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解析

合集下载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64例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64例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64例并发症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正确地处理颅内动脉瘤极为重要。近年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技术已得到飞速发展,对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栓塞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20~75岁,平均49.8岁。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均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

1.2解剖位置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19例,颈内动脉分叉处8例,前交通动脉21例,大脑前动脉6例,大脑中动脉6例,椎-基底动脉系4例。

1.3动脉瘤瘤体判断标准以动脉瘤瘤体长度L为标准,小动脉瘤(L<5mm)19例,中等动脉瘤(5mm

1.4Hunt-Hess分级按照Hunt-Hess分级:术前Ⅰ~Ⅱ级39例,Ⅲ级23例,Ⅳ~Ⅴ级2例。

1.5临床症状[1]以入院时主要症状为分类依据,有出血症状(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意识障碍等)46例,局灶体征(颅神经功能缺损)10例,缺血症状(血管痉挛等)6例,癫痫2例。

1.6手术时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d内手术45例,3~14d手术6例,14d后手术13例。

1.7介入治疗方法经确诊颅内动脉瘤后,在气管插管全麻、全身肝素化下进行;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获得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测量瘤颈、瘤体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PPT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PPT

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长期随访研究
加强长期随访研究,评估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 情况。
多学科协作
加强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神经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提高整体 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05
介入治疗的术后护理
患者监护与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 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 呼吸等,以及时发现异常 情况。
意识状态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如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 情况应及时处理。
症状观察
留意患者有无头痛、呕吐、 偏瘫等颅内高压症状,以 及及时发现和处理。
药物治疗与康复指导
心理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过 程、风险和注意事项,减 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手术器械与药物准备
手术器械
准备介入手术所需的导管、导丝、栓 塞材料等,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急救药物
准备术中可能需要的急救药物,如麻 醉药、血管扩张剂、止血药等。
手术室与人员准备
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室的无菌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清洁工作。
1.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 和评估,确定治疗方案
和风险。
2. 手术准备
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 如备皮、禁食等。
3. 手术过程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注意事项
• 不要使球囊扩张持续5分钟以上 • 不要过度扩张球囊,以免造成载瘤动脉的损伤 • 球囊在使用过程中,导丝始终保留在球囊导管内 • 如果在X线透视下不能看到球囊充盈,应立即停止并撤出球囊检查
动脉瘤栓塞技术3
动脉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先释放 一个动脉支架覆盖动脉瘤的开口,然 后经动脉支架的网孔插入微导管至动 脉瘤腔,送入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
动脉瘤手术治疗时机
• Koos总结800例动脉瘤得出结论:有SAH的I-II级病人主张尽早手术;III-IV级病人在临 床情况稳定并有所好转,应即刻手术;V级的病人不建议行手术治疗。
动脉瘤手术治疗时机
• Suzuki等人主张对各级病人行“超早期”手术,即在动脉瘤破后48小时内进行手术。 • Suzuki认为在出血48小时内红细胞尚未溶解,氧合血红蛋白释放较少,引起血管痉挛的
• 颅内动脉瘤多见于50-69岁年龄组,约占总发生率的2/3。 •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中约1/3在就诊前死亡,约1/3死于医院,仅1/3经治疗存活,
流行病学特点
• 4/5位于Willis环前半部分,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 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术后用药
• 术后72 h 内给予低分子肝素(速碧林4100IU)皮下注射。 • 常规给予氯吡格雷75mg6周,阿司匹林300mg服用6个月后减为100mg,终生服用。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麻醉管理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麻醉管理PPT课件

2019/11/19
17
d.氧化亚氮及高浓度吸入性麻醉药因扩张脑 血管应避免使用;除氯胺酮外大部分静脉 麻醉药均抑制脑代谢。
围术期应防止低血压,因其会增加神经功 能损害风险。
2019/11/19
18
e.围术期需保证患者足够的肌肉松弛。使用 过弹簧圈栓塞过程中,确保患者无体动反 应,建议监测肌松程度。
处理:溶栓或取栓术;取出逃逸的弹簧圈; 尼莫地平全程足量使用。
2019/11/19
24
2019/11/19
25
2019/11/19
26
对于术前高血压,建议控制收缩压低于 160mmHg;推荐降压药包括尼卡地平、拉 贝洛尔或艾司洛尔,应避免使用硝普钠。
2019/11/19
6
b.对所有动脉瘤患者,推荐使用尼莫地平缓 解脑血管痉挛,可减少迟发性脑缺血及改 善神经功能。
罂粟碱虽能逆转血管痉挛但不能改变患者 预后。
2019/11/19
柔,警惕危险易破裂动脉瘤。 处理:立即中和肝素;控制血压,保持生命体
征平稳;迅速填塞,少用造影剂;甘露醇、速 尿等降颅压。术后复查CT决定是否手术清除血 肿。
2019/11/19
23
b. 脑缺血—脑梗死
血栓形成或原有血栓脱落、弹簧圈到位不 正确导致正常血管栓塞等。
预防:对所有动脉瘤患者,推荐使用尼莫 地平缓解脑血管痉挛。

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术后护理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栓塞介入术后护理ppt课件
• (2)前交通动脉瘤:常引起丘脑下部功能紊乱,尤见于 出血时,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 (3)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有时引起癫痫、轻偏瘫。 • (4)椎基底动脉瘤可出现肢体不对称的瘫痪,锥体束征
,甚至可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临床分级(Hunt及Hess分级)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五级 ,用以评估手术的危险性:
症状体征
• 1.出血症状: 表现起病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与精神失常。脑膜刺激征多见。亦可形成颅 内血肿,产生偏瘫及意识障碍。
• 2.非出血症状: • 由动脉瘤本身对邻近神经、血管的压迫而致,多与动
脉瘤的体积和部位有关。
• (1)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常引起患侧动脉神经麻痹,眼 睑下垂,瞳孔扩大,眼球外斜,甚至视力下降。
4、穿刺部位血肿。 – 穿刺点局部血肿易发生在术后6小时内,其原
因是,动脉硬化、血 管弹性差、术中抗 凝治疗或凝血障碍、 术后穿刺肢体活动 频繁等。术后观察 穿刺点局部有无渗 血,淤斑、血肿等情况。
出院指导
• 指导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良好 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预防感冒。
• 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 饮食要清淡,低脂低盐饮食,多食水果蔬菜,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 术后护理
主要内容
• 颅内动脉瘤概述 • 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 • 颅内动脉瘤的成因 • 颅内动脉瘤的症状体征 •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级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适应症 •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24T11:20:10.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龚辉缪玉兵王震

[导读]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瘤破裂出血和严重的脑血管痉挛是导致动脉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病死率甚至高达60%。

龚辉缪玉兵王震(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介入科江苏如东 226400)

【摘要】目的对应用介入栓塞治疗技术对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本组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治后肿瘤100% 栓塞19例 (63.3%),90%~99%栓塞10例 (33.3%),70%~ 89%栓塞1例(3.3%) 。痊愈23例,显效5例,一般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患者术后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致不全偏瘫外,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性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049-02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该病患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其破裂出血可导致高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新型微弹簧不断改进、瘤颈成型技术和支架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显著提高。自2007年4月~2013年8月,我院介入科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颅内血管性疾病介入治疗

颅内血管性疾病介入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
a.右侧颈内动脉侧位造影(DSA)动脉期,可见大脑前动脉参与供血的动静脉畸形血管团(↑); b.应用微导管超选择后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内注入液体栓塞剂(↑); c.栓塞后行右侧颈内动脉侧位造影(DSA),动脉期未见畸形血管团显影
颅内动静脉畸形
三、并发症及其防治
(二)禁忌证
➢ 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 ➢ 无法耐受介入手术或无法仰卧 ➢ 原发疾病未能给予纠正 ➢ 全身系统感染
颈动脉海绵窦瘘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
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
➢ 全脑血管数字减影是行介入治疗前的必要检查。目的是评价瘘口的大小及位置以及相关引流静脉。
治疗方式的选择
➢ 单个或多个球囊填塞:应用可脱球囊通过颈内动脉,在高流量的血流冲击下球囊到达海绵窦(静 脉端),在靠近瘘口的部位冲起球囊并解脱,从而将异常的静脉沟通闭塞。球囊闭塞瘘的优点是 治疗快捷,并可以保留颈内动脉的通常。缺点是球囊容易移位、脱漏和破裂造成瘘的复发,如果 球囊突入颈内动脉过多可能造成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海绵窦瘘
二、介入技术与操作方法
➢ 覆膜支架 对于年轻或者血管较直病人,可应用覆膜支架将瘘口封闭,从而治愈CCF并能保留颈内动脉通常。
如果向直径较小,较迂曲的颅内血管内置入支架,则需要制作精巧、顺应性和弹性较好的支架。 ➢ 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脑梗塞和高血压脑出血。除此之外,颅内动脉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使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明显上升。流行病学统计发现,颅内动脉瘤平均年龄50岁的人群中总发病率为3.2%,50%为男性,随着年龄上升,女性所占比例增加。对颅内动脉瘤采取何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材料学研究的不断进展,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手段。本文就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介绍其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材料发展。

动脉瘤介入材料的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材料的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可脱性球囊,80年代的钨丝弹簧圈,90年代的铂金弹簧圈到目前的液体栓塞材料等多个阶段。不断促进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复发等问题,一些新兴材料孕育而生,现作如下介绍:

1、弹簧圈技术

1.1水解脱弹簧圈:目前应用的水解脱弹簧圈主要有Microvention 公司的Microplex系列(MCS)、Hydrogel系列弹簧圈(HES)和Cordis公司的Trufill系列弹簧圈(Trufill DCS)的第二代产品Orbit弹簧圈。其成篮时有明显的向心性填塞特点,空隙位于瘤体中部,便于弹簧圈放置,易于达到致密填塞;比GDC更柔软,成型自然,对动脉瘤形态的顺应性更好,更有利于不规则、分叶状动脉瘤的填塞;同时其水压解脱方式更安全、可靠、迅速。

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 ppt课件

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 ppt课件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 率、呼吸、脉氧。
全身肝素化
• 为避免动脉穿刺置鞘处以及血管内的 导丝、导管形成血栓,除外活动性脑 出血急性造影等病因外,大部分DSA 中应该给予抗凝药物。通常选择应用 普通肝素。
• 成年患者可首先给予半量肝素化(3040U/kg)静脉推注,之后每隔h追加 肝素1000U。术中经导管持续灌注肝 素生理盐水(2-5U/ml)
正常椎动脉颅内段造影
注意事项
• 如动脉某一处造影剂充盈不佳,且除外骨 伪影,应考虑动脉偏心狭窄的可能,可加 斜位或头位造影证实。
• 超选入椎动脉造影前提:锁骨下动脉造影 排除椎动脉开口狭窄或闭塞。
正常左侧颈内动脉造影
异常左侧颈总动脉开口的超选
无名动脉与左侧颈总 动脉发自同一处,约
占1/4
Simmons II造影 导管
• (三)动脉夹层
• 发生于股动脉或髂动脉的夹层多由于穿刺针或 导管、导丝进入内膜下而未及时发现,因内膜 破口位于血管夹层的远心段,而血管夹层位于 近心段,为逆行夹层,不易继续扩大,一般数 小时或数天后可自行愈合。如血管夹层延伸过 深可能累及对侧大血管供血,应及时行局部血 管造影,必要时请外科协助处理。
者。 • 4.近期有心肌梗塞和严重心肌疾患、心力衰
竭及心律不齐者。 • 5.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未控制者。
使用材料
• 1.球囊。 • 2.可控微弹簧圈。 • 3.支架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四)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四)

动脉瘤介⼊栓塞术(四)

⾃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摘除术

平时⾈车劳顿赶到杭州,也不⼀定能挂上号,现在在家门⼝就能享受⼤咖级诊疗服务!

最近,肾病科接收了⼀位透析了6年的尿毒症患者詹某。他因左前臂⾃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形成1年多,疼痛不适困扰了他⼀个多⽉⼊住该科。浙江省⼈民医院派驻专家沈泉泉主任为病⼈检查后表⽰,患者动脉瘤体⼤(约6*7cm),需及时切除。顺利摘除困扰患者多时的动脉瘤。术中可见瘤体粘连明显、壁薄、瘤体内⾎栓形成明显,若不及时摘除,极易发⽣破裂及感染。

⾎管通路是维持性⾎液透析患者的⽣命线。⾃体动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发⽣率低、使⽤寿命长成为⾸选的⾎管通路。动脉瘤是⾃体动静脉内瘘使⽤中的并发症之⼀,按瘤壁结构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真性动脉瘤指内瘘吻合部的静脉侧或动脉化静脉在内瘘⼿术后数⽉或数年发⽣扩张,伴有搏动,瘤壁含⾎管壁全层;内瘘由于穿刺出⾎,在⾎管周围形成⾎肿,与内瘘⾎管相通,伴有搏动为假性动脉瘤,瘤壁是⾎肿机化后形成的纤维壁。动脉瘤有可能继发感染、瘤内⾎栓、压迫神经、破裂出⾎等,如不及时处理轻则导致内瘘功能丧失,重则威胁⽣命。

颅内巨⼤脑动脉瘤市⼆院介⼊治疗解忧愁

近⽇,介⼊⾎管外科运⽤脑动脉瘤栓塞术,成功治愈⼀名巨⼤脑动脉瘤患者,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为⾼龄⼥性,因头晕头痛⼊院,通过脑⾎管造影确诊为脑动脉瘤,直径达2cm,同时合并有⾼⾎压、冠脉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进⼀步增加脑动脉瘤破裂出⾎的风险,如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突发脑出⾎,后果不堪设想。介⼊⾎管外科主任赵增富通过详细分析,决定对该患者实施脑动脉瘤栓塞术。即通过患者股动脉穿刺⾎管,将导管超选⾄脑动脉瘤内,向动脉瘤内填⼊总长度达3⽶的弹簧圈,从⽽闭塞动脉瘤,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新进展(全文)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新进展(全文)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病于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要因。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因素复杂,目前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文献报道认为该病可能与颅内动脉管腔压力升高、管壁缺陷等存在关联,同时血管炎、高血压以及脑动脉硬化等也是颅内动脉瘤的风险要素。

随着3D血管造影广泛运用、神经介入技术日渐成熟、新型栓塞技术以及栓塞材料逐步研发,推动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应用和推广,有助于增强其有效性及安全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体现了康复快、损伤小等优势,已发展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主要途径。目前介入治疗多以身体耐受不良、难以开展开颅手术或开颅不成功的病患为主,其主要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送至动脉瘤囊,并辅助各类材质弹簧圈促进囊内血流消退,继而控制再次出血的危险性,以实现良好疗效。

1.单纯弹簧圈栓塞术

单纯弹簧圈栓塞术主要通过单纯利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且无需支架、球囊等栓塞手段辅助,多运用于窄颈动脉瘤患者。单纯弹簧圈栓塞术的使用原则为先采取3D弹簧圈成篮技术,后行3D或2D弹簧圈顺次填塞,确保各弹簧圈处于相应位置,并行导引导管造影,保证弹簧圈位于动脉瘤内,没有突入至载瘤动脉,之后再行弹簧圈解除,以保持紧密填塞。在现阶段已逐步淘汰了水压解脱弹簧圈以及机械解

脱弹簧圈,多采用电解脱弹簧圈,目前国内的弹簧圈多来源于进口,且Jasper作为国产弹簧圈也正在不断尝试运用至动脉瘤栓塞中。

2.液体栓塞技术

液体栓塞剂栓塞的治疗机制在于利用液体栓塞剂进至瘤腔和瘤腔血液,并及时凝聚为固体栓塞动脉瘤。醋酸纤维素聚合物是当前利用率较高的栓塞剂之一,将其溶解至二甲基亚砜,并增加适量三氧化二铋即可制作成一种液体栓塞剂,在醋酸纤维素聚合物接触血液后,二甲基亚砜快速弥散,醋酸纤维素聚合物在5min后可根据动脉瘤大小及形态凝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5%~3.0%。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但对于高危患者进行无创筛查亦是合理的。

推荐意见:

(1)对于有家族史和(或)患有与动脉瘤发生相关遗传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年龄>30岁、重度吸烟或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建议进行颅内动脉瘤筛查;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PPT课件

31
造影阴性: CT显示最初出血模式很重要。
若CT显示动脉瘤出血,应重复造影。 2周后第二次造影的指征:
1、第一次CT扫描显示动脉瘤出血者。 2、第一次造影显示有CVS。
32
MRA:检测动脉瘤的敏感性75%。 CTA:敏感性85%左右。
33
SAH的诊断
突然发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 定位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可诊断 本病。 应常规行头颅CT检查证实临床诊 断,并进行病因学检查。
未破裂或病情属Ⅰ~Ⅱ级,在出血后应尽早造 影,以便尽早诊断、尽快治疗。 Ⅲ~Ⅳ级者,应待病情好转后再造影。
30
SAH分级
Hunt and Hess Classification
级别
标准
0 未破裂动脉瘤 1 无症状或轻微头疼 2 中-重头痛,脑膜刺激征、脑神经麻痹 3 嗜睡,意识混沌,轻度局灶性神经体征 4 昏迷,中度到重度偏瘫,早期去脑强直 5 深昏迷,去大脑强直
2. 后天因素:与动脉硬化有关,称为动脉 硬化性动脉瘤,占 10%~18%。
3. 感染性动脉瘤:又称霉菌性或细菌性动 脉瘤,占0.5%~ 2.0%。
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的动脉分叉处。 4. 外伤性动脉瘤:占0.5%左右
6
动脉瘤的形状、大小
形状: 大致分为囊状、梭形、夹层动脉瘤等。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

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

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

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

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

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

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

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

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是指利

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麻醉管理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麻醉管理PPT课件

麻醉诱导与维持
使用麻醉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进 行诱导,使患者进入麻
醉状态。
监测生命体征
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密 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维持麻醉深度
根据手术需要,调整麻 醉药物的输注速度和剂 量,以维持适当的麻醉
深度。
应对紧急情况
在麻醉过程中,应随时 准备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如呼吸骤停、低血压等。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通 过血管内操作,使用栓塞材料封 闭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
重要性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 疾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 脉瘤的有效手段,能够降低破裂 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麻醉管理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角色
01
02
03
确保患者安全
03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麻 醉管理流程
麻醉前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评估患 者身体状况及手术风险。
建立静脉通道
为保证麻醉药物的顺利输入,需在术前建立 静脉通道。
术前禁食禁饮
确保患者在手术前已经禁食禁饮,以防止术 中呕吐和误吸。
备好麻醉药物和监测设备
准备所需的麻醉药物、抢救药物及监测设备, 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术中血管痉挛的处理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PPT课件

• 单根金属丝编织成的可滑动网状结构,
• 能够提供更好的顺应性以及卓越的血管
腔内支撑。
14
术前术后造影图像对比
术前
动脉瘤
术中
弹簧圈及 支架
术后
术后造影
15
动 脉 瘤
术 中 术 后 造 影
16
总结
• 1.及时协助术者选择合适的耗材。 • 2.必要时可以为术者提出自己的建议。
17
谢谢
18
11
超软收尾圈
特点
o 更软的弹簧圈
o 更软的推进杆
优势
o 顺应性更好,从而更容 易地进入小的空间.
o 几乎没有微导管偏转, 便于放置。
o 小空间的更多选择, 在软度重要的情况小, 提高更多的选择
12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一代的水凝胶膨胀圈
13
支架
• 复合式单根金属丝编织闭环设计 • 适合直径2.0 mm到5.0 mm的载瘤动脉 ,并涵盖各种长度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 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是70年代以来应用于临床的 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
5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Seldinger 法穿刺股动 脉
造影导管造 影
经导引导 管将微导 管置入动 脉瘤腔
填塞弹 簧圈、 支架辅 助
6
穿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导丝----导引微导管准确到位
头端适当塑形并通过转变不同方向到达 靶血管、靶目标 微导管顺着微导丝平稳前进 微导管有自身的张力,微导丝在血管扭 曲部位积聚一定张力---必须把三者因素 考虑在一起---合理地使用这个力度。 微导丝应具备:导向性、柔顺性、支撑 性和可控性的完美结合
微导管准确塑形 的重要性
Microplex 11X28
Hydrocoil 8X15
6X10 Hydrocoils
Insert Hydrocoil 6X15 , 15min later
Microplex 5X15 /4X10/2X6
Final result
先治疗责任动脉瘤
再治疗合并的动脉瘤
适当微导管塑形
S
J
指向上方的前交通动脉瘤 和眼动脉动脉瘤 微导管塑形有特殊性 微导丝操作有特殊性
R-ICA 15min later
Where IS L-OA AN?
不同投照角度显示动脉瘤形态各异
3D-DSA 表面成像
术前
支架
支架+GDC
术后
微导管-----输送通道作用
柔顺性不同---选择适当的微导管、适当 的塑形使得超选动脉瘤更安全、便利 支撑力不同---不断调整、保障弹簧圈稳 定输送 恰当地按需要予以合适的张力---动脉瘤 获得良好栓塞的技术 避免张力过度---造成动脉瘤破裂
决定微导管头端塑形角度的依据是 瘤体纵轴和载流动脉的夹角 决定微导管头端塑形长度的依据是 动脉瘤长径和载流动脉的直径
微导管并能帮助微导丝通过某些特殊部位
微导管
帮助支架顺利放置,手术得以完成
ACoA-AN
微导管45度塑形, 微导管头端位于1/2处
动脉瘤最大径12.7mm 首枚弹簧圈 选择Microplex13X320mm
瘤颈少量显影
10min later
Microplex 5X15 Hydrocoil 4X8 2X6 2X6
5X15
弹簧圈栓塞过程
慢,特别是第一个loop,避免正对破裂点 应该注意微导管头端的摆动 根据弹簧圈的走向适当调整微导管的张力 成篮应该很好地覆盖瘤颈 最后一个圈应该更加注意,避免瘤颈破裂 分部栓塞应该在栓塞前做好计划 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辅助或支架辅助 特殊病例应用带膜支架
PcoA AN 6.8mm Neck 3mm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 技术解析
导引导管: 1、尽量高,特别是前交通动脉瘤和远端动脉瘤 2、可以通过交换导丝技术或125cm造影管辅助 导引管技术 3、为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可以在导引导管内 增加超硬导丝
工作角度 是指栓塞动脉瘤过程中所选择的 载瘤动脉和瘤颈显示最佳的角度, 目的是达到既安全栓塞动脉瘤, 又最好地保护载瘤动脉通畅。
瘤颈扩大
再次治疗有时是比较具有风险的
再次治疗
二次治疗达到致密栓塞
术后3D DSA 动脉瘤消失
术前MRA
对侧A1缺如
微导管准确塑型
术前 术后
微导丝辅助技术
栓塞过程
微导丝辅助技术
最后结果
微导丝辅助技术
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微导丝辅助技术
微导丝辅助技术
过程1
过程2
微导丝辅助技术
微导丝辅助技术
L-ICA PcoA- AN OA- AN
R-ICA LAO 40
L-ICA PcoA- AN EMB with orbit
OA-AN
LAO 90
L-OA-AN EMB with GDC 360
LAO 40
Two Aneurysms embolized
R-PcoA-AN
L-AO 60
EMB with microplex/hydrocoils
7X300mm First loop
Tip position
Basket tech.
Hydrocoil 5X10/4X10
Hydrocoil 5X10/4X10/4X10/2X6
Orbit 5X10
动脉瘤远端已不显影
Hydrocoil 2X4 2X3 Microplex 2X6
瘤颈少量显影
结 果Leabharlann Baidu
常用弹簧圈
Boston—Standard、Soft、Ultrasoft 10、18系列 2D、3D、360 EDC 2D、3D、J、、、、Onyx Cordis DCS---Orbit(Minicomplex) Microvetion Microplex、Hydrociol
弹簧圈选择
通常根据动脉瘤最大径选择略大直径的 第一个弹簧圈,利于成篮。 不规则动脉瘤相应略小于最大径。第一 个圈通常选择最长的。 随后的弹簧圈直径、长度依次缩小 最后的弹簧圈尽量选择小、短 个体化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