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合集下载

学会10大法,温病治疗快速入门

学会10大法,温病治疗快速入门

学会10大法,温病治疗快速入门本文共引用温病学中著名方剂二十余个,如银翘散、桑菊饮等,至今沿用不衰,为各医家视为珠宝。

这些方剂,亦体现温病之治疗原则。

方不在多,若熟练掌握主方主证,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则温病治疗诸法皆在其中也。

下面略谈各方剂之组成及应用法则。

01宣肺法(辛凉轻剂)——桑菊饮适应于风温袭肺、感邪轻浅者。

处方: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4.5克、薄荷2.4克、生草2.4克、桔梗6克、苇根6克02疏表法(辛凉平剂)——银翘散适应于风温客表、病势较重者。

处方:银花30克、连翘30克、桔梗18克、薄荷18克、牛蒡子18克、竹叶12克、荆芥12克、生草15克、淡豆豉15克上杵为散,每服18克,苇根煎送。

03清气法(辛凉重剂)——白虎汤主治温邪化热入气。

症见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者。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9克、白粳米一合04泻下法主治邪在肠胃、阳明腑实者。

并据症之轻重,分别有峻、和、缓下之别。

峻下法——大承气汤适应大热大实之症以急下存阴。

处方:大黄18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9克和下法——小承气汤适应热实之症较大承气症稍轻微者。

处方:大黄15克、枳实6克、厚朴3克缓下法——调胃承气汤适应燥结热实症,以软坚攻下泻热。

处方:大黄9克、芒硝15克、炙甘草6克05生津法(滋润而下)——增液汤适应于邪在中焦,津液耗伤者。

处方:黑玄参30克、细生地24克、麦冬(连心)24克06清营法——清营汤适应于邪入营分,营阴耗损者。

证见舌绛,身热不渴,心烦不寐,神昏谵语等症。

处方:犀角9克、生地15克、玄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4.5克、银花9克07化斑法化斑汤适应气热未解,营热已盛,气血(营)两燔。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草9克、玄参9克、犀角6克、白粳米一合加减银翘散方适应温邪郁于肌表血分,外发赤疹。

处方:连翘30克、二花30克、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草15克、生地12克、丹皮9克、大青叶9克、玄参30克08开窍法适应邪犯心包营分,神昏谵语。

温病方剂歌诀

温病方剂歌诀

温病方剂歌诀温病方剂歌诀一、解表法1.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疏风解表,宣肺泄热主治:风热犯肺,咳嗽吐痰,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桑叶、菊花、薄荷——辛凉香散,宣泄风热杏仁、桔梗——疏肺止咳连翘——苦寒质轻,清热透邪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加减:肺热壅盛,咳频,痰黄——加,浙贝母、瓜壳、鱼腥草——清肺化痰痰壅气逆,咳甚气喘——加,全瓜蒌、前胡、矮地茶——化痰平喘秋燥伤肺,身热,咳嗽少痰——加,梨皮、川贝、天花粉——润燥止咳表邪未解,邪入气分,身壮热,咽干,口渴——加,石膏、知母—清气分热蛾体肿痛——加射干、大青叶、金银花——利咽解毒附方:加味桑菊饮——何廉臣方,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上方+ 炙麻黄、瓜蒌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治:冬温兼寒(寒包火),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咽干,口渴,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2.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牛蒡子芦根生甘草荆芥淡豆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金银花、连翘——质轻微寒,既能清温毒,又可透邪外达薄荷、荆芥、淡豆豉——解表散邪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竹叶、芦根——清热生津加减:壮热无汗——加,石膏、蝉蜕——宣泄风热夹湿浊,胸闷脘满,苔黄腻——加佩兰、通草、神曲——宣利湿浊,理气和中素有蛾体肿痛,感受风热则发作——加射干、大青叶、千张纸流行性腮腺炎初起,伴寒热无汗——加板蓝根、夏枯草——解毒消肿麻疹初起,头发不齐——加芫荽、柳叶、白前——透发疹毒风疹初起——加蝉蜕、大青叶——疏风解毒水痘轻型,发热,咳嗽,少数含水液豆状疱疹,口渴,舌红,苔黄滑,脉浮滑数——减,淡豆豉、芦根;加,佩兰、茯苓、大青叶、紫草——祛湿解毒疮痈初起,有发热微寒,头痛无汗之表证——加,蒲公英、野菊花、桑叶——解毒透邪3.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白桔梗焦栀子淡豆豉薄荷连翘淡竹叶生甘草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主治:感受风热,发热微寒,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

中医-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治则方药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

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

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g,菊花9g,苦杏仁9g,连翘9g,生甘草3g,水煎服。

表湿症见胸闷,渴不欲饮或口渴、头身重疼、苔白而腻、脉濡数。

方选藿香正气散:藿香9g,紫苏6g,白芷6g,大腹皮9g,茯苓9g,陈皮6g,半夏9g,制厚朴6g,苦桔梗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个,水煎服。

肺燥症见发热胸痛、口干而渴、唇咽干燥、干咳无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脉浮或弦涩。

方选桑杏汤:桑叶6g,杏仁6g,沙参9g,象贝6g,淡豆豉6g,栀子皮3g,梨皮3g,水煎服。

表里证期指病邪由表入里,但尚未完全到达气分,属半表半里,或由表入里过程,表邪未罢,既有表证,又见气分或营分里证,属表里同病。

半表半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少津、脉弦数。

治宜和解表里,驱邪外出。

方选小柴胡汤:柴胡9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6g,生姜9g,炙甘草3g,大枣4枚,水煎服。

邪在少阳胆经夹痰湿内阻: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呕吐酸水,或干呕呃逆、胸胁胀痛,或听觉不灵,苔厚腻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宜和解少阳,利湿化浊。

方选蒿芩清胆汤:青蒿12g(后下),黄芩9g,竹茹9g,法半夏6g,云苓12g,枳壳6g,陈皮3g,滑石18g,甘草9g,水煎服。

表里同病表寒里热:证见以恶寒口渴为主,咳逆气短、无汗或少汗、苔黄白相间、脉数。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温病主要证型、辩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暑湿内陷心营
灼热烦躁,目合耳聋,神识不清,舌绛苔黄腻
清心开窍,涤暑化湿
清营汤合六一散
送服至宝丹
热闭心包
瘀阻血脉
灼热不已,神昏谵语,皮肤黏膜出血斑,舌深绛或紫暗
清心开窍,活血通络
犀地清络饮
湿热化燥
伤络便血
身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红绛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清营汤
热陷心包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
清心凉营,豁痰开窍
清宫汤送服温病“三宝”
内闭外脱
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热盛动血
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
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
凉血逐瘀
桃仁承气汤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雷氏芳香化浊法
合三仁汤
湿热并重
闲阻中焦
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热重湿轻
蕴阻中焦
高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
清泻胃热,兼燥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蕴毒
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等蕴毒外发之象
清热化湿解毒
甘露消毒丹
暑湿积滞
郁结肠道
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
导滞通下,清暑化湿
枳实导滞汤
暑湿郁阻少阳
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
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蒿芩清胆汤
暑湿弥漫三焦

春温病辩症治疗10法!

春温病辩症治疗10法!

春温病辩症治疗10法!春温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发生于春季,以发病急骤,初起有明显里热症喉,病情较重,变化较多,后期可伤及肝肾阴液为主要临床为特点的。

分型证治在; 1、气分郁热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肋不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方药:龙胆草,淡豆豉,竹茹,柴胡,玄参,黄芩,白芍,生甘草等加减。

2、热灼胸膈证候:身人不己,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

方药:花粉,炒黄芩,竹叶,芦根,连翘,薄荷,栀子,大黄(酒浸),芒硝,甘草等加减。

3、热炽阳明症候: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方药:人参,黄芩,生石膏,金银花,杏仁,知母,大青叶,黄连,石斛,粳米等加减。

4、热结肠腑症候:日哺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慢硬痛,苔老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裂,脉沉有力。

方药:生地,麦冬,玄参,枳实,厚朴,大黄,芒硝,炙甘草等加减。

5、邪留阴分症候: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

方药:胡黄连,川贝母,鳖甲,玉竹,青蒿,地骨皮,细生地,知母,牡丹皮等加减。

6、阴虚火炽症候:身热不甚在,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方药:炒白芍,鸡子黄,阿胶,黄芩,黄连等加减。

7、热盛动血症候: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语,斑疹密布,色深红或紫黑,或吐血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方药:西洋参,生地黄,三七,水蛭,白茅根,牡丹皮,水牛角,芍药,生石膏等加减。

8、热陷心包症候:神昏谵语,或昏聩,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謇,舌色鲜泽,脉细数。

方药:水牛角屑,连心麦冬,连翘心,竹叶卷心,莲子芯,玄参心煎水送服中成药安宫牛黄丸。

9、真阴亏损症候: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热,或颧赤,手足心热甚至于手足背,咽干齿黑,或心悸,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弱软或结代。

10、热盛动风症候:高热不退,头痛头胀,烦渴,烦闷燥扰,甚至狂乱,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脉玄数。

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主要治法


湿亦化也。”
共十八页
祛湿清热(qīnɡ 法的 rè) 分类
宣气化湿
燥湿泄热适用(shìyòng)于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遏伏中焦的症 候。
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祛除湿热邪气。 症状见身热而汗出不解,口渴不多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
温病(wēn bìnɡ)的主要治法
—祛湿清热(qīnɡ 法 rè)
共十八页
祛湿清热(qīnɡ rè)法的分 类
宣气化湿
燥湿泄热
分利湿热
共十八页
宣气化湿
适用于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的症候。
用芳化宣通之品疏通表里气机,透化湿邪。
症状见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小便(xiǎobiàn)短小,舌苔白腻, 脉濡缓。
共十八页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症候(zhèng hòu):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苔黄滑腻, 脉濡数。
病机:湿热俱盛,交蒸中阻。
治法: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药:王氏连朴饮: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
淡豆鼓、炒山栀、 芦根
共十八页
王氏连朴饮:
制厚朴二钱 、芦根(lú ɡēn)二两、川连、 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 香鼓、焦栀各三钱
此邪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共十八页
杏仁滑石汤: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黄岑二钱、橘红一钱五分(wǔ fēn)
黄连一钱、郁金二钱、通草一钱、厚朴二钱 半夏三钱 水半杯,煮取三杯,分两次服。
共十八页
祛湿清热(qīnɡ 法的 rè) 分类
宣气化湿
燥湿泄热
分利湿热
共十八页
分利湿热
适用于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的症 候。 用淡渗之品渗湿清热(qīnɡ rè),使湿从小便而出。 症状见小便短少,甚则不通,舌苔白腻等。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1.宣肺法——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上焦卫分,病势轻微者——桑菊饮
2.疏表法——病在上焦卫分,外邪较重者——银翘散
3.清气法——温邪化热,辛凉清透——减味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三石汤
4.清化法——温邪挟湿,偏重中焦——三仁汤、甘露消毒丹
5.泻下法——邪在肠胃,大便闭结——凉膈散、增液承气汤
6.生津法——邪在中焦,津液耗伤——益胃汤、沙参麦门冬汤、连梅汤
7.清营法——温邪由气入营,心包受病——清营汤、清瘟败毒饮
8.止血法——热入营分,迫血妄行——犀角地黄汤
9.化斑法——邪郁肌表血分,发出红斑——化斑汤
10.开窍法——邪犯心包营分,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神犀丹
11.滋阴法——邪入下焦,损伤肝肾阴血——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
12.熄风法——肝肾阴亏,风阳妄动——大定风珠汤。

温病学重点笔记

温病学重点笔记

温病学重点单选1. 首先使温病脱却伤寒的医家是元代王安道2. 提出变革外感热病的理论与治疗的主张的代表人物是金代刘河间3. 既属于季节分类命名的又属于以四时主气命名的病种是秋燥4. 症见身热,烦躁,汗出不解,呕恶,脘腹胀满疼痛,大便溏垢不爽,如败酱,如藕泥,舌苔白腻或黄浊,脉滑数等,属于湿热积滞搏结肠腑5. 身热不扬的病机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6. 昏聩不语是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7. 斑与疹在形态上的区别为;斑无碍手之质,压之不退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8. 舌苔薄白而于,舌边尖红的病机为温邪未解,肺津已伤,也可见素体阴亏而外感风热, 或燥热病邪初犯肺卫9. 舌苔薄黑焦燥,舌质绛而不鲜,舌体枯萎代表邪深入下焦,耗竭真阴的征象10. 舌淡红无津,色不荣润的病机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之征象,见于温病后期,邪气已退,津亏血伤未复11.咽喉上覆白膜多由肺胃热毒伤阴 _所致12.“夏暑发自阳明”及“暑必兼湿”出自叶天士《幼可要略》_13.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出自明代王纶的《明医杂著》 _14. “暑邪久伏而发者,名曰伏暑”出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15.症见身热不扬,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酸困,四肢倦怠,胸闷脘痞,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治以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16.湿重热轻,困阻中焦症见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

大便溏泄,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

应用方药为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17. 湿胜阳微症见形寒肢冷,口渴胸痞,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方药为薛氏扶阳逐湿汤18.清浊相于证治的代表方为然照汤和蚕矢汤19. 面色白者,需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

分别指阳伤与阴伤20.“湿热证,十余日后,尺脉数,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烦,下泉不足…”中下泉指肾阴多选1.清燥救肺汤的药物组成有哪些;煅石膏,冬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真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2.清营汤和清宫汤相同的组成药物有;玄参,竹叶心,连翘,麦冬,犀角3. 白虎四禁:①脉浮弦而细者,②脉沉者,③不渴者,④汗不出者4.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①伤人急速,易犯阳明气分②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③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④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5.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①病变以肺为主②易致津液干燥, ③易从火化6.清瘟败毒饮由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组成7. 三甲复脉汤有哪三甲:生牡蛎生鳖甲 , . 生龟板名词解释1.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得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2.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

温病治疗方法及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1
(2)分消走泄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泄化三 焦邪热痰湿。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化失司。。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运用要点:(1)分消:杏仁开上、厚朴宣中、
茯苓导下; (2)热势盛者加清热之品。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22
(3)开达膜原
作用:以疏利透达之品开达募原的湿热秽浊 之邪。
神昏——开窍
痉厥——息风
斑疹——化斑透疹
虚脱——固脱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5
(三)确立温病治法的注意点
1、邪正关系—立足祛邪,注意扶正; 2、整体局部关系—注重整体,着眼局部; 3、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
病用温药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6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2
(4)疏表润燥
作 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
(2)多配伍宣肺止咳、清润化痰。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3
泄卫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1
卫气营血治则: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 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 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则: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病的治疗方法和要求

温病证治览要

温病证治览要
16.若手足蠕搦或瘛疭,心中澹澹大动,齿黑唇裂,舌光绛无苔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大定风珠亦主之。
三甲复脉汤:炙甘草、生地、白芍、麦冬、阿胶(烊化)、麻子仁、生牡蛎(先煎)、生鳖甲(先煎)、生龟板(先煎)
大定风珠:炙甘草、生地、白芍、麦冬、阿胶(烊化)、麻子仁、生牡蛎(先煎)、生鳖甲(先煎)、生龟板(先煎)、五味子、鸡子黄(冲)
大承气汤:大黄(后下)、芒硝(冲)、枳实、厚朴
9.风温,热渴烦闷,舌蹇肢厥,谵语神昏者,清宫汤主之,三宝亦主之。
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水牛角尖、连心麦冬
安宫牛黄丸(成药):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栀子、雄黄、黄芩、水牛角、冰片、麝香、珍珠、金箔衣
紫雪(成药):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水牛角、羚羊角、沉香、青木香、玄参、升麻、丁香、芒硝、硝石、麝香、朱砂、甘草
7.暑湿,低热未除,口微渴,头目昏眩或微胀者,清络饮主之。
清络饮:荷叶、金银花、西瓜翠衣、丝瓜皮、竹叶、扁豆花
湿温
一、概说
湿温之为病,身热不扬,恶寒头重,体困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濡缓。夏末秋初,雨湿为盛,因致其病也。
二、证治
1.湿温,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重如裹,痞闷,苔腻者,藿朴夏苓汤主之,三仁汤、古欢室湿温初起方亦可。
,心烦,口渴,甚者神昏痉厥,其人必溲赤,舌红或绛,苔黄而脉数。其证也,初乃郁伏气营,久即内闭动血,耗伤肝肾阴津,或致亡脱之变。
二、 证治
1.春温,发热,口渴,而恶寒,无汗,头身俱痛者,葱豉桔梗汤主之。
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4.风温,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地丹青玄汤主之。
银翘散去豆豉加地丹青玄汤:金银花、连翘、薄荷(后下)、荆芥、桔梗、牛蒡子、竹叶、芦根、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甘草

温病学各论证理法方药

温病学各论证理法方药

风温概念: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1以肺为病变中心,初起为肺卫证,整个病变过程以上中二焦病变为主.2发病急骤,传变较快,病程短,病程中可能出现逆传心包。

3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

一、邪在肺卫1邪袭肺卫证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邪犯于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2风热犯肺证侯:淡咳,身不甚热,口微渴。

病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止咳,辛凉清透。

方药:桑菊饮二、邪入气分1热在胸膈A热郁胸膈证侯:心烦懊恼,舌红,苔黄,脉数病机:热结胸膈,心神受扰。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清心凉隔散(甘草,桔梗,石膏,连翘,黄芩,薄荷)B痰热结胸证侯: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脉滑数有力病机:痰热结胸,气机不扬。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加枳实2邪热在肺A泄热壅肺证侯:身热,汗出,烦渴或咳痰黄稠。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B※肺热腑实证侯: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机:痰热阻肺,肃降无权。

阳明腑实热结,腑气不通则潮热便秘。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C※肺热移肠证侯:身扬,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炙。

病机:邪热下通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芩连汤D肺热发疹证侯:身热,肌肤发疹,疹点红润,咳嗽,胸闷,舌红,苔薄白,脉数。

病机:泄热郁肺,肉窜营分。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

3热在阳明A热炽阳明证侯:装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伏洪或滑数。

病机:阳明胃热亢盛,里热蒸腾。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B热结肠腑证侯: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苔老黄而燥,脉沉实有力。

温病的辨证

温病的辨证

(3)卫分证的转归: 1)若正气未衰,加上及时确当的治疗,温邪
受到顿挫,可以从表外解。
2)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温 邪可从卫入气。
3)因患者心阴素虚,温邪可由卫分而径传营 (血)分,出现重险证候。
2、气分证
气分证是温邪入里,以整体气机受郁, 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为特点的证候类型。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泛,凡温邪不在卫分, 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病变 部位主要有:胃、脾、肠、胆、胸膈等。
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 润,脉浮数等。
2)辨证要点: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 辨证要点。
3)主要病机:温邪犯肺,卫受邪郁,肺气 失宣。
(2)邪热壅肺:多为邪袭肺卫病变的发展所 致。
1)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口渴,咳嗽, 气促,气喘,胸闷胸痛,苔黄,脉数等。
2)辨证要点: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 要点。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与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一)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临床
意义 1、用以辨别病变浅深层次及病变部位。 2、确定证候类型及病变性质及其相互
传变。 3、为确立正确的治法提供依据。
二、卫气营血的证候及病理 1、卫分证 卫分证是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卫外功
能失调的一种证候类型。 (1)辨证要点: 卫受邪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2)主要病机: 温邪袭表,肺卫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
可促进温邪传变,使病情恶化。
(2)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类型: 1)自表入里:
2)由里达表: 3)传变不分表里渐次:
(二)三焦的证候及病理
三焦的病变范围: 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与手厥阴
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 阴脾;

四象医学第十八讲丨温病

四象医学第十八讲丨温病

四象医学第十八讲丨温病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家都知道温病,是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这样的层次逐渐向里传变的病也是由轻到重发展这样传变的过程中会有不少典型的证候这些证候是整个病程中的阶段病机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这些阶段病机的治法学了这个其他所有温热类邪气都可以参考这个思路来治疗虽然不辨病无法抓住整个病程的基本病机但至少能延缓某个阶段病机的发展恶化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候1. 风温伤卫【症状】主:身微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少而粘,咽喉痛,口微干而渴舌:舌边尖红,苔薄白脉: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常见处方】桑菊饮(对太阴人少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五加皮清热汤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少阳人热者:银翘清热汤少阳人寒者:防风清热汤太阴人热者:葛根清热汤百部根清热汤太阴人寒者:紫菀清热汤少阴人热者:黄芪清热汤少阴人寒者:苏叶清热汤五加皮清热汤:香薷2,白僵蚕1.5,木贼1.5,鱼腥草1,蚯蚓1,五加皮1,酸浆1,白茅根1蚕沙清热汤:土藿香2,五加皮2,鱼腥草1.5,木贼1.5,香薷1,木果1,洋葱皮1,蚕砂1,酸浆0.5银翘清热汤:金银花2,丝瓜络2,车前子1,防风1,竹叶1,前胡1,石膏1,牛蒡子1,连翘1,生地黄1,薄荷0.5 防风清热汤:金银花2,丝瓜络2,防风1,茯苓1,羌活1,前胡1,荆芥1,车前子1,连翘1,九眼独活1葛根清热汤:葛根3,黄芩1.5,桔梗1.5,蒲公英1,杏仁1,淡豆豉1,蝉蜕1,白芷1,藁本1百部根清热汤:百部根2,黄芩1.5,桑白皮1.5,桔梗1.5,葛根1,甘菊1,桑叶1,升麻1,蝉蜕1,白芷0.5,苍耳子0.5 紫菀清热汤:百部根2,甘菊1.5,桔梗1.5,紫菀1,苍耳子1,黄芩1,桑白皮1,蝉蜕1,藁本0.5,白芷0.5黄芪清热汤:白芍药2,茺蔚子1.5,辛夷1.5,黄芪1,茵陈1,半夏姜制1,苏叶1,川芎1,大枣1,甘草1,葱白0.5 苏叶清热汤:辛夷1.5,白芍药1.5,茵陈1,茺蔚子1,桂枝1,半夏姜制1,苏叶1,大枣1,甘草1,葱白0.5,细辛0.5一般成人:1=8g,过于虚弱者6g,体大壮实者10g小儿:1=6g,婴儿:1=4g或更少2. 暑温伤卫【症状】主:发热重,恶寒,无汗,头痛,身重痛舌:舌质红,苔白腻脉:脉浮数,或浮濡【治法】解表清暑【常见处方】新加香薷饮(对少阳人太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五加皮清热汤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少阳人:荆防泻白散或银翘清热汤太阴人热者:葛根解肌汤加豆豉青蒿太阴人寒者:柳氏寒多热少汤去麻黄加升麻豆豉青蒿少阴人热者:黄芪清热汤少阴人寒者:苏叶清热汤荆防泻白散:生地黄3,泽泻2,茯苓2,羌活1,荆芥1,石膏1,防风1,九眼独活1,知母1葛根解肌汤:葛根3,藁本1.5,黄芩1.5,桔梗1,白芷1,升麻1柳氏寒多热少汤:薏苡仁2,百部根2,桔梗1,白芷1,藁本1,葛根1,莱菔子1,苍耳子1,麻黄0.5,桑叶0.53. 湿温伤卫【症状】主:恶寒,无汗,身热不扬,头身胀重,胸闷不饥,面色淡黄舌:舌苔白腻脉:脉濡缓【治法】芳香化湿,宣达透表【常见处方】藿香正气汤(对少阴人太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柳氏五加皮壮脊汤太阳人寒者:蚕砂解表汤少阳人热者:荆防泻白散去石膏少阳人寒者:荆防地黄汤去山茱萸太阴人热者:葛根莱菔子汤桑枝浮萍汤太阴人寒者:麻黄浮萍汤寒多热少汤去麻黄加浮萍少阴人热者:柳氏人参养胃汤少阴人寒者:李氏藿香正气散柳氏五加皮壮脊汤:木贼2,葡萄根2,香薷2,木果1,洋葱皮1,松节1,酸浆果1,五加皮1蚕沙解表汤:土藿香2,香薷1.5,五加皮1.5,蚕沙1,洋葱皮1,葡萄根1,木果1,松节1荆防泻白散:生地黄3,泽泻2,茯苓2,羌活1,荆芥1,石膏1,防风1,九眼独活1,知母1荆防地黄汤:茯苓2,山茱萸2,泽泻2,熟地黄2(以红毛五加皮代更佳),羌活1,荆芥1,防风1,车前子,九眼独活1 葛根莱菔子汤:薏苡仁2,葛根2,麦门冬1.5,黄芩1,麻黄1,桔梗1,莱菔子1,五味子1,石菖蒲1桑枝浮萍汤:薏苡仁3,葛根3,浮萍草2,桑枝2,莱菔子1,桔梗1麻黄浮萍汤:薏苡仁3,乾栗3,桔梗2,浮萍草1,麻黄1,莱菔子1寒多热少汤:薏苡仁3,乾栗3,莱菔子2,杏仁1,黄芩1,麻黄1,麦门冬1,桔梗1柳氏人参养胃汤:苍术2,半夏姜制1.5,生姜1.5,大枣1,炙甘草1,广藿香1,厚朴1,人参1,白芍药1,陈皮1李氏藿香正气散:广藿香1.5,生姜1,大枣1,紫苏叶1,白术0.5,大腹皮0.5,半夏姜制0.5,桂皮0.5,炙甘草0.5,苍术0.5,干姜0.5,益智仁0.5,青皮0.5,陈皮0.54. 秋燥伤卫①温燥【症状】主: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痰粘量少,咳而不爽,胸胁疼痛,皮肤及鼻咽干燥,口渴心烦舌:舌边尖红【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润燥【常见处方】桑杏汤(对太阴人少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五加皮清热汤少阳人:银翘清热汤或防风清热汤太阴人:葛根解肌汤加杏仁豆豉百部根清热汤加杏仁沙参豆豉少阴人:黄芪清热汤五加皮清热汤:香薷2,白僵蚕1.5,木贼1.5,鱼腥草1,蚯蚓1,五加皮1,酸浆1,白茅根1银翘清热汤:金银花2,丝瓜络2,车前子1,防风1,竹叶1,前胡1,石膏1,牛蒡子1,连翘1,生地黄1,薄荷0.5 防风清热汤:金银花2,丝瓜络2,防风1,茯苓1,羌活1,前胡1,荆芥1,车前子1,连翘1,九眼独活1葛根解肌汤:葛根3,藁本1.5,黄芩1.5,桔梗1,白芷1,升麻1百部根清热汤:百部根2,黄芩1.5,桑白皮1.5,桔梗1.5,葛根1,甘菊1,桑叶1,升麻1,蝉蜕1,白芷0.5,苍耳子0.5 黄芪清热汤:白芍药2,茺蔚子1.5,辛夷1.5,黄芪1,茵陈1,半夏姜制1,苏叶1,川芎1,大枣1,甘草1,葱白0.5②凉燥【症状】主: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干咳,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治法】散寒解表,化痰润燥【常见处方】杏苏散(对少阴人太阴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木贼双解散少阳人:李氏荆防败毒散加瓜蒌仁太阴人:寒多热少汤紫菀清热汤加杏仁少阴人:李氏藿香正气散加苏子木贼双解散:五加皮3,葡萄根2,木果2,樱桃肉1,木贼1,松花1,蚕砂1李氏荆防败毒散:防风1,茯苓1,车前子1,九眼独活1,羌活1,荆芥1,前胡1,柴胡1,地骨皮1,生地黄1寒多热少汤:薏苡仁3,乾栗3,莱菔子2,杏仁1,黄芩1,麻黄1,麦门冬1,桔梗1紫菀清热汤:百部根2,甘菊1.5,桔梗1.5,紫菀1,苍耳子1,黄芩1,桑白皮1,蝉蜕1,藁本0.5,白芷0.5李氏藿香正气散:广藿香1.5,生姜1,大枣1,紫苏叶1,白术0.5,大腹皮0.5,半夏姜制0.5,桂皮0.5,炙甘草0.5,苍术0.5,干姜0.5,益智仁0.5,青皮0.5,陈皮0.5气分证候1. 热结气分内入肠胃【症状】主:身热恶寒,潮热,面目红赤,大便干燥,腹胀满而拒按,呼吸气促,谵言妄语,泻下黄糜稀水,或下利频繁舌:舌红苔黄脉:脉沉数【治法】润肠通便(大便秘结)清肠泄热(下利频繁)①大便秘结【常见处方】增液承气汤(对少阳人太阴人有些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石玉承气汤太阳人寒者:猕猴桃承气汤少阳人:地黄白虎汤太阴人热者:葛根承气汤太阴人寒者:薏苡仁承气汤少阴人热者:先用巴豆一粒后用八物君子汤少阴人寒者:先用巴豆半粒后用升阳益气汤②下利频繁【常见处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对太阴人少阳人有些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石玉承气汤加软枣猕猴桃太阳人寒者:猕猴桃承气汤少阳人:猪苓车前子汤或荆防泻白散加黄连太阴人热者:热多寒少汤太阴人寒者:葛根薏苡仁汤少阴人热者:八物君子汤重用人参少阴人寒者:升阳益气汤石玉承气汤:生石斛5,生玉竹5,赤何首乌1.5,白茅根1.5,山樱桃仁1,猕猴桃1,蚯蚓1猕猴桃承气汤:生石斛2.5,生玉竹2.5,猕猴桃2,山樱桃仁1.5,杵头糠1.5,荞麦1,蚯蚓1地黄白虎汤:石膏5,生地黄4,知母2,九眼独活1,防风1葛根承气汤:葛根4,大黄2,黄芩2,桔梗1,白芷1,升麻1薏苡仁承气汤:葛根2,黄芩2,榆根皮2,沙参1,薏苡仁1,升麻1,杏仁1,大黄0.5八物君子汤:人参2,川芎1,当归1,大枣1,生姜1,炙甘草1,黄芪1,白术1,白芍药1,陈皮1升阳益气汤:桂枝2,黄芪2,人参2,白芍药2,当归1,炙甘草1,白何首乌(去),大枣1,生姜1,肉桂1猪苓车前子汤:茯苓2,泽泻2,猪苓1.5,车前子1.5,羌活1,荆芥1,防风1,石膏1,九眼独活1,知母1荆防泻白散:生地黄3,泽泻2,茯苓2,羌活1,荆芥1,石膏1,防风1,九眼独活1,知母1热多寒少汤:葛根4,藁本2,黄芩2,桔梗1,白芷1,莱菔子1,升麻1葛根薏苡仁汤:薏苡仁3,葛根3,黄芩2,乾栗1,麦门冬1,莱菔子1,榆根皮12. 热邪壅肺【症状】主:身热,咳喘,胸胁疼痛,痰黄粘稠,汗出舌:舌红苔黄脉:脉滑数【治法】清肺平喘【常见处方】麻杏甘石汤(对太阴人少阳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酸浆清咽汤重用蚯蚓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少阳人热者:荆防导赤散加石膏太阴人热者:葛根蒲公英汤太阴人寒者:紫菀桑白皮汤少阴人热者:黄芪苏叶汤少阴人寒者:桂枝苏叶汤酸浆清咽汤:鱼腥草2,酸浆2,白僵蚕1,蚯蚓1,番杏1,猕猴桃根1,桃叶1,瓦松1,夜关门1蚕沙清热汤:土藿香2,五加皮2,鱼腥草1.5,木贼1.5,香薷1,木果1,洋葱皮1,蚕砂1,酸浆0.5荆防导赤散:生地黄3,木通(代以丝瓜络2),瓜蒌仁1.5,玄参1.5,九眼独活1,荆芥1,前胡1,羌活1,防风1葛根蒲公英汤:葛根3,黄芩2,蒲公英2,芦根1.5,射干1.5,桔梗1,紫菀1,浙贝母1紫菀桑白皮汤:百部根2,桑白皮2,紫菀1.5,黄芩1.5,甘菊1,芦根1,三白草1,杏仁1,桔梗1,射干1黄芪苏叶汤:黄芪3,茵陈3,白芍药2,甘草1,当归1,大枣1,生姜1,苏叶1桂枝苏叶汤:桂枝3,黄芪2,白芍药2,当归1,甘草1,大枣1,生姜1,苏叶13. 湿温在气①湿重于热【症状】主:午后热甚,四肢困怠,渴不欲饮,脘闷纳呆,出粘汗,头目胀痛昏重,便溏不爽恶臭【治法】清热化湿,宣畅湿浊【常见处方】三仁汤(对太阴人少阴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五加皮清热汤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少阳人热者:荆防泻白散加滑石少阳人寒者:荆防地黄汤代生地黄去山茱萸加滑石太阴人热者:黄芩薏苡仁汤薏苡仁三白草汤太阴人寒者:豆黄薏苡仁汤少阴人热者:柳氏人参养胃汤重用半夏加茵陈少阴人寒者:李氏藿香正气散加厚朴②热重于湿【症状】主:午后热甚,四肢困怠,渴不欲饮,脘闷纳呆,汗出热臭,目赤,头晕,口苦,便秘,尿短赤舌:苔黄腻脉: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便【常见处方】连朴饮(对太阴人有部分效果)【四象处方】太阳人热者:五加皮清热汤重用蚯蚓太阳人寒者:蚕砂清热汤去松花加蚯蚓少阳人:荆防泻白散加黄连栀子太阴人热者:黄芩薏苡仁汤加大黄薏苡仁三白草汤加葛根豆豉太阴人寒者:豆黄薏苡仁汤重用葛根加豆豉少阴人热者:柳氏人参养胃汤重用厚朴加茵陈枳实少阴人寒者:李氏藿香正气散加茵陈厚朴枳实五加皮清热汤:香薷2,白僵蚕1.5,木贼1.5,鱼腥草1,蚯蚓1,五加皮1,酸浆1,白茅根1蚕沙清热汤:土藿香2,五加皮2,鱼腥草1.5,木贼1.5,香薷1,木果1,洋葱皮1,蚕砂1,酸浆0.5荆防泻白散:生地黄3,泽泻2,茯苓2,羌活1,荆芥1,石膏1,防风1,九眼独活1,知母1荆防地黄汤:茯苓2,山茱萸2,泽泻2,熟地黄2(以红毛五加皮代更佳),羌活1,荆芥1,防风1,车前子,九眼独活1 黄芩薏苡仁汤:薏苡仁3,葛根3,黄芩2,桔梗1,大豆黄卷1,莱菔子1,蒲公英1,升麻1薏苡仁三白草汤:薏苡仁3,三白草2,葛根1.5,黄芩1.5,海桐皮1,白芷1,榆根皮1,桔梗1,升麻1豆黄薏苡仁汤:薏苡仁3,大豆黄卷1.5,黄芩1.5,桔梗1,葛根1,麻黄1,莱菔子1,石菖蒲1柳氏人参养胃汤:苍术2,半夏姜制1.5,生姜1.5,大枣1,炙甘草1,广藿香1,厚朴1,人参1,白芍药1,陈皮1李氏藿香正气散:广藿香1.5,生姜1,大枣1,紫苏叶1,白术0.5,大腹皮0.5,半夏姜制0.5,桂皮0.5,炙甘草0.5,苍术0.5,干姜0.5,益智仁0.5,青皮0.5,陈皮0.5这两个证其实是同一个证都是湿郁化热一个是化热的程度轻一个是化热的程度重而已看方子都能看出来基本是同样的方子针对热的程度,加减稍微不同罢了家师桑老师曾经讲过所谓的“热重于湿”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因为热重于湿时湿是会被热化掉的要不然我们用热水洗澡都会得湿病了所以“热重于湿”这个命名本身有待商榷今天就整理到卫分气分下一篇再继续警告此文属于专业教育范畴只供专业人士学习非医学专业人士只可在医师监护下使用文中所列方剂金明医师的四象体质医学临床课堂正式开启将在青年国医公众号进行连载欢迎各位同道品读及交流有疑问请在文章下留言讲师介绍金明,朝医四象体质医学博士,中医临床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

温病‖经方治温病的辨证和治法!1、无表寒,内热初起,有汗,咽干,手足心热,鼻孔出气热:小阴旦汤+丹皮生地黄芩9 白芍9 生姜6 炙草6 大枣12 丹皮6 生地122、无表寒,内热重,有汗,咽痛,低烧,或咳或喘:麻杏石甘汤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3、表寒轻,无汗,咽痛,低热: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 杏仁9 生石膏24(先煎)生甘草6 炒栀子12 薄荷6(后下)4、表寒重,无汗,高热,体痛,烦渴:大青龙汤麻黄6(先煎)桂枝6 杏仁9 石膏30(先煎)生甘草6 生姜6 大枣6内热轻,可用黄芩丹皮白芍内热重,必用麻黄杏仁石膏表寒轻,可用薄荷表寒重,用桂枝+生姜+大枣咽喉肿痛,加栀子射干玄参鱼腥草咳黄痰,加贝母半夏口气热,加芦根白芍淡竹叶口渴重,加天花粉常用的加味药列表:黄芩:清热,去心肝肺之火丹皮:凉血桔梗:化痰贝母:滋阴润肺,化热痰鱼腥草:消炎肿半夏:降逆化痰白芍:凉血,止痛干姜生姜:温胃散滞,反左,以防清之太过;双花:清热解毒射干:咽喉肿痛玄参:滋阴,降火,解毒芦根:清肺养阴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去心肝肺胃之火淡竹叶: 清肺气之热天花粉:止渴生津附 1 :桂林古本伤寒论温病篇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4.1】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

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4.2】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4.3】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4.4】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

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

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

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4.5】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温病条辨》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

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

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

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

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

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

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

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其津液也。

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

三、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

盖脏者藏也,藏精者也。

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

如阳明结则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

土实则水虚,浸假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

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

此由上及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人不可不知。

按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竞至于死耶?经谓肾开窍于耳,脱精者耳聋,盖初则阳火上闭,阴精不得上承,清窍不通,继则阳亢阴竭,若再以小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至下竭上厥,不死何待!何时医悉以陶氏六书,统治四时一切疾病,而不究心于《灵》《素》《难经》也哉!瑭于温病六、七日以外,壮火少减,阴火内炽耳聋者,悉以复阴得效,曰宜复脉辈者,不过立法如此,临时对证,加减尽善,是所望于当其任者。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的中医辩证及治疗方法
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症类型,主要是指由外感病邪或内讼情志不畅所致的一类疾病。

温病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外感温病:指外感病邪所致的温热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

2. 内讼温病:由内因引起的一类温热病,如肝火偏盛、心火上扰等。

3. 平素温病:指由于平素体质偏热引起的温热病,如阳盛阳热、阴虚内热等。

根据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温病采用不同的方法:
1.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温病初起、热毒结聚者,常以清热泻火的药物治疗,如黄连、连翘等。

2. 解表发散法:适用于外感温病,以发散邪气、解表解毒为治疗原则,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3. 寒凉解热法:适用于温病热盛者,以清热降火为主,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等。

4. 清热凉血法:适用于温病热盛引发的血热病,以清热凉血为主,如生地黄、丹皮等。

5. 温里行滞法:适用于温病邪热蕴结于里的病情,以清热行滞为治疗原则,如竹叶黄颠、大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温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判断,最好在中医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温病学常用方剂,中医精华总结

温病学常用方剂,中医精华总结

温病学常⽤⽅剂,中医精华总结1.银翘散(《温病条辨》)病机: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或少汗,咳嗽,咽痛,⼝微渴,⾆边尖红,苔薄⽩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凉透表,宣肺泄热。

处⽅:连翘9g ⾦银花9g 桔梗6g 薄荷6g 荆芥6g 淡⾖豉6g ⽜蒡⼦9g 芦根30g ⽣⽢草6g 淡⽵叶6g应⽤:⽤于感冒及流⾏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百⽇咳,猩红热,流⾏性腮腺炎,急性⽀⽓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头炎,⿇疹,⽔痘,⼄型脑炎,流⾏性脑脊髓膜炎,急性⼦宫内膜炎,产褥感染,急性⽪肤化脓性感染,药物性⽪炎等。

2.桑菊饮(《温病条辨》)病机:风热侵肺,肺⽓失宣。

脉症: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汗或少汗,⼝微渴,⾆边尖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凉解表,轻透肺热。

处⽅:桑叶9g 菊花3g 连翘6g 薄荷3g 桔梗6g ⽣⽢草3g 杏仁6g 苇根9g应⽤:⽤于感冒及流⾏性感冒,急性⽀⽓管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叶性肺炎,腺病毒肺炎,流⾏性脑脊髓膜炎,⼄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荨⿇疹,硒肺,妊娠中毒症,病毒性⾓膜炎,药物性⽪炎等。

3.陈⽒解凉表邪⽅(《外感温病篇》)病机:风热表邪、郁于肺卫。

脉症:⾝热畏风,头痛咳嗽,⼝渴,⾆苔⽩,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咳。

处⽅:薄荷6g 前胡12g 杏仁6g 桔梗6g 桑叶6g 川贝母12g应⽤:⽤于急性⽀⽓管炎、感冒等。

4.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脉症: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渴,有汗或不多,⼼烦,咳嗽,咽痛,⾆尖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凉解肌,疏风清热。

处⽅:葱⽩9g 桔梗6g ⼭栀⼦6g 淡⾖豉9g 薄荷3g 连翘6g ⽣⽢草3g 淡⽵叶3g应⽤:⽤于感冒,流⾏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

5.寒解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病机:阳明⽓热、外有表证。

脉症:周⾝壮热,⼼烦热⽽渴,头痛,微恶寒或周⾝有拘束之感,⽆汗或少汗,⾆苔⽩或黄,脉洪滑⽽浮。

(2021年整理)温病学重点

(2021年整理)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重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温病学重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温病学重点的全部内容。

温病学重点绪论1.《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是温病伏邪病因学说最早的理论依据。

2.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余霖撰:《疫疹一得》;雷风:《时病论》3.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4.薛生白:《湿热病篇》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6.王孟英:《温热经纬》第一章温病的概念1.温病的命名方式1)发病季节:春温、冬温2)时令主气:风温、暑温3)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2.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温热、湿热2)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新感温病、伏邪温病新感温病:初起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而无明显里热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治疗以解表为主(名词解释)伏邪温病:初起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名词解释)3.温疫: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病变(名词解释)第三章温病辨正理论1.卫气营血辩证1.卫分证♦病因病机: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转归:由表而解;传入气分;逆传心包♦治法及代表方:辛凉解表,银翘散2.气分证♦病因病机:病邪入里,正邪剧争,热炽津伤♦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转归:邪退病愈;邪入营血;津气欲脱♦治法及代表方:清热生津,白虎汤3.营分证♦病因病机: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转归:透热转气而邪退病减;邪入血分,耗血动血;正气外脱♦治法及代表方:清营透热,清营汤4.血分证♦病因病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辨证要点:舌质深绛,见出血症状♦转归:邪盛正衰,危及生命;正气恢复,邪势减退♦治法及代表方:凉血散瘀,犀角地黄汤2.三焦辨证1)上焦辩证邪犯肺卫证;肺热壅盛证;湿热阻肺证;热闭心包证;湿蒙心包证♦湿蒙心包证辨证要点: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2)中焦辩证阳明热炽证;阳明热结证;湿热中阻证;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湿阻大肠证♦湿热中阻证辨证要点:身热、脘痞、呕恶、苔腻(选择题)♦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辨证要点:身热、腹痛、大便塘垢、苔黄腻或黄浊.代表方:枳实导滞汤(选择题)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1.辩舌苔1)湿遏热伏证: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湿邪较重,而致热邪内伏)2)湿热疫邪郁闭膜原: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病多凶险)2.辩斑疹1)红活荣润:气血充足2)紫赤类鸡冠红色:热毒深重3)黒而隐隐,四旁赤色:火郁内伏,气血尚活3.辩发热1)日晡潮热:发热午后益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清营汤
热陷心包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
清心凉营,豁痰开窍
清宫汤送服温病“三宝”
内闭外脱
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
“ 一r宝”
热盛动血
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热与血结
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脉细涩
凉血逐瘀
温病主要证型、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对应表
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
代表方
温热类温病
风热犯卫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喉红痛,苔薄脉浮数
辛凉解表,宣肺泻热
银翘散,桑菊饮
燥热犯卫
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燥,苔薄而燥
辛凉甘润,清透肺卫
桑杏汤
肺热壅盛
身热,咳喘,口渴,苔黄,脉数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燥热伤肺
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燥、脉数苔燥
三甲复脉汤
湿热类温病
邪遏卫气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苔白腻
芳香辛散 宣化表里湿邪
藿朴夏苓汤 三仁汤
邪阻膜原
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舌苔白厚浊腻
P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雷氏宣透膜原法
卫气同病
发热恶寒,心烦口渴,脘痞苔腻
疏解表邪,清暑化湿
雷氏清宣化湿法 黄连香薷饮
银翘散去牛蒡子 元参加杏仁滑石
湿重热轻 闲阻中焦
清暑化湿,培兀和中
东垣清暑益气汤
湿热酿痰 蒙蔽心包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苔黄腻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 香丸或至宝丹
暑湿内陷心 营
灼热烦躁,目合耳聋,神识不清,舌绛苔黄腻
清心开窍,涤暑化湿
清营汤合六一散 送服至宝丹
热闭心包 瘀阻血脉
灼热不已,神昏谵语,皮肤黏膜出血斑,舌深绛或紫暗
桃仁承气汤
余热未消 气阴两伤
低热,口干,气短,舌红而干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
阴虚火炽
身热,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
泻火育阴
黄连阿胶汤
邪留阴分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
滋阴透热
青高鳖甲汤
真阴耗竭
低热,咽燥,齿黑,舌干绛,脉虚细或结代
P滋养肾阴
加减复脉汤
虚风内动
手足蠕动,甚或瘛瘲,舌干绛
滋阴养血,柔肝息风
薛氏五叶芦根汤
余邪留扰
气阴两伤
深思不清,倦语,口渴,纳呆,舌红苔少
清泄余热,扶中益虚
薛氏参麦汤
余热未消
低热,头目不清,苔白腻
清涤余邪
清络饮
温毒类温病
温热毒邪 犯卫
憎寒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肌肤丹砂隐隐
透表泄热,解毒利咽 凉营透疹
清咽栀豉汤
毒盛肺胃
壮热烦渴,头面焮肿疼痛明显,舌红苔黄
: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普济消毒饮
瘟疫类温病
清浊相干
暴吐暴泻,及其吐泻物的性状,腹部绞痛阵作,甚则转筋
芳香化浊,分利逐邪
燃照汤,蚕矢汤
秽浊郁闭中
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
解毒辟秽,芳香开闭
玉枢丹

J\ '、
行军散
疫毒充斥
—身热,头痛如劈,舌绛苔焦或生芒刺,脉浮大而数或沉数,或六脉沉细而数
:解毒清泄,凉血护阴
清瘟败毒饮
正衰邪恋
身热,口不渴,默默不语,神识不清,或胁下刺痛,或肢体时疼,脉数
扶正祛邪
三甲散
清心开窍,活血通络
犀地清络饮
湿热化燥
伤络便血
身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红绛
清火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
毒汤
湿胜阳微
形寒肢冷,胸痞,苔白腻
温肾健脾,驱寒逐湿
薛氏扶阳逐湿汤
肾虚失固
小便频数量多,腰膝酸软,舌淡,脉沉弱
:温阳化气,益肾缩尿
右归丸合缩泉丸
余湿留恋
脘中微闷,知饥不食
P清宣芳化,淡渗余湿
白虎汤
热结肠腑
日哺潮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舌苔焦燥,脉沉实有力
攻下软坚泄热
调胃承气汤
肠热下利
身热下利,苔黄脉数
清热止利
葛根苓连汤
热郁少阳
身热,口苦,心烦,脉弦数
苦寒清热,养阴透邪
黄苓汤加豆豉玄参汤
热盛动风
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羚角钩藤汤
热灼营阴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郁结肠道
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
导滞通下,清暑化湿
枳实导滞汤
暑湿郁阻少 阳
寒热如疟,脘痞苔腻,身热午后加重
和解少阳,清热化湿
蒿苓清胆汤
暑湿弥漫三

J\ '、
脘痞腹胀,大便溏臭稀水,小便短赤,闷耳聋,咳痰咯血,
清暑化湿,宣通三焦
三石汤
暑湿伤气
身热自汗,神疲肢倦,便溏苔腻,脉浮大无力
清肺泻热,养阴润燥
清燥救肺汤
肺热腑实
痰喘,潮热,便秘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
肺热发疹
肌肤红疹,发热,咳嗽
宣肺泻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 地、丹皮、 大青叶,倍玄参方
热在胸膈
身热不甚,心烦懊恼,或热甚,烦躁,胸膈灼热如焚
清宣郁热,清泄膈热
栀子豉汤,凉膈散
邪热犯胃
壮热,多汗,渴饮,脉洪大
清热生津
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雷氏芳香化浊法 合三仁汤
湿热并重 闲阻中焦
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热重湿轻 蕴阻中焦
咼热汗出,口渴脘痞,苔黄微腻
清泻胃热,兼燥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
湿热蕴毒
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等蕴毒外发之象
清热化湿解毒
甘露消毒丹
暑湿积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