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赵忠波课时11.下列分离混合物的操作中,必须加热的是()A. 过滤B.升华C.结晶D.蒸馏2.用天然水制取纯度较高的水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煮沸并加入石灰纯碱B. 加明矾搅拌C. 进行多次过滤D.蒸馏3.下列各组物质仅用蒸馏水不能..鉴别的是()A.汽油、酒精、硝基苯(不溶于水的液体,ρ>1g·cm-3)B.食盐、烧碱、硝酸铵C.蔗糖、硫酸铜粉末、碳酸钙粉末D.氧化铜、二氧化锰、活性炭4.下列各组仪器:①漏斗;②容量瓶;③滴定管;④分液漏斗;⑤天平;⑥量筒;⑦胶头滴管;⑧蒸馏烧瓶。

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A.①③⑦B.②⑥⑦C.①④⑧D.④⑥⑧5.下列实验操作:①过滤②分液③萃取④蒸馏⑤分馏。

不能用于分离相互混溶的溶液的是()A.③和④B. ①和②C.③、④和⑤D. ①、②和③6.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NaOH溶液除去CO2中混有的SO2B.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N2中的少量O2C.用新制的生石灰,通过加热蒸馏,以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7.欲将NaCl中混有的少量碳铵和砂子(SiO2)除去,所进行的必要分离方法是()A.溶解、过滤、萃取B.加热、溶解、过滤C.升华、萃取、分液D.盐析、渗析、纸上层析8.今有下列仪器:铁架台、铁圈、三脚架、烧杯、漏斗、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火柴。

从缺乏必要的仪器和用品的角度考虑,不能进行的分离操作是()A.过滤B.升华C.萃取D.蒸发9.为了除去KCl固体中少量MgSO4和CaCl2杂质,须进行下列六项操作,正确的次序是①加水溶解;②加热蒸发得到晶体;③加入过量BaCl2溶液;④加入过量盐酸;⑤加入过量K2CO3;⑥过滤。

()A.①⑤③⑥④②B.①⑤③④⑥②C.①③④⑥⑤②D.①③⑤⑥④②10.某工厂排出的废液中含有Ba2+、Ag+、Cu2+,用①Na2CO3溶液,②NaOH溶液,③盐酸三种试剂将它们逐一沉淀并加以分离,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是()A.②③①B.③②①C.①②③D.③①②11.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易用物理性质区别的是()A.苯和四氯化碳B.氯化铵和硝酸铵晶体C.酒精和汽油D.碘和高锰酸钾固体12.下列分离提纯物质的操作中,错误的是( )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中的泥沙B.用渗析的方法除去淀粉中的氯离子C.用结晶的方法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D.用加热的方法除去碳铵中混有的碘13.欲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2+、Mg2+、SO42—,下列加入试剂的顺序中正确的是()A. Ba(NO3)2、KOH、K2CO3、HNO3B. K2CO3、Ba(NO3)2、KOH、HNO3C. KOH、K2CO3、Ba(NO3)2、HNO3D. Ba(NO3)2、K2CO3、KOH、HNO314.提供如下试剂:烧碱、铜片、大理石、蒸馏水,欲进行以下物质的制取或实验,从欠缺试剂的角度看,无法进行的是()A.制取纯碱B.制取氧化铜C.测定烧碱的物质的量浓度D.制取氢气15.下面所列的是中学化学实验室中几种常见的玻璃仪器:①温度计②容量瓶③滴定管④烧杯⑤圆底烧瓶⑥量筒⑦玻璃棒(1)一般应在常温下使用的仪器是(填写编号);可作反应容器并可加热的是(填写编号)(2)下列两个实验中都要用到玻璃棒,但其作用可能不完全相同A.在“用无水碳酸钠配制100mL0.12mol/L的碳酸钠溶液”的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填写编号)B.在“用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水等试剂除去粗盐中的Mg2+、Ca2+、SO42-等杂质离子以获得纯净的食盐”的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可能是:(填写编号)。

河北省行唐县高一化学 专题1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1课时 苏教版

河北省行唐县高一化学 专题1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1课时 苏教版

答案 分解
(1)过滤
(2)萃取
(3)蒸发
(4)蒸馏
(5)加热
11.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示意图, 根据图示回 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两处明显的错误是: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2)A 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 仪器的名称是______。 B (3)实验时 A 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 还需要加入少量 的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合题。
这是一道根据物质溶解度曲线进行物质分离的综
答案
(1)易 溶
(2)冷却热饱 和溶 液
(3)冷 却结 晶
过滤 (4)漏斗 酒精灯
课时作业
1.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混有水分,你将采用下列何 种方法分离 A.过滤 C.分液 B.蒸馏 D.萃取 ( C )
2.欲使 CuSO4· 2O 和沙子(主要成分 SiO2)的混合物分 5H 开,其必要的实验操作为 A.溶解 过滤 蒸发结晶 B.加热 溶解 过滤 C.溶解 过滤 蒸馏 D.溶解 过滤 分液 ( A )
二、萃取、分液 1.萃取 (1)概念: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 溶解度 的不 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 现分离的方法。 (2)实验
实验 操作
实验 液体分层,下层的 CCl4 层显橙 现象 实验 结论 2.分液 (1)将 互不相溶 的液体分离的操作。 (2)仪器: 分液漏斗 。 (3)操作:下层液体从下口 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红色。 CCl4 和水互不相溶,密度比 水 大 ,溴在其中的溶解度比 在水中的 大 。
C
2.下列各组仪器, 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漏斗;②天平;③分液漏斗;④量筒;⑤胶头滴管; ⑥蒸馏烧瓶。

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反应与变化一、化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和能量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研究的方法: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

二、物质的组成1. 基本粒子:原子、离子、分子和晶格。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结合而成的物质。

3. 混合物:物质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三、反应的表示和分类1.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反应物→产物2. 反应的参与物:主要反应物、次要反应物、参与催化剂。

3. 反应的分类: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四、反应的观察与解释1. 反应的观察:有气体产生、有颜色变化、有光发生、有温度变化、有沉淀析出等。

2. 反应的解释:解释原子、离子、分子在反应中的重组和重排。

五、化学式和化学计量1. 化学式:元素符号和元素个数的组合,分为分子式、实验式和结构式等。

2. 化学计量:反应物和产物的量的关系及其应用。

3.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物质量和摩尔质量的比值。

六、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表观反应焓变:化学反应前后,即反应物到产物的能量变化。

2. 反应的热效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3. 热效应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相应的摩尔焓变,根据热能守恒定律。

七、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1.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物质变化的快慢。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和表面积等。

3. 动力学研究:速率方程式、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

4. 化学平衡:反应物转化为产物和产物再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相等。

5. 平衡定律:反应混和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总结:化学九上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化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物质的组成、反应的表示和分类、观察与解释、化学式和化学计量、能量变化、反应速率与平衡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能量变化,以及掌握反应速率和平衡的相关知识。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2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经常用到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和比较法1、观察法:(1) 概念: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感官包括:➢眼看: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鼻闻: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闻有毒气体时,不能直接靠近➢借助仪器:可以借助仪器来观察,从而提高观察的灵敏度(2) 要求: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2、实验法:(1) 概念:是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者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2) 要求:➢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分类法: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类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研究,可总结出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和特性4、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二、观察法例子:可以通过实验法来研究钠的物理性质和钠与水反应的相关性质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银白色➢两点:熔沸点低➢两度:硬度、密度小(密度比水小)2、钠与水反应(1) 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块熔成闪亮的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反应放热➢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生成气体(经检验可知该气体为H2) ➢小球迅速向各个方向游动,是因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运动➢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色,说明反应生成了碱因此: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2) 注意事项:➢取金属钠时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拿➢实验时切取的钠不能太多,一般黄豆粒大小就可以了➢切完后,剩余的钠必须要放回原瓶,不可随意乱丢知识点补充:钠与水溶液的反应情况(1)钠与酸溶液的反应: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来的极少量的H+反应生成H2,在酸溶液中,酸电离出的H+浓度远大于水,因此钠在酸溶液中,先与酸反应,当酸反应完时,剩余的钠再与水反应。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 前2节课时《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 前2节课时《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全套教案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标要求]1.初步学会蒸馏和分馏、萃取和分液、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1.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2.除去KNO3中的KCl杂质,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KCl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性质。

3.可用CCl4萃取出溴水中的Br2,原理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且Br2在CCl4 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4.蒸馏操作要注意: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②冷凝水的流向为自下而上;③沸石的作用是防暴沸。

过滤与结晶1.混合物的分离方法(1)分离依据:混合物的分离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进行的。

(2)常见分离方法: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有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

2.过滤(1)适用范围: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一种组分可溶于水,另一种组分难溶于水,可采用加水溶解,然后过滤的方法分离。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3)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3.结晶(1)适用范围若固体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都可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较大差异,可利用溶解、结晶的方法分离。

(2)两种结晶方法①蒸发结晶:即蒸发溶剂,使溶质析出。

如海水“晒盐”。

②降温结晶:先蒸发浓缩,形成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冷却,即有晶体析出。

如硝酸钾的结晶提纯法。

(3)蒸发结晶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1.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B.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C.制作过滤器时,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D.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解析:选D玻璃棒下端放在三层滤纸处,目的是防止玻璃棒捅破滤纸,A项正确;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B项正确;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并用水润湿,且不留气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的目的是防止液体从漏斗与滤纸之间流下,否则达不到过滤的目的,C项正确,D项错误。

八年级下册化学时间轴总结

八年级下册化学时间轴总结

八年级下册化学时间轴总结单元一:基础化学常识- 研究了化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探索了常见元素的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等,并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 研究了电子层和价电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元素化学性质中的作用。

单元二:物质的分类和分离- 研究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

- 了解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学会用实验方法进行物质分类和鉴别。

- 掌握了常见物质分离的方法,如过滤、蒸馏、离心等,并在实验中应用这些方法。

单元三: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研究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包括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状态。

- 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燃烧和酸碱反应等化学变化过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 探索了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单元四: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研究了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平衡。

- 掌握了化学计量法,如摩尔和质量的计算,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量关系。

- 了解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并应用热力学概念解释化学反应。

单元五:酸、碱和盐- 研究了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研究了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生成过程,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反应。

- 了解了酸雨的成因和对环境的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方法。

单元六:金属和非金属- 探索了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 研究了金属的活泼性和活动性顺序,理解了金属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 研究了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单元七:溶液和悬浮液- 了解了溶液和悬浮液的性质和特点,并学会用实验方法进行鉴别。

- 研究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概念,以及溶解度和浓度的计算方法。

- 研究了常见溶液的制备和应用,如饱和溶液的制备和溶液的稀释。

单元八:石油和煤的利用- 了解了石油和煤的形成和开采过程,并探索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 研究了石油和煤的组成和性质,以及它们的加工和利用方法。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化学性质
研究物质的方法之三、四:分类法、比较法
(三) 钠的存在与保存
• 1.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所以在自然界 中钠全部以化合态存在,如:
NaCl、Na2SO4、NaNO3、Na2CO3等 • 2.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易与空气中的 水和氧气反应,所以钠应当密封保存,少 量的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2 P + 3Cl2 2 P + 5Cl2
2PCl3(白雾) 2PCl5
(白烟)
点燃
思考:氯气与铜、氢气反应时,分别产生了
烟、雾的现象,那么烟和雾有何区别呢? 烟:大量细小固体颗粒分散在气体中的现象。
雾:大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的现象。
3、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O
2HClO=2HCl+O2↑
将盛满氯气的试管倒置在水 中,水面上升,并呈浅黄绿 色,气体颜色变浅
将盛满氯气的试 管倒置在水中, 水面上升,并呈 黄绿色
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一般生成高价化合物)
与铜反应的实验演示
现象:剧烈燃烧,充满棕黄色的烟,最后溶液成蓝色。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Cl2 点燃
=
CuCl2
提问:氯气既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又能与不活泼金 属反应,而且一般生成高价化合物,那么,铁与氯 气反应的产物应该是什么呢? 与铁反应的实验演示 铁存在几 种化合价
【问题·∙思考】 实验室中多余的氯气是如何处理的? 为什么?
用碱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1)氯气有毒,污染空气.
(2)氯气可与碱液反应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A、液氯
B、氯水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规律总结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规律总结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规律总结1.物质检验的操作步骤(1)物理方法:依据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2)化学方法:一般应包括取样、操作、现象、结论四个部分,要求做到:①“先取样,后操作”,如果样品是固体,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②要“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进行检验,不得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③要“先现象,后结论”,如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或“有无色二氧化碳气体放出”。

2.常见物质的主要物理特性(1)固体物质的颜色①白色固体:CuSO4、MgO、P2O5、CaO、Ca(OH)2、CaCO3、KClO3、KCl、NaCl、Na2CO3等②红色固体:Cu、Fe2O3③黑色固体:C(木炭)、CuO、MnO2、Fe3O4、铁粉④蓝色固体:CuSO4·5H2O⑤绿色固体:Cu2(OH)2CO3⑥淡黄色固体:S。

(2)沉淀的颜色①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物是AgCl、BaSO4。

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且能产生大量气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物常见的是CaCO3、BaCO3、MgCO3、ZnCO3、BaSO3、CaSO3。

③不溶于水,能溶于酸,但没有气泡生成的白色沉淀物常见的是Mg(OH)2、Zn(OH)、Al(OH)3。

2④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物是Cu(OH)2。

⑤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沉淀是Fe(OH)3。

(3)溶液的颜色①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带绿色)。

②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

③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

④无色溶液一般是不含Cu2+、Fe3+、Fe2+的溶液。

(4)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SO2、HCl、NH3。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有初步的分离意识,比如过滤,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比如蒸发,挥发溶剂得到溶质的方法。蒸馏可以结合蒸馏水加强理解,主要的是萃取,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分离的方式。
3.学习目标确定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分液,萃取,蒸馏的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
2.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最后在未知溶液中离子的鉴定和检验,结合已有的初中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规范检验步骤。结合已学知识,找出合理的检验试剂。
整体的设计思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化学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材料,做出判断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知道了解化学实验常见一起,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能绘制简单实验装置图
4.学习重点难点
分离和提纯原理的灵活运用
5.学习评价设计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二.蒸发
三.降温结晶
四.萃取
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五.蒸馏
根据互溶液体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
1、一些海产品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把干海带浸泡,过滤,氧化可得到黄褐色的碘水(含I2),如何将碘从水中分离出来。已知碘在酒精,四氯化碳,苯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远比水中大。
2、某地地下水是富含Ca2+,Mg2+,Fe3+等离子的硬水,试问可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净的水呢?

高中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2)总结

高中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案(2)总结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使学生认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氯气的反响),认识钠是一种很开朗的金属。

使学生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响)。

进一步娴熟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指引学生察看、剖析实验现象,让他们领会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察看方法。

经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响及氯气性质的实验研究,让学生领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展望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的:经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研究物质变化的神秘;利用阅读资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育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合的意识。

【教课要点、难点】1.知识上要点、难点: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2.方法上要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以察看、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

【教课准备】1.讲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详赐教课过程)活动沟通·商讨:活动察看·思虑:察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响的现象活动活动·研究金属钠与氧气反响的实验活动沟通·商讨活动研究氯气的性质2.将学生为4- 6 人小组3.试验试剂和仪器:见讲堂活动记录及报告【教课方法】察看、实验研究、对照法【教课过程】〖发放讲堂活动记录及报告〗在前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构成、构造、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

认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且只有深入地研究物质的性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

比如,经过对氢气的可燃性研究,可用作绿色能源和火箭的推动剂;经过对溴化银感光性的研究,制成了感光胶卷;经过对叠氮化钠(NaN3, 在激烈撞击的状况下能快速分解并产生大批氮气)性质的研究,制成了汽车安全气囊因而可知,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专题2 第一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专题2 第一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精品教学课件

3.物质分离方法的选择 (1)固体与固体混合物:若杂质易分解、易升华时则用加热法; 若一种易溶、一种难溶时可用溶解过滤法;若两者均易溶,但其溶 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差异较大),则可用重结晶法。 (2)液体与液体混合物:若沸点相差较大时,用蒸馏法;若互不 相溶时,用分液法;若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时,用萃取法。 (3)气体与气体混合:一般用洗气法。
1.实验操作时,加强“六防意识”,防止事故发生
2.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常见事故
处理方法
先用双氧水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红药水或碘 玻璃等创伤急救
酒,最后用创可贴外敷
烫伤和烧伤
用药棉浸 7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 3%~ 5%的 KMnO4 溶液),再涂烫伤膏
浓酸溅到皮肤上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 3%~5%的 NaHCO3 溶液清洗
A [在实验过程中如不慎将酸溅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较 多的水冲洗,然后用 3%~5%的碳酸氢钠溶液淋洗。如果将碱液沾 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不是硫酸)。万一眼 睛里溅进了酸或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不可用手揉眼睛),要边洗 边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处理。酒精灯着火时,应先用湿抹布盖灭, 再进一步处理。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在稀释浓硫酸 时,要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缓缓注入盛有水的烧杯里(由于浓硫酸 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 散。注意量筒是量取溶液的量具,不能直接用来配制、稀释溶液。]
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的选择
(素养养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问题] 现有混有少量 KCl 的 KNO3 粉末,参照如图的溶解度曲 线,回答下列问题:
KCl 和 KNO3 的溶解度曲线
(1)KNO3 和 KCl 均属于 溶”)物质。

科学七年级第一单元要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第一单元要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第一单元要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科学七年级第一单元的重点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第一节:观察与实验
-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 实验是观察的一种方法,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科学假设。

- 在进行观察和实验时,需要记录和整理所得到的数据,以便分析和对比。

第二节:物质与性质
- 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

- 物质具有多种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

-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地、可燃性等。

第三节:分子和原子
-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组成。

-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

- 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第四节:力和压力
-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

- 力和压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

第五节:水的循环和地理环境
-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水不断地在地球各个部分之间流动和循环。

- 水的循环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包括降水、蒸发、蒸腾等过程。

本文档总结了科学七年级第一单元的要点内容,希望对学生复
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把各成分彼此分开的过程。

2.物质的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物的过程。

二、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过滤、蒸发、结晶和重结晶、萃取和分液、蒸馏 1.过滤过滤是分离 液体和不溶性固体 混合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除去液体中的 难溶性组分,过滤装置如图:(1)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 、漏斗 、 玻璃棒 。

(2)过滤的操作要点①一贴:滤纸紧贴 漏斗 内壁;②二低: 滤纸 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液面 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漏斗的 三层滤纸 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 烧杯内壁 相接触。

2.蒸发蒸发是将溶液加热,使溶液受热汽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物质的方法。

蒸发可得晶体,也用于浓缩溶液。

蒸发装置如图:(1)蒸发时用到的仪器有: 蒸发皿 、 玻璃棒 、 酒精灯 、铁架台 。

(2)在进行蒸发操作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实验结束后,不能将蒸发皿直接放在 实验台桌面 上,以免烫坏 桌面 或遇实验台上的冷水引起蒸发皿炸裂;②当蒸发到析出大量 晶体 、剩余少量 溶液 时,应停止 加热 ,利用 余热 蒸干,以防止晶体过热迸溅。

3.结晶和重结晶 (1)冷却法将热的饱和溶液慢慢冷却后析出晶体,此法适用于溶解度 随温度变化比较大 ,如KNO3。

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原则 不增:不增加新杂质 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与杂质易分离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容易复原常用哪些方法分离、提纯物质?(1)物理方法:过滤、结晶、升华、蒸馏、萃取、分液、溶解等。

(2)化学方法:沉淀、置换、加热、分解等。

蒸发操作中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12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总结

12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总结

Na
Na H2O
H2O Cu2+ H2O H 2O
2Na+2H2O+CuSO4=Na2SO4 +Cu(OH)2↓+H2↑
思考:钠与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结果会如何呢?
小结:
1.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 2.钠与酸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钠置换出酸中的氢。 3.钠与碱、盐溶液混合时,钠首先跟水反应,生成的氢 氧化钠再与溶液中的其它物质反应。
预测物质的性质
实验与观察
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发现特殊现象, 提出新问题
运用比较的方法, 归纳出物质的通 性及特性
对实验现象 进行分析综 合推论,概 括出结论
解释及结论
探究物质性质的其他方法
(1)模型
甲烷的填充模型
甲烷的球棍模型
(2)假说
道尔顿原子学说 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①. 原子的中心是原子 核,几乎占有原子的 全部质量,集中了原 子中全部的正电荷。 ②. 电子绕原子核旋转。 ③. 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 的体积小得多。

高压钠灯 黄光射程远,透雾力强

冶炼某些贵金属
钠有强还原性
钠 的 用 途
高压钠灯(充有钠蒸气)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Na
一、钠的物理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硬度: 软
密度:
熔沸点:


导电、传热性: 良好
二、钠的化学性质
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所以,钠具有还 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实验探究1
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上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以及 金属钠在空气中表 表面颜色的变化。 面变暗,生成氧化膜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

1.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变量的改变来观察和记录现象的变化。

在进行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的目标和目的。

- 实验材料:列出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 实验步骤: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实验。

- 实验结果:记录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 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

2. 物质与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

在研究物质与性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外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其性质发生改变,但组成不变;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其组成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

- 物质的性质: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如燃烧性、溶解性、熔点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3. 状态变化和能量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经历状态的变化,如固体可以变为液体,液体可以变为气体。

这些变化与能量的转化密切相关。

在研究状态变化和能量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概念:-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 蒸发: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 沸腾:液体在滚烫的条件下迅速变为气体的过程。

- 冷凝:气体变为液体的过程。

- 升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的过程。

总结:通过六年级上册的科学学习,我们了解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了物质与性质、状态变化和能量的相关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上册化学1——3单元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1——3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考点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变黑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的是外层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考点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⒈用排水法收集气体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

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气体无色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CO2 + Ca(OH)2==CaCO3↓+ H2O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考点3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见课本附录1)考点4 药品的取用⒈识记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基于ubd理论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物质的实

基于ubd理论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物质的实

系统的过程中,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求来设计教
技能。
传统的教学目标重在知识的掌握上,而 UbD 的教
学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格兰特·威金斯和杰
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
学目标侧重在能力的发展上,同时兼顾知识的掌握。
个新参考。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
一、
基于 UbD 理论的教学目标研究
《化学 1》专题 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是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为高中化学学习打基础的一个专
题。在引导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
丰富多彩的物质后,通过对“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
堂教学必须积极推进重要生活技能的教学,使学习者
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家研究知识和认识物质
具有辨别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合作能力、创造性思
何学习”和“学会如何开展学习”是一致的。UbD 提出
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应该遵循以化学核心知识
的教学目标具体可表示为:
(1)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
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过程,在过程中培养思维、建构
知识和技能。
(2)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进行理解建
观念,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复杂而
构。
(3)帮助学生有效地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
中图分类号:
G632.4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提出高中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以发展化
[1]
文献标识码:B
维 和 自 我 管 理 能 力 等 综 合 能 力 ,这 与 UbD(Under⁃
standing by Design)理论提出的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如

物质的颗粒运动与状态变化实验研究与分析方法总结

物质的颗粒运动与状态变化实验研究与分析方法总结

物质的颗粒运动与状态变化实验研究与分析方法总结物质的颗粒运动与状态变化是化学科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探索物质的微观世界,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

本文将对物质的颗粒运动与状态变化的实验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本也是最直观的实验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直接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颗粒运动和状态变化。

例如,在研究固体的状态变化时,可以通过观察其体积和形状的变化来推断其状态的改变。

同时,通过观察物质表面的融化现象,可以判断物质的熔点。

观察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也存在着主观判断的缺点。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物质颗粒运动与状态变化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实验,我们可以精确地控制和测量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和状态变化。

例如,在研究气体的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利用玻璃管和活塞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气体的体积和压强来观察其状态变化。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但也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计算法计算法是物质颗粒运动与状态变化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运用物理和数学原理,可以对物质的运动和状态进行计算和模拟。

例如,在分析固体的热传导过程时,可以根据热传导定律和热传导方程,通过计算和模拟来推断物质的热传导特性。

计算法的优点是能够定量地描述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变化,但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四、光谱法光谱法是物质颗粒运动与状态变化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物质在不同波长光的照射下所发生的吸收、发射或散射现象,可以揭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在研究液体的黏度变化时,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方法来研究其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的变化。

光谱法的优点是非破坏性、非接触性,但需要专门的光谱仪器和对光谱分析方法的掌握。

综上所述,物质的颗粒运动与状态变化的实验研究与分析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计算法和光谱法等。

不同的方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物质的微观世界,为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状态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主要包括物质与反应、分子结构与性质、化学能等几个方面。

下面就分别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物质与反应: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要素,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位,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元素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而化合物则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

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包括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

化学变化指发生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见的化学反应有金属与非金属氧化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等。

物理变化指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如溶解、融化等。

当化学反应发生时,原子的重新组合会释放或吸收能量,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物质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分子是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

在分子中,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其性质,如分子的极性与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沸点、熔点等。

分子结构的改变会导致物质性质的变化,如结构异构体的存在。

三、化学能:化学能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

常见的化学能有燃烧热、焓变、活化能等。

燃烧热是指物质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如热量、光能等。

焓变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常用于描述化学反应的放热或吸热过程。

活化能是指化学反应发生所需的最低能量,决定了反应速率的快慢。

通过适当的方法,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如催化剂的使用。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包括了化学实验与安全、应用化学等内容。

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化学实验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干净,并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试剂,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应用化学介绍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物、肥料、塑料等。

化学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 元 总 结
【归纳拓展】
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①过滤,②分液,③结晶、重结晶,④蒸馏和分馏,⑤层析,⑥萃取。

2.常见离子的检验
Cl —的检验:与AgNO 3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SO 42一的检验:先加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O 32一检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NH 4+检验:与强碱共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气体。

3.焰色反应
(1)定义: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称做焰色反应。

(2) 实验操作:铂丝先用稀盐酸洗净后灼烧,灼烧到没有颜色,再蘸取待测物质。

(3) 钠钾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钠――黄色;钾――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4.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物质的量(n) = N N =M m =V V =c B V ;物质的量浓度(c B )=B M 1000。

5.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实验仪器:容量瓶、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

(2)实验步骤:①计算,②称量或量取,③溶解或稀释,④转移,⑤洗涤,⑥振荡,⑦定
容,⑧摇匀,⑨装瓶。

【自主检测】
1.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开始仰视液面,读数为19.0 mL ,
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1.0 mL ,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 )
A .等于8.0mL
B .大于8.0 mL
C .小于8.0 mL
D .无法判断
2.某同学在实验报告中写有以下实验数据:①用托盘天平称取11.7 g 食盐 ②用量筒
量取5.26 mL 的盐酸 ③用广泛pH 试纸测得某酸溶液的pH 是3.3 ④配制250mLNaOH 溶
液所选容量瓶上标记的温度为20℃,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3.下列各项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 .为了加快过滤速率,可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
B .为了防止容量瓶漏水,可在玻璃塞上涂上凡士林
C .为了确定一种纤维是人造毛还是纯羊毛,可在火焰上灼烧
D .为了除去NaCl 中少量Na 2CO 3,可加入盐酸至溶液显中性
4.实验室需用480mL 0.1mol ·L —1的硫酸铜溶液,现选取500mL 容量瓶进行配制,以
下操作正确的是 ( )
A .称取7.68g 硫酸铜,加入500mL 水
B .称取12.0g 胆矾配成500mL 溶液
C .称取8.0g 硫酸铜,加入500 mL 水
D .称取12.5g 胆矾配成500mL 溶液
5.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 ·L -1NaOH 溶液100mL ,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称取8gNaOH 固体,放入250mL 烧杯中,用100mL 量筒量取100mL 蒸馏水,加入
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 .称取8gNaOH 固体,放入100mL 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
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A
C .称取8gNaOH 固体,放入100mL 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
解,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 .用100mL 量筒量取40mL5mol ·L -1NaOH 溶液,倒入250mL 烧杯中,再用同一量
筒取60mL 蒸馏水,不断搅拌下,慢慢倒入烧杯中
6.密度为0.91 g/mL 的氨水,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即质量分数为0.25),该氨水用
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 )
A .等于12.5%
B .大于12.5%
C .小于12.5%
D .无法确定
7.相对分子质量为M 的某物质在室温下的溶解度为S g ,此时测得饱和溶液的密度为
ρg ·cm -3,则该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
A .110-⋅L mol S M ρ
B .1)
100(1000-⋅+L mol S M S ρ C .110-⋅L mol M S ρ D .
11000)100(-⋅+L mol S S M ρ 8.将2.4mol 某金属投入1.8L 2mol/L 的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7.2g 氢气,
则该金属和酸分别是 ( )
A .二价金属,二元酸
B .二价金属,三元酸
C .三价金属,二元酸
D .一价金属,一元酸
9.质量为8.02g 的铁片,放进1.0L 0.90mol/L 的CuSO 4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取出洗净、
干燥后称量,质量变为8.66g 。

若认为溶液的体积没有变化,则反应后溶液中Cu 2+的浓度
变为( )
A .0.89mol/L
B .0.82mol/L
C .0.78mol/L
D .0.6mol/L
10.在一定温度下,某无水盐R 在水中溶解度为23g ,向R 的饱和溶液中加入Bg 该无
水盐,保持温度不变,析出R 的结晶水合物Wg ,从原饱和溶液中析出溶质R 的质量为
( )
A .g
B W 123
23)(- B .g B W 7723)(- C .g B W 10023)(- D .g B W )23
77(- 11.配制 1 mol/L 的CuSO 4溶液500mL ,需胆矾 g ;用 称量,把称好
的胆矾放入 里,用适量蒸馏水使它完全溶解,把制得的溶液小心地 中,用
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都注入 中,然后慢慢地加入蒸馏
水,到液面在刻度线下 处,改用 滴加蒸馏水到刻度,使溶液的 最低点正好与刻度线 ;把瓶塞盖好,用 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 托住瓶底,将瓶底倒转、摇匀。

从配好的溶液中取出10mL ,此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为 。

12.已知化合物甲和乙都不溶于水,甲可溶于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98%的硫酸,而乙不
溶。

现有一份甲和乙的混合物样品,通过实验进行分离,可得到固体甲。

(实验中使用的过
滤器是用于过滤强酸性液体的耐酸过滤器。





⑤洗涤沉淀
⑥检验沉淀是否洗净
13.要分离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并分别得到干燥的气体,某学生设计如图装置,
其中a是玻璃活塞,b是分液漏斗玻璃活塞。

(1)甲容器中盛______溶液;乙容器中盛
__________溶液;丙容器中盛__________溶液。

(2)实验时关闭_____(a、b),打开______(a、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_________这样
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

(3)当分离完一种气体后,关闭____,打开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1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种粒子(H2O、Na+、OH一)能使指示剂变色,设计了下列实验步骤:
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2 mL NaCl(pH=7)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2 mL 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酚酞试液是否变红)
(1)实验①看到的现象是,说明;
(2)实验②看到的现象是,说明;
(3)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你得出的结论是。

15.200mL密度为1.1g/cm3,质量分数为15%的H2SO4,跟Zn完全反应。

计算:
(1)生成多少升氢气(标准状况)
(2)H2SO4物质的量浓度
(3)生成ZnSO4溶液,将此溶液稀释成0.50L,求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单元总结
1.B 2.D 3.CD 4.D 5.AD 6.C 7.B 8.C 9.B 10.A
11.125.0g;托盘天平;烧杯;转移至容量瓶;容量瓶;1~2cm;胶头滴管;凹液面;相切;食指;手指;1mol/L
12.②过滤安装好过滤装置,将①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③稀释(或沉淀)在另一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②的滤液沿玻璃棒慢慢加入该烧杯中,并不段搅拌,直至析出全部固体
④过滤重新安装过滤装置,将③的悬浊液沿玻璃棒加入过滤器中过滤
⑤向④的过滤器中注入少量蒸馏水,使水面浸过沉淀物,等水滤出后,再次加水洗涤,连洗几次
⑥用小试管从⑤的漏斗下口取出少量洗出液,滴入用盐酸酸化的BaCl2 溶液,若没有白色浑浊出现,则说明沉淀已洗净
13.(1)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稀硫酸
(2) b a CO2+2NaOH=Na2CO3+H2O 一氧化碳
(3) a b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二氧化碳
14.(1)酚酞不变红H2O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2)酚酞不变红Na+不能使酚酞变红(3)酚酞变红OH—能使酚酞变红
15.(1)7.45L (2)1.68mol/L (3)0.67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