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

合集下载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急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由骨髓幼稚白细胞增生异常导致的恶性肿瘤,通常表现为骨髓和外周血中出现大量幼稚白细胞,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感染等。

因其发病急、病情重,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为了提高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准确性,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诊断标准,以便医生们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骨髓象学表现。

1. 骨髓增生异常。

2. 幼稚细胞比例≥20%。

3. 骨髓中出现原始细胞。

4. 骨髓中出现原始细胞比例≥10%。

二、免疫学标志。

1. MPO阳性。

2. CD13、CD33、CD117等髓系细胞特异性抗原阳性。

3. 细胞表面抗原异常表达。

三、分子遗传学标志。

1. 基因突变,如FLT3-ITD、NPM1、CEBPA等。

2. 染色体异常,如t(8;21)、t(15;17)等。

3. 基因融合,如RUNX1-RUNX1T1、PML-RARA等。

四、临床表现。

1. 贫血、出血、感染等全身症状。

2. 肝脾肿大。

3. 高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4. 高白蛋白血症。

五、其他辅助检查。

1. 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升高、贫血、血小板减少。

2. 骨髓穿刺涂片,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学。

3. 骨髓活检,观察骨髓组织学形态。

4. 分子遗传学检测,检测相关基因突变和融合。

以上就是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医生们在诊断时应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以便早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对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有所帮助,提高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APL的主要病因是PML-RARA基因融合。这种基因融合会导致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阻止正常细胞分化,从 而导致疾病的发展。
临床表现
APL的临床表现包括出血倾向、贫血、感染、疲劳和骨骼痛。这些症状通常与血细胞减少和凝血异常有 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APL通常涉及体检、血液检查、骨髓活检和染色体分析。鉴别诊断包括排除其他白血病亚型和其他 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治疗原则
治疗APL的原则是早期干预,包括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ATRA)和砷酸三氧化物 (ATO)作为基础治疗,并考虑干细胞移植。
常用治疗方案
1
AIDA方案
AIDA方案是一种包括全反式维甲酸、伊达拉滨和阿糖胞苷的联合化疗方案,被广泛用 于APL的一线治疗。
2
ATO方案
砷酸三氧化物是一种独特的治疗药物,已被证明对APL的一线治疗非常有效,可以取代 传统的化疗方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白血病亚型,特点是变异核型和危险的凝 血异常。它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挑战性的白血病类型。
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由于PML-RARA基因融合而引起的一种血液疾病。它是白血病中的一种亚 型,以异常增殖的早幼粒细胞为特征。
病Hale Waihona Puke 与发病机制3干细胞移植
对于高危患者或复发/难治患者,干细胞移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
预后评估
高治愈率
由于新治疗方案的引入, APL的治愈率显著提高,约 为70-90%。
早期治疗
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显著 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复 发和死亡率。
长期监测
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 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复 发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检查和诊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检查和诊断

病表达。典 型 APL的 免 疫 表 型 为,高 表 达 CD13、 CD33、CD9、MPO;低表达或不表达 CD34,极少数表 达 CD117、HLADR以及 CD11b。有研究显示,15% 的 APL呈现 CD56(+),其远期的生存率低于 CD56 ()的患儿[3]。 14 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 以特异的染色体 易位 t(15;17)(q22;q21)为特征,由于 15和 17号 染色体发生平衡易位,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 基因 PML和 17号 染 色 体 上 的 维 甲 酸 受 体 基 因 RARa融合而产生 PMLRARa,从 而 导 致 APL的 发 生。17q断裂点均在 RARα基因的第二个内含子, 15q的断裂点有三种变异,分别形成三种 PMLRARα 转录本:bcr1(L型)、bcr3(S型)和 bcr2(V型)。 PMLRARα融合基因不但是 APL的分子遗传学的标 志,也是 APL发病的分子基础。此外,APL的遗传 学改变除了 t(15;17)(q22;q21)外,少见患者存在 特殊变异亚型:t(11;17)(q23;q21)、t(5;17)(q35; q21)、t(11;17(q13;q21)和 der(17)(q21q23)等, 分别形成不同的融合基因。一项在欧洲做的研究发 现,t(15;17)(q22;q21)易位导致 PMLRARα融合 基因 的 约 占 92%,而 特 殊 亚 型 占 6%,两 者 共 约 98%[4],与国内报道相符[5]。
·11·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9年 6月第 24卷第 3期 JChinaPediatrBloodCancer,June2019,Vol24,No.3
DOI:10.3969/j.issn.1673-5323.2019.03.00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pt课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pt课件

治疗模式
初治APL ↓ As2O3 +ATRA+CT ↓ HCR ↓ CT×2~3个疗程 ↓ As2O3 / \ ATRA—CT
}
3个月一周期 → ×5周期
ATRA/As2O3/chemotherapy triad
巩固治疗
巩固治疗目标和方案
• 目标:达MCR,90~99%患者PCR(-)
• 标准方案: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每
月1次×2-3个疗程。 • 蒽环类单药巩固有相同疗效 • ATRA与蒽环类药物联合似乎更有好处
危险分层治疗
复发预后因子
复发率:10%-15% 危险因子:高WBC计数
PLT 表达CD56 表达CD34或CD2 细胞形态变异型 PML/RAR类型 额外染色体异常影响不大 (在接受ATRA+CT)
儿童患者的治疗
• 儿童APL尽管高白细胞血症发生率较成人的 高(40%vs25%),但用标准方案治疗两 者的疗效相似CRR>90%,DFS>75%
• ATRA的用量可减至25mg/m2/d,以减少脑 假瘤(出现颅内高压症状)的发生
妊娠期APL患者的治疗
• 尽管潜在孕妇发生DIC和ATRA及化疗药物 导致胎儿畸形的危险,迄今为止的文献报 道,孕妇和胎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骨髓细胞形态学(包括细 胞形态学、细胞化学、组 织病理学)
典型APL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 • • • • • • • 占成人AML 10-15% 85%患者白细胞明显减少 凝血异常 T(15,17)染色体异位 PML-RARα融合基因(典型) 对蒽环类药物非常敏感 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 砷剂可诱导细胞凋亡
初治单一化疗诱导凝血异常
APL 初治:80%出凝血异常 化疗:出凝血异常加重 •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输注有肯定疗效 尤在高WBC者(早期出血死亡) • 肝素 —— 疗效不肯定 • 抗纤溶、纤维蛋白原补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详解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详解

鉴别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 三大主症,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 下,无幼稚细胞异常增生。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此综合征共分 五型,主要需与RAEB、RAEB-T鉴别,二者可 具备白血病的症状及体征,外周血和(或)骨髓中 可出现原始幼稚细胞,但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比 例小于30%(WHO分型建议取消RAEB-T,即原 始细胞≥20%诊断为急性白血病)。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5 3 g/L,WBC 2.1 X 109/L,PLt 1 0X109/L;尿常规正常; 大便隐血(一);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2)骨髓常规:见大量异常早幼粒细胞, POX(+++),PAS(+),非特异性酯酶(+++)、 NaF轻抑制,见Auer小体。结论:急性早幼粒 细胞白血病(APL),异常早幼粒细胞占8 5%。 (3)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PMLRARa(+)。 (4)染色体分析:4 6,XY,t(1 5;1 7)(q2 2; q2 1)。


1.治疗原则 强烈化疗和积治疗:包括单用 ATRA、单用砷剂、单用化疗以及上述三 种治疗方法的两两组合或三种方法的联合。 单用化疗加重DIC、出血加重,目前不主 张采用。



2.治疗方案
(1)支持治疗:①医患沟通;②深静脉置管;③感染的防治,强调 病房环境清洁,甚至住无菌层流病房,加强个人卫生和基础护理, 减少探视。如感染已存在,应做有关查,以明确感染部位和性质, 在致病菌查明之前,应立即给予联合广谱抗生素治疗。④出血的防 治:输注血小板悬液,一般应保持血小板计数大于(1 0~20)X 1 09 /L,进一步检查DIC指标,如存在DIC,则按DIC处理,血小板应 维持在50 X109/L以上;纤维蛋白原2 g/L以上;⑤贫血的治疗: 如贫血较严重,有心悸胸闷,需输红细胞悬液,保持患者血红蛋白 >60g/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检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检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方法
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包括骨髓检查、免疫学分析、遗传学检测 和核磁共振成像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骨髓移植、靶向治疗和辅助疗法等,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 预后。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预后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治疗反应和遗传异常等因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多样,常见的包括遗传突变、环境暴露和 染色体异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包括进行性贫血、多形性皮疹、瘀斑、骨骼疼痛和感染倾向。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检查、血液细胞计数、免疫学检测和遗传学分析等实验室检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 检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是一种罕见而具有 挑战性的血液病,主要表现为骨髓中早幼粒细胞过度增殖。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定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血液疾病,它发生在骨髓中早幼 粒细胞的异常增殖。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 探讨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白血病亚型,其特点是APL患者的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可以导致出血并发症。

针对这一特殊病情,中国医学界制定了《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来指导临床工作。

一、临床表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进行性发热、出血、皮肤瘀斑、骨与关节疼痛等。

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和治疗APL。

二、诊断标准诊断APL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判断:外周血象中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比例大于20%,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能够看到特征性的伪麦芽球,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是t(15;17),发现PML-RARa融合基因。

当然,这些指标是相对的,具体还要以实验室检查为准。

三、治疗方案1.积极控制出血由于APL患者常常伴有出血并发症,所以治疗的初期需要积极控制出血。

给予草酸铁、大剂量止血酶原等会有助于改善出血情况。

2.化疗方案现在常用的化疗方案是以ATRA(维甲酸)和酒石酸阿罗芬尼(Ato)联合化疗。

ATRA作用于早幼粒细胞,促成其分化为成熟的粒细胞,而阿罗芬尼则阻断白细胞増生。

这个方案综合考虑了早幼粒细胞分化和增殖的特点,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病理形态学评估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理形态学进行定期评估,以确定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4.分子生物学检查在治疗中,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查,以确定是否达到了MR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阴性状态。

MRD阴性表示患者的干预效果较好,预后也较好。

5.预后评估对于APL患者的预后,除了在治疗中观察治疗效果外,还可以采用较为常见的预后评估模型,如Sanz模型和PETHEMA(西班牙血液病学学会)评分,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四、随访及复发治疗由于APL的特殊性,需要进行长期随访,以及及时处理复发等情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
骨髓评价一般在第4-6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后进行。 此时,细胞遗传学一般正常;分子学缓解一般在巩固两疗程后判断

巩固治疗的目标是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定性或定量PCR转阴)
b
APL-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APL ) 的治疗 能耐受以蒽环类为基础化疗者
诱导治疗
巩固治疗﹟
① ATRAb + IDA 8-12mg/ m2/d 或DNR 45-90mg/ m2/d ×3d+ Ara-C 150mg/ m2/d × 7d 共2 疗程 ② ATRAb + HHT 4mg/ m2/d × 3d + Ara-C 1g/ m2 q12h ×3d 1疗程 完全 缓解 巩固后治疗 见APL-4
急性髓性白血病-M3a型(AML-M3a)
M
1000倍
多颗粒的异常早幼粒细胞颗粒粗大,常有成束的Auer小 体
急性髓性白血病-M3b型(AML-M3b)
M 1000倍
颗粒细小
M 400倍
3.诊断
具有典型的APL细胞形态学表现,细胞遗传学检查 t(15;17)阳性或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阳性者为典 型APL (非典型APL为少见的PLZF-RAR、NuMARAR、NPM-RAR、Stat5b-RAR等分子改变 )。
*
骨髓评价一般在第4-6周、血细胞计数恢复后进行。 此时,细胞遗传学一般正常;分子学缓解一般在巩固两疗程后判断

巩固治疗的目标是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定性或定量PCR转阴)
b
巩固治疗每一疗程:ATRA 20mg/ m2/d 口服14天
APL-3
为什么要按危险度分层治疗
LPA 96 PFS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检验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检验
分型 分型标准 AML-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 早幼粒细胞≥30%,胞质内有大量密 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常有成束的 棒状小体(Auer小体)。
二、M3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2. 骨髓象
3. 其他检查:
(1)细胞化学染色
(2)免疫表型分析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1.血 象 特 征
胞质中颗粒极少或无,胞核分叶多见。
比较鉴别1
异常早幼粒细胞与单核细胞
异常早幼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在形态学上有一定 的相似性,故 M3b型和M3v型容易与AML-M5中 的M5b型在骨髓形态学诊断上混淆不清,出现误诊。
M3b
M5b
比较鉴别2
异常早幼粒细胞与原粒细胞
胞体大、颗粒粗多的原始粒细胞容易被误判为 早幼粒细胞,进而将AML-M2b误诊为M3b。
M3a(粗颗粒型)骨髓象特征
胞质中充满粗大、密 集、深染的嗜天青颗 粒,可盖在核上而使 核形态不清
正常早幼粒细胞
异常早幼粒细胞(粗颗粒型)
M3b(细颗粒型)骨髓象特征
胞质含有密集而细小 的嗜天青颗粒。核扭 曲、折叠或分叶,故 易误诊为单核细胞。
正常单核细胞
异常早幼粒细胞(细颗粒型)
M3v(变异型)骨髓象特征
Q:哪个图形是H-J小体?
诊断要点
1.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和出血。出血较其他类型 白血病多见且严重。 2. 骨髓诊断标准为:一般异常早幼粒细胞≥30%。 依颗粒粗细分为粗颗粒、细颗粒和变异型三种亚型。 3. 免疫表型分析有多种髓系抗原表达。
感谢各位专家! 敬请批评指正!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检验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
教学内容分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 或APL)是一种临床上凶险的急性 白血病,发病率占急性白血病的6% --9%。因此掌握AML-M3的血液学 检验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年版)一、概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

的临床表现与相同,但出血倾向明显,常以严重出血的弥散性血管凝血(, )为首发表现,起病可十分凶险,导致早期死亡。

以往预后很差,主要是由于化疗后细胞促凝血颗粒释放、形成弥散性血管凝血,导致患儿严重出血而死亡。

近年来采用全反式维甲酸(, )联合砷剂诱导分化治疗后,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年无病生存率达以上。

二、本规适用围本规适用于α阳性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骨髓造血衰竭的临床表现: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和纳差;粒细胞减少表现为发热、感染;血小板减少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衄和牙龈出血。

()白血病细胞浸润脏器:常合并严重的出血和,早期死亡风险高。

此外,可有骨痛、肝脾肿大、中枢神经系统等受累如表现为面神经瘫痪。

. 体征: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二)实验室诊断基本标准根据诊断标准,常有典型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特征性的融合基因α。

偶有形态学不典型但同样具有α的病例同样可以诊断。

(三)实验室必需完善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降低。

白细胞大多增高,也可正常或减低。

外周血片可以找到异常早幼粒细胞。

血小板常降低。

外周血白细胞数高、血小板降低明显者更易发生,合并严重出血。

. 凝血功能病人一般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确诊或疑诊时应及时检查凝血功能,以便及早预防治疗严重出血。

凝血异常表现为:延长,延长,降低;二聚体及增高,结合血小板降低,提示存在。

. 骨髓表现()形态学():骨髓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细胞胞浆中含嗜天青颗粒。

()免疫分型():白血病免疫分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所有抗体,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必要抗体,免疫表型分析明确为髓系白血病。

①系:、、、μ、、、、、②系:、、、、、、、αβ、γδ、③髓系:、、、、、、、、、、、④其它:、、、()细胞遗传学() 及分子生物学( )检查:以特异的染色体易位()()为特征,易位使的基因和的α基因形成α融合基因,α融合基因不但是的分子遗传学标志也是发病的分子基础。

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实验观察

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实验观察

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实验观察曹国平1,张云宁1,石培民2(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兴医院,江苏泰兴,225400) 关键词: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性;Auer ′s 小体;D Ο二聚体;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 中图分类号:R 73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7Ο0067Ο02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 ,ANLL ΟM3)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起病急、病情凶险、短期死亡率和长期缓解率在所有类型的白血病中均为最高,及时诊断与治疗是有效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

因此作者对近5年来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1]的M3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更全面地认识该病的一系列实验变化规律。

1 资料和方法取自本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M3患者24例,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7~68岁。

对患者进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常规分析,运用胶乳凝集法半定量检测D -二聚体浓度,以G iemisa ΟWright 染色法对骨髓细胞分类计数200~500只,B -D Calibur 流式细胞仪(FCM )对患者骨髓细胞进行CD 荧光免疫分析,细胞遗传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R T ΟPCR 法进行PML/RARa 融合基因等检测。

HS2〗2 结 果血液常规:血红蛋白(26~143)g/L ,红细胞(0.8~4.37)×1012/L ,2例不表现贫血;白细胞(0.5~133.4)×109/L ,其中增高7例(白细胞<20.0×109/L3例,>20.0×109/L4例)、正常2例、降低15例;血小板(7~98)×109/L ,全部病例低于正常。

同时表现三系减少者14例。

骨髓细胞形态:根据FAB 分型标准24例M3中粗颗粒型(a 型)13例,细颗粒型(b 型)6例,粗细颗粒混合型(c 型)4例,变异型(v 型)2例,其中1例由初发的M3a 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和小剂量HA 方案化疗后缓解,复发时骨髓细胞形态学表现为M2b 。

m3白血病 诊断标准

m3白血病 诊断标准

m3白血病诊断标准
M3白血病,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如下:
1.临床表现:具有贫血、出血、发热、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症状,如肝、脾、
淋巴结肿大,胸骨压痛等。

2.血象:白细胞数可高可低,分类可见到数量不等的原始及幼稚细胞。

红细胞及
血小板可不同程度的减少。

3.骨髓象:增生Ⅰ~Ⅰ级,分类中原始细胞明显增多,至少>30%(FAB诊断标准)
或≥20%(WHO诊断标准)。

在AML中可见Auer氏小体。

4.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检查和分子基因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和
骨髓细胞学的检查,可对AL作出初步诊断。

在对患者作出初诊的基础上,尽可能完善细胞遗传学、细胞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即MICM)的检查,作出更为精确的诊断,以综合判断患者的预后、进行危险度分层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评估和确定。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请咨询专业医生。

急性白血病实验室诊断

急性白血病实验室诊断

临床表现
贫血、出血、感染
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异常
实验室检查
异常的全血细胞计数、骨髓穿刺和免疫分型结果
病理检查
骨髓组织下的异常细胞形态
常见的急性白血病实验室诊断误差
样品质量
不合格的样品会导致检测结果 不准确
技术操作
技术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假阳性 或假阴性结果
检测方法
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具有不同 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急性白血病实验室诊断的进展和展望
新的检测方法
基因检测和蛋白质分析等新技术 为更准确的诊断提供了可能性
治疗指导
实验室诊断的进展可以帮助医生 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大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从海量数 据中发现新的诊断和治疗线索
急性白血病实验室诊断
探索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最新的进展。
定义和病因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的亚型,它是由体内异常增殖和发育成熟不良的白 细胞引起的,导致造血系统紊乱。
常见的急性白血病亚型
1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 3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AMoL)
2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4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1 贫血
疲劳、无力、头晕
2 出血
血小板减少导致鼻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3 感染
白细胞减少导致易感染、发热
急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1
全血细胞计数
检测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
2
骨髓穿刺
观察骨髓中的白细胞比体染色分析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标记,确定白细胞的类型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幼稚粒细胞鉴定方法

幼稚粒细胞鉴定方法

幼稚粒细胞鉴定方法
幼稚粒细胞(blast cell)是指未成熟的粒细胞,常见于造血系
统疾病中,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

幼稚粒细胞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液外观鉴定:幼稚粒细胞通常呈现不成熟的状态,体积较大,核质比高。

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涂片来进行初步的鉴定。

2. 免疫组化染色:常用的标记物包括酸性磷酸酶(AP)、髓
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CD13和CD33等。

这些标记物可以通过免疫染色技术来检测,从而
确定细胞的分化程度。

3. 流式细胞术: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对细胞进行多参数的标记,可以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和内部标记物,从而确定幼稚粒细胞的种类和数量。

常用的细胞标记物包括CD34、CD117、CD15等。

4. 分子遗传学分析:可以通过检测白血病相关的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等分子遗传学变化,来确定细胞的恶性程度和类型。

常用的方法包括FISH(荧光原位杂交)和PCR(聚合酶链反应)等。

以上是幼稚粒细胞鉴定的一些常用方法,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确定幼稚粒细胞的存在和种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需要专业的医学实验室进行检测和鉴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习病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习病历

住院病历主诉:发热、面色苍白、齿龈出血1周现病史:患者2017年7月19日无诱因出现发热,Tmax 37.5℃,咳白色黏痰,每日10余口,不伴畏寒、寒战、盗汗,无咽痛、咯血、胸痛,无腹痛、腹泻,无皮疹、关节痛等;同时出现皮肤苍白、乏力、心悸、劳力性呼吸困难,体位性头晕、黑矇,无昏睡、意识障碍等。

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上呼吸道感染,予广谱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并出现齿龈出血,无鼻衄、皮肤瘀斑、便血、黑便、血尿、关节积血等。

7月24日查血常规WBC 1.1×109/L,NEUT 0.1×109/L,HGB 59g/L,MCV 99.4fl,PLT 49×109/L。

RET 43.9×109/L,RET% 2.78%。

便常规:OB阴性;尿常规无明显异常;肝肾功:ALT 7U/L,TBil/DBil 11.9/5.1 umol/L,Cr 55umol/L,LDH 212 U/L;凝血:PT 10.2s,APTT 25.88s,Fbg 2.257g/L,D-Dimer 3.37mg/L FEU,FDP 23.51ug/ml;补体C3 0.88g/L,C4 0.23g/L;胸部X线大致正常。

予“升白针”治疗1次,患者仍有发热、乏力, 2017年7月26日就诊于我院急诊,完善血常规:WBC 1.21×109/L,NEUT 0.28×109/L,HGB 56g/L,MCV 103.8fl,PLT 27×109/L;肝肾功大致同前,PCT<0.5ng/ml。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早幼粒细胞可见柴束样Auer’s小体,血小板少见。

中性杆状核8%↑,中性分叶核10%↓,淋巴细胞72%↑。

考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泰能1g q8h,云南白药口服。

7月27日复查血常规:WBC 1.87×109/L,NEUT 0.72×109/L,HGB 59g/L,PLT 10×109/L;凝血:PT 15.5s,APTT 28.4s,Fbg 1.40g/L,D-Dimer 43.49mg/L FE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导读:本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blasticleukemia,AML)的M3亚型[1],多伴有异常染色体t(15;17)而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临床上除有发热、感染、贫血和浸润等急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广泛而严重的出血常是本病的特点,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发生原发性纤溶亢进。

经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R),但体内依然会残存约106~108个微量白血病细胞(MRLC),即微量残留白血病(minimalresiduaidisease,MRD)[2],而这些细胞则是APL复发的根源。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联合测定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诊断,即将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M)相联合的MICM分型技术[3],极大地提高了APL诊断的准确率,并为MRD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诊断依据。

本文结合近几年相关学者利用MICM分型技术和D-二聚体检测等在APL上的诊断报道及相应研究成果,对这些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并探讨各诊断方法的优劣。

1血细胞形态学在诊断中的应用1.1血象APL的血涂片观察,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多数为(10~30)×109/L。

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15×109/L以下,明显减少者见于全血细胞减少,但也可有明显增高(M3v型),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也可见少数原粒及其他阶段粒细胞,胞浆易见Auer小体。

1.2骨髓象多数APL病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个别病例增生低下。

各阶段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形态分类以早幼粒细胞为主,占30%~90%(NEC),可见少量的原粒和中幼粒细胞。

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形态异常,大小不一,外形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核扭曲变形,可见双核,核染色质疏松有明显核仁。

胞质中含多量大小不等的嗜苯胺蓝颗粒[4],根据胞质中颗粒的不同可分为3个亚型:粗颗粒型(M3a),颗粒粗大深染密集;细颗粒型(M3b),颗粒密集而细小;变异型(M3v),颗粒极少甚至没有。

1.3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苏丹黑染色(SBB)、酸性磷酸酶(ACP)、非特异性脂酶(NSE)均呈阳性或强阳性;且非特异性脂酶(NSE)不被NaF抑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减低。

通过APL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而对其进行分型主要依据1976年法(F)、美(A)、英(B)三国协作组提出的急性白血病FAB 形态学分型方案及诊断标准(1985年有修改)[5]。

借助光学显微镜和一定的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在形态学上对APL做出初步的分型诊断。

由于仅是凭借人眼进行分型,其在细胞形态的辨认上易受检验人员学识水平、工作经验等因素影响,从而影响对APL分型的准确性;且灵敏度低,对于MRD的监测也很难实施。

近几十年,国际上在白血病FAB分型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大大提高了对白血病诊断的准确性也更利于对MRD的监测[6]。

但利用光学显微镜的形态学诊断也一直被临床沿用,主要由于光学显微镜方便易得,成本相对较低,利于普及,特别是基层医院,可以作为白血病筛查的主要手段;且对于细胞形态典型的病例,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更是有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2免疫学分型在诊断中的应用典型的APL免疫学表型呈CD13、CD33阳性,CD34及HLA-DR 阴性,CD34阳性的APL恶性细胞颗粒小而少,且易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预后较差[7]。

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的不断开发及流式细胞术的广泛开展,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研究得到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APL诊断和分型的准确性[8]。

同时随着流式细胞仪(FCM)性能的不断完善,也使得MRD的检测更为灵敏。

FCM是将单克隆抗体、流体力学、免疫荧光、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测量射门参数在单细胞水平上辨认细胞形态、大小和荧光等特征,其检测快速、简便,特异性好、敏感度高,能对大量细胞进行定量分析,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容易购买,价格相对便宜,便于临床推广。

但由于目前缺乏理想的抗体组合,FCM检测APL患者MRD的灵敏度还较低[9];且随着病程发展,细胞表面的抗原发生改变,亦会导致结果假阴性。

因此,较多研究中心建议同时采用多种不同的免疫表型会使这种影响降至最低[10]。

张红灵等[11]人采用一组四色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组合(CD15-CD11b-CD33-CD45)的流式细胞仪对40例初诊时经形态学及流式免疫分型诊断为APL的白血病患者及其治疗后12例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同时检测正常对照8例。

以CD45/SSC选定粒细胞门,选出其中CD33+细胞再进一步分析CD11b及CD15的表达。

结果发现CD33+APL白血病细胞群均表达CD15-CD11b-CD33+,有少数病例同时含有少量CD15-CD11b+CD33+分化细胞。

而在正常骨髓标本中以CD45/SSC设门粒细胞群CD15-CD11b-CD33+细胞多数为0,以CD15++CD11b++细胞为主,少数表达CD15+CD11b++,CD15+CD11b+,CD15++CD11b+和CD15++CD11b-细胞,表现出与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明显不同的表型。

因此四色组合FCM可用于APL中MRD的检测。

3细胞遗传学在诊断中的应用约70%~90%的APL具有特异染色体t(15;17)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这是APL特有的细胞遗传学标志[12]。

PML-RARα产物可抑制RARα-RXR二聚体,进而使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障碍[13]。

临床上全反式维甲酸ATRT诱导分化治疗能使85%左右的APL患者获得缓解,预后较好;极少数无此融合基因者,维甲酸治疗不敏感,预后较差。

常规细胞遗传学中的染色体检验主要包括染色体显带/非显带技术、染色体高分辨技术和染色体脆性部位显示技术等。

侯继申等人[14]研究表明APL的细胞遗传学与形态学的相关性并不总是一致的。

少数具变异易位核型、变异型APL患者常表现不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易误诊为其他白血病。

其研究的39例APL 患者中有2例APL初诊时被误诊为M2和M5,其中1例早幼粒细胞胞质内富含多个空泡、颗粒稀少,可能与早幼粒细胞颗粒缺失导致空泡形成有关,经核型分析确诊。

因此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在形态不典型的APL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APL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作为经典的分析细胞遗传学方法,已研究的较为成熟,由于着眼于所有染色体因此容易发现新的染色体异常,其主要不足是对于标本质量要求较高,灵敏度较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且对于导致白血病复发的微小残留病监测较不敏感[15]。

4分子生物学检验在诊断中的应用4.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染色体和基因分析技术[16],通过将生物素标记的DNA探针与互补的DNA链染色体原位杂交,荧光显色后显微镜观察,其将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充分结合,不仅用于分裂中期细胞,还可用于细胞分裂间期,拓展了检测范围,提高了白血病诊断和MRD检测的灵敏度[17]。

郑玲等人[18]利用多重荧光原位杂交(M-FISH)技术对20例APL患者进行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相比较,从而揭示了M-FISH对于APL的诊断及其MRD的检测有重要应用价值:M-FISH 虽不如RT-PCR敏感,但其反映的是处于增殖期的单个白血病细胞的状况,通过反复检测可以动态地观察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的消长,似比RT-PCR更能预测白血病的复发。

同时GordonDewaldW[19]在其报道中表明FISH还可以检测一些变异型的RARα融合基因,且检测效率高,利于标准化开展。

4.2聚合酶链反应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用于体外扩增核酸片段的技术[20],在进行APL检测时目前临床常用的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了荧光基团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21]。

赵威等人[22]利用实时定量PT-PCR技术可检测出10-5μg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cDNA中的PML-RARα融合基因,其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且有助于监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

实时定量RT-PCR是在普通PCR反应中加入能与PCR产物结合的荧光探针或荧光染料,使之荧光信号随着扩增产物的增加而成比例增长,仪器实时检测每一个循环结束后的荧光强度,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得出定量结果[23],动态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以及PML-RARα亚型[24],来检测APL 细胞的残余数量和预测复发,还可以预测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反应,从而成为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预防复发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5D-二聚体检测在APL中的临床价值近年来,D-二聚体在帮助诊断凝血系统和纤溶亢进,特别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等方面的临床价值越来越受到医学专家的重视[2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在疾病进程和治疗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广泛而严重的出血[26],甚至出现颅内出血,且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从而继发纤溶亢进。

究其原因,有研究表明因为APL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具有合成释放大量促凝物质的能力,如组织因子,这些促凝物质会激活凝血系统,引起继发性的纤溶功能亢进,当这些细胞增多到一定程度时,血液将呈现为高凝状态,机体内微循环广泛形成血栓,进一步促进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状。

因而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APL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董大鹏等人[27]通过临床上72例APL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检测结果分析得出该指标有较高的灵敏度,能够较好的反应早期患者体内的纤溶亢进及凝血系统激活状态。

通过检测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可以直接反映D-二聚体水平和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因此能够作为APL病情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28],且该指标的检测在临床上简便、快速、成本低,利于普及。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引起DIC的疾病都会导致D-二聚体的增高,因此缺乏特异性,一般只作为APL继发DIC诊断的实用性指标[29]。

综上所述,APL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已不单靠FAB形态学分型,免疫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白血病的诊断,特别是MRD的诊断,提供了更精确,更敏感,更为标准化的检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