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学习一得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诊断体系,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脾胃学说以脾为主体的观点把脾脏的功能作用纳入心论的发展体系,它的脾胃观认为脾是一个元神机关,它可以负责居室安身、治疗疾病、归纳外界的营养物质供发育身体所依赖。
本次临证,我按照脾胃学说针对男性患者非常典型的胃脘满闷、嗳气及大便稀薄等症状进行了诊断和治疗。
首先,我根据脉象来检查患者的脏腑功能,经过盘问,患者出现了症状,这说明了脾胃功能紊乱。
按照当代西方医学认为,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出现上述症状,因此排除了其他疾病的造成可能性。
其次,根据脾胃学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我使用了益气活血的中药原料,其目的是增强脾胃的功能,以便活血补血、祛湿散阻、和调气血,以实现脏腑协调的状态。
脾胃学的理论与西方的医学理论非常不同,它把脾脏的功能放在心论的范围内,而西方的医学理论却将心脏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脏腑作为一个机能组织,把脾脏放在消化系统的角色上。
这也是他们所重视的功能差异,也体现在临证治疗上。
我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而西医则以各种药物来补充营养、调节消化系统、抑制异常反应等。
总之,在本次临证中,我结合中西医对脾胃病的理论,用中药+外治结合的方
式治疗脾胃不调症,达到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脾胃功能,使脏腑保持协调性状态的效果。
从而实现了疑病之治病,药到病除,为患者赢得了痊愈。
本次临证,我较好地把脾胃学说的诊疗方法运用在实践中,令我深有见识。
略谈学习仲景脾胃学说之体会

寒热 错 杂 、 实相 兼所 导 虚 《 伤寒 杂病论 》是 我 国第一 部 理论 与 实践 相结 胃升降 失调 多 由湿邪 阑阻 、 合 、 法方药 俱全 的经 典 之作 . 书十分 重 视睥 胃在 致 清代 叶天士 在《 理 该 临证 指南 医案 》 巾提 f 微苦 以清 人体 发病 和辨证 论治 中的作用 仲景脾 胃学说 主要 降 . 辛 以宣通 ” 微 的论 点 . 为莆辛 合 则 “ 认 苦寒 能清
的消化 吸收功 能 从脾 胃的病理 变化 来看 ,素 问 . 阳应 象大 论》 《 阴
的 药 物
纵 观 仲景 《 寒 沦》 金 匮要 略 》 书 则 寒 ” 病多 因 阳气 不足 , 脾 阴气 3 7首 , 1 用姜 、 枣者 l8首 , 中生 姜 、 2 其 大枣 合用 者 5 4 有余 , 证 多见 : 寒 胃病 多见 阴液不 足 , 阳气 有余 , 证 首 . 用 牛 姜者 2 热 单 0首 . 川 大 枣 者 5 单 4首 . 其 中多 而 居多 这种寒 热 病机说 明热则气 盛 . 消谷 善 饥 : 寒则 数 方可 用 于治疗 睥 胃疾病 . 吖见牛姜 、 大枣有 其 独特 气衰 , 运化无 能 故 《 灵枢 . 师传 篇 》 指 : 胃巾热 则 的药 用价 值I 《 医别 录》 m 生姜 味 辛 、 温 , “ I , 指 性 归
从病 因病机 、 证论 治 、 后护 理 和病后 调 养等 方 面 热除湿 ” “ 辨 药 ,辛通 能开 气泄 浊 ” 、吴瑭 《 温病 条辨 》 中指 得到 体现 笔 者通过 系统 学 习仲 景脾 胃学 说之 后 受 “ 苦无 能胜 湿 . 非 非辛无 能 通利 邪气 ” “ 与 辛合 . .苦 益匪 浅 . 现将 体会作 如下 阐述
笔
脾胃论读书心得

脾胃论读书心得脾胃论是一本由明代医学家李东垣所著的医学经典,它是关于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深入理解脾胃论的内容对于掌握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
在阅读脾胃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脾胃论中详细介绍了脾胃的功能特点和生理机能。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后天之本”,它们主要负责人体对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运化。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通过对脾胃功能的深入了解,我认识到了脾胃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明确了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其次,脾胃论中还介绍了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及其临床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功能失调常常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症状,甚至引发其他器官的疾病。
通过对脾胃功能失调病机的深入了解,我对中医疾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脾胃论中还介绍了脾胃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在中医治疗中,调理脾胃功能常常是治疗许多疾病的关键。
脾胃论中详细介绍了调理脾胃功能的药物、食疗、针灸等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脾胃论,我对中医脾胃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功能状态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
深入理解脾胃论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我对中医理论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也为我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脾胃科跟师心得

脾胃科跟师心得作为一名中医脾胃科学徒,我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在脾胃科跟师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脾胃科跟师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脾胃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组成部分,中医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复杂性。
在跟师学习中,我不仅学习了许多常见脾胃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法,还深入了解了中药的药性、配伍及剂量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在跟师学习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作为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有一颗关爱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心。
在跟师过程中,我观察到师傅对患者的细心询问、全面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跟踪随访,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的内涵。
再者,在跟师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临床实践经验。
跟师学习中,我不仅参加了患者的诊疗过程,还跟随师傅一起进行针灸、拔罐等中医特色治疗。
通过这些临床实践经验,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操作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在跟师学习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医德医风方面的知识。
师傅常常告诫我们,作为医生,一定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在跟师过程中,我深受师傅的言传身教,明白了医德医风对于一名医生的重要性。
最后,在脾胃科跟师学习中,我认识到了学习中医的长期性和艰苦性。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在跟师学习中,我不仅学习了许多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
但是,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
综上所述,我在脾胃科跟师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医者仁心的真谛、临床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以及医德医风对于一名医生的重要性。
通过跟师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水平,还学会了如何关爱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脾胃论临床心得

脾胃论临床心得第一篇:脾胃论临床心得看了脾胃病,再看《脾胃论》林老师是以消化和肿瘤门诊为主的,所以脾胃病的病人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在接触了如此众多的脾胃病患者后,我再去看李东垣的《脾胃论》,发现我们在用的方法很多就是李大师老早阐述过的。
李东垣认为脾胃生理功能首先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阴阳之根蒂”,为元气之本。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虚实传变论》:“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胃气之盛衰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正如《内经》所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强调胃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胃气充满全身,无处不有。
再者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气机升降运动虽然与各脏腑均有关系,但总赖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周身,《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胃主降浊,以降为和。
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胃升清降浊、升降有序,才能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气血以布全身。
李东垣还倡导“脾虚气陷,阴火内升”之病机。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
“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也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其主要发病原因有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所伤等几方面。
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或嗜食肥甘厚味等均能损脾伤胃,影响脾胃腐熟、运化功能,清不升浊不降,影响脾胃气血生化功能,而劳倦过度则耗气伤血,形气俱伤,故临床见乏力、倦怠、便溏等症;“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情志过极皆可影响脾胃升降,导致气机逆乱,内伤脏腑。
而治法中,补脾胃升脾阳是东垣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疾患的基本原则,李杲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用黄芪、人参、甘草等药性味甘温之品为补充,根据“陷而举之”之意,用升,柴,葛等以升阳佐以甘寒的泻阴火,创立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等甘温补中、升阳泻火之剂,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用量最多,以补脾气固元气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甘温补中益气之功。
脾胃学说学习一得

[ y r s P. ih oy F n t n E e t Ke wo d 】 i e r ; u c o ; f c We t i
在祖 国医学理论 中脾 胃学说是 其 中重 要组成 部分 ,早在
气 的 生理 功 能 。
《 内经 》 伤寒论 》等著作中均 有论述 ,南宋李东垣更是写 出 、《
编号 :E 10 02 修回:2 1.81 ) A.15 9 5( 0 00 .8
脾 胃 学 说 学 习 一 得
Gan r m i e e r i sfo P . i h o y W t
李秀琴 刘永 红
( 内蒙古呼和 浩特 市新城 区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1 ) 10 0 中图分类 号:1 5. 1 6 2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8 0( 0 1 60 7 2 6 47 6 2 1 )1—0 50
.
.
7. 6 .
C iia J u n l f hn s Me i n 0 1 VO . ) N 1 l c l o ra o C ie e dc e2 1 n i L( 3 O.6
1 _ 运 化 失 常 d,F 3正 常 。西 医 诊 断 : 甲状 腺 功 7 l / , T ,4 n /l T
p t o o ia h n i g ef c o n y d g s o n b op i nb t lo al eo h rs se u nb d sawh l . s d o i a l g c l a g n fe t t l i e t n a d a s r to u s l t t e y t msi h ma o y a o e Ba e n t s h c n o i a h n h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是一部关于中医养生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
这部书以脾胃为中心,系统地阐述了脾胃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了脾胃的功能、疾病与调理方法,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读完《脾胃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脾胃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认为是人体的中枢,主管消化吸收,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东垣在书中指出,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保护脾胃健康是中医养生的首要任务。
通过调理脾胃,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对脾胃的重视,我还从《脾胃论》中学到了许多关于饮食调理的知识。
李东垣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饮食的建议,比如饮食应当清淡,避免过饱过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等。
这些饮食调理的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实际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不健康,导致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调理自己的饮食结构,保护脾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脾胃论》还对药膳的烹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药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调理脾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在书中,李东垣列举了许多适合不同体质的药膳食谱,这些食谱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烹制方法,使药膳更加美味可口。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药膳的烹制方法,为自己和家人制作营养健康的药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总的来说,读完《脾胃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脾胃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学到了许多关于脾胃调理、饮食调理和药膳烹制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对于保护自己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养生意识。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脾胃论》中的知识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能够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脾胃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脾胃论心得体会篇1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涉及到人体脾胃系统的健康和调节。
这篇论文旨在探讨脾胃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一、基本概念脾胃是指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胃和脾。
脾胃论认为,脾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身体内部的失衡,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理论体系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为气血之源”。
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即脾胃能够生成气血,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此外,脾胃还与脏腑功能有关,如脾胃虚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三、实践应用1.饮食调理:脾胃论强调饮食对脾胃的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油腻、辛辣等食物,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2.药物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药治疗脾胃疾病。
如党参、白术、茯苓等中药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腹泻等症状。
3.按摩治疗:按摩腹部、脾胃经穴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脾胃疾病的症状。
4.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对脾胃健康有一定影响。
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有助于维护脾胃的健康。
四、总结脾胃论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了脾胃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了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按摩治疗和情绪调节等综合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脾胃的健康,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最后,我建议读者在学习脾胃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调理和保健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脾胃的健康,实现身体的健康与和谐。
脾胃论心得体会篇2脾胃论心得体会一直以来,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兴趣。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脾胃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对其理论体系、基本概念、病因病机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脾胃论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司运化,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维护脾胃的健康对于保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首先,《脾胃论》从脾胃的生理功能入手,详细阐述了十四经脉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强调脾胃对于人体的营养吸收和消化代谢的重要作用。
张仲景在书中指出,脾胃是人体的中枢,决定人体的气血生成和运行。
脾胃失常,不仅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还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他对于脾胃功能的论述,以及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的描述,让我对中医学中的脾胃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脾胃论》具有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在诊断上,张仲景强调望闻问切的观察手段,通过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和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来判断病情。
他还提出了“寸口脉”、“胸腹部观察”等辅助诊断方法,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在治疗上,他提出了“清实学说”和“调和学说”的治疗原则。
他认为,治疗脾胃疾病,既要清除体内的病邪,又要进行调养,使脾胃恢复正常功能。
他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以及一些养生方法,对于治疗脾胃疾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此外,《脾胃论》还对脾胃病的分类和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张仲景根据脾胃疾病的病因分为寒证、热证、虚证和实证四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还提出了湿邪、痰湿等概念,强调湿邪的入侵对于脾胃的影响,并指出湿邪与痰湿的分别。
通过对于脾胃疾病的分类和病因病机的解释,他系统地总结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脾胃论》的阅读让我深刻领悟到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人体的脏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对于脾胃疾病的治疗,不仅要针对病症直接治疗,还要从整体情况出发,调理整个人体。
中医强调人的内外调和,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改善脾胃功能,让身体恢复健康。
这种脾胃学说的理念和治疗方法,让我对于中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读完《脾胃论》后,我不禁反思现代医学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的局限性。
现代医学普遍偏重于症状的治疗,而忽视了人体的整体状况。
与之相比,中医通过观察病情特点,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脾胃论读后感

脾胃论读后感《脾胃论》是一部关于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深入探讨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脾胃失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理脾胃来维护身体健康。
在《脾胃论》中,作者详细地阐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脾胃被视为人体的中枢,是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
它不仅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还参与了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
因此,脾胃的健康对整个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脾胃的深入研究,我了解到了脾胃失调可能引发的各种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肥胖等,这些疾病都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在阅读《脾胃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脾胃调理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调理脾胃的方法,如饮食调理、药物调理、针灸调理等。
其中,饮食调理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可以有效地保护脾胃功能,预防各种脾胃疾病的发生。
此外,药物调理和针灸调理也是调理脾胃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脾胃功能,加速康复。
通过阅读《脾胃论》,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对脾胃的重视,以及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脾胃,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脾胃的健康功能。
同时,我也更加重视了中医在预防和治疗脾胃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愿意在需要时寻求中医师的帮助。
总的来说,阅读《脾胃论》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调理脾胃来维护身体健康。
我也更加重视了中医对脾胃的重视,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保持脾胃的健康功能,享受更加健康的生活。
关于脾胃论读书心得

关于脾胃论读书心得脾胃论读书心得1十年至南宋淳佑十一年,他精研《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深入探讨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对诸多疾病从脾胃论治,创立了脾胃学说,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发,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代表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等。
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脾胃是元气之本, 元气是健康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生,这是其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
对于脾胃所以受病, 李东垣提出3种常见原因: 饮食不洁伤胃; 劳倦过度伤脾; 七情所伤。
李东垣认为, 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则胃病, 形体劳役则脾病, 喜怒忧恐则损耗元气, 三者在内伤脾胃病中互为因果, 相互交错。
饮食先伤胃, 胃伤之后伤及脾; 劳倦先伤脾, 脾伤之后伤及胃; 五志七情太过则影响脾胃阴阳升降, 进而引起气机紊乱, 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这是脾胃病的一般发病规律。
因此, 无论是饮食伤胃及脾还是劳役伤脾及胃, 抑或七情损耗元气, 均可造成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 即使是六淫外感致病也多有脾胃气虚、元气不足的内因, 这就是李东垣倡导的升阳益气, 补脾健胃的理论依据。
他重视内因在病变中的作用, 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 均是由于人体气虚。
即疾病的形成,乃是气不足的结果, 而气之所以不足, 是因脾胃损伤所致。
如《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真气又名元气, 乃先身生之精气也, 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又曰:“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可见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 元气又是人身之本,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
脾胃学说在临床运用体会

脾胃学说在临床运用体会发表时间:2016-12-05T15:20:43.9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3期作者:李明娟[导读]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曾被历代医家重视。
(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江苏徐州 221114)【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286-02脾胃学说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曾被历代医家重视。
李东垣著《脾胃论》标志这一理论的确立。
运用脾胃学说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就是对其他系统疾病运用调理脾胃的方法亦能取得满意效果。
1.脾胃学说的内涵1.1 脾胃为元气之本。
脾胃同属中焦运化气血津液。
人体元气为先天所生后天充养。
脾胃伤元气亦不能充养,脾胃盛衰直接决定元气盛衰,亦即“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
”1.2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举升发运化上输水谷精微与心肺。
胃主通降下传水谷泌别糟粕。
脾以升为和胃以降为顺。
二者相互为用相反相成。
脾升胃降协调作用共同维系机体的气血阴阳的平衡。
1.3 脾胃内伤,百病有生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能充足产生各种疾病。
升降气机失调容易导致周身气血逆乱产生各种气机不调病证。
脾胃内伤导致脏腑之间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亏虚,经络四肢筋肉九窍失养。
1.4 脾阴学说,胃阴学说脾阴学说可追溯于《内经》。
《伤寒论》有脾约证,由脾阴亏虚出现大便难。
脾阴虚多见脾虚兼阴虚见证。
用药甘寒助脾养阴或者芳香甘平培中补土。
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滋养胃阴。
提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等观点。
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
2.脾胃学说指导临床运用举例2.1 咳嗽潘有为,男,74岁,2014-07-01,日病历号0000012728。
主诉:咳嗽反复发作两月余。
患者有结肠癌史,肠癌术后12年。
近两月来感冒后咳嗽,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夜间晨起时咳嗽明显,咯吐白稠粘痰,量多。
脾胃论学习心得

脾胃论学习心得和法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
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
【关键词】和法脾胃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
1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
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
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
”“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
”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
中医脾胃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主讲的脾胃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中医脾胃病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大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对中医脾胃病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为人体提供能量。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在讲座中,专家详细讲解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原则。
我了解到,脾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度等。
病机方面,脾胃病的形成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诊断上,中医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结合病史,综合判断病情。
治疗原则则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为主,通过中药、针灸、食疗等多种方法,改善脾胃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其次,讲座让我对中医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中药治疗脾胃病的方法,包括补气健脾、温中散寒、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等。
此外,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讲座还让我认识到,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调理对预防脾胃病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建议,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过食生冷、油腻等食物。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当运动,也能有效预防脾胃病的发生。
总之,这次中医脾胃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脾胃病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脾胃病的发生。
同时,我也将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中医脾胃病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受益于中医。
总之,这次讲座不仅让我对中医脾胃病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也让我对中医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脾胃论学习心得

脾胃论学习心得该论是《脾胃论》全书的纲领,论证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不外饮食、劳倦所伤,即使是六淫邪袭,亦都是脾胃元气先虚,而后为之所伤的病理反应。
劳倦伤者,有二:一为形体劳累过度,汗泻、精绝而身热心顷,又当溽暑季节,内外热迫,阳亢易怒而昏厥;二为房劳过度,肾精涸竭,阴火内炽而清谷下利,亡血失精等。
饮食伤者,亦二:一为脾胃素虚,消化不良,胆腑又失于疏泄之常,而肠鸣泄泻、腹胀后重等;二为饮食失节,伤及胃肠,功能紊乱,而现胸膈痞满、精神困倦等症。
东垣之所以主张“升阳益气”者,盖升阳足以御外,益气足以强中。
脾胃乃元气之府,元气不足,则谷气下流,营气不濡于经络、脏腑,导致阴火上僭,既要甘温益脾胃中元气,又要佐以甘寒泻阴火而安定心神。
正谓“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
故所有虚实传变,都应以治脾胃为本。
脾胃胜衰论该论阐述脾胃胜衰对心、肺、肝、肾四脏的影响,以“五行学说”分析论述脏与脏之间病机转化之关系,以“运气学说”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从“主气”与“客气”的矛盾双方,对机体病理改变而倡用“升阳”与“泻火”的治疗法则,从而为“补脾胃,泻阴火”治法提供理论依据。
除此而外,在脾胃虚弱的前提下,督、任、冲三脉受邪,亦可以发病。
盖督、任、冲三脉是一源三歧,皆起于会阴。
督为阳脉之海;任为阴脉之海;冲为血脉之海,通十二经的气血,贯穿任督,为各脉之要冲,气血赖以营运。
如因胃气虚弱,冲脉营运的源头断绝,任、督失养,外邪易于乘虚袭人,故必以扶益胃气为本。
东垣以五行“生克制化”原理,阐明以脾胃为中心的心、肺、肝、肾五脏病理变化机制。
如肺喜清肃,肝喜条达,脾喜温和,心喜舒伸,肾喜润下,反映了五脏生理功能活动的互相联系及特殊性。
所以,治疗必须以补益脾胃为主,兼治各脏见症。
实际凡是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的治疗,都与脾胃有一定关联。
总之,该论概括了脾胃与心、肺、肝、肾四脏相关的发病机制,是以脾胃虚弱而发病为理论中心。
心火衰微则火不生土,反之,心火亢盛反伤脾土而生心之脾胃病,脾虚土不生金而生肺之脾胃病,所胜妄行的肝木克伐脾土而生肝之脾胃病,所不胜之肾水反来侮土而生肾之脾胃病。
脾胃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应用体会

.
24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如饮食所伤,脾虚湿停,或胃失和降,阻滞气 机,升降失常,可影响肝气疏泄条达。即土壅 木郁
肝郁气机不畅,横逆脾胃,可影响脾胃气机升 降。即所谓木郁克土
故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脏。
.
25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脾常虚 肝易郁 胃常滞
脾宜健 肝宜疏 胃宜和
故本基础方之制定以通为主,以补为次。 先以调理肝、脾、胃,使气血调和,诸证 缓解,后再加重益气健脾,以达巩固。药 量宜轻不宜重。
.
36
手稿:
.
37
8、治脾胃病用药宜消补兼施
慢性脾胃病多本虚标实证。
纯补则不易见效而留邪,纯攻又易伤正,有时 虽见一时之效,正气损伤更容易反复发作。
故在治疗上,应根据虚、实之偏重,有所侧重 ,消补兼施为法。
.
21
3、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
脾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胃喜滋润,阳 明燥土得阴自安,阴虚又可产生热燥。
健胃之药,多芳香燥湿而伤阴;用滋阴之 药又多腻胃而影响食欲。
.
22
3、胃阴虚证,用药以轻灵甘凉
胃阴伤之虚证,药量宜轻,大则不易吸收。
虚实夹杂多变,故用药以灵活,以适病机。
甘宜入脾,但以甘平为主,不宜燥而伤阴。
依据三个脏器偏盛、偏虚 及其病理演变,随证治之
.
26
4、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治疗可以香砂六君子汤加茴香、乌药。一取走 中焦,入脾胃以舒畅气机;二取入肝经,舒达 肝气,使肝木不郁。
肝为刚脏,宜柔不宜刚,疏肝之药,不可过燥。 常配以芍甘汤加乌药、郁金之类,以柔肝之体, 缓肝之急,疏达肝气,且无伤阴之弊。
.
34
邓铁涛关于胃学说的体会.txt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邓铁涛关于脾胃学说的体会.txt [下载这本Txt小说]关于脾胃学说的体会广东中医学院邓铁涛脏腑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内容丰富,是祖国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首推元代李东垣的《脾胃论》与《·内外伤辨》二书,既继承了前代学说又提出新的见解,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直至今天,用这一学说指导临床,确有一定的效果,值得发掘加以提高。
李氏学说主要有以下几个论点:1.内因脾胃为主论。
2.升发脾阳说。
3.相火为元气之贼说。
4.内伤发热辨。
一、内因脾胃为主论李氏认为内在的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
元气是否充足,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健旺。
“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
”这就是说,不论外感与内伤杂病的发生都由脾胃之气受损害所致。
并进一步指出脾胃的受伤,往往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倦过度、七情所伤等积渐而成。
李氏此说是汉代张仲景《金厦要略》:“四季脾王(旺)不受邪”说的进一步发展。
在临床上从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脾胃论治的方与法,其所治疗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除了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属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都有采用治脾胃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
对于脾胃与人体防御功能的关系方面,在临床上也有一些例子可作说明。
我们学院脉沉细数等症的,治宜增液汤以增水行舟。
下焦肝肾虚热而现少阴邪多虚少的身热心烦不卧舌绛苔黄脉细数等症的,治宜黄连阿胶汤以清热养阴;或现少阴虚多邪少的身有微热而手足心热甚咽干舌燥齿黑唇裂耳聋脉虚大等症的,治宜加减复脉汤以滋水济火;如其少阴虚热并入厥阴,而更见痉厥抽搐等症的,则治宜大定风珠以滋阴潜阳、柔肝息风。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而脾胃通降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经历了四次突破性发展:奠基、充实、完善、深入。
1. 秦汉时代脾胃学说的奠基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中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初步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主要体现于以下三方面:1.1 《内经》是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内经》阐述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治疗、预防。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运化、主生血、主肌肉”,以及倡导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温。
1.1.1 脾胃生理功能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胃者,五脏之本也。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强调治疗疾病时要顾护“胃气。
”《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五脏别论》日:“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 从生理角度描述了胃具有通降下行的功能特性。
《灵枢·五味》日:“水谷皆人于胃,……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 说明胃气下降能够排泄体内饮食糟粕代谢产物。
1.1.2 脾胃病因病理方面《内经》指出脾胃病变的发生,与饮食、劳倦、寒温不适、情志因素及其他脏腑的影响有关。
《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1.3 脾胃病证治疗方面《内经》已有针对脾胃病理特点而提出的治疗原则。
脾胃论心得体会

脾胃论心得体会脾胃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主要阐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对脾胃论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脾胃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脾胃健康。
首先,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的功能正常,能够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吸收,从而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反之,脾胃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全身的健康状态。
其次,脾胃论强调了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脾胃的升降功能对于调节人体的气机运行至关重要。
脾胃的升降功能失常,不仅会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还可能影响到心、肝、肾等其他脏器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脾胃健康的方法有很多。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定量的进食,避免暴饮暴食,这些都有助于脾胃的正常运作。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能促进脾胃的气血流通,增强脾胃的功能。
在治疗脾胃疾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采用健脾益气的方法;而对于脾胃湿热的患者,则需要清热利湿。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调整脾胃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脾胃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深刻认识,也为我们维护脾胃健康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通过学习脾胃论,我更加明白了脾胃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维护脾胃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脾胃学说阐述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仅影响着消化系统,对全身各个系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均应考虑到从脾胃论治,收效良好。 毕业论文
关键词 脾胃学说
在祖国医学理论中脾胃学说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伤寒论》等著作中均有论述,南宋李东垣更是写出了医学论著《脾胃论》,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它不仅可以指导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各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脾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1 1、脾胃的生理功能。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运化,而胃主受纳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以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李东垣则说: ""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藉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因而在治疗内伤疾病时,宜重视调补脾胃。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各种功能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动变制化,均须依赖气机不断地上下、升降、出入、变化。脾胃居于中州,主运化水谷,升清降浊,是人体血阴阳升降的枢纽,故脾胃气机的升降,关系到整个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叶天士曾总结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论文网 可见脾胃有脾运、胃纳,胃升、胃降,化生气血、滋长精气的生理功能。 1 2、脾胃的病因病机。脾胃居于中州,以灌四旁,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关系至大,无论外感、内伤,皆易导致脾胃疾病。如李东垣说: ""百病皆由脾胃而生也。""可见损伤脾胃升降、运化、受纳等功能,使阴阳气血失去平衡,就会酿成疾病。 此外肝、肾、心、肺皆可影响脾胃也可酿成疾病。其中肝最容易影响脾胃,故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肝胃失和、肝脾不和、木郁乘土等证候。脾胃受病不但能造成五脏六腑发生疾病,而且还能导致四肢九窍发生疾病。 1 3、脾胃病的辨证 1 3.1、元气不足。脾胃是元气的,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脾胃有病,就会产生元气不足,而元气不足,又可导致其他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如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1 3.2、痰湿内生。脾胃有病,水饮入胃,不能输布,水湿停留不化,即可出现泄泻、心悸、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症。湿聚生痰,痰浊阻滞,常可引起呕、咳、满、痞、喘、眩、晕等多种病证。故古人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 之说。 毕业论文网 1 3.3、运化失常。脾胃有病,胃纳、脾化异常,可引起饮食失常,或消谷善饥,或食纳不进。且肝病最易侵犯脾胃,有称为""木乘土""证,可见恶心干呕,脘痞下食,吐酸水、涎沫;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 肢冷肌麻。 1 4、脾胃病的治疗原则 1 4.1、升阳。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充元气而生阴血,李东垣认为,""治脾胃以安五脏""。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 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等。 1 4.2、柔润。叶天士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急下存津,其治在胃,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之类。 1 4.3、和降。胃为多气多血之乡,发病以实证为多,所以有""实则阳明""之说。选药应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华岫云说: ""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方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之类。 1 4.4、调肝。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多动,故肝病必犯脾胃,是侮其所胜之故。在治疗脾胃病时,应常常想到调肝。常用方剂如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之类。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1 4.5、祛湿。脾既苦湿、又苦燥的,在苦温燥湿之时,不可太过,或稍佐温润之品。如补中益气汤中用白术佐以当归。还可在苦温燥湿剂中配以淡湿渗泄之品,稍佐酸以制土之品。常用方剂如五苓散、防己黄芪汤、实脾饮之类。"" 1.4.6活络。脾胃病年久不愈者,则可波及血分。叶天士说:""初病在气,久必入血。""所以年久不愈的脾胃病,或出现脘腹痛处固定、舌上有瘀斑、大便色黑等症者,在调治脾胃时佐用苦辛通降、活络行瘀之品。常用方剂如丹参饮、失笑散之类。 1 5、脾胃学说的重要意义。脾胃学说验证了《内经》的理论,并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系统理论,尤经过历代医家的阐发、补充后,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出一套诊治规律,为诊治脾胃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如遇到较为疑难复杂的疾病时,如果运用脾胃学说,循其规律,把握住主要矛盾,从脾胃论治,则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且常常以脾胃功能的健全与否,作为判断转归和采取措施的依据。也就是说掌握了脾胃学说的诊治规律,不但对诊治脾胃病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它的启示下,对诊治其他脏腑的疾病、判断预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脾胃学说临床应用举偶 2 1、甲状腺机能减退 李x 女 49岁 教师 主因畏寒、精神萎靡、乏力、头昏嗜睡、浮肿、纳呆、腹部胀满、便秘一年就诊。查舌体胖、苔白、脈缓50次分左右。化验甲状腺功能 TSH3 6、27uIUml、 FT4 0、48ngdl、FT3正常。西医诊断 甲状腺功能减退。中医诊断 虚劳症。治以温补脾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二仙汤加减,处方 黄芪30g、党参25g、升麻12g、白术15g、仙灵脾15g、仙茅15g、熟地10g、鹿角胶10g、香櫞15g、云苓20g、车前子15g、附子10g,每日一付,水煎服,一周后,症状觉减轻,加郁李仁15g,每日一付,连服一个月复诊,恶寒、浮肿、乏力明显好转,大便两天一次,心率60次分以上。复查甲功,TSH3 、FT4、TT4值均有所改善,但仍不在正常范围,上方将附子减量,并加服左甲状腺素片25ugd继续治疗。 作文 zuowen 讨论 甲减好发于女性,多因正气不足、脾气虚弱,肝气 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