谵语辨证和白虎汤证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
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
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
《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中医是什么疾病
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中医是什么疾病?谵语是以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为特征的一种症状。
多见于实证,常由高热引起。
《素问.热论》称其为"谵言"。
《诸病源候论》谓之"谬语"。
《素问.气交变大论》将其描写为"谵妄";但谵妄除有神志模糊,语言无伦之外,常有情绪恐惧,兴奋激动等表现。
谵语与"错语"、"狂语"、"郑声"不同。
错语是神志清醒,而言语错乱或说后自知讲错,狂语是由邪热亢盛,或痰火内扰,病人狂言叫骂,喜笑不休,弃衣而走,登高而歌。
郑声是神志昏沉,言语无力,语声低微,不相接续,多见于心气内损,精神散乱的危重阶段。
上述各症另有专篇讨论。
热入血室、产后谵语,是妇科常见病证,本篇不予讨论。
常见证候热炽阳明谵语:神志不清,谵言妄语,高热面赤,口渴汗出,气粗如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大。
阳明腑实谵语:日晡潮热,谵语烦躁,胸闷喘满,腹满坚硬,绕脐疼痛,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干,或灰黑干燥,脉沉实有力。
热毒熏蒸谵语:壮热谵语,烦躁不安,面赤口渴,疔疮痈肿,流注四窜,或下痢脓血,或绞肠痛绝,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脉滑数。
湿热蒙蔽谵语:身热不扬,或高热,午后加重,时有谵语,脘腹胀满,呕恶,身目发黄,其色鲜明,或下痢赤白,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热入心营谵语:身热夜甚,谵言妄语,烦躁不安,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细数。
热在血分谵语:高热昏谵,夜晚增剧,躁扰不宁,吐衄发斑;或潮热颧红,暮热早凉,或手足蠕动,四肢抽搐,或肢体干瘦,唇萎舌缩,齿燥积垢,自陷睛迷,舌光干绛,脉象细数,或微,或弱。
痰火上扰谵语:面赤烦热,谵语妄动,气急呕恶,痰涎壅塞,咳吐黄痰,痰粘稠厚,小溲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瘀血冲心谵语:神志不清,妄言谵语,皮肤发斑,面色紫暗,吐血衄血,身体灼热,少腹硬满,疼痛拒按,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数或沉涩。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一、白虎汤方【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治疗消渴(上消)【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梗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适应证】阳明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随证加减】气血两燔,引动肝风。
症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可加羚羊角、水牛角、钩藤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如兼有阳明腑实,症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证有烦渴引饮,多食善饥,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方解】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适用于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或热邪在经,在气,在肺胃。
此时正气盛邪气实,邪正相争剧烈,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临床表现。
里热熏于阳明肌肉,故身大热,面赤;里热烘盛,迫津外泄故汗出淋漓;热邪伤津,故见烦渴喜饮;热盛于经,脉洪大而有力。
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唯以清热生津法最宜。
本方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为君,入肺胃二经,辛以透解皮肤之郁热,寒以清解阳明之火热,甘寒能生津止渴,一药三用,逐热外出并有生津上渴之效。
知母苦甘寒质润,与石膏同入肺胃,性苦降能肺胃之火,寒能清解阳明热盛,质润能生津润燥,清热泻火又能生津,为臣药。
知母与石膏相须为用,增强清热透肌、生津除烦之效,功效倍增。
石膏与知母性味辛寒,恐伤胃气,所以用炙甘草、粳米益胃护津为佐使药,使攻不伤正,补不留邪,用大寒之药无伤胃气之虑。
《伤寒来苏集》云“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
白 虎 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50g)碎甘草二两(6g)炙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
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
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
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
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
[病机分析] 本方证病机为伤寒热邪内传阳明经,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热,或温热病邪热传人气分。
阳明属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主肌肉,其经脉上循头面,正盛邪实,热邪炽盛,故壮热面赤不恶寒;热灼津伤,欲饮水自救,而见烦渴引饮;热邪迫津外泄,因而出现大汗;由于大热伤阴,加之汗出耗津,而见大渴;大热之邪,充斥经脉,脉见洪大而数。
此即所谓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之四大证。
此外,尚可兼见舌质红,苔白而干,气粗如喘等一派里热之象。
其发病总由里热炽盛所致。
但因其里热属无形热邪弥漫,而未与有形之积相结,故不致出现便秘腹痛等实热内结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证邪既离表而人里,故不可发汗;虽里热炽盛但尚未至腑实便秘,故不宜攻下。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当首选大清里热之品。
白虎汤
白虎汤白虎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知母18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粳米一匙上4味,以水2000ml,先煎石膏,再下其他药同煎二次,米熟汤成,去渣,分3次服。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滑或洪大,舌苔黄燥。
副证:谵语,或背微恶寒,腹满,或身重难以转侧,若为厥热,兼手足厥逆。
{临证加减] .1.白虎汤加味治疗感冒发热:本方用生石膏、知母、粳米、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荆芥、葛根、黄芩、枳实、甘草。
胃脘痛而呕恶去桔梗,加厚朴、砂仁、炒莱菔子;气津不足去黄芩,加太子参。
每日l剂,水煎分3次饭后1小时温服。
病重每日2剂,2小时服l次。
4日为1个疗 2.及白虎汤加味治疗高热:以银花、连翘、知母、薄荷各10g、石膏30~60g(先煎),甘草5g,粳米少许为基本方。
上感加荆芥、防风;扁桃体炎加元参、僵蚕、牛蒡子;支气管炎加鱼腥草、桔梗、杏仁;咳嗽痰稠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高热持续不退或皮下出现斑疹加生地、丹皮、地龙;热盛神昏抽搐选加钩藤、石决明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工粒冲服)。
每日2剂,水煎顿服,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
[福建中医药,1995。
cs,:lo]3.柴葛白虎汤治疗外感高热:本方含柴胡、知母、甘草各9g,葛根、石膏各30g,银花、黄芩各15g,秦艽、防风各12g。
每日2剂,分4次口服。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蒌、川贝;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无汗恶寒甚者加麻黄,去黄芩、知母。
[江西中医药,1990,c3,:25] ] 4.白虎汤加味治疗大叶性肺炎:以白虎汤为主,加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
咳嗽胸痛加川贝母、杏仁、郁金、橘络;咳血痰加白茅根、竹茹;心中烦热加山栀子、白茅根;体实加大黄;伤津加玄参、麦冬、天花粉、鲜石斛;夜寐不安加茯神、益元散。
Cj:海中医药杂志,1957,c+,:2s,5。
加味白虎汤治疗脑出血合并肺炎:基本方为双花30g,连翘20g,石膏30~50g,知母20g,甘草15g,鱼腥草20g,桑白皮15g,贝母15g,蒲公英15g,黄芩15g,杏仁lOg,粳米20g。
倪海厦人纪
倪海厦人纪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脉就是阳脉,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就是肝血太旺了,顶到胃;得到急性肝病的人,肝肿起来,胃被压迫到了,木克土,因为脾胃被肝压到了,肝里面充血充得很旺,脾胃的血就不够了,当人血不足的时候,就会比较肥大,为什么会肥大?就是要吸收更多,所以气血虚的人,舌头又肥又大,脾胃也是一样,血都跑到肝里面了,没有血能让脾臓蠕动的时候,脾脏就像死肥肉一样,堵在胃下方,就叫作「纵」,纵的意思就是木克土,病人就不能吃东西,要把肝血输开来才行,这时候张仲景说扎期门,实际上不能光靠期门,如果用「脏会」、「脾募」的章门穴会更好。
这在针灸课中已经讲过。
一二二:「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这两条讲,如果伤寒没有立刻治好的时候,它传经的一种症状。
啬啬恶寒就是肺虚了,皮肤怕冷就是表虚掉了,肺的功能比较差,肺是诸阳之会,皮肤毛孔的能量都是靠肺;这时候大渴欲饮水,因为肺虚掉的时候,肺不能行水了,这时候嘴巴就很燥渴,这时候就会肚子胀满,因为水不能气化,胃里面的火不够,土不能生金,水就停在中焦;自汗出,小便利,这时候如果病人自己会流汗,小便正常的话,代表脾胃的元气功能自己恢复回来,自己会好的,就不用去治疗他了;没有好的,这种症状中医称「横」,刺「期门」。
这现象一般来说,比较危险,会造成腹水,肝也是肿起来,一是影响脾胃,一是影响水的排泄系统,张隐庵曰:大渴欲饮水者,肝主木火之气,肝是动病,甚则嗌干而渴也。
其腹必满,这种肝癌都有的现象,口渴去喝水,喝了都不能止渴,水喝下去,只是让腹水更大,这水并没有办法气化成津液上来,就是从舌头下方冒出津液上来,所以嘴巴永远是干的,人小便出来的水是气化出来的,嘴巴里面的口水也是气化出来的,气化后的水才是能让身体受用的水。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
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
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
”(《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
味辛廿,大寒。
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
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伤寒论·白虎汤条文》是古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之一,它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处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生动、全面地介绍《伤寒论·白虎汤条文》的内容。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基本情况。
它说:“伤寒者,發熱而谵語,谵語而遺溺,遺溺而脉浮,浮則不痛,不浮則痛。
”说明了伤寒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热、谵妄、小便失禁以及脉搏浮动等症状。
随后,《伤寒论·白虎汤条文》详细介绍了白虎汤的配方和用法。
它说:“白虎汤,石膏二兩,炙甘草一兩,大黄半兩。
”白虎汤主要由石膏、炙甘草和大黄组成,这些草药分别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脾胃、泻火通便的功效。
配方中的药物比例经过精确的计算,具有良好的疗效。
《伤寒论·白虎汤条文》同时也指出了白虎汤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它说:“得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浮弱者,可发汗。
”说明在伤寒病初期,如果患者仍然表现为热症,脉搏浮弱时,可以使用白虎汤进行发汗治疗。
但对于病程较长或者脉搏没有浮弱的患者,则不适合使用白虎汤。
此外,《伤寒论·白虎汤条文》还提到了白虎汤的疗效和注意事项。
它说:“见咽喉痛,口燥而渴,便结而硬者,白虎汤主之。
”说明白虎汤不仅对发热症状有良好的疗效,还能够缓解咽喉痛、口干口渴、大便干结等相关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白虎汤条文》也同时提到:“白虎汤,发汗解表,利小便,此人病证与虎同悲也。
”提示使用白虎汤时需要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避免使用不当导致身体过度损伤。
综上所述,《伤寒论·白虎汤条文》通过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基本情况、白虎汤的配方和用法、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疗效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医生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在理解并研究《伤寒论·白虎汤条文》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知识和经验,灵活运用白虎汤治疗伤寒病,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白虎汤的中医临床应用
白虎汤的中医临床应用白虎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
由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中药构成。
伤寒条文:“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的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白虎,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主杀伐,色白。
(形状像老虎,位于西方,五行属性为金,主杀伐,五色对应为白色),故名白虎。
应秋而归肺(四季对应秋天,五脏对应肺脏)。
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
(夏天的暑热难耐在秋天的凉爽秋风到来后得到停止)秋之令曰处暑(二十四节令中提示秋天到来的节令为处暑,即秋天的暑气到此停止的意思),因此白虎汤以白虎命名,以对应它退热的功效。
《伤寒杂病论》中使用过的白虎汤加减方主要有;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加人参汤补气生津,用于阳明热炽精伤,壮火食气而至的口渴;白虎加桂枝汤治疗“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的温疟;竹叶石膏汤汤是在白虎加人参汤的基础上,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冬而成,主要治疗“伤寒解后,虚痛少气,气逆欲吐的余热未清、津伤气逆证。
白虎汤作为阳明气分实热症的代表方剂,明代医家江瓘在其著作《名医类案》中,较为详尽的记载了白虎汤的临床应用——白虎汤治疗的医案,共计10则。
用于疟疾、中暑、消中、吐泻、中风、伤寒、大头天行的治疗。
1.疟疾(温疟、瘅疟)运用白虎汤治疗疟疾,思路源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书中运用白虎加桂枝汤用于温疟的治疗。
说文,疟,“寒热休作”。
温疟,病机里热炽盛,表有寒邪。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温疟病的症状,脉为平脉,病人身体有热象,没有寒象,骨节因为疼而使心里烦,经常作呕,治疗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名医类案》中提到三种治法:一为运用白虎汤原方治疗;二为先以柴胡饮子,后以白虎加栀子汤治疗;三为运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合白虎汤治疗。
《经方实验录》白虎汤证医案辨析
李军教授治疗脑病痰瘀交结证用药特点探微
白海侠 摘
要
周海哲
陕西中医学院(712046)
目的:总结李军教授治疗脑病痰瘀交结证的用药特点。方法:首先论述了李军教授对脑病 痰瘀交结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然后对其用药特点作了简要介绍。结论:痰瘀交结是诸多脑 病发生的重要病机,临床上应采用痰瘀同治之法精当遣方选药。
B,脉大,身热,大汗,不谵语,不头痛,惟口中大渴。时 方初夏,思食西瓜,家人不敢以应,乃延予诊。予日:此 白虎汤证也。随书方如下:生石膏一两,肥知母八钱,生 甘草三钱,洋参一钱,粳米一小杯。服后,渴稍解,知药 不误,明日再服原方。至第三日,仍如是,惟较初诊时略 安,本拟用犀角地黄汤,以其家寒,仍以白虎原剂,增石 膏至二两,加赤芍一两、丹皮一两、生地一两、大小蓟五 钱,并令买西瓜与食,二剂略安,五剂全愈。 辨析 白虎汤是仲景辛寒清热之主方,治疗伤寒,
702
陕西中医2008年第29卷第6期 是白虎汤证也。方与:生石膏四钱,知母二钱,生甘草钱 半,粳米一撮,加其他生律止渴之品,如洋参、花粉、茅 根之属,五剂而病全。顾余热末楚,孩又不肯服药,遂止 服。越五日,旧恙复发,仍与原方加减,连服十五日,方 告全愈,口不渴,而二便如常。先后计服石膏达半斤之 谱。 辨析本病案患儿多饮,大便不行。某西医逐日用 灌肠法对症治疗,“累治多日,迄无一效”。曹氏辨为白 虎汤证,投以小量白虎汤,酌加益胃生津之品,调护痊 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精髓,不头疼医头,脚疼 医脚,治病求本,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学整体医 学的优势。 曹氏门人姜左景对此病案按日:“见其大便不通, 而用灌肠法,是为西医之对症疗法;辨其脉数口渴,而 用白虎汤,是为中医之脉证治法。对症疗法求疗不疗, 脉证治法不治自治,此乃中西医高下之分。”其论见解 颇为妥当。 (收稿2007—05—23;修回2007—09—03)
白虎汤“四大证”证质疑
白虎汤“四大证”证质疑据我从医四十余年,尚未遇到过典型的所谓白虎汤“四大证”悉具者。
白虎汤证到底有否身大热?白虎汤到底能否治身大热?本文特提出质疑。
我们先回归仲景条文观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关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
共有十条: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68条:“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倶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
”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70条:“伤寒脉浮,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176条:“伤寒脉浮,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第350条:“伤寒脉浮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另《金匮要略》痉湿暍篇一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疟病篇一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综观这些条文均无直接提到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证有“大热”。
而且169条还说:“伤寒无大热”,176条甚至说:“表有热,里有寒”(“里有寒”会否是错简,暂且置疑,不论。
)只有168条提到:“表里倶热”,350条:“里有热也”。
痉湿暍条:‘“身热而渴”,疟篇条:“但热”。
即使是专讲阳明病外证的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都没有明显说是“大热”。
而相应使用石膏的方证如麻杏石甘汤、竹叶石膏汤(不计大青龙等)均无提到“大热”。
麻杏石甘汤两条,第63条、第162条都说“无大热者”(大多注家解释这方的“无大热”即“无表热”)竹叶石膏汤则是:“伤寒解后,虚嬴少气,气逆欲吐。
谵语证治
谵语证治关键词:谵语;中医药疗法;伤寒论谵语是急性热病中病邪累及心神出现的一个症状。
谵语者,语言狂妄也。
如颠倒错乱,语出无伦,妄有所见,神志失常,谓呢喃而语也。
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言差谬。
1谵语病因病理谵语之因,皆各有异,分而论之:有被火劫谵语者,有误汗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下血谵语者,有燥屎在胃谵语者,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过经谵语者,有邪伏少阳谵语者,有肝木乘脾谵语者,有亡阳谵语者……。
例:“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113条)。
“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114条)。
此乃胃阳素盛,火热入胃,水竭躁烦,燥热熏心,此即火劫谵语也。
“阳明病……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226条)。
此为误用汗法,津液灼伤,胃中干,成阳明腑实,上乘于心,表虚里实,而生心乱谵语。
“妇人伤寒,寒热乍时,经水时来时断,胸胁下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148、149、150条)。
此为热邪乘血海空虚而入,与血相结,邪阻血道,隔绝不通,上逆心包所致谵语也。
“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218条)。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373条)。
“过经谵语者,有热也……”(108条)。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必有燥屎五六枚也”(220条)。
以上各条都是肠中糟粕为热邪所壅(包括过经寒邪郁火化热),留着于内,形成燥屎,燥屎为谵语之根也。
胃燥津枯,腑气不通,则秽浊之气上攻,心神被扰才致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垢,谵语遗尿”(224条)。
是阳明热盛,耗伤元气,胃热火炽,热邪蒸郁扰心神而致谵语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闷,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能转侧”(110条)。
乃为少阳之邪未解误下之后,正虚邪扰,热邪乘虚内陷,内竭津液,形成阳明燥热乘心,造成神明不宁的伏邪谵语也。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妄其阳,谵语……”(216条)。
“被火必谵语”(116条)。
白虎汤是什么?
白虎汤是什么?用量: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用法: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义:本方原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代表方。
本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所致。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虽是苦寒也有达不到的。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
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禁忌: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
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
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
《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
”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
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
”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猪苓汤”猪苓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湿剂,具有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
主治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因本方为渗利之剂,若内热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以下作者认为只代表个人观点,因理解程度深浅,个人对(神方白虎汤)和猪苓汤里面(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汗出多而渴者)禁忌正好相反,虽然都可以清热,白虎汤在汗不出时用了会更(阳格)气虚,这个也是个人理解指可以引起阳气内陷,这个也是这个方子要义所在,这是中的外内热盛。
白虎汤临床研究进展
白虎汤临床研究进展白虎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白虎汤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应用价值。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滋阴,为臣药;甘草、粳米益胃护津,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共为佐使。
全方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白虎汤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例如,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白虎汤能够显著缓解发热、口渴、咽痛等症状。
其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体温,减轻炎症反应。
对于肺炎患者,白虎汤能够协同抗生素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轻肺部炎症渗出,促进肺部病灶的吸收。
此外,在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白虎汤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也是白虎汤的治疗范畴之一。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燥热内生、津液亏虚有关。
白虎汤清热生津的功效恰好切中病机。
临床研究表明,白虎汤加减方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口渴、多饮、多食等症状,同时还能调节血脂代谢,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白虎汤对于高热惊厥具有良好的疗效。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急骤,病情凶险。
白虎汤能够迅速清热泻火,降低体温,从而缓解惊厥症状,减少惊厥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此外,对于中风后高热、颅脑损伤后高热等,白虎汤也能发挥一定的退热作用,有助于保护脑组织,改善患者的预后。
皮肤病领域,白虎汤在痤疮、湿疹、荨麻疹等疾病的治疗中也有所应用。
痤疮多由肺热炽盛、血热瘀滞所致,白虎汤能够清肺热、凉血解毒,从而改善痤疮的症状。
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常伴有皮肤瘙痒、灼热等症状,白虎汤清热泻火、止痒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不仅局限于上述疾病,在其他一些热性病证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176、219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注释:表有热,里有寒:宋臣林亿等有按语云:“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
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
以此表里自差明矣。
”据此理校,表有热,里有寒句,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里有热,表无寒”。
“里有热”自是白虎汤的适应证,“表无寒”则提示无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这一修改,可供参考。
当然也有个别医家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指热痹,关节有红肿热痛,因为关节在四肢体表,这就是表有热;而热痹在里并无一般意义上的热邪,所以可以说里有寒。
而《伤寒论》原书第176条是放在两条风寒湿痹证治的原文之后的,将其看成是热痹,并非没有道理,何况用白虎汤加减来治疗热痹也是有效的。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如蒙尘垢。
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这段主讲:论阳明表里俱热的证治和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治。
解释:阳明胃热弥漫证的主症和病机:脉浮滑,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炽于里。
故其证当为胃热弥漫,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见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等。
“表有热,里有寒”句,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诸注虽难如意,似也不必强解。
然以方药而测病证,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方法之一,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恐不得妄投。
至于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热痹,则以关节红肿热痛为辨证要点,不必拘泥于里热是否炽盛。
《伤寒恒论》(三)清·郑钦安
《伤寒恒论》(三)清·郑钦安五、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原文47【郑论】此系与上同,毋容再论。
【阐释】本条是太阳伤寒麻黄汤证。
因热盛而致衄,虽未服药,亦可能邪随衄解而病自愈。
盖血之与汗,异名同类,不从汗解,则从衄解,其义相同。
又本条与三条四条俱为表实证的衄血,但本条是未经服药的衄血,其病邪随衄而解,故曰“自衄者愈”。
四条是因失治衄血,衄后病邪仍未解,脉证如故,仍以“麻黄汤主之”。
三条是已经服药,邪热较盛的衄血,其邪亦随衄而解,故而“衄乃解”。
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寒热发作的情况,好象疟疾一样。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清同圊,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尚能如常的思。
),一日二三度发。
(而)脉微缓(微与洪相对,缓与紧相对,微缓就是不洪不紧而柔和的意。
)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这里的阴阳,指表里言,谓表里都虚。
),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就是红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23【郑论】此条既称八九日,未有不用发散祛邪之方,据所言如疟状,如疟者,似疟而非真疟之谓也。
虽现热多㈠寒少,而其人不呕,清便自可,以清便二字核之,与脉之微缓核之,则内无的确之风热,明是发解太过,必是阳虚似疟无疑,法宜扶阳温固为是。
又曰脉微而恶寒者,为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吐、下也。
明明此非青龙汤、麻(黄)〔桂〕各半汤的候也。
若其人面皮反有赤色,赤色二字,更宜着眼,恐是(带)〔戴〕阳,苟非(带)〔戴〕阳,果现脉浮紧,未得小汗,而致身痒疼者,方可与麻(黄)〔桂〕各半汤,学者虽于一症之中,前后参究,方可与论伤寒,读伤寒也。
㈠是属阳症热多,定现口渴饮冷,舌必有黄苔,热时必揭去衣被,小便必赤,若似疟则无此等病情。
(顶批)【阐释】本条为太阳病八九日不解,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转变,但郑氏特别指出:“明是发解太过,必是阳虚似疟无疑,法宜扶阳温固为是”。
刍议从叶天士的故事中得知白虎汤的中医疗效
刍议从叶天士的故事中得知白虎汤的中医疗效作者:刘晓娟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汤”这乃是民间的一句俗语。
这句俗语的出处是来源于苏州城在清朝时期叶天士为其母病治病的事例。
本文对白虎汤治疗疾病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和禁忌症,在对白虎汤的应用情况进行过综合性分析,并得出清代温病学者吴塘白虎的四大禁忌。
白虎汤四禁的提法混淆了证与症的关系。
【关键词】白虎汤;临床应用;禁忌症1 白虎汤的故事“若是他人母,定用白虎汤” 这乃是民间的一句俗语。
这句俗语的出处是来源于苏州城在清朝时期叶天士为其母病治病的事例。
这件事主要讲的是他正处于事业蒸蒸日上的时期,他的母亲染上了重病,母亲的病况逐渐加重。
一天,他外出诊回到家中,看见母亲能够下床四处走动了,他很惊讶,急忙问家里的徒弟:“我母亲的病怎麽好了,”小徒弟回答说:“刚才太婆病的十分严重,为她熬服下了白虎汤,于是她大有转变,就能够走动了。
于是叶天士叹息,我应该把母亲当普通人对待就好了。
2 白虎汤的临床应用临床应用白虎汤临床应用于以阳明四大症(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为其辨治之要点,只要抓住里热炽盛证这个关键,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的疾患都可以应用白虎汤,并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举例如下:2.1 温毒发斑范某某,女,53岁,症见壮热烦渴,或见寒战,中医诊断为温毒发斑气营两燔发斑者,白茅根,生地黄等,若温热病,热入心包,痰迷心窍,而见神昏谵语者,合安宫牛黄丸。
(摘自《伤寒论与临证》第333页)2.2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刘某某,女,27岁,刻诊:眼部疼痛,脉细数,以白虎汤加金银花,酒大苦参,桔梗,桑白皮等。
(摘自《中国中医眼科》1994;(2)90)2.3 干燥综合征王某某,女,49岁,刻诊:口干舌燥,目涩泪少,唇燥起皱,脉形细涩。
中医诊断为燥症,故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口腔异常干燥综合征。
(摘自张丽娟翻译的《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2)35)2.4 小儿暑热症张某某,男,4岁,症见发热持续不退,口渴引饮,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邪热亢甚,扰乱神明,
胡言乱语 急下存阴
谵 语 多见于热病极期(实 ) 声高气粗
三承气汤
精气散失,神无所主,
语言重复 回阳救逆益气 人参四逆汤
郑 声 多见虚寒重证后期(虚) 声音低微
━━━━━━━━━━━━━━━━━━━━━━━━━━━━━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谵语危候 直视:阳热极盛,阴液将竭
1.转属阳明有寒热之辨 [原文]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
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提要:阳明中寒用吴茱萸汤治疗。 (1)食谷欲呕,有上焦和中焦之分: 上焦:痰气交阻(于胃上口) 下焦: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2)阳明中寒治疗 温胃散寒止呕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吴茱萸辛苦温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主药; 重用生姜辛温散寒止呕为辅药; 人参甘温,大枣甘平,补虚和中。
现。 (2)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3)面垢:面部如蒙油垢。Βιβλιοθήκη 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1)病因病机 病邪入里化热,邪热充斥 (2)证候 主症:汗出、身热(182)、大渴(168)、脉大(186)
——邪热充斥
次症:腹满身重,难以转侧——热郁气滞 谵语遗尿——热甚神昏,膀胱失约 口不仁——里热炽盛,津液被灼 面垢——邪热向上熏蒸
心神被扰 ──躁,心愦愦,反谵语。
误用温针:以火疗热,火上添薪,内劫心神 ──怵惕,烦躁不得眠
误用下法:诛伐无过,徒伤气阴,邪热乘虚而入 ,邪热 留扰胸膈 ──心中懊 : 栀子豉汤(221) ──邪热充斥,气阴两伤:渴欲饮水,口干舌燥 白虎加人参汤(222) ──邪热伤阴,阴虚水热互结: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猪苓汤(223
要药。 栀子苦寒,宣泄郁热,清利三焦,为臣药; 大黄苦寒,泻下瘀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1)退黄名方,阳黄首选方剂。 (2)大黄为泻下瘀热而设,非为泻下燥结。 (3)所治之阳黄,相似于急性传染性肝炎
或阻塞性黄疸。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七节 转属阳明与脾约证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 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词解] (1)愦愦(kuì):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2)怵惕(chùtī):恐惧惊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1)阳明病误用汗法、温针、下法以后的变证 误用汗法:辛温发汗,助长热邪,津液愈伤,里热愈甚,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吴茱萸汤医案
刘××,年古稀,体胖。时吐清涎,每届天候转 变,遂发头痛,而以巅顶为剧,服温药则愈。
近因家务繁忙,头痛较增,咳剧痰涎,不热不渴, 畏寒特甚,杂服诸药无效。作来迎诊,切脉细滑,舌 润无苔,口淡乏味,证同上述。
治以吴茱萸汤:党参八钱 吴茱萸二钱 生姜五钱 大枣五枚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
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 豉汤主之。(221)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
谵语{ 喘满:阴竭而阳无所附,正气将脱于上。 下利:中气已败,利复伤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白虎汤证
[原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
遗尿;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词解] (1)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病的证候同时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阳明兼少阳证治
[原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
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2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七、阳明湿热发黄与阳明蓄血的辨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治法 辛寒清热 (4)方药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知母辛苦寒而滑润为
君药,清阳明之热。甘草、粳米和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
1.阳明病攻下后的变证
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证候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湿热蒸腾于上。 小便不利—气机阻滞,气化失司。 身黄—熏蒸肝胆 渴饮水浆—热多于湿,热邪伤阴。 (4)湿热发黄的治疗思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5)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6)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茵陈苦寒,清利湿热,疏导肝胆,为治疗黄疸之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1)病因病机
邪热亢甚,扰乱神明 (2)谵语、郑声的辨别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谵语、郑声鉴别表
━━━━━━━━━━━━━━━━━━━━━━━━━━━━━ ━━━
病机
临床特征 治 则
方药
───────────────────────────── ───
服药5剂,头痛、吐涎渐减,而小便清长,较昔日 为多,此缘阴寒下降,阳气上升,中焦得运,决渎复 常耳。原方再进四剂,诸证尽失。改用六君子汤加干 姜、砂仁温脾益气,善后调理。
[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
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 蒿汤主之。(236) [词解] (1)热越:热邪向外发泄。 (2)瘀热:瘀与郁相通,瘀热即邪热郁滞于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释义] 提要: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证治 (1)不发黄的情况 ①阳明病发热汗出(本条): ②太阴病小便自利(187条): (2)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邪无出路,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