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7-9章

合集下载

教学教育心理学第09章问答解决与创造性

教学教育心理学第09章问答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问题的解决者。

人类的文明史,从火的发明到宇宙飞船上天,就是一部问题解决史。

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显然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内容。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1.什么是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断地去解决它们。

要详细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首先应了解到底什么是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们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其实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处理当前所遇到的疑难情境。

也就是难题。

事实上,任何问题都必然含有四个基本的成分。

一是目的,即在某种情境下想要干什么。

一种情境可能有许多目的,也可能只有一种目的;目的可能很明确,也可能很模糊。

教学情境中的大多数问题目的是相当明确的。

二是个体已有的知识,这是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一开始就已具备的知识技能。

三是存在的障碍,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因素。

四是解决的方法,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选择的方法常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能力、知识、工具等。

另外,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成为问题,取决于个体主观的认知与感受,对缺乏某种知识经验的人可能是问题,而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则未必是问题;对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是问题,对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者则未必是问题。

2.问题的分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倾向于把问题分为两类。

(1)有结构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非常明确,个体只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就呵获得问题的答案。

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2)结构不良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比较模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教师(关键作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社会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正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7、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包括方面: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3、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启示: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教育,事半功倍。

但不能认为儿童过了某个年龄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7-9章)2

教育心理学(7-9章)2
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高原 期”。 “高原”就是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些下 降,但在高原之后又可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产生原因:知识和方法的障碍;思维障碍;情绪 和身体上的障碍。 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第三节 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第一阶段;分 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最后阶段 2
第二节 技能的形成(续)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一)智力活动的阶段划分
1、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 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以词的声音表象、动作表象而进行智力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阶段 智力技能形成的最终阶段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
一、知识 1、知识的心理实质: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间 接传递 2、知识的心理存在形式 3、知识的本源和作用 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续)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 (一)知识的理解 1、理解: 逐步认识联系、关系, 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思维活动 2、理解的种类:对语言的理解; 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续)
(三)知识的应用 1、定义:把知识用于解决作业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加深知 识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 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题;解决实际操作的课题 3、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审题(分析课题)再现知识 课题类化 做解题 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第一节 学习动机(续)

学生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 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一、 学习策略及其结构(一)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拟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是个体调节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认知活动的高级认知技能。

(二) 学习策略的结构1. 丹瑟洛的分类:主策略系统(也称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系统(也称支持策略)。

2. 奥克斯福德的分类:元认知策略:用来帮助学生计划、管理以及评估学习过程的策略;情感策略,用来提高学习兴趣和态度的策略;社会策略,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的策略;记忆与认知策略,用来增强记忆与思考能力的策略;补偿性策略,用来与学习者沟通,帮助学生克服知识上的不足的策略。

3. 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二、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一) 注意策略注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的注意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吸引注意:①告知目标②实用标示重点的线索(如划出重点内容)③增加材料的情绪性④使用独特的或奇特的刺激。

(二) 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有以下几种:①位置记忆法②首字联词法③限定词法④关键词法⑤视觉想象⑥寻找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利用信息的多余性⑦联系实际生活⑧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它是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排除干扰②抑制和促进③首位和近位效应④及时复习⑤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⑥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⑦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⑧过度学习⑨在实践中学习。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问题解决的过程.(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1.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

3.问题的基本成分.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

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内容简介]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学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如何有效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其潜力发挥到最佳状态,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因材施教是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而来的,不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就无法进行因材施教。

因此,个别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基础。

本章先讨论影响教学效果的几种重要的心理差异上的变量,然后讨论优生与差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最后将探讨针对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模式。

本章重点:心理差异(包括认知差异、专门领域知识上的差异、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与教育、优生与差生的比较、因材施教的心理学问题等。

本章难点:学生心理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二、人格差异与教育三、性别差异与教学第一节 心理差异与教育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个体差异对教育效果有显著的影响。

这意味着教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不同教育方法。

许多实验已经证明,心理差异与教育方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

一、认知差异与教育在各种心理差异中,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无疑与实际教育联系最为密切。

这里从一般认知能力、专门领域知识构造、认知风格三个方面讨论认知差异与教学方法之间在教学效果上的相互作用。

(一)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一般认知能力,也可称之为智力,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个体差异。

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有些学生聪明,有些学生则显得不是那么灵活。

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一教即会;有的学生的学习速度慢,虽然能教会,但教师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并注意放慢进度。

关于学生的一般认知能力和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定量研究,现将这些结果总结如下。

1.一般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认知能力实际上总是能预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这种观点已被各门学科和各种教育层次上的研究所证实。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9章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9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 】P138 A.刺激情境 B.既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2.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C 】P138A.明确问题 B.模糊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3.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 B 】P138A.数学应用题 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背影》的作者是谁 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B 】P145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想象 D.记忆5、创造性的核心成分是【 B 】A.创造性想象 B.创造性思维 C.智力技能 D.智慧水平6、一位学生能征很短的时间内说出砖头的许多用途,表明他发散思维中哪一部分较强?【 C 】P146A.变通性 B.独创性 C.流畅性 D.深刻性7、一位学生能够想到别人都没有想到的好答案,说明他发散心思维中的哪一部分较强?【 C 】P146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深刻性8、学生解答问题时“一题多解”探求多种答案。

这种思维形式是【 A 】P145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概括思维 I).间接思维9、人们往往认为书本是用来学习的,笔是用来写字的,而不容易想到它们别的方面的用途,这种现象称为【 D 】P142A.定势 B.原型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10、下面哪一点不属于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B 】P138A.目的性 B.能动性 C.序列性 D.认知性11、问题解决中最困难且最富挑战性的一个阶段是【 D 】A.表征问题 B.选择策略 C.执行策略 D.识别问题L2、有利于创造性培养的家庭气氛应该是【 C 】P146A.纵爱 B.放任 C.民主 D.严厉13、下面关于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正确的论述是【 C 】P147A.高智商者一定高创造力B.低创造力者一定低智商C.高创造力者一定高智商D.高创造力者不一定高智商14、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其首要环节是【 A 】 P139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15、专家相对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在于【 B 】A.记忆容量大B.归类和存储信息的组块大C.知识容量大D.动机强烈16、( )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校心理健康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紧张和焦虑都是不好的,需要想办法消除。

单选题]*A/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适当的紧张和焦虑是正常的。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从班会课时中分一杯羹”这是帮忙”不是侵权”。

单选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解析】班会课和心理健康课是交叉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

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向学生传授丰富而系统的心理学科知识。

革选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4.班会课的目的是解决班级当前存在的问题,不应当在班会课上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

单选题]*/(正确答案)5.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当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个别同学给予及时治疗。

[单选题]*A/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教师不是心理医生,只能在心理健康活动中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

6.求助者的快乐和满足”不能作为心理咨询的目标。

单选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心理咨询的各种目标本身带有价值导向色彩,以适应环境为目标时应注意适应产生的消极作用。

注意,矫正求助者的生活道路”不是心理咨询的目标。

7.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单选题]*正确答案)8.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本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因此理工科教学不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单选题]*/(正确答案)9.个体的消极情绪是先天遗传的单选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

10.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是一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革选题]*正确答案)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

单选题]*正确答案)12.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

单选题]*A/(正确答案)答案解析:X【解析】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在于:(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3(第七至九章)-国开-参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3(第七至九章)-国开-参考资料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3(第七至九章)-国开-参考资料
请认真阅读一下说明然后下载: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本文档的说明:下载完本文档后,请用WORD或WPS打开,然后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
形考作业3(第七至九章)
第1题
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属于学习的()。

[单选题]
A、理解
B、定势
C、应用
D、迁移
参考答案是:D.
第2题
数学中学到的逻辑推理规则,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这属于()。

[单选题]
A、正迁移
B、近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参考答案是:A.
第3题
在物理中学习了“平衡”概念,就会对以后学习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产生影响,这属于()。

[单选题]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非特殊迁移
参考答案是:A.
第4题
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可能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

[单选题]
A、概括说
B、相同要素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参考答案是:B.
第5题
小学生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之后,再学习乘法交换律时,会很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体现了()对迁移的影响。

[单选题]
A、认知技能
B、认知结构
C、心理定势
D、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参考答案是:C.。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简答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在某种条件下相互关联,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说明,高智力只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创造性是高智力的充分条件。

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提出假设是指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在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时,上述几个阶段可能并不明显,往往比较简缩,如在理解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假设。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七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目标
掌握完形 - 顿悟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接 受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掌握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等概念。
能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接受学习理论、信息加 工学习理论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建立科学的认知观并形成用科学观念指导教学的意识与 习惯。
资料链接
①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 . 教育心理学[M].3 版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16.(有改动)
第三节 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 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 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 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 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完形 - 顿悟学习 理论。布鲁纳后来用明确清晰的“认知结构 ”取代了抽象、含糊的“完形”这一概念, 形成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 - 反应的联结, 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部世 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的。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 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原因。
过了一会儿,它很快把箱子挪到香蕉下面,然后
爬上箱子,取到了香蕉。有时,一个箱子不够, 猩用其中任何一根竹棍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
它还能把几个箱子叠起来,站在上面获取香蕉。 它停了一会儿,突然将两根竹棍像钓鱼竿一样接
起来,够着了香蕉,并把香蕉拨过来。黑猩猩一

教育心理学(7-9)

教育心理学(7-9)

第三节 心智的形成
一 ,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 论 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 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 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四是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五是内部言语 动作阶段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 它分为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也提出了三个阶段 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内化性原则 (三)特定性原则 (四)生成性原则 (五)有效性原则 (六)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教学模式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三)完形训练模式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五)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二,技能的种类 (-)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 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特点: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 对象是物质性客观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每个动 作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 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 有展开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 1,有结构问题, 2,无结构问题 (二)问题解决 1,目的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发现问题 (二)理解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 和效率,有目的有意地制定的有关的学 习的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 二、共同要素说
– 人物
• 桑代克、吴伟士
– 观点 •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 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 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桑 代克所谓的“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 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 实验:判断图形面积
• 被试:大学生 • 程序:先估计多种图形的面积,测量其判断成绩; 然后用90个平行四边形充分训练。最后的测验一是 判断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与训练材料不相似图 形的面积(在前测中出现过)。 • 结果:长方形面积判断成绩提高;其它图形判断成 绩没有提高。 • 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 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 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评价 • 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原有教育的形式 训练教学的改革有促进。 • 但只注重学习情境客观方面对迁移的影响,忽略了 学习主体特点对迁移的影响。
知识理解的类型:
按知识的类型可分为四种: 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包括:对语言、符号的理解; 对概念的理解;对科学原理(公理、定理、公式、 法则等)的理解。
程序性知识的理解:是指对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 进行的操作活动的理解。
策略性知识的理解:是指对认知策略、解决问题 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图形知识的理解:主要指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 简单的、基本的图形,由基本图形寻找出基本元 素及其关系等。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三、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一、错误概念的含义 错误概念或称另类概念:指 与当前科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相 违背的概念。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1、概念转变的含义 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 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它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 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概念转变过程就 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 (补充)概念转变有两种可能: 一是丰富,二是修订。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
(2)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3)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考纲链接
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4.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教师应注意:(1)让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采用变式加以概括;(3)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适时地向下一阶段转化;(4)动作的执行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技能的作用:(1)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5.操作技能的分类:
(1)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3)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学习资料.ppt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学习资料.ppt

应用: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
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与失
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与可控性 将响情绪反应。
积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二句)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 →
/


消极的归因模式(请仿写第三句)
(1)激励动机作用 (2)提供信息作用
为了有效的激励学习动机,反馈应该是即时 的、充分的。
精品课件
三、学习的反馈(续)
验证学习反馈作用的实验
学习材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心算
成绩进步学生(%)
甲组(有反馈) 前30次练习 乙组(无反馈)
43 36
甲组(无反馈) 后15次练习 乙组(有反馈)
精品课件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人为什么要学习?
精品课件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 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 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诱因是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
和条件。需要
如:求知欲
精品课件

行为 结果
功效期待 结果期待
六、自我价值论
该理论由卡芬顿(Covington)提出。 认为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
过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和保护学
生的自尊。
精品课件
链接:不同价值导向学习者的比 较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 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7-9章)【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7.1复习笔记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受到了几个重要人物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奠基人当属皮亚杰,他对建构主义进行了系统而经典的阐述。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对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是一种渐成论。

他继承了康德的范畴论,抛弃了康德的先验论。

皮亚杰明确指出,认识既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活动)过程之中。

概括地说,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主动解释并建构个体知识表征的过程。

2.杜威的建构主义杜威的经验性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

3.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维果茨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观察体现在教师活动中的社会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某种活动,逐步地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可以独立地从事这种活动,将潜在的发展变成现实的发展、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4.布鲁纳的建构主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新手-专家研究等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重要的影响。

从现实起源来看,建构主义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

(二)建构主义分类建构主义者们对建构主义的分类主要有:1.美国乔治亚大学研讨会上将建构主义分为: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

2.根据建构主义者的学术领域,建构主义可分为哲学建构主义、社会学建构主义和教育学建构主义。

教育心理学第789节技能的形成(精简版习题)

教育心理学第789节技能的形成(精简版习题)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练习方式分为()A.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B 整体练习与局部练习 C 模拟练习与实际练习 D 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2.按照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类,弹钢琴属于()A封闭型动作技能B开放性动作技能C精细动作技能D粗大型动作技能3.下列属于连续动作技能的活动是()A打开收音机B练字C实弹射击D开车.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用()。

A、图示B、坐标C、遗忘曲线D、练习曲线5、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6、在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A、原型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7、动作技能的特点是()。

A、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8、()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B、外部反馈C、动觉反馈D、过程反馈9、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

A、简缩性B、外显性C、动觉性D、过程反馈10、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被称为“物质或物质化阶段”的是()A、原型设计阶段B、原型内化阶段C、原型操作阶段D、原型定向阶段11、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进步停顿的暂时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谷现象12、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练习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种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13、()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高中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高中生发展的概述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和体重的发展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身高增长的速度已经变得缓慢。

高中生的体重和他们的身高一样,也进入了缓慢增长的时期。

(二)身体形态的发展高中阶段,在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男女生第二性征已充分显示出来。

(三)神经系统的发展高中生的大脑重量已达到成人的水平。

大脑皮层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的结构在迅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

二、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单选、简答、论述)高中生性机能逐渐成熟,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意识的发展上。

(一)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林洛克提出,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阶段一,性反感期。

该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持敌意和反感态度。

进人青春期后,由于身体机能和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他们发现了人类性生理的奥秘,于是产生了对性的不安,害羞和反感,他们头脑中出现了这样的观念,即恋爱是不纯洁的行为表现,所以他们对异性采取回避、粗暴、冷淡的态度。

阶段二,向往年长者的“牛犊恋”期。

该时期的青少年对异性的年长者,像小牛恋母牛似的,倾慕其一举一动。

迷恋的对象可能是高年级的学生或某个方面的明星。

在迷恋过程中,引起精神方面的共鸣和喜悦要大于身体接触所带来的喜悦。

阶段三,接近异性的狂热期。

该时期的青少年一般把与自己年龄接近的异性作为向往的对象。

需要指出的是,此时青少年虽然喜欢与异性相处,但没有固定的交往对象,因此有人也将此阶段称为“泛爱期”。

阶段四,浪漫的恋爱期。

该时期的青少年喜欢接近的异性对象固定为一个人。

基于赫洛克的观点,大部分高中生处于阶段二和阶段三,少部分高中生处于阶段四。

(二)性意识发展的特点高中生第二性征的发展已非常明显,他们的身高和体型已接近于成人。

他们的性意识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身心发展不平衡(2)对自身发育的喜悦和烦恼(3)对异性产生兴趣三、高中生主导活动发展的特点(论述)高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与初中生相比,其学习活动已有了很大变化。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作业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作业

教育心理学作业3(第7—9章)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题要点:产生式指的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即在某一条件下会产生某一动作的规则,它由条件项“如果”(if)与动作项“那么”(then)构成。

多个命题会构成命题网络,多个产生式会构成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

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

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

也就是说,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

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题要点: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学习迁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既受学习材料、学习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智力、年龄、认知结构、认知技能与策略、学习态度与心向、情绪与精神状态等主观条件的制约。

归结起来学习迁移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结构4.认知技能与策略5.心理定势6.学习态度与方法7.智力与年龄8.教师的指导方法3、简述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解的不同之处?答题要点: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猫走出谜笼的实验,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尝试——错误说。

该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刺激情景与反应形成适当联结的过程,而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步形成的。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最终问题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1. 技能及其特点(1)含义: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特点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技能中的各种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 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1)操作技能✧定义: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a)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b)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c)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分类a)就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b)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连贯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c)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d)根据操作对象: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2)心智技能✧定义:心智技能也称为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a)对象具有观念性b)执行具有内潜性c)结构具有简缩性✧分类a)受意识明显控制的程序性知识,界定为认知策略。

如解题和阅读b)把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认知活动,界定为心智技能。

如读、写、算3. 技能的作用✧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式1.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1)操作定向◆含义:操作定向是指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a)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b)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在刺激的认知与区分(2)操作模仿◆含义:操作的模仿是指实现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动作特点a)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b)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c)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d)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3)操作的整合◆含义: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动作特点a)动作品质: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b)动作结构:动作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c)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d)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完全消除(4)操作的熟练◆含义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动作化◆动作特点a)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b)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c)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d)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2.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a)练习曲线i.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ii.练习曲线的特点:第一,开始进步快;第二,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第三,后期进步较慢;第四,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b)练习方式:根据练习时间的不同,分为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分为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分为模拟练习、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a)内部反馈: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b)外部反馈: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1. 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加里培林最早对心智技能进行系统研究)✓观点:心智技能由一系列心智动作构成,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

✓阶段a)动作的定向阶段;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e)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联结阶段(应用具体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程序化过程)✓自动化阶段(3)我国心理学家分法✓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2. 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1)方法:心理模拟法(2)步骤✓创拟确立模型: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

也称“物质化”过程。

✓检验修正模型(3)注意:所模拟的心智技能原型不是原始的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型,而应是对理想的科学思维过程的模拟过程。

即原型不应该是某一个专家的心智活动原型,而应是对一批该领域专家心智活动模型的总结与经验的概括化与系统化。

3.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主要学习任务a)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b)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教师的任务a)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b)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c)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d)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2)原型操作✧含义:它是指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教师任务a)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b)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表象c)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知时向下一阶段转化d)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3)原型内化✧含义: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主要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教师任务a)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可颠倒。

b)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然后逐渐缩减c)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d)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或过迟,应适时4.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转化)✧此外,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例年大题1.操作技能培养有哪些要求(08·7,10·7 )2.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08·1)3.简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06·7,04·7 )4.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哪些(06·1)5.心智技能三阶段(02·1 )6.操作技能四阶段(03·1)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 学习策略概述✧定义: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特点a)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b)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c)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d)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种类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1. 认知策略(知道每种策略及策略底下方法的含义,能举例子说明)(1)复述策略✧含义:它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方法:a)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排除相互干扰(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c)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掌握采用的条件)d)多种感官参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其次是听觉和嗅觉)e)复习形式多样化(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f)画线(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含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策略a)记忆术(包括: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b)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c)提问d)生成性学习e)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组织策略✧定义: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问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常用策略a)列提纲b)利用图形(包括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也叫概念图)c)利用表格(一览表和双向表)2. 元认知策略(1)元认知✧元认知含义: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元认知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a)元认知知识:包括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b)元认知控制: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监视策略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识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3. 资源管理策略✧定义: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