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解析
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麻醉处理
![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麻醉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f145d6a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9.png)
颅内动脉瘤破裂弹簧圈介入栓塞术的麻醉处理颅内动脉瘤指的是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所形成的动脉瘤,看上去就像是血管上长了一颗葡萄,里面充盈着血液。
颅内动脉瘤虽然名字上带有“瘤”字,但它并不是肿瘤,而是属于一种脑血管疾病。
当颅内动脉瘤体积较小时,且没发生破裂,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如体积较大,则会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患者会根据压迫位置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导致渗血或出血,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进而意识模糊,甚至休克,可能造成生命危险,十分危急,需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是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重要治疗方式,相比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但在手术过程中依然需进行全身麻醉。
那么如何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相信这可能是很多人都十分关心的话题,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什么是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指的是通过静脉、吸入、肌肉注射或者是直肠灌注全身麻醉药物,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出现意识消失、全身无痛、自主反射抑制等表现,以到达最佳手术状态的一种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可适用于绝大部分的手术,但全麻技术相对复杂,麻醉的管理也更为精细,风险相对于局部麻醉也较高。
应激反应在全身麻醉手术中较为常见,是身体、心理共同产生的一种反应,会对患者的手术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包括反流误吸、呼吸道感染、低血氧症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全身麻醉根据给药方式,主要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复合麻醉,由于每种麻醉药品和麻醉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适应证和禁忌证,因此麻醉师会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手术需求加以全面考虑,根据患者病情、疾病类型、麻醉适应证等选择适合的麻醉药品和麻醉方法,严格控制麻醉剂量,既需要保证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时需要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行弹簧圈介入栓塞术为什么要进行全身麻醉?首先患者在行弹簧圈介入栓塞术前需先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能够清晰的观察到患者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的立体关系,从而能够帮助医生准确的测量出动脉瘤的各项参数,并且对其进行详细的分型,以此为重要参考依据行弹簧圈介入栓塞术。
脑神经外科的“绝招”:神经介入技术全面解析!
![脑神经外科的“绝招”:神经介入技术全面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e09c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a.png)
脑神经外科的“绝招”:神经介入技术全面解析!一、引言脑神经外科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负责治疗涉及脑部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其中包括脑血管病、脑肿瘤、脊髓损伤等。
而神经介入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正在逐渐成为脑神经外科的“绝招”。
它利用微创手术技术,通过血管通路进入脑部进行治疗,避免了传统开颅手术的创伤和风险。
本文将带您全面解析神经介入技术,深入探索其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揭示脑神经外科的崭新篇章。
二、神经介入技术的基本原理2.1 血管通路的建立神经介入技术通过导管插入人体血管系统来达到治疗效果。
手术医生首先在患者体表的动脉或静脉上建立一个适当大小的穿刺点,然后将导管经过穿刺点插入血管内,通过逐层进行导管穿刺扩张,最终进入到需要治疗的脑部血管区域。
2.2 介入治疗的实施当导管进入到脑部血管区域后,医生会利用透视设备和显影剂对血管进行清晰的成像,以确定治疗的位置和范围。
然后,医生可以通过导管进行血管造影、栓塞、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一系列治疗操作,以达到治疗脑血管病的目的。
2.3 导管的取出和切口的愈合在完成治疗后,医生将导管小心地退出患者的血管系统,并对穿刺点进行处理和包扎,以促进切口的愈合。
由于介入治疗切口较小且血管损伤较轻,患者的术后恢复期常常较短,快速恢复正常生活。
三、神经介入技术的应用领域3.1 脑血管病的治疗脑血管病是脑神经外科的重要领域,包括脑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和脑血管狭窄等。
神经介入技术可以通过栓塞术、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等方式进行治疗,有效地控制脑血管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脑血管病的治疗,神经介入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
在栓塞术中,医生会通过血管途径将栓塞物质注入到脑血管中,以阻塞异常动脉或静脉,达到治疗的效果。
血管成形术则是通过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脑血管的通畅性。
此外,支架植入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来支撑血管壁,防止再次狭窄或破裂。
3.2 脑肿瘤的治疗对于不能进行传统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脑肿瘤患者,神经介入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PPT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96dff3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8.png)
根据动脉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如弹簧圈、胶状物质等。
闭塞程度
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术中监测与处理
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神经功能以及造影剂的反应等情况。
处理
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血管 痉挛等,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 手术安全。
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长期随访研究
加强长期随访研究,评估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 情况。
多学科协作
加强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神经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提高整体 治疗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 括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吸烟、酗酒等。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如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 力学改变、炎症反应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颅内动脉瘤的典型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眼睑下垂、 视力障碍等。但不同部位的动脉瘤表现各异,需结合影像学 检查进行诊断。
人员配置
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进行手术,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04
介入治疗的过程
手术入路与血管造影
手术入路
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 手术入路,如股动脉入路、颈动脉入路 等。
VS
血管造影
通过导管向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以清晰显 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 血管的关系。
动脉瘤栓塞与闭塞
心理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过 程、风险和注意事项,减 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36392d826fff705cc170a4f.png)
获得 6个月造影随访 ;8倒获得 1 以上随访。临床 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未 出现动脉瘤再次破 裂 出血 ,未见 瘤腔扩大或再 年 通 ,l 例瘤颈残留。结论
栓 塞技 术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1 0 2年 7月 第 2 第 7期 0卷
・
11 97 ・
・
短篇论著 ・
颅 内微 小 动脉 瘤 的 介入 栓 塞 治 疗
罗穆 云 , 肖秋香 ,杨 少春
【 摘要】 目的 探讨颅 内 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 20 年 1 08 月—21 年 6 0O
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 0 1 9 ( 2 : 1 1 2 1 ,1 1 ) 2 0 . 2 郑蔓嘉 . 米中 J 国社 区医师 ( 医学专业 ) 2 1 ,29 ( 8 :14— 1 . , 0 1 3 1 ) 1 15
近年来随着介入 栓塞技 术和 材料 的 日臻完 善及 经济 的发 展 ,在欠发达地区越来越多 的颅 内动脉瘤 患者愿意接受介入栓 塞治疗 。但是对于直径 <3 mm的微小 动脉 瘤而言 ,不论 开颅 手术还是介入栓塞 都有相 当大的难度 ,并且 国外有文献报道颅 内微舛 脉瘤介人 治疗 出血率高 、风 险大 ,是否适合介人 治疗 Ⅱ 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 回顾分析 2 0 0 8年 1 月—2 l O0年 6月 在我科行介入 治疗 的 l 0例颅 内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 ,现报道
其 中 4例有一过性 昏迷 ;按 H n —H s分级标准 : I一Ⅱ级 8 u t es
作者单位 :3 10 4 0 0江西省赣州市 ,赣南医学 院第一附属 医院神经 外科 ( 罗穆云 ,杨少 春) ;赣南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 肖秋香 )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427a3eee06eff9aef80788.png)
据荧光 屏上 所测动脉 瘤的大小来选 择合适 的 G C D 规格 ,其 中第
一
个弹簧圈的选择最为重要,本组选 择直径与动脉瘤直径相等或
稍大 。成篮 满意后再 依次填 入较小 型号 弹簧圈,每次解脱 弹簧 径 ≤5mm的动脉瘤,第 1 圈尽量与动脉瘤的直径一致,此后选 个 圈前均进行造影 ,动态了解 动脉瘤栓 塞程度,弹簧 圈有无移位及 直径递减 的弹簧圈。②直径 > m的动脉瘤,第 1 5m 个圈最好略大 载瘤动脉的通畅情况 ,直 至完全或几 乎完 全填 充动脉瘤为止 。对 于动脉瘤直径 ,使其在瘤体 内形成的网篮能做 到自 然膨胀 , 得 使
分 栓塞 ( 1 宽颈 动脉瘤 术中再 出血,立 即冲盈球囊 并 快速 有 例
填 人弹簧 ,达到大部 分栓塞 目的并成功 止血 1 。 本 组 病例 均随访 3 6个月 ,术后 1  ̄ 例患者一周 后 因出现 迟
部 分栓 塞患者术后半年 再出血。
3 讨论
随着技术设备 的更 新、介入技术 的提高及 新材料 的发展 ,采 快 的特点。笔者认为颅 内动脉瘤的血管 内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降
分叉处 ,5例患者为后交通动脉。
1 方法 . 3
所有进行治疗 的患者均予 电解可脱 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在
白细胞 降低 的患儿有 2 (. ; 例 36 C反应蛋 白升高的患儿有 3 例 等 临床症状 ,就不需用大环酯类 的药物。本次研究的病 例中在胸 2 (71 ; 5. 血沉增 快 的患儿有 3 例 ( . ; 1 54 5 心肌酶谱 增高 以及心
『 李东 明 . 6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 染 4 例诊 治分析 [. 5 J 中国医学创新,21, 】 00
72 1 8— 6 (5 : 5 8 .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b34138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3.png)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术后护理要点包括: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2. 控制血压:术后应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3. 预防感染:术后应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
4. 注意饮食:术后应注意饮食,避免过度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5. 活动限制:术后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6. 药物治疗:术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7.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以了解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护理要点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控制血压、预防感染、注意饮食、活动限制、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f986d2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7.png)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讲解模板: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手术讲解模板:颅内动脉瘤栓塞术](https://img.taocdn.com/s3/m/743ed6bd3169a4517723a3fd.png)
手术资料: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手术步骤:
脉加压输液相连,开放加压输液袋慢慢滴 入生理盐水,并给病人实施全身肝素化。 如需行全脑血管造影,应先造影了解动脉 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
手术资料: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手术步骤:
(2)根据动脉瘤形态、大小,选择适宜 的Excel-14或Excelsior-1018微导管与 GDC铂金微弹簧圈。微弹簧圈的选择取决 于瘤腔与 瘤颈的比例,一般动脉瘤腔∶瘤颈=4∶1, 最适合行GDC栓塞,不得<3∶1,瘤颈宽 >4mm则不适合做GDC栓塞治疗。第一、二 个弹簧圈的直径不得
手术资料: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术前准备:
2.对病人的其它准备 ①详细了解病史, 进行全面体检与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② 有癫痫病史者,术前给抗癫痫药物治疗。 ③术前根据病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 MRI、MRA检查。④术前进行血、尿常规, 出血、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部透视, 心、脑电图等检查。⑤术前禁食,碘过敏 试验,穿刺部位(
手术资料: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手术步骤:
小于 瘤颈的宽度,否则GDC有脱出动脉瘤的可 能。第一、二个GDC铂金微弹簧圈选择弹 性较强的普通型,以使其进入动脉瘤内, 可与瘤壁贴紧呈网篮状结构,而后用柔软 型充填网篮状结构的间隙,以达到紧密填 塞动脉瘤的目的。
手术资料: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手术步入 Excel-14或Excelsior-1018微导管,在电 视监视与示踪图(road-mapping)导向下, 用可控铂金导丝,将微导管导入动脉瘤腔 内,使其尖端在动脉瘤腔中部,抽出铂金 导向导丝,用1ml注射器抽吸低浓度造影 剂,轻轻经微导管注入少量(<
颅内动脉瘤栓 塞术
手术资料: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评价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0c0e400f705cc1754270915.png)
科学护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评价朱润英,张飞婷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内容及应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0例,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进行治疗,在围手术期间,分别展开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并以此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组实验,对应组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5例。
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许多护理细节得到落实,包括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的准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内容,强化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尽快恢复。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临床护理;效果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颅内脑动脉瘤是一种对人体有着较大危害性的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血压升高、头痛、呕吐等是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
为了缓解患者的病症,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在临床治疗中,通常会展开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虽然手术疗效是比较明显,但围术期仍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基于此,应加强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力度,在手术前、中、后三个阶段,根据患者的实际身体及心理状况,给予其综合性护理服务,包括患者的体位干预、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心理干预等内容,在确保患者治疗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中,按照围术期护理模式的不同应用进行分组。
其中,观察组男女各25例、10例;最大年龄不超过80岁,最小年龄不低于42岁,年龄平均值为(61.28±2.72)岁。
对照组男女各23例、12例;对应年龄平均值为(60.83±3.17)岁。
通过疾病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已经确诊,并且符合手术开展的要求,无严重血液疾病、精神病,本次研究在所有患者知情并且签署同意书的情况下展开,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4.11.4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4.11.4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https://img.taocdn.com/s3/m/896c470576c66137ee0619ac.png)
【编号】4.11.4【手术名称】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英文名称】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别名】【ICD编码】39.7204【概述】颅内动脉瘤为颅内动脉管腔局部的异常膨出部,多发生在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
直接手术仍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开展了血管内栓塞治疗,并有发展的前景(图4.11.4-1,4.11.4-2)。
【适应证】1.未出血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凡位于脑底部的均可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特别对手术危险大而血管内栓塞治疗危险较小的基底动脉末端、基底动脉干、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应作为首选。
2.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病情属Ⅰ、Ⅱ、Ⅲ级,甚至属于Ⅳ、Ⅴ级的病人;病人全身情况不适于开颅手术或病人拒绝开颅手术者。
【禁忌证】1.病人严重动脉硬化,血管扭曲,或破裂出血后严重血管痉挛,微导管无法通过血管进入动脉瘤腔者。
2.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人病情属Ⅴ级处于濒死期者,不适于行动脉瘤腔内栓塞治疗。
【术前准备】1.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等待手术时,应酌情对病人采取降血压、降温、降颅压、抗脑血管痉挛、抗纤溶和脑室外引流等治疗措施,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
2.对病人的其它准备 ①详细了解病史,进行全面体检与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
②有癫痫病史者,术前给抗癫痫药物治疗。
③术前根据病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MRI、MRA检查。
④术前进行血、尿常规,出血、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胸部透视,心、脑电图等检查。
⑤术前禁食,碘过敏试验,穿刺部位(如会阴部)备皮,留置导尿管。
⑥用布带约束四肢。
3.穿刺插管用物(1)一般用物:16G或18G穿刺针1根,6F导管鞘1套,5F造影导管1根,6F导引管1根或F as G ui d e导引管1根,B alt硬度渐变导引管(Casasco)1根,二通开关2个,带阀Y形接头2个,消毒胶布6条(1.25cm×10cm),连接管(75cm)1根,带三通连接管(30cm)1根,不锈钢碗大号3个、中号2个、小号1个,非离子造影剂,如O mni p a q ue 100ml,2%利多卡因20ml,地塞米松20m g,肝素12500U ×2支。
动脉瘤栓塞的一般技术
![动脉瘤栓塞的一般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7c5e72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3.png)
动脉瘤栓塞的一般技术在决定通过血管内方式治疗动脉瘤后,术者需要在众多材料中进行选择,以取得最佳治疗结果。
动脉瘤治疗的基础是建立在对病变血管构筑的充分理解之上的,包括动脉瘤的大小、瘤颈以及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
基于动脉瘤的特点,目前有众多不同特性的弹簧圈供选择。
下面主要讨论动脉瘤栓塞的技术要点及其替代技术。
处理原则术者在尝试进行动脉瘤栓塞前必须详细了解各种弹簧圈的特性。
·直径(二级螺旋)指弹簧圈成襻后的直径,通常是弹簧圈规格的第一项数值。
这也是选择弹簧圈最基本和重要的方面。
成篮弹簧圈的直径必须与动脉瘤直径相适应。
对于非球形动脉瘤,首枚弹簧圈的直径可大致为动脉瘤三条轴线长度的平均值。
而后续弹簧圈的直径则应依次递减。
此外,某些弹簧圈的直径可以是一个数值范围。
·长度按惯例,动脉瘤规格的第二项数值即代表了弹簧圈在成襻前的长度,从而构成了填入动脉瘤内弹簧圉的“体积”或“数量”。
·弹簧圈圈丝直径指构成弹簧圈的金属圈丝本身的直径,一般为10或18系列(代表0.010或0.018 in)。
弹簧圈圈丝直径可根据弹簧圈成襻直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如18系列弹簧圈的圈丝直径通常小于0.018 in,而10系列弹簧圈丝的直径则一般大于0.010 in,因此圈丝的确切直径应依据生产商的使用说明来确定。
为了确保所选的弹簧圈能够顺利通过所选的微导管,了解弹簧圈的这些数据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果导管直径过大,小的弹簧圈就可能在微导管内折叠。
三维(3D)形态与普通的螺旋弹簧圈不同,某些弹簧圈被设计成复杂的3D形态,使之适应动脉瘤的形状。
这些弹簧圈可用于“构建”放置后续“填充”弹簧圈的框架结构(图1-2)。
·图1放置前的成蓝圈图2 放置前的填充圈弹簧圈规格的含义,举几个例子:QC-3-8-3D,前面的QC是产品代码,隶属美敦力公司,3-8的意思是二级螺旋直径3 mm,长度8 cm,后面的3D指弹簧圈形状为三维球型。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麻醉管理PPT课件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麻醉管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64fe7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2.png)
快速反应、有效止血
详细描述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如果发生术中出血,需要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麻醉医生应迅速调整麻醉深度, 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同时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有效的止血操作。在处理过程中,应保持冷静,确保各项操作 准确无误。
案例三: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总结词
预防为主、及时处理
详细描述
控制术中出血
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措施控制出血, 确保手术视野清晰,减少失血量。
术后苏醒与恢复
苏醒室管理
将患者送入苏醒室,监测患者的 意识状态、呼吸状况等,确保患
者安全苏醒。
疼痛控制
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采取适当 的疼痛控制措施,如使用镇痛药
物。
离院标准
确保患者在达到离院标准后才可 离院,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术后疼痛和镇静是颅内动脉瘤介 入栓塞术后的常见问题,对患者
恢复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术后疼痛和镇静管理需要综合应 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 疗等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麻醉师应在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 疼痛和镇静状况,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确保患者舒适和安全。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通 过血管内操作,使用栓塞材料封 闭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方法。
重要性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 疾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 脉瘤的有效手段,能够降低破裂 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麻醉管理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角色
01
02
03
确保患者安全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是麻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医生应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积极预防类似并 发症的再次发生。通过有效的术后管理,确保患者的快速康复。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麻醉管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麻醉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33513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4.png)
镇痛药
总结词
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详细描述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常用的镇痛药包括阿片类和非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等,非 阿片类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这些药物通过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肌松药
总结词
术后疼痛管理
疼痛评估
术后疼痛是常见的并发症,麻醉师和 医护人员会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根据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
镇痛方法
轻度疼痛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冷敷、 按摩等;中度疼痛可采用药物治疗, 如口服或注射镇痛药;重度疼痛则需 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出血或血肿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可能出 现出血或血肿,需及时发现并采 取相应措施,如止血、降低颅内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常用的麻醉性呼吸抑制药包括丙泊酚、依托咪酯等 。这些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能够快速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维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04
麻醉管理策略与优化
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要点一
总结词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风险。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麻醉深度必须适当,以确保 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风险。过浅的麻醉可能导致患 者不适或躁动,影响手术操作;过深的麻醉则可能对患者 的生命体征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并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及时调整麻醉方案 。
局部麻醉适用于小型手术或某些 特定部位的手术,可减少全身麻
醉带来的风险。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麻醉管理课件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麻醉管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d988d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6.png)
术后苏醒与恢复管理
术后苏醒
在手术结束时,使用适当的药物和方法促进患者的苏醒,并确保患者在苏醒过 程中安全无并发症。
恢复管理
在患者离开手术室之前,进行必要的恢复管理,如监测生命体征、处理疼痛和 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术后注意事项等。
03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
仅对手术部位周围神经进行麻醉, 使患者保持清醒状态。适用于小 型、表浅的手术,如小型颅内动
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了解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 查结果等,评估患者对麻醉的耐受性 和风险。
术前禁食禁饮
术前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术 前用药,如镇静药、镇痛药、抗焦虑 药等,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焦虑 状态。
确保患者在手术前已经禁食禁饮足够 的时间,以减少术中误吸的风险。
麻醉药物选择与剂量控制
总结词
麻醉药物过敏反应是麻醉管理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详细描述
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呼吸急促、胸闷、皮疹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 ,导致血压骤降、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为预防过敏反应,麻醉前应详细询问患 者的药物过敏史,并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麻醉药物。
呼吸系统并发症
总结词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麻醉管理中常见的并 发症,可能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合并疾病的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THANKS
感谢观看
VS
详细描述
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呼吸道梗阻、 通气不足、支气管痉挛等。为预防和减少 呼吸系统并发症,麻醉前应进行严格的呼 吸道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密切监测 患者的呼吸功能。
循环系统并发症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妙手解危难
![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妙手解危难](https://img.taocdn.com/s3/m/80f6d7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a.png)
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栓塞妙手解危难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程隐匿,病发突然,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其病死率可高达60.2%-73.3%。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薄弱部分向外异常膨出或扩张而形成的薄壁球状物,在血流的冲击下,可不断增大或发生破裂;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40~60岁人群。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动脉瘤虽然也带一个“瘤”字,但它不是一种实质性的肿瘤,本质上它是颅内血管,在分叉部所形成的一个血泡样凸起,主要发生在颅内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等血管的分叉部。
它的分叉部,因为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比较薄弱,随着血流的长期冲击,形成一个向外突出的血泡。
如果说在血压突然升高的时候,容易破裂,引起出血,风险非常高,所以说颅内动脉瘤往往都是致命性的疾病。
在没有破的时候,动脉瘤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但是一旦破裂,第一次破裂的死亡率可以达到30%。
如果不经治疗,第二次破裂的死亡率超过70%,所以是颅内比较凶险的一种疾病。
二、颅内动脉瘤会产生哪些症状与危害动脉瘤在未破裂的情况下,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动脉瘤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高达1%。
有一部分病人是因为体检,或者做其他类检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颅内动脉瘤。
如果动脉瘤一旦破裂,临床表现往往都比较严重,比如突然发作剧烈头疼,伴有呕吐、大小便功能的失禁,严重的可以意识丧失,甚至突然死亡。
还有部分病人表现为癫痫发作,突然发作的偏瘫、失语等表现。
动脉瘤发作的时候,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突然头疼发作。
1、未破裂动脉瘤的常见症状:有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症状较轻,比如单侧脸麻木、看东西出现重影或者看不清等;瞳孔放大、眼周围疼痛、局部头痛。
2、破裂的动脉瘤常见症状:爆发性头疼、颈强直、恶心及呕吐、瘫痪、癫痫(俗称“羊角风”)发作、意识丧失、猝死等此时需要立即就医,以免发生终身残疾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croplex 11X28
Hydrocoil 8X15
6X10 Hydrocoils
Insert Hydrocoil 6X15 , 15min later
Microplex 5X15 /4X10/2X6
Final result
先治疗责任动脉瘤
再治疗合并的动脉瘤
适当微导管塑形
S
J
指向上方的前交通动脉瘤 和眼动脉动脉瘤 微导管塑形有特殊性 微导丝操作有特殊性
决定微导管头端塑形角度的依据是 瘤体纵轴和载流动脉的夹角 决定微导管头端塑形长度的依据是 动脉瘤长径和载流动脉的直径
微导管并能帮助微导丝通过某些特殊部位
微导管
帮助支架顺利放置,手术得以完成
ACoA-AN
微导管45度塑形, 微导管头端位于1/2处
动脉瘤最大径12.7mm 首枚弹簧圈 选择Microplex13X320mm
瘤颈扩大
再次治疗有时是比较具有风险的
再次治疗
二次治疗达到致密栓塞
术后3D DSA 动脉瘤消失
术前MRA
对侧A1缺如
微导管准确塑型
术前 术后
微导丝辅助技术
栓塞过程
微导丝辅助技术
最后结果
微导丝辅助技术
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微导丝辅助技术
微导丝辅助技术
过程1
过程2
微导丝辅助技术
微导丝辅助技术
L-ICA PcoA- AN OA- AN
R-ICA LAO 40
L-ICA PcoA- AN EMB with orbit
OA-AN
LAO 90
L-OA-AN EMB with GDC 360
LAO 40
Two Aneurysms embolized
R-PcoA-AN
L-AO 60
EMB with microplex/hydrocoils
微导丝----导引微导管准确到位
头端适当塑形并通过转变不同方向到达 靶血管、靶目标 微导管顺着微导丝平稳前进 微导管有自身的张力,微导丝在血管扭 曲部位积聚一定张力---必须把三者因素 考虑在一起---合理地使用这个力度。 微导丝应具备:导向性、柔顺性、支撑 常用弹簧圈
Boston—Standard、Soft、Ultrasoft 10、18系列 2D、3D、360 EDC 2D、3D、J、、、、Onyx Cordis DCS---Orbit(Minicomplex) Microvetion Microplex、Hydrociol
弹簧圈选择
通常根据动脉瘤最大径选择略大直径的 第一个弹簧圈,利于成篮。 不规则动脉瘤相应略小于最大径。第一 个圈通常选择最长的。 随后的弹簧圈直径、长度依次缩小 最后的弹簧圈尽量选择小、短 个体化原则
R-ICA 15min later
Where IS L-OA AN?
不同投照角度显示动脉瘤形态各异
3D-DSA 表面成像
术前
支架
支架+GDC
术后
微导管-----输送通道作用
柔顺性不同---选择适当的微导管、适当 的塑形使得超选动脉瘤更安全、便利 支撑力不同---不断调整、保障弹簧圈稳 定输送 恰当地按需要予以合适的张力---动脉瘤 获得良好栓塞的技术 避免张力过度---造成动脉瘤破裂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 技术解析
导引导管: 1、尽量高,特别是前交通动脉瘤和远端动脉瘤 2、可以通过交换导丝技术或125cm造影管辅助 导引管技术 3、为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可以在导引导管内 增加超硬导丝
工作角度 是指栓塞动脉瘤过程中所选择的 载瘤动脉和瘤颈显示最佳的角度, 目的是达到既安全栓塞动脉瘤, 又最好地保护载瘤动脉通畅。
弹簧圈栓塞过程
慢,特别是第一个loop,避免正对破裂点 应该注意微导管头端的摆动 根据弹簧圈的走向适当调整微导管的张力 成篮应该很好地覆盖瘤颈 最后一个圈应该更加注意,避免瘤颈破裂 分部栓塞应该在栓塞前做好计划 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辅助或支架辅助 特殊病例应用带膜支架
PcoA AN 6.8mm Neck 3mm
瘤颈少量显影
10min later
Microplex 5X15 Hydrocoil 4X8 2X6 2X6
5X15
7X300mm First loop
Tip position
Basket tech.
Hydrocoil 5X10/4X10
Hydrocoil 5X10/4X10/4X10/2X6
Orbit 5X10
动脉瘤远端已不显影
Hydrocoil 2X4 2X3 Microplex 2X6
瘤颈少量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