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doc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过程与特点;招商引资及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难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内容提纲】【终结性评价的基本要求】知道与了解: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走出去”战略理解与运用:对外开放目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上海浦东的发展意义体验与反思: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哪些转变,请进行比较。
2.近代中国对外开放都是被迫的,请列举史实。
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清说出其在不同时期的内容和侧重点。
被迫和主动开放换来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清简要说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3.纵观中国历史,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你认为我国现在东西部差距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对外开放而造成的吗?请说明理由。
1.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国际环境而制定不同的对外开放的策略,现阶段而对全球经济严重失衡(全球经常项目收支上的失衡、全球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全球投资与储蓄的失衡)、以及中国经济失衡(投资和消费增长失衡、储蓄过多)这些状况,我们应该如何制定合理的对外开放策略呢?2.湖南师范大学的周师认为中国对外开放模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从政府政策主导型转向国际规则约束型,从据点型转向区域性再转向全国型等转型”,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这种对外开放模式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考点探究】1.(北京东城)从清末至共和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嘉庆年间,英王遣使来华,意欲与中国建立外交、通商关系,嘉庆皇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历史必修2岳麓版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经济特区的概念及其设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的原因,设立四个特区的原因,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加入世贸易组织的历程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在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逐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
师:(课件1)刚刚听到的歌曲的名字?1979年的春天指什么?“画一个圈”是指什么?生: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
导言:邓小平同志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那么这种格局如何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板书)(课件2)(二)新课:师:展示(课件3):本节课学习两个问题。
一、迎戏院进来——对外开放师:什么叫对外开放?指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那么,我国对外开放第一步是什么?生:答(经济特区)(课件4)1、经济特区(板书)(课件5)师: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生:答:教师点评(课件6)师:那么我国建立的特区有哪几个?生:师展示(课件7、8)师:为什么在这五个城市建立特区?生:讨论答(课件9)师:经济特区窗口的开放,成绩显著,1984年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导入下一问题)2、沿海开放城市(课件10)(板书)师:开放哪些城市?生:答:14个师:随后相继又把哪些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程,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关键阶段重要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2.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如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并学会分析这些政策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现状,掌握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基本情况,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提高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引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强调这一历史进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阐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2.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介绍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关键事件。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现实意义等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部优教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走对外开放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的需求。
使学生明确经济特区的概念,并准确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具体过程,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学情分析关于文革结束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走对外开放的道路、对外开放的道路是否一凡风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还缺乏理性和深刻的认知。
3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逐步形成的过程。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难点:走对外开放道路原因分析对外开放道路形成的一波三折4教学过程4.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4.1.1教学目标本课教学,以课题中的“开放”为核心,从为什么要开放、怎么实行开放、开放格局的形成、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等几个问题切入,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认识到对外开放既是国情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求。
4.1.2学时重点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4.1.3学时难点中国为什么要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为什么加入WTO,就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导课:同学们暑假外出了没有?(本课在录制的时候,授课的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
学生都很沮丧的回答“没有”。
)今年暑假我看到了媒体的报道,说出国旅游的人要比在国内旅游的人多多了。
而中国国际旅游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购买力。
去日本的,购买马桶盖、电饭煲;去韩国的,购买各类化妆品;去欧美的,购买名表、名包,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而就在中国游客在世界上大肆购买各类奢侈品的同时,欧美地区国家的人民,也在消费着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
2006年,有位美国的家庭主妇写了一篇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其中描述了其家庭不使用“中国制造”产品的一年中,面临的种种不适和麻烦,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2017-2018年《金版学案》历史岳麓版必修2PPT课件: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 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 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 WTO)。
要点一
正确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 “全方位”是指不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 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不仅是在经济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方面也要坚持 对外开放。
②概况:从 1980 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③原因。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 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区位优势:是著名侨乡, 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④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 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影 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 响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以 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性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 质 物
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 化生活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 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 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 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 大战略决策
[探究问题] 材料 近年来, 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
对这一系列变化, 我们不主动对接, 就面临‘再次入世’ 的可能。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 治理新秩序, 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 先行先试国 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
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 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 验的重要使命。 ——据《人民日报》整理 (1)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 (2)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 开放的时代背景。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课件:第四单元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提示]
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示范辐射等方面。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 (1)经济结构: 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 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2)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优惠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 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 人员简化手续。
[ 提示 ]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
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 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 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也坚持对外开放。 (2)多层次: 通过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 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 对国际商品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技术市场、 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 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名师点拨]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 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 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到 1992 年,沿 海经济开发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 带。
[提示]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
的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含答案)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习目标】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重要概念:经济特区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一、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1、 方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 对外开放的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点)①时间和地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于1980年到1988年先后成立。
②原因:发挥他们的两大地域优势,一是它们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二是靠近港澳台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③目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线)(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面)(4)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的关注,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对外开放的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二、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2、加入:中国于2001年12月加于世界贸易组织。
3、意义:(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部分自学检测1.邓小平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体现了他主张A. 对外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B.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C.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D.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清朝的对外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对外开放,主要不同点在于A.开放的地点不同 B.开放的内容与程度不同C.开放的方式不同 D.开放的背景、目的不同3.《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教案最全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授课设计名师授课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要求归纳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解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认识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认识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对外开放新格局及其形成过程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是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中国入世的影响的解析是能力的升华。
学情解析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对内改革的目标是成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改进国内投资环境,实现与世界市场的接轨,因此掌握对外开放的目的不行问题。
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学习,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有助于其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的理解。
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及相关知识在政治教材中已提及,有助于学生解析入世对中国的影响。
授课方法1.教师经过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并要修业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悉识、提高能力、升华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完满的知识系统。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授课中渐渐显现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侧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结合看法。
3.在课前准备的图片和音像资料的显现过程中,让学生介绍世界贸易组织,教师采用谈论、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解析中国入世后边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习方法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自学的方式归纳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训练、阅读、解析、归纳的能力。
2.采用比较式学习方法解析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的本质差异。
3.以主人翁意识谈论研究中国入世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感觉中国政府适应全球化展潮流,极迎接挑以促高速展的勇气和信心。
授课目知与技术1.特区、开区、外开放格局、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程。
2.解析我国加入世界易的影响和作用。
程与方法1.情境再法:在授课程中显现1978~2001 年的相关片,再当年的史事,加深学生史事的和价学生在研究中得知、提高能力、升感情,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满的知系统。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精选文档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第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课标概述】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总结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以及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源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培养根据史料和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梳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过程,培养通过辩论和探究,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
(3)通过回望中国历代对外开放的史实和过程,培养通过比较,形成整体认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主要通过白板演示法、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历史情境来突破)教学难点:对外开放对于中国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主要通过相关史料,课堂辩论以及教师精讲来突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白板操作、视频网络,教师精讲,课堂辩论赛等方式。
课前准备:导学案提前下发,要求根据教材进行自主预习和勾画,课堂中主要就学案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并由教师对疑难问题进行精讲。
【学习效果评测工具】1、课堂表现评价。
在课堂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状态,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去观察了解学生并随机做出适当的评价。
包括:a、听课效率。
针对教学知识及时对学生提问来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
高一历史岳麓版2教案: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含解析
教学设计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错误!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事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从此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30年来,对外开放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以,了解这段历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本课分为两目内容,阐述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第一目“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讲述了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讲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和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小平,你好》光盘片断、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风景图片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通过师生共读材料“龙永图妙喻——WTO与卖菜的小贩”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错误!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处理方法:通过师生共读材料“张瑞敏话挑战——与狼共舞”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合作探究的模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直观教学法:通过《小平,你好》视频片断,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3.讨论法: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错误!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设计一:打开窗子“引进来”错误!学习规则“走出去"错误!设计二:错误!导入设计设计一: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参考教案1 岳麓版必修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参考教案【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资源】(宋休小四着重)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flash《春天的故事》,《小平,你好》光盘片断,flash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中国入世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楷体休小四着重)用flash《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讲授新课(楷休小四着重)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计思路:用深圳开放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
出示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看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示探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重点分析特区“特”在哪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高一历史岳麓版2学案: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含解析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创办经济特区(1)概况: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定义: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3)主要目的: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预习交流1有人说,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你认为这个窗口的作用是什么?提示:(1)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2)了解西方,为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我国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4.进一步对外开放(1)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预习交流2为什么说开发开放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提示:浦东地处中国最活跃的经济中心,开发浦东不仅有利于上海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2)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5.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6.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过程(1)1981年,我国首次派出观察员列席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2)1986年,我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2.性质:世贸组织是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3.意义(1)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2)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岳麓版
场合表达过相同的意愿: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说明: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材料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巨大的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
世贸组织几任总干事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相同的意愿: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说明: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3、影响:①对中国: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机遇和挑战并存。
③对世界:有力的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合作探究、解惑答疑】探究1: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鸦片战争后)的“开放”有哪些区别?旧中国的开放新中国的开放背景丧失独立自主, 被动开放独立自主,主动开放基础屈辱、不平等平等互利结果经济发展艰难, 国力削弱促进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探究2::1992年开发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为什么?1、开发浦东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开发2、解放思想,坚定开放探究3:章家敦又预言2016年中国崩溃。
别人质问“为什么中国经济没有像你说的一样崩溃,反而增长更快,规模更大呢?”,他研发了一个标准答案:“我没错,只是预言的时间选择上不太准确,需要调整。
”讨论说明中国不能崩溃的理由。
【测评反馈】1、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B )A毗连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2、历史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A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综合分析中国入世的原因4、播放视频《入世十五年》了解入世的成就和影响5、探究3:探究3:章家敦预言中国崩溃。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2-岳麓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展示图片、文字等历史资料,设置情境、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
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小结
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政策引导和推动的政策化到制度化的过程。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只有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走出去;只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接触国外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吸引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大企业的运作方式、管理经验,中国才能深度融入世界。
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和认识能力的有限,讨论时没有完全展开并且缺乏深度,需要教师适时的积极引导。
讨论、探究中国加入世贸的机遇和挑战,应对挑战的对策。
领悟和认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时空结合观点。
体验历史学习过程。
理解、掌握本课知识重点,形成归纳、概括能力。
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简介我国设立自贸区和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
多媒体展示自贸区和“一带一路”路线图。
了解现阶段对外开放格局和领悟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由现实切入,增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四单元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案【课程标准】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主学习】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背景:(1)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的方针。
(二)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和的地区。
“特”在实行特殊的和。
(2)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创办: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经济特区。
(4)原因:中国南方是对外交通的或重要,是著名,离、、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密切交往。
(5)地位和影响:地位: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作用: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开放沿海城市:1984 年,进一步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
(掌握沿海开放城市的名称)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将、、环渤海沿岸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年,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这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从经济特区到,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_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1)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
(4)新区建设: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重点与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
4.意义(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原因(1)世贸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2.过程(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
(2)1986年,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3.影响(1)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名师点拨]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发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1.在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属于港口城市和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交往密切。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使我国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材料一]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1)结合材料一,怎样理解经济特区的“特”?[教你读史]从材料中特区之“特”包括特殊的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二]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其他实践形式不断发挥着示范、辐射和推动作用。
——陈亚联《经济特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结合材料二指出设立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
[教你读史]抓住关键词“示范、辐射和推动”,多角度分析。
[提示]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示范辐射等方面。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1)经济结构: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2)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优惠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外籍人员简化手续。
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特点[材料一]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1)依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教你读史]材料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对外开放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过程特点。
[提示]材料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材料二]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摘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2)分析材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体现了对外开放的成果。
[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一、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区别旧中国当今中国背景不同鸦片战争中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后被迫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实行的对外开放性质不同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和掠夺的产物是党和政府为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内容不同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结果不同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二、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形式和发展阶段1.具体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2.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题组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
“第一扇窗”比喻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选B窗户意味着对外开放与交流。
1979年春,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谈话时指出可以在广东划出一地方来,建立特区。
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个重大决策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沿海开放区③经济特区④内地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解析:选C①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②沿海开放区1985年;③经济特区1979年;④内地省会城市开放于1992年,C项符合题意。
3.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经济特区,“特”系指特区()A.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制度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C.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制度D.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地区便于交流解析:选B特区的“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故B项正确。
题组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在于()A.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D.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压力解析:选C本题是一道限制角度的选择题,从题干看,主要是从世界的角度分析,而A、B、D三项都是从中国的角度进行论述,故应当排除。
5.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A.开放领域扩大B.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C.开放程度提高D.从探索试验到区域推进阶段解析:选B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加入世贸组织就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统一制定的世界贸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6.中国加入WTO后,一些企业抓住入世契机,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在“羊”“狼”之争中把“羊”变成了“狼”。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影响,如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受国际市场因素影响,许多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许多企业深受其害。
以下对中国加入WTO 的比喻意义最为恰当的是()A.引狼入室,有百害而无一利B.掉进金窝,有百利而无一害C.隔靴搔痒,不用管他D.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如何应对解析:选D中国加入WTO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是一把双刃剑。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A.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B.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C.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D.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解析:选B“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可见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故B项正确。
2.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长江三角洲属于() 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发区C.沿海开放城市D.沿江开放城镇解析:选B长江三角洲属于属于沿海经济开发区,故B项正确。
3.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A.设置海南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加入亚太经合组织D.开放内地各省会城市解析:选B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故B项正确;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开放内地各省会城市发生在1992年,但这都不是开放的重点,故C、D两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