶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制造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以新制造技术赋予部分制造行业以新的竞争优势,同时缩减部分行业的国内生产的课题,因此,促动制造业内部的嬗变,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是日本这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的。
2.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能源、环境、健康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日本是一个能源缺乏的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有效地利用国外的石油等化石资源,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奇迹,但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使得日本的重化工业化发展战略在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就画上句点,对可再生替代性新能源产业的培育成为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日本的“高龄少子化”社会特征在发达国家中非常突出,对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相关产业的需求日趋多样,不仅带动服务业比例的提高,更对先进医疗设备、新型药物等的研发、生产等产生巨大拉动作用,①贸易特化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贸易特化系数=0代表水平分工,0<贸易特化系数<1时代表出口特化,越接近于1表明出口特化程度越高,-1<贸易特化系数<0时代表进口特化,越接近-1表明进口特化程度越高。
②根据http://www.miti.go.jp的资料计算得出。
因此,日本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为了积极应对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3.主动参与全球性新技术产业竞争技术创新是孕育产业变革的母体,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支撑。
20世纪末以主要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全球性新技术产业竞争已经初露端倪,特别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天与空间开发等产业的竞争最为激烈,事实上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很强的基础研发能力,而日本一直被认为在基础研发领域相比美、欧的竞争能力较弱,一方面,为了扭转基础研发与应用性技术创新能力不相匹配的状况,另一方面,为了在新世纪的新技术产业竞争中占据部分领先优势和一席之地,日本政府抛出了以培育新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二、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特征当前日本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接近70%,制造业多年徘徊在22%左右,第一产业则仅占2%不足,除此之外,是政府服务生产者和居民非营利服务生产者所创造的增加值。
因此,从通常意义上看,日本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早就实现,这种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也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具备的特征。
但如果仔细探寻日本产业结构的细部构成,却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特点,这正是其多次产业结构调整所累积的结果。
1.四大核心制造业仍是制造业乃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经济发展还带有较强的“制造”色彩,无论从制造业占GDP的比例还是从核心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看,制造业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虽然近些年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但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却远高于这一水平。
从企业的视角看,2001年至2007年,整个产业的经常收益增长25.2兆日元,其中四大核心制造业,即运输机械、电气机械、钢铁和一般机械分别增长2.1、3.2、1.8和1.9兆日元,合计占整个产业总量的36%。
③再从GDP的增长来看,2000年到2007年日本名义GDP约增长2.5%,其中仅汽车一个产业的贡献就达1.1%。
④由此可见,多年来日本制造业内部的结构性嬗变逐渐锻造出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普通机械等比较优势行业,虽然这些行业的全球化分工生产水平很高,但日本企业还是通过不断提高这些行业③根据日本《法人企业统计》(年度调查)的数据计算得出。
④日本经济产业省《日本的产业现状与课题》,2010年2月。
内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持续获取以高技术支撑的“制造”优势。
2. 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拉动第三产业份额和质量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而产业结构高级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变化之外,更应是指产业构成中的高增长性产业带有技术化、服务化、信息化、高附加值化等特点。
近年来,日本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基本表现为以企业为对象的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发展,面向个人的消费者服务业总体增长趋向稳定成熟,但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相关领域不断挖掘市场需求,使得消费者服务业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批发、零售行业的低迷发展态势,加之金融保险、运输通信等长期受到政府规制保护的行业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推动的经济行政体制改革,其成长性已经大为提高,并以其较高的成长性成为带动第三产业,进而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
3.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日本的产业结构是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市场的外需依赖和生产的内需依存。
日本的出口依存度一直都在10%以上,2008年更是达到了17.5%的高水平,从出口产业来看,四大核心制造业中的三个,即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就占到出口总额的67.2%。
⑤但这种外需依赖型的产业结构随着运输机械等加工组装产业的海外生产规模扩大,面临来自亚洲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低价格产品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日本的出口产业只能从出口产品向出口高附加值零部件和原材料转型。
另一方面,生产的内需依存是指主要出口产品,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国内采购率均超过80%,远高于美国的水平。
如,2007年日本电气机械的国内采购率是80.3%,美国是59.3%,运输机械日本是94.5%,美国是66.6%,一般机械日本是92.4%,美国是57.9%。
⑥日本优势出口制造业的国内采购率之所以如此之高,与日本拥有一大批能够提供高品质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中小企业密不可分,如何在加工组装企业大规模进行海外生产转移的情况下,为高技术的中小企业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也成为日本产业发展面临的又一严峻课题。
⑤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2009年版。
⑥日本《制造白皮书》,2009年版。
4.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社会背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是中观层面的问题,但产业结构调整却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日本的数次产业结构调整历来与经济的宏观发展背景紧密相关,在最近一轮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针对能源节约、增加就业、应对少子化老龄化社会,以及刺激消费需求等宏观经济社会问题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清晰可见。
如,采取增加节假日等做法,刺激旅游和其它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政府鼓励和支持大型电子产品生产厂商开发超薄电视、可视移动通讯工具等新兴消费产品,创新医疗、养老等产业的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系统等,这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都与日本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三、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明确的终点,仅从当前的时点看,日本的产业结构也不能说没有实现高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达到理想状态,一些阻碍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有一些还是多年的顽疾,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其它结构性问题、基础研究能力不足和政府规制的低效率,以及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相适应的人才教育与培养体制尚不健全,等等。
深入剖析影响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约因素,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会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日本的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近期由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做的一项针对欧、美、亚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将日本作为其亚洲地区总部的比例由2007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8%,作为制造中心的比例由3%下降到1%,作为研发中心的比例由30%下降到15%,作为事业中心的比例由15%下降到6%,作为物流中心的比例由11%下降到2%,在2007年的调查中没有涉及的金融中心和营销中心的比例2009年分别为8%和6%,⑦日本作为事业经营地的魅力大减,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