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
猪苓半野生栽培法
猪苓半野生栽培法一、播种前的准备工作1、选择种苓应选择生活力旺盛的猪苓菌核作种苓。
灰苓年幼生活力强,断面菌丝白色,含水分大,萌发新苓多,是最佳的种苓;黑苓也可作种苓,但应选择具有弹性、断面菌丝白色或微黄色、新鲜无霉变、未干燥的菌核;菌核无弹性断面菌丝黄色、体内有许多空腔的老苓不宜作种苓。
2、收集树叶猪苓栽培穴中放入大量树叶,不但增加猪苓生长所需营养,并有保温、保湿、防旱的良好效果,因此,在栽培猪苓时应大里收集树木中阔叶树种的树叶。
3、栽培季节在12月份冰冻之前,春季3月份解冻之后直到5月均可栽培。
二、栽培方法1、选择场地:次生林半阳半阴的山地,坡度在30-40度腐殖质含量高而又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兼能蔽荫之地最为理想。
平地应选择地势高不积水的地方。
2、菌棒选择:以麻栎类的较好,椴木桦木枫相木等树种皮厚质良,负载菌丝生长的营养丰富,持久性强。
3、种植深度:猪苓由于喜阴凉怕热不怕寒,在培养时应高寒浅坑,窖深应在30-40公分;低山深坑,窖深应为50公分;荫蔽的地方要浅,阳光常照的地方要深。
4、种核栽埋:把砍过鱼鳞口的新柴段和猪苓专用菌在窖内相间隔放。
猪苓专用菌应放在鱼鳞口上面,每窖用种10-15个约250g重。
放好后覆腐殖质土菌核之上。
坑窖上面覆土成弓背形,约一尺厚,上面放一层树叶。
注意:菌棒应用硝酸铵水浸泡10分钟左右,每窝用菌棒4根,直径8-10cm,一寸长,筷子粗树枝二市斤左右。
5、科学管理:刚下种后窖坑上不宜脚踏畜踩,菌棒也不宜扒土翻动。
到了夏秋季节,要进行一次检查,小心取出上层中的一至二根新村,看菌丝是否长满健壮。
如干旱就要洒水保湿,若积水可开沟及时排除,窖内如有蚂蚁、地鼠、可用药剂毒杀。
三、收获加工二年后可收获,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
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
色泽鲜嫩的灰褐色或黄色猪苓,一般核体松软,可作种核。
收获时要去老留幼。
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又称猪苓蔻、山蔻、山茳树、水药、野生石花等,在中医上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
其主要生长于我国南部亚热带地区,比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猪苓除了在中医上用作药品外,还可作为食品和化妆品的原料,市场需求量很大。
近年来,由于野生猪苓资源日益减少,价格不断上涨,所以人工栽培猪苓已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本文旨在阐述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1.地点选择对于猪苓的人工栽培,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需要选择地势平缓、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场地,并通过充分处理,使土壤质量更好。
同时,应注意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
最好的种植温度在25-30度之间。
2.苗种培育合格的苗种培育是猪苓人工栽培的基础。
苗种的选择应该以健康、幼嫩、无病虫害的蘖芽为主。
若采用分根繁殖,需要保证每个差不多大小。
猪苓的繁殖方式有两种:种子繁殖和分根繁殖。
但人工繁殖猪苓种子是非常困难的,很难发芽,所以更多使用分根繁殖方式。
分根繁殖是利用猪苓Rhizoma之间的远距离分布关系,从成熟的根莖上切除微米级别的小分根,埋入森林土壤中央的发芽盘上,一次成功率较高,时间较快。
3.肥料施用在肥料的选择和施用上,最好采用有机肥料,例如鸡粪、牛粪、自然肥料等。
对于每亩种植猪苓,可施用粪肥两至三吨,并且应掌握好施肥的时机,适量控制肥料的用量,使植株自然生长。
4.土壤管理猪苓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土壤管理措施。
一般来说,应该注意及时排水、浇水,及时除草,保持地面湿润,对病虫害要有及时的防治措施。
5.收获和储存猪苓的收获时间为4月至9月,当地的收成时间以及天气情况都需要及时掌握,收获时应留意根的颜色是否为浅黄绿色,而且根的大小要与期望值相符合,然后将其除去须根。
对于猪苓的储存,最好将其储存在阴凉、通风、干燥、无异味的地方,防潮、防虫、防霉变。
储存周期要控制在1-2年之间,并在储存之前加工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成品。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成功地进行猪苓人工栽培。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学名:Polyporus umbellatus),又称茯苓,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
猪苓在我国早有野生产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
由于其具有多种药用功效,如利尿、消肿、降血脂、降血压等,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并已进入中医药材的行列。
由于猪苓采摘困难、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导致猪苓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工栽培猪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种苗选育:选取猪苓的优质菌株作为种子,通过筛选与培养优质菌种,提高苗木的质量。
也需要进行病虫害防治,以保证苗木的健康和生长。
2. 栽培基质的选择:猪苓需要选择适宜的基质进行生长。
常用的基质有玉米秸秆、木屑、腐熟的牛粪等。
选取合适的基质有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3. 栽培环境的调控:猪苓在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通过调控这些因素,使其适应人工栽培环境,促进猪苓的生长和发育。
4. 施肥管理:适宜的施肥可以提高猪苓的产量和品质。
一般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的方式,根据猪苓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施肥。
5. 病虫害防治:猪苓在栽培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如菌核病、疫病、虫害等。
通过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可以减少猪苓的损失。
6. 采收和加工:猪苓的采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为春秋两季。
采收后要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干燥,以便储存和销售。
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提高猪苓的产量和质量,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保护野生猪苓资源。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相信猪苓人工栽培技术会不断完善,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等功效。
野生猪苓采摘困难,价格较高,因此人工种植逐渐成为猪苓种植的主要方式。
本文就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并介绍。
1.环境选择
猪苓是生长在山地阔叶林和竹林边缘处,多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地带。
因此,选择海拔900米以上、沙土壤和酸性土壤较好的地带进行栽培,环境湿润、光照充足且通风良好。
2.种子选择
选取健康、无病虫害的猪苓作为种子,嫩茎末节通常是最佳的种子部位,种子先放入水中浸泡1天再放入培养皿,待出芽后用土壤培养。
3.土壤选择
猪苓喜欢酸性土壤,对土壤呈中性或碱性的土壤不适应,所以在栽培地点选择沙质壤土,并在土壤中加入长期堆肥和有机化肥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和土壤酸性度。
4.养护方式
(1)灌溉:刚开始时,在植苗期内,需要每天进行适量喷水,保证土壤保湿,促使种子生根。
(2)施肥:猪苓需要养分比较充足的土壤,但是过度施肥会使猪苓的药用价值降低。
建议在种植初期,每平方米施用20千克的堆肥,并每月施1次20克的有机化肥。
(3)防治病虫害: 施肥后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也会为病菌的生长提供依托,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护至关重要。
可采用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摘芽除草: 猪苓名副其实,因为它的枝条犹如猪尾一样,会缠绕生长。
因此需要进行定期的摘芽和除草,保证苗木的强壮性和正常生长。
总之,在人工栽培猪苓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模仿野生环境,选择合适的土壤、光照和施肥方式,进行科学养护,从而确保人工栽培的猪苓质量和产量。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学名:Poria cocos)是一种常见的草木灵菌,也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猪苓的采集成本较高,且资源稀缺。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减少野生资源开发,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研究人员开始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探索。
本文将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质的选择和处理:猪苓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基质,一般选择猪粪、稻草、菜渣等含有有机质的物质作为基质,通过堆肥处理,提高基质的肥力和养分含量。
要注意基质的湿度,保持适宜的水分含量。
2.菌种的选取和培养:在人工栽培中,选择优质的猪苓菌种非常重要。
可以在野生猪苓的基础上筛选出优良的菌种进行培养。
培养猪苓菌种的方法通常有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液体培养可用来扩增菌种数量,固体培养可用来培养菌丝体。
3.发酵条件的控制:人工栽培的猪苓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发酵。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湿度为80-90%,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斯。
发酵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病虫害的防治:人工栽培的猪苓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使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避免其对猪苓的生长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5.采收和加工:栽培的猪苓一般在8-12个月左右达到采收期,具体时间根据生长情况而定。
采收时先将猪苓挖出,清洗干净,去除杂质,然后晾晒或烘干至水分含量降至10%以下,最后进行分级和包装。
通过人工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猪苓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并使猪苓的种植成本降低。
人工栽培还有利于猪苓的规模化种植和质量控制,使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实现猪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相信猪苓的人工栽培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学名:Polyporus umbellatus),又名猪苓饼、猪苓茸、竹苓、黄苓等,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真菌。
猪苓因其根茎部分形状似竹,又称为竹苓,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猪苓具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等功效,被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淋漓不尽等症状。
猪苓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如多糖、黄酮、三萜类化合物等。
由于猪苓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人们对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采用人工栽培的方式可以提高猪苓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能减少自然生长环境的破坏。
下面将介绍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猪苓的人工栽培需要选择合适的生产基地和土壤条件。
猪苓喜欢生长在湿润、阴凉的环境中,因此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进行栽培。
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可以采用灌溉的方式进行水分补给。
猪苓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孢子播种和菌丝扩种两种方法。
孢子播种是将猪苓的孢子均匀撒在培养基上,经过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孢子会发芽生长成菌丝,最终形成子实体。
菌丝扩种是将培养好的菌丝块或菌种接种在培养基上,通过菌丝生长的方式来繁殖和培育猪苓。
然后,猪苓的栽培过程需要注意温湿度的控制。
猪苓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0-2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
在猪苓的生长阶段,适量的光照也对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猪苓的栽培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猪苓容易受到蓟马、黑斑病等害虫和病菌的侵害,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猪苓的生长和产量。
猪苓的收获时间通常在子实体完全成熟后进行。
收获后,可以将猪苓进行简单的处理,如清洗干净后晾干或烘干,以便于后续的加工和使用。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野生品种品质更加优异,但由于采集困难、野生种群数量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野生猪苓资源严重匮乏。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护野生资源,研究猪苓的人工栽培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从环境、土壤、光照、水分、肥料等方面探讨猪苓人工栽培的关键技术。
一、环境控制猪苓生长要求相对稳定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空气湿度应该适中。
在人工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温,选择温度稳定、通风良好的棚室作为生长环境。
另外,宜选用本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的地块进行栽培,如平原、低山丘陵等地形。
二、土壤选择猪苓生长在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气、保水能力强的土壤中,对于酸碱度要求不高,PH值保持在5.5-7之间即可。
可选用砂质壤土或者黄壤,也可以调整腐殖质含量来提高土壤质量。
三、光照控制猪苓在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充足的阳光。
在早春、初夏的生长期,湿润度高、天气阴沉时要进行适当的光照补充,可选用节能灯、LED光源等人工光源,为猪苓提供良好的光照环境。
四、水分管理猪苓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耐积水,因此人工栽培时要注重水分管理。
在生长期的早期,宜每7-10天进行一次浅灌,后期隔7天一次即可。
同时,在雨量充足的季节,要注意排水,避免积水影响生长发育。
五、施肥注意施肥是猪苓人工栽培中的重要环节,施肥不当会对猪苓的生长和药效产生重大影响。
在栽培初期,应进行基础施肥,以增加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结构为目的。
主要通过优质有机肥进行追肥,同时要避免使用过量的化学肥料,以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需要在环境、土壤、光照、水分、肥料等方面进行科学控制。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人工栽培的猪苓品质,提高其药效价值,为猪苓的利用和保护做出贡献。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又名茯苓,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祛湿、利水消肿的功效。
由于其药效显著,并且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因此猪苓的野生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数量逐年减少。
为了保护猪苓资源,并满足市场需求,采用人工栽培技术种植猪苓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猪苓的人工栽培是指通过控制栽培环境、培育优良品种、合理施肥等措施,使猪苓在人工环境中生长和繁殖,最终获得高产、高质量的猪苓药材。
在研究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宜的栽培环境。
猪苓喜欢潮湿的环境,但对光照要求较高。
在人工栽培时,需要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如土壤湿润、排水良好,并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
选用适宜的猪苓品种。
传统猪苓品种多为野生种,经过长期栽培繁殖的优良品种相对较少。
为了获得高产、高质量的猪苓药材,需要研究和选育适合人工栽培的猪苓品种,如提高其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
合理施肥也是猪苓人工栽培的重要因素。
猪苓对养分的需求较高,特别是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较大。
在人工栽培中,需要合理配置肥料,提供充足的养分供猪苓生长发育。
猪苓人工栽培过程中,还需要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猪苓易受到真菌、虫害等的侵袭,对猪苓的正常生长和药效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人工栽培中,需要对猪苓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防治,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猪苓的生长和产量。
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提高人工栽培猪苓的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如何解决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猪苓的废弃物等。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
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对于保护资源、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方式,可以获得高产、高质量的猪苓药材,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猪苓人工栽培技术能够逐步完善,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猪苓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
在传统医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由于野生猪苓资源日益减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背景表明,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人工栽培猪苓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和不足之处。
开展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猪苓的特点、野生猪苓与人工栽培猪苓的区别以及人工栽培技术的探索,可以为进一步提升猪苓的产量和药用价值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研究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为推动猪苓产业的发展和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猪苓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通过对野生猪苓与人工栽培猪苓的区别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人工栽培技术的探索、优势及改进,为提高猪苓产量和质量,推动猪苓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通过对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探讨其在中药材种植领域的应用潜力,为我国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本研究旨在为猪苓人工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猪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民生福祉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字数:206】2. 正文2.1 猪苓的特点猪苓,又名木耳,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其形状呈扁平状,类似于动物的耳朵,因此得名。
猪苓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
猪苓的主要生长季节为春季和秋季,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摄氏度,湿度为75%-85%。
猪苓生长在橡树、栎树等树木上,其外形呈黑褐色,质地薄软,具有较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猪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丰富的多糖成分,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炎等功效,因此猪苓被广泛用于药用和保健品领域。
猪苓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五、做好养护管控工作 对于户外仿野生的猪苓,所运用的栽种方式较为粗放,一般 情况下,前两年无需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养护管控。重点防止牲畜 践踏。但在第 / 年以后,应做好观察工作,针对部分生长到地面 之外的猪苓,应该对其实施腐叶土的覆盖处理,谨防产生部分动 物进行破坏的情况出现,达到养护管理的良好效果。土壤墒情差 时应适当喷水补湿。 六、科学实施采收和加工处理管理 第一,从采收时间的角度来说,在运用猪苓菌种或者小菌核 实施人工栽培的过程当中,通常等到 *1/ 年时间以后,方能够进 行收获。采收之前,还需要做好选点检查工作,如果黑苓的上面 不存在新分生的小苓,亦或者数量较少的情况,则需要进行采挖 处理。当菌材的木质很硬的情况下,一般蜜环菌是较为旺盛的, 其周边存在着很多的小苓,则短时间之内无需收获,为其持续生 长奠定良好的条件基础。 第二,以采收的季节角度而言,通常情况下,四季都能够进 行采收处理。假如进行规模栽培的时候,则需要实施分批采挖处 理。将每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到第二年的 * 月作为采收的首选,进 而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使其成活率得以提升。 第三,重视采后的处理工作开展。对于收获之后的猪苓来 说,应该对其实施分级处理,其中灰苓则能够以直接形式被应用 到无性栽种的过程当中。而老苓、黑苓需要参考相应的大小情况 进行分级处理,依靠清水加以冲洗,并经过晒干以后,才属于成 品。 综上所述,从论文的阐述与分析当中,可以获知,系统探讨 和分析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显得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研 究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通过以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作为 主要研究内容,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了展开论述和分析:菌种与 蜜环菌的说明、菌枝、菌棒及菌床的栽培分析、确保种植时间和 菌枝、菌材放置的科学性、蜜环菌与菌种的种植、腐殖土覆盖的 说明、做好养护管控工作、科学实施采收和加工处理管理。望该 研究的结果,能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与重视,并从中获取相应的 借鉴和帮助,以便提高我国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的应用水 平。 (作者单位:&252$$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中药材产业开发服 务中心)
陇南山区猪苓仿野生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
品 种 大 小 不 同 )前 、 期 结 的瓜 亦 应 适 期 早 收 , , 中 以促 进 植 株 生长 , 期 结 瓜 数 量 减 少 , 提 高 产 量 可 适 当长 大 晚 收 。 后 为
瓜 蔓 过 高 时 落 蔓 , 生 长 点 保 持 适 当 的 高 度 , 及 时 除 去 基 使 并 部 侧 芽 , 减 少 养 分 消 耗 , 般 瓜 下 留 6 7片功 能 叶 , 它 病 以 一 ~ 其 叶 、 叶 、 部 老 叶 及 时 清 除 , 到棚 外 集 中深 埋 。 黄 底 带
11 营 养 条 件 猪 苓 依 靠 蜜 环 菌 提 供 营 养 , 蜜 环 菌 必 须 . 而 寄 生 或 腐 生 在 阔 叶 树 木 上 。 因此 仿 野 生 栽 培 方 法 选 地 时 , 必 须 考 虑 到 猪 苓 赖 以生 存 的 植 被 条 件 , 以次 生 的 小 灌 木 、 即 薪
炭 林 最适 宜 。 这 种 林 地 中有 密 集 交 错 的树 根 , 有 取 之 不 尽 并 的 大 量 落 叶 , 为 蜜 环 菌 所 需 要 营养 的 来 源 , 壤 中 自然 分 成 土
及 林 中 空 地 , 有 利 于 保 护 森林 , 重 要 的 是 为农 民 带 来 可 也 最 观 的经 济 收 入 。2 0 年笔 者 在 武 都 区 两 水 镇 三 墩 沟 , 立猪 01 建 苓 仿 野 生 优 质 高 产 规 范 化 栽 培 基 地 , 动 群 众 栽 培 猪 苓 。 1 带 0
极性 , 同时 在 康 县 阳坝 、 和 县 晒 经 、 县 榆 树 栽 培 6 多 窝 , 西 徽 万
获 得 了 良好 效 益 , 将 栽 培 技 术 报 告 如 下 。 现
猪苓栽培技术
猪苓栽培技术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蚀等,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猪苓以野生品供应市场,近几年产区过度采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势。
现将其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地与整地1、选地:在原始阔叶林、混交林或次生林中栽培,如桦、橡、槭、柞、柳等林下,不要栽在针叶林内。
选择海拔1000-2000米的阴坡地或半阴半阳坡地,坡度15-45度,土壤以厚20厘米以上的腐殖质土层为佳,微酸性土壤含水量要在40%左右,盐碱地和草炭地不宜栽培。
2、整地:选地后顺坡挖窝(亦称窖),长度70厘米,宽度60厘米,窝深18-20厘米,窝距50厘米。
二、材料(以每平方米计)⑴猪苓菌种3瓶;⑵蜜环菌种3瓶;⑶菌材木棒直径5-10厘米、长50厘米;⑷猪苓生长素;⑸阔叶树叶;⑹树叶和腐殖土的混合物。
三、繁殖方法1、窝底铺树叶厚2-3厘米,将蜜环菌掰成1-2厘米的小块均匀撒在树叶上,再把猪苓生长素均匀撒在树叶上,把菌材(木棒)摆在撒好蜜环菌的树叶上,菌材间距3-5厘米,用混合物将菌材间距填平,将猪苓菌掰成2厘米左右的块状,均匀摆放菌材两侧和端头上,然后盖厚3厘米左右的树叶,树叶上盖厚10厘米左右的腐殖土,最后窝顶再盖树叶。
菌种栽培猪苓的关键在于猪苓菌种的质量。
优质猪苓菌种菌丝粗壮,表面有网状菌根,菌丝萌发力强,成功率高,地温15℃以上点播5天菌丝定植,20-30天菌丝向土中延伸呈根网状,60天开始在树叶及土层中形成白色球星幼苓。
购买菌种应认清优劣,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2、温度:猪苓在地下10厘米深处平均地温达9.5℃即可萌发,在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缓慢,低于9℃、超过30℃停止生长。
四、采收与加工1、用纯猪苓菌种播种的成熟期约3年左右,(老方法栽培的为5-6年),当猪苓色黑质硬(称老核)时,可于春季4-5月或秋季7-9月采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研究猪苓,又称木耳,是一种珍贵的野生食用菌,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而被广泛食用。
由于野生猪苓资源的极度匮乏,人工栽培成为了解决猪苓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逐渐成熟,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的技术研究,探讨其优势、挑战以及发展前景。
1.提高产量和质量。
野生猪苓资源十分匮乏,人工栽培可以提高产量,使得猪苓更加丰富,品质更可靠。
2.节约采集成本。
野生猪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采集,而人工栽培可以节约这部分成本,减轻劳动强度。
3.稳定供应市场。
人工栽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猪苓,有效解决了野生猪苓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1.培养基。
猪苓的人工栽培需要使用适宜的培养基,通常包括木质素、葡萄糖、蛋白质等,以提供适宜的养分供给。
2.培养条件。
猪苓对培养环境的要求较高,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培养。
3.接种技术。
培养猪苓需要进行合适的接种,以保证株系的稳定和产量的提高。
4.病虫害防治。
在猪苓人工栽培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病虫害进行防治,避免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三、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的挑战1.技术复杂度。
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相对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培养知识和经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
2.成本压力。
人工栽培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成本,包括设备购置、材料采购等,对资金的要求较高。
3.市场竞争。
随着猪苓人工栽培技术逐渐成熟,市场竞争加剧,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和质量水平,确保自己的竞争力。
1.市场需求广泛。
猪苓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受到广泛的市场欢迎,人工栽培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通过优化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政策支持。
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大,对于猪苓人工栽培也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
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
3 . 1 采 收 时 问 。利 用 蜜 环 菌 菌 种 和 猪 苓 菌 种 进 行
人 工栽 培 猪 苓 ,一般 生 长 期 为 3 ~4年 。采 收 时 间
在 每 年 4月份 或 1 1月份 前 后 ,最 好 在 成 熟或 休 眠 期 ,应 选 择 晴好 天 气 ,并 采 取 适 当 的保 温 措 施 方
难 满足 市场 的需求 ,市场 价 格居 高不 下 。猪 苓 属菌 类 药物 , 具有 利尿 、渗湿 、祛痰 、耐 毒 的功 能 ,对
2 . 2 - 3 培养 菌棒 。将 备好 的直 径 5 ~8 c m 阔叶树枝
干 锯成 5 0— 1 0 0 c m 长 的 木 段 ,在 木 段 上 ,每 隔 1 0 c m 砍 一 V 型 小 口,将 蜜 环 菌 种接 种 于 小 口处 。
2 - 3 猪苓 的种 植
2 - 3 . 1 选 用 菌种 。一般 情况 下 选用 个头 小 、瘤状 物 多 、表 面 凹 凸不平 的猪 苓直 接 作种 。或 选用 品质 好
的猪 苓 ,切 块儿 作种 。
1 . 1 育种技术路 线:蜜环菌试 管繁育一密环菌扩 繁一 ÷ 栽培菌种制备 杂木材料准备 接菌到杂木培 养一菌种生长管理- ÷ 蜜环菌棒成品 猪苓菌核接菌 到蜜环菌棒一猪苓菌种生长管理一采收猪苓作种。 1 . 2 林 药 套 种 技 术 路 线 :选 地 、整 地 、挖 坑 备
术。
将 木段 置于 坑底 ,两层 木 段之 间加 入 蜜环 菌枝 ,用
土 填充 空 隙 ,共 摆放 5层 ,上 层覆 土 。
2 . 2 . 4 培 养 菌 床 。一般 在 5 、6月或 8 、9月进 行 。 根 据 需要 或 自然 条件 ,挖 5 0 c m 深 的坑 ,坑底 铺一
猪苓野生驯化栽培
猪苓野生驯化栽培经过几年的实验示范,采用菌种栽培猪苓,具有投资少、繁殖快、效益好、适应范围广、温度要求广、栽培季节长等优点,一般点种2个月后(春季)可见猪苓小菌核,6个月后菌核有板栗大小,2~3年采挖,窝产鲜猪苓10kg左右。
1根据猪苓生长的环境条件确定场地1.1地势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区,以1200~1600m的地区较多。
历年调查表明,阳坡、阴坡均有猪苓分布,但以半阴半阳的二阳坡生长较多。
坡度以20°~50°坡分布较多,坡度超过50°的地方野生猪苓菌核常呈直线或斜线状分布。
坡度小的地方分布不规律,有的地方只能挖到一穴。
有的在此穴周围又分布数穴,呈梅花状,可能与子实体孢子弹落有关。
猪苓在土壤中分布较浅,一般深40cm左右,有些猪苓生长在地表或只为一层树叶和薄土覆盖,故有“十猪苓九露头”之说。
1.2植被原始森林砍伐后十余年生长出次生林地分布猪苓较多,而原始森林中很少生长。
杂木林中常在树根旁挖到猪苓,以桦树、黑老鸹树最多,总之,除松林外,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和竹林均有野生猪苓分布,但以次生林生长猪苓较多。
森林土壤中各种树根、毛细须根交织生长,猪苓喜欢生长在这些树根中。
1.3土壤山区的腐殖土、黄土都有猪苓生长,但以含团粒状结构、疏松的腐殖土最适生长猪苓,且个体肥大。
1.4气候条件据观察,当平均地温升高到9.5℃时猪苓开始萌发;12℃左右时新苓能够生长膨大;14℃左右新苓萌发多,个体生长快;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受到抑制。
2选树截段栽培猪苓首先要选择既适合猪苓菌丝生长,又适合蜜环菌生长的原材料。
选择直径为3~12cm坚实皮厚、经久耐腐的硬杂木截成50cm长,自然风干。
3栽培时间菌种栽培不受时间限制,但要注意避开“寒冬”和“伏天”,高温或低温影响菌丝萌发、生长慢;最佳时间为春季4~6月、秋季9~11月上旬。
各地气候不同,以日平均气温10~25℃点种栽培为宜。
林区半野生猪苓栽培技术2010-07-18星期_28农家大讲坛_致富天地_云南网
林区半野生猪苓栽培技术2010-07-18星期_28农家大讲坛_致富天地_云南网猪苓是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
由于野生猪苓资源紧缺,目前市场上的猪苓绝大多数是仿野生环境栽培生产的产品。
1.选地。
野生猪苓多分布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区,以1200~1600米的地区生长较多;林区的腐殖土、黄土都有野生猪苓生长,但以含颗粒状结构、疏松的腐殖土最适宜生长猪苓;阳坡、阴坡均有猪苓分布,但以半阴半阳地生长较多。
此外,坡度以20~50度分布较多,超过50度的地方,野生猪苓菌核常呈直线或斜线状分布。
综上所述,次生的小灌木薪炭林最适宜栽种猪苓。
这种林地土壤中有密集交错的粗细树根,并有逐年积累的大量落叶,腐殖质层深厚,成为猪苓主要养分蜜环菌所需营养的持久来源。
2.温度湿度控制。
(1)温度。
蜜环菌丝在10~30℃都能正常生长,平均地温升高到9.5℃时猪苓开始萌发,12℃左右时新苓能够生长膨大,14℃左右新苓萌发多,个体生长快,18~22℃生长最快,超过28℃生长受到抑制,超过30℃时菌丝停止生长。
所以,一般以18~25℃最为适宜。
(2)湿度。
土壤湿度30~50%,空气相对湿度65~85%。
不同质地的土壤及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对土壤的含水量影响很大,猪苓分布地区一般腐殖质含量高,土壤含水量相对也较大,一般在30~50%时适宜猪苓生长。
蜜环菌适宜生长湿度低于30%生长受阻,大于70%时影响透气,不利于蜜环菌生长。
保持较稳定的土壤湿度,是提高猪苓产量的关键。
3.半野生栽培方法。
(1)栽植期。
猪苓菌核无明显的休眠期,冬季只要温度、湿度条件适合,仍可生长。
采挖野生猪苓作种苓,除冬季结冻期不能栽种外,其他时间都可以栽种;翻栽人工栽培猪苓,以3~5月最适宜,此期头年新生长的白苓都变成灰苓,正适合播种。
(2)播种量。
猪苓菌核有大有小,栽植前可将大块菌核由离层或菌核的细腰处分开,切成100~150克的小块,每穴下种1~2块。
(3)栽种方法。
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
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摘要仿野生种植猪苓经济效益显著,可达1 000元/m2以上。
介绍了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包括地理位置的选择、前期准备、种植、养护管理、采收与加工等方面内容,以为猪苓的扩大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猪苓为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具有消炎、利尿、通淋、渗湿、降压、退肿、抗癌、抗辐射、轻身耐老等功能,可入药制药,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可作营养、美味保健食品[1-3]。
猪苓除广泛用于临床中药配方外,还加工成新特药、中成药制品,如饮片、猪苓丸、猪苓散、猪苓汤和猪苓注射液等,亦可制备高级化妆品。
猪苓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适宜生长在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的腐殖质土、砂壤土中。
猪苓在地温5~25 ℃时均生长,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 ℃时萌发,约12 ℃时新苓生长膨大,约14 ℃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
近年来,野生猪苓的贮藏量骤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猪苓特殊的生长条件在一般环境下难以达到,所以仿野生种植技术成为猪苓种植研究方向。
仿野生种植猪苓,1 m2直接投资120元左右,4年后可产成品猪苓5~10 kg,2009年试验表明,有望达到15 kg以上。
按市场价计算,1 m2可产生经济效益1 000元以上,效益可观。
现将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地理位置的选择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 000~2 000 m,坡度20~50°的半阴半阳的山坡上、苗圃林荫下、果园林荫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如辽东栎、杨、柳及野生阔叶树均可。
另外,栽培场所内不得积水。
2 前期准备2.1 菌种根据生长年限及成熟度,猪苓的菌核可分为黑苓、老苓、灰苓、白苓。
其中黑苓、老苓、灰苓均为商品苓,或直接作中药入药,或进行提取生产成药;在无性栽培时,多用灰苓作种,有时也可用黑苓[1-5]。
白苓是新生的嫩苓,生命力极差,不宜作种用。
作种时,选猪苓菌核30~50 g,实际操作中可将大块菌核从其离层处掰开,或者从其延伸生长的细部掰开,应注意菌核自身无病、无虫、色泽正常、无碰痕伤斑等,手拿猪苓种时感觉弹性好则可用,如感觉发软则不可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
摘要仿野生种植猪苓经济效益显著,可达1 000元/m2以上。
介绍了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包括地理位置的选择、前期准备、种植、养护管理、采收与加工等方面内容,以为猪苓的扩大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
猪苓为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具有消炎、利尿、通淋、渗湿、降压、退肿、抗癌、抗辐射、轻身耐老等功能,可入药制药,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可作营养、美味保健食品[1-3]。
猪苓除广泛用于临床中药配方外,还加工成新特药、中成药制品,如饮片、猪苓丸、猪苓散、猪苓汤和猪苓注射液等,亦可制备高级化妆品。
猪苓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适宜生长在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的腐殖质土、砂壤土中。
猪苓在地温5~25 ℃时均生长,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 ℃时萌发,约12 ℃时新苓生长膨大,约14 ℃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
近年来,野生猪苓的贮藏量骤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猪苓特殊的生长条件在一般环境下难以达到,所以仿野生种植技术成为猪苓种植研究方向。
仿野生种植猪苓,1 m2直接投资120元左右,4年后可产成品猪苓5~10 kg,2009年试验表明,有望达到15 kg以上。
按市场价计算,1 m2可产生经济效益1 000元以上,效益可观。
现将猪苓仿野生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地理位置的选择
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 000~2 000 m,坡度20~50°的半阴半阳的山坡上、苗圃林荫下、果园林荫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如辽东栎、杨、柳及野生阔叶树均可。
另外,栽培场所内不得积水。
2 前期准备
2.1 菌种
根据生长年限及成熟度,猪苓的菌核可分为黑苓、老苓、灰苓、白苓。
其中黑苓、老苓、灰苓均为商品苓,或直接作中药入药,或进行提取生产成药;在无性栽培时,多用灰苓作种,有时也可用黑苓[1-5]。
白苓是新生的嫩苓,生命力极差,不宜作种用。
作种时,选猪苓菌核30~50 g,实际操作中可将大块菌核从其离层处掰开,或者从其延伸生长的细部掰开,应注意菌核自身无病、无虫、色泽正常、无碰痕伤斑等,手拿猪苓种时感觉弹性好则可用,如感觉发软则不可用。
1 m2栽培面积准备0.8 kg左右。
2.2 蜜环菌
蜜环菌是栽培猪苓的必不可少的菌种,用量少时可以购入,用量多时可以自己做。
一般可用蜜环菌种直接伴栽;也可先培育菌材,再播种猪苓。
使用蜜环菌种加段木栽培,1 m2选用优质、健壮的蜜环菌种3瓶。
2.3 菌材、菌枝
菌材选用直径8~15 cm的阔叶树均可,截成80 cm长的树段,树段表面用刀拼成鱼鳞状,以利于蜜环菌生长,1 m2放7根。
菌枝用粗细均可的树枝树杆,截成20 cm左右,比较粗的树枝表面也拼成鱼鳞状,1 m2放80~100根。
2.4 种植床
在山坡上可选20~50°的土山坡,挖栽培坑深20~30 cm、宽约1 m,长度随地势不同而随意,将坑底挖松约20 cm,床底铺一层树叶,为蜜环菌生长提供足够的养料。
把挖出的腐叶土堆放在边上备用。
3 种植
3.1 种植时间
山西南部一般在4月上旬进行,山西北部在4月中旬以后进行。
3.2 菌枝、菌材的摆放
菌材与菌材之间相距20 cm左右,菌枝摆放在两菌材之间,菌枝的两端分别挨上2根菌材,菌枝之间平行斜放,相距10 cm左右。
3.3 种植蜜环菌
蜜环菌摆放在菌材的四周,均匀分布,距离约15 cm,位置紧靠菌材,紧靠菌材有鱼鳞状劈纹的地方。
1 m2约3袋蜜环菌。
按照此种植方法,第1年猪苓菌种几乎不生长,第2年才能生长。
第2种方法是菌材与菌枝集中起来,在前一年种植蜜环菌,培养菌材与菌枝,这样带有蜜环菌的菌材与菌枝第2年直接下种猪苓,不需要重复种植蜜环菌,猪苓在当年就可以生长,这样种植猪苓生长快,但缺点是费工。
3.4 种植菌种
菌种摆放在菌材的两边,紧靠菌材,菌种之间的距离依菌种的大小而定,大小叉开,大的距离远一些,小的近一些且多摆放一个,单过摆放3~4个。
3.5 腐殖土覆盖
菌种摆放好后,先用手抓一把腐叶土盖在菌种上,让菌种固定而不易移动。
菌种盖好后再放一层3~5 cm的树叶,以促进蜜环菌快速生长,增加菌材周围土壤疏松度,给菌核膨大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种植床放入腐叶土,用铁锹拍实,厚度距离菌材10 cm为宜。
4 养护管理
户外仿野生种植猪苓的方法比较粗放,开始2年不需要专门的人为管理。
从第3年开始,要注意观察,有些猪苓已长出地面,在这部分猪苓上覆盖一层腐叶土,防止一些小动物或野猪的破坏。
5 采收与加工
仿野生种植猪苓一般4年为1个采收期。
黑苓上不再分生小(白)苓或分生量很少,甚至猪苓已散架时,可采挖[3-4]。
若蜜环菌菌材的林质较硬,或使用的段木较粗,可只收获老苓、黑苓及灰苓,留下白苓继续生长,如因段木已被充分腐解、不能继续为蜜环菌提供营养,则必须全部起出,重新栽培[1-2,7]。
收获后的猪苓,先分级。
灰苓可直接用于无性栽培播种;老苓、黑苓则按其个体大小分级,待加工。
6 参考文献
[1] 舒乃辉,舒乃东.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71-72.
[2] 张长青,孙正祥,章松柏.猪苓栽培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154-155.
[3] 柳玲玲,秦松,朱国胜,等.猪苓与蜜环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2(4):655-659.
[4] 罗英,李梁.猪苓生长的土壤条件研究[J].核农学报,2002(2):115-118.
[5] 陈文强,邓百万,刘开辉,等.中低海拔地区猪苓人工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7(4):167-169.
[6] 周大林,杨长群,衡永,等.伏牛山猪苓人工栽培的试验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4(1):51-53.
[7] 金若忠,范俊岗,栾庆书,等.猪苓人工栽培技术初步研究[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论文集.北京: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林学会,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