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三十四课:阳明病篇阳明热邪重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一)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
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
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
《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证分腑热和经热,腑热是便秘,经热是大渴,腑热用承气汤,经热用白虎汤。
有时候在外面吃饭,放味精,回来后大渴,一下子变白虎汤证,这就是味精不能吃的原因。
伤寒应该用表法汗法,结果吐下后,胃的津液一定伤到。
正常情况下,人的热停在津液里,也停在血里,津液伤到后,一部分热离开津液和血浮上来,故“表里俱热”。
阳明证但热不寒,“恶风”是因为里面很热,风吹到很难过,并不代表有表证。
加人参是因为津液伤到。
石膏1两,知母5钱,甘草2钱(里面已经很热了,不需要用炙甘草),粳米2钱,煮成很稀的稀饭,也可用糯米。
这就是白虎汤,一定重用石膏,一剂即中。
白虎加人参汤糖尿病人的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及低血糖(一饿要吃东西,不吃就流冷汗发抖)都是白虎汤证,而不需要去看血糖值高低。
一八四、“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就算病人有一点“背微恶寒”,只要“口燥渴”,就是吃了味精后的那种渴,代表津液伤到了,会心烦,都是白虎加人参汤。
临床上,病人燥渴,烦躁,就算有高烧,舌苔黄且干裂,口渴欲饮,没有一点寒证,一样用白虎汤,加人参的原因是确定病人津液没有了。
白虎汤一下去,烧一样退,故白虎汤是退烧良方。
病在阳明是大热(高烧),病在太阳是小热,承气汤也可退烧。
一八五、“伤寒”,脉浮,发热,无汗。
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脉浮、发热、无汗”,看似麻黄汤证,但无恶寒,非麻黄汤证。
这一条辨是说:有表证时不给白虎汤。
无汗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代表:表未解。
应先解表再攻里。
临床上,有时碰到病人恶风、有汗,是桂枝汤证,又燥渴,且脉浮,这时也可以把桂枝汤和白虎汤合开,一剂表里双解。
中医基础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讲义
中医基础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讲义细目一阳明病本证要点一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要点二阳明病实证1.调胃承气汤证【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释义】此三条论述阳明燥热证的证治。
太阳病或汗或吐后,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或阳明经表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而形成本证。
因阳明燥热上扰心神,故心烦;里热炽盛,故蒸蒸发热;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腹胀满。
综合以上三条,调胃承气汤证当见心烦、蒸蒸发热、腹胀满,其病机当是邪热与阳明糟粕初结,里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
治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2.小承气汤证【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214上)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释义】此三条论阳明燥结证的证治。
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或是阳明病,其人多汗,伤津化燥成实而形成本证。
多汗是里热迫津外泄的表现。
汗出太多,津液耗伤,邪气化燥成实,燥实结滞,故大便结硬。
心烦、谵语为阳明燥热秽浊之气循经上扰心神所致。
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从小便数多一症,可知津液不能还入胃肠,大便必然硬结。
阳明之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燥热内盛时,每于日晡前后正邪斗争激烈,而见发潮热。
伤寒论习题
伤寒论习题一、阳明病1、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病机及治法异同。
答:同:二者都是三阳合病以阳明燥热亢盛为主。
病机为阳明热盛,热壅阳明,邪热炽盛,伤津耗气导致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
邪热上扰心神则神昏澹语,膀胱失约。
里热迫津外泄则汗出。
治法上皆以辛甘大寒直清理热为主。
异:白虎加人参汤证在白虎汤证基础上还有两组重要症候,一是里热炽盛,津伤气燥,致渴饮特甚,大渴欲饮水数升;而是热结在里,阳不外达,致无大热,恶风恶寒。
治法上,白虎加人参汤证若“无大热”,并见时时恶风恶寒,甚至手足厥冷,反映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故应辨别寒热真假。
里热炽盛,津气两伤,故在白虎汤基础上加人参,以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2、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所主治证候的区别。
答:调胃承气汤:主治阳明病实证中的正阳阳明证,证见心烦,便秘腹胀满等胃实之证,以及阳明热结所致便秘,腹满及神昏澹语,舌燥苔黄之证。
小承气汤:主治津液耗伤过多所致胃燥便硬之证,以小承气汤和下行气通便。
也可用于阳明实证的治疗,证见澹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热势散漫,燥热结而未甚。
大承气汤:主治阳明实证,燥热内结津亏,浊热上扰心神,证见口干,便秘,神昏澹语。
也用于阳明急下证,为里热蒸腾,津液外泄,不休不止,津液枯竭之急症,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救急其里阴。
也可用于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证见阳明滑数之脉。
3、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异同点。
答:同:三者皆用于湿热发黄证的治疗,证见热不得外泄,小便不利,身热发黄。
异:茵陈蒿汤用于湿热郁蒸发黄,湿热并重者。
主要为阳黄,病症在里。
栀子柏皮汤用于热邪偏重的湿热郁蒸的发黄,伴有心烦,口渴,苔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于湿热郁遏于里,且兼有表证的治疗。
二、少阳病1、比较大、小柴胡汤证的证治异同。
答:同:二者皆用于少阳病本证,半表半里的证候。
证见寒热往来,协肋苦满,神情默默,心烦不欲饮食,喜呕等。
异:小柴胡汤多用于少阳偏半表之轻证,和解少阳,畅达气机。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伤寒论》48学时必背原文及名解一、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经证之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服药方法以及注意事项:1.药后啜粥2.温覆微汗3.见效药停4.不效继进5.药后禁忌2、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葛根加桂枝汤)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中风兼肺气不利):①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厚朴、杏子加桂枝汤)。
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漏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加桂枝汤)5、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太阳病误下后胸阳损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汗后营气不足身痛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经证之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太阳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先煮麻黄,去上沫)2、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呕吐的证治):①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176、219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注释:表有热,里有寒:宋臣林亿等有按语云:“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
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
以此表里自差明矣。
”据此理校,表有热,里有寒句,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里有热,表无寒”。
“里有热”自是白虎汤的适应证,“表无寒”则提示无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这一修改,可供参考。
当然也有个别医家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指热痹,关节有红肿热痛,因为关节在四肢体表,这就是表有热;而热痹在里并无一般意义上的热邪,所以可以说里有寒。
而《伤寒论》原书第176条是放在两条风寒湿痹证治的原文之后的,将其看成是热痹,并非没有道理,何况用白虎汤加减来治疗热痹也是有效的。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如蒙尘垢。
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这段主讲:论阳明表里俱热的证治和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治。
解释:阳明胃热弥漫证的主症和病机:脉浮滑,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炽于里。
故其证当为胃热弥漫,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见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等。
“表有热,里有寒”句,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诸注虽难如意,似也不必强解。
然以方药而测病证,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方法之一,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恐不得妄投。
至于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热痹,则以关节红肿热痛为辨证要点,不必拘泥于里热是否炽盛。
【挑战一下】仅仅10分钟速记120首《伤寒论》经方
【挑战一下】仅仅10分钟速记120首《伤寒论》经方聪明的中医人都知道,《伤寒论》是最好用的临床法宝之一。
但说实话,你是不是背了就忘?学得云里雾里,抓不住精髓?此“伤寒七言诗”涵盖120多首经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连方药适用范围、禁忌症、加减法等都写的很清楚。
1、太阳病篇(上)君若开卷莫着忙,医者贵在有涵养。
圣人原序意读通,尤知医者责任重。
太阳本证三分鼎,中风伤寒表郁轻。
中风表虚桂枝汤,自汗用之也恰当。
桂枝三禁记妥贴,表实里热及湿热。
若兼太阳经不舒,桂加葛根汤为主。
阳虚汗漏表不解,桂加附子不须敛。
胸阳不振因误下,桂枝去芍可克伐。
误下若是伤胸阳,桂去芍加附子汤。
发汗太过伤气营,可用桂枝新加汤。
伤寒表实麻黄汤,麻黄八证不可忘。
喘而胸满合阳明,不可下宜用麻黄。
麻黄十禁要记清,诸虚用药心中明。
若兼太阳经不舒,葛根汤下疾如拿。
阳明合病自下利,不利但呕加半夏。
表寒里热大青龙,里停水饮小青龙。
太阳病篇(中)▼表郁轻证各半汤,桂二麻一微汗畅。
太阳邪郁里热轻,桂枝二越婢一汤。
热扰胸膈栀豉汤,若兼呕者加生姜。
火郁气血又不利,心中结痛用栀豉。
栀子厚朴兼腹满,中寒下利栀干姜。
如若病人旧微溏,不可与服栀豉汤。
汗下邪热壅肺喘,可与麻杏甘石汤。
阳明热胜气阴伤,白虎又加人参汤。
里热挟表协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太少合病自下利,清热止利黄芩汤,呕时可加半生姜,万世治痢之祖方。
损伤心阳桂甘汤,烦躁桂甘龙牡汤,以火劫汗亡心阳,惊狂龙牡救逆汤。
奔豚桂枝加桂汤,欲作苓桂草枣汤。
脾胃气虚水气冲,可与苓桂术甘汤。
水气内停经不舒,桂枝去桂加苓术。
太阳病篇(下)▼脾虚气滞腹胀证,朴姜半夏草人参。
里虚伤寒心悸烦,小建中汤疾可安。
表里皆寒协热利,桂枝人参汤祛疾。
肾阳虚衰烦躁证,干姜附子病不危。
阴阳俱虚致烦躁,茯苓四逆效果好。
阳虚水泛真武汤,甘草干姜先复阳。
复阴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加附汤。
阴阳两虚在心脏,动悸结代炙草汤。
蓄水证用五苓散,中焦不渴苓草安。
《伤寒纵横》极简版阳明病篇总结
《伤寒纵横》极简版阳明病篇总结
一、阳明热证
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白虎汤(清气泻热,生津润燥)
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猪苓汤(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二、阳明实证
阳明内实,热郁心烦: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多汗津伤致便硬谵语:小承气汤(泻热去实,行气破滞除满)
阳明腑实,燥屎内结:大承气汤(泻热通腑,峻下热结)
脾约证:麻子仁丸(清热润肠,滋阴通便)
津伤便硬自欲大便:蜜煎方(补中润燥解毒)
三.阳明寒证
阳明中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四.发黄证
阳明湿热郁结发黄证: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通腑退黄)
阳黄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清泻里热为主,兼以祛湿)
湿热内蕴,表邪未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利湿,兼以解表)五.血热证
阳明蓄血:抵当汤(破血逐瘀)。
《伤寒论》习题集阳明病篇
第三章阳明病篇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胃家”的含义:A.胃B.大肠C.小肠D.膀胱E.阳明经2.脾约的病机是:A.阴亏肠胃燥热B.脾阴虚心火旺C.脾气虚失运D.肠胃气滞邪结E.血虚肠胃失润3.濈然汗出的表现是:A.汗出不畅B.大汗淋漓C.汗出连绵D.目合则汗E.但头汗出4.下列哪项不属于阳明病外证:A.身热B.汗自出C.恶热D.大便硬E.不恶寒5.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C.洪大脉D.浮滑脉E.沉脉6.白虎汤的药物组成中有:A.石膏、黄芩B.石膏、黄连C.知母、黄柏D.知母、黄芩E.粳米、甘草7.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必见之症:A.发热B.口渴C.汗出D.脉滑E.不大便8.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之主症:A.腹满身重,难以转侧B.口不仁,面垢C.讝语,遗尿D.脉浮滑E.背微恶寒9.栀子豉汤证见“但头汗出”的病机是:A.里热亢盛B.湿热蕴结C.虚阳上越D.郁热上蒸E.热扰清空10.白虎汤证的治法是:A.苦寒清热B.辛寒清热C.苦燥清热D.滋阴清热E.凉血清热(一)A1型题1.D。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阳明病主要病变部位的掌握。
2.A。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脾约证病理变化的掌握。
3.C。
答案分析:此题提醒学者要注意掌握各种汗出的表现。
4.D。
答案分析:据条文182条,阳明病外证以阳热外现症为主,不包括腑证。
5.B。
答案分析:所列脉象虽均为阳明病可见脉,但本题据条文186条,旨在突出主脉。
6.E。
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对白虎汤药物组成的掌握。
7.E。
答案分析:不大便属阳明实证之主症。
8.E。
答案分析:背微恶寒在阳明热证中属气虚所致,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治。
9.D。
答案分析:但头汗出可见于各种病机,本题考察对栀子豉汤证病机的掌握。
10.B。
答案分析:本题考察对白虎汤证病机及白虎汤药物配伍特点的掌握。
11.下列关于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哪项是错误的:A.知母六两B.人参二两C.石膏半斤D.甘草二两E.粳米六合12.下列哪项是白虎汤的治禁:A.肢冷,胸腹灼热B.发热无汗,脉浮C.遗尿D.腹满,身重E. 讝语13.下列哪项是猪苓汤的治禁:A.发热,汗出多而渴B.口渴,小便不利C.脉浮发热D.下利E.心烦不得眠14.下列哪味药不属于猪苓汤药物组成:A.茯苓B.泽泻C.白术D.阿胶E.滑石15.调胃承气汤证见“蒸蒸发热”的机理是:A.湿热蕴蒸B.郁热上达C.上焦热盛D.里热外蒸E.燥结外发16.下列哪项属于调胃承气汤的药物组成:A.大黄、厚朴B.大黄、枳实C.甘草、枳实D.甘草、厚朴E.甘草、芒硝17.下列有关调胃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通便泻热B.消滞除满C.泻热和胃D.润燥软坚E.泻热去实18.下列有关小承气汤证治法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通便泻热B.消滞除满C.泻热和胃D.润燥软坚E.泻热去实19.下列哪项不属于调胃承气汤的适应症:A.蒸蒸发热B.心烦C.讝语D.心下硬满E.潮热20.下列哪项不属于小承气汤证的主症:A.潮热B.下利C.呕吐D.讝语E.微烦11.C。
《伤寒论通解》第四十一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中焦证:大结胸病(一)
• 注意:“动”——阳明病:湿邪!
• “表未解也”——庸医乱治:“医反下之” • “下之”??? • “头痛发热、盗汗出”:多像大承气汤 • “像”非“相同”:症状相像,病机不一
• “反”: • 意味“变化”——传变! • “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客气动膈”
• “胃中空虚”: • “胃中”——中焦! • “空虚”: • 1.没有燥屎、宿食、宿便之类 • 2.中焦津液严重亏损。
• 提示:疾病传变可能性
• “动则为痛”: • “动”: • 1.中焦湿热,以关脉为主。 • 2.身体疼痛 • 滑脉 • 阴寒证:弦紧藏“滑” • 痛——湿邪
• 综合上述:太阳病(中风证) • 症状:发热、疼痛。 • 凭脉辨证——“以脉察症”
• 仲景强调:“脉”与“症”合参
• “微盗汗出”: • “盗汗”??? • 提示:存在阳明病! • “而反恶寒”、“表未解也” • 提示:非单纯太阳病,存在阳明病!
• 茵陈蒿汤证
• 《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 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 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 主之。”
• 说明:阳明湿热黄疸病
•
湿热累及血分!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 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 胸汤主之。(宋135)
• “拒痛”:腹痛非常机: • 阳明病——气分血分 • 饮热瘀胶着,以饮热为主 • “大陷胸汤主之”: • 攻逐水饮、清除湿热
• 患者症状:
•
“短气、躁烦、心中懊憹”!
•
“但头汗出”、或者胸上汗出
•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 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白虎加人参汤证是阳明虚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是阳明虚证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伤寒,不用汗法,而是用伤津液的吐法和下法,这是逆治。
“七八日不解”,强调的是太阳病不解。
“热结在里”,康平本为小字注解。
七八日不解,即使是伤寒也化热了。
吐下之后,胃中空虚,热邪内陷,胃内没有可以与之互结的水饮、痰浊、宿食,热与气结,是个阳明热实证。
“表里俱热”,表热是指七八日不解的太阳表热,里热是指热邪内陷之后的阳明里热。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从里向外,表里都热,是个太阳阳明并病。
“时时恶风”,这是个争议数百年的问题,参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既然有表证不能用白虎汤,那“时时恶风”就不能是表证。
“时时”:经常,常常的意思。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
说明在汉代,时时就是常常,时时恶风就是常常恶风,时时刻刻恶风。
参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玄府不能闭阖,既可以表现为“大汗出”,也可以表现“时时恶风”。
个人认为,“时时恶风”就是“七八日不解”的太阳病证候之一。
太阳主开,开太过了,就要阖,阳明主阖,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条则不同,虽然脉浮,但“发热无汗”,玄府是闭阖的,当然不能用主阖的白虎汤治之。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脾无水谷精微可散,故“大渴”,加人参以补气津。
热结在里,内热蒸迫津液以至亡失,导致患者感觉舌头上干燥的受不了,“烦”不是心烦,而是形容干燥的严重程度。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舌上干燥是阳明本证。
因为舌上干燥,导致“欲饮水数升”,数升是形容喝水量多。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脉经》、《千金要方》中为白虎汤而非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白虎汤之外,又有白虎加人参汤,以辅白虎汤之所不逮。
其方五见于《伤寒论》,今试约略录其数节以为研究之资料。
《伤寒论》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桂枝汤原取微似有汗,若汗出如水流漓,病必不解,此谓服桂枝汤而致大汗出,是汗出如水流漓也。
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是以大烦大渴、脉洪大异常,以白虎汤解其热,加人参以复其津液而病可愈矣。
《伤寒论》原文︰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所谓若吐、若下者,实因治失其宜,误吐、误下,是以吐下后而病不愈也。
且误吐则伤其津液,误下则伤其气分,津液伤损可令人作渴,气分伤损,不能助津液上潮更可作渴,是以欲饮水数升也。
白虎汤中加人参,不但能生津液,且能补助气分以助津液上潮,是以能立建奇功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凡服白虎汤之脉,皆当有滑象脉,滑者中有热也。
此节之脉象但浮,虽曰发热,不过其热在表,其不可与以白虎汤之实际,实在于此。
乃因节中有无汗及表不解之文,而后世之治伤寒者,或谓汗不出者,不可用白虎汤,或谓表不解者,不可用白虎汤,至引此节之文以为征据,而不能连上数句汇通读之,以重误古人。
独不思太阳篇中白虎汤证,其脉浮滑,浮非连于表乎?又不思白虎汤证三见于《伤寒论》,惟阳明篇白虎汤证,明言汗出,而太阳篇与厥阴篇之所载者,皆未言有汗乎?至于其人欲饮水数升,且无寒束之表证,是其外感之热皆入于里,灼耗津液,令人大渴,是亦宜急救以白虎加人参汤而无可迟疑也。
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证,或渴、或烦、或舌干,固由内陷之热邪所伤,实亦由其人真阴亏损也。
人参,补气之药,非滋阴之药,而加于白虎汤中,实能于邪火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中盖有化合之妙也。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诠释】服桂枝汤本应遍身微似汗出为佳,今服桂枝汤为什么会出现大汗,大烦渴不解呢?不外二途,一者卫表素虚,汗出津伤;二者热传阳明,迫津外泄;脉洪大者,不堪重按,蘿软无力,此气阴已虚,又须兼见气短心悸,舌嫩红苔光剥等症,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阳明经热,又益气生津。
【治法】甘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组成】知母6两,生石膏1斤(碎,锦裹),甘草3两(炙),粳米6合,人参3两。
【服法与禁忌】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淬,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方方论】本方为白虎汤加人参所组成,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肺凉胃,除烦止渴,知母咸寒,清热存津;配人参、粳米、甘草,益胃生津,又防石窩过寒而伤及脾胃。
药虽仅五味,确有良好的益气生津的功效。
【经方新用】(1)白虎加人参汤配瓜蒌根30克,山药30克,治疗糖尿病之口渴引饮,消谷善饥之中消证。
(2)白虎加人参汤配西瓜翠衣40克,鲜石斛30克.滑石20克,竹叶10克,治疗夏季伤暑,汗出津伤之口渴心烦,气短疲倦。
(3)白虎加人参汤配羚羊角2克(冲),寒水石20克,钩藤30克,天麻15克,全虫10克,治疗乙型脑炎之高热痉搐,头疼烦渴。
(4)白虎加人参汤配麦冬30克,梨皮50克,杏仁12克,枇杷叶30克,桑叶30克,天虫20克,治疗秋燥咳嗽(秋季发作的急性支气管炎)。
【医案举例】例1陈某,男,52岁。
平素口渴多饮,田间作业回归,渴饮亦甚,自认劳汗伤津所致,未介意。
时值秋末冬初,农收耕毕,渴饮依然如旧,面且食量大增,但形体消瘦,身感乏力。
化验血糖:12.6克,尿糖(十十十),诊断糖尿病。
据证分析:渴欲多饮,消谷善饥,饮一溲一,口干少津,脉虚大无力。
辨证:糖尿中消,气阴损伤。
治法:清胃泻火,生津业渴。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味。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花粉30克,黄连6克,生地18克,天麦冬各15克。
阳明病-白虎汤、承气汤
阳明病-白虎汤、承气汤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知识——《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如何理解呢,胃家的意思就是除了胃还包括小肠,大肠和食道,即消化管道这一窜都算在里边。
实的意思就是堵住了。
若上面堵,则表现为呕吐,下面堵则表现为便秘;同时这个实还分为实热和寒实。
这里我们主要来讲解实热这一块知识。
阳明实热又可分为经证和腑证。
经证的典型表现为大热,大渴,脉洪大;而腑证则为经证的进一步热化,津液严重损伤使得大肠干燥,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的症状,脉象常表现为滑数有力。
一、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汤方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2.汤方解析:这是伤寒后由太阳病化热转为了阳明病,这个汤方主要针对经证,即其腑证还比较轻微大便尚通的情况。
主要症状表现为大热,大渴,脉洪大,既有热邪又有津液虚。
石膏辛寒为主药,其主要作用是祛热除烦,既可透热出表又能清热于里。
知母除烦清热,兼润肠滋阴,把热邪从大便导出。
人参,甘草和粳米补充能量。
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如果津液缺失不严重,我们只要对症用白虎汤就可以,不用加人参;如果津液缺失严重,我们就需要在汤方中加入人参加强津液能量的补充。
二、承气汤类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为解也。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汽汤;若腹大便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1、汤方组成: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甘草芒硝大黄2、汤方解析:承气汤主要是针对阳明病中的腑证(实热证),这里直接采用下法来解决。
大承气汤:主要表现为大便不通,下腹部胀满疼痛剧烈,口渴烦躁。
大黄通便导滞,将热邪从大便排出;芒硝既可软化燥硬的大便,还可泄热除烦。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白虎加人参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白虎加人参
汤
《伤寒论》第222条辨:“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原文解释】如果口渴想喝水,口干舌燥,就是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嘴巴很口渴,喝水又不能止渴,这就知道津液伤到了,津液伤到很严重的时候,也就是口干舌燥很严重,就是用白虎加人参汤。
所以,我们平常在外面吃东西,吃完以后,就开始口渴,口干舌燥,我们就知道是吃了味精。
所以,我们自己在家里炒菜,不要放味精。
本来不用吃白虎汤的,吃了味精口干舌燥,结果就要吃白虎汤了。
西医说的糖尿病,也就是我们说的消渴证,喝了水又不能止渴。
因为消渴症的患者,喝进去的水不能进入到血液里面去,喝进去,就从小便尿掉了,所以,糖尿病的人小便多就是这么一回事。
水不能进入到血液里面,那么,血里面的水就不够,所以,就会燥渴。
燥渴想喝水,这是身体自救的信号。
关键的问题是喝了水又不能进入到血里去,这样血的浓度就会高。
我们知道糖是造血的原材料,所以,血糖就会高。
西医治疗糖尿病就是用什么降糖药,或者是打胰岛素,这些东西是把糖分沉淀在底下,这时候在手指上查血,血糖正常。
时间久了,常年累月的用降糖药,打胰岛素,最后这些糖都会下沉到脚上,糖尿病足就是这样得来的。
中医治疗糖尿病,就是想办法增加血液里面的水,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
白虎汤加人参汤一下去,血糖就下来了。
白虎加人参汤就是热伤上焦,专门针对上焦的热。
【经典】阳明病
【经典】阳明病阳明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一、临床表现简介《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总结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中医诊断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烦渴不解”:烦躁、口干渴。 • “烦渴”辨证: • 1.阳明病,热盛,津伤。饮凉水、多 • 2.太阴病,寒盛,不化。喝温水、少 • 本质区别:寒与热。
• “大烦渴不解”——阳明 • • • • “大”——程度 烦躁不安,甚至坐卧不安、心烦意乱; 渴,干燥没有津液,饮水量多 提示:贪凉喜冷。
《<伤寒论>通解》 第三十四课:阳明病篇 阳明热邪重证(白虎加人参汤证)(一)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宋26)
• 此条讲服桂枝汤大汗出而出现阳明病热邪重证: 白虎加人参汤证。 • 关键:“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不解”——饮水量很多——饮水自救 • 无法解除“烦渴” • “烦渴不解”: • 警惕阳明病。
• “脉洪大”: • +“大烦渴不解”=阳明病 • 1.兼有滑脉 • 2.数而有力 • 病机: • 阳明热邪太盛,逼迫气血翻滚
综合上述: 阳明病热邪重证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二种情况 由白虎汤证转化为热邪重证
• “服桂枝汤”-——以热增热 • 后果:变成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 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 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宋168)
• 此条表病误治传变为白虎加人参汤证。 • 病机:“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 症状:“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
•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 水数升” • 症状明显——选用方证。 • “时时恶风”:绝非太阳、阴寒 • 热邪外透,津液外泄,伴有汗出,腠理开 泄 • “不解”:身热、恶风
• “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 热邪严重,津液重亏 • 热盛、津液亏损,扰动心神:“烦”。 • “大渴”——饮水自救 • “欲饮水数升”:大量的水,凉水。 •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主要特征:大烦,或者大渴
• 两种可能: • A.太阳病桂枝汤证候变成阳明病热邪重证。 • B.本是阳明病热邪证候。
第一种情况 太阳病转为阳明病
• “服桂枝汤”??? • 太阳病中风证候:汗出、恶风、发热 • “大汗出”——“如水流漓”,所以 “病必不除”。 • “大”:程度,汗出淋漓 • 结果如何? • “大烦渴不解、脉洪大”
• “服桂枝汤”,为什么??? • 没有辨证,套条文 • 误治——桂枝汤
• 结果:
•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 分析:“大烦渴不解” • 大烦渴——阳明病临床表现。 • “不解”: • 提示:症状没有变化 • +发热、汗出=阳明病白虎汤证候(发汗前)
• 阳明病——纯阳明证候 • 禁:温热
• “伤寒”——表病:汗法。 • 禁止:吐、下、清、利、和。
• “若吐若下”:误治
• • • •
“七八日不解” “不解”,如何理解? 辩证。 传变?
• “若吐若下” • 后果:直接损伤在里津液 • 如何?
•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阳明病证候特 征。 • “热结在里”: • 里津损伤,热邪内盛。 • “表里俱热”——“热”贯全身,呈弥漫 性 • 1.里热:烦躁、口干渴、贪凉喜冷、小便黄; • 2.表热:身热或发热 • 里热外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