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学案 专题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教师版)

【细化考纲预测】考纲细化高考命题预测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1.掌握地震波的特性及应用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3.能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结合新发生的地震灾害(如玉树、海地、智利等地震),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慢快固体、液体和气体(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波速深度A波B波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_______地下2900千米处______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界面:上图中C为,D为。

(2)圈层:图中C、D之间为,C以上为,D以内为 (由E 和F组成)。

【答案】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地壳地核外核内核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 (软流层以上) 【答案】上地幔顶部【温馨提示】地壳“厚薄”歌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和。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的总称,占有的底部、的全部和的上部。

【答案】气体和悬浮物氮氧连续但不规则生存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答案】1.A 2.B【解析】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

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地层和化石的特点。

2.不同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变化、生物演化和矿产的形成。

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4.不连续界面及地球内部圈层。

5.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一、地球的历史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①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②沉积岩地层特点⎩⎪⎨⎪⎧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③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④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①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②地质年代表(距今时间/百万年)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显生宙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4 600 541 252 66 2.62.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①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b .生物演化c .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①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用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学情分析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高一地理必修1学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必修1学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划分及岩石圈的组成,外部各圈层基本特点。

【学习重难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划分及岩石圈的组成。

【自主学习】
1.什么是地震波?
2. 什么是不连续面?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4.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相互关系是?
【合作探究】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
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精讲释疑】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3
【当堂达标】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1.图2中①表示
A.地幔B.地壳
C.地核D.软流层
2.岩石圈位于
A.①顶部
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外部
3.火山爆发时从火山口向外涌出的大量岩浆,其发源地来自
A.地壳B.地幔C.地核D.岩石圈4.下列四地中地壳最厚的是
A.太平洋 B. 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5.地球上水圈的主体是
A.河流水B.海洋水C.地下水D.冰川水6.地球上的生物圈
A.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B.由动植物构成的圈层C.在沙漠地区为生物真空地带D.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7.在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岩石圈【课后反思】



图2
14。

地理 学案 1.4 地球圈层结构学案 内部圈层

地理  学案  1.4 地球圈层结构学案  内部圈层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编写人:白玉审核人: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用;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2.了解低层大气的成分;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水圈、生物圈的特征和意义。

重、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学习难点: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传播。

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

3.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1.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其判断依据是。

(2)分界面:D为 F为(3)内部结构:C为 E为G为 H为⑷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

C层主要由组成。

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和。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第三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2.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岩浆组成物质的不同B.岩浆比例的不同C.各层的厚度不同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4.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5. 下列各地的地壳厚度,最厚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B.渤海海底C.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6.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岩石圈指地壳部分②岩石圈是地壳加地幔③软流层之上部分为岩石圈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为岩石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第四部分课堂小结列出本节知识体系:我的疑问:我的收获:组成成分含量作用干洁空气氮二者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维持人类一切必需物质;氧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含量很少植物进行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具有作用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保护地球生物水汽含量很少大气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 2 -。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内含答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内含答案)

1.4 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插图、数据资料、网络、报刊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理解与认识,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教学难点】难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 17 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2)古登堡界面:地下 2900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123、地球内部圈层:表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①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 水、水、 水、 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 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 部、水圈的 部和岩石圈的 部、②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问题探究】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900千米处5.该地可能位于()A.116ºE,40ºN B .90ºE,30ºNC.南极点 D.经度180º,纬度0º6.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波A.横波 B.纵波 C.无法判别D.都有可能7.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8.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5_2016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中图版必修1

2015_2016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中图版必修1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分层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2.结构划分。

(1)地壳: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为17千米。

(2)地幔⎩⎪⎨⎪⎧位置: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岩浆的发源地(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由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分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空气多作水平运动高层大气:有电离层2.水圈。

(1)组成: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还包括其他水体形式。

(2)作用:参与物质能量转化,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

(1)构成: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教材P24学习指南提示: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外部到内部可以分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者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后三者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材P28案例研究提示:“生物圈2号”实验的意义在于模拟类似于地球可供人类生存的环境。

但是在现有科技水平条件下还无法实现。

教材P29复习题提示:1.地壳和地幔之间存在一个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存在一个古登堡面。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地壳的厚度在各处是不均一的,一般来说,大洋地壳较薄,大陆较厚。

与地壳相比,地幔的化学组成变化不大,但其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变化较为显著,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又可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呈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金属球。

2.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氩等。

根据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可将大气圈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单一。

高层大气密度非常小,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情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课前预习地球呈现圈层结构,可以划分为和。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什么是地震波? 它有怎样的特点?2.为什么可以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3.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1)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提示:从组成要素、地球内部地震波变化两方面回答)(2)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3)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你能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吗?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4.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图中地震波E是 F是判断理由(2)图中分界面A是 B是(3)在界面A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在界面B上波速变化:横波、纵波。

(4)图中圈层C是 D是 H是 ;(5)物质状态:D层 H层(6)岩浆主要发源于层,岩石圈是指层以上(或由和组成)的圈层。

◆难点突破(1)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及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2)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3) 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会考要求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组成与特点二、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2.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主要特征3.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重、难点归纳重点: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地壳,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难点:地幔,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四、知识要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因_______的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而出现的两个不连续面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组成:_______圈、_______圈、________圈。

大气圈和水圈分布在地球表层,是_________的圈层。

低层大气由__________、______和悬浮在大气中的____________组成。

水圈的主体是_________,淡水只占___%。

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_______及其____________所构成的圈层。

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地壳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岩石圈由地壳和_____________(软流层)构成。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五、课堂学习目标检测一、选择题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不同C.温度的变化D.厚度的变化2.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A.整个地壳B.软流层和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层D.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3.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从地壳到地心()A.厚度越来越大B.密度越来越小C.温度越来越高D.压力越来越小4.关于地球大气圈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有氧气组成B.由干洁空气组成C.由氧气和水汽组成D.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5.干洁空气中占其容积含量99%的是()A.氧气和氮气B.氧气和水汽C.水汽和固体杂质D.二氧化碳和水汽6.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臭氧7.臭氧①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②分部在对流层的顶部③有杀菌消毒的作用④含量由地表到高空逐渐减少A.①②B.①③ C.③④ D.②④8.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流层厚度最大,占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B.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C.平流层中有一个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D.高空大气非常稳定,利于高空飞行9.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A.距离地面近B.水汽和固体杂质多C.对流运动旺盛 D.气温垂直变化明显10.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C.该层中的氧原子可大量吸收紫外线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1. 图1中序号所在位置属于外部圈层的有A.①②③ B.②③④图1C.①③④ D.①②④12.地球上的生物圈()A.是地表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B.由动植物构成的圈层C.在沙漠地区为生物真空地带D.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二、综合题1.读图2“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问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一地理 DL-1-01-00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编写人:颜爱民审核人:乐成龙编写时间:2012.10.31班级:组别:姓名:等级:【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认真阅读P21—P23页,勾画出主要知识,特别注意分析材料、图、活动等栏目信息,并认真思考活动材料中的问题。

3.本节学案都是A、B层次的问题,所有同学都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4.如果预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①请利用身边的资料和信息;②请标出来已备小组讨论和突破。

【学习目标】1.结合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难点:地震波的性质和用途【问题模块】地球内部划分为哪几个圈层?各圈层有什么特点?【知识链接】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在其小说《地心游记》中写到,主人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种困难并见识到种种奇观,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岛的斯德布刑火山回到地面。

那么在现实中,人类真的能够穿越地心进行旅行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吧。

【学法指导】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简述地震波的概念。

(A级)2.读课本21页,根据地震波的特点,完成下表:(A级)3.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哪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它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哪几个圈层?画图反映出地球内部圈层并标出两个界面的位置。

(A级)4.根据课本图1.26,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表:(B级)5.读课本图1.25,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B级)6.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B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简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A级)2.比较外部圈层特点,完成下表:(B级)3.读课本图1.27,试分析,相较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生物圈有哪些特殊之处?(提示:从组成部分、空间分布范围以及形成过程三方面进行分析)(C级)【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级)A.有纵波和横波之分B.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但只能通过固体传播C.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但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D.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会发生变化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级)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3.下列有关地壳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B级)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C.地壳就是岩石圈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4.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的人、附近不远的飞鸟和池塘的游鱼,都会感到()(C级)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P波,上下颠簸D.S波,左右摇晃5.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级)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归纳小结】____(P波)划分依据:________(S波)地地球的内部圈层球____的分层(由里向外)____圈____层结____构地球的外部圈层________【学习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②____ 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③____ ④______________代码名称深度波速A波B波C ⑤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⑥____________D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⑦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⑧__________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21______的全部和○22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19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

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

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 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

2. 能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新课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 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地震波分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波和只能通过______的_____波两种类型。

根据其传播速度的变化,看到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依次称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圈层。

3 . 画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简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______系统,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_ 。

2 .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__________圈层。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地表水、_____ 水、___ 水和_____水等。

这些水体都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

3 . 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物世界,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导学】【探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当地时间9 月8 号,尼加拉瓜最高火山——圣克里斯托瓦尔火山发生喷发,火山灰和烟雾形成的烟柱高达3000 多米。

估计有500 个当地家庭数千附近居民被迫撤离。

当地民防工作人员表示,有关部门已经派出300 名士兵协助撤离并照顾附近的村民。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的哪些内部圈层?2. 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多媒体(投影、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新授(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1.地震波问题一: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问题二: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

问题三:你知道其机理吗?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3)水圈由固、液、气三态水共同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因此说它是不规则的;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又通过自然界物质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所以说水圈又是连续的。
(4)不是。生物圈不仅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还包括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如大气、水、土壤、岩石、阳光等)。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巩固检测答案:.(1)D+EBM
(2)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几千米,各大。人类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成百上千光年外的浩瀚太空,但观测地下却比观测太空要难得多。目前人类对地表以下仅十几公里深处的情况还一头雾水。虽然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现在还处于科学设想阶段,但是目前人类可以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间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物理状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分层: 地幔和 地幔。
(3)地核
范围: 面到地心之间,厚度3400多千米。
分层: 核和 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 。
2.水圈:连续但 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合作探究】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学习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6 地球的圈层结构[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2)C以上为⑨______,C、D之间为⑩______,D以内为⑪______(由E⑫______和F⑬______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21______的全部和○22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

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

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反思归纳】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探究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相比,有哪些不同?一、选择题(2011·南京质检)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4.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5.2010年3月以来,冰岛发生了大规模火山喷发。

此次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A.岩石圈B.地壳C.下地幔D.软流层(2011·铜陵模拟)中国经济信息网2008年3月25日电: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 000米超深钻机日前在川西海相科学探索井(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川科1井上安装调试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此次科学钻井的最大深度位于()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7.大陆科学钻井工程的实施,被称为“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 A.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直接观测得到的B.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C.大陆科学钻井工程可以揭示整个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D.科学钻井并不能有效地监测某些地震活动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9.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1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C.外核、内核、地核D.地壳、地幔、地核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2~15题。

12.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13.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14.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15.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二、综合题16.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 +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A.当雄B.成都C.上海D.北京(2)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只左右摇晃D.只上下颠簸(3)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排序型选择题——选择题解题突破【题型特征】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

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

排序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定位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可以是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也可以是对某一组事物或现象的分布进行确认。

【答题技巧】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比较法进行不同地理事物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

解答时首先要对各个独立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其次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一般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练后反思】答案课前准备区①传播速度②慢③快④固体、液体和气体⑤莫霍界面⑥明显增加⑦完全消失⑧下降⑨地壳⑩地幔⑪地核⑫外核⑬内核⑭地壳⑮大气圈⑯氮和氧⑰水圈⑱连续⑲生物圈⑳大气圈○21水圈○22岩石圈问题思考1.合理。

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的总称,是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共同组成的。

生物圈中的生物不仅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指生物圈。

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改变。

(2)对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等进行研究反思归纳岩石薄厚岩浆很高很大探究点二(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反思归纳干洁空气水圈活跃课后练习区1.A 2.B[第1题,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第2题,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3.A[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D[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5.D[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6.B7.B[第6题,此次科学钻井的深度达到12 000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B选项正确。

第7题,目前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依靠物理方法间接获得的;大陆科学钻井成功后可揭示的只是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等信息;科学钻井可监测地震活动;故B选项正确。

]8.C9.D[第8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

第9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10.A[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11.A[该图示反映了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

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组成的。

]12.C13.B14.C15.B[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

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6.(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

解析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

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

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