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源之间辐射趋势的多尺度研究_以蚌埠天河片区规划影响评价为例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多尺度模拟能够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异质性,为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多尺度模拟是模拟研究的一种方法,它涉及多个空间和时间尺度。

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多尺度模拟包括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如全球、区域、地方等)和时间分辨率(如长期、中期、短期等)。

多尺度模拟还涉及不同类型的输入输出数据,如遥感数据、GIS数据、统计数据等。

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中,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多源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

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遥感技术,构建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

还需要考虑气候、土壤、人口、经济等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多尺度模拟能够提高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多尺度模拟具有以下优势:(1)能够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异质性;(2)有助于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3)为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多尺度模拟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来源不足、数据处理难度大、模拟精度不稳定等。

土地利用变化多尺度模拟的应用前景广泛。

未来,多尺度模拟将应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政策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例如,通过模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多尺度模拟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是理解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尺度模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多尺度模拟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未来多尺度模拟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

“mcr模型”资料汇编

“mcr模型”资料汇编

“mcr模型”资料汇编目录一、基于MSPAMCR模型的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影响研究二、基于MCR模型和重力模型的岷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与优化建议研究三、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嫩江上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四、基于CLUES和MCR模型的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五、基于InVEST和MCR模型的南方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六、基于ERA和MCR模型的陕西沿黄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MSPAMCR模型的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风电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

然而,这些项目在产生清洁能源的也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潜在生态廊道方面。

因此,对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MSPAMCR模型是一种多尺度、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分析模型,可以用于评估不同开发方案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采用MSPAMCR模型,对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的影响进行研究。

我们通过对风电项目的选址、规划、建设和运营等全过程的潜在生态廊道影响进行分析,确定了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我们利用MSPAMCR模型,对不同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估。

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量化处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权重和评价标准,对各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

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综合得分,我们可以确定最优方案。

我们还对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通过对比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际观测数据,我们发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基本一致,这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GIS技术,将空间信息与评价因子相结合,提高了评价的精度和效率。

我们还采用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结果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了用户的理解和使用。

本文采用MSPAMCR模型对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通过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际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模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蚌埠市规划研究报告范文

蚌埠市规划研究报告范文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蚌埠市规划研究报告范文篇一:蚌埠市规划研究报告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

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x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x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x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20__年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x 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x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x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x五”期间蚌埠市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

“十x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x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蚌埠市“十x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

本报告总结了蚌埠市“十x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x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x五”期间蚌埠市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蚌埠市“十x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蚌埠市地区“十x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蚌埠市天河湖水体质量变化及保护对策

蚌埠市天河湖水体质量变化及保护对策

年份项目pH 值溶解氧mg ·L -1高锰酸盐指数/mg ·L-1氨氮mg ·L -1总磷mg ·L -1总氮mg ·L -1石油类mg ·L -1粪大肠菌群个·L -1五日生化需氧量/mg ·L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 ·L -1Ⅲ类标准6.00~9.00≥5.00≤6.00≤1.000≤0.05≤1.00≤0.05≤10000≤4.00≤0.2002011均值7.677.02 3.370.3010.10 1.420.011201502.820.062超标率/%0000100.00100.00050002012均值7.828.26 3.490.4620.11 1.540.023435 2.670.073超标率/%0000100.00100.00025002013均值8.169.72 5.500.2210.08 1.320.0224912.760.111超标率/%00500100.0075.0000002014均值8.037.64 5.930.3280.080.810.0227132.730.025超标率/%0050075.0050.0000002015均值8.198.57 4.340.2420.19 1.080.03838 2.650.098超标率/%0000100.0050.0000002016均值7.568.05 4.500.2520.11 1.020.02912 2.700.088超标率/%100.0050.000000表12011要2016年蚌埠市天河湖水质监测结果注:样品数均为4。

水质类别水质状况Ⅰ~Ⅱ类水质优Ⅲ类水质良好Ⅳ类水质轻度污染Ⅴ类水质中度污染劣Ⅴ类水质重度污染表征颜色水质功能类别蓝色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绿色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游泳区黄色一般工业用水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橙色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用水红色除调节局部气候外,使用功能较差表2断面水质类别与水质定性评价分级安徽北部的蚌埠市处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与资源丰富的中部地区的结合部,蚌埠市不仅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处。

城市生态网络中生态源的界定

城市生态网络中生态源的界定
关于生态源的研究还 存在许 多问题, 如源的生态分类与评价、 源在景观格局 中的形状、 比例和空间配置、 源的
时空尺度与尺度转换等。 因研究关注点的不同, 源的界定至今没有具体 标准, 如何科学定义和辨认核心斑块, 即生
态源, 对于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源 的含义
“ 源” 和“ 汇” 的景观理论研究初期是借鉴大气中的“ 源” 和“ 汇” 的概念而来 的, 如果这一理论应用于生态过程, 在研 究识 别它时就必须和研 究的具体生态过程相结合, 明确研 究对象, 藉此得出景观格局分析才有意义。 因此不
等对城市景观 生态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 而对于源的识别方法阐述较 为简单, 没有统一 的标准。 除此之外, 各研究
者根 据自己的研 究 目标在选取生态源时采 取了不同的标准。 如有学者以南京市生态红线 区域名录为依 据, 筛选研 究区内的自然保护 区、 森林公 园、 风景名胜 区等作为生态源区, 并将其抽象地作为生态源点 对南京市景观格局进行 分析。 陈春娣等 ( 2 0 1 5 ) 在研 究新西兰基督城城市生态网络连接度过程 中, 基于已有数据, 以植物多样性指数排名 在前 5 0 %, 乡土树种 占群落优势种 4 0 %以上, 且树龄在 I 5 a以上的筛选 标准确定源斑块。
的研究尺 度逐渐从 “ 场所” 扩 大到 “ 地方” 及“ 区域” , 应 用范围也愈 加广泛。 时至今 日, 美
国已有大半国土进行了不同尺度的生态 网络 规划和建设实施。 当前,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则, 欧洲正在实施 区域、 国家尺 度的绿地 生态网络构建, 相 对而言,' 2 ̄ J t t 城市生态网络建设还 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学者基于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探讨, 正逐步形成与中国国 I ' l f  ̄符的城 市生态网络 规划理念 。

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分析

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分析

南平圩 电厂 ,形成 5 0 k m长 的污水 团,这次污染 总河长达
3 5 1 k m, 传播 时速平 均 0 . 8 k m / h , 在安徽 境 内流经 1 2 d , 污染
埠市居 民依靠提桶排队买井水来解决饮水 困难 。 2 0 0 1 年夏
旱, 蚌埠 闸上来水较往 年急剧减少 , 为保 障城市饮水供水 , 蚌埠市工业 用水 大户被限制用水而停产 。 可见 , 蚌埠市现状 供水水 源地存在供水 安全 问题 ,已对蚌埠市 国民经济各行 业及社 会稳定构成一定影 响。 因此 , 解决蚌埠市 的城市供水
l 《 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及科技支撑 j i
蚌埠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分析
汪睛 娜


( 中水 淮河 规 划设计 研 究有 限公 司
【 摘
合肥
2 3 0 0 0 1 )
要】 从水质 、 水源地水资源及城 市供 水工程 的供水 能力等方面分析 了蚌埠市现 状城 市饮 用水水源地存在的 问题 , 并按
2 . 枯 水 年 或 枯 水 期 水 源 地 水 资 源 不足
安 全问题 ,对维护社会安定 团结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 现状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存在问题 蚌埠市市 区供水水源地有 2处 ,其常规水源地为淮河 蚌埠 闸上水 源地 ,应急水源地为蚌埠市淮河支流河道天河 湖水 源地。 1 . 蚌 埠闸上水 源地水质达标率低
河长 2 4 3 k m, 据统计 , 污染造成 的损失淮南市 1 4 8 0万元 , 蚌
埠市约 4 0 0 万元 。2 0 0 4年 7月 中旬 , 淮河支流洪汝河 、 沙颍 河、 涡河上 中游地 区出现强 降雨 , 形 成 了较大洪 水 , 河道 内

蚌埠市天河湖水体质量变化及保护对策

蚌埠市天河湖水体质量变化及保护对策

蚌埠市天河湖水体质量变化及保护对策作者:王芳安广靖黄奕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0期摘要天河湖为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其水体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通过总结2011—2016年蚌埠市天河湖水体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天河湖水质变化情况并提出保护对策,以期从思想上重视污染治理,从行动上支持环境保护。

关键词水体质量;总磷;总氮;水体富营养化;安徽蚌埠;天河湖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0-0160-01安徽北部的蚌埠市处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与资源丰富的中部地区的结合部,蚌埠市不仅是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和京福高铁的交汇处。

蚌埠市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境内全长150.7 km。

天河湖坐落于蚌埠市禹会区涂山风景区内,南北全长14 km,是蚌埠市备用水源地之一。

本文对2011—2016年天河湖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其水体质量现状并提出保护对策。

1 天河湖水体质量现状2011—2016年蚌埠市环境监测站对天河湖水质进行例行监测,监测频次为上、下半年各1次,监测的项目主要有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粪大肠菌群、五日生化需氧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天河湖水质现状评价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总磷(TP)依照湖、库的标准值进行评价。

天河湖南、北断面5年监测数据(表1)显示,总磷6年均出现超标样品,其中2014年超标率为75%,其他年份均为100%;总氮6年均出现超标样品,2011—2016年超标率分别为100%、100%、75%、50%、50%、50%;高锰酸盐指数2013年、2014年出现超标样品,超标率分别为50%、50%;粪大肠菌群2011年、2012年出现超标样品,超标率分别为50%、25%;其他项目6年均未超标。

因此,可以看出总磷、总氮为天河湖最主要的污染因子,同时天河湖存在一定程度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一级学科名称 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 专业名称 环境科学、环境

一级学科名称 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 专业名称 环境科学、环境
曹文志(*)
陈能汪
黄金良
彭本荣
6
环境模型与信息系统
研究内容:环境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应用、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海洋管理信息系统等。
特色与意义:以流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海洋管理信息系统为特色,为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服务。
曹文志(*)
江毓武
黄金良
张文舟
黄邦钦(*)
王大志(*)
焦念志(*)
7
环境海洋学
研究内容:环境海洋学是研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规律、寻求人与海洋协调发展的学科。该专业包括河口近岸动力学、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近海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环境生态毒理学。
黄邦钦(*)
史大林(*)
李炎
陈炳章
陈能汪
刘广山
王文雄(*)
王新红
周克夫
洪海征
郭丰
王明华
陈荣
郁昂
6
海洋分子生态学
研究内容:分子生态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包括DNA和蛋白质两个水平)研究生物对其所处环境的适应以及产生这种适应反应的分子机制。海洋分子生态学是围绕着海洋生态现象的分子活动规律这个中心进行的,特别是种群动态的分子机理。本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海洋生物(主要是微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分子进化与分子系统学;海洋微型生物的分子鉴定;海洋初级生产过程的分子机制;浮游植物磷、氮代谢的酶学和分子基础;海洋生物修复环境污染的分子机制等。
三课程设置序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期学分总学时授课语言任课教师职称公共学位英语春季秋季72中文研究生院统一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春季36中文研究生院统一安排自然辩证法概论秋季18中文研究生院统一安排专业学位环境科学前沿秋季54中文生态学前沿秋季54中文可持续发展进展秋季54中文环境化学春季54中文环境生态学秋季54中文环境监测春季54中文10环境管理秋季54中文11环境规划秋季54中文12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春季54中文13环境工程学秋季54中文14生态工程原理与方法春季54中文15水污染控制工程专题秋季54中文16河口与沿岸海洋学春季54中文17海洋立体监测系统秋季54中文18流域与近海生物地球化学春季54中文19生态学研究技术与方法秋季54中文20咼级生态学秋季中文21湿地生态学秋季54中文22选修英文报告春季36中文2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秋季36中文24分子生态毒理学春季36中文25仪器分析及其实验技术秋季2336中文26环境变化研究方法春季36中文27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秋季36中文28放射性核素测量方法基础秋季36中文29环境评价秋季36中文30水文与水环境春季36中文31海岸带综合管理秋季36英文32gis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春季36中文33环境地理学

景观生态学2名词解释+简答

景观生态学2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

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它反映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干扰: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地震监测环境保护的对策探索和实践——以蚌埠地震台为例

地震监测环境保护的对策探索和实践——以蚌埠地震台为例
Nhomakorabea 3期

辉等: 地 震 监测 环境 保 护 的对策探 索和 实践
・ 1 0 7・
2 危及蚌 埠地震 台监 测环境 的典型 事件
2 . 1 距 台站 最 近距 离 1 8 0 1 1 1 处 新 建 城 市 主 干 道
以识 别 的现象 时 有 发 生 , 严 重 影 响 了我 台测震 的
分析 工作 带来 困难 。
2 . 3 地震 观测 水 井点 附近 打井 取水
数字化技术规范》 , 《 规 范》 详 细规定 了距 台站测 震学 科 1 0 0 0 m 范 围 内严 禁 建 设 三 级 以上 公 路 . 电磁学科测 项 1 5 0 0 m 范围 内严 禁架 设高压 电 线 。但是 , 随着 蚌埠 市社 会 经济 的快 速 发展 , 城 市 化进 程 的快 速 推进 , 蚌 埠 地 震 台所 处 的 地 理 位 置
0 引言
地震 监测 预报 工作 是 防震减 灾工 作 的基础 和 重要 环节 … 。 任 何一 次 成 功 的 地震 预 报 都 是 在 准 确、 及 时、 连续 、 可靠 的地震 监 测 资 料 的基 础 上进 行的[ 2 ] 。监测 资料 的连 续 、 真 实 准 确 主要 依 赖 于 良好 的监测设 施 和监 测环 境 。地震 监测设 施及 监 测 环境 的好 坏直 接影 响着 监测 资料 的质 量 。监测
科 的综 合观 测 台站 。在 “ 十五” 期间 , 安 徽省 地 震 局对蚌 埠 地震 台 的 电磁 波 、 测 震 进 行 了 数 字 化 技
坏的台站所得到的错误数据信息进行地震分析和 相 关研 究 , 必然会 得 出错误 的结论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 地 震 监测 设施 和观 测环 境正 在遭 受着 前所 未有 的严

蚌埠地震台土壤气Rn和C02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蚌埠地震台土壤气Rn和C02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蚌埠地震台土壤气Rn和C02地球化学特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蚌埠地震台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是中国地震局设置的重要监测站点之一。

土壤气是地球内部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交换的重要介质,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气体成分。

氡气(Rn)和二氧化碳(CO2)是土壤气中的两种重要气体,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地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研究表明,地壳深部地震前常常伴随着地下气体的异常释放。

氡气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惰性气体,其释放受地壳构造、孔隙水和气体渗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它的释放量和释放速度通常与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

而二氧化碳则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气体之一,其释放与地下岩浆活动、脆性断裂和地下水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对蚌埠地震台土壤气Rn和CO2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前地下气体的释放规律,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蚌埠地震台土壤气Rn和CO2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探讨土壤气中氡和二氧化碳的来源、分布规律以及其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深入研究土壤气Rn和CO2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土壤气Rn和CO2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为研究地震活动的深层机制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揭示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与机制。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提升对地震活动的认识,为地震监测和预测工作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地震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2. 正文2.1 蚌埠地震台土壤气Rn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蚌埠地震台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地处华东地震带,是一个潜在的地震危险区域。

土壤气体是地下岩石活动的重要指示物之一,其中的Rn和CO2等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地震活动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蚌埠地震台土壤气Rn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Rn气体的排放量随着地震前的预兆增加而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地下岩石活动释放了更多的Rn气体。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蚌埠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遥感技术以其覆盖范围广、获取数据快速、动态监测能力强等优势,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本文以蚌埠市为例,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对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通过获取蚌埠市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进行生态环境评价。

遥感生态指数是一种综合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体系,包括绿度、湿度、热度、荒漠化程度和丰度等多个维度。

2. 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蚌埠市的多时相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

其中,遥感数据主要来自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如Landsat、Sentinel等。

三、蚌埠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通过对蚌埠市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蚌埠市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特点。

在绿度方面,蚌埠市的植被覆盖度较高,但城市扩张导致部分区域绿地面积减少;在湿度方面,蚌埠市的水资源丰富,但水体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在热度方面,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在荒漠化程度方面,蚌埠市整体荒漠化程度较低,但部分区域存在土地退化问题;在丰度方面,蚌埠市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四、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蚌埠市不同时期的遥感生态指数数据,发现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趋势。

绿度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表明部分区域绿地面积减少;湿度指数呈现波动变化,水体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热度指数持续上升,城市热岛效应加剧;荒漠化程度指数基本稳定,但部分区域存在土地退化风险;丰度指数略有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一定影响。

五、影响因素分析影响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农业活动、人类生活等。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蚌埠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遥感技术以其大范围、动态、客观的监测优势,为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本研究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对蚌埠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蚌埠市为研究区域,该市位于安徽省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举发展的城市。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遥感卫星数据,包括Landsat、Sentinel等系列卫星数据,时间跨度为近十年。

同时,结合蚌埠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作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

RSEI是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包括绿度、湿度、热度、干燥度和道路密度等多个因子。

通过分析这些因子的变化,可以有效地评估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 遥感数据处理:对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图像融合等,提取出绿度、湿度等生态因子。

2. 生态因子分析:对提取的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了解其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

3. RSEI计算与评价:根据RSEI模型,计算蚌埠市的RSEI 值,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4. 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RSEI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直观地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

四、研究结果1. 绿度变化:近十年来,蚌埠市的绿度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地覆盖率逐年提高。

2. 湿度变化:蚌埠市的湿度整体上保持稳定,但在某些工业区和城市热点区域,湿度有所下降,可能与工业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3. 热度与干燥度变化: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热度与干燥度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蚌埠市作为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的生态环境信息。

因此,本研究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对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该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手段,以遥感生态指数为评价指标,对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研究。

遥感生态指数是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提取遥感数据中的植被、水体、土地利用等信息,综合评价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

卫星遥感数据包括Landsat和MODIS等数据源,地面实测数据包括土壤、气象和水文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的遥感生态指数。

三、蚌埠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根据遥感生态指数的评价结果,蚌埠市生态环境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改善趋势。

具体表现为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水体质量的改善以及土地利用的合理化等方面。

其中,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表现之一,这得益于该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等工程。

同时,水体质量的改善也表明该市在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生态指数,可以发现蚌埠市生态环境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导致部分生态用地被占用,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另一方面,该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工程等,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保护。

因此,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蚌埠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蚌埠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蚌埠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动态分析作者:张柏秀杨武年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16期摘要:指出了安徽省蚌埠市是省内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蚌埠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迅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充分了解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变化,利用遥感(RS)及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安徽省蚌埠市2000年和2005年两年的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ENVI以及FRAGSTAT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蚌埠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以及其景观格局的动态特征。

结果表明:5年来,从土地变化总体来说,城乡居民及工矿用地和耕地增加,未利用地减少,研究区受人为活动影响剧烈。

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蚌埠市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45041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扩张,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宏观、实时、动态地监测生态变化的需求,而土地利用(LUCC)是研究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

大量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景观格局分析是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及空间配置的方法[1]。

蚌埠市作为安徽省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淮河第一大港。

蚌埠市更是全国性交通枢纽之一,合徐、界阜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宁西铁路等在此交汇。

目前已有许多专家对安徽土地利用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对蚌埠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笔者结合遥感以及景观格局,分析了蚌埠市2000- 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2.1研究区概况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北纬32°43′~33°30′之间,东经116°45′~118°04′之间,四季分界显著,季风明显,日照充足,降雨量适中。

基于放射源理论的区域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基于放射源理论的区域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 2007, 16(4): 1299-130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239030)作者简介:陈 平(1965-),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田水利规划、水文资源及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E-mail: ccpp888000@基于放射源理论的区域生态系统评价方法陈 平1, 2,罗 静3,李菲菲1,崔广柏21.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2. 河海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3. 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江苏 淮安 211700摘要: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定量评价方法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放射源理论出发,首次将生态影响距离、生态源及生态影响效应的概念引入分析评价中,提出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定量评价方法,并建立了基于景观空间格局的区域生态系统生态影响的定量计算公式。

甘垛镇新庄片和横泾镇沿荡片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原理简明、结果直观,为区域生态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了定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区域生态系统;景观空间格局;生态影响距离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4-1299-05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

生物群落与生境的统一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区内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1]。

景观是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群落的栖息地。

在人类活动占优势的景观内,大量人为干扰不断的改变着景观格局,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产生新的景观格局。

因此,景观可以被看作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斑块的集合,每一斑块都反映了它们不同的干扰历史,这种斑块集合就是所谓的景观“镶嵌体”(inlay )[2]。

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

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

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自然保护【发文字号】蚌政办[2016]30号【发布部门】蚌埠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07.15【实施日期】2016.07.1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蚌埠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蚌政办〔2016〕3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蚌埠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7月15日蚌埠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任务分解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发改委等9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蚌埠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发改环资函〔2016〕194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各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我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围绕《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逐项分解落实,形成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协同推进、保障到位的推进体系。

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将我市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主要指标分解《实施方案》确定的5大类52个具体任务指标是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的主要标准,各县、区(市高新区、市经开区,下同)和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具体指标体系分工(附件),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重点任务分解(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落实主体功能区划战略。

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明确蚌埠市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布局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禁止开发区,根据不同的主体功能分区,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和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i j
( ) 1
) 式( 中, D i 所穿 1 i j 是从源j 到 空 间 某 点 越景观基面的 欧 氏 距 离 ; R i 是某点对位移的 对 源 所 在 单 元 赋 为 1) 阻力系数 . 反映 ≥1, f( 从任一点到 所 属 源 的 距 离 关 系 ; c r等值面可
] 1 6 1, 1 4 - 反映生态源向外辐射的空间趋势 [ .
2 , , , 东至合徐高速( 区, 植被条件优越 . 本文讨论的天河片区面积 1 蚌 埠 市 区) 西至淮河( 马 城 镇) 南 m 3 5k
至凤阳界限 , 北至淮河 ( 淮上大道 ) 现状大多由郊区生态保护地转变而 来, 建 成 区 则 镶 嵌 其 间. 规划方案 .
收稿日期 : 0 3 1 8 2 0 1 4 -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5 1 3 7 8 1 2 7 , : ; 男, 硕士 ; 敬 东, 男,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通讯联系人 , 王新军, 男, 作者简介 :杨天翔 ( 7—) l t d@2 6 3. n e t 9 8 E-m a i 1 j j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a i E-m l f u d a n l a n n i n i . 1 6 3. c o m. @v p g p
农田 3 0 水域 6 0 村庄用地 8 0 城镇建设用地 1 0 0 铁路 高速路 、 7 0 一般公路 5 5
1. 2. 3 复合尺度研究 ) 实现生态格局的多尺度研究 . 粒度是由特定物种行为识别空间异质性的最 小 本文将基于粒度 ( n r a i g
] 2 2 3, 1 1, 1 9 - 本文将基础生态阻力格局设为 1 单位 , 或个体与景观互动的行为学尺度和 “ 精度 ” 范围 [ . 0m 0m×1 9, 1 3] 3, 2 0, 2 ) , ( 利用 AR 符合许多小型物种与景观互动的粒度 [ 双线性内插 ) 进行 递 C I N F O的R e s a m l e工具 ( p [1] ; 各 粒 度 下, 归重采样 , 将格局的粒度上推至1 对任意两个生态源分别用 0 m 和1 0 0 m1 0、 3 0、 6 , ( ) 两源间的辐射廊道将由 及其叠加值 不设最大距离 得到各源的 和 c r c r c r最 t D i s t a n c e r i d o r C o s C o r Σ Σ
淮河石榴生态园 ( S 1)
天河口湿地公园 ( S 2)
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可成为生物集聚地 ,
天河源生态公园 ( S 3)
通过开发游憩资源进一步发挥其生态价值
[ 1 4] 包括植被覆盖率 、 类型 、 地形和人为干扰等因 生态阻力取决于景观基质对物种位移活动的适宜度 , [ 2, 1 7, 1 8] 为消除景观界面信息受可变栅格的 影 素. 一般的 , 源与目标间生境适宜性越高 , 生态阻力系数越小 . , 响( 也鉴于用地规划提供的信息有限 ) 本文引入一种基于用地边界内绿地比例的 “ 混合像元 ” 来量化 R i:
第5 3卷 第6期 1 4年1 2月 2 0
复 旦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 J o u r n a l o f F u d a n U n i v e r s i t N a t u r a l S c i c . 2 0 1 4
( ) 1 0 6 7 3 0 7 4 2 0 1 4 7 0 4 2 7 0 0 1 文章编号 : - - -
区域生态源之间辐射趋势的多尺度研究 — — — 以蚌埠天河片区规划影响评价为例
杨天翔 , 敬 东, 吴锦瑜 , 邱 洵, 王新军
) (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上海 2 4 3 3 0 0 摘 要 :最小累积阻力 ( 模型是量化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法 , 但模型的尺度问题在空间研究和实践中一直得 MC R) 不 到重视 . 以蚌埠市天河片区为例 , 拟在不同尺度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探究 . 根据片区内生态源 S S 1、 2 和S 3 首先在粒度 1 基 于 MC 和生态阻力格局 , 0、 3 0、 6 0m 和 1 0 0m 下进行现状研究 , R 模型得出生态源之间辐射廊道 ) 和由累计阻力 ( 构成的联系功能矩阵 ; 再对规划方案 进 行 类 似 操 作 . 为评价规划对现状各尺度生命过程的影 c r 响, 分别以 K 结 论 :在 各 生 态 源 之 间 , a a 指数和c r 相对变化量揭示规划后廊道格局和源间 联 系 功 能 的 变 化 . p p 方案在 1 且S 在S S 0 0m 粒度下对原先生命过程促进最大 , 2 和S 3、 1 和S 3 之间的廊道 在 该 粒 度 下 将 有 变 动 ; 2 和 并在该粒度下使廊道格局发生变化 ; 在S 方案在 1 S 0m 粒度下对原先生命过程促进最有限 , S 3、 1 和S 3 之间 , 1 和 方案在 1 0m 粒度下对原先生命过程干扰最大 . S 2 之间 ,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源 ;粒度 ;尺度推绎 中图分类号 : X 3 2 1 文献标志码 :A
第6期
— — 以蚌埠天河片区规划影响评价为例 杨天翔等 :区域生态源之间辐射趋势的多尺度研究 —
7 3 9
“ 生态阻力格局 ” 可通过 AR I N F O的R a s t e r模块得到 . C
表 2 不同绿地类型的生态阻力系数 ( r i) g . 2 T h e e c o l o i c a l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d e x( e n s a c e r o f r e T a b g p g i) g
潜在生态源 现状条件 ( 现场调研确定 ) 濒临淮河流域 , 土 壤 肥 沃 且 现 状 植 被 指 数 较 高, 林 地面积较大 处于天河门户与水环境交界面 , 植被覆盖区域面积 较大 处于天河水系 上 游 , 岸 线 绵 长, 植被覆盖区域面积 较大 拟定规划措施 通过专类公园和 “ 城市绿 心 ” 建设, 发挥生物多样性及 多尺度的辐射功能
R v r r l 1-g . g g i= i× [ i× i+ i× ( i) ]
( ) 2
) ; 取相关规范下限 ) 式( 中, i 所属用地类型的绿地覆盖率 ( r l 2 g g i 为栅格 i 和r i 分别为绿地和其他用 ) ) ] ) 单位 :( 存 地类型的生态阻力系数 ( 结合文献 [ 中的赋值确定 , 表 2~3 坡度因子 v ° 2, 3, 1 4 . i 与坡度S i( 在如下数量关系 : 1 v . 1 2 +1. 2 l n i=8 S 1-0. 0 1 1 i ( ) 3
湿地 2 天然林地 4 风景区 1 0 苗圃 园地 、 1 8 草地 2 2 其他城市绿地 1 5
表 3 其他用地类型的生态阻力系数 ( l r i) a b . 3 T h e e c o l o i c a l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d e x( h e r s o r t o f l a n d o f o t r l u s e T - g i)
1. 2. 2 基本方法及假定 基本研究将首先 预 定 区 域 内 生 态 源 的 位 置, 再通过用地类型 、 坡度等确定介面的景观 生 态 源” 阻力 , 进 而 由 MC 的辐射 R 得出“ 特性 . 根据岛屿 生 物 地 理 学 , 大型斑块有更高
8] , 是保护生物多样 的异质性 或 物 种 承 载 力 [ 1 4] ; 河岸的生境交错带又有显 性的重要源 地 [ 8, 1 3] 因 此, 连 续、 大面积的湿 著的 边 缘 效 应 [ .
探讨区域生态源之间辐射廊道的多尺度研究 .
1 案例与研究方法
1. 1 规划片区概况 蚌埠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区 , 光照 、 水 热 充 沛, 暖温带阔叶林造就了较高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 共 中国鸟类野外调查名录 ) 全市四方湖 、 沱湖 、 三汊河等多处设有重点湖泊或湿地保 育 包含 2 3 0 多种鸟类 ( .
7 3 8
复 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第5 3卷
的定位将以生态保持为前提合理分配产业功能用地 . 研究将采用 1 现 0m 的规划片区用地现状图 、 0m×1 和用地规划方案作为基本数据 . 状地形 ( 1 9 8 4 投影 ) WG S 1. 2 研究方法与数据预处理 1 MC R 模型概述 1. 2. ) 、 距离和景观介面 , 累计 阻 生态安全格局取决于景观组分间的关系 , s o u r c e s MC R 模型包含了源 ( e c o - 力c r 展示了从源到目的地位移所须的过程代价 : , …, …, c r = fm D i = 1, m; n. 2, 3, 2, 3, j = 1, i i) i n× j ×R ∑(
) 生态安全格局 ( 考虑了空间复合系统中潜在的过程分布 , 有助于维护或 l o i c a l S e c u r i t P a t t e r n s E c o g y
1] ; , 控制某 类 生 命 过 程 [ K n a a e n等于1 9 9 2年提出最小累计阻力( M i n i m u m C u m u l a t i v e R e s i s t a n c e p 2] 由于 MC 以揭示区域内潜在生命过程的概率和可能性 [ 包括斑 . R 模型考虑了物种的多样化活动 ( MC R) ) , 、 ) ( 块内 斑块间的迁移和扩散 和景观异质性对欧氏距离 E l i d e a n d i s t a n c e s 的修正 现已被普遍用于区域 u c 1, 3] 然 而, 纵 观 国 内 模 型 研 究 和 实 践 经 验, 生物的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变化的 研 究 中 [ 格局和过程互动的 . ] 1 1 4 - 多尺度问题 ( 特别是主体的行为尺度 ) 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重点 [ . 8] ; 其 中, 尺度指研 所有空间学科的研究对象必然是一个具有等级 、 时空尺度和格局特征的复杂系 统 [ 1 2] 等级理论( 认 为, 景观格局和过程 究现象或事件时采用或涉及的空 间 或 时 间 单 位 [ . r a r c h T h e o r H i e y y) , 间的互动在不同尺度下有不同表现 ( 如 :大 尺 度 更 易 呈 现 低 频 、 慢 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又存在相互作用 [ 8, 1 2] , ( 基于不同尺度的演绎 、 逻辑和结论具有多元性 . 如 :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 ) 因此 , 生态安全格局理 8] , 格 局与 过程的 多尺 度、 论和实践要明确对象的尺度属性 [ 多维度耦合必将是未来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 4] 4, 7, 8, 1 3] , ) 本文 将 以 MC 也应当是空间显式模型 ( 要考虑的因素 [ 题[ . a l l E x l i c i t M o d e l s S a t i R 模型为例 y p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