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
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的思考
从 精英教育 转化为“ 大众教育 , 但在制度上还没有 为这种 大众化做
2 世纪 7 年代 , 0 O 马丁 ・ 特罗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 , 数量 好准备 , 探讨 大学的结构还是 头重脚轻 。他说 :我 们的高等教育 一直在大
Hale Waihona Puke 增长与性质变化间的关系,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 史分 为 精英、 大众和普 学 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和发达国家攀比, 不知道 : 却 像美国这样的发达 及 三个阶段 , 构成了特罗高等教育阶段论 。其中 , 高等教育入学人口占 国家, 大学生人数有将近一 半是社 区学 院的学生。我 们还是应该 让大
水” 问题 , 等 针对这些 问题本文提 出了不断优化 中国高等教 育的结构体 系, 合理配置 高等职 业技 术教 育, 强对 高校 办学的宏观 引导和调控 , 加 不断增强 自主办学能力, 优化用人 环境等措施。
【 词l 高等教 育; 关键 大众化 ; 结构调 整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 在短短四到五年 时间 , 中国高等教育就实 求全 , 升级、 升格 之风在中 国高校 盛极一时 , 致高等教育结构 呈 导 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 教育的过渡 , 照美国当代 著名的教育 社会 现 。 金字塔型 , 按 倒 而社会经济发展 急需的大量专业 技术人才却 又十 分 学家马丁 - 特罗( ai T0) 12 20) M n r (96~ O7 关于世 界各国高等教育发 紧缺 , n w 直接影响了中 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健康发展。 展三个阶段的理论 , 国高等教育在 2o 年 就已进 入到大众 化阶段 。 我 o2 众所周知 , 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产业链的制造基地 , 需要大量的专业 方面中国高等教育顺 应社会发展需 求 , 满足了更多 人接受 高等教育 技术人员及劳工工人 , 而大学教育却没有完全跟上这一形势 。国家人力
实现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
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作 出贡献。 发展教育, ” 是立国之本 , 中国人 育 者 自身 的 能 力 、 受 教育 者 的心 理 的 探 究 和 教 学 方 法 的 改进 受教育的程度在快速提高,这 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国 应 是 与 其 紧密 相 关 的 。教 师 是 教 育 活 动 的 实 施 者 、 学 生 智力 民对教育的需要 , 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是 也是教育 自身发 的开发者。只有教育者 的能力提高 了,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
7 .%、47 2 . 3 .%和 3 . 41 9 .%、91 %、 9 6 3 %。从 19 9 9 9年 起 我 国 一些 3 教 育 的 目的 和 教 育 方 法
经济发达省市 的高等教育也相当发达 : 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化的 目标,即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精英 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
教育的 目的 , 一般有两个组成部分: 培养人 的社会功能和 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 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功能
浙江等省市 的毛入学率 已达到或超过 1%,初步实现 了大众 培 养 人 的素 质 结 构 。 5 转化 普及教育的实现意味着教育资源极 大地被利用,高等 的成员 。教育作为培养人 的活动 ,是教育者有 目的的 自觉活 学校的学生较 以往有 了急剧的增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述的 动 。一般说来,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 一方面要反
作 为 经 济 、 治 、 化 建 设 的 基 础 工 程 , 仅 要 为 现 代 化 建设 4 大 学 物 理 实 验 课 程教 育 者 与 教 学 对 象 之 分 析 政 文 不
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 , 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 , 而 为
从教育的 目的出发 , 就某一门课程 的教学的质量而言 , 教
大学发展变化三十年感言
一、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三十年前,我国大学教育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学生为了追求高分,纷纷投入到题海战术中。
那时的大学,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大学教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1. 课程设置多样化现在的大学,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用性、综合性。
除了传统的专业知识,还开设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如创新创业、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创新大学教育不再仅仅是“满堂灌”,而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实践教育加强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三十年前,我国大学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入学门槛较高,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进入大学。
而如今,我国大学教育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1. 招生规模扩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2. 招生政策改革我国大学招生政策不断改革,如实行“平行志愿”、“自主招生”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3. 成人教育兴起除了全日制教育,我国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非全日制教育形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广大社会人士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三、从“封闭式”到“开放式”三十年前,我国大学教育还处于封闭式状态,校园与社会联系较少。
而如今,我国大学教育已实现了从“封闭式”到“开放式”的转变。
1. 校企合作加强大学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大学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储备。
2. 国际交流增多我国大学与世界各国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
3. 社会服务拓展大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引起广泛讨论。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概念。
教育的精英化是指教育只面向一小部分人,注重选拔和培养能够胜任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而达到社会精英的目的。
教育的大众化则是指教育普及化,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使普通人也能够受到教育的熏陶,促进社会平等。
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其矛盾关系也随之产生。
教育的精英化容易滋生“优胜劣汰”思想,使得教育资源向少数精英倾斜。
大量的精英人才会聚集在几所名校中,削弱其他学校的竞争力,进一步降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利于社会公平。
而教育的大众化则很难保证同等的教育质量和精英教育相比的竞争力。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化也面临经费、师资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难题,如何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教育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方法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是两个相对矛盾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兼顾两者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以下是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的方法:1.平衡教育资源分配。
在财政经济能力范围内,政府应该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提高其教育水平和人民素质,强化教育公平,使更多人享受到教育的红利,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发展职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加强衔接,建立更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各类人才的职业提升,推动全民就业。
3.坚持质量导向。
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项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为教育珍贵的资源提供有价值的支撑。
4.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教育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教育的规范和监管,建立更为实用的评估制度和质量标准,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教育教学研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侯玲X(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辽宁大连116622)摘要:在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质的认识、办学条件的限制等问题。
通过研究提出要尽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变办学体制,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高师资水平,保证质量,使毕业生有竞争力,发展多种办学形式等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观点。
关键词:精英教育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本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首先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按照这一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一定的比例(15%-50%)的一个标志。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快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1.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质的认识是影响大众化进程的关键教育大众化的基本标志是毛入学率达到15%,但这只是一个量的概念。
我们一定要注意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增长,因此,就不能仅就数量的增长来谈教育大众化的问题。
马丁#特罗在总结发达国家大众化进程的规律时就指出量的增进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
所谓质的变化包含了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教学模式多样化、学术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一系列的变化。
也就是说,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马丁#特罗:5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6载于5外国高等教育资料61999年第1期)。
马丁#特罗在论述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时,特别申明要防止某些误解。
其中之一就是不要精英教育了。
他认为/大众型0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必一定要破坏精英教育机构或其组成部分,/精英型0和/大众型0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0。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组织与传授知识,培养人类的智力、品德和行为能力。
在教育中,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定义、特点、优劣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 大众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教育是一种广泛向社会普遍提供的教育方式,旨在普及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让普通百姓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范围广泛、学习内容广泛、教育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包括:1. 覆盖面广: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面广泛的教育方式,能够将教育资源普遍地分配到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中,让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受益。
2. 学习内容全面:大众教育一般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3. 教育方式多样:大众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包括传统面授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多项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精英教育的定义与特点精英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和选拔国家和社会精英人才,其重点是对少数人进行深度的教育培养。
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1. 针对性强:精英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都非常专业化,主要面向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或具有天赋的学生。
通过深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国家精英人才的目的。
2. 资源优质:精英教育主要面向拥有高水平教学设施和优质师资力量的名校,因此其教学资源非常优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
3. 少数人选才:精英教育一般在选拔学生时采用“精英选才”的方式,只选拔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培养,因此这种教育方式的学生数量较少。
三.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比较虽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但两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具体来说:1. 优点比较大众教育:(1)能够实现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覆盖;(2)有利于提高国家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社会公平;(3)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自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规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不再是一种专业化的教育形式,而成为一种对整个社会开放的教育机会。
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则是高教的发展趋势,追求卓越,强调教育的学术拔尖水平,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科研和高端教育领域,培养和造就一批才华出众、能力卓越的人才。
大众化与精英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它们必须相互协调并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
大众化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平等,而精英化则需要教育机会的优质化。
因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之间的平衡,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大众化是指一种情况,即尽最大可能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指将高等教育从一种少数人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扩大到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和享受的阶段,即一种普及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包括四个维度:拓宽教育渠道、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扩大学科领域和广泛开放教育资源。
拓宽教育渠道,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多种方式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教育体验。
对社会各层次有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人群的读书门槛逐渐降低,同时加大对边缘群体的支持力度,如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等。
提升学群的整体素质,就是增强整个学生群体的学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这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实验和实习等。
扩大学科领域,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类人才。
广泛开放教育资源,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和其他技术手段,让高等教育覆盖更广泛的人群。
二、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精英化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对优秀学生的专业化和专家化培养,让学生成为卓越的、拥有尖端知识的人才,进而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的精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卓越的教育质量、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尖端的科研能力。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改革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是吉林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措施。
改变精荚教育模式、大一统的管理格局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自主办学、公平竞争的格局,以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策这就为我省高等教育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目标服务并实现高等教育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认真研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找准我省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理清发展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已成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
一、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翻了一番,而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指标从3%跃升到10%,增长了2倍。
发达国家则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初级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的快速转变,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在较高水平的互动,高等教育毛入学串超过了80%。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超常规发展:1980~2000年,全国研究生在校规模从2.2万人发展到30.1万人,增长了12.7倍;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从86.2万人增加到411.8万人;专科生规模增加了近2倍。
高等学校正规学历教育的总规模从166.3万人增至939.9万人,净增773.6万人,其中70%以上(550多万)的增长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的。
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达到1100万人,毛入学率为11%,预计2005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长到1 600万~1700万人,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
吉林省高校2000年招生66 965人,毛入学率达15.2%;2001年,招生将达76 000余人,毛入学率达16.2%,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初始阶段。
吉林省“十五”规划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升级作为重要内容。
我国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讲解学习
我国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我国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沧50% 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而在2004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超过了15%,这标志着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
另外网上流传着一条中国教育部网站在2007年10月15日前后发布的消息一―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该消息也间接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逐步增强。
我国进入大众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扩大,是现代社会必然发展的结果。
由于国力的逐渐增强,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其焦点是外延规模的扩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们的视神经,先是在教育产业化为主的观点支撑下,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按每年30%勺增速扩大,大多数高等学校在过去几年时间中,学生规模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接着是各类在国人看来新鲜的教育项目,诸如MPA工程硕士、EMB A接踵面市。
当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局限于我国。
在2004年世界的大学毛入学率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
国家的发展,势必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反,高等教育如果一直停滞不前,其必然会阻碍国家的发展。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众化是历史所趋。
但是,我国如今的大众教育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对于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已经达到在校生规模2500万,适龄入学率22%,显然更加“大众化”。
对于短短数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这种对数据化成绩、跃进式发展的追求只完成了大众教育的数量指标,却没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同时,由于过程和方式并不合理,反而没能较好实现预期的目标,并且遗留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学的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乞降尺度为代价,使扩招的普通高校学生均匀素质降低。
其次,扩招导致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转变过程中,一些地区、学校和家庭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公平分配。
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孩子的学习环境不良,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对策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条件,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
对策二: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将教育资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要发展普通教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发展。
问题二: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在精英教育时期,教育内容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策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科技和信息时代,这种能力更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推行创新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对策二:拓宽教育内容的领域学校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拓宽教育内容的领域,将教育内容扩展到艺术、文化、体育、健康等领域,让学生全面发展。
问题三: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在精英教育时期,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只关注分数,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对策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评价和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对策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辨、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而不是只关注分数。
总之,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要解决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以及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其模式的多样性不断引发广泛讨论。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在理念、实施方式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展现出显著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这两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精英教育模式历史悠久,通常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及精细化管理相结合。
该模式强调的是对少数优秀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目的在于确保这些优秀个体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
精英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领导才能。
这种模式往往与高标准的教育要求及严格的选拔机制相伴随,通过严格的甄选程序,将最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思维碰撞与合作。
精英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上,通常采取小班化教学、个性化辅导等形式,以适应每位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
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能力开发的引导者。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独立找到解决方案。
同时,精英教育也常常与国际化教育接轨,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及学习机会,提高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不过,精英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由于其主要关注少数优秀学生,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大社会分层现象。
此外,过于强调整体素质的发展,有时也可能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在推行精英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培养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整体教育质量不会因关注某一群体而受到影响。
与之相对,大众教育模式旨在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力求让每个个体都能接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它强调的是普遍性与包容性,确保无论社会经济背景如何,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种模式通常依赖于公立学校系统,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大众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化特征,其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于基本人力资源的需求。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四川日报/2005年/04月/04日/精英教育 走向 大众教育与重庆师范大学冉亚清副教授谈高校扩招!!编者的话随意在google上输入 高校扩招 四个字就会出现238000多个网页,足以说明高校扩招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的政策以来,在校生已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 精英教育 走向 大众教育 。
高校扩招在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人均教育费用负担过重,大学毕业后就业难等现实问题,高等学校和大学生如何在这种情景下应对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听一听重庆师范大学冉亚清的分析。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用飞跃来描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
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密切关注。
高校扩招后,给受教育者带来了怎样的机会,对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冉亚清。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正在改变记者:上大学是每一个学子的梦想,也是每一个父母的殷切希望,但是过去由于我们高校的招生能力有限,能实现这一梦想的人成为大家羡慕的幸运儿,所以,我们常常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来形容高考这个战场的激烈竞争。
冉亚清:但现在这种情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1998年,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回国时,看到有亲戚的孩子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高考中败下阵来,全家沮丧不已。
出于搞经济的 敏感 ,汤敏从这点立即想到了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启动内需。
他们估算,扩大高校招生每年可增加1000亿左右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使每年一至两百万新增的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他和夫人左小蕾把这个想法写成了一封信,于1998年11月呈交给了国务院领导。
在信中他们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关乎着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成长。
在教育的领域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两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精英教育,顾名思义,是侧重于培养少数优秀、出类拔萃的人才。
这些人才通常在学术、商业、政治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
精英教育往往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课程设置。
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往往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
他们需要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可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精英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方面,由于资源的集中和倾斜,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或者自身天赋出众的学生能够享受到这种优质教育,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则难以企及。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另一方面,精英教育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个人成就,可能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忽视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与精英教育相对应的是大众教育。
大众教育的目标是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它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大众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语文、数学、科学等,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基本需求。
它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统一和标准化,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大众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摆脱文盲和无知的状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众教育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水平,减少了贫困和犯罪,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大众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有一种平衡和协调的机制,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要重视大众教育,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大众教育应该注重提高人们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包括读写、计算、思维和沟通等方面。
同时应该注重人们
的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够继续学习和成长。
其次,要注重精英教育,发掘和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精英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精英教
育学生应该接受高品质的教育,包括科学研究和国际化教育等方面。
最后,要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和政策,促进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协调和互补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资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支持学校和教育
机构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工作,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高等教育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学生,我对我国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些参考。
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优化配置。
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得高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使得高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科研条件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2. 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教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许多高校引进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指导。
3. 科研条件日益完善:我国高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高校实验室、科研基地等科研条件日益完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
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多样化的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3. 终身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高校积极开展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百年大变局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百年沧桑,从封建时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民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禁要思考: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将如何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教育百年大变局的心得体会。
一、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教育的发展态势1. 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果百年大变局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
如今,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2.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方面,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3. 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同时,我国高校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教育的机遇与挑战1. 机遇(1)国家政策支持: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科技创新推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涌现出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人才需求旺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挑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2)教育质量问题:尽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学校、地区存在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3)教育观念滞后:一些家长、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滞后,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变迁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从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素质教育,再到如今的终身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历程,以下是我对中国教育变迁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1. 从“唯书唯上”到“以人为本”在封建社会,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唯书唯上”,学生只需死记硬背,成为书呆子。
而现代社会,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教育部门逐渐调整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育体系的完善1.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如今,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2. 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过去,我国教育体系相对封闭,教育资源有限,学生视野狭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逐渐走向开放式,与国际接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1. 从“灌输式教育”到“启发式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现代教育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过去,我国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大众教育体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彰显一个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是必然要得到重视的。
然而精英教育的优势也是不可否认的。
精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点的词汇之一。
从一些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无一不在勾勒着人们想象中的精英生活。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我认为,我们没有必然非要分出个孰重孰轻,而是应该像邓小平抓发展一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一、步步稳扎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的概念主要源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而在2004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超过了15%,这标志着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
另外网上流传着一条中国教育部网站在2007年10月15日前后发布的消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该消息也间接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逐步增强。
我国进入大众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扩大,是现代社会必然发展的结果。
由于国力的逐渐增强,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其焦点是外延规模的扩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们的视神经,先是在教育产业化为主的观点支撑下,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按每年30%的增速扩大,大多数高等学校在过去几年时间中,学生规模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接着是各类在国人看来新鲜的教育项目,诸如MPA、工程硕士、EMBA,接踵面市。
当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局限于我国。
在2004年世界的大学毛入学率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
国家的发展,势必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反,高等教育如果一直停滞不前,其必然会阻碍国家的发展。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众化是历史所趋。
但是,我国如今的大众教育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对于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已经达到在校生规模2500万,适龄入学率22%,显然更加“大众化”。
对于短短数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这种对数据化成绩、跃进式发展的追求只完成了大众教育的数量指标,却没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同时,由于过程和方式并不合理,反而没能较好实现预期的目标,并且遗留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学的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乞降尺度为代价,使扩招的普通高校学生均匀素质降低。
其次,扩招导致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接着,教育环境、师资问题也日益凸起。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要呈梯度攀升。
另外,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履行“民众化教育”,以致大学生泥沙俱下,参差不齐,各种不良景象增添。
最后,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等
面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反思与采取相应举措,从而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应更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
首先,对于政府,其应该继续有力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尽力消除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对教育的制度进行改革。
要形成健康的教育目的,教给学生学以致用的态度,要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学的东西是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在考试的时候得个高分而已。
对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应该尽快做出改革。
例如,可以通过考查平时学习的表现加入到高考综合测评中,减少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又如,前几天北大11名教授联名写信给北大校长,提出要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
我是很赞同这种选拔方式的。
此外,学生应该从小就锻炼基本动手能力,还应该加强道德思想教育。
教育要真正地起到作用
而不是学校仅仅单纯地为了表面上完成任务,学生通过教育要真正能达到辨美丑、知善恶的效果。
其次,对于社会,其应该自发成立一些公益性的机构组织,大力宣传教育,宣传合理教育,正确教育,在全民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此外还应该集合社会的力量来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再次,对于大学,其都应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与经验。
由于各学校的师资条件,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不同,因此,每个学校应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而不都办大而全、小而全的普遍一律的综合性大学。
一个学校的好坏不在其规模的大小,而在其输送的人才质量。
另外高等院校还应该加强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及深化教学及管理制度改革,以至高等学校轻装上阵,围绕着国家经济和社会需要自主地确定本校的发展计划和制定发展措施。
最后,对于学生,我们应该善于追求深入的开放式思维,对于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兴趣;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知识、理论和实践基础扎实,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具有运用知识与技能,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最终争取成为大众教育下的精英。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现在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其也存在明显的优越性。
我想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精英教育对自己的前途来说有利,而大众教育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国家的建设不是几个人就能解决的,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贡献。
因此,我国只要在高等教育的大众教育阶段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汲取精英教育的长处,补大众教育的不足之处,那么我国的高等教育定在不久的将来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