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

合集下载

大众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大众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英教 育 ” 。
关键词 : 精英教 育 实验班 拔 尖人 才 中 图分类号 : 49 G6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6 3 9 9 ( 0 o l () 0 —0 1 7 - 7 5 2 1 ) 1a一0 01 1
使 方法 , 是在入学时公开招收( 一 招生 简章 明 角 和 社 会 实践 以 及 对 外 交 流 , 学 生 多 接 多接 触 社 会 , 发 学 生 的 潜 质 , 开 培 确 招 收 实 验 班 ) 根 据 学 生 的 志 愿 和 高 考 成 触 实 际 , , 绩 择 优 录 取 。 类 实 验 班 一 般 有 明 确 的 学 养 学 生 的 综 合 能 力 。 这 在考试和作业 方面 , 取多样化形式 。 采 科 或 专 业 方 向 , 在 培 养 该 学 科 或 专 业 方 旨 二是 实施 大 类招 生 , 生 入 考试 依 不 同课 程 可 采取 闭 卷 考 试 , 立 完 学 独 高 全 民 素 质 起 到 了积 极 作 用 。 而 高 等 教 向 的拔 尖 人 才 。 然 经 口试 、 验 及 小 论 文 等 ; 程 作 实 课 育 的 作 用不 仅 于 此 , 担 负 着 培养 人 才 , 它 特 学 时不 分 专 业 , 一 年 或 两 年 的 基 础 教 育 成 的 项 目 、 再 一 别 是 高 精尖 人 才 的使 命 。 家 的振 兴 、 技 后 , 根 据 学 生 的 志 愿 和 学 习 能 力 以 及 学 业 要 给 学 生 充 分 的 思 考 空 间 , 方 面 使 所 国 科 另一 方 面 使 学 生 从 实 的 进 步 需 要 高 精 尖 人 才 , 人 才 的 培 养 就 习成 绩 选拔 实验 班 学 员 , 认 主 修 专 业 。 而 确 这 学 知 识 的 融 会 贯 通 ; l ” 2 2模 目前 多 数 例 中 发 现 问题 , 过 对 问题 的 分 析 研 究 提 通 是 靠 高 水 平 的 高 等 教 育来 完 成 。 此 , 精 就 是 所 谓 的 “ +3 或 “ + ” 式 ( 因 “ +2 。 利 英 教 育 能 由“ 众教 育 ” 代 , 国 的精 高 校 采 取 2 ) 这 类 实 验 班 使 学 生 经 过 一 出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案 , 用 试 验 或 实 践 加 以 不 大 取 中 验 证 。 强 学 生 动 脑 动 手 能 力 和 解 决 实 际 增 英 要 靠 中 国 自己造 就 , 能 完 全 依 赖于 “ 不 海 两 年 的 学 习 对 自己 以 及 学 科 专 业 更 加 了 归 人 才 。 学 森 大 师 生 前 曾提 出 质 疑 “ 钱 为 解 , 避免 了选 择 专 业 的 盲 目性 , 习 目的 更 问 题 的 能 力 。 学 学 什 么 中 国高 校 培 养 不 出 顶 尖 人 才 ? 这 个 问 加 明确 , 习 质 量 会 相 应 提 高 。 ” 自t 9 年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由 “ 英 教 育 ” 99 精 转 向“ 众 教 育 ” 各 高等 院校 连 年 扩 招 , 大 , 到 2 l 年 我 国 高等 教 育毛 入 学 率达 到 2 %。 O0 5 扩 大 高 等 教 育 受 益 面 对 普 及 大 众化 教 育 , 提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利弊
粗浅地以95年为界限(扩招),之前的大学走的是精英道路(百度词条: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之后走的是大众化道路(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与所有问题几乎相同的是,精英与大众化高等教育两者都有利弊。

前者所培养的精英意识首先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然后才是个性和气质休养。

精英首先需要“精神”,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精英要有“英雄”的风范,它要在创新与社会思想进步上有所作为,要引导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而不是附庸风雅,远离布满泥泞的底层生活。

(当然,在95之前的时代,因为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制,通过高考而鲤鱼跳龙门离开落后的乡村确实是农村孩子重要的选择,体现一种无奈的功利)。

精英教育不利的地方是无法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大量需要的普通应用型人才。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方面,出于个人发展的选择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认定基础为大学学历的现实,它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由于人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部分人的潜力发力点略微滞后,大众化高等教育使大学入学门槛降低之后,大大降低了错失人才的机率,家庭、社会在人才方面可以幸运地“捡漏”!正如上面所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可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所需的普通应用型人才需求问题。

不利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人才平均质量要低于精英化高等教育;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不尽理想;师资配套压力也带来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功利性学习目的显著。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论文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论文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研究摘要:文章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界掀起的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高潮为背景,通过研究“精英主义教育”和“大众主义教育”的社会背景,进而讨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当前教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最终探究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引出叶澜教授所提出的”新人形象”,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目的,最后将教育与被教育的视角提升到了终身教育的高度,以期通过教育真正实现人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教育的目的;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幸福生活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55-01研究教育的目的,一定要结合社会坏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在拥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出种种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制度,选拔出人才,所以几年的封建历史,在人们思想的残留中仍然是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残留是所谓的精英教育的原因,所谓的精英教育是指,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是培养和选拔精英人才;这种人才是对以学科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所有“高级”人才的总称。

旧社会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来选取“精英”维护封建统治。

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发展人和人的发展上。

要求学校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提升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中心转变、从关注少数尖子生发展向关注每个学生的主动发展等五个层面的巨大转变。

这里就说明了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教育者担任的教育任务,即我们当前的教育目的。

苏格拉底说:“人,要认识你自己。

”笔者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受教育者认知他自己,认识他的缺点和优点,认识到他的潜力。

古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教育者认识他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并去培养,从而实现被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大众主义教育指向于全体而非部分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对人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与规范的掌握或形成,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训练,强调学生整体或综合素养的形成,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迎接并适应未来生活的任何挑战。

大众看待精英教育案例(3篇)

大众看待精英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精英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大众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对精英教育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大众如何看待精英教育。

二、精英教育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精英教育,又称精英主义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高智商、高情商、高学历、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严格的教育管理,为少数优秀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

2. 特点(1)选拔性:精英教育具有明显的选拔性,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资源集中:精英教育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如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设施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教育模式多样化:精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旨在使学生全面发展。

(4)国际化:精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国际交流、海外留学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国际竞争力。

三、大众对精英教育的看法1. 肯定观点(1)提高教育质量:精英教育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促进教育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向精英教育集中,有利于缩小城乡、地区之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3)培养国际竞争力:精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2. 反对观点(1)加剧教育不公:精英教育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教育不公。

(2)培养畸形人才:过分强调选拔性,可能导致教育过度竞争,使学生压力增大,培养出畸形人才。

(3)忽视普通教育:精英教育过分关注尖子生,可能导致普通教育被忽视,影响整体教育质量。

四、精英教育案例解析1. 案例一:某名牌大学实行精英教育该大学通过严格的入学选拔,选拔出具有优秀成绩、综合素质的学生,实施精英教育。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校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该校也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压力过大等问题。

1999: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

1999: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

1999: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夏 风1999年的高校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

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

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中国教育新的一页被打开了。

一封改变学子命运的信回望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大学生,不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论家庭是否生活困难,每个人从学费、生活费到杂费全额免费。

但直到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5%左右,这种规模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速度是不相适应的。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扩招前中国18-22岁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为4%,而当时人均GDP 不到中国一半的印度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为8%。

当时人均GDP 和中国不相上下的菲律宾,这个数字是20%,人均GDP 略高于中国的泰国,这个数字是31%—37%左右。

中国5%左右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低▲汤敏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猛挤高考独木桥;竞争激烈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人们从批评片面追求升学率到抨击应试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扩招被看成一剂良方。

大学扩招,即“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界的普遍共识。

1998年11月,身为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

他陈述了5个理由支持大学扩招: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组织与传授知识,培养人类的智力、品德和行为能力。

在教育中,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定义、特点、优劣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 大众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教育是一种广泛向社会普遍提供的教育方式,旨在普及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让普通百姓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范围广泛、学习内容广泛、教育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包括:1. 覆盖面广: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面广泛的教育方式,能够将教育资源普遍地分配到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中,让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受益。

2. 学习内容全面:大众教育一般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3. 教育方式多样:大众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包括传统面授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多项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精英教育的定义与特点精英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和选拔国家和社会精英人才,其重点是对少数人进行深度的教育培养。

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1. 针对性强:精英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都非常专业化,主要面向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或具有天赋的学生。

通过深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国家精英人才的目的。

2. 资源优质:精英教育主要面向拥有高水平教学设施和优质师资力量的名校,因此其教学资源非常优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

3. 少数人选才:精英教育一般在选拔学生时采用“精英选才”的方式,只选拔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培养,因此这种教育方式的学生数量较少。

三.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比较虽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但两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具体来说:1. 优点比较大众教育:(1)能够实现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覆盖;(2)有利于提高国家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社会公平;(3)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改革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是吉林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措施。

改变精荚教育模式、大一统的管理格局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自主办学、公平竞争的格局,以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策这就为我省高等教育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目标服务并实现高等教育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认真研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找准我省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理清发展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已成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

一、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翻了一番,而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指标从3%跃升到10%,增长了2倍。

发达国家则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初级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的快速转变,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在较高水平的互动,高等教育毛入学串超过了80%。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超常规发展:1980~2000年,全国研究生在校规模从2.2万人发展到30.1万人,增长了12.7倍;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从86.2万人增加到411.8万人;专科生规模增加了近2倍。

高等学校正规学历教育的总规模从166.3万人增至939.9万人,净增773.6万人,其中70%以上(550多万)的增长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的。

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达到1100万人,毛入学率为11%,预计2005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长到1 600万~1700万人,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

吉林省高校2000年招生66 965人,毛入学率达15.2%;2001年,招生将达76 000余人,毛入学率达16.2%,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初始阶段。

吉林省“十五”规划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升级作为重要内容。

精英还是大众

精英还是大众

精英还是大众重点大学一直以来是我国培养精英人才的阵地。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多数重点大学也承担起大众高等教育任务,规模变得相当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重点大学应该立足现实,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追求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协调发展,而不要在二者之间陷入两难境地。

[标签]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定位到1981年底,全国有97所高校被确定为重点高校,占当时全国高校总数(704所)的13.6%。

另一类是指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大学,主要是指经国家计委批复立项、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校,这类高校原有99所,但是由于后有8所被调整和合并,现在实际上为91所,其中71所是教育部直属高校。

这两种意义上的重点大学绝大部分是重合的。

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差异不只是体现在称谓上,更是体现在实力和声誉上。

在2000年,部属71所高校培养的博士占到全国博士总数的73.59%。

重点大学可以看作我国在精英教育阶段的精英型大学。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视角来看,虽然重点大学建设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并无密切关联,但重点大学建设实施过程本身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过程。

高等教育大众化,尤其是1999年高等教育的大“扩招”,对于重点大学的办学定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全民扩招”的策略和“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重点大学也参与“扩招”任务,71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师生比1997年为11:1,到2001年已经达到18:1(其中20:1以上的20所,25:1以上的6所,还有30:1以上的)。

此外,重点大学还有大量的成人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和独立学院的学生。

我国重点大学扩招也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于重点大学承担大众化任务,很多人对此持反对意见。

杨德广教授认为,重点大学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众高等教育是在做“捡芝麻、丢西瓜”的事,参与低层次的生源争夺是没出息的行为。

潘懋元先生认为精英教育机构(指部属重点大学)不应当承担大众化的任务,本科教育不应再承担“扩招”的任务,也不应再办成人教育等被认为是大众高等教育形式的机构。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转变过程中,一些地区、学校和家庭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无法实现公平分配。

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孩子的学习环境不良,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对策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条件,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

对策二: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将教育资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要发展普通教育,还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发展。

问题二: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在精英教育时期,教育内容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策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科技和信息时代,这种能力更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推行创新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对策二:拓宽教育内容的领域学校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拓宽教育内容的领域,将教育内容扩展到艺术、文化、体育、健康等领域,让学生全面发展。

问题三: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在精英教育时期,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让学生只关注分数,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对策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校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互评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评价和反馈,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对策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辨、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而不是只关注分数。

总之,在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要解决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以及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等问题,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和高质量。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优势比较: 精英教育: 1针对性较强,有利于英才施教,可以减少人次培养的盲目性。 2严密性强,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比较严格 3后劲足,发展潜力大,长期效应显著 大众教育: 1让多数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是教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进步 2具有群体效应 劣势比较: 精英教育: 1狭隘性和局限性(剥夺了大多数人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限制了 大多数人今后的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僵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程式化) 大众教育: 1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2容易导致教育的不正当竞争和恶性循环
精英教育塑造社会精英,大众教育培养普通社 会公民。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联系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发展到大众阶段是必然趋势
二者的相同点:
1.都是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2.追求教育公平,精英教育是“实质公平”,大众教育 是“形式公平”; 3互为前提师资,理念)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比较
1 界定 2 联系与比较 3 个人观点
界定
量的界定---马丁·特罗指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 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 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 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型(大众教育)。
质的界定---马丁·特罗提出,“精英高等教育主要 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 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 ,而在大众 化高等教育阶段,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精英,包 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重 点从塑造个性转向培养更为专门的技术精英。
我支持大众教育
1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是我国 发展大众教育的动力 2我国整体科技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 3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竞争,要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就是人才强国 4我国城乡教育、民族教育、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促进平衡,需要继续发展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的比较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其模式的多样性不断引发广泛讨论。

精英教育模式与大众教育模式在理念、实施方式及其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展现出显著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这两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精英教育模式历史悠久,通常与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及精细化管理相结合。

该模式强调的是对少数优秀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目的在于确保这些优秀个体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

精英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领导才能。

这种模式往往与高标准的教育要求及严格的选拔机制相伴随,通过严格的甄选程序,将最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思维碰撞与合作。

精英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上,通常采取小班化教学、个性化辅导等形式,以适应每位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

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能力开发的引导者。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而且能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独立找到解决方案。

同时,精英教育也常常与国际化教育接轨,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交流及学习机会,提高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

不过,精英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由于其主要关注少数优秀学生,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加大社会分层现象。

此外,过于强调整体素质的发展,有时也可能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在推行精英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培养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整体教育质量不会因关注某一群体而受到影响。

与之相对,大众教育模式旨在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力求让每个个体都能接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它强调的是普遍性与包容性,确保无论社会经济背景如何,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种模式通常依赖于公立学校系统,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大众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化特征,其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于基本人力资源的需求。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关乎着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成长。

在教育的领域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两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精英教育,顾名思义,是侧重于培养少数优秀、出类拔萃的人才。

这些人才通常在学术、商业、政治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

精英教育往往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课程设置。

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往往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

他们需要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可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精英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方面,由于资源的集中和倾斜,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或者自身天赋出众的学生能够享受到这种优质教育,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则难以企及。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另一方面,精英教育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个人成就,可能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忽视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与精英教育相对应的是大众教育。

大众教育的目标是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它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大众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语文、数学、科学等,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基本需求。

它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统一和标准化,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大众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摆脱文盲和无知的状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众教育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水平,减少了贫困和犯罪,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大众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与传统的精英教育或英才教育在概念上有一定的区别。

后者体现为一种量的教育,即只有极少数人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前者则体现的是一种质的教育,着重于优秀的教育,即是在大众化平台上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教育。

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以心智和人格为核心的高标准教育,它是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上的(这里所述的高深学问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同时还是一套方法体系以及在未知领域冒险、探索的过程),旨在让少数具有较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骨干和领导者,其中不乏领袖和大师级人物。

从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看,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理念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从时代的要求来看,精英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由于知识的信息化,网络社会的形成,各个学科之间迅速交叉融合渗透,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哪一个学科种类,而必须从多个学科入手,才能取得预期的研究效果。

不仅如此,由于各个学科的互相结合渗融,新兴学科也不断出现,研究的难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大。

仅以计算机技术为例,最早的计算机是为军事战争服务的,如今,它所服务的对象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在气象、地质、水利、建筑、运输、农业、印刷、编辑等领域都不难见到它的身影。

这些技术领域的互相结合,催生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难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北大教授王选发明的计算机激光照排汉字处理系统举世闻名,它将计算机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印刷领域。

但这是一个涉及面非常之广、难度非常之大的复杂系统工程。

它涉及数学、物理、中文、计算机、电子技术、新闻、印刷等多个学科,并经过研究人员花费了数年时间才得以成功。

要发展高新技术,必须要培养能从事高新技术的高精深的专门人才。

相比其他人才的培养,鉴于高新技术的特点,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

所以,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开展一定数量的精英教育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选择。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有一种平衡和协调的机制,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要重视大众教育,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大众教育应该注重提高人们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包括读写、计算、思维和沟通等方面。

同时应该注重人们
的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够继续学习和成长。

其次,要注重精英教育,发掘和培养具有领导才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精英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精英教
育学生应该接受高品质的教育,包括科学研究和国际化教育等方面。

最后,要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和政策,促进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协调和互补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的投资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支持学校和教育
机构开展高质量的教育工作,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教育的弊端

现代教育的弊端

现代教育的弊端
1、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对立。

2、家庭与学校的理想主义教育与社会的现实主义教育的尖锐对立。

3、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决人的信仰问题。

4、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性导致精神层面的缺失。

5、家庭教育的家长专政性质以及与此关联的家庭暴力等问题,教育科学无法直接在家庭中推进实施
6、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扼杀乃至自由权利(如恋爱)的剥夺,违背人性。

学习不能与劳动相结合,反而与考试相结合。

7、社会教育的大染缸性质,酿成重重社会问题。

不能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无缝连接。

8、教育产业化(私有化)对教师本身的剥夺和对教育平等的严重损害。

9、教师未能起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0、教育的社会功能未能与其他社会问题的解决相互关联,如老龄化问题等。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和⼤众教育教育本⾝,关乎每个⼈的发展和成长。

你拥有好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未来社会中收益和地位就不同。

那么如何定义精英教育,⼤众教育⼜是什么,有什么利弊呢?所谓的精英教育,其实出⾃于西⽅,那些⽣下来就已经拥有丰富,优良教育资源的⼈,从⼩学开始,享受的就是真正的精英教学,即严格,精深,针对性的优质教育。

所以,接受过精英教育的⼈,会更早接受痛苦的洗礼,严格形成⾃律的习惯,也更早明确⾃⼰想要什么,这⽅⾯,是⼤众教育⽆法⽐拟的。

精英教育的严苛,不亚于西点军校。

精英教育(meritocratic education),⾼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学率在15%以上⾄45%以下者称为⼤众化教育。

精英教育的优势当然是不可否认的。

你⾄少在某些⽅式上学会思考,还可以建⽴⼀些⽇后开创事业所需要的⼈际关系,获得让世⼈羡慕的富裕⽣活或其他报答。

精英已经成为社会的⼀种稀缺资源,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点的词汇之⼀。

从⼀些⼤学把⾼尔夫球列为学⽣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把⾃⼰的孩⼦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不在勾勒着⼈们想象中的精英⽣活。

精英教育不等同于物质需求,不同于特权意识。

精英教育的模式美国式:即将选择过程尽可能地推迟,所有⼈都可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产⽣少数精英,谓之“竞争流动模式”;英国式: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为参照,即在⽂法学校实施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的精英教育,称为“庇护流动模式”。

⽽75%以上机会可以获得的教育,只能说是⼤众教育。

这种教育本⾝,推崇⾃由,没有严苛的要求或者明确的⽬标,为的是培养解决个⼈就业,社会部分需求的⼈才,⽽不是培养有担当,更具创造⼒和主⼈翁意识的⼈。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两个发展阶段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价值取向、学生观等方面都应有较大的区别, 充分认识两个阶段的差异是做好机制转变的前提和保证。

精英教育的人才观比较重视研究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 培养出的少数精英成为部分行业中的技术骨干, 专业覆盖面窄, 不易适应职业的转变,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专业对口” 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初期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 精英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可以在固定的岗位上“从一而终”, 从而为培养大批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社会职业类型也会成倍的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职业只有700 多种, 现在已有近2000 种, 而日本有4000 多种, 德国有近6000 种, 所以, 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要从单一化转化为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 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大众化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发挥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教学合作与互补, 是解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与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的主要途径。

精英教育的教学观和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观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 精英教育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掌握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大众化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整个校园的教育气氛和整体教育培养功能。

精英教育阶段强调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生产性、工具性,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员和经济专家, 传授知识、技术和培养能力, 学校是生产专一性很强的“产品“的生产机器。

大众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转变,重视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 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创造性能力的养成教育, 人文和道德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重点之一; 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高级劳动者和技术实践者, 研究生教育成为专业性强、层次高、注重知识深度与技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大众教育体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彰显一个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是必然要得到重视的。

然而精英教育的优势也是不可否认的。

精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点的词汇之一。

从一些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无一不在勾勒着人们想象中的精英生活。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我认为,我们没有必然非要分出个孰重孰轻,而是应该像邓小平抓发展一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一、步步稳扎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的概念主要源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缺一不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谈教育改革近日,就目前社会上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难、高中文理分科和大学教育等热点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

记者:现在很多人在总结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认为,主要在于高校的年年扩招。

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吴德星:这种观点我不同意。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你想想,全国有13亿人口,可全国的高校入学比例,把职大、成人、电大等教育都加进来,也就是30%,如果单算普通大学,那就连这个比例也达不到了。

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就业困难,一部分是因为金融危机冲击,企业岗位容纳减少了,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就业择向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对岗位的期望值很高,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个对未来发展有利的位置。

这不仅是学生的问题,更是由国家发展不均衡造成的。

大的环境没构筑好,学生在自由选择职业方面余地小,我认为这是核心问题,而且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实际上,我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才是真正最缺乏人才的地方,但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又都是贫穷落后的,所以导致没有人愿意去。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我国逐步地解决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问题。

记者:最近,国家在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时,很多专家参与了讨论,其中就有人提出不要再进行文理分科,如何看待文理分科的问题?吴德星: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分不分科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考试制度。

如果现在是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就不应该再分科,这是教育规律。

但从现实角度讲,改革会给大家带来不小的麻烦。

因为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按照这个基本定向走了,突然间要改革,有点措手不及,这可能就是出现50%的网友反对分科的原因。

核心问题是要彻底改革考试制度。

现在我们还用过去的办法衡量一个学生,一切都以分数为导向,这就导致素质教育费尽力气还是搞不上去。

记者:据了解,你一直坚持把精英教育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是这样吗?吴德星:是的。

实施精英教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

这首先需要我们避免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就是把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等同起来。

事实上,新形势下的精英教育绝不是传统的“贵族教育”,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精英。

精英教育强调的是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科专业、一流的科技创新、一流的支撑条件和一流的管理,让全体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中得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全面教育、能力培养和个性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潜质。

精英人才是我国宏大人才队伍中的核心人才、骨干人才,是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才。

其基本特征是:更善于追求深入的开放式思维,对于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兴趣;勇于面对风险和挑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追求;知识、理论和实践基础扎实,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具有运用知识与技能,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可以看出,精英教育实质上就是通过高质量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未来成为学术精英、管理精英和科技精英的潜质和基础。

这也为学校的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那么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吴德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大众化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应立足精英教育。

两者都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

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要求学校在国家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总体形势下,更加重视精英教育。

记者:现在许多高校都一窝蜂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吴德星:当前,高校发展中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学校的定位问题。

中外高等教育历史和实践证明,真正办好一所大学,就必须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模式与路径不可能是唯一的,而应是多样的。

大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特质和独特风格。

简言之,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在大学发展中,大学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效益。

大学特色来源于大学的本质与规律。

只有遵循大学的本质与大学的发展规律,大学才能办出特色。

大学特色不会自然形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大学要形成特色就必须在正确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懈追求、长期积累,经历一个从探索到实践、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完善的过程。

同时,特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3月5日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王树国和东北大学校长、全国人大代表赫冀成做客本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联合举办的在线访谈,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的质量问题。

不能用精英教育来衡量大众教育的问题近几年来,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看法: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下滑。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高校大扩招,录取分数线降低了,质量自然就下滑了。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代表说。

他举了一个反证:如果仅用录取分数线来作为衡量的一个标志之一,有些发达国家宽进严出就不能理解了。

因为学生在入学时不需要分数,质量好坏的关键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

“之所以形成这种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和民族从精英型高等教育转变成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人们可能还会用精英型概念来理解大众化的问题。

”他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代表与赫冀成代表的看法相同。

在他看来,社会之所以感觉高校质量下滑,一是前一段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学校由于扩招或者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摆在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学生家长面前,他们感受到现行教育与原来的精英教育完全不一样。

因为以前学校数量有限,而且办学规范。

现在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大学,这些大学在办学的过程当中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还是基础设施、教学规律的掌握方面,与原来的老牌大学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还是拿原来的清华、北大、东北大学、哈工大这些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校,而这些学校由于基础所限或者是发展的能力所限,没有达到这样的标准。

给社会直接的反映是现在的教学质量不如从前了。

”王树国代表说。

扩招过程正处于师资力量新旧更替阶段,也是社会形成高校质量下滑印象的一个原因。

当时,有些年轻教师刚走上讲台,而现在,师资队伍已经逐渐走向稳定。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

王树国代表说,前一阶段我们走过一些弯路,在培养层次上没有清晰的划分,老百姓把所有的层次当成高层次来统一对待,高等教育培养的模式和老百姓的期望值有一个比较大的差距,老百姓自然就会感觉到反差比较大。

对于社会的误解,两位校长的态度都很明确: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向社会、老百姓、学生阐述这样的问题。

但是高等教育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有老师上课、有学生学就可以了。

高等教育很复杂,千头万绪,社会了解的并不多。

我们每个方面都和国外的一流大学有差距,都需要继续去努力。

包括“211”工程在内的100多所学校可以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这批学校质量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

高校和政府都要耐得住寂寞日本一所很有名的大学校长到东北大学开国际会议,一定要参观东大的学校食堂。

看完以后这位日本校长非常惊奇:一顿午餐,各种食物加起来100多种花色。

食堂一日三餐,每天有两万多学生同时就餐。

“这种事情在我们那儿是不可思议的。

”这位校长特别感慨。

对中国高校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与国外大学相比,中国高水平的高校承担的任务要繁重得多。

比如说科学研究,国外名牌大学主要做基础研究,他们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手段就是前沿性的论文。

中国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承担了科技创新的上中下游:基础研究做不好不行,技术开发做不好,转移不到生产力不行,另外还要求最好还能培育出高科技产业。

这还不包括诸如医疗、招商、就业等问题。

王树国代表认为,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不是盈利性事业,它所要做的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人才,一些高水平的学校还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一个纯粹的公益性事业,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

育人是一个长周期的活动:以学生为例,从四年本科、两年硕士到三年博士,加起来就是9年。

毕业后走向社会,还不知道这个学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还需要社会的磨炼。

对于这样一个长周期的活动,王树国代表最担心的就是短期行为。

比如说,今年一个项目立下去两三年就要出大成果,或者今年给你钱,明年要出高水平的论文。

老师们已经非常可怜了:兢兢业业工作,承担很大工作量,同时又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比如他们的科研经费得不到稳定的保证,他们在整个育人环节当中没有相应的待遇等等。

“在这样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情况下你给老师提出了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要求他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沉下心做研究,实际上我们有时做校长真的觉得挺为难。

看到老师那么辛苦,我们其实心里也挺心酸的。

”他说。

在相对浮躁的社会风气中,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作为。

在前几天刚刚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个团队就因为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拿下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赫冀成代表希望社会给高校两个好环境。

第一是政策环境。

高校就是高校,高校有它自身的规律和使命,不能什么事都能干。

他希望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时候,政府各个部门的政策是能够遵循教育规律。

政府各个部门不能光考虑自己这个行业、这个部门对高校有什么需求就出一条政策。

这样的政策多了,弄得学校无所适从。

第二是舆论环境。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不是象牙塔封闭在那里。

中国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在大学里都会有反应。

赫冀成代表说,大学如果出事,我们一定要有责任感去解决它,但是千万不要太关注大学,社会上最好对大学多些理解和支持。

“我们的政府能不能耐得住寂寞,真正为了国家的未来,从今天开始,不为了三五年业绩的表达,纯粹是为了民族的未来,舍得下工夫给教育一个稳定的环境。

”王树国代表建议。

大学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这几年很多学校的硬件建设,比如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与过去相比,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学校的硬件建设发展起来了,要提高质量就必须加强内涵建设。

”王树国代表说。

在他看来,中国的高校与外国名校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在内涵建设。

这个内涵包括培养人才的基本环境和整个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也包括整个育人的过程当中,那些比较完整的或者有比较符合育人客观规律的细节上。

比如说学校的氛围,每一个老师的言谈举止,甚至包括食堂员工对学生的态度,宿舍员工对学生的态度,可能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和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