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 “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

合集下载

浅议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浅议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中图分类号 : G 6 2 0 文献标识码 : C DO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8 1 8 1 . 2 0 1 4 . 2 4 . 1 3 6
如果 问卷 调查 “ 你觉得我们 的教 育需要 大众教 育还是精英教 育? ” 估计答案 可能是一边倒 的反对精英 教育 。大 家可能把这儿 的精 英教育理解 成贵族教育 , 理解 成特权教 育 。其实 , 这是大 家 对两 种教育概念 的误读 和偏 见 。大众教 育和精英 教育都是 当今 社会必不可少 的教育模式 , 可 以互为补充 , 互 为调剂 , 融合得好 的 话, 将是 教育之幸事。下面 , 笔者就两种教 育谈 一些 浅显的看 法。
堕 NO . 1 2 一 De c e m be r
T I ME E D U C A T 1 0 N
浅 议大 众教 育与精英教育
姚燕 娟
摘要 : 大众教 育和精英教育都是 当今社会必不可 少的教育模式 , 在 一定的范 围内, 各有侧 重, 两种教 育方式应相 互补 充, 相互调剂 , 相互融合 。 关键词 : 大众教 育 义务教育 精英教育
2 大 众 教 育 和 精 英 教 育 的 关 系
高等教育 中进行精英教育 , 是 时代 的需要 , 是教 育发展 的需要 , 也 是人 的个性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精英 , 精英在一定的岗位与领 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在具体 的工作 中体现高于常人的能力与 素质 。精英 教育面对 的对 象是 准备打造成 为宏大人才 队伍 中的 核 心人才 、 骨干人才 , 是各条 战线上 的领军人 才。精英教育 的 目 的是培养更善 于追求深入 的开放式 思维 、 勇于面对风险 和挑 战 , 独立 学习和终 身学 习的能力 强 , 具有深厚的发展 潜力 以及具有运 用知识与技 能 , 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 的能力 的精英人才 。 当然 , 也并 非说高等 教育就是精英教 育 , 也可 以看成是大众 教育 。 自1 9 9 9 年 以来 , 随着高校的扩招 , 越来 越多的高 中毕业生 进入 大学学 习 , 从此 意义上来 说 , 大学 的精英教 育开始 大众化 。 个 国家如果没有高水平 的大众化高等教育 , 精英高等教育就是 无源之流 。高等教育 中, 以提 高全 民素质和培养广泛建设者为 目 标 的大 众 高 等教 育 和 培养 社会 发 展 的精 英 人才 应 有机 结 合 。 9 8 5 , 2 1 1 高校 的启动 , 都 是推行英 才教育 。在大 学教育 中 , 应是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并重 。我 国著名学者潘懋元先 生认 为 , 大众 和精英是高等教育 的两个体系 , 缺一不可 。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粗浅地以95年为界限(扩招),之前的大学走的是精英道路(百度词条: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之后走的是大众化道路(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与所有问题几乎相同的是,精英与大众化高等教育两者都有利弊。

前者所培养的精英意识首先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然后才是个性和气质休养。

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精英要有“英雄”的风范,它要在创新与社会思想进步上有所作为,要引导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而不是附庸风雅,远离布满泥泞的底层生活。

(当然,在95之前的时代,因为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通过高考而鲤鱼跳龙门离开落后的乡村确实是农村孩子重要的选择,体现一种无奈的功利)。

精英教育不利的地方是无法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大量需要的普通应用型人才。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方面,出于个人发展的选择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认定基础为大学学历的现实,它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由于人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部分人的潜力发力点略微滞后,大众化高等教育使大学入学门槛降低之后,大大降低了错失人才的机率,家庭、社会在人才方面可以幸运地“捡漏”!正如上面所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可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需的普通应用型人才需求问题。

不利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平均质量要低于精英化高等教育;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不尽理想;师资配套压力也带来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目的显著。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引起广泛讨论。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概念。

教育的精英化是指教育只面向一小部分人,注重选拔和培养能够胜任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而达到社会精英的目的。

教育的大众化则是指教育普及化,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使普通人也能够受到教育的熏陶,促进社会平等。

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其矛盾关系也随之产生。

教育的精英化容易滋生“优胜劣汰”思想,使得教育资源向少数精英倾斜。

大量的精英人才会聚集在几所名校中,削弱其他学校的竞争力,进一步降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利于社会公平。

而教育的大众化则很难保证同等的教育质量和精英教育相比的竞争力。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化也面临经费、师资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难题,如何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教育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方法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是两个相对矛盾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兼顾两者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以下是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的方法:1.平衡教育资源分配。

在财政经济能力范围内,政府应该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提高其教育水平和人民素质,强化教育公平,使更多人享受到教育的红利,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发展职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加强衔接,建立更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各类人才的职业提升,推动全民就业。

3.坚持质量导向。

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项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为教育珍贵的资源提供有价值的支撑。

4.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教育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教育的规范和监管,建立更为实用的评估制度和质量标准,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2014.08学教育12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刘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当前,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现代文化生态当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既有不同价值取向,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两种文化类型。

二者往往是交融、互动甚至不断置换的,归根结底,无论哪一种文化,都要能够对人们发生积极向上的引导和教育,真正起到加快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作用。

[关键词]大众文化;精英文化;联系;区别就文化的层次、特征和普及程度,或文化消费的主体而言,文化可以划分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在对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其与精英文化的关系的探讨中,法国精神状态史学家和美国文化史学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关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彼此消长已成为社会文化关注的一个焦点。

因此,在探析这两种文化及其关系之前,理清一系列相关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其中有一个常见的概念混乱在于将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相提并论。

“实际上,精英文化严格说来应同大众文化相对应,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并称,高级文化与低级文化相呼应,专业文化同群众文化相反对。

一般说来,大凡精英文化主要为高级文化、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更多包括通俗文化。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不论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不论其风头正劲还是暂趋弱势,这两种文化都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整体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各自不可或缺的个性角色,因此,只有实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合理建构,形成二者和谐共生的文化语境,才能满足全社会的不同文化需要,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大众文化是以消费为中心,以大众传媒市场流行为走向,以文化时尚为内容,以社会大众为对象的文化样式。

大众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商业性、流行性和庞杂性。

1、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性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供大众消费是其突出特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关系论析

马克思主义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关系论析

【 关键词 】 马克 思主 义 ; 英化 ; 精 大众 化
精 英 与大众 是思 想家们 审视 人类 社会 的基 本视 角 , 是 马克思 主义 审视人 类社 会 的两种不 同视 角 : 也 为少数 精英 服务 还是 为普 通大众 服务 也一 直是 区分 种理 论是 不是 马克 思主 义 的重 要标 准 。从 马克思 主义 的 产生 、 播 、 传 实践 和发 展来 看 , 马克 思 主 义是 存 在 精 英化 意识 的 , 因为 “ 锋 队 ” 先 思想 始 终 是共 产 党 人坚 持 的意识 形态 的主要 内容 之一 。但 从根本 上 言 ,马克思 主义 中存在 的精 英化 意识 是为 人 民群众 的利益 服务 的 ,是为 劳动者 的生 产生 活做 理论论 证 的 ,这 决定 了大 众化是 马克 思 主义 的最高 价值 和马 克思 主义 意识 形 态 的本 质 内容 。 因此 , 如何 界定 精英 与大众 的作 用 、 确处 理二 者 的关 系 . 正 事关 马克思 主 义 的前 途和命 运 ,是坚 持 和发展 马克 思主 义必须 着 力 解决 的重 大 问题 。
理 论 x f ̄. 20 2. /- 1 3
马克思主义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关系论析
周 前 程
( 中共 福建 省委 党校 哲 学教 研部 ,福建 福 州 3 0 0 ) 5 0 1
【 摘 要 】 马克 思主 义运 动 中有 两种倾 向 : 方 面 , 一 马克 思主 义 的成 功 离不开先 进 分子 的
模 范带 头作 用 , 离不 开优 秀分 子对 人 民的 引导 、 育和 组织 , 教 因此 马克 思 主义 是精 英化 的 : 另一
方 面 , 克思 主 义作 为人 民 大众生 活 实践 的理论 表现 和 人 民 求解放 的思 想武 器 . 马 其本 性 必 然是 大众 化 的。马 克 思主 义精 英化 以大众化 为 旨归 , 大众 化 的环 节 , 者统 一 于马 克 思主 义 的 实 是 二 践 。 确理 解马 克思 主义 大众化 、 英化及 二 者的 关 系是推 进 马克 思主 义顺利 发展 的基 本前提 正 精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自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规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不再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形式,而成为一种对整个社会开放的教育机会。

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则是高教的发展趋势,追求卓越,强调教育的学术拔尖水平,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研和高端教育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批才华出众、能力卓越的人才。

大众化与精英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它们必须相互协调并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大众化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平等,而精英化则需要教育机会的优质化。

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的平衡,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是指一种情况,即尽最大可能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将高等教育从一种少数人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扩大到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即一种普及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拓宽教育渠道、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扩大学科领域和广泛开放教育资源。

拓宽教育渠道,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方式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教育体验。

对社会各层次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人群的读书门槛逐渐降低,同时加大对边缘群体的支持力度,如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等。

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就是增强整个学生群体的学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这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实验和实习等。

扩大学科领域,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

广泛开放教育资源,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和其他技术手段,让高等教育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对优秀学生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培养,让学生成为卓越的、拥有尖端知识的人才,进而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卓越的教育质量、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尖端的科研能力。

【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解读】精英文化的大众化趋势

【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解读】精英文化的大众化趋势

《【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解读】精英文化的大众化趋势》摘要:然而,《讲坛》所选却都是学问型学者,阎崇年、易天、王立群是这样,其余如刘心武、丹、纪连海、毛佩琦、孟宪实、马瑞芳、隋丽娟等人也莫不如,这样种代氛围,《讲坛》捧红学术明星们,光环照耀下变得身份游离,“他们游走学府和市场、斋与传媒、讲坛和秀场,他们无所不知,处处发言,以知识投,把己名声当做品牌营,方健《学者介入电视思考》,《国广播电视学刊》,997()摘要众传媒代精英化众化成代发展潮流《讲坛》是精英化与众化糅合――既是学术传播要,也是电视媒体营要其制作理念通俗化,筛选机制重学问、轻思想以及制作模式重形式、轻容等特征构了精英化独立、由和艰深探究该现象社会根,既与精英们主动蜕变有关,也是电视媒体“平面化”传播特性使然关键词《讲坛》精英化众化平面化构精英化众化代语境催生了《讲坛》精英化是社会道德和社会良心守望精神上与国传统士夫化脉相承,“以天下己任”,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发挥着价值规导向功能质上是种觉化,它全社会确立种普世信念,并责向全社会提供高尚精神化产品、向民众传递社会理想和理性精神、确立价值尺和审美标准由精英化作知识分子化主要形态,是“”和“正统”释者和传播者,因其传播方式和社会众有很距离,基没有进人众视野,进而造成了种社会众和社会众知识分子断层比如我们民族精英化――京剧、越剧等已濒临灭绝;国学研究被外研究远远地压了下面;精英学术专著无人问津无论从哪领域看,精英化都处传播、传承深困境0世纪90年代以,随着我国媒体改革逐渐推行,各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众传媒追市场效益,不断迎合普罗众口味,将精英化高雅、艰深、晦涩消通俗易懂、娱乐搞笑众化精英化众化成传媒获胜法宝,也是代发展潮流《讲坛》即是这种语境下应运而生新宠儿,它集寓教乐、娱乐趣味与知识体,既满足电视媒体追逐商业利润,也能满足公众精神《讲坛》也曾历从精英化蜕变众化程其开办初表现是知识精英理想――“构建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节目主要面向上层知识分子,试图构筑所全民学但精英化传播随即遭遇了众口味滑铁卢接近零收视率惨痛现实迫使制片人反思,市场济利益链条终定了编导重视受众群体口味,重新调整节目制作思路随,《讲坛》便以观众趣味导向标,不断调整节目容和表达形式,刻将学术思想深浅薄化、娱乐化,以满足公众审美能力和精神《讲坛》定位调整可以看做是精英化对众化妥协和让步众化对精英化构塑造了《讲坛》制作理念――学术通俗化《讲坛》开办初确定宗旨是“化品位、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精英化“三品”高定位,结因收视率等原因了三次改版,容历了由“系列专辑”到宽泛零散节目变;学术性、专业性向众化偏移;主讲人也由杨振宁、丁肇等科学泰斗向易天、刘心武、金正昆等化生活“讲学师”化;受众也由“教育金塔”顶端向底端初化水平以上人们扁平式发展;采取简化方式,抽取主题比较有趣味性容进行加工传达给众《讲坛》完成了从“学术电视”到“电视娱乐”型,便把传统化通俗化、历史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传奇化当成该节目制胜法宝和制作理念所有对学者要,编导侧重如何淡化学术味道,如何讲细节、加悬念,使讲稿变得和剧样,却唯独不对学者思想进行测不仅如,但凡有些思想萌芽,编导也要对它进行修正和调理①我们看看制片人万卫说法“他们提纲都做得比较学术,容也基上是论方式然我们告诉他们哪些是不合我们要,按照我们要改,……我们觉得观可以讲程往外倒,主要是细节东西”从制片人思路可以看出,《讲坛》节目录制出是给众上知识普及课而不是思想启蒙课所以,我们看到《讲坛》讲述,细节成讲述重,观隐藏背或被细节完全淹没,思想变得支离破碎,成叙事细节牺牲品而学者进入《讲坛》开坛讲课既不是幕策划者,也不是作嘉宾缀者,而仿佛就是电视节目主人――他可以用5分钟从容展开,详细讲这似乎给了主讲者以绝对优势传播其思想学说但长成镜头人并不能保证他主体性发挥,因讲什么和怎样讲并不是学者可以己做主,而是受到《讲坛》制作理念、节目定位等方面诸多限制因,我们看到《讲坛》表现得通俗易懂,甚至模式呆板,缺乏思想不是进入《讲坛》学者缺乏思想,而是节目制片人阉割了学者们思想筛选机制――重学问,轻思想《讲坛》理念和机制其实对思想型学者天然地进行着某种排斥由型《讲坛》重历史故事讲述、重传统化呈现,被它选学者便以学、史学研究者居多概言,这些学者都可以被称人学者我们以00年~007年《讲坛》上特别走红三位学者(阎崇年、易天、王立群)例,从其专业背景、学术旨趣、研究路径等方面看,他们都是学问型学者,而不是思想型学者学问型学者重知识积累,重史实考辨而思想型学者既能让思想照亮学问,又能让学问滋养思想,他们不光是专业领域领跑者,也是社会问题思考者和发言人如五四期鲁迅和胡适是思想型学者;50~60年代陈寅恪和顾准是思想型学者;80年代高尔泰和李泽厚是思想型学者;90年代李慎和钱理群也是思想型学者他们思想溢出了狭窄专业围,成知识界乃至全社会宝贵财富然而,《讲坛》所选却都是学问型学者,阎崇年、易天、王立群是这样,其余如刘心武、丹、纪连海、毛佩琦、孟宪实、马瑞芳、隋丽娟等人也莫不如《讲坛》成精英化众化标志,显然与它筛选机制有关谨慎地选择演讲题材和主讲者类型,杜绝艰深、晦涩思想节目传播,以免造成观众理障碍是,量故事性、情节性较强历史题材进入讲坛备选列主讲者只输出知识,激起观众兴趣即可,不必传播艰深、晦涩思想这是电视媒体导致精英化众化必然结制作模式――重形式,轻容众化特是娱乐性、消费性而电视作众传媒工具,其传播节目不可避免地必须具备众化特征因,《讲坛》节目特也必然打上娱乐化烙印,以形式上新奇、独特吸引观众是档科普节目,却制作出电视剧效是《讲坛》亮如作刘心武《红楼梦》系列、历史教授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系列、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系列、易天“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等等,这些讲座与其说是学术探讨交流,不如说是向观众讲故事、说评故事“脚”里有主角、有配角、有情节、有悬疑、有矛盾、有冲突,切电视剧元素应俱全其精彩程丝毫不亚些所谓精心制作电视剧《讲坛》每期节目都有悬念性问题贯穿其,整讲座可以分成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四段式结构观众完全沉浸“说人”表演,无暇顾及演说容是否精辟、独到或值得推敲精英化众化社会根知识分子主动蜕变国历了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阵营分化,也历了“思想淡出,学问凸显”程,原那些热衷思考社会问题知识分子都专业和体制到了己合适位置,他们也逐渐丧失了人关怀和社会批判基冲动专业化和体制化就是知识分子敌,而越越汹涌商业化进程又把他们卷入其西方工业社会消费主义化熏陶和浸润下,知识分子也变得崇尚物质、拜金、奢靡、腐化……价值观扭曲造成面影响波及甚广学术精神崩溃、学术偶像坍塌是当代学术界现状和窘境这样种代氛围,《讲坛》捧红学术明星们,光环照耀下变得身份游离,“他们游走学府和市场、斋与传媒、讲坛和秀场,他们无所不知,处处发言,以知识投,把己名声当做品牌营”②学者介入电视确实有利改变电视生态环境,提高电视化品位,也是传播精英化,以学术精神唤醒民众良方;从学理层面思考,这也是精英化改造众化种有益尝试然而学者介入电视对学者说味着什么?学者还能保持精英姿态,完成伟梦想吗?多数情况下,专学者被邀请只是了增加话题权威性和电视节目可信,仅仅起摆设作用陈力丹教授曾有如下感言“我参加央电视台专访谈节目,策划人事先早已确定了节目基调,我基依据写步骤和要说话,几乎不可能使用学术性语言,0分钟也不可能谈出多深……”③教授这里变成了种电视台工具性尽管要放下知识精英架子,放弃学术坚守,但了头顶光环,不少知识分子还是对电视媒体趋若鹜可见,知识分子主动蜕变是精英化众化首要社会根电视媒体“平面化”传播特性麦克卢汉认,“媒介是人体延伸”,电视媒介优势即其突出视觉性与印刷媒体想象空丰富不,电视作视觉媒介,其流动画面作线性传播方式没有给人思考留下任何余地其容不可逆性迫使人们只是被动地追随画面,剥夺了人们想象和思考空尽管电视可以发挥很多功能,从质上讲,它却适合作娱乐工具媒介学者波兹曼写道“电视要容和其他媒体截然不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形式定了它哲学是水火不容”因,“电视只有种不变声音――娱乐声音”④因,媒介特性定了电视讲坛主持者只能充当电视传播工具电视其实是拒绝或者排斥思想型学者,它们不可能给这样学者提供展示其思想平台法国社会学布尔迪厄指出“电视并不太有利思维表达”⑤,“电视是种极少有独立主性交流工具”,电视领域,那些戴着光环专、学者只是受操纵“木偶而已”⑥《讲坛》按照明星机制对主讲者进行包装和推介电视媒介具有强“赋予功能”,“凡是没有进入电视真实世界,凡是没有成电视所指涉认原则,凡是没有电视处理现象与认识,当代化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电视是‘绝对卓越’权力关系科技器物现代化里,电视并不是社会反映,恰恰相反,‘社会是电视反映’”专、学者只是电视组织增加节目权威性,作招徕观众旦进入电视传播领域,他们便不再是专、学者,也难以担当精英化代表长以往,学者思想被平面化、片面化了众化质是工业化、市场化,其生产机制遵循是价值规律《讲坛》是追收视率节目精英化众化固然可以创造高收视率,带丰厚商业回报,但也可能造成化庸俗化、浅薄化高风险释①王峰《打造学术演讲明星》,《三生活周刊》,期,005年月8日,省略rgrb0053003l②王朔《王朔集・随笔集》,云南人民出版社,003年版,8~9页③李明伟、陈力丹《教授走进电视直播学理追问》,《当代传播》,00()④尹继佐《当代化论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006年版,7页⑤⑥皮埃尔・布尔迪厄[法]著,许钧译《关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000年版,39、页参考献方健《学者介入电视思考》,《国广播电视学刊》,997()王俞波《略谈精英化众化风险及防原则――以〈讲坛〉视》,《湘潮(下半月)》,007() 3赵海萍《从“知识分子”到“知道份子”》,《咬嚼》,006(6)徐梅《王鲁湘导演怕根筋》,《南方人物周刊》,006(9)(作者贵州财学院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硕士)编校董方晓。

中国纪录片“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的思考

中国纪录片“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的思考

中国纪录片“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纪录片制作也日益繁荣。

从1999年《黄土高坡》到2018年的《纪念日》,中国纪录片的质量、拍摄技术、话题取材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纪录片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的平衡问题。

本论文旨在分析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双向性,探讨如何在“精英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均衡发展,促进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界定在本论文中,“精英化”指的是纪录片制作方面的精细化、高水平化,包括高水平拍摄技术、剪辑技术、配乐、配音等。

而“大众化”则着重于受众层面,即制作方向更加注重观众需求,策划更加注重话题性和市场性,更深入地挖掘和探讨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

二、“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的矛盾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如果将重点放在技术和艺术表现上,往往会让纪录片的观众群体受到限制,产生狭隘化的印象,这样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精英化”现象。

相反,如果过于注重宣传效果和市场需求,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可能会忽略了纪录片制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带来“大众化”问题,这样的纪录片制作可能就会流于肤浅,缺乏深度和内涵。

三、纪录片发展的双向性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制作质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由于市场需求、观众需求的变化,一些新的制作模式和原创思路也迅速兴起。

因此,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不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应该保持双向发展的态势。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当纪录片制作者在追求纪录片质量和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应该借鉴市场研究以及观众反馈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制作思路,创作出更多质量高、市场性强、观点新颖的纪录片。

四、均衡发展的方法在保持双向发展态势的同时,如何寻求“精英化”和“大众化”平衡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行业标准,从纪录片制作各个环节入手,推动行业生态良性循环。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其模式的多样性不断引发广泛讨论。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在理念、实施方式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展现出显著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这两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精英教育模式历史悠久,通常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及精细化管理相结合。

该模式强调的是对少数优秀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目的在于确保这些优秀个体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

精英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领导才能。

这种模式往往与高标准的教育要求及严格的选拔机制相伴随,通过严格的甄选程序,将最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思维碰撞与合作。

精英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上,通常采取小班化教学、个性化辅导等形式,以适应每位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

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能力开发的引导者。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独立找到解决方案。

同时,精英教育也常常与国际化教育接轨,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及学习机会,提高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不过,精英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由于其主要关注少数优秀学生,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大社会分层现象。

此外,过于强调整体素质的发展,有时也可能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在推行精英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培养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整体教育质量不会因关注某一群体而受到影响。

与之相对,大众教育模式旨在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力求让每个个体都能接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它强调的是普遍性与包容性,确保无论社会经济背景如何,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种模式通常依赖于公立学校系统,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大众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化特征,其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于基本人力资源的需求。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关乎着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成长。

在教育的领域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两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精英教育,顾名思义,是侧重于培养少数优秀、出类拔萃的人才。

这些人才通常在学术、商业、政治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

精英教育往往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课程设置。

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往往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

他们需要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可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精英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方面,由于资源的集中和倾斜,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或者自身天赋出众的学生能够享受到这种优质教育,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则难以企及。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另一方面,精英教育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个人成就,可能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忽视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与精英教育相对应的是大众教育。

大众教育的目标是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它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大众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语文、数学、科学等,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基本需求。

它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统一和标准化,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大众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摆脱文盲和无知的状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众教育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水平,减少了贫困和犯罪,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大众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地方综合性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综合性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综合性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实践摘要:自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方向迅猛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我国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介于重点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之间的教育实体正在积极探索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结合的新路子:分层次办学;分类别指导;针对性实施;阶段性突破。

努力把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在履行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双重社会责任中促进其更快、更好发展,进而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开卷考试;大学理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水平介于重点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之间,担负着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双重使命。

如何实现两种不同教育模式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和谐发展,不仅对促进地方综合大学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结合的必然性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实力、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差异决定着地方综合性大学必然走精英与大众化结合的道路。

1.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实力使然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的双重优势,在教育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些高校尽管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之列,但由于她自身发展历史的独特性和客观存在的地域性,以及办学类型的综合性,在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不同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的某些学科处于全国较为领先的地位,完全有能力在某些学科领域进行精英化教育。

2.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诉求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必然走精英化的道路。

高等学校在生源选择、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运行、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培养规格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了人们越来越为重视的事情。

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还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如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潮流,但是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也同样重要,因为只有拥有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才能真正稳健发展。

本文将针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平衡与发展来展开讨论。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性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社会位置、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过去,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那些人多半都来自富裕家庭。

但是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趋势的背景,主要原因包括:1.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过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得知识而服务。

但是现在,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限于此。

由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进步,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些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拥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还要具备较为严密的专业知识体系。

这都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来培养。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今,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下,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规模,才能保证全球经济的有序发展。

所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了当今主流思想。

3.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的高等教育过去,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公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国民素质的提高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而高等教育则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高等教育精英化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要理性地处理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之间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应该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不过应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不同专业的重点和分配率。

应该注重培养优秀人才,而不仅仅是出13亿人口而已。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论文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论文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论文1丹布朗小说中的精英文化一般认为,精英文化是由知识分子所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包括高级文化和高雅文化。

这两种文化在丹布朗的每一部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其中,高级文化在丹布朗的小说中包括科学、密码学、符号学、算数学等。

就科学而言,有《天使与魔鬼》中贯穿始末的反物质,有《失落的秘符》里提及的意念科学,还有《地狱》中涉及的生殖细胞遗传修饰技术等等一系列平日里不为广大民众所熟知的科学知识。

不同于大众文化的表征化和浅显化,这些科学知识有复杂的理论系统支撑,并不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和掌握。

而丹布朗的小说涉及的也仅仅这种高级文化中极其细微的一角,就好似一大片被冰封住的湖面,丹布朗仅仅砸开了一个极小的洞,但里面透出来的亮光已足以引发外面的人对陌生领域的好奇和向往。

高雅文化在丹布朗的小说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各种艺术作品在小说中的多次出现。

如在《达芬奇密码》中多次涉及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地狱》中出现的波提切利的《地狱图》、瓦萨里的《马西阿诺之战》和丹多洛的《三圣像》等。

在某些作品中,艺术甚至成为了小说的一条主要线索,串联着整个情节的发展。

如在《达芬奇密码》中达芬奇的画作和在《地狱》中但丁的文学作品《神曲》,都是贯穿全文的情节线索。

此外,音乐、建筑艺术、文学作品等元素都为丹布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高雅文化的色彩。

不同于通俗文化对短暂的流行性的追求,高雅文化历来重视永恒的审美价值,将高雅文化置于通俗小说中无疑增添了小说的美学效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英文化就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衰弱的状态。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主义的盛行推动了大众文化的急速发展,但在这种蓬勃的发展之势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众文化需要的是发展而不是泛滥,因而在其发展的同时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

精英文化因其深刻性和严肃性,对大众文化的浅薄性和嬉笑性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反拨。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作者:蓝庆新来源:《新财经》2009年第10期1992年,我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那时的大学录取比例大约是5%,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真是在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的。

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脱胎换骨,将来会成为国家干部。

因此,社会上将考上大学的人视为精英,国家也在大学招生和教育中贯彻了精英教育的原则。

我们这些上了名牌大学的人,更把自己当做天之骄子,给父母争了光。

那时的大学还没有庞大的学院级架构,都是以系为单位,一个系两三个专业,一个专业就二十几个学生,整个大学也不过数千人。

小班上课,老师基本上能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记下来。

也不用交学费,吃的、用的很便宜,我一年的生活费才不到1000元。

老师的工资也不高,一个讲师,一个月还赚不到200元,一个副教授也就300多元。

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老师生活很清贫,没有多少人愿意当老师,在岗的青年教师也流失严重。

大三的时候,我们的辅导员就不辞而别,去了深交所,还有一位讲课很好的青年讲师也辞职去了深圳。

结果,课没人上,只能找在读研究生帮我们代课。

不过,那时候大学生就业没问题,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大,毕业不愁找不到工作。

深圳的一些企业来学校招生,要求到深圳面试,还能报销来回的路费和食宿费,现在看来,这种事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参加工作时,学校还根据工作单位的远近给学生发放派遣费。

到了单位,第一件事就是迁户口,然后填一张干部履历表,这样,我就成了国家干部。

一年后,我又读了研究生,从硕士又读到到博士,直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在我上大学的那个年代,就业超乎寻常的顺利,这也反映了当时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为此,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年扩招。

从此,扩招的步伐越来越大,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天子骄子,上大学也不意味着有了吃皇粮的工作。

而且,所有的大学都开始收费,不菲的学费成为很多学生家庭的一大负担。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两个发展阶段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价值取向、学生观等方面都应有较大的区别, 充分认识两个阶段的差异是做好机制转变的前提和保证。

精英教育的人才观比较重视研究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 培养出的少数精英成为部分行业中的技术骨干, 专业覆盖面窄, 不易适应职业的转变,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专业对口” 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初期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 精英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可以在固定的岗位上“从一而终”, 从而为培养大批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社会职业类型也会成倍的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职业只有700 多种, 现在已有近2000 种, 而日本有4000 多种, 德国有近6000 种, 所以, 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要从单一化转化为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 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大众化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发挥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教学合作与互补, 是解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与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的主要途径。

精英教育的教学观和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观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 精英教育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掌握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大众化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整个校园的教育气氛和整体教育培养功能。

精英教育阶段强调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生产性、工具性,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员和经济专家, 传授知识、技术和培养能力, 学校是生产专一性很强的“产品“的生产机器。

大众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转变,重视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 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创造性能力的养成教育, 人文和道德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重点之一; 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高级劳动者和技术实践者, 研究生教育成为专业性强、层次高、注重知识深度与技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2021/5/27
1
1 界定 2 联系与比较 3 个人观点
2021/5/27
2
界定
量的界定---马丁·特罗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 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 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型(大众教育)。
2021/5/27
3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联系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阶段是必然趋势
二者的相同点:
1.都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2.追求教育公平,精英教育是“实质公平”,大众教育 是“形式公平”; 3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大众教育
鉴定人才
精英教育
服务(提供师资,理念)
2021/5/27
4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比较
2021/5/27
5
我支持大众教育
1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是我国 发展大众教育的动力 2我国整体科技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 3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竞争,要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就是人才强国 4我国城乡教育、民族教育、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促进平衡,需要继续发展大众教育。
2021/5/27
6Hale Waihona Puke 谢谢大家!质的界定---马丁·特罗提出,“精英高等教育主要 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 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而在大众 化高等教育阶段,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精英,包 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重 点从塑造个性转向培养更为专门的技术精英。
精英教育塑造社会精英,大众教育培养普通社 会公民。
2021/5/27
7
优势比较: 精英教育: 1针对性较强,有利于英才施教,可以减少人次培养的盲目性。 2严密性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比较严格 3后劲足,发展潜力大,长期效应显著 大众教育: 1让多数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教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进步 2具有群体效应 劣势比较: 精英教育: 1狭隘性和局限性(剥夺了大多数人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限制了 大多数人今后的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僵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程式化) 大众教育: 1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2容易导致教育的不正当竞争和恶性循环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组织与传授知识,培养人类的智力、品德和行为能力。

在教育中,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定义、特点、优劣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 大众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教育是一种广泛向社会普遍提供的教育方式,旨在普及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让普通百姓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范围广泛、学习内容广泛、教育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包括:1. 覆盖面广: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面广泛的教育方式,能够将教育资源普遍地分配到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中,让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受益。

2. 学习内容全面:大众教育一般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3. 教育方式多样:大众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包括传统面授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多项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精英教育的定义与特点精英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和选拔国家和社会精英人才,其重点是对少数人进行深度的教育培养。

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1. 针对性强:精英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都非常专业化,主要面向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或具有天赋的学生。

通过深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国家精英人才的目的。

2. 资源优质:精英教育主要面向拥有高水平教学设施和优质师资力量的名校,因此其教学资源非常优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

3. 少数人选才:精英教育一般在选拔学生时采用“精英选才”的方式,只选拔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培养,因此这种教育方式的学生数量较少。

三.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比较虽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但两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具体来说:1. 优点比较大众教育:(1)能够实现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覆盖;(2)有利于提高国家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社会公平;(3)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个人观点:大众化时期应更重视精英教育
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时期精英教育理念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级专门人 才的竞争。(“钱学森之问”、“智库”、“胡同理论”-英 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
1.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体现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符合人的发展要求,体现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以人为本 3.符合“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原理,体现了一种“新”的教 育平等理念。(人与人禀赋资质不同,个人后天努力程度等 非智力因素也不同,需要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育)

当社会发展到每个人都有了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便有了另一层含义:大众教育 是面向大多数资质一般的学生而实施的教育,精英教育 是面向少数具有极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实施的教育,目 的是让这些人尽早尽可能地成为高水平人才。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大众教育是与精英教育相对立的一个体系,对于大众教育
与精英教育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是并列的关系,分别承
担着不同的办学任务,并且此论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高等 院校的重新定位以及划分标准。 纵向上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既有横向上的关系又有
从横向上看,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 段下高等教育中并列的两个体系。 从纵向上看,精英教育作为大众教育发展之前的一个阶 段,大众阶段下的精英教育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前一阶段教育 发展的某种特质。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
数量与质量:
1.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导致精英教育师资的不足。 2.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影响着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 投入不足,办学紧张,被迫扩招,以收取学费增加收入。 (大众教育规模扩展与精英教育质量下降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
校级专职督导员李膺春
(属于督导个人观点,无谓对错,供参考交流)
有议论说,过去是“精英式教育”,现在算“大众化教育”。

但“精英”与“大众”从来是相对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当前教育资源如此紧缺,上个大学仍然不容易,何不努力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造就更多的精英。

为此列出以下个人见解——对比两种教育,是否可以考虑如何多做些转化;恐怕也算是使学校办成名校,办学立于不败之地的考虑罢。

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批
注教风教授原理、规律、方法并归结为系统(子系统),传递
会做题、能通过;实用主义知识,科研/应用
发掘特色——照亮别人照顾个性——照顾个人
无为而治——公德督、管
学习目的↓学习知识
获得学分,为了文凭
↓学习”学习的本领”
↑准备做个最被需要的人就业
学习动力求学:被求学:
∙动力来自责任、探索与求知欲∙珍惜光阴,自强不息任凭兴趣——主张“动力来自兴趣”
学风对待困难——唯恐不行/不懂没兴趣或遇到困难时,就心理
逃课
↓教、学方式↓板书+笔记+实践+| 多媒体
↑逐显(启发)/回顾主线和知识结构
∙讲座式流水化幻灯
∙只需带:手机+| 一瓶水↑好处:
∙认知多刺激:耳/目/手/脑,加工
∙变成自己的知识
∙作为平时成绩依据
刺激了耳/眼;脑随便?
↑做人↓
∙真诚善意,认真有道,
∙尽力尽计,天人无怨
∙尊人、自尊

∙勇做个最被需要的人
∙勇于不做最不被人需要伤害别人或环境的事
∙对得起父母
∙“做个成功、自信的人”?
此表对两种教育做了“极值对比”,但就像阴阳太极一样,彼此互溶,可以转化,没有界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