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2)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应用实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摩擦力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例分析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如滑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的计算。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种类;- 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了解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能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种类;2.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 摩擦力的方向;5.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摩擦力的种类和产生条件:讲解不同类型的摩擦力及产生条件,如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3.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不同条件下摩擦力的表现,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 分析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 摩擦力的方向:讲解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但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6.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如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等。
7.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在交通工具速度提升方面的应用,如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等。
8.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种类、产生条件等基本知识;2. 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 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4.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实例,让学生分析摩擦力的应用。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1.4 教学步骤1. 导入: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
2.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3. 通过实例展示,如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第二章:摩擦力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摩擦力。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物体间的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摩擦力。
采用数据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摩擦系数的关系。
2.4 教学步骤1. 讲解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
2. 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
3. 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摩擦系数的关系。
教案第三章:摩擦力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学会通过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4 教学步骤1. 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的刹车系统、运动员的鞋底等。
2.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在物体上涂抹润滑剂或增加摩擦垫等。
教案第四章:摩擦力的克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克服摩擦力。
让学生学会使用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来提高物体的运动效率。
《运动与摩檫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檫力》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学习重点】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学习准备】教师准备:纸盒、绳子、小木棍、轮子、曲别针、垫圈、木板、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重物。
【学习流程】一、导入用课件或实物演示皮球滚动。
提问∶"皮球在桌面滚动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解释∶"皮球在滚动时与桌面发生摩擦,摩擦时会产生一个阻碍皮球向前运动的摩擦力,使皮球慢慢减速直到最后停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有关的问题。
板书:运动与摩擦力二、聚焦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古代建筑时可曾想过,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少这种摩擦力呢?三、探索任务一:在一硬纸盒中放入橡胶棒等“重物”。
借助垫圈的重力来拉动它在平面上运动一端距离,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用垫圈的重力拉动纸盒,所以刚好使纸盒运动时的垫圈数就代表它受到的摩擦力。
记录下垫圈数量。
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任务二:活动: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实验会不会有所变化呢?任务三:有没有办法比滚木更好呢?试一试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明白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初步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实验兴趣和问题解决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点1.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
2.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张赛车比赛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赛车为什么可以行驶得很快?(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赛车在行驶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摩擦力?(3)教师进行简单的概念讲解: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摩擦力?2.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和特点。
(2)深入浅出地解释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并与赛车比赛的情景进行联想。
(3)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理解摩擦力的意义和作用。
3.实验观察(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
(2)实验1:将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斜面上,观察物体下滑的速度和距离。
(3)实验2: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进行推移,观察力的大小和距离。
(4)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讨论,总结摩擦力的特点。
4.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20分钟)(1)小组合作,就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
(2)教师给出讲解和指导,对学生不清楚或错误的观点适时纠正。
5.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是什么?(2)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引导。
6.练习与解答(15分钟)(1)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相互讨论和对答案。
7.拓展延伸(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例子能体现摩擦力的作用?(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其他例子,并进行展示。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小学科学4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小学科学4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引言】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现象和运动物体的特点。
通过学习运动与摩擦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了解运动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以小学科学45《运动与摩擦力》为任务名称,设计一份教案,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与摩擦力的本质和相关实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运动物体与静止物体之间存在摩擦力的作用。
2. 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3. 掌握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探究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不同物体表面的块状物体、光滑台面、各种材料的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介绍运动与摩擦力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准备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与运动与摩擦力相关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关于运动和摩擦力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二、知识讲授(15分钟)1. 通过视频或图片,解释运动和摩擦力的定义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产生运动或停止运动时会发生摩擦力?请简要描述你的观察和思考。
3. 讲解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表面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40分钟)1. 小组合作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不同表面粗糙程度的物体,如木板、沙纸、金属板等,让学生在光滑台面上分别观察不同物体的摩擦力大小和运动情况。
2. 学生观察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注意表面材料的差异对摩擦力的影响。
3. 学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设计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和步骤、观察记录和结论等,并展示给全班。
4.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概括和归纳,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粗糙程度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作者整理的《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二)过程与方法1.能基本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二)难点匀速直线运动时收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5N),两面粗糙不一的`木板,毛巾钩码,塑料盒;(二)教师准备:微视频(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近似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
教师与学生简单交流。
搓手游戏。
搓手活动。
联系本节课的内容,缓解气氛。
一、导入1.认识摩擦。
(PPT出示新旧两个鞋底的图片。
)通过新旧鞋底的照片,引出“摩擦”。
师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2.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PPT出示四幅图)滑滑梯与身体、滑雪板与积雪、黑板擦与黑板、手和单杠之间都有摩擦。
提问:归纳一下,需要什么条件?联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思考发生摩擦时需要的条件。
(两个以上的物体,接触,运动)“摩擦”这个词学生都很熟悉,但是对摩擦的真正含义不一定真的领悟,这个环节在于把摩擦和运动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引出课题。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教案名称:《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性质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2)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摩擦力的概念与性质2.1 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3)摩擦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和互动讨论法,让学生在理解摩擦力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3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力的知识;(2)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3)分析摩擦力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4)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解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1 教学内容(1)摩擦系数的概念;(2)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3)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实验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3.3 教学步骤(1)讲解摩擦系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摩擦系数与摩擦力、正压力的关系;(2)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演示摩擦系数测定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原理;(4)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测定摩擦系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第四章: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内容(1)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3 教学步骤(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重要性;(2)分析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课堂内容。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体在运动中遇到的摩擦力的概念;2.掌握摩擦力的判断方法;3.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相关性;4.学会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
教学内容:1.摩擦力的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在运动中遇到的摩擦力,并激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2.摩擦力的概念:通过讲解和图示,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3.摩擦力的判断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亲身体验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并引导学生总结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例和图示,向学生解释摩擦力大小和物体接触面积、物体质量、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关系,并向学生讲解摩擦力的方向;5.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通过示范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加速、减速或保持匀速运动。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曾经见过或听过的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和实例,如开车时跑胎、推车时感受到的摩擦力等;2.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和实例中是否存在摩擦力,以及摩擦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的。
步骤二:引入概念1.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摩擦力,并通过图示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2.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与学生讨论摩擦力的作用。
步骤三: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1.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比较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步骤四: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1.通过图示和实例,向学生解释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积、物体质量、表面粗糙度等因素的关系;2.向学生讲解摩擦力的方向,并通过图示加以说明。
步骤五: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1.示例一: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加速;2.示例二: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减速;3.示例三: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摩擦力使物体保持匀速运动。
反思:1.教学设计中引入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示范活动,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设计中重点讲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和判断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了摩擦力的作用;3.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4.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如何利用摩擦力进行物体运动的控制;5.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与合作,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摩擦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 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润滑剂条件下摩擦力的变化。
4. 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调整压力、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和使用润滑剂等方法来控制摩擦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摩擦力的作用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摩擦力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大减小摩擦力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防滑、轴承润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如航天器返回舱与大气层的摩擦。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压力计、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板材、润滑剂等。
2. 教学课件:包含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增大减小摩擦力方法等内容。
3. 课外阅读材料:关于摩擦力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科普文章。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和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2.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毛巾、滑轮、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手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停止运动?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来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摩擦力?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运动与摩擦力【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摩擦力的概念;(2)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表现;(2)通过实例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课堂上,对于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和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滑轮组、钩码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自行车刹车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
2. 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结果分析: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
2.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可以说明摩擦力的作用,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1.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汽车刹车系统、轴承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摩擦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①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②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过程与方法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②推测、设计实验,检测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③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一个、塑料盒子一个、钩码一盒、桌面、毛巾教师演示材料:和学生同样的材料四教学流程五教学反思本堂课失误处:1.实验报告单没有及时出示,计划中是在学生猜测结束后,立马出示实验报告单,学生根据报告单要求进行实验计划的设计,再汇报讨论。
而实际教学中是在讨论后实验前才出示。
2.温馨提示忘记展示。
失误原因分析:前后两堂课的教学材料有所改变,第一堂课没有实验报告单,第二堂课前匆忙印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又把它遗漏。
同时,导入过程中学生提出放置在桌上的课本存在静摩擦这个问题,教师花了较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时间上没有把握好还使得教师本身产生了不顺的情绪,影响了后面的教学。
本堂课设计不合理之处:1.实验过程安排不合理,如叶老师所建议的两个实验最好不要一起设计一起实验,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混乱。
2.实验数据分析表设计不合理,对比不够清晰。
由于以上的失误及不合理设计使得教学时间更加紧张,本来安排的知识应用环节不能展开,使整堂课的结构不够完善。
此外,导入上还得再动点脑筋,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动与摩擦力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重点及难点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讨论法、示范讲解法。
教具或学具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
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教师板书)(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1、测量摩擦力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优质教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了解同一物体的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了解同一物体的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本课的难点:了解生活中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实例。
实验用品试验用小车、棉线、纸杯、一次性筷子、垫片、定滑轮、实验记录表、塑料瓶、大米等。
教学过程一、物理实验导入同学们好,老师在网上看到一个实验,非常的有趣。
今天,我就把这个实验展示给大家看看。
现在我把一些大米装进这个瓶子里面,然后我用一根筷子,就能把它提起来。
筷子怎么能把瓶子和大米提起来呢?(就是因为筷子和大米之间有挤压,有摩擦,才能使筷子提起瓶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运动与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筷子提米实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筷子能够提起大米,就是因为筷子、瓶子、大米之间相互相互接触,它们至今会产生摩擦力,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感知摩擦力首先我们先来感知和认知一下摩擦力,1、同学们,将你的手掌轻轻的放在桌面的上空,不与桌面接触,然后向前推动它。
你有什么感觉吗?(非常的轻松,一点也不费力)2、接下来将你的手掌,轻轻的的放在桌面上,你再来推动你的手掌。
这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吗?(有一点费力,感觉桌面阻碍手掌往前推动,但是用点力气也能推动手掌。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5N),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作为载重物),毛巾。
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5N),供拉动的小车,钩码一盒(作为载重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认识摩擦1、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也都可以通过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下面同学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左手在空中画圆,右手在桌子上画圆,体会有什么不同。
(一个学生回答即可)2、说的真好,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
3、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5、6个学生说即可)(二)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1、看来摩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我们真正了解摩擦吗?(几个同学讨论对摩擦的认识)2、你们真善于思考!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个阻碍运动的力,我们叫做摩擦力。
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了解摩擦力(一).感受认识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以前学过,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请问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要读出测力计的数据,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其实摩擦力也可以用这种工具来测量力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张村中心小学彭玉巧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能自己设计实验并能通过实验获得有关数据的基础上,作出物体在粗糙表面运动比在光滑表面运动摩擦力大,小车重量越大摩擦力越大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或即将产生运动时,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3、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2、对科学产生兴趣,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摩擦力,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从学生喜爱的拔河比赛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手与桌子之间的摩擦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摩擦的存在,再通过对比新旧鞋底和轮胎然后引出摩擦力,继而通过学生的讨论、演示,认识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并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最后再以拔河比赛结尾,认识到摩擦力在日常活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要进行一场拔河比赛,有谁愿意参加?(两个学生进行拔河比赛)
2、为什么这位同学会输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同学们这节课好好表现,学完这节课我就告诉大家其中的秘密。
3、同学们首先跟老师做热身运动……,当你用力按桌子运动时有什么感觉?(感觉到有一股力量阻挡我运动……)这种力量就是摩擦力
二、讲授新课
(一)感受摩擦力
1.出示新旧鞋底和新旧轮胎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看来摩擦力与运动密切相关,研究摩擦力就离不开运动。
板书:运动与摩擦力。
2、讨论:你见过的产生摩擦力的现象。
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力,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的大小该怎样测量呢?
2.大家预习课本,教师演示测量过程。
3.再一次播放测量过程,并总结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刚好运动或保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力。
4布置练习:测量下列物体在桌面上运动的摩擦力。
记录
(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同学们猜测一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与物体的重量对摩擦力的影响。
2、讨论探究实验方案,注意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分别是什么
3、小组认真完成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6汇报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三、知识总结
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总结。
四、课堂小练
1、这节课我们学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进行自我检查,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2、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真棒!下面我就告诉大家在刚才的拔河比赛中A 力气大的同学会输的原因。
(木棒的一侧抹了一层油,减小了摩擦力)六、课后作业
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导致我们的鞋子穿一段时间就会受到磨损,那我们让摩擦力消失掉行不行?假如有一天摩擦力突然消失了,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