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圈(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第一章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时1地球仪与地图课时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课时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课时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真题专练第2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课时7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时8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课时9时差课时10昼夜长短的变化课时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真题专练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13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真题专练第2讲常见天气系统课时14锋与天气课时15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真题专练第3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时17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时1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时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真题专练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0水循环课时21海水的性质课时22海水的运动课时23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24海—气相互作用真题专练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25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真题专练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课时27板块运动与地貌课时28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真题专练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29河谷的演变课时30冲积平原的形成课时3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其他地貌的发育课时32喀斯特地貌课时33风沙地貌课时34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真题专练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35植被课时36土壤课时37整体性真题专练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39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真题专练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40气象灾害课时41地质灾害课时4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一章人口课时4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课时44人口迁移真题专练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47城镇化真题专练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课时49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2讲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0工业区位因素课时5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3讲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2服务业区位因素课时53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时55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56交通运输方式真题专练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时58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真题专练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时59区域与区域发展真题专练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6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真题专练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63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时64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课时67产业转移课时68国际合作真题专练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时69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0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时71中国的能源安全课时72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7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4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时75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76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课时77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主要分区课时78东南亚中亚课时79西亚非洲课时80欧洲西部两极地区第2讲世界主要国家课时81日本印度课时82俄罗斯澳大利亚课时83美国巴西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时84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课时85中国人文地理特征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时86北方地区课时87南方地区课时88西北地区课时89青藏地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1
公开课教案课题大气热力环流授课时间2023年9月27日教学目标①结合图文材料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②学会运用热力环流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常见的热力环流。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一、根据所学知识画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对流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热力环流的形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强。
学生动手画图的过程中从实践上升到原理的归纳,达到思维的升华,完成思维的构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根据对热力环流原理进行充分理解,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形成的原因。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增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影响:①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②山坡上昼夜温差增大,白天山腰处易有云雾。
③谷地或盆地地区夜间以上升气流为主,多雨。
3.城市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链接高考:链接高考,知识运用和迁移小结作业优化方案7071页的选择题设计课后反思。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基本概念]逆温;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基本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风力大小判定的基本原理。
[体系架构]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①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思考简述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答案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破坏森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的差异。
(2)在上图中填出对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3)各层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人类生活在对km。
高纬:8~9 km 减(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 ℃)的直接热源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22~27 km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运动有利于航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到2 000~3 000 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上升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逆温(1)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 ℃/km。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运动(第1课时)
C.城市绿化带应建在距城市 中心16千米外
√ D.火电厂宜建在离城市16千
米以外处
21
【课后检测】 三、绘图题
7. 在下图中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 基本原理图。
大气上界
地面 图 11
22
【课后检测】 三、绘图题
8. 在下图中绘制热力环流图。
23
【课后检测】 三、绘图题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保温作用基本原理
热力环流
4
考点诠释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探究活动:读下图,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 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考点诠释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状况:
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例如:↖东南风 ↓北风 ↘西北风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区间冷热不均 (4)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9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探究活动:请在下图中加上箭头完成A、B、C三地热 力环流示意图,并判断A、B、C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 压状况,绘制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9. 在下图中绘制北半球近地面A、C、点的风向 (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用F表示实际风向)。
24
【重点图像1】
图7 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
25
【重点图像2】
冷
热
冷
图8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
26
课堂评估
反思:收获与疑问…… 活动:绘制概念图
d
c
冷却
a 受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第3讲气压带和风带[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体系架构]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基本概念]大气环流、三圈环流、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海陆分布、海陆的热力差异、亚洲高压、亚洲低压;季风、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基本原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课时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3)成因: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1)在上图中适当位置填上气压带的名称。
(2)在上图中适当位置画出风向。
(3)在上图中适当位置标注极锋,并画出极锋锋面。
答案思考如何区别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大气环流?答案①注意三圈环流与热力环流的区别,热力环流是指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
②我们平时所指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等。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特别提醒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
判断季节可参照副热带高压带与30°N的位置,如副热带高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近地面气压低,温度低近地面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气流垂直运动直接相关,气流上升,则近地面气压低;气流下沉,则近地面气压高。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目标预览※1.阅读示用意说明大气受热进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大体原理。
2.绘制简单示用意,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进程。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4.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大体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课前预习※一、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二、大气的受热进程1.“太阳暖大地”:A________________抵达地面,地面吸收A而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放出B______________(长波),大气强烈吸收B而增温。
3.“大气返大地”:C________________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及风※预习测试※1.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用意”,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中A表示________辐射,B表示________辐射,C表示________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____________使大气增温,同时又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课堂生成※【探讨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进程(1)大气的运动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3)热力环流的进程(在图中标出高、低气压与气流方向)【典型例题1】按照气压的高低判别气流的流向,并在图中标出气流流向。
【探讨2】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注意:海陆风、山谷风在白天与夜晚流向不同,和城市风的流向。
城市风【典型例题2】在沿海地域,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在白天和晚上,海洋和陆地的近地面及高空风向不同,形成“海陆风”。
试用大气运动的知识,解释其成因及进程。
【探讨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1)风形成的原因气压梯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气压梯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影响风向的因素高空风向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近地面风向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路决定的。
人教新课标版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专题: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运动一、考点突破1. 考试说明要求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 考核目标与要求(了解、理解、掌握、综合运用)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能阅读、分析和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和等压面分布图,并能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并能运用该图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征能说出北半球冬夏季节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并分析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影响使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状况,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以及人类必须采取的措施能识别各种天气简图,判断天气系统,并分析在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使学生了解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特点、影响及应对的措施3. 每个考点常出现的题型和大体分值从命题形式上看,对此部分内容的单独考查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均可能出现,文综试卷中一般以选择题为主,赋分值各年不尽相同,4—16分不等。
但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以区域为背景的综合题中往往需要利用本部分的原理和规律加以分析,所占分值也有6—10分。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难点: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形成锋面气旋的运动特点一、重要知识梳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1)大气受热过程:对于大气受热过程,考试中的关注点一方面在于对图中每个箭头含义的理解,这类试题往往出现在地理单科试卷中;另一方面,目前文综考试中的重点在于对大气受热过程结果的理解和应用上。
如逆温现象: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如太阳辐射的分布: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Array(单位:kW·h/m2)(2)大气运动大气运动具有非常鲜明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这也成为了高考考查的重点,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在特定的时间,大气运动有什么特点是设问的主要方向,题目呈现的方式往往是各种类型的图象。
2019版高中地理一轮总回顾 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1.2.2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解析 据图二可以判读出,甲气压带是北半球副热带 高气压带,据甲气压带在图一中的位置,可以判断此时段 为北半球的夏季。此季节巴西高原草木枯黄,A 项正确; 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所以 B 项错误;密西西比河进入 丰水期,故 C 项错误;北印度洋盛行西南风,洋流是顺时 针方向流动,从该处驶向亚丁湾的船只是逆风逆水,故 D 项错误。
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 B.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 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 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思维探究]
考向 1 气压中心的判断
[2015·重庆高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 10 月 8 日
左右。据此回答下题。
考向 3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017·天津五校联考]如图一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 意图,图二为图一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 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 D.北印度洋驶向亚丁湾的船只顺风顺水
4.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 质有关,分析如下: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 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 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 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
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解析 “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 近地面水汽凝结。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10 月 8 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 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 凝结而形成露。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课时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1.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在10°N~25°N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30°~40°至60°~65°的大陆内部与大陆东岸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至北极圈的大陆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冬长严寒,夏短温暖3.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5.气候类型的判读0 ℃之间最热月均温<10 ℃寒带气候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 000 m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 000 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 000 mm;热带季风气候1 500~2 000 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800~1 500 mm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300 mm;温带季风气候500~800 mm冬雨型亚热带地中海气候300~1 000 mm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200 mm温带温带沙漠气候<200 mm寒带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 mm(全国文综Ⅲ)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 ℃,冬季气温较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本课旨在通过对“大气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分析与判断等重要考点,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大气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的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复习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本插图,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分析掌握大气运动、气候特征、天气变化等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变化规律。
在用图时,坚持图文结合,“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从图中寻找地理事实和地理分布、地理概念等,培养读图能力和空间概念。
做到多而不杂,活而不乱。
第一课时:大气运动【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大气运动”。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气受热过程;二是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三是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23.绘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掌握典型实例,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的形成过程。
4.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依据《考试说明》,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既阐释了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也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1、复习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复习难点: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大气运动的典型实例。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图1难点。
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案新人教版
1.一般情况下, A、 B、 C、 D 四地中,处在近地面的是 B、 C(字母 ) ,处在高空的是 A、 D(字母 ) 。
2. B、C 两处中,形成高气压的是 B(字母 ) ,气温较低的是 B( 字母 ) 。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 力。 4.大气热力环流的实例有海陆风和山谷风。 三、区域认知——趣味思考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请解释巴山地区夜雨较多的原因? [ 提示 ] 夜晚山顶空气冷却下沉, 沿山坡下沉至谷底, 谷地中的暖湿气流被迫抬升, 气 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白天,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2.每年夏秋季节,形成于我国东南洋面上的许多强台风,登陆之后其强度往往会迅速 减弱,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提示 ] 大洋上的洋面摩擦力小, 而陆地上由于地形、 植被分布的影响, 地面摩擦力增 大,会大大减弱台风的风速。
度差异, C正确; 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
D错误。 第 3 题,
由于装有沙子的容器内的气温升高快, 而装有水的容器升温慢,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 装有
沙子的容器气压低于装有水的容器。 ]
命题视角二 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特点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 ( 北半球 )
高空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3
近地面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
与等压线之间 成一夹角
[ 知识拓展 ] 狭管效应原理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 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 于是加速流过峡谷, 风速增大,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课时3 大气环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 习 资 料 专 题课时3 大气环流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1.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3.结合亚洲季风形成示意图,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4.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阅读教材P36~P39“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类型⎩⎪⎨⎪⎧低纬环流:a 、d 中纬环流:b 、e高纬环流:c 、f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B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 为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H 为东北信风带,K 为东南信风带,I 、L 同为中纬西风带,J 、M 同为极地东风带。
(3)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1-10全球大气环流示意,据图分析: (1)赤道与极地之间本应形成单圈环流,为什么会变成三圈环流呢? (2)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 (3)极锋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表面有何影响?提示 (1)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赤道与极地因冷热差异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
(2)低纬环流圈: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东北(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纬环流圈: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圈(第一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知识——知道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用气温的垂直分布图,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结构,气温垂直变化,以及对流层、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情感——初步了解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对流层为主)。
教学难点
各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把目光集中在地球——这颗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的星球上。
我们一般只了解地表局部区域的概况,而无法看到它的全貌,那么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呢?
】“地球圈层示意图”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
观察
【提问】地球分为几个圈层?
地表以外包括哪几层?
对!地球可分为里三层,外三层,其中地表以外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为外部圈层,这些圈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一章,我们首先了解大气圈的一些知识。
【多媒体板书】地球上的大气
可以说,没有大气就没有水和生物,大气是地表形态的雕塑者。
对于人类来说,大气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大气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认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
对!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请大家看课本第41页干洁空气的组成图。
【提问】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你知道氮和氧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作用吗?
【总结】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者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提问】除了氮和氧,干洁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呢?
【提问】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干洁空气中含量虽然不到0.1%,但其作用不可低估,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作用吗?
【总结】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其原因我们将在下一节讲述;臭氧能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问】水汽和固体杂质又有什么作用呢?
【总结】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也很少,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小结】由此可见,大气中各组成部分对地球、地球上的生物都有着重要作用。
【转折提问】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虽地处热带,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可达2000~3000千米,在这层厚厚的大气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不是一直递减的呢?
【展示】“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提问】图中横坐标是什么?
纵坐标是什么?
曲线表示什么?
【提问】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怎样变化的?
【总结】
从图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高度范围,气温的垂直变化是不同的,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人们把大气划分为几个层。
【板书】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提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哪几层?
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在热层以外,还有一层外层,它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提问】请你们读图说明各层气温是如何随高度变化的?
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增;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减;热层气温随高度升高递增。
答:温度;高度;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答:(略)
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虽地处热带,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答:因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是逐渐降低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较高,因此山顶气温较低。
观察
为什么各层热状况各有不同呢?答:(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解】
这是因为各层的热源有所不同。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m;到了平流层,由于其中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一层因为有臭氧的存在而具有重要意义;中间层因几乎没有臭氧,所以气温开始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到了热层,由于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气温再次升高。
在300千米高度上,气温以达1000℃以上。
【过渡】由于各层大气的热状况不同,影响到大气的运动和其它大气现象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提问】根据对流层大气上部和下部的气温差异推测一下,利于大气产生什么方向的运动?
【总结】
在对流层,由于空气上冷下暖和地表冷热不同,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流来补充;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便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图示大气对流运动过程),地面受热越多,对流就越旺盛,所以不同地区对流层的高度有可能不同。
【提问】高、中、低纬,哪个纬度带的对流层高度最高?哪个最低?
答:低纬地带对流层高度最高;高纬地带对流层高度最低
对!低纬地区对流层可达17~18千米;高纬地区仅8~9千米;中纬地区10~12千米。
【提问】对流层大气因最靠近地面,因此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可能产生什么天气现象?
【总结】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提问】请你再根据平流层的大气热状况,推测其中大气该怎样运动?天气现象如何?
【总结】
由于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因此这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同时,水汽和杂质极少,因此,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很有利。
答:垂直方向的运动。
【提问】依次类推,中间层大气以什么运动为主?
对!中间层空气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由于距离地面较远,因此与人类的关系不如对流层和平流层密切,但其中存在一个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大家阅读课本,无线电波的传播图及说明文字。
作业:填充图册P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让学生学会阅读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示意图。
.
3.让学生认识到:影响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的原因。
教学重点
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世界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