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渡荆门送别-李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渡荆门送别-李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渡荆门送别-李白》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解读诗歌内涵。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

导学内容:1. 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闻名浪漫主义诗人。

他生于唐太宗贞观八年(701年),卒于贞元十四年(762年),享年六十一岁。

李白擅长骚体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充满豪放、奔放的风格,被誉为“诗仙”。

2.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荆门渡口送别朋友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重。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遥,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3. 诗歌分析(1)主题:离别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通过描写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场景,表达了离别之难和离别之情。

诗中“渡荆门”象征着人生的转折和离别的不舍,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和对离别的悲伤之情。

(2)意象:诗中出现了“渡荆门”“江汉水”“天地悠悠”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与离别和人生的变迁紧密相关的。

江水在诗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化,而“渡荆门”则是离别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3)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比如“江汉悠悠”中的“悠悠”一词,通过再三的排比,表达了时间的无尽和人生的短暂。

4. 思考与讨论(1)你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理解是什么?(2)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表达诗人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3)你有没有类似的离别经历?你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5. 教室活动(1)朗诵《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分组讨论《渡荆门送别》的主题和意境,展示自己的见解。

(3)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友情和离别的看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阐述。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

2. 诗文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诗文背景及相关知识。

2. 生字词的注释及翻译。

3. 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荆门关、长江等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诗文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李白及《渡荆门送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查找生字词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文。

(2)结合诗文,绘制一幅意象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与其他李白的送别诗进行对比,如《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分析其异同。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送别诗,要求运用意象、情感等元素。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检查诗文背诵、意象画等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实践1. 课堂实践:根据教案进行实际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

2. 调整教学:根据实践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十、教学延伸1. 文化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诗作,进一步感受其诗歌魅力。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李白《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

(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

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诗仙”。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

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

(板书)三、整体感知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渡荆门送别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难)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

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中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 诗文背景和历史知识的掌握。

3.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朗读理解2.1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诗文解析3.1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渡荆门”、“送别”等。

3.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应用拓展4.1 学生结合诗文,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诗中的景象或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绘制诗中的景象,可用绘画、摄影等方式。

3. 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分享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背诵、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生平事迹及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诗歌?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渡荆门”、“长江水”、“故乡云”等。

(2)体会诗人离别家乡时的不舍之情。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赏析文章。

3. 调查了解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渡荆门送别》这首古诗的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通过作业布置,巩固了所学内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活力。

六、教学内容:1. 复习《渡荆门送别》诗句,巩固学习成果。

2. 学习李白的其他著名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1)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1)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别家乡,远行江南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和壮志豪情。

教材中选取这首诗,旨在通过鉴赏这首诗,让学生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然而,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拓展思维,提升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这首诗,学生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学会欣赏诗歌的美。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化,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通过诗歌朗诵,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李白的故事。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他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5 岁时随家人迁至剑南道绵州,成长于剑南地区。

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豪放奔放、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顾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绽开,构造清楚,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殊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现其画面的壮丽。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安静,江岸的宽阔;②“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予江水以情意。

教学新课篇二1、简介李白(701-762),唐代宏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出色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剧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赐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宏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出色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家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脚印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美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始终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头漫游全国,预备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留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怜:爱;家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3)思索以下问题: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实用】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结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重点)2.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二)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歌曲《渡荆门送别》,交流有关李白的知识。

1.初读诗歌,说说感受①导入:同学们,课间我们听的是吟唱版的《渡荆门送别》。

每当乐声乍起,歌韵初扬,我就心醉神驰,仿佛已经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和李白在荆门的长江上把臂同舟共游了。

②介绍荆门山: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人们常把荆门山称作“蜀楚咽喉”。

等到长江冲出峥嵘突兀的荆门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也随之显出舒展奔放的姿态。

③介绍诗人:(出示幻灯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李白那一年,李白25岁,第一次离开故乡蜀地,此时舟出荆门山,故乡在身后,他乡在眼前,人生的征程与壮游从此开始。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这段旅程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板书课题)④自由朗读诗歌: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示:豪迈、雄健、壮阔、深情、富有想象等。

⑤根据学生的感受,朗读全诗。

可以有不同的朗读处理,用最能渲染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绎《渡荆门送别》。

2.想象画面,领略意境①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苏轼赞王维的诗画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高明的诗人都是善于营造画面的。

(板书诗中有画)朗读全诗,闭上眼睛回味,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些画面?(可以采用“男生读一二联,女生体会;女生读三四联,男生体会”的方式进行。

)②根据想象,展现画面:同学们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依稀的画面,让我们和诗人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走到画面里去。

来,我们化身为李白吧!(出示幻灯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示例:我看见天险雄秀的荆门山渐渐远去,漫长的水路把我带到了楚地,家乡已经十分遥远,眼前是平阔的江面。

我心里充满憧憬,就要去新天地闯荡,迎接我的会是怎样的舞台?③梳理想象,找出依据:根据示例,找出想象在诗歌中的依据。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渡荆门送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渡荆门送别》。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教师布置默写作业,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提供相关古诗作品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六章:诗词背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送别楚江边。

江水流长去,故人何相逢?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问:你们对离别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送别的经历?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3 文本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四句诗、对仗等。

3.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离别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4.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关注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渡荆门送别》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离别诗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情感。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人的离别之情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词,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特点吗?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哪些自然景观?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介绍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诗中的意象:重点分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3.领悟诗人情感:讲解诗中的离别之情,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五、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古典诗词的背诵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全诗。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的背景、分析意象和领悟情感,让学生对《渡荆门送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词,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特点吗?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哪些自然景观?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介绍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诗中的意象:重点分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李白)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 (李白)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诗歌的形式、用词和意境,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艺术的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 学会使用适当的格式来书写文章。

二、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教学设计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引入诗歌主题:渡荆门送别,足以彰显诗人的豪情壮志;2. 展示一张描绘荆门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于诗歌背景的好奇心。

第二步:课堂阅读和分析 (20分钟)1. 分发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歌原文,让学生阅读全诗;2. 让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诗人选择了这个主题?b) 诗歌的结构和形式有何特点?c) 诗人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展示了他的豪情壮志?d) 学生对于诗歌整体的感受和理解是什么?第三步:诗歌解读和背诵指导 (20分钟)1. 教师对于诗歌的主题、形式和用词进行详细解读;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隐喻、比喻和意象,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意;3. 指导学生欣赏和背诵部分重要的诗句,体会诗歌的美感和表达力。

第四步:创作尝试 (30分钟)1. 以《渡荆门送别》为题,要求学生以诗歌形式创作一首自己的作品;2. 提醒学生注意运用适当的词汇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3. 鼓励学生展示创造力和独特的视角,培养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展示与评价 (15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并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2.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3.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整理好并交上,教师将对其进行评阅。

五、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 (李白)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形式、用词和意境,培养了对古代诗歌艺术的鉴赏能力。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朗读《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离别之情和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把握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的离愁别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离别有关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或听说过的离别故事,激发学生对离别的共鸣。

2. 初步感知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全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3. 深入理解(1)意象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荆门”、“远山”、“江水”等),讨论这些意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

(2)情感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在离别时的情感状态,进而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离愁别绪。

(3)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离别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异同点。

4. 拓展延伸(1)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渡荆门送别》为灵感,创作一段自己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故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能力。

(2)文化交流:介绍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感受诗人通过景物描写传达的离愁别绪。

四、作业布置背诵《渡荆门送别》: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创作短文: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离别场景和感受。

《渡荆门送别》课文教案

《渡荆门送别》课文教案

《渡荆门送别》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渡荆门送别》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 探究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3.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渡荆门送别》课文的情节和人物特点。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3.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渡荆门送别》的课文讲解。

2. 相关练习和讨论题目。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于标题的思考。

例如:“渡荆门送别”这个标题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这个文章会讲述什么内容?【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课文《渡荆门送别》,理解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解读课文】1. 分享课文的阅读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给出一些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渡荆门”、“别离”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探究主题思想】1.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主题思想是什么。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和语言表达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写一篇类似的小作文,发挥想象力来发展故事。

【总结讲解】教师对于课文的主题思想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这个主题的见解。

五、课堂作业:写一篇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读后感,对于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情感进行分析和阐述。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总结讲解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能力:①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②能背诵并默写本诗;③能创造性的品评这首诗。

B过程与方法:能在读诗的过程中,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见目标A②③C
教学难点:见目标A②③B
教具运用:多媒体
教法设计:情境引入,明确目标,初读感知,精读理解,品评表达,反思小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请同学们试
背一首送别诗,并说说诗的主旨。

(出示幻灯)
二、认定目标:出示教标,明确。

(出示幻灯)
三、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A、初读感知:
1、听朗读,欣赏本诗的动画,整体感知诗歌(出示幻灯);
2、学生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并初步读出感情;
3、学生思考,说说诗的大意,并交流。

B、精读理解:
1、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幻灯);
2、问题导答:①本诗的首联交代了送行的目的,这照应了标题中的哪几个字?
②初到楚地,作者所见之景与故乡之景不同,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色?③这首诗中的“送别”是谁送谁,从何可见?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出示幻灯)
3、交流,明确,板书。

C、品读表达:
1、对于古诗词诗,我们可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创造性的的品评,你准备用哪种形式呢?(出示幻灯)
2、交流,明确:品评诗歌可用形式有:赏析美点、谈读后感、改写散文、图画展现、歌曲演绎等。

(出示幻灯)
3、学生品评,交流,评析。

D、背诵这首诗,并强调名句的默写。

(出示幻灯)
E、反思小结:学习了本节课,请同学们想一想:我的收获是什么?我有怎样的
感悟?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将自己创造性的品评诗歌的成果整理完善于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叙述----远渡荆门,到楚游历
颔联——描写----远景Array
颈联——描写----近景
尾联——抒情----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黄业锋
2011年1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