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国家卫计委2009-2017年1212个临床路径

国家卫计委2009-2017年1212个临床路径
1010个临床路径清单
(2016年12月)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备注
公示年份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备注
公示年份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2016
病种名称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 性早熟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低血糖症 儿童过敏性紫癜 毛细支气管炎 儿童支气管哮喘 儿童肾病综合征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儿童病毒性脑炎 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婴儿腹泻 急性支气管炎 直肠癌术前放疗 肺癌放疗 乳腺癌放疗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 小细胞肺癌化疗 肾癌内科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 食管癌化疗 结直肠癌术后化疗 乳腺癌辅助化疗 肝胆管细胞癌化疗 原发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胃癌术后辅助化疗 耐多药肺结核 初治菌阳肺结核 复治肺结核 初治菌阴肺结核 儿童肺结核 腹股沟斜疝 扳机指 包茎或包皮过长 化脓性阑尾炎 皮脂囊肿 脐茸 单侧隐睾(腹股沟型) 发育性髋脱位(2岁以上) 婴儿型先天性膈疝或膈膨升 先天性漏斗胸 先天性脐膨出 小儿隐匿性阴茎 小儿鞘膜积液 小儿腹股沟斜疝 肾母细胞瘤术后化疗 儿童颅骨凹陷性骨折 儿童房间膈缺损 儿童室间膈缺损 单侧隐睾(腹股沟型) 先天性脑积水 第 1 页,共 19 页

临床路径病种

临床路径病种
10。乳腺癌
11。结节性甲状腺肿
12.甲状腺良性肿瘤
13.急性乳腺炎
14。慢性胆囊炎
15。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炎
16.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
17。肛裂
18.脾破裂
19.结肠癌根治切除手术
20。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
21。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
2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23。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
24。胃癌根治手术
十、骨科26个临床路径病种
1。腰椎间盘突出症
2。颈椎病
3.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
4.股骨颈骨折
5。胫骨平台骨折
6。踝关节骨折
7。股骨干骨折
8.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9.锁骨骨折
10。肱骨干骨折
11.肱骨髁骨折
12.尺骨鹰嘴骨折
13。股骨髁骨折
14。髌骨骨折
15.尺桡骨干骨折
16.髌骨骨折
17。胫腓骨干骨折
18。股骨下端骨肉瘤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http:\tieba。\p\3790996341?pid=69028998961&see_lz=1 - 69028998961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9.支气管肺炎
十七、小儿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先天性巨结肠
2。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
3.尿道下裂
4.急性肠套叠
5。先天性肠旋转不良
6。甲状舌管囊肿或腮源性囊肿
7.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8.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9.发育性髋脱位(2岁以上)
10。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PPT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PPT
栓塞材料
根据动脉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如弹簧圈、胶状物质等。
闭塞程度
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术中监测与处理
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以及造影剂的反应等情况。
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血管 痉挛等,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 手术安全。
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长期随访研究
加强长期随访研究,评估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 情况。
多学科协作
加强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神经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提高整体 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 括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吸烟、酗酒等。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如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 力学改变、炎症反应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的典型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眼睑下垂、 视力障碍等。但不同部位的动脉瘤表现各异,需结合影像学 检查进行诊断。
人员配置
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进行手术,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04
介入治疗的过程
手术入路与血管造影
手术入路
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 手术入路,如股动脉入路、颈动脉入路 等。
VS
血管造影
通过导管向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以清晰显 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 血管的关系。
动脉瘤栓塞与闭塞
心理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过 程、风险和注意事项,减 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1、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

1、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

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内动脉瘤(ICD-I67.104)。

二诊断依据根据《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科学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结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症状与脑动脉瘤破裂或压迫周围神经有关,所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靠详细的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

一般性诊断1、临床特点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异常血管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凸起,其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血管痉挛和栓塞引起。

(1)出血症状: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烦躁不安,随后有短暂的或持续的意识丧失,清醒时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局灶症状:本症状与动脉瘤所处位置及大小有关,如后交通动脉瘤可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基底动脉分叉部、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端动脉瘤压迫引起Ⅲ、Ⅳ、Ⅵ麻痹及桥脑症状。

(3)缺血症状:SAH后血管痉挛产生缺血症状;巨大动脉瘤内血栓脱落引起缺血症状。

2、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小板、凝血功能等。

(2)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及CTA、MRI及MRA、DSA检查,可诊断是否有SAH,及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颈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帮助临床判断颅内动脉瘤及制订其手术方案。

(3)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后SAH的直接证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科学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结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是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其目的是控制血管痉挛和防止再出血。

知识科普:谈谈介入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知识科普:谈谈介入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

知识科普:谈谈介入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神经介入治疗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篇文章将给出有关的答案。

这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到,这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到,这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术方式。

沟通途径:透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报纸,短视频等新媒介,及有关文献杂志,对神经手术的运用有一定的认识。

创作与创作经验:本论文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让一般人明白,神经手术是一种怎样的医学技术。

因此,在临床上能更好地普及对神经介入治疗的认识。

预期效果:藉由这篇文章,可以使一般人对神经介入技术之临床运用有更多的认识。

为的就是让介入技术得到更好、更有效的推广和普及。

就当前而言,伴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步进步,以神经外科学为主体的亚专科,也是逐步被划分出来的。

它对临床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那么,这些技术在临床上有什么应用?首先,神经介入是一门以微机为核心,以 DSA为辅助手段,通过腔内导管操控技术,来实现对人类神经系统血管疾病的诊疗。

神经外介入的治疗范围包括:脑动脉瘤,脑动脉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静脉与椎动静脉瘤,以及脑栓塞和静脉窦血栓。

在颅内肿瘤手术中,在手术开始之前,应先将肿瘤的供体血管进行栓塞,以降低手术中的失血。

神经外科的介入治疗技术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血管内栓塞术,一种是血管内形成术,另一种是血管内药物灌注。

而介入神外科最大的优点就是它能够避免传统的外科手术所造成的损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更小的创伤,更简单的操作,更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更低的发生率,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介入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技术,更是将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了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疾病是中国人第一、二、三死亡的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中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神经介入临床路径

神经介入临床路径

神经介入临床路径一、神经介入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902);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6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辅助检查:(1)头颅CT:是证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2)CT或MR脑血管造影(CTA、MRA):多数情况下可以显示出血的部位、动脉瘤、AVM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供血情况。

(3)腰椎穿刺:SAH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但目前不应当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降低脑脊液压力有可能因增加跨血管壁压力而导致再出血,故建议仅用于CT不能证实而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应当使用较细的腰椎穿刺针,放出少量脑脊液(几毫升)即可。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4.预防脑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注射液。

5.防治癫痫。

6.根据国际常采用Hunt五级分类法:病情在三级以下,脑血管造影应及早进行;三级和三级以上病人可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7.根据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再具体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动脉瘤栓塞术或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目录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2脑出血临床路径7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124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185癫痫临床路径236重症肌无力临床路径287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33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439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路径51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5811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6612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7113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78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8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318病种)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318病种)

第 5 页,共 7 页
序 号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4.9 肥厚型心肌病 4.10 肺动脉高压 4.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4.12 主动脉夹层 4.13 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 4.14 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4.1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1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 5.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5.2.1 初治 APL 5.2.2 完全缓解的 APL (五) 5.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血液内科 5.4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5.5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6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5.7 血友病 A 5.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6.1 终末期肾脏病 6.2 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 6.3 急性肾损伤 6.4IgA 肾病行肾穿刺活检 (六) 6.5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 肾内科 6.6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 6.7 急性肾盂肾炎 6.8 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6.9 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6.10 慢性肾脏病贫血 7.1 1 型糖尿病 7.2 2 型糖尿病 7.3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7.4 库欣综合征 (七) 7.5 Graves 病 内分泌 7.6 垂体催乳素瘤 7.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7.8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7.9 尿崩症 7.10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 8.1 胃十二指肠溃疡 8.2 急性乳腺炎 8.3 直肠息肉 8.4 门静脉高压症 8.5 腹股沟疝 8.6 下肢静脉曲张 8.7 血栓性外痔 8.8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8.9 结节性甲状腺肿 8.10 乳腺癌 8.11 乳腺良性肿瘤 8.12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8.13 甲状腺良性肿瘤 8.14 甲状腺癌(2011 版) 8.15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 (八) 普通外科 第 2 页,共 7 页

1、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_1

1、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_1

---------------------------------------------------------------最新资料推荐------------------------------------------------------1、神经介入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内动脉瘤(ICD-I67.104)。

二诊断依据根据《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科学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结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症状与脑动脉瘤破裂或压迫周围神经有关,所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靠详细的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

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异常血管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凸起,其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血管痉挛和栓塞引起。

(1)出血症状: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烦躁不安,随后有短暂的或持续的意识丧失,清醒时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局灶症状:本症状与动脉瘤所处位置及大小有关,如后交通动脉瘤可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基底动脉分叉部、小脑上1 / 9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端动脉瘤压迫引起Ⅲ、Ⅳ、Ⅵ麻痹及桥脑症状。

(3)缺血症状:SAH 后血管痉挛产生缺血症状;巨大动脉瘤内血栓脱落引起缺血症状。

2、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小板、凝血功能等。

(2)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 CT 及 CTA、 MRI 及 MRA、 DSA 检查,可诊断是否有SAH,及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颈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帮助临床判断颅内动脉瘤及制订其手术方案。

(3)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后 SAH 的直接证据。

(2013)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3)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

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 2.5%〜3.0%[3]。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 ,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 ,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

因此,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瘤应积极干预已获得广泛认可。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开颅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法。

2002年发表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aneurysm trial ,ISAT)结果⑸发现,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相比能够降低残死率,改善临床预后,由此确立了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

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背景和证据: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

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

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优势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优势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优势孙建萍;吕斌;张荣举;刘新峰;曹向宇;王君;杜志华【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23(25)1【摘要】目的探析早期神经介入栓塞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6例)。

观察组于早期实施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对照组于非早期神经介入治疗(动脉瘤破裂24 h后),比较2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栓塞程度。

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95±1.15)dvs(6.42±0.89)d,(10.21±2.34)d vs(14.57±2.31)d,P=0.000];观察组完全栓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vs 68.75%,P=0.040);2组入院时及术后2周NIHSS评分、肺部感染、再破裂出血、下肢静脉血栓、脑水肿发生率、大部分栓塞、部分栓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其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总页数】4页(P53-56)【作者】孙建萍;吕斌;张荣举;刘新峰;曹向宇;王君;杜志华【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相关文献】1.急诊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2.超早期与早期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Hunt-Hess高分级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3.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体会4.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5.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整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整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ICD-10:I67.108 /Q28.3),病情处于非急性期。

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39.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破裂动脉瘤:①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

其中SAH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②脑血管痉挛症状:症状通常逐渐发生,表现为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③癫痫发作:可发生抽搐,多为癫痫大发作;④脑积水:动脉瘤出血后,可因凝血块阻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引起急性脑积水;或基底池粘连、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脑积水;(2)未破裂动脉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癫痫、TIA 发作等,也可无任何症状,经查体或其他原因偶然发现。

2.辅助检查:(1)头颅CT:是SAH首选诊断方法,通过CT扫描还可评定以下方面:①脑室大小:部分动脉瘤破裂患者立即发生脑积水;②血肿,有占位效应的脑内血肿或大量硬脑膜下血肿;③梗塞;④脑池和脑沟中出血量:血管痉挛的重要预后因素;⑤合并多发动脉瘤时,CT可以初步判断责任动脉瘤;⑥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头颅CT初步预测动脉瘤的位置:出血主要在侧裂及鞍上池,侧裂周围额颞叶伴有血肿者高度怀疑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CT脑血管造影(CTA):多数情况下可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多发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钙化情况,以及病变与骨性结构解剖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瘤临床路径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动脉瘤(ICD-I67.1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科学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结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症状与脑动脉瘤破裂或压迫周围神经有关,所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靠详细的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

一般性诊断
1、临床特点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异常血管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凸起,其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血管痉挛和栓塞引起。

(1)出血症状: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烦躁不安,随后有短暂的或持续的意识丧失,清醒时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局灶症状:本症状与动脉瘤所处位置及大小有关,如后交通动脉瘤可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基底动脉分叉部、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近端动脉瘤压迫引起Ⅲ、Ⅳ、Ⅵ麻痹及桥脑症状。

(3)缺血症状:SAH后血管痉挛产生缺血症状;巨大动脉瘤内血栓脱落引起缺血症状。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小板、凝血功能等。

(2)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及CTA、MRI及MRA、DSA检查,
可诊断是否有SAH,及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颈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帮助临床判断颅内动脉瘤及制订其手术方案。

(3)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后SAH的直接证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科学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结合《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是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其目的是控制血管痉挛和防止再出血。

(一)一般治疗:稳定生命体征,防止发热,纠正代谢紊乱、维持血糖,改善血液循环。

(二)抗脑水肿、降颅高压。

一般应用甘露醇注射液,必要时结合利尿剂或激素。

(三)控制性降压:是预防和减少再出血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不宜将血压降的过低,一般降10%~20%即可。

(四)尽可能寻找病因,并及早进行特异治疗。

(五)神经介入治疗
四、治疗目标:积极进行对症治疗,尽早治疗颅内动脉瘤,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 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颅内动脉瘤(ICD-I67.104)。

1.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
2.患者无手术禁忌症,或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选择用药:需要支架辅助治疗的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言语、肢体功能等有所改善;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行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可转神经内科或外院
继续治疗;
2、需外科手术进一步治疗者;
3、患者拒绝出院;
颅内动脉瘤常规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内动脉瘤(ICD-I67.1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