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猫(课件 导学案 拓展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猫》
一、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写了自己所养三只猫,写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写了他们的他们可爱,写了
自己和他们的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写到了三只猫最后的不同经历,写出自己内心的深刻反省,
从中也让读者从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
师生随笔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生活历程。
2. 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关爱动物,善待生命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厚情感。
2、难点:对猫的细节描写的揣摩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准备
课件一案一单
六、教学过程
【兴趣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
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
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
文《猫》。
【呈现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教师解读。
【揣摩理解】
一、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相称( ) 郁( )闷一缕( ) 娱( )乐
污涩( ) 怂恿()婢女()
蜷( )伏惩戒()怅然()
2、理清内容
文中写“我”家养的三只猫,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亡失时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
二、研读赏析
(一)、细节赏析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婶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
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之更活
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
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不大喜
欢
结局
死亡
丢失
死亡
2、跳读17—29自然段,研读以下问题:
第三只猫有着怎样的遭遇?“我”为什么要怀疑凶手是它?你是怎么理解猫的这个动作的?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3、齐读第30、31段,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赏析
1、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你学完这篇课文又怎样的人生感悟?(思考、讨论、交流)
“对于,我想说:。
”
三、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2、生活中,你可能也和一些小动物结缘,并产生了复杂的情感,现在你就把其中的经
历和情感和同学们交流。
(注意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
以上题目二选一
四、达标测试:
1、、作者主要写哪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1、2只猫?
2、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3只流浪猫。
为什么又要收留它呢?
3、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
..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
..”
..还在吃着什么。
”中加点的“似乎
..、好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课文小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
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
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
自我反思:
未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
福建省长乐县,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1925年和叶圣陶、胡愈之合编《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暴行。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被迫旅居英、法、日等国。
1929年初回国,一度在商务印书馆工作。
后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
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