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丝虫

合集下载

钩虫丝虫旋毛虫

钩虫丝虫旋毛虫

丝虫病
可寄生人体丝虫共有八种,中国只有两种: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均寄生于人淋巴系统,引起淋巴丝虫病。 临床表现有淋巴管炎、乳糜尿、象皮肿等
一 病原学
雌虫 雄虫
微丝蚴模式图:
神经环
头间源自文库 鞘膜
体核
虫体细长,长200μ m左右,头端钝, 尾尖,外被鞘膜
成虫
(淋巴系统)
班氏:2周

微丝蚴
蚊吸血
肠 期
(1) 厚血膜法,取血60µl涂成厚血膜,染色凉
干后,镜下观察,定 种 (2) 新鲜血滴法,或浓集法 (3) 体液或尿液检查、组织活检
2.免疫学:(1) 皮内试验
(2) 血清学试验:IFAT、IEST、ELISA等
1.普查普治:海群生(乙胺嗪)药化食盐 呋喃嘧酮,伊维菌素 晚期病人治疗:外科手术、中 医中药
2 异嗜症:与铁的缺乏有关
3 异位寄生 个别引起消化道大出血
婴儿钩虫病
巴西钩虫、犬钩虫等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匐行症
钩虫生活习性与失血的关系:
吸血量大
十二指肠钩虫:0.14~0.4ml/日 美洲钩虫:0.02~0.1ml/日
边吸血边排血
变换吸血部位导致伤口渗血 (与抗凝血酶有关)
粪便检查:查见虫卵或培养出钩蚴即可确诊
钩虫病
成虫:
1 体长1cm左右,半透明,肉红色 2 头端向背面仰曲,具有头腺1对,咽

人体寄生虫学-8线虫概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

人体寄生虫学-8线虫概论、蛔虫、鞭虫、钩虫、蛲虫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
Trichuris trichiura
简称鞭虫,是人体常见的寄 生线虫之一。其成虫寄生于人体 盲肠,可以引起鞭虫病(trichuriasis)。
一、形态特征
(一) 成虫
1、外观:似马鞭,前端细长, 约占虫体长的3 / 5, 端明显粗大,雄虫 尾端卷曲,体长约 3 ~ 5cm左右。
丝虫成虫
新鲜血滴中的微丝蚴
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旋毛虫幼虫囊包
(二)生活史特征
基本发育阶段 :
虫卵
幼虫
成虫
-----------
(在外界发育)
虫卵
感染期虫卵 感染期幼虫
(在宿主体内寄生)
幼虫
成虫
( 蜕 皮 四 次)
生活史类型 :
1. 土源性线虫 ( 直接发育型 )
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在外界可直接发育 成感染性虫卵/ 幼虫, 人的感染直接来源于外界环境 。
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 无体腔膜 ,
亦称假体腔 ,其内充满体腔液。
• 有简单的管状消化道
包括口孔、口腔、咽管、中肠、直肠和肛门
• 生殖器官:雌虫多为双管型,雄虫为单管型
♀♂
蛔虫生殖器官
2、虫 卵
• 外观 : 卵圆形,无卵盖,卵壳多为黄色或无色 • 结构 : 卵壳一般分为三层
外层 —— 卵黄膜(很薄,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见)

钩虫丝虫旋毛虫

钩虫丝虫旋毛虫
为幼虫在小肠内脱囊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 阶段,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 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 等全身症状。
旋毛虫寄生引起的 面部浮肿
我国旋毛虫病的分布
虫体细长,头钝圆,尾尖细,外
被有鞘膜 体核是虫种鉴定的依据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背辐肋 二三分支 尾刺有
美洲钩虫 “S”形 1对板齿 撑开略呈扁圆形 一刺末端呈倒钩状, 被包裹于另一刺的凹 槽内 二二分支

不同发育阶段的钩虫卵
4个卵细胞
桑椹期卵
内含幼虫卵
杆状蚴
19
钩虫浮肿病人照片
成虫:
线状,雄虫(1.4~1.6) mm×(0.04~0.05) mm,雌虫 (3.0~4.0)mm×0.06 mm。
雄虫末端有2片叶状交配附器。 雌虫子宫较长,内含未分裂的
卵细胞,后段则含幼虫,自阴 门产出新生幼虫。
大小(0.25~0.5) mm×(0.21~0.42)mm
1个囊包内通常含1~2 条幼虫
囊包壁由内、外两层 构成,由成肌细胞退 变以及结缔组织增生 形成。
可编辑
1.侵入期(肠道期)
尾核有或无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班氏丝虫微丝蚴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

钩虫、丝虫 11-10

钩虫、丝虫 11-10
钩虫、丝虫和广州管圆线虫
主讲:刘文权
Email: liuwq101@wzmc.net
温州医学院首页-行政部门-教务处-课程建设-校级精品课程 人体寄生虫学
线虫的主要特征
1.成虫形态:虫体圆柱形或线形,不分节,两端常稍细。雄虫一般 较雌虫小, 尾端具有交合刺、交合伞等。
2.体壁 :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根据肌细胞的大小和排 列方式可以分为三种肌型: 多肌型,少肌型和细肌型。 3.原体腔: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原体腔或假 体腔。 4. 消化系统 :消化管和腺体。 5.生殖系统 :雌虫为双管型; 雄虫为单管型。 6.卵壳主要由三层组成卵黄膜(受精膜),壳质层, 脂层或蛔甙层 7.线虫基本生活史:虫卵 幼虫 成虫 土源性线虫: 发育过程中不需中间宿主,直接发育型。 生物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需中间宿主,间接发育型。
四.实验诊断 Laboratory diagnosis (一)实验诊断方法
直接涂片法 轻度感染者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 检出率高。
钩蚴培养法 约一周 (氧气、温度、湿度、PH) 。 (二)临床实验诊断要点 粪便中排出的虫卵通常为4-8个细胞阶段,典型 虫卵有薄卵壳、胚细胞团和卵壳之间有透明间隙。
如果粪便标本在室温放臵超过24h,虫卵发育为

一、概述
丝虫是由吸血的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组织内寄生虫。 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八种。在我国流行的丝虫有两 种-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和马来布鲁线 虫(Brugia malayi)。

钩虫、蛲虫、丝虫

钩虫、蛲虫、丝虫

蛔虫 小肠 游离 小肠,24万/日 卵-感染性卵 感染性卵 经口 60-75天 1年
钩虫 小肠上端 固着 小肠,1万-3万/5千-1万 卵-杆状蚴-丝状蚴 丝状蚴 经皮、粘膜、口、胎盘 5-7周 5年/15年
三、致病性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基本相似,但以 十二指肠钩虫的危害更大一些。 可表现: 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 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四、病原学诊断
从肛门查虫卵---透明胶纸法 或检获成虫
第六节 丝虫
丝虫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在淋 巴系统或组织内寄生的。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简称班氏丝虫 马莱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简称马来丝虫 地理分布:长江以南16省市自治区,其中 在山东、海南、台湾只有班氏丝虫,其他 各地有两种丝虫流行
四、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查:直接涂片 饱和盐水漂浮法 钩蚴培养法
第五节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俗称蛲虫(Pinworm) 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分布特点:呈世界性 儿童感染高于成人 城市高于农村 集聚的儿童高于散聚的儿童
一、形态
作业
1、比较两种钩虫的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2、钩虫寄生最特殊的症状是什么?其机制是 什么?
1、幼虫致病 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 呼吸道症状---肺炎、哮喘 2、成虫致病 消化道病变及症状---溃疡与腹痛等 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异食症---喜食生米、生豆、泥土、煤渣等 消化道大出血

钩虫、丝虫

钩虫、丝虫

皮肤幼虫移行症
(Ancylostoma braziliense) Cutaneous larva migrans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美洲板口线虫
Necator americanus
一、形态 1、成虫
活成虫
雄 雌 十二指肠钩虫
雄 雌 美洲钩虫
两种钩虫成虫形态区别
两种微丝蚴形态比较
体 态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鞘膜
头间隙
体核 头部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尾核
尾部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两种微丝蚴比较(模式图) 头间隙 鞘 体 尾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膜 核 核
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
区别点 体态 班氏微丝蚴 柔和,弯曲自然 马来微丝蚴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1)消化道病变及症状 :初期上腹不 适、隐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 泻、黑便(OB阳性)、重者大出血。 (2)异嗜症(allotriophagy):
(3)贫血( Anemia):主要的危害 患者为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慢性失 血,铁和蛋白质消耗;营养不良,铁 和蛋白质供应不足— 导致血红蛋白合 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慢,红细胞体 积变小 、着色变浅。
临床表现:
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 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 组织纤维化后,出现非压凹性水肿,皮肤 增厚、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似象皮的 象皮肿。 象皮肿的产生使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皮 肤的汗腺及毛囊功能消失,抵抗力降低, 易并发细菌感染,出现急性炎症及慢性溃 疡。

09钩虫丝虫旋毛虫

09钩虫丝虫旋毛虫

背辐肋 二三分支 尾 刺 有
美洲钩虫 “S”形 1对板齿 撑开略呈扁圆形 一刺末端呈倒钩状, 被包裹于另一刺的凹 槽内 二二分支 无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虫卵:
椭圆形,两端钝圆 大小(57~76)µm×(36~40)µm 壳薄,无色透明
卵内多为2~4个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两种钩虫卵不易区别

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主要症状:皮肤蜡黄、黏膜苍白、头晕、气短 乏力和心慌等。

有的病人有消瘦、浮肿,以下肢多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钩虫浮肿病人照片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贫血发生机制: 钩虫吸入的血液迅速排出体外; 钩虫头腺分泌抗凝素;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
穿鞋下地
第十四章 感染性疾病
旋毛形线虫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 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骨 骼肌细胞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可作为该虫宿 主。

引起旋毛虫病,人兽共患,严重感染时可致患 者死亡。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钩虫雄虫交合伞
背辐肋
十二指肠钩虫 略呈圆形,背辐肋远 端分两支,每支再分三支
美洲钩虫 略扁形,背辐肋基部先 分两支,每支远端再分两 小支。

9. 钩虫和丝虫

9. 钩虫和丝虫

交合刺 尾刺
26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无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生活史基本相似 --终宿主:人(班氏丝虫的 唯一 终宿主,马来丝虫有多种保虫宿主) 终宿主: 终宿主,马来丝虫有多种保虫宿主) 终宿主 --中间宿主:蚊 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阶段: 感染阶段 --侵入途径:经蚊虫叮咬 侵入途径: 侵入途径 --体内移行:小淋巴管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体内移行: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寄生部位: 马来丝虫多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多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外,多侵犯深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外,多侵犯深部淋巴系统 成虫、微丝蚴寿命:成虫 成虫、微丝蚴寿命:成虫4~5年,微丝蚴 年 微丝蚴2~3月 月
病 例
吴XX 女 48岁 河北三河县农民 岁 病史: 半年来上腹部间断性疼痛,有时稀便2~3次/日,食欲 病史 半年来上腹部间断性疼痛,有时稀便 次 日 逐渐下降,由一天能吃1~2斤主食 后渐减到一天只能吃3~4 斤主食, 逐渐下降,由一天能吃1~2斤主食,后渐减到一天只能吃3~4 两主食,全身疲劳,乏力,两下肢浮肿,近一个月来经常头晕, 两主食,全身疲劳,乏力,两下肢浮肿,近一个月来经常头晕, 心慌,恶心,已不能参加劳动,经三河县医院门诊诊断为贫血 心慌,恶心,已不能参加劳动,经三河县医院门诊诊断为贫血 原因待查, 原因待查,而收入院

钩虫、蛲虫、丝虫

钩虫、蛲虫、丝虫
第四节 钩虫(hookworm)
特点:是以发达的口囊为特征的一类线虫 是人体消化道线虫危害最严重的虫种
种类: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锡兰钩口线虫 犬钩口线虫、巴西钩口线虫
二、生活史
钩虫与蛔虫生活史比较
寄生部位 寄生方式 产卵部位及数量 体外发育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从感染至产卵 成虫寿命
人---终宿主 在蚊子体内---只发育不增殖 在人体内---两种丝虫的成虫寄生部位不同
马来丝虫---浅表淋巴结 班氏丝虫---浅表+深部淋巴结
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方式---蚊子叮咬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 称为夜现周期性
班氏微丝蚴 晚10时至次晨2时 马来微丝蚴 晚8时至次晨4时
简称马来丝虫 地理分布:长江以南16省市自治区,其中 在山东、海南、台湾只有班氏丝虫,其他 各地有两种丝虫流行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区别
项目 体态
头间隙 体核 尾核
班氏微丝蚴 柔和、弯曲

马来微丝蚴
僵硬、大弯上 有小弯 长
清晰可数
不易数清

有2个前后排列
生活史特点: 生物源性线虫---两个宿主 蚊子---中间宿主
三、致病性
1、微丝蚴血症/丝虫热 2、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寄生虫学]寄生虫总论汇总.

[寄生虫学]寄生虫总论汇总.
丝虫病 利什曼病 钩虫病
范畴
医学原虫学(medical protozoology) 医学蠕虫学(medical helminthology) 医学节肢动物学(medical arthropodology)
寄生与寄生关系
生物关系:两种不同的生物形成互相联系的共 同生活现象。
★ 共栖(commensalism):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害 ★ 互利共生(mutulism):双方受益。 ★ 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方受害。

蜱(tick)属于蜱螨亚纲的寄螨目、蜱总科。 躯体背面有盾板的为硬蜱(hard tick),无盾板 的为软蜱(soft tick)。
成虫:2-10 mm (未吸血),吸血后可达30 mm, 硬蜱颚体位于虫体前部。软蜱位于腹面前部。
生活史: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时期。
行为:更换宿主(1-4宿主或更多)、吸血、寻觅 宿主。
日本血吸虫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 的主要有三种:
日本血吸虫(S. japonicum) 曼氏血吸虫(S. mansoni) 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
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一种。寄生 于人体肠系膜下静脉内,可致血吸虫病
线虫概论
线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 因虫体呈圆柱形而得名,见于水和土 壤中,绝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少数寄 生生活,寄生于人体并导致疾病的重 要的有蛔虫、蛲虫、钩虫、丝虫、旋 毛虫等。

钩虫蛲虫丝虫课件

钩虫蛲虫丝虫课件
采用驱虫药物治疗,如阿苯达唑,同时补充营养,改善贫血症 状。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水源和泥土。
病例二:蛲虫感染病例
总结词
肛门瘙痒、夜间哭闹、精神 不振
详细描述
患者因肛门瘙痒、夜间哭闹 和精神不振就诊,经检查确 诊为蛲虫感染。患者粪便中 检出蛲虫卵,呈阳性反应。
治疗建议
采用驱虫药物治疗,如甲苯 达唑,同时保持肛门清洁干 燥。
预防措施
预防钩虫、蛲虫和丝虫感染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如勤 洗手、不随地大小便等。此外,避免接触可能被感染的土 壤和动物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05
钩虫、蛲虫、丝虫的预防和控 制
预防措施
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家庭和工作环境清洁,定期清理垃圾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保持个人卫生
经常洗手,特别是接触公共场所后 ,以及在处理食物之前和如厕后。 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等部
蛲虫的形态特征
01
02
03
大小
成虫细小,呈乳白色,雌 虫长8~13mm,雄虫长 2~5mm。
形态
呈线状,头端钝圆,有口 囊,背腹扁平,雌虫尾部 粗短,末端钝圆;雄虫尾 部向腹面卷曲。
生理结构
雌虫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雄虫生殖系统为单管型。
蛲虫的生活史
01
02
03
04
感染途径
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手上沾 染的虫卵经口摄入感染。

人体寄生虫学-钩虫-丝虫-蛲虫-旋毛虫

人体寄生虫学-钩虫-丝虫-蛲虫-旋毛虫

微丝蚴
(血液)
1 、终末宿主:人 中间宿主:蚊
2、寄生部位:淋巴系统 3、感染阶段:丝状蚴
感染途径:经皮肤
1、微丝蚴血症:但无症状和体征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逆行性,俗称 “流火”)、丹毒样皮炎等; 丝虫热(发热、 关节酸痛)
3、慢性阻塞性病变: (1)象皮肿 (2)睾丸鞘膜积液 (3)乳糜尿
虫卵
6
8 小 时
肛周
雌虫
成虫
(回盲部)
感染性卵
经口
幼虫
1、寄生部位:回盲部 2、产卵特性:夜间、肛周 3、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肛 手 口 4、完成生活史约需2-6周,雌虫寿命2-4周 5、雌虫产卵后的去向: (1)死亡 (2)爬回肠道
(3)进入女性阴道、尿道、腹腔、盆腔等,即异位寄生
1、血检微丝蚴: 时间:晚9时至次晨2时
(1)厚血膜 法 (2)新鲜血滴法 2、体液、尿液查微丝蚴
1、传染源 2、传播媒介:
班氏: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为主, 其次为中华按蚊。
马来: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为主
3、易感人群
海群生 呋喃嘧酮 伊维菌素
旋毛虫
成虫两性均为单管型
思考题
1、两种钩虫在形态方面有那些主要区别? 2、钩虫的主要致病机理是什么? 3、两种丝虫的微丝蚴的主要区别点是什么? 4、丝虫的生活史和疟原虫有何异同? 5、名词解释:夜现周期性

五大寄生虫简介

五大寄生虫简介

五大寄生虫

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分别定义了五大寄生虫。

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即自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

线虫概述课件

线虫概述课件
概述
●寄生肠内的线虫:蛔虫, 鞭虫, 蛲虫,钩虫 ●寄生组织内的线虫:丝虫 ●寄生肠内兼组织内的线虫:旋毛虫
●寄生于人体内的其它线虫:粪类圆线虫, 东方毛圆线虫,美丽筒线虫,结膜吸吮线 虫,棘颚口线虫,广州管圆线虫,异类线 虫及麦地那龙线虫等。
线虫概述课件
一、形态
1、成虫外形特征:线形、圆柱状、左右对称、 体不分节。
线虫概述课件
三、线虫基本生活史类型
虫卵 幼虫 成虫
1、类型:
蜕4次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直接型:虫卵 → 感染期虫卵 → 幼虫 → 成虫
虫卵 → 幼虫 → 感染期幼虫 → 成虫
土源性线虫 间接型:成虫 → 幼虫
蚊 媒介 感染期幼虫 成虫
生物源性线虫(有中间宿主)
线虫概述课件
2、雌雄区别:长度 雌>雄 特殊 雌虫尾端尖直,雄虫尾 端
多卷曲(交配 器官及交配附器)。
3、体壁构成特点:角皮层、皮下层、纵肌层
4、雌雄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5、卵的基本结构
线虫概述课件
线虫概述课件
侧索
背索
角皮层 皮下层
原体腔 纵肌层
腹索 线虫横截面模式图
线虫概述课件
线虫概述课件
生殖系统
前列腺
泄殖腔
雄性:睾丸---储精囊---输精管---射精管---交配副器及交合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 : 心跳113次/分,血压13.03/9.98kPa(98/60mmHg),面色蜡 黄,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心尖部可闻II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 下肢有明显可凹性水肿,手指和脚趾甲呈勺状
化验:Hb(血色素)36g/L,红细胞1.2×1012/L,嗜酸性粒细胞 17%
粪便检查钩虫卵阳性 诊断: 钩虫病,钩虫性贫血 病例分析 1.钩虫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2.钩虫寄生为什么可引起贫血? 3.如何作病原学诊断? 4.如何预防和治疗钩虫病?
11
生 活 史
支气管 肺 右心 静脉、淋巴管 经皮肤(侵入途径) 气管
咽部
吞咽
成虫 (人小肠)
淋巴 口腔粘膜 经口 人体内
产卵
随粪便排出
外界发育
虫卵 温度25-30℃ 1天 湿度60-80%
丝状蚴(filariform larva) 1周 (感染阶段)
杆状蚴
12
生活史要点
生活史主要阶段 丝状蚴特点 有向温性、向湿、向触性,活跃的穿刺特性 寄生部位:小肠 诊断阶段:虫卵 感染阶段:丝状蚴 侵入途径:经皮肤直接侵入 游移过程:经循环、呼吸、消化系统 钩虫以口囊的板齿或钩齿 咬吸肠粘膜,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 虫体分泌抗凝素 丝状蚴侵入人体
流 行
分布
丝虫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班氏丝虫呈世界性分布,而马
来丝虫仅流行于亚洲,主要流行于东南亚
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流行
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及带虫者 传播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对丝虫无免疫力人群,特别是非流行区人群进入流行区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24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26
皮肤柔嫩处 口腔粘膜、血液循环、肺、咽部、吞咽、小肠 少数经胃不被消化,直接到肠腔发育为成虫
其中 后两者 只有 十二指肠钩虫 才有此途径
13
致 病-1
幼虫所致疾病: 钩虫性皮炎(粪土痒): 肺部症状: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等 症状,严重者可产生哮喘
成虫造成的贫血症状: 以内窥镜观察 利用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吸血 肠壁上的钩虫 附着在肠壁上的钩虫 吸血同时分泌抗凝物 失血量 十二指肠钩虫: 0.14-0.4ml/条/日 美洲钩虫: 0.01-0.1ml/条/日 钩虫本身吸血及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 自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出的血液 更换咬附部位后,原伤口凝血前仍继续渗血 肠段大量出血 偶尔发生 造成一个大出血点
神经抑制,内脏毛细血管收缩,微丝蚴不能进入外周血
与宿主血氧含量有关 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荧光有关 夜现周期性明显的微丝蚴体内可见弥漫的自发荧光及大 量荧光颗粒。而周期性不明显的则体内荧光颗粒较少
生活史鉴别要点
班氏丝虫 蚊体内发育时间: 10-14d 传播媒介: 库蚊
马来丝虫 6-6.5d 按蚊
成虫寄居部位: 浅、深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致病
与班氏丝虫病症状相似,同样 会造成TPE 出现:
腹股沟淋巴管炎 淋巴腺病变 有时伴有脚及踝 的淋巴瘤
马来丝虫造成的象皮肿多局限于肢体末端
象皮肿: 仅限于肢体末端 乳糜尿也不常见
右腿严重象皮肿
合并细菌感染
诊断 从病史:病人曾进入疫区且被蚊子叮咬 实验诊断:
血液检查: 查血中微丝蚴,标本应在夜间取得
钩虫形态上的鉴别主要在: 外形、口囊及雄虫的交合伞
04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钩 虫 的 流行分布
17
诊断与防治
甲苯达唑(Mebendazole): 对两种钩虫均十分有效 补充足量的铁剂与营养:严重贫血时应首先考虑 输血:贫血非常严重时可选择输pack RBC,而非全血 钩蚴性皮炎可用 皮肤透热疗法
实验诊断方法
直接涂片法 轻度感染者 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 检出率高!!! 钩蚴培养法 约一周 (氧气、温度、湿度、PH)
病 例
吴XX 女 48岁 河北三河县农民 病史: 半年来上腹部间断性疼痛,有时稀便2~3次/日,食欲 逐渐下降,由一天能吃1~2斤主食,后渐减到一天只能吃3~4
两主食,全身疲劳,乏力,两下肢浮肿,近一个月来经常头晕,
心慌,恶心,已不能参加劳动,经三河县医院门诊诊断为贫血 原因待查,而收入院
01
病 例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

蚊 蚊
盘尾丝虫
罗阿丝虫 链尾丝虫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斑虻 库蠓
常规丝虫
奥氏丝虫
胸、腹腔
腹腔
库蠓
库蠓
成虫形态
外形——体表光滑、细长,如细丝线;雌虫大于雄虫
颜色——乳白 尾部——雌虫尾部钝圆,略向腹面卷曲。雄虫尾端部向腹面卷曲2~3圈 生殖器官——雌虫和雄虫分别为双管型和单管型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30
钩虫卵
两端钝圆 卵壳极薄而透明 随粪便排出时已 呈2~8个胚细胞
SEM下的钩虫卵
幼虫正钻出的钩虫卵
钩虫卵的发育
09
钩虫卵与蛔虫卵的比较
注意卵壳厚度有极大差异
10
幼虫
杆状蚴:体壁透明,前圆后细。口腔细长,有口孔 丝状蚴:口腔封闭,与咽管连接处背、腹面各有1个角质矛状 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既有助于虫体的穿刺作用,其形 状也有助于丝状蚴虫种的鉴定
有临床症状病人血中不一定有微丝蚴
新鲜血涂片--末梢血加生理盐水查活动力 厚血片涂片法--染色镜检(苏木素染效果好) 海群生(DEC)诱导法: 口服海群生(2-6mg/kg体重)以刺激微丝蚴 45~120分钟后血中出现夜间1/3数量的微丝蚴
免疫学方法:检测抗原、抗体 乳糜尿症状:从尿中找微丝蚴 X光检查:淋巴管显影可呈现钙化特征
乳糜尿
班氏丝虫致肾脏或泌尿道淋巴管曲张,
淋巴液与尿液混合造成
致病--慢性阻塞病变期(班氏丝虫)
班氏丝虫象皮肿好发于外生殖器 涉及下肢
致病--慢性阻塞病变期(班氏丝虫)
炎症反复发作,致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受阻部位远端淋巴管 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阻塞部位决定象皮肿病灶 循环不良合并细菌感染 因成虫死亡后丝虫随之消失,故患 者血中反不见微丝蚴 成虫死亡时虫体可能被吸收或钙化,
保虫宿主: 夜现周期性: 无 晚10-次晨2时
浅部淋巴系统
有(猴、猫) 晚8-次晨4时
致病
病程长,主要由成虫引起,成、幼虫均会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症状分为无症状型、炎症型及阻塞型三种: 无症状型丝虫病(带虫者): 可出现微丝蚴血症 急性炎症反应: 幼、成虫代谢产物刺激免疫反应引发炎症,病人可出现淋巴管炎、淋巴结 炎及丹毒样皮炎。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而淋巴管炎一般伴有淋巴结炎, 且以下肢为多,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自上而 下蔓延的红线(“流火”)。炎症波及毛细淋巴 管时“丹毒样性皮炎” 慢性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发展相当缓慢, 但发生率低,少见于三十岁以下患者
流行因素
温度、湿度等是影响蚊(蚊孳生、繁殖和吸血活动)及蚊体内丝虫发
育和传播的主要因素
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75-90%,
故一般在5-10月流行
治 疗
大部分微丝蚴被肝网状内皮细胞破坏,如无症状也不需治疗
DEC是治疗丝虫病的特效药 伊维菌素、左旋咪唑、呋喃嘧酮 象皮肿可采用烘绑疗法,鞘膜积液手术治疗
02
种类:
以人类为终宿主的钩虫
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疾病:
钩虫病 桑叶黄、粪土痒
03
形态学
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较大,美洲钩虫较小 成虫前端膨大形成口囊,具附着器官(钩齿或板齿) 雄虫尾端有一宽形、透明膜状交合伞。交合伞含似肋骨状辐射物(辐肋), 交合刺两根,细长,从交合伞中间伸出
预防:
妥善处理粪便,推广化学肥料
保护易感染者(穿鞋相当重要) 积极治疗已感染者 改善卫生条件 不喝生水 卫生教育
18
丝 虫 (the Filariae)
我国流行的丝虫主要有:
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
已知可感染人类的丝虫有:
虫种 寄生部位 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帝汶丝虫
淋巴系统
15
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流 行 病 学
流行与自然环境、种植作物、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等因素有关 我国除青海、黑龙江和吉林三省外,其它地方都有钩虫感染者 北方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南方以美洲钩虫为主,但多属 混合感染 感染人口以 农夫(妇) 和 矿工 最多 钩虫病人 和 带虫者 是传染源 需适宜的温度(20~30℃),低于0℃或高到40℃,卵和幼虫很快死亡 与农作物种植方式和施肥方式有关: 用新鲜粪便施肥的旱地作物 近年发现钩虫卵在 水中 可发育至丝状蚴,种植水稻也可感染 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取决于接触土壤的机会,另外也与吃生菜有关

20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22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终宿主:人(班氏丝虫的 唯一 终宿主,马来丝虫有多种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蚊 --感染阶段: 丝状蚴 --侵入途径:经蚊虫叮咬 --体内移行:小淋巴管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寄生部位: 马来丝虫多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外,多侵犯深部淋巴系统
成虫、微丝蚴寿命:成虫4~5年,微丝蚴2~3月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在 外周血液中出现有夜多昼少的现象。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外周 血出现的高峰时间分别为10Pm-2Am和8Pm-4Am 迷走神经的兴奋抑制和微血管收缩有关
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内脏毛细血管扩张,微丝蚴易 从肺毛细血管移行到外周毛细血管中。而清醒时,迷走
致病 热带性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TPE)
症状极似丝虫感染,但血液中找不到微丝蚴,故又称“隐性丝虫病”
通常发生在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流行地方 由微丝蚴引起的过敏反应,使淋巴腺病变产生脾肿大出现暂时性的
肺部浸润及高嗜酸性粒细胞血症
在某些特定种族的感染特别严重,可能与遗传有关
睾丸鞘膜积液
班氏丝虫致睾丸鞘膜淋巴管破裂
微丝蚴形态
两种丝虫微丝蚴的共同结构有:虫体细长,体外被有一层 着色浅的鞘膜,微丝蚴头部钝圆、尾部尖,体内充满体核, 其鉴别要点为微丝蚴自然体态、体核大小密度和分布、头 间隙长短、以及尾核的有无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生活史基本相似
ຫໍສະໝຸດ Baidu14
致 病-2
感染初期的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等
慢性期时 缺铁性贫血(桑叶黄) •水肿 血浆蛋白浓度降低 •心肌肥大 因贫血缺氧长期负荷过重 •发育迟缓 •异嗜症 患者味觉发生改变,喜食生米、 瓦块、煤渣、泥土等物。可能与 铁质损失 有关
严重贫血引起畸形趾甲
萎缩性舌炎
水肿 和 腹水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28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预 防
海群生盐食用半年(50mg/d)可使中低流行 区居民的微丝蚴阳性率降至1%以下 防蚊灭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