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1. 作者。
-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2. 写作背景。
二、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4段):批判“送去主义”- 第1段:开篇点题,指出“闭关主义”的危害,“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是有了“送去主义”。
- 第2段:“送去主义”的表现,如“学艺”上的送古董、送画、送活人等。
- 第3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同时指出这种做法的危害,“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 第4段:提出“拿来”的观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在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正面主张。
2. 第二部分(5 - 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内涵。
- 第5段:以“大宅子”为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一是“孱头”式的逃避主义,“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 二是“昏蛋”式的虚无主义,“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 三是“废物”式的投降主义,“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 第6段:提出“拿来主义”者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他占有,挑选”。
- 第7段:具体阐述“挑选”的方法:- 对“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要“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即吸收使用。
- 对“鸦片”(文化遗产中既有毒害又有用处的部分),要“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即批判地吸收。
- 对“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要“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即保留一点作历史的借鉴,其余加以摒弃。
- 对“姨太太”(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要“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即坚决抛弃。
- 第8 - 9段: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三、论证方法。
1. 比喻论证。
语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鲁迅一、读音吝啬(lìn) 孱头(càn) 糟粕(zāo) 残羹冷炙(gēng)脑髓(suǐ) 蹩脚(biē) 徘徊(pái) 衣冠楚楚(guān)自诩(xǔ) 荫庇(yìn) 礼仪(yí) 礼尚往来(shàng)譬如(pì) 松散(sǎn) 给与(jǐ) 磕头贺喜(kē)二、文学常识1.《拿来主义》是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文化界的种种错误认识写的一篇关于如何对待和外国文化和古代文化遗产问题的著名杂文。
在文章中他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2.《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按照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以及实行拿来主义以后的必然结果的思路展开的,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者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3.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论文集《且介亭杂文》《坟》;其余均是杂文集。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4.《拿来主义》中,鲁迅形象地将文化遗产比喻成大宅子,并概括了三种人的错误态度:孱头采取不敢接受的态度,混蛋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废物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占有、挑选、继承、学习,也就是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模仿形成完全是自己的东西,创新是最终目的。
5.对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鱼翅”,我们要吸收,对待“鸦片”,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对待烟灯和烟枪,我们要留一点做历史的反面教材,对待姨太太,我们绝大多数应当清除坚决抛弃。
6.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
拿来主义课文解析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
文章首先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以及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然后提出要实行“拿来主义”,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即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同时,鲁迅先生也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把有益的拿进来,有害的赶出去。
他以“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认为其中既有有用的东西,也有鸦片等害人的东西。
因此,应该把有用的东西拿来,把有害的东西赶出去。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一种双向交流。
他主张既要送去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要从外国文化中拿来有益的东西。
总的来说,《拿来主义》是一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杂文。
它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反动派的无耻卖国罪行,也阐明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批判地继承。
这篇文章被选入多个课本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借用拿来主义的观念,主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鲁迅的观点是勇敢的、彻底的、辩证的,具有汉唐气魄。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文章围绕“拿来主义”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鲁迅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态度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要盲目地模仿或排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鲁迅看来,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拿来主义》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鲁迅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对巨人思想和情怀的感悟,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杂文而没有写长篇小说。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如何让语言表达得更有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
高一语文必修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今天读起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力量。
这篇文章主要阐明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的态度。
所谓的“拿来主义”精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其哲学依据在于辩证否定观。
银川君翰一对一辅导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一新版,第12课《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知识点总结《拿来主义》鲁迅一.知识目标: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明确鲁迅所针对的那个时代特点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学会立论驳论相结合说理、抒情;学会根据语境辨识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本文十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第二部分则是正面论述“拿来主义”。
采用“破”字当头的迂回笔法,先破“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这就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点明国民党反动派与腐朽的清政府一脉相承,提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
批判“送去主义”即是对“拿来主义”的肯定,前者的危害提示越彻底,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文章的立论更鲜明有力。
2.对“送去主义”的批判及其手法:鲁迅批判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列举了三件事。
行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干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勾当,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葬送了大片国土。
这三件事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且善用反语:是“一点进步”等,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
3.“送来”与“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二者加以区别?“送来”是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到文化对我国进行贪得无厌的侵略和掠夺,以实现亡我野心。
“拿来”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滋养本身。
二者虽一字之差,却本质迥异,将二者区别,既可明辨是非,又可使立论更加鲜明突出。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解析《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拿来主义》课文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必修一语文 拿来主义
必修一语文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观察和思考,提出的一种文化策略和思想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行为,如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崇洋媚外等。
他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都不利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进步。
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思想,即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不盲目跟从和模仿。
鲁迅认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才能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和发展。
总之,《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现实意义的文章,它呼吁人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不断学习和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完整版)《拿来主义》
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新
“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 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①“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 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 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 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 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来主义” 的主张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大宅子”实际指的是什么?对待文化遗产,
文
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2)、“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
的?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文章结构:
①送古董 ②送古画、新画 ③送梅兰芳(人)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 的?
闭关主义 枪炮打开大门 送去主义
残羮冷炙
suǐ
脑髓
càn
孱头
xǔ
自诩
掌握下列词语:
变 故: 意外发生的情况、灾难。
自 诩: 孱 头:
自己夸耀。诩,夸耀。 懦弱无能的人。
无缘无故: 没有任何原因或理由。
博而不精: 广博而不精深。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冠冕堂皇: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残羹冷炙: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 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 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 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思考
• 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么理解?
◎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 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 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 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12课拿来主义(共52张ppt)
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
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 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 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 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特点: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且介亭杂文》缘起
➢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 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 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 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 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 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 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 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
“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 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 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 个条件,就不能达到论证效果
类比论证
Eg:《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 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 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以催进‘象征主义’”。
作者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2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
本文以拿来主义为标题,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动向,并对这种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下是《拿来主义》的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原文:我们现在有些文人,就叫做拿来主义的。
凡所见所闻,索性只是拿来,模仿一下,修改一改,就用。
其结果,而使他们有了聪明伶俐的名气。
似乎总在他们口口相传中获得一种美丽的力量,忽然而然,成了一股潮流。
我身为文科出身的人物,又生在中国之绝世的困境之时,未免饱以异闻足以悲悯的情感,彷佛没有依靠了。
我三四十年的在都市的生活里,可惜一切信心,除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总有那么亮人的希望,又因而总有一些可怕的日子。
我和江湖比较过,我赞美巫山奇女子和古人中各色丑恶之徒,皆只发表个人的高尚或光荣。
一点尊严像江湖,没有。
但我不赞美拿来主义。
原因何在呢?恐怕命的最后一字已写在揭不破但却又总要破的这个“理”上,虽然没有斧凿破的恐怕。
古人积累的涌泉,所闻到的蛙声,所见的山光,一时一时局外流人,如苍飛赴耕者之去留间,没有一个真正觉察它们悲愉、恶俗,乖激、暗妩、浅薄、深动,真实地接触它们的地方。
在那新的illumination,但是没有它们,就不见这一奇丽之势。
应该到现在为止!这一种拿来主义横暴跋扈了将近一世纪了。
它几乎赶尽了《杂剧》的曹郎、鲁人。
其陆用的,凡实事一概抄写,仿佯,顺风行舵;其海用的,凡希奇的新鲜的情调,一切请款,小册子,皆取之不穷。
其至繁艳而又巫山,但因它的原则,终究那么嘲笑着自己。
拿来主义只是来拿来,来当覆盆草的,知道为什么么?那是因为中国的文学是一个漩(xuan)涡,在其中,谁要去批判呢?何况,中国现成的东西却太质脆,失了尊严;到了这个时势,人们那么需要哥的笑,怎么去批判拿来主义呢!所以拿来主义可以长存。
所以吗,拿来主义终于有了重要的担子哪!只有拿走的东西才有赏值,否则不过只是碑石之类的——《拿来主义》鉴赏:《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犀利批判的一篇文章。
拿来主义课文梳理
- 用尼采自诩为太阳,结果发了疯类比只“送去”不“拿来”的危害,形象地说明“送去主义”的不可取,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3. 比喻论证。
- 在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把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分别比作“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拿来主义”者应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部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 第4段:指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没有东西可送,只能讨残羹冷炙做奖赏。
2. 第二部分(第5 - 9段):阐明“拿来主义”
- 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拿来主义”。指出“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 第6段:通过“譬如”的比喻论证,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 对“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即吸收、采用。
- 对“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即批判地吸收。
- 对“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基本是糟粕部分),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即只保留一点作为历史的见证,其余的加以抛弃。
四、语言特色。
1. 幽默犀利。
- 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挂”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态,“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辛辣地讽刺了他们的媚外行径。
2. 形象生动。
- 文中大量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的一系列比喻,把复杂的文化遗产问题阐述得清晰明了,让读者易于理解。
- 一是“孱头”式的逃避主义,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 二是“昏蛋”式的虚无主义,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鲁迅《拿来主义》(共55张PPT)
即闭关锁国,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 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
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二百年。 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清时只开广州一处 对外通商。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 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 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 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 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 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
破 ( )
送去主义 (1—4)
立 ( )
拿来主义 (5—10)
1) “闭关”锁国 “送去”卖国
2)没有人说“拿来”
3)一味“送去”,国势日衰 4)“抛来”与 “抛给”“送为“来什拿”么来要” 5)“送去”之外,还要 “拿来”(1—7)
6)“送来” 有害,不敢拿
7)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8)批判三种错误态度 9)正确方法 占有 挑选 10)小结
尼 采 不 是
中 国 也 不 是
(地下的煤)
对比论述:
把正反两方面论点加以对比。 使正反方面显现得更加鲜明突出,揭示 反面论点错误,衬托正面论点正确。
类比论证:
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 事物进行比较类推。
“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 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
中性的,无轻 蔑侮辱的恶意
“拿来”是“占有,挑选”,根据需要, 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以便使人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
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导读:鲁迅《拿来主义》课文全解《拿来主义》课文全解★课文整体感悟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
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
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
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二、领悟内容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六单元第六单元《拿来主义》知识点清单12 拿来主义一、重点剖析1. 本文是如何围绕“拿来主义”进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先破后立。
从全文来看,虽然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先用大量篇幅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破;一一驳倒后,再引出“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立。
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就越有力;前者的危害被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就越充分。
因此,从批驳入手,再转入正面立论,显得水到渠成,鲜明有力。
(2)破立结合。
文章破中有立,在批判“送去主义”时(破),作者提到“拿来”(立);同时又立中有破,在论证“拿来主义”时(立),先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破),再指出实行“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占有”“挑选”和创新最后得出结论,(立)。
2. 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时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借此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反面典型,请概括其表现及比喻义。
“姨太太”等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对待它(她)们的态度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 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赏析:“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的是西方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
“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文章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将“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讽刺。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赏析:“捧”字活画出“送去主义”者奴颜婢膝、毕恭毕敬的姿态;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讽刺了“送去主义”者招摇过市、自吹自擂的可怜相;“发扬国光”加引号表示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这一反语揭露了“送去主义”者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丑态。
第12课《拿来主义》 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 统编版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任务1:寻找文章中出现的主义,完成表格填写
类型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送来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影响 丧权辱国
亡国灭种, 大受其害,全盘 贻害子孙 排斥外国文化
人成新人,文 艺成新文艺
作者对这几种主义都持什么态度?
态度?
否定 破
表现 实质
危害
自己不去,
枪炮打开大门,
解题
用手将某物从较远的地方搬到较近的地方。 对事物 或现象的系统看法或主张。
题目“拿来主义”是本文的论题。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发扬 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 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 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当这些词出现在你眼前时,你会想到什么?
重庆丰都一寺庙内供奉日本邪神
日本动漫风靡
毒教材 事件
韩剧热 引进国外的综艺节目
洋节日盛行而传统节 日被逐渐遗忘
活动设计
毛泽东: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今天我们依旧面临着文化冲击与抉择。 面对外国文化与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做”? 早在上世纪鲁迅先生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直到今天依然适用。
拿来主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梳理内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 文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
揣摩品味文中重点语句,体会犀 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比喻论证和边破边立的论证 方式,领会比喻论证的运用之妙, 掌握先驳后立的论述思路。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与外国 文化的态度,思考“拿来主义” 的现实意义。
第12课《拿来主义》 教学课件 2024-2025学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研习第一部分: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
现力。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 法。
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 头。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 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作者对于 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存成算。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 喻大,深入浅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这就是幽默的力量。鲁迅的幽默 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 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的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鲁迅
拿来主义
远去的鲁迅
—— 勇者举刀向强者
这是一个文化战士的形象,他以笔为枪,以文字为子弹,洞穿历史的虚伪,直逼现
实的丑恶。
杂文:是报刊上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以形象说理为主的,短小,活泼,犀利的 文学体裁,是“战斗性的文艺作品”(夏衍);是“文艺体裁的一种”(唐弢)。
韩流 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它谐音于“寒流”, 暗指我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地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韩流”这两个汉字 频频出现在韩国的媒体上。一些报刊甚至刊登连载文章,介绍“韩流”在中国及其 他亚洲地区的流行情况,并且认为“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韩流”现 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 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
20世纪30年代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 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 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 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拿来主义鲁迅》课件
鲁迅认为,“拿来主义”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态度和价 值观,它要求人们既要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又要 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拿来主义》的艺术手法
《拿来主义》采用了讽刺和比喻 等修辞手法,语言幽默风趣、言 简意赅。
鲁迅通过讽刺当时社会上一些人 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揭示了他们 的丑态和荒谬之处。同时,鲁迅 也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道理 具体化、形象化,使得文章更加 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Part
02
《拿来主义》概述
《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国家积贫积弱,社会矛盾尖锐。鲁迅深感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但同时也看到了 许多人对文化遗产的漠视和盲目否定。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拿来主义》一文,旨在批判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全盘 西化”和“全盘否定”两种极端思想,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自信
“拿来主义”体现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和对外来文化的开 放态度,认为本国文化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吸收外来 文化的优秀成果,共同创造新的文化。
自主发展
“拿来主义”强调自主发展,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发展方 向,选择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不是盲目地跟随 外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Part
04
《拿来主义》的影响与评价
Part
05
鲁迅其他作品介绍
《狂人日记》
总结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具有划时代意义。
详细描述
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 会的残酷和吃人本质,是鲁迅对封建 礼教的深刻批判。
《阿Q正传》
总结词
塑造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阿Q形象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鲁迅《拿来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2020-12-24鲁迅《拿来主义》1今天,我和爸爸读了一篇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
这是鲁迅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发表在《中华时报。
动向》上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了中国人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
开始,中国人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整个封闭了自己。
再到把东西送出去,但不根据礼尚往来的规矩,说:“拿来!”中国人怕了“送来”的东西,先是英国的*片、德国的废枪炮,接着是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直到印有日本“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在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有选择地拿。
要拿到好的,首先,要挑选、辨别。
如果班里有个同学,十件有九件不如你做得好,但有一件比你强,你要不要向他学习呢?如果你要让自己更优秀,显然是要向他学习的。
而学习的前提就是虚心,不能因为你其他方面比他强就看不起他。
在写作文时,面对作文题目,你也许有许多素材可供选择,然而,这时你应该想想,什么素材写起来更有新意,更合题意。
你要迅速地做出最有价值的选择,最后选定一个,把它“拿来”!可是有些东西是否拿来就要考虑了。
一个同学玩电脑游戏十分入迷,水平极高,常和一群玩友吹牛,他似乎有了人气市场。
当你于一旁“隔岸观火”,你是否感觉自己被冷落了?你要不要也加入他们玩游戏的行列,从而和他们一起交谈呢?再则一伙人在一起吸毒,你会加入吗?面对如此诱惑,到底是该“拿”还是该“舍”,相信聪明的你会做出合理的选择。
读罢此文,爸爸也是感慨颇多:如果我们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我们就必须向其他国家、民族认真而有鉴别地学习精华。
同时还应当有自信。
在学习过程不忘自我,不失自我。
同样应当不自私,学习不是为一已、一家、一集团的利益,是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总之,我们应保持清醒,既不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沾沾自喜,也不因别人真诚或故意的称赞而麻痹。
学习其他国家、民族优秀的东西,发扬我们国家、民族历史上优秀的东西,努力创造更优秀的东西--包括制度、经济、文化、道德等,这应成为我们共同的使命!鲁迅《拿来主义》2再次拜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我的心深深地被吸引,为先生在当时的社会局面之下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感到惊讶,更加深了我对先生的敬仰崇拜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水娇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作品、写作背景及杂文的文体特征。
2、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3、体悟本文辛辣生动的语言风格、4、探究文章的论证方法及破立结合的写作手法。
5、联系现实,探讨“拿来主义”在现实社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
2、探究文中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梳理——探究——感悟【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2、作品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3、背景: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中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中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中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4、杂文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
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是富有浓厚的文学性何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
杂文特点: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好的杂文,被称为“匕首”或“投枪”。
5、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及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这种方法是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类比论证: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
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对比论证: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论证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学习过程】一、默读全文,初步感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孱头脑髓自诩吝啬国粹蹩进残羹冷炙2、解释下列字词:(1)礼尚往来:(2)残羹冷炙:(3)冠冕堂皇:(4)孱头:(5)鱼翅:(6)国粹:3、反复诵读,品味下列句子准确、生动的语言特征。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除了作者所提出的“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主义”?它们有什么表现及后果?2、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3、什么是“拿来主义”?4、对大宅子有三种不同人物,请大家小组讨论,从心理、行为两方面来分析他们的本质特点。
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或者古代文化遗产。
人物孱头昏蛋废物心理行为本质特点5、“拿来主义”者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是怎么占有,挑选的?通过比较,大家说说这些比喻的内涵是什么?(小组讨论)名称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特点态度做法本质内涵6、“拿来主义”是怎么对待文化遗产的?实现“拿来”的条件是什么?7、梳理文章结构,列出文章的文章的提纲三、激活思维,探究感悟。
1、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那几种论证方法?2、本文在立论方式有什么特征?四、反思感悟。
1、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认为鲁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为当代人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学习鲁迅了,那么你如何看待这种想法的?2、鲁迅的“拿来主义”对现代的我们是否指导意义?【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孱头(chán)鱼鳍(qí)冠冕(miǎn)残羹冷炙(zhì)B、叠巘(xiàn)寒蜩(tiáo)酹酒(lâi)羽扇纶巾(guān)C、蟊贼(máo)湖泊(pō)按捺(nâi)负隅顽抗(yú)D、内讧(hîng)羌族(qiāng)匍匐(púfú)铤而走险(tǐng)2、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领导作决策,明明违背法律、法规,却很容易地戴上冠冕堂皇的“帽子”得以实施。
B.大量的残羹冷炙都被专利拥有者盘剥而去,对我们的企业而言,剩下的利润也能使人胃口大开啊。
C.因为台湾当局拒绝公布贿选人名单,岛内民众在星期四对此勃然大怒。
D.社会大环境是中小学生“礼尚往来”的主要原因,而家长的言传身教亦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延伸阅读】足球中的拿来主义中国足协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职业化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技术上的东西,很早就有人出去了,从最早的古广明、迟尚斌,再到职业化初年把整个年轻的健力宝送到足球王国巴西,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流洋的球员,杨晨,李金羽,谢辉,孙继海,李铁,邵佳一他们,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把杜威送到哪哪。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他们出去对提高中国足球有什么关系,总之,现在出去的人是越来越年轻化了,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礼仪,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夸过他是太阳,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
中国足球的水平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好,外国人能把中国出去的球员当盘菜吗?(就是菜的话,出去的球员都是大咸菜)。
外国俱乐部夸中国的球员有潜力。
他们的拿不出东西,大腕球员不来,只好夸咱们的球员。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其实甘肃天马的加扎就是一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瞎怕了。
先有英国的足球流氓(中国有了),东南亚的赌球开盘,意大利的黑哨(中国裁判学会了)。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
(我在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勉强)。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原话。
低素质的中国足球人很难领悟)假如我们有幸学会了“巴西”(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西队吗???),或者学会了南斯拉夫(中国队会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雄鹰吗???),我们不思进取,照样玩儿完。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
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
<p align=right>周水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