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2022时事与政策论文(3篇)
2022时事与政策论文(3篇)2022时事与政策论文1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
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22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
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
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
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
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实现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实践的思考
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作 出贡献。 发展教育, ” 是立国之本 , 中国人 育 者 自身 的 能 力 、 受 教育 者 的心 理 的 探 究 和 教 学 方 法 的 改进 受教育的程度在快速提高,这 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国 应 是 与 其 紧密 相 关 的 。教 师 是 教 育 活 动 的 实 施 者 、 学 生 智力 民对教育的需要 , 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是 也是教育 自身发 的开发者。只有教育者 的能力提高 了,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
7 .%、47 2 . 3 .%和 3 . 41 9 .%、91 %、 9 6 3 %。从 19 9 9 9年 起 我 国 一些 3 教 育 的 目的 和 教 育 方 法
经济发达省市 的高等教育也相当发达 : 北京、 天津、 上海、 江苏、 化的 目标,即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精英 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
教育的 目的 , 一般有两个组成部分: 培养人 的社会功能和 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 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功能
浙江等省市 的毛入学率 已达到或超过 1%,初步实现 了大众 培 养 人 的素 质 结 构 。 5 转化 普及教育的实现意味着教育资源极 大地被利用,高等 的成员 。教育作为培养人 的活动 ,是教育者有 目的的 自觉活 学校的学生较 以往有 了急剧的增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述的 动 。一般说来,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 一方面要反
作 为 经 济 、 治 、 化 建 设 的 基 础 工 程 , 仅 要 为 现 代 化 建设 4 大 学 物 理 实 验 课 程教 育 者 与 教 学 对 象 之 分 析 政 文 不
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 , 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 , 而 为
从教育的 目的出发 , 就某一门课程 的教学的质量而言 , 教
欧洲文艺复兴的教育改革与知识普及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
欧洲文艺复兴的教育改革与知识普及从精英到大众的转变欧洲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文化运动,影响了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中,教育改革和知识普及的转变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目标,以及知识普及的途径和结果。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首先,中世纪的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教育主要以教会控制,注重的是宗教教育和神秘主义的知识,对于普通民众的教育关注度很低。
其次,文艺复兴思潮的兴起,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需要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教育体系来满足需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旨在改变以教会为中心的教育格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这一转变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机会,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其次,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建立了一批新的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包括大学、学院和私人学校等,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方法。
注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培养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引入了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研究,拓宽了知识领域。
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也受到了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
其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改革家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意大利教育家维特鲁威(Vittorino da Feltre)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来实现教育目标;英国教育家考克斯(Roger Ascham)则提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三、知识普及的途径和结果与教育改革相伴随的是知识普及的途径和结果。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知识的传播和普及途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印刷术的发明和流传,使得书籍的制作和传播更加便捷,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的普及。
1999: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
1999: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夏 风1999年的高校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
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
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中国教育新的一页被打开了。
一封改变学子命运的信回望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大学生,不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家庭是否生活困难,每个人从学费、生活费到杂费全额免费。
但直到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5%左右,这种规模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是不相适应的。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扩招前中国18-22岁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为4%,而当时人均GDP 不到中国一半的印度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为8%。
当时人均GDP 和中国不相上下的菲律宾,这个数字是20%,人均GDP 略高于中国的泰国,这个数字是31%—37%左右。
中国5%左右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低▲汤敏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猛挤高考独木桥;竞争激烈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人们从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抨击应试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扩招被看成一剂良方。
大学扩招,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1998年11月,身为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
他陈述了5个理由支持大学扩招: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建构“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之路
基 金项 目 : 此论 文 为 新 世 纪 广 西 高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工 程 “ 十
一
五” 第一 批 立 项 项 目《 西部 地 区独 立 学 院 办 学模
式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 研 究 成 果 ( 教 高 教 ( o 5 的 桂 2o3
就 是 要 有 独 立 的法 人 资 格 , 立 颁 发 证 书 , 立 的校 独 独 园 , 行 独 立 的财 务 核 算 。 如 何 依 托 母 体 , 照 民办 实 按
收 稿 日期 : 0 8 1 - 0 20— 0 8
机 制 运 作 , 效 保 障 独 立 学 院 的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 现 有 实 两 者 的合 作 双 赢 , 独 立 学 院 面 临 的 一 个 重 大 问题 。 是
第 一 , 起 的 时 间 短 , 展 缓 慢 。 如 同 任 何 新 生 兴 发 事 物 一 样 , 立 学 院 的 发 展 也 是 一 个 逐 步 完 善 发 展 独 的过 程 。西 部 地 区 的 独 立 学 院 , 多 是 开 始 于 二 十 大
一
世 纪 。这 个 时 候 , 多 数 其 他 省 份 的 地 区 比 如 浙 大
1 8号 ) 6 .
照 普 通 高 校 本 科 批 次 的 第 三 批 录 取 , 均 分 数 与 母 平 体 学 生 有 一 定 差 距 。 与 此 相 应 , 生 的学 习 自觉 性 、 学
学 习 习 惯 、 习 基 础 、 习 能 力 以 及 学 习 抱 负 也 有 所 学 学
作者 简 介 : 于
璨 (9 3 ) 女 , 津 人 , 任 广 西 师 范 学 院 15一 , 天 现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改革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是吉林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措施。
改变精荚教育模式、大一统的管理格局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自主办学、公平竞争的格局,以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策这就为我省高等教育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目标服务并实现高等教育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认真研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找准我省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理清发展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已成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
一、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翻了一番,而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指标从3%跃升到10%,增长了2倍。
发达国家则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初级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的快速转变,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在较高水平的互动,高等教育毛入学串超过了80%。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超常规发展:1980~2000年,全国研究生在校规模从2.2万人发展到30.1万人,增长了12.7倍;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从86.2万人增加到411.8万人;专科生规模增加了近2倍。
高等学校正规学历教育的总规模从166.3万人增至939.9万人,净增773.6万人,其中70%以上(550多万)的增长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的。
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达到1100万人,毛入学率为11%,预计2005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长到1 600万~1700万人,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
吉林省高校2000年招生66 965人,毛入学率达15.2%;2001年,招生将达76 000余人,毛入学率达16.2%,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初始阶段。
吉林省“十五”规划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升级作为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的历史和演变
高等教育的历史和演变高等教育是指为培养高级人才而提供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素质的特点。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的历史和演变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的起源高等教育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方古希腊时期,当时雅典有一所著名的学院叫做柏拉图学院,学院的创始人柏拉图提倡以哲学和数学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堂内塔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大教堂和修道院都成立了自己的学院,如巴黎的索邦大学等,学院内教授的科目包括神学、医学和法律等。
这些学院和大学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不仅成为社会精英教育的重要载体,也为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大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1900年以前,美国只有17所大学,而到了1920年代,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1100所,成为世界上大学数量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德国的大学教育也发展出强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如毕马哥斯提大学、海德堡大学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知识的不断扩展和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投入巨资改善教育设施和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跨国教育和国际合作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趋势。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大学的商业化和功利化。
某些大学更关注自己的排名和商业利益,而不是学术质量和学生的教育质量。
另一个问题是高等教育的一些固有弊端,如教学方法机械化、科研成果陈旧、职业培训独立性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创新性发展。
我国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讲解学习
我国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我国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思考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沧50% 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而在2004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超过了15%,这标志着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教育的阶段。
另外网上流传着一条中国教育部网站在2007年10月15日前后发布的消息一―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该消息也间接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逐步增强。
我国进入大众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扩大,是现代社会必然发展的结果。
由于国力的逐渐增强,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过去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其焦点是外延规模的扩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们的视神经,先是在教育产业化为主的观点支撑下,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按每年30%勺增速扩大,大多数高等学校在过去几年时间中,学生规模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接着是各类在国人看来新鲜的教育项目,诸如MPA工程硕士、EMB A接踵面市。
当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局限于我国。
在2004年世界的大学毛入学率平均水平为17.8%,发达国家为61.1%。
国家的发展,势必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反,高等教育如果一直停滞不前,其必然会阻碍国家的发展。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众化是历史所趋。
但是,我国如今的大众教育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对于07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已经达到在校生规模2500万,适龄入学率22%,显然更加“大众化”。
对于短短数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这种对数据化成绩、跃进式发展的追求只完成了大众教育的数量指标,却没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同时,由于过程和方式并不合理,反而没能较好实现预期的目标,并且遗留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学的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乞降尺度为代价,使扩招的普通高校学生均匀素质降低。
其次,扩招导致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1、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受到猛烈的冲击,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以至教育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育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传统民族性教育向现代国际化教育转变,由传统的课堂传授教育模式向网络化开放性教育模式转变。
而且对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大革新。
2、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因特网络技术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数字音像技术 3、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4、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对象 基本研究内容5、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技术发展年代 20世纪20年代 30-40年代 50-60年代 70-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初阶段 起步阶段 初级阶段 发展阶段 系统化阶段 数字化阶段 虚拟化阶段体现无声电影录音 电影电视 程序教学机录像 卫星 CAI多媒体 人工智能 因特网虚拟现实 虚拟社区6、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7、戴尔的“经验之塔”8、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①把它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 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到抽象;③教育教学不能至于具体经验,而要向首相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④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⑤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⑥过分看重直接经验方式的危险固然存在,但不会太大,如果教学太过于具体化,那就是没达到更普遍的充分的了解,但在今日这种危险只是理论的。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转变过程中,一些地区、学校和家庭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公平分配。
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孩子的学习环境不良,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对策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条件,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
对策二: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将教育资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要发展普通教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发展。
问题二: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在精英教育时期,教育内容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策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科技和信息时代,这种能力更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推行创新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对策二:拓宽教育内容的领域学校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拓宽教育内容的领域,将教育内容扩展到艺术、文化、体育、健康等领域,让学生全面发展。
问题三: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在精英教育时期,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只关注分数,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对策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评价和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对策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辨、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而不是只关注分数。
总之,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要解决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以及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教育的总体结构和规模,也影响了教育的内涵和质量。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探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指让更多的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高等教育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这一理论的提出源自于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实践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教育机会的扩大,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渐提高。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体现了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也体现了对国家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中提出了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是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之一是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不受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和地域限制。
是人力资源的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的之一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首先是拓展学生规模。
中国政府通过扩大高校规模、增加招生计划、扩大助学金覆盖面等措施,逐步增加高等教育的学生规模。
其次是降低教育门槛。
政府通过降低高考分数线、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渠道、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等措施,为更多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最后是提高教育质量。
政府通过建立质量评估体系、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等措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四川日报/2005年/04月/04日/精英教育 走向 大众教育与重庆师范大学冉亚清副教授谈高校扩招!!编者的话随意在google上输入 高校扩招 四个字就会出现238000多个网页,足以说明高校扩招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的政策以来,在校生已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 精英教育 走向 大众教育 。
高校扩招在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人均教育费用负担过重,大学毕业后就业难等现实问题,高等学校和大学生如何在这种情景下应对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听一听重庆师范大学冉亚清的分析。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用飞跃来描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
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密切关注。
高校扩招后,给受教育者带来了怎样的机会,对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冉亚清。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正在改变记者:上大学是每一个学子的梦想,也是每一个父母的殷切希望,但是过去由于我们高校的招生能力有限,能实现这一梦想的人成为大家羡慕的幸运儿,所以,我们常常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来形容高考这个战场的激烈竞争。
冉亚清:但现在这种情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1998年,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回国时,看到有亲戚的孩子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高考中败下阵来,全家沮丧不已。
出于搞经济的 敏感 ,汤敏从这点立即想到了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启动内需。
他们估算,扩大高校招生每年可增加1000亿左右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使每年一至两百万新增的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他和夫人左小蕾把这个想法写成了一封信,于1998年11月呈交给了国务院领导。
在信中他们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1973 年6 月,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 ) 召开的“关于中等后教育的未来结构”的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马丁•特罗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 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 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
如果这个过渡成功, 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 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
当超过50% 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
”马丁•特罗的《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中,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例,阐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普及”阶段过渡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为指标,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并且对每一阶段的量的变化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他提出了三方面的数量指标:“成长率”———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巨大化”———高等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在校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占适龄人数的百分率。
接着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发展观出发,剖析了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在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质”的变化。
他认为,伴随高等教育对象从少数精英向大众化过渡,直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在观念上,接受高等教育从“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转变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和全体人的“一种义务”。
在目的和功能上,从“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培养政府和学术精英转向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如何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如何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等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才培养、人与社会交流的中心,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在中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以来已经发展了70年之久,从初始时只有不到10所大学开始,到现在的3000多所高校,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然而,在迅猛发展中,高等教育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问题。
什么是精英教育?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精英教育是指一种旨在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受限于优秀资源和精英传统,以选拔高水平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少数名校、少数高学历人群及其职业圈子的构成为主要标志。
历史上,精英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特定领域、特定技能、特定领导人才的培养需要,但它在过去和现在变得不可避免地与资产阶级特权,反对平等的思想和观念互相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引起广泛的社会不满。
所以,精英教育模式为什么会成为社会不满的一个焦点呢?首先,缺乏平等机会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精英教育模式致力于选拔少数高水平人才,而且这些人往往来自优越的社会阶层和少数地区。
这导致了承担重负的家庭和贫困地区家庭的青年人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难获得和「社会精英」同等的机会,埋没了他们的才能。
其次,精英教育模式往往过于强调标准化考试结果,而非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方式降低了教育的质量和眼光、防碍了学生的成长、埋没了不同学科课程等等问题。
最后,精英教育模式可能存在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
那些取得大学学位的人士在职场上受到良好待遇,而那些没有大学学位的人士会面临更大的职场竞争压力。
这种效应可能导致更大的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承认和权力分配不公正等社会问题。
拓宽高等教育的发展视野,更有利于应对社会发展需要。
为了解决现有教育体系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推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转型。
大众化教育是相对于精英化教育而言的,是为了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触及面和普适性的教育模式。
雷鸣强教授教育转型的六个模式
雷鸣强教授教育转型的六个模式摘要:1.引言2.雷鸣强教授的教育转型观点3.教育转型的六个模式3.1 从封闭走向开放3.2 从单一走向多元3.3 从传统的学校教育走向网络教育3.4 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3.5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3.6 从国内教育走向国际教育4.结论正文:【引言】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雷鸣强教授,一位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提出了教育转型的六个模式,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教育变革。
【雷鸣强教授的教育转型观点】雷鸣强教授认为,教育转型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教育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传统的学校教育走向网络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国内教育走向国际教育。
【教育转型的六个模式】1.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封闭的,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在开放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资源和信息将更加透明和共享,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轻松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2.从单一走向多元: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求和目标也在发生变化。
教育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如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3.从传统的学校教育走向网络教育: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教育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大大提高了教育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4.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分数和成绩,而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5.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正在从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
6.从国内教育走向国际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需要走向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谈“中学美术新课标”下教师教育观的转变
一
推向社会。 社 会 上 各种 美术 培训 班 林 立 , 鱼 价 模 感 体 验 与他 的 构 思 、 设色、 创 作 等 龙混 杂。 许 多 学 生 在 现 行 的 学 校 教 育 中无
自发 的 来 到 培 训 班 学 习 , 既 使 付 出 额外 成
摘 要: 新 的美术课程 标准一 出现就给我们一个十 分明确的信 息, 教 师将 与新课 程 同行 , 教 师将 与学生共 同成长 , 教师必须树立起一个 新 的教 育观 念 ,促 进 美术 教 育从 “ 精英型” 走 向“大众 化 ” ,从 而 实现人 的全 面发展 。 关键词 : 精 英型 大众化 美术 教 育观 转变 中 图分 类号 : G 6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3 - 9 7 9 5 ( 2 0 1 3 ) 0 9 ( b ) 一 0 2 0  ̄ - 0 1 新 的 美 术 课 程 标 准 一 出 现 就 给 我 们 一 说 都 是 有缺 陷的 。 通 过 学 习使 学 生 形 成 一 定 的 在 学校 教 育 中 , 大 多数 的 收 获 为 归 宿 , 个十 分 明确 的 信 息 , 教 师 将 与 新 课程 同行 , 课 程 都 是 通过 文 字 、 符 号 等需 要 左 脑 功 能 美 术技 能 , 成 功 的 完 成美 术 作 品 , 这 无 疑是 教 学 的 重 要 目的 。 但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美 术 教 养。 因 为 美 术 究其 实 质 就是 作 者 根 据 自己 与学 生 共 同成 长 , 教 师 必 须 树 立 起 一 个新 完 成 的 , 是科 学 而 又 理 性 的 。 而 美术 活动 则
于 一 个 最 不 显 眼 的位 置 , 相对于 “ 主课” 来
教育百年大变局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百年沧桑,从封建时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民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不禁要思考: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将如何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教育百年大变局的心得体会。
一、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教育的发展态势1. 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果百年大变局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
如今,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2. 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一方面,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3. 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门,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同时,我国高校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教育的机遇与挑战1. 机遇(1)国家政策支持: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科技创新推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涌现出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人才需求旺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挑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2)教育质量问题:尽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学校、地区存在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3)教育观念滞后:一些家长、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滞后,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变迁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从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素质教育,再到如今的终身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历程,以下是我对中国教育变迁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1. 从“唯书唯上”到“以人为本”在封建社会,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唯书唯上”,学生只需死记硬背,成为书呆子。
而现代社会,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教育部门逐渐调整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育体系的完善1.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如今,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2. 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过去,我国教育体系相对封闭,教育资源有限,学生视野狭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逐渐走向开放式,与国际接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1. 从“灌输式教育”到“启发式教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现代教育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过去,我国教育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两个发展阶段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价值取向、学生观等方面都应有较大的区别, 充分认识两个阶段的差异是做好机制转变的前提和保证。
精英教育的人才观比较重视研究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 培养出的少数精英成为部分行业中的技术骨干, 专业覆盖面窄, 不易适应职业的转变,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专业对口” 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初期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 精英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可以在固定的岗位上“从一而终”, 从而为培养大批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社会职业类型也会成倍的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职业只有700 多种, 现在已有近2000 种, 而日本有4000 多种, 德国有近6000 种, 所以, 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要从单一化转化为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 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大众化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发挥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教学合作与互补, 是解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与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的主要途径。
精英教育的教学观和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观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 精英教育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掌握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大众化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整个校园的教育气氛和整体教育培养功能。
精英教育阶段强调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生产性、工具性,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员和经济专家, 传授知识、技术和培养能力, 学校是生产专一性很强的“产品“的生产机器。
大众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转变,重视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 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创造性能力的养成教育, 人文和道德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重点之一; 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高级劳动者和技术实践者, 研究生教育成为专业性强、层次高、注重知识深度与技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教育。
试析历史学科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审美教育的转变
“ 创造” 同时又创造着 “ , 历史” 的主要动因。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 总要尽量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 满 足 人的生 存 和发展 。所 以 , 转变 和完 善历 史教 育功 能 的最终 归宿 是理 清历 史 与现 实的联 系 , 充分 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最大限度实现人的社会价值 。 其次 , 要增 强历史 学科 的公 民教 育功 能 , 培养公 民的爱 国主 义和 世界 观念 。公 民意识 首先 是对 自己
20 年 1 月 08 2
第 4期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D e 20 e. 0 8
N . o4
Junl o Suh et G i o T ahr’ C lg fr N tnli ora f otw s uz u h eces oee o ai aie l o ts
首先 , 要全面 、 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进行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 , 也是 迄 今为止 人类 考察 自身 历史 和社会 变 革的最 科学 的世 界观 ,它分 析 了人类 社会 发 展的必 然 规律 ,为 我
们 指 明了前进 的方 向 。马克思 主义 认 为 ,人作 为他 的社 会表 现 和个人 表现 的统 一体 ,是 一 种既 被历 史
于文化的传承与提高 , 不能满足现阶段大众 日 益提高的审美需要 。 就二者的长远关系看 , 如果没有大众 审美教 育 的肥沃 土壤 , 就不 可能结 出灿 烂 的精 英教 育之 花 ; 也 从社会 价值 看 , 精英 教育 只能使 少数 人受 益, 而大众审美教育则能促使社会的全面和谐, 更能构建公众认可的普世价值体系。 这是人们在物质需 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必然的精神追求。因此 , 有必要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大众审美意识有机地结合 起来 , 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功能 , 突破传统的教育空间, 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 转变传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再读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及关于“禁补”的思考
“全省任何普通高中学校不得组织各个年级学生在节假日成建制补课或变相补课,也不得为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复习班、辅导班等提供场地和条件。
”去年十二月,湖南下达了全国最严“禁补令”,针对这一“禁补令”,全市师生拍手称快者有之,暗暗得意者有之,忧心忡忡者亦有之。
其实,好些年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就已经明令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减压”,限制学校开办各种有偿补习班、培训班,“把假期还给孩子”,目的是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自觉学习的习惯。
然而,多年来,由于社会对教育的片面理解,一味地用升学情况和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标准,由于单一的选拔人才的手段,剥夺了广大师生休息的权利,各级上级主管部门也是单纯用分数来衡量老师工作优劣,作为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的标准,老师们不得不在分数上成为了压迫学生的直接凶手,为了提高分数打消耗战,以牺牲自身和学生的健康和长远发展为代价,长期以来,师生们苦不堪言。
因此,“禁补令”让大部分师生拍手称快。
但是,中国目前依然是应试教育体制,考试指挥棒依然没变,教育机构和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衡量师生教学优劣标准依然没变,虽然上级教育主管部站通过明查暗访,以摘牌、罚款甚至撤校长职作为违规的处罚,可高压之下反倒催热了寒假培训机构,很多家长千方百计将孩子送进校外培训机构补课。
学校升学率的多少以及优劣不仅直接和学校的各项评估以及招生挂钩,而且重点学校录取率是各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激烈的社会竞争迫使家长加快对孩子训练的脚步,为了孩子将来不落后于人,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安排孩子接受功课补习提高学习能力、进入兴趣班学习培养特长等等。
因此实际上,师生及家长的压力不仅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老师们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家长们要支付更高额的培训费用。
利益的趋使使教育部的禁补令禁住了学校却红火了社会培训班,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乘势而入。
由于家长还是很希望孩子能进行假期补课的,这个“市场需求”不会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几项规定就消失,要家长掏钱给孩子补课不是难事,培训机构和部分老师也看到了这个赚钱良机。
禁补令禁住了学校而对于社会培训班的相关行政管理却不能成立,结果是假期补课并没有消失,只是从校内转移到了校外,反而是收费更高、质量却得不到保证了。
部分老师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或奔走于各种培训机构之间,或在家里偷偷办补习班以赚取高额利益,因此,这一部分培训机构和老师就暗暗得意:发大财的机会真的是挡也挡不住呢。
其实,国家颁布“禁补令”乃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出发而考虑的。
温总理2010年7月份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就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表的重要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说道:“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
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
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
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
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
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
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
”对照温总理的教诲,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了“分数”,硬要学生在假期里去补课,去忍吞那些人为的痛苦呢?
重读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我有了更多的思考,“禁补”其实是为了配合中国教育转型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是为了我们民族的长远发展的措施,但上级主管部门在发布这一禁令的同时却缺少相应的宣传,或者自己对于这一举措的意义也不甚了解,仅仅从“减负”这一角度去解释,对于社会上应运而生以牟利为首要前提的各类培训机构既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又缺乏明确的惩罚机制。
禁补令禁不住家长们的需求,禁不住社会培训班的遍地开花。
而重重重压下“解放”出来了的老师们,极少有利用这些时间努力去“充电”的,而是另找机会去牟利,去从事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如泡茶馆等)。
上级教育部门可以用行政命令将学校组织的补课扼杀在萌芽之中,但是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各类名目的补习班却缺乏监管,假期补课就有它生存的土壤,在这个温润的土壤上,红头文件显得多么地苍白无力,最终就被考试的“指挥棒”彻底击败。
正如高校扩招催生了若干千万富翁一样,“禁补令”也催生了一个富裕的教师群体。
如果国家着手考试制度改革,彻底落实素质教育,逐渐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现象,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社会上真正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健康娱乐休闲场所;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学校组织适当形式的假期集体活动;或者如果校长、老师们身在家里,心系学生,对学生如何过好一个不集中补课的假期给以悉心指导,让学生在休息、放松、调整、反思、谋划、阅读、健身、体验中过着愉快而充实的假期;如果家长们也能提高素质,能够有效地指导孩子们的假期活动,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即使不禁也不会存在假期单纯的补课现象了。
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又何尝不能尽快地提高?
美国的教育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如今,我国教育的转型已经艰难地开始了,反复读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体味为了中国教育转型的无数先驱者的艰难努力和已经看得到的很多成效,中国教育的前景应该是充满希望的,我期待着,更希望投身其中。
投身其中,我知道其中的差距,素质教育,新课程,我完全是一位只知其名而未深入其实质中的“无知者”,我是从应试教育下走出来的老师,“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中国应该有怎样的新教育?全国1300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3亿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法,6亿以上的家长需要改变帮助孩子的学习的做法。
”我是需要改变教育方式的1300万教师中的普普通通中的一员,面对“无知”,我只有永远不停下学习的脚步,学习、思考、实践、反思,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常德市三中胡进清
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