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
《西地平线上》教案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个性化教学
4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
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
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
展需求。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2
查找相关资料,拓宽知识
面,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
课堂互动
3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游戏等方式,增强课堂 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 与度。
Part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深入
问题探究
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如“作者如何描绘西地平线上的景色?”“这种描绘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比阅读
引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西部文学作品,让学生对比阅读,培养他们的文学 鉴赏能力。
小结
内容回顾
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和主题,帮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情感升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让 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和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西地平线上教 案
汇报人: 2024-01-01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01
掌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 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02
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 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讲解与例题第四专题西地平线上1
西地平线上问题导学1.本文写景十分成功,三次落日虽各有不同却都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请结合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对三次落日进行集中描写的。
2.作者三次看落日,在后两次的记叙中联想到罗曼·罗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3.西部带给人们的,不只是辉煌壮丽、令人震撼的落日,更重要的是它那种历史的厚重感。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自主探究1.作者在描写第二次落日时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死亡为什么让人如此感动?2.落日在人们的心中多具有惨淡的色彩,本文中的落日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本文所描写的三次落日?文法导析1.优美的画面描写。
本文描写了三次落日,三幅不同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是从西部拍摄的三张摄影作品。
第一幅画面是那样“柔和、美丽、安谧”,“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不愿离去”,把落日离去时的依依不舍充分展现出来,落日被人性化了。
第二幅画面“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像一位英雄退出历史的舞台,崇高感人。
第三幅画面中的落日是惊世骇俗的,就像曾经的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在历史上创造的不朽的功绩一样。
三次落日情景画面感极强,同时作者把历史与现实融汇在一起,把感情与景色交融在一起,铸就了这样雄伟的风景。
2.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行文脉络清晰。
文章在第一段总述之后,写三次落日,分三个层次,每两个层次间都有提示句。
在第一次落日与第二次落日之间有“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一句;写第三次落日时,有“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一句。
全篇结尾有“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的句子进行总结,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3.多样的语言风格。
《西地平线上》
感受美
• 随着观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西地平线上的 落日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不同背景下的落日各有 什么特征?它们给了作者哪些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落日 第二次落日 第三次落日
• • • • •
落日背景: 落日特征: 作者所想: 作者感受:
• 感受美
第一次看落日 • 落日背景:(定西高原)群山之巅
•
• 落日特征: 大 柔和、美丽、安谧 慈爱 贪恋 • 作者所想: 左宗棠
• 写一景,多角度:
• 客观写实: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态、静态 • 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 不同情境(不同时间、不同空间) • 不同方位(远近高低)、景物的不同特点 • 不同观察者所见 • 主观感受:作者不同感受、不同观察者所感 • 虚写(联想、想象)不同人(事) •
• 表达美
欣赏美:第三次落日
鲍尔吉·原野《伸手可得的苍茫》:太阳的每一次落山,云霞都以无比
繁复的礼节挽送,场面铺排,如在沧海之上。在山顶观霞,胸次渐 开,在伸手可得的苍茫中,一切都是你的,乃至点滴。此时才知, 最妙的景色在天上,天下并无可看之物。
感谢落日,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
欣赏美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 三次落日的写作顺序
西地平线上
赣榆高级中学
仲玉梅
名句填空
•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 (李商隐《乐游原》) •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 • (李商隐《晚晴》)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 (王维《使至塞上》) •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 • (李白《送友人》)
文眼?
“雄伟的风景” “世间有大美”
• 写一景,多角度(构思练习)
• 要求:借鉴本文写景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写 出某种景物的多样美,注意融进主观感受。
《西地平线上》语篇整体赏析
《西地平线上》语篇整体赏析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是2022年的中国散文的重要收获之一。
2022年的散文创作,大散文引人注目,出现了李存葆的《东方之神》、卞毓方的《独秀的另类“文存”》、贾平凹的《通渭人家》、史铁生的《想念地坛》、余秋雨的《苍老的河湾》等散文名篇,使人们有了硕果累累的感觉。
而相对这些“大散文”的,是一些作家精美的散文随笔,是散文界另一处风景。
多少年前,史铁生的一篇《我与地坛》成为散文界的经典之作,2022年作者又写出了《想念地坛》,“与”与“想念”是不同的概念了,“与”是融合,“想念”是回望。
地坛那原本的与世隔离的安静与荒旷,已经越来越远去了,它如今只成为了作者心神中的一块圣地和净土。
文章自然沉静,透出些许超然中的失落。
高建群的这篇《西地平线上》记述了三次观赏落日的经历,并且对三次落日的景象作了“令人震撼”的描写,充满了苍凉豪放之气。
文章一开头,作者先交待了自己“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目的是为了去欣赏“世间的大美”,而这些大美中,“最令我震撼”的是“落日”。
接着,作者描述了三次观赏落日的经历和感受:第一次,是“在甘肃的定西高原”“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像民间剪纸。
它大极了。
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
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
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
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
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苏教版《西地平线上》
雄的感情。
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 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 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 故?有什么用意?
这些在西部土地上演绎的历史, 体现出一种英雄主意精神。
赋予了落日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 韵味
1、这两处都是虚写,通过联 想,赋予落日一种英雄主义精 神,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丰富 了落日的内涵。
罗曼•罗兰 构思 约翰•克利斯朵夫形 象——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 动,也为发现约翰•克利斯朵夫与太阳的 共同点而激动。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位英雄式的 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 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阳 一样的性格和精神。约翰•克利斯 朵夫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 的大悲情怀。
作者用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
诳 语 kuáng 勒勒 lè 车 模( mó)糊 淖( nào ) 蓦( mò )地 胭脂( yān zhi )
垭 yā 口 攫 jué 来
雾霭( ăi ) 混沌 hùn dùn 酝酿 yùn niàng
❖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次落日景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世间的“大美”,“最令 我震撼的”“雄伟的风景”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亡不可怕,只要自己 曾经热烈地生活过。就 像落日,消失不可避免, 只要曾经辉煌过······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 般静美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
落日的 力量
感受:
烤红了、烧红了 惊骇
卑微 平庸 感谢
思考:课文最后一小节与第一小节有 什么联系?
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日落前
地停驻在天空 、 混沌、灰蒙蒙
感受: 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最辉煌的 罗布泊落日
《西地平线上》讲读(本站论坛帖)
《西地平线上》讲读(本站论坛帖)wanbaoyu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
《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标志文脉的语句是: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由此给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西地平线上
灰白色 罗布 边缘也 不清晰
表现了壮烈奔放 比喻 拟人 之美,是一种自 正面描写 然界中生命力的 涌动 比喻 正面 描写
淖尔 荒原
血红、 胭脂 色
罗 曼 . 罗 兰
侧面烘托
是死亡前的 精神写照, 庄严,肃穆, 神圣,是一 种悲剧美
匈奴民 阿勒 灿烂、 族 泰草 原 热烈、 成吉思 夸张 汗
拟人
侧面描写
带有一种历史· 罗兰、
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联想与文
章有什么联系?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
罗曼· 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 感。作者是因为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 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 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 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 吉思汗,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 经的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 卑微与平庸。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 者的内心世界。
作业:
• 课后请诵读本文,完成《全线突破》中相 应的练习。
• 课后请阅读读本中104-108页的《豁蒙楼的 暮色》,请在书上记录读后感。
• 课后请预习《 江南的冬景》。
一花一石如有意
不语不笑自留人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高 建 群
西 地 平 线 上
作者简介:
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 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 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
• 高建群,当代著名西部小说家,其
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
《遥远的白房子》,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 《刺客行》等18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 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 《 西地平线上》以及 《成吉思汗的上帝之鞭》等重要作品。一位被公认的中 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当 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 一个很大的谜,很大的未知数”。
西地平线上
再见
——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克 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也为发现约翰 克 因为焦躁不安半年一朝得到而激动 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克利斯多夫是一位 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 利斯多夫与太阳的共同点而激动。约翰 克利斯多夫是一位英雄式 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 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洲,经历了多重灾难,有着太 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 约翰•克利斯多夫弥留之际这样说: 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 约翰 克利斯多夫弥留之际这样说:“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 克利斯多夫弥留之际这样说 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 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 为新的战斗而再生! 他产生于日出, 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他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 他产生于日出 情怀。 情怀。
地点 景物 特征
定西 高原 柔和 美丽 安谧 灰 白 血红、 血红、 胭脂色
联想
审美感受
大美体现
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 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 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 力的涌动
惊呆 恍若梦境 罗 曼 · 罗 兰 遗忘了 太阳 像在画中 死亡 庄严 尊严 神圣 悲剧感
罗布 淖尔 荒原
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 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 肃穆,神圣, 严,肃穆,神圣,是一种 悲剧美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西地平线上》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西地平线上》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西地平线上》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西地平线上》 西地平线上》
西 地 平 线 上
高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 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 长篇小说《 有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 散文集《 奴》,散文集《西地平线 其中《 上》。其中《最后一个匈 长生重要影响, 奴》长生重要影响,被称 为“陕北史诗” 。另外 陕北史诗” 雕像》 《雕像》亦是一部重要著 批评家认为, 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 的创作, 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 史诗风格, 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 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 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
《西地平线上》的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地平线上》,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4. 通过对小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西地平线上》的背景介绍: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
2. 小说情节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特点等。
4. 小说主题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5. 写作技巧分析:叙事手法、描写手法、对话手法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西地平线上》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及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主题、写作技巧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小说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课时分配: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西地平线上》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大致情节。
3. 教师讲解:讲解小说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分享自己的看法。
七、人物形象分析课时分配:第二课时1. 任务布置:让学生预习小说,关注人物形象。
2.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讲解人物性格特点。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4. 学生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分析的人物形象,互相交流。
八、小说主题探讨课时分配:第三课时1. 任务布置:让学生预习小说,关注小说主题。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
高一语文《西地平线上》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一语文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1. 《西地平线上》的基本情节和主题1.1 文学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所处的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1.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1.3 主题剖析让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西方文化和思想2.1 西方文化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 西方思想的介绍通过介绍西方思想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
3. 语言表达能力3.1 文学写作技巧的讲解通过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如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等,让学生掌握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3.2 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文学背景介绍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知识,如文学时代、小说类型和文学流派等,让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所准备。
2. 文本阅读让学生对小说进行仔细阅读,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3. 主题剖析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并谈谈自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4. 西方文化和思想通过讲解西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如人权、民主、自由等,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本概念。
5. 语言表达能力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文章观点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写作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小说以及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程度,提供帮助和反馈。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文本探讨
第一次落日
背景 特征 感受
地点:定西高原
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不愿离去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背景 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 无人区、荒凉空旷、四周瘴气 雾霭弥漫 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边缘 特征 不太清晰、不死不活、血红、 停滞
第一次:左公柳
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曼·罗兰 落日更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英雄 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 造福后人相似
迁移运用 详细地描绘出十五的月亮从升起 到落下的全过程。
走入地狱、走入鬼域、震 撼 掉下眼泪、更庄严、神 圣和具有悲剧感
感受:
第三次落日
背景
地点:阿勒泰草原
辽远的西地平线、隐到云背后
特征
感受
灿烂、热烈、夸张地烤红 了、烧红了……
惊骇、卑微、平庸
火烧云
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许多联想,试 着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作背景的这棵西行路上的树,亦是一棵大 有讲究的树。它叫左公柳。一百多年前, 左宗棠率领他的三千湘军子弟兵,一边栽 树,一边望乡,一边抬着一口棺材前往新 疆。他去新疆走了八个月的时间,而在他 身后,从西安近郊的凤翔县东湖起,直抵 新疆的伊犁,路途上便留下了两 行树木。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 像》、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等5 部,散文《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 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 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 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 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 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 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 作者。
诳语( kuánɡ)
攫取( jué )
垭口( yā )
泥淖( nào )
安谧( mì )
瘴气( zhànɡ )
魁梧( kuí )
混沌( hùn )
雾霭( ǎi )
Hale Waihona Puke 落日火烧云罗曼· 罗兰,1866年生于克拉姆西,先后就
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在欧 洲优秀的思想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热爱人类、 热爱自由的人道主义思想。1912年完成其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约翰· 克利斯朵夫》,斐声文坛,获1915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罗曼· 罗兰同名小说中的主人公名字。他是一 位英雄式的人物,音乐家、剧作家,名满欧 洲,经历了多重灾难。小说通过他的形象试 图表现:“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 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成 吉 思 汗 陵 墓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蒙古族。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1206年,进位蒙 古帝国大汗(皇帝),统一蒙古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地 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 国之一。
西地平线上
2
第二次写《泰坦 尼克号》音乐是为了 渲染日落时的悲壮气 氛,衬托作者看见落 日时的心灵感受。
第一次 写《泰坦尼克 号》音乐是为了渲 染罗布泊的荒凉死寂的气氛
• 悲剧的东西往往给人以美 感,最能打动人。爱情本 身是美的,再加上《泰坦 尼克号》是悲剧式的爱情, 自然荡气回肠,而电影中, 更让人推崇的是对生命的 伟大赞颂。而落日是死亡 前的精神写照,神圣庄严, 有一种悲剧美,从另一侧 面也表现了生命的伟大动 人之处。让作者感到,死 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 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如果说安西高原落日,作者 突出它的慈爱和人性,那么罗布 淖尔落日,作者则突出了它死亡读17~21 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第 三次落日的?
火烧云
火烧云
火烧云
火烧云
火烧云
火烧云
匆匆的背影,走向历史深处
作者描写阿勒泰草原落日描 写方法与前两次描写落日有什么 不同?
3、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提及匈奴和成 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这些是在西部土地 上演绎的历史,因为日 落一一再现出来,让我 们感受到了华夏民族在 繁衍生息过程中经历的 斗争。无论是个体还是 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精 神:不屈、执着地追求, 坚信生是永恒的,哪怕 都要去。这是一种英雄 精神。
作用:
一是定西高原落日 二是罗布淖尔落日
三是阿勒泰草原落日
结构
西 地 平 线 上
一、(1)总述三次落日印象极深 二、(2-22)分写三次落日 定西高原落日 罗布淖尔荒原落日 阿勒泰草原落日 三、(23)总写三次落日
看看作者是如何来三次不同的 落日的?请同学细读有关内容, 边看边思考:三次落日的共同特 征是什么?三次落日各自又有怎 样的不同特征?作者在写作手法 上又有什么不同?
西地平线上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感受: 1、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 和尊严的事情。 2、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圣 神和具有悲剧感。 艺术手法: 欲扬先抑,联想衬托
1、为什么作者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 出来的音乐?(写音乐,对于写落日有什么作用?) ——《泰坦尼克号》演绎的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 式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生命的伟大赞颂,令人感 伤又觉得非常悲壮。 第1次是为了渲染苍白悲凉的气氛,乐曲那种 低沉哀婉的格调正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相照应。 第2次主要渲染了落日即将逝去的悲壮。 ——死亡之美(充满庄严和尊严)
字音检查
诳语 kuáng 混沌 瘴气 dùn zhàng
勒(令) lâ
攫 模糊 模样 雾àng
shí
惊骇
炫目
hài
xuàn
(泥)淖 nào 罗布泊 停泊 pō bó
成吉思汗 hán
词语解释:
回光返照:
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 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 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
成 吉 思 汗
地点 景物 特征
定西 高原 柔和 美丽 安谧 灰 白 血红、 胭脂色
联想
审美感受
大美体现
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 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 力的涌动
惊呆 恍若梦境 罗 曼 · 罗 兰 遗忘了 太阳 像在画中 死亡 庄严 尊严 神圣 悲剧感
罗布 淖尔 荒原
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 严,肃穆,神圣,是一种 悲剧美
3、作者在写了第三次落日后,为什么要联想到 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匈奴民族曾经拥有的灿烂辉煌和成吉思汗 的英勇与火烧云的热烈、夸张相似,都给人一 种雄壮的、阔大的感觉,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 受中,落日的背影显得分外雄壮。 ——英雄的大美
八年级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知识点
八年级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壮美的落日景象,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高建群,他是一位当代重要的小说家。
其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厚重感。
2、写作背景作者通过对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同时也可能反映了他在特定时期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二、字词积累1、生字词诳(kuáng)语垭(yā)口攫(jué)来混沌(dùn)瘴(zhàng)气罗布淖(nào)尔物什(shí)蓦(mò)地2、词语解释诳语:骗人的话。
垭口:两山之间狭窄的地方。
攫来:抓取、拿过来。
混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原。
三、文章结构1、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总写了“我”在西地平线上看到落日的情况,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 2—18 段):具体描绘了在不同地点看到的落日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第 19—24 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2、段落分析第 1 段开篇点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落日的特殊情感,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 2—6 段描写了在甘肃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突出其“柔和、美丽、安谧”的特点。
第 7—18 段重点描绘了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展现了落日的雄伟、庄严、神秘等特点。
第 19—24 段总结前文,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西地平线上落日的赞美和思考。
四、主要内容1、定西高原上的落日作者在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没有火焰的灿烂,没有彩云的变幻,没有翻腾的烟尘,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水墨画”,给人一种柔和、美丽、安谧的感觉。
2、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一是先写了落日的“不死不活”,这看似平淡的描写实则为下文的壮丽做铺垫。
《西地平线上》
匈奴民族、成吉思汗 激情和雄心,力量和决心,这正 好和灿烂热烈,激情万丈,光芒 四射的火烧云有着相似点,英勇 的民族,英雄的人物,具有一种 壮美,给人一种力量。与太阳把 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 相似
迁移运用 详细地描绘出十五的月亮从升起 到落下的全过程。
文本探讨
第一次落日
背景 特征 感受
地点:定西高原
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惊呆、恍呢?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不愿离去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背景 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 无人区、荒凉空旷、四周瘴气 雾霭弥漫 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边缘 特征 不太清晰、不死不活、血红、 停滞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作者简介:高建群
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 《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 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 《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 中篇小说《雕像》、《大顺店》等,散文集 《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 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 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中国 西部》、《胡麻北风大漠传》等。 高建群自称“爱恨永远在西部”,作者对 西部是情有独钟,正因为他对西部的爱,他用 心去发现西部的美,才会有那么多描写西部的 优美文字流淌于他的笔端。
走入地狱、走入鬼域、震 撼 掉下眼泪、更庄严、神 圣和具有悲剧感
感受:
第三次落日
背景
地点:阿勒泰草原
辽远的西地平线、隐到云背后
特征
感受
灿烂、热烈、夸张地烤红 了、烧红了……
惊骇、卑微、平庸
三次落日的描写方法
高中语文 4.2《西地平线上》课文精解精品 苏教版
4.2《西地平线上》课文精解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
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a “惊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
(b 如何理解这句话?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c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段解:此为第一部分,总述作者对三次落日印象极深。
落日 最令我震撼 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
(d “盘旋”一词能否换成“驱驰”?)天已经有些暗淡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
汽车转过一个垭口。
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e “突然”一词仅指环境突然开阔吗?)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f 这里作者用了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落日,有什么好处?)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g 为什么说这种美感“不真实”?)像民间剪纸。
它大极了。
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
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h 这一句又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落日什么样的特点?) 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
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机位,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i 这里写我们“惊呆”了的神情架起相机“直拍”的动作,是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
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
(a 作者连用了几个动中亚细亚雄伟风景词写落日西沉,有什么效果呢?)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b“慈爱地注视着”等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
高一语文教案:《西地平线上》
高一语文教案:《西地平线上》教案题目:《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的背景和作者胡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命运抉择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介绍《西地平线上》的背景和作者胡适。
2. 阅读理解: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3. 课文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1. 整理课文《西地平线上》的背景知识和作者胡适的相关资料,准备教师导读内容。
2. 准备课件或教学素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导读课文背景知识1. 展示课件或教学素材,介绍《西地平线上》的背景: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本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西部小镇的故事。
2. 简要介绍作者胡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第三步:阅读理解1. 分段阅读课文,让学生先读一遍整篇文章,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大意。
2. 分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主要人物有哪些?b) 故事中有哪些冲突和转折点?导致这些冲突和转折点的原因是什么?c)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哪些细节和描写来展现主题?第四步:课文分析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a) 非线性叙事:在文章中使用了回忆和插叙的方式,营造出时间上的错综复杂和跨度较大的效果。
b) 描述细腻:作者对人物的描写细致入微,通过细节展示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c) 对话抒发情感: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和抒发。
2. 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a) 情感表达:课文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不甘。
通过村民的遭遇和对话,展现出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悲伤。
b) 人物形象塑造:文章通过对村民生活的描写,生动刻画了村民的困境和人性的善良。
第五步: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西地平线上》课文分析
那位多情的女子消失在水波盈盈处 , 刚才的绮丽 、 温
存、 柔美 、 多情似乎都恍若梦境 。我与这位 多情 女子
终 究各 据 天 涯 。
( )艺 术 手 法 赏析 二
这~部分 的文字风格就如 同中国文人所嗜好 的
满了生命 , 高建群作 为一位西部作家 , 他要用苍劲 的 文字让我们从西部的 自然中汲取生命的养分 。
思汗 ,突然领悟到 自己脚下普通平凡 的土地 曾经 的 惊世骇俗 , 作者在厚重的历史 面前 , 顿觉 自己的卑微 与平庸 。作者想告诉我们, 人与 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
连的 , 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 自然那里发掘力量 , 以 可 从 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
了解 作 者 的 内心 世界 。 他 的眼 里 , 部 的景 物 都 充 在 西
一
、
落 日是 多情的女子 , 学似 一把 折扇 文
( )点 睛 语 句 赏析 一
1 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 着人 间, .“ 好像 不愿
离去 , 者说 不 愿 离去 正 在 注视 它的我 们 。 这 样 的句 或 ”
子是在写辉煌 的落 日吗?好像不是 , 作者在这里模拟 了一场我与落 日的别离 ,落 日仿佛是柳永笔下那位 “ 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的多情女子 。作者 和落
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 高建群 对西地 平线 上的那块 土地情有独 钟 , 因
为那 片土地上充满了对生命 的考验。西部的落 日之 美之所 以被誉为世间之大美 ,因为它既是雄 伟的 自 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美 , 也是崇高 的英雄之美 , 更是 西部历史人 文之 美 。作者 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 到匈奴 民族 和成吉
《西地平线上》教学反思
西地平线上?教学反思
西地平线上?教学反思
文章尽管写了三次落日,但都是建立在西部辽阔的疆域和人文内涵之上,如果不能体会西部的雄伟和壮观,就理解不了落日的壮美。
文章的导入从解题入手,把题目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我'看'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从而引出“在哪里看〃,看了“什么样的落日〃,从而到达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最重要的是就是语言的鉴赏。
要求他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次落日,然后进行语言的探讨。
这样几乎把几个难懂的句子都找出来了。
如“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在他们自己的一些理解之后我补充讲解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描述爱情还不如说是表达对人类生命的关心和尊敬,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在死亡面前的沉着和尊严),把这点联合落日讲开,还是有效果的,把自己怎么理解文章的也让学生领会就够了。
我认为如果一堂课能让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让他们自己答复,便是成功的。
也即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自己说话。
尽管有很多做得不成熟,但正努力朝这方面努力,便也是一种进步吧。
希望每节课都能让他们有所收获,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能够留点烙印。
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更是自我提升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建群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对“大美”的理解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同学们先看两句诗:一句是李贺的诗,另一句是李白的词。
小红长白越女腮—李贺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李白我们说“越女”和“秦娥”的美称得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她们分别代表了怎样地域特色的美?第一句我简单翻译一下:小小的红花、长长的白花非常像美丽的越女的腮;第二句直译说秦娥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圆的时候,在秦楼梦断。
这两位女子截然不同,同学们谈谈你的理解:当我看到第一句诗的时候,我觉得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江南的女子就是“芙蓉如面柳如眉”。
她们既有“昙花笑春风”的妩媚亦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婉约;举手投足间都有一份柔美与温存,骨子里流动着“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多情血液;她们的事迹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而秦娥是西北的女子,在西北那块广阔的土地上,在充满崇高感与苦难的地域中,每一位西北女孩心中都有了一座起伏的山,一片激荡的海,一团热烈的火。
她们的美在于她们奋斗的果敢与坚韧还有毅力。
有一句话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情感的凝结。
这,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读。
在这越女身上,读到的是小桥流水;在越女的梦中,感到了长啸的西风和海漠边关的感受。
说到“西部”,它是大于一切的“形容词”,它不是形容词,但最大的形容词往往是名词。
比如才女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四月天”是个纯粹的名词,这个名词却大于世间所有的生机、蓬勃、向上、青春。
再比如台湾乡愁诗人于光中说“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大家感受一下:希腊是名词,却大于所有的形容词。
西部是名词,它囊括了世间的一种美。
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高建群一起,走进西部,去领略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壮美!作者介绍: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
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
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补充:《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如果说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还是《霜冷长河》是行走式的文化感悟,都是行走式的,瞬间的文化感悟。
那么在这里,我们无庸讳言这种感悟失之于肤浅,高建群每年都在走马西部,感悟西部。
他将这块土地,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挥写得血浓于水。
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
《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预习检查: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雄伟”;“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震撼”四、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一)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高原特征:“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一首最美的歌《吉祥三宝》那一家三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坐在勒勒车上。
勒勒车,是西部的象征。
“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背景: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感受:惊呆了恍若一场梦柔和、美丽、安谧联想:左宗棠出征的情形。
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写法:正面描写,静态描写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
拟人,将落日人格化(。
联系作者本人,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
)小结: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第二次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特点:像灰白的硬币、冷冷边缘不大清晰不死不活胭脂红背景:荒凉空旷雾霭弥漫感受:被震撼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联想: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
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写法:正面描写和反面描写结合,先抑后扬对比。
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渲染。
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
这时,作者落泪了,作者为什么要落泪呢?是太高兴了,终于看到落日拉,还是太难过了,咋还没到目的地呢?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作者落泪的?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
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像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出了强烈的对比。
作者的哭出于一种感动,感动于生命的可贵,感动于未来的希望。
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日落,联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对的。
可见,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睿智的人便能从自然界发掘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这当如何理解?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
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小结: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
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
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落日地点:阿勒泰草原特征:大片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上一片红光感受:惊世骇俗自己“多么卑微”“多么平庸”联想:匈奴民族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
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写法:侧面描写,虚写侧面烘托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
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小结: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
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
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
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六、全文小节: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
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
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七、活动设计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palign=right>王喜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