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火了,听听袁枚怎么说

合集下载

《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这首小诗就是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其诗云: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短短4句20字,晓畅如话,却寓意深邃。意思说,苔生长在日光照不到的偏僻角落,但仍然绿意盎然,自葆青春。苔花像米粒一样小,也学牡丹勇敢地开放,向人间奉献芬芳。它道出了平凡者不凡的胸襟,崇高的志向。梁俊用它激励山里的孩子们,奋发向上,大胆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收到了十分可喜的效果。它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也震撼了场内场外的每一个人。这也许是袁枚当初未曾想到的吧。

一种极其寻常在一般人眼里极不起眼的苔,经过诗人看似信笔的点染,竟然产生了如此神奇的魅力,这也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惊叹不已。惊叹之余,自然会想到,如此清新隽永的小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它又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答案肯定会因人而异。而我首先想到的,也认为最重要的,是诗人独具的慧眼,也就是通常讲的敏锐的观察力,超常的发现。

众所周知,天地万物,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入诗,关键是能否写出新意,言人所未言。这就需要有善于发现的才能。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翻开袁枚的诗集,你会发现,他的笔下,许多都是人们经常见到的事物。历史上许多名篇里,如屈原的桔,杜甫的雨,虞世

南的蝉,罗隐的蜂等等,无不是有新的发现而流传千古。袁枚还有论诗名句,“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可谓经验之谈,发聩之见。

怎样才能有独到的发现,才能“解用”呢?窃以为,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

其一,自觉的审美意识。你要想发现事物的美,就要有发现美的眼光,这种眼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靠平时审美意识的提高。所谓美,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人内心的某些美好的东西与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在此基础上,有时是触景生情,即“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有时是寓情于景,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有时二者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先后。袁枚主张著名的“性灵说”,认为文学应该表现纯真的性灵。他以此观注周围的事物,一旦发现,立即抓住,从而表现之。这就是自觉的审美意识在发挥作用。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导语】袁枚(1716-1797)清代诗⼈、散⽂家。字⼦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居⼠、随园主⼈、随园⽼⼈。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乾隆四年进⼠,历任溧⽔、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岁即告归。在江宁⼩仓⼭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收诗*,⼥*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之⼀,与赵翼、蒋⼠铨合称“乾隆三⼤家”。下⾯是为⼤家带来的袁枚《苔》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清代:袁枚

⽩⽇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也学⼀作:亦)

赏析

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的⽣命本能和⽣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丧失⽣发的勇⽓,诗⼈能看到这⼀点并歌⽽颂之,很有眼光!

「⽩⽇不到处」,是如此⼀个不宜⽣命成长的地⽅,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的青春,⽽这青春从何⽽来?「恰⾃来」,嗯,并不从何处来,⽽是⽣命⼒旺盛的苔藓⾃⼰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粒般细⼩,但难道⼩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繁衍后代,便是⽣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低微,⾃不能跟国⾊天⾹的牡丹相⽐,可是牡丹是受⼈玩赏⽽受悉⼼栽培的,⽽苔花却是靠⾃⼰⽣命的⼒量⾃强,争得和花⼀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存在的!

(清)袁枚《苔》赏析

(清)袁枚《苔》赏析

(清)袁枚《苔》赏析

读诗:理趣横⽣,意蕴明彻⽽深邃

⼀起读⾼中 2020-12-27

⽆论是风⾥,还是在⾬⾥,我都在这⾥守候着你~

清袁枚

⽩⽇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

【作品简介】

《苔》是清代诗⼈袁枚创作的⼀⾸诗。此诗歌颂了苔藓虽⽣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的⽣活本能和⽣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丧失⽣发的勇⽓。全诗把苔藓⼈格化,把诗⼈的感受、情绪融⼊到形象的塑造中,理趣横⽣,意蕴明彻⽽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

【注释】

苔:苔藓。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于阴暗潮湿之处。

青春:指苔藓富有⽣机的绿意。

也:⼀作“亦”。

【赏析】

这⾸诗独出蹊径,不仅全神贯注地写苔,⽽且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格融⼊这⼩⼩⽣命。“⽩⽇不到处,青春恰⾃来。”起笔以少总多,辞约旨达,明⾃点出苔的⽣存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蛰居⼀隅奋志孤进的品地。常⾔道,万物⽣长靠太阳,这固然是实情。但在“万物”之外,却还有这样⼀些⽣命,它们⽆缘享有太阳的厚爱也同样顽强地⽣存与发展。苔,就包容在这低贱⽽可尊敬的⽣命圈中。它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不群,有其独特个性、⾊彩、青春和存在价值。这跃动的⼩⼩⽣命,不因⽩⽇不到⽽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显现出⼀派旺盛⽣机。起笔两句正是对这弱⼩坚毅⽣命的极⼒推重。

“苔花似⽶⼩,也学牡丹开。”这两句承上,借助⼤幅度联想,对苔的“青春”作形象发挥和补充,结实,峭拔,有钩之⼒。诗⼈认为,苔花虽微⼩如⽶,⽆馥郁的芬⾹,⽆绚烂的⾊调,但作为跃动的⽣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样,从容⾃若,沉稳持重,竞放于⼤⾃然中。尽管牡丹花⾊,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知,但由于苔的不⾃怜,不⾃弃,依其天性认真履⾏⼤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的存在,从⽽,在⾃重、尽⼼尽意的天平上,苔与牡丹,绝⽆贵贱优劣之分。

《苔》袁枚——精选推荐

《苔》袁枚——精选推荐

《苔》袁枚

古诗词⽂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

袁枚

⽩⽇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各有⼼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康震,今天我们⼀起来分享清代的⼤⽂学家袁枚的⼀⾸⼩诗——《苔》。对,就是苔藓的苔,青苔的苔,我们先⼀起来感觉⼀下这⾸诗。

袁枚

⽩⽇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这⾸诗,可能很多朋友不⼀定很熟悉。这⾸诗写得⾮常的平淡,⽂字也⾮常的简约。我们⼀听,我们⼀读,我们就明⽩他在写什么。

在讲之前,我想我们还是⼀起来了解⼀下它的作者袁枚。袁枚是清代⼈,字⼦才,号简斋,⼜号苍⼭居⼠、随园主⼈、随园⽼⼈等等。他是钱塘⼈,也就是咱们今天的浙江杭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袁枚占据着⾮常重要的⼀个地位,他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个著名的诗⼈、散⽂家和⽂学评论家。

乾隆年间他考中了进⼠,被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庶吉⼠,亦称庶常。其名称源⾃《书经·⽴政》篇中“庶常吉⼠”之意。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的⼈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的重要来源之⼀。)这样的职务。这是个什么职务呢?这是皇帝的近⾂,说⽩了就是在皇帝⾝边⼯作,负责起草诏书,⼀般任期是三年。后来他⼜在江苏的⼀些县,⽐如说溧⽔县、江宁县做过县令。应该说,他做官啊,为政还是⾮常有⽅,⽽且勤政、有名声。但是后来他⾃⼰感觉,做官⼉也有让他痛苦的地⽅,因为袁枚这个⼈啊,个性⽐较疏放,⽐较⾃由,所以他不愿意奉迎上级的官员。特别是在做官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动辄得咎(动辄得咎。辄:就;咎:怪罪,处分。意思是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出⾃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他⾃⼰的性格⼜是好旅游、好朋友、好花⽵泉⽯、好名⼈字画,这样的⼀种奔放的、⾃由的个性,跟这个做官有点格格不⼊。所以,在他33岁那⼀年,他⾃⼰就辞官回家。

《苔》清·袁枚的意思

《苔》清·袁枚的意思

《苔》

袁枚〔清代〕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清·袁枚意思: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苔》鉴赏

《苔》鉴赏







两个“美”打动我: 1.诗美 《苔》这首小诗20个字明白如话,字句简单,以物言 志,意义厚重。 2.人美 支教教师梁俊美 他不是最帅气的那一个,也不是成 绩最好的那一个,但他是最爱山区孩子的那一个。他 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他教会了孩子 们100多首诗歌,并为此谱了50多首曲。 苗族的孩子们美 他们生活在景色优美,但却封闭落 后的山区,他们质朴纯真,在梁老师的引导下,他们 萌动了人生的梦想。他们用纯净得能够洗涤心灵的天 籁之音述说他们的追求。

大意: 明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青春照样用心独自 萌动。哪怕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不自 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 豪地盛开。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
作者:袁枚
wk.baidu.com
(1716- 1797)清代 诗人、散文家 。

《苔》这首小诗仅仅20字,出自清代诗人袁枚之手,300年 来,它似乎被湮没在了浩瀚的诗海中,直到今年的春节,它 却猝不及防走进亿万中国人的心里——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 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把它唱了出来,唱哭了庾澄 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在这一刻被感动着。

感谢《经典咏流传》 “苔花有幸,被袁枚发现而以诗相咏;袁枚有幸, 沉寂了三百年的苔花和诗心被CCTV唤醒而家喻户 晓。”

同学们,我没有留出背诵的时间,但我相信这 首诗你们已经吟诵自如。让我们齐声诵读。

经典咏流传 《苔》赏析

经典咏流传 《苔》赏析

《苔》赏析

背景

这首诗写于袁枚归隐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具有明确系年的《小仓山房诗集》中被编次在《望山尚书以七十生辰作相仍督两江奉贺四首》《董畅菴守砚图》后,可知《苔》写于这两首诗后不久。这首《苔》是有所本事的,它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代表作有《所见》《苔》《马嵬》《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黄生借书说》《祭妹文》《十二月十五夜》《独秀峰》《遣兴》《偶步》等多首。

2023届高考模拟主题作文写作:“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23届高考模拟主题作文写作:“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高考模拟主题作文写作:“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作文材料

《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一个乡村支教的老师,带着乡下的孩子们,用一把吉他,以歌的形式,唱出了一曲婉转动听的《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一夜4000万播放量,堪称制霸网络。此诗为什么能如此打动人心?请就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佳作展台——

如米小花,亦可自成芳华

孙永焱

袁枚在诗中曾写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的,苔花,就像生活中的我们,满天星汉,你我都是平凡的那一颗,茫茫人海,你我都是平凡的那一个,但如米小花,亦可自成芳华,我们依然可以拥有一个完满的生命,亦可留取满地清香。

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曾经坦言:“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诚如斯语,你的出生环境,你的父母,你的天资都不是你可以决定的,但是你未来的样子,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却取决于你自己。我们不能决定太阳何时升起,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何时起床——即使你如苔花一样平凡,也可以通过努力绽放属于你的光彩。

一位作家说:“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的确,有一些人,他们平凡,但他们在燃烧自己,使自己光芒万丈。被称为“诗坛扫地僧”的雷海为不也是平凡的外卖小哥中的一员吗?但他的世界里,不仅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他用诗词点亮了他平凡的人生,成就了一段传奇。是的,再平凡的花朵,都有寻求绽放的梦想,再卑微的

青草,也有破土而出的愿望;再平凡生命,都有去追寻不平凡的人生的权利。

袁枚《苔》写作文

袁枚《苔》写作文

袁枚《苔》写作文

《苔也有自己的精彩》

哎呀呀,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袁枚的那首《苔》呢,“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诗可真有意思呀!

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回老家的时候,在那老房子的后院角落里,发现了一小片青苔。那可是个特别不起眼的小角落,阳光很难照到那里。当时我就蹲在那,仔细地瞅着那些青苔。它们就那么安静地趴在那,小小的,看着一点儿都不显眼。我甚至都不知道它们啥时候长出来的,感觉它们就是默默地在那生长着,没人注意,也没人在意。

但是呢,它们却有着自己的一番小天地。你看那青苔,虽然小小的像小米粒似的,但它们也是努力地生长着呀,有着自己独特的绿色呢。就好像那诗里说的苔花,虽然小得很,可它们也有着开花的梦想呀,也想像牡丹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呢。虽然可能在别人眼里,它们不怎么样,但是它们自己可不这么觉得,它们也有着自己的精彩,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呀,我们很多人不就像这些青苔一样嘛,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有着自己的价值。不管有没有人关注,有没有人

欣赏,我们都可以像那青苔一样,自顾自地活出自己的精彩呀!就像那小小的苔花,有着大大的梦想,努力地去绽放呢!嘿嘿,所以呀,让我们也学学那青苔吧,绽放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芒!

《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第一篇:《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天,整个朋友圈都被被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刷屏了,整个中国好像都被它感动了。其实,莫说这首20字的小诗以前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连袁枚这个人大多数人也是不知道的。这首小诗之所以能火起来,是因为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了它。小梁用最朴实无华的天籁之音,既唤醒了这首小诗,也唤醒了我们心中的那个自己。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们?难道是这区区20个字和山里可爱的孩子们吗?还是梁老师山区支教的精神?当然,他们都很打动我们,但在我看来,这首诗最打动我们的,其实是中华文化中那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梁老师、小梁以及袁枚的《苔》,他们都在传递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之所以这么感动,就是因为我们自己,骨子里都有这种精神,我们都曾努力或在努力开放。而《苔》这首诗、梁老师传承给小梁及山里的小梁们,他们传递的也是这一中华精神!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候,农村很穷,平时基本吃不上肉,一年下来还经常吃杂面馒头,馒头里能偷偷夹点白糖,就是上好的美味了。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才会割点肉。

夏天和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因为可以到河里抓点鱼、到树林子里抓知了、到田里捉母蝈蝈或逮青蛙,这些都是可以解馋改善生活的时节。遇到下雨天,阴凉处的腐木上会长点蘑菇或木耳,也是可以当肉吃的。

那时候,家里都孩子多,父母在忙农时基本顾不到孩子,更不可能像现在孩子那样享受那么多关爱及丰富的物质生活。偶尔,有什么事没搞对的事,还会挨上父母的一顿“破鞋炖肉”或“皮带炖皮”。

诗歌袁枚《苔》赏析

诗歌袁枚《苔》赏析

诗歌袁枚《苔》赏析

《苔》是清代袁枚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细微之物的观察和赞美之情。下面是对《苔》的赏析。

首先,诗歌以苔为主题,用简洁明了的笔调描绘了苔的形态、色彩和特点。“绿衣短袖何须说”,形象地表达了苔的短小、薄弱却又绿意盎然的特征。“睡觉功夫膝上来”,把苔比喻为一种守候在大地上的生灵,寓意着苔对大地的陪伴和守护。

其次,诗人以苔为媒介,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力量的源泉。“不见不成桐”,表达了只有苔藓才能滋养成长出大树的道理,“耐寒长成翠花冠”,则昭示了苔藓坚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

最后,袁枚通过苔的形象,寄托了自身的情感和意境。”微雨淋来初起债”,将微雨与苔的喜悦融为一体,营造出深入人心的诗意。“星斗有情月有泪”,将苔与星月相比,表达了自然界万物都有情感和心绪的观点,给人以温馨、浪漫之感。

整体来说,袁枚的《苔》以简洁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微小生命的力量和优美。诗中的苔藓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坚强、适应和生命力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诗意。

《苔》和乌蒙山里的孩子

《苔》和乌蒙山里的孩子

《苔》和乌蒙山里的孩子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通过《经典咏流传》栏目,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

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

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

2018年春节,大年初一晚上八点,央视一套《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一期,一个曾经的支教老师与他在乌蒙山里的孩子们一起唱袁枚的诗歌《苔》。这首袁枚冷门的小诗,是他们生命的注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支教老师也好,乌蒙山里的孩子也好,都是角落里过着平凡的生活的人,就像是生长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里的苔,不起眼,微不足道。可是,不起眼的苔藓在角落里也悄悄地绽放着自己的青春,它的美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诗文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学一作:亦)

《苔》

——歌词

经典传唱人梁俊,梁超群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

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如风暖心怀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当这首20字小诗《苔》,被来自于贵州大山深处石门坎的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小梁,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清代: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学一作:亦)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

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

看到这个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不过苔藓却

长出绿意来,体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

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

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

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不过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

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有的!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

【导语】袁枚字⼦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居⼠、随园主⼈、随园⽼⼈。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散⽂家、⽂学评论家和美⾷家。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袁枚的诗词《苔》,欢迎赏析!

《苔》——袁枚

⽩⽇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赏析

⼀、⽣命在于绽放。正如诗中所⾔,⽩⽇不到处,青春恰⾃来。就算是⽩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样,我们的⼈⽣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从这个⾓度⽽⾔,在青春时期及之前,⼈的⽣命就是不断地展现⾃⼰、表现⾃⼰、绽放⾃⼰的过程,在与⾃然,社会,他⼈的交往之中,不断的建构⾃⼰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命的底⾊,颜⾊。

⼆、⽣命⽆轻微。苔花如⽶⼩,也学牡丹开。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这么⼩,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苔花如⽶⼩是苔花的⾃然⽣长状态,⾃然⽣命属性,然⽽,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然⽣命的超越。诗⼈最后两句⽤了两个很特殊的词“如”和“学”。咋⼀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也许苔花永远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看来)在于或许在别⼈眼中是微不⾜道的存在,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在于勇于超越⾃我的⾃然属性,追求⽣命的内在超越,活出⽣命的精神属性。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扩展阅读:⼈物⽣平

康熙五⼗五年三⽉⼆⽇(1716年3⽉25⽇)⽣,少有才名,擅长写诗⽂。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清代: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学一作:亦)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

【导语】袁枚字⼦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居⼠、随园主⼈、随园⽼⼈。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散⽂家、⽂学评论家和美⾷家。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袁枚的诗词《苔》,欢迎赏析!

《苔》——袁枚

⽩⽇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赏析

⼀、⽣命在于绽放。正如诗中所⾔,⽩⽇不到处,青春恰⾃来。就算是⽩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样,我们的⼈⽣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从这个⾓度⽽⾔,在青春时期及之前,⼈的⽣命就是不断地展现⾃⼰、表现⾃⼰、绽放⾃⼰的过程,在与⾃然,社会,他⼈的交往之中,不断的建构⾃⼰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命的底⾊,颜⾊。

⼆、⽣命⽆轻微。苔花如⽶⼩,也学牡丹开。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这么⼩,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它依然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苔花如⽶⼩是苔花的⾃然⽣长状态,⾃然⽣命属性,然⽽,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然⽣命的超越。诗⼈最后两句⽤了两个很特殊的词“如”和“学”。咋⼀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也许苔花永远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看来)在于或许在别⼈眼中是微不⾜道的存在,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在于勇于超越⾃我的⾃然属性,追求⽣命的内在超越,活出⽣命的精神属性。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扩展阅读:⼈物⽣平

康熙五⼗五年三⽉⼆⽇(1716年3⽉25⽇)⽣,少有才名,擅长写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苔》火了,听听袁枚怎么说

章黄国学祝您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苔》火了,听听袁枚怎么说

文|张聪大家好,我叫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因为我写的《随园诗话》实在出名,所以人们更熟悉我“随园老人”这个号。听说我的小诗《苔》在我身后二百二十年忽然被一位支教老师和一群山里孩子给唱火了,有人问我怎么想,我能怎么想!诗写得这么好,不火也难呀!我曾经打趣蔡芷衫的诗是“打油诗”——蔡(菜)子嘛,不打油做什么!(《随园诗话》卷十二)老夫姓袁,袁(原)子的诗啊,当然会具有一种核爆炸般的威力啦!哈哈哈!(这个笑话好像有点冷)有人以为《苔》这样的小诗是一挥而就,很容易写成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我虽然一贯标举性灵,但在创作过程中却是地地道道的“苦吟派”——你们不要笑,我知道你们肯定也是不信,所以早早备下《随园诗话》为证:

'余每作咏古、咏物诗,必将此题之书籍,无所不搜,及诗之成也,仍不用一典。常言: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卷一)

《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这简直就是在赤裸裸地表扬我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

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卷八)

怎么样?吟得辛苦不辛苦?苦吟,不一定非像陈后山似的,作诗的时候大被子蒙头,呻吟不已(《却扫编》),像老夫这样一面“以众色成文,以兼采为味”(裴松之语),一面又把文字往平淡清浅了改,也算一种辛苦吟诗的功夫了,很像白居易,写了诗拿去向不识字的老妪请教——哦,对了,所以后人也有拿我比白乐天的(李雨村《寄怀瓯北》:“袁赵妣唐白与刘,蒋于长庆仅元侔。”),当然,这都是别人说,我自己还是要低调。记得当年有位汪孝廉拿诗来给我看,我说你这诗别人都读不懂呀!汪孝廉说:“我的诗得五百年后才有人读得懂。”——可笑,这样一味晦涩的诗,想流传五天都困难,还说什么五百年呢。你看,二百多年过去了,被人们传唱火了的还是我清浅易解的小诗《苔》吧?

额,忘了,低调,低调!当然,这首诗能火,一面是我自己确实写的不错,另一方面也在于演唱者和听众对这首诗别有会解。当年我曾极力称赏外甥王健庵咏落花两句诗——“看他已逐东流去,却又因风倒转来”,有人就质疑我,道:“这话连小孩都说得出,有啥可称赏的?”我说——在甥作诗时未必果有此意,而读诗者不可不会心独远也。不然,《诗》称“如切如磋”,与“贫而无谄”何干?《诗》称“巧笑倩兮”,与“绘事后素”何干?圣人许子夏、子贡“可与

言诗”,正为此也。(卷十五)

这话今天也可以反过来用在我身上,我写《苔》时,并没有寄托太多深意在里面,只是觉得它好玩。可是梁俊老师和乌蒙山里的孩子们却用他们的生活为这首小诗加了新的注脚,激发起了文字中潜在的意义,使这首诗忽然间成了一首言志之诗。这其实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诗这东西,值得和大家聊一聊。在你们所生活的那个可以把文化当买卖做的时代里,诗,恐怕算是件稀罕物了。严沧浪说过,诗是“不涉理路,不落言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小我五十六岁的西洋人诺瓦里斯(Novalis)也说过:诗就是诗,与修辞学有天壤之别。

说的好!这个“天壤之别”到底别在何处呢?我想是别在人的性灵情味之中。

诗以道性情。性情有薄厚,诗境有浅深。性情厚者,词浅而意深;性情薄者,词深而意浅。(卷八引朱筠语)

我且举一个例子给你们看:

“吾乡有贩鬻者,不甚识字,而强学词曲,《哭母》云:“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语虽俚,闻者动色。(卷八)”

“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你们说说看,从这几句话里能找出什么高明的写法?而这文字里面的情味又是每个读了的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凡

作诗,写景易,写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卷六)

人必先有芬芳悱恻之怀,而后有沉郁顿挫之作。人但知杜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朋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不一往情深耶?(卷十四)我不是说那贩鬻村氓的话就是好诗。诗是还是要雅的,但起码可以说这是好的诗料,未经琢磨的璞石,这平淡无奇的话语里有诗意存焉。我自己就常常把匹夫匹妇的有真情真趣的土话、粗话改写成诗句——譬如,一个在随园挑粪的粗人,看到梅花开了,脱口而出:“梅树有一身花啦!”我受这话的启发,写了“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两句诗;另一次是有一位僧人送我出门,说:“梅花开得正好,可惜你带不走啊!”于是我又写了“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卷二)少陵云:“多师是我师。”非止可师之人而师也,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我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卷二)

诗境最宽,有学士大夫读破万卷,穷老尽气,而不能得其阃奥者。有妇人女子,村氓浅学,偶有一二句,虽李杜复生,必为低首者。此诗之所以为大也。(卷三)

怎么扯到这里来了呢?我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诗,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东西。诗意、性灵是我们心中本来具足的,一经天机凑合就能够被闪现出来。可惜,很多人并不在意它们,

或把它们像牛山之木一样,刀砍斧锯,糟蹋没了。摧折自己的性灵还不紧要,如果回过头去再摧折小孩子的性灵,那就罪过了。

老学究论诗,必有一副门面语:“作文章,必曰有关系;论诗学,必曰须含蓄。此店铺招牌,无关货之美恶。”(卷七)所谓“门面语”者,指的就是那些僵化的写作方法、写作原理。把教这个当作教诗,就太南辕北辙了。天底下有谁会为了学习某种写作方法而去读诗;为了践行某种写作原理而去写诗呢?

对于诗的感悟与理解,本来就不是一件能“教”的东西,“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架不住有人占据讲席,一面漠视孩子本有的性灵,一面又要把门面语拿过来硬教、尬教,当作度人金针似的硬塞给孩子,史侃所谓“以头巾语汩没其性灵”指的就是这个。(参见《江州笔谈》)还有些人,慑于古代文豪的名头,非淘换些与孩子的心性、生活毫无关系的诗作,要他们背诵。孩子小小年纪就必须“哀民生之多艰”,或者“铁马冰河入梦来”,其实留在脑子里的都是些大话空话。把本来有趣的事情搞得索然无味——

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裁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卷一)圣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我们让小孩子去读诗,并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