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篾匠8年“织”出复旦博士丈夫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写作热点素材—出“洋相”的院士王志珍(新闻事件+人物事迹+适用主题+时评选粹)

2024年高考语文写作热点素材—出“洋相”的院士王志珍(新闻事件+人物事迹+适用主题+时评选粹)

2024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干货包之出“洋相”的院士王志珍【新闻事件+人物事迹+适用主题+运用示例+时评选粹】【新闻事件】她自嘲“出了洋相”,却迎来阵阵掌声!2023年12月9日,在总台《开讲啦》节目录制现场,一个“小事故“打动了无数网友。

主持人撒贝宁发现,地板上不断出现黑渣。

原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鞋底老化掉落的碎屑。

王志珍院士自嘲“出洋相“,现场观众却致以热烈学声!堂堂院士买不起一双体面的皮鞋?这显然不是事实。

实际上,如果不是撒贝宁把碎屑拿到王志珍的面前,她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皮鞋在“掉渣”。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王志珍却连自己的鞋子都不知道。

是什么让王志珍如此“大意”?因为,院士的“体面”不在一双皮鞋上。

撒贝宁称,是王志珍院士对科研的专注,令她无暇顾及其他。

这样的说法或许不仅仅是为了“圆场”。

【人物事迹】王志珍,女,汉族,1942年7月生,江苏苏州人。

王志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被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

1979年获新中国第一批德国洪堡奖学金.1981年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Fogarty奖学金,分别在德国和美国做访问研究,并在德国和香港任访问教授。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胰岛素重组到蛋白质折叠,王志珍院士四十多年不辍研究,寻求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创新。

如今,年过八旬的她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

王志珍用这句最朴素的话语,讲述着她奋斗一生的科研事业。

【适用主题】1、榜样力量2、忘我工作3、纯朴无私4、拼搏奋斗5、淡泊名利6、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运用示例】脱落的鞋跟,彰显着高贵的品格;地上的黑渣,正是科学家心无旁骛的真实体现。

王院士忽视身外之物,四十余年伏案研究、钻研实验,只愿能通过生物学造福人类、治愈世人。

让她孜孜以求的那盏明灯,不是身边的浮华与物欲,而是对科研突破的期冀。

2023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平凡与伟大”主题的写作背囊满分作文金句

2023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平凡与伟大”主题的写作背囊满分作文金句

高考语文高分作文:素材|热点话题社会服务、志愿精神、社会规则模板“平凡与伟大”主题的写作背囊+满分作文金句社会服务开头段从便捷的城市交通,到完善的健康保障,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社会服务的参与,个人生活的有条不紊、社会发展的稳步推进,都依赖社会服务。

服务改变生活,我们在享受其成果的同时,也应珍惜他人劳动,感恩日常小事中的贴心服务。

服务的方式种类多样,不能抛却的是包含在其中的人文关怀,服务有温度,人心春风沐。

过渡段以中国青年志愿者为代表的广大社会服务工作者,始终奋战在祖国发展建设第一线,用汗水浇筑未来,值得我们礼赞学习。

服务有道,发展有方,做好社会服务,就是为时代发展提供保障。

服务质量的提升并不能在一朝一夕间实现,每个人都应充分意识到服务的基础性作用,无论身处何地都应以服务精神为他人提供便利。

结尾段周到细致的社会服务中是服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训练最佳微笑弧度,锻炼基本业务能力,社会服务工作者始终在散发光热,照亮和温暖身边的人。

社会服务的推进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服务者训练技能,提升服务水平,被服务者心怀感激,珍惜服务者劳动成果并提出意见,促进社会服务质量提高,在这些互动的过程中,社会服务定会深入发展。

2志愿精神开头段鲁迅先生曾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句话提醒着我们,要胸怀天下,关心民生。

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便是我们投身社会,发光发热的绝佳舞台。

在活动中,我们甘洒汗水、奋斗奉献、快速成长,彰显了当代青少年的力量和风采。

过渡段以青年志愿者为代表的社会服务工作者,始终第一时间出现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他们的足迹遍踏祖国西部,群众基层,雪域高原,贫困乡村。

用汗水诠释奉献,用爱心汇聚希望,值得我们礼赞学习。

反而观之,有的同学认为志愿活动事不关己或以学业繁忙为由,不参加志愿服务,这是志愿服务观念意识不高的体现。

结尾段践行志愿精神,青春更见风采。

雷锋同志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非遗故事大赛一等奖

非遗故事大赛一等奖

非遗故事大赛一等奖她叫张梅,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

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视野有限,却拥有一份珍贵的才能。

她很小就展现出了对土工艺的特殊天赋,用泥土就可以塑造出生动的形象。

这项技艺让她的家人和村里的人惊叹不已。

然而,在那个时代,女性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机会。

为了生活,她只能嫁给一个普通的农民,并过上朴素而艰苦的生活。

虽然如此,但她的土工艺技能并没有被淡忘,她继续借助这一技能为家人制作工艺品,以增加家庭收入。

这个岁月似乎平淡无奇,然而就在一天的黄昏,命运给了她一个巨大的机会。

一位大学教授从外地来到山村,正好路过她家门前。

他偶然看到了张梅展示的土工艺品,惊异地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技艺。

他决定收买她的手工艺品,并将其引入市场。

张梅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决定将自己的成功延伸到更多人身上。

她开始举办培训班,教授更多的人这一独特的土工艺技能。

她相信,只有把技艺传承下去,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她打破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局限,并成为一位独具慧眼和胆识的非遗承载人。

张梅的努力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她的土工艺品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她也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被誉为当代非遗艺术的传承者。

但是,她并没有满足于此。

她深知非遗文化的力量,可以让一个民族承传下去,也可以让一个地方重焕生机。

于是,她用自己的荣誉和影响力,为村庄争取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带动了当地非遗产业的发展。

她带领村民修建了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为村庄带来了繁荣和希望。

张梅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人变成非凡的传奇。

她的才能和勇气,改变了自己和整个村庄的命运。

她不仅延续了非遗技艺,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了非遗的珍贵和重要性。

她的努力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为我们这个民族传承了一段珍贵的记忆。

张梅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人们学习和追求的对象。

她的非遗故事是一种力量,激励着每一个渴望改变的人。

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非遗文化的价值,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中学历三轮车夫38岁蔡伟复旦攻读博士背后故事

高中学历三轮车夫38岁蔡伟复旦攻读博士背后故事

高中学历三轮车夫38岁蔡伟复旦攻读博士背后故事作者:沈家善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14期2009年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

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

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

38岁高中学历,从三轮车夫到复旦大学博士生,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

足以传颂的“佳话”背后,不仅是一个年轻人对学问的执著,还有一门学科无尽的魅力,一位学者惜才的慧眼,一所大学开放的心胸……因为“佐子”,他结识了裘锡圭先生一个高中学历的下岗工人,曾经的三轮车夫,怎么能被复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对记者的问题,作为蔡伟读博主要推荐人的裘锡圭先生没有直接回答,却强调并不主张蔡伟曝光于媒体的聚光灯下,“对蔡伟,还有怎样培养的问题。

他要是真的好,以后有学术成果出来,大家自然会知道。

”在学术圈内,裘先生的严谨务实,是出了名的,他和蔡伟的结识,算起来已有十余年。

1995年蔡伟还在自学期间,就给裘先生写过信,裘先生回信赞他:“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1997年1月,裘先生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

蔡伟写信告知“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

后来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3期《文物》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

2003年之后,蔡伟在国学网上陆续发了一些文章,“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

”裘先生说,蔡伟一些想法很有见地,“比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一句‘莫之其亘’,‘亘’通常认作‘恒’,从词义上讲不太好理解,蔡伟提出,楚简中常把‘极’写成‘亘’,有终极的意思。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探界者”钟扬》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探界者”钟扬》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四课《“探界者”钟扬》教案及原文《“探界者”钟扬》课文原文拟南芥,一种看起来细弱的草本植物,因为生长快、体型小、分布广、基因组小,常被植物学家比作“小白鼠”,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全世界几乎有一半的植物学家都在研究它。

在植物学家很少涉足的青藏高原,执着的钟扬发现了它,他把拟南芥栽种在自己位于西藏大学安置房的后院中,把它做成标本带回了复旦大学。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英雄”少年“这是我所经历的1979年高考:全省录取率不到4%,我所在班级80%的同学是农村户口,一半考上了北大、清华和科大。

”钟扬曾经这样回忆自己高考的经历,他就读的是如今鼎鼎大名的黄冈中学。

1977年,学校在大操场上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庆祝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将入学,4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

钟扬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父亲是当地的招办主任,为了避嫌,父亲不让他以在读生身份提前参加高考,在与父亲赌气的同时,钟扬参加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考试,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就在钟扬差点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钟扬的母亲王彩艳回忆,钟扬在考上少年班以后就开始补习数学、物理,因为老师说他这两门考得不好。

进入大学以后,钟扬一边忙着学生会宣传委员的事务,一边坚持每月往家里写信。

那时,学习无线电专业的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

1984年,钟扬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工作,那时,他曾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

复旦女博士回望:被“遗弃”的那些年父爱浩荡

复旦女博士回望:被“遗弃”的那些年父爱浩荡

复旦女博士回望:被“遗弃”的那些年父爱浩荡2017年国庆节,上海复旦大学女博士谢小青,与男友举行婚礼,婚礼上出现了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是她爸爸,一对是她的养父母……谢小青10岁那年,亲眼目睹了妈妈因心脏病突发病故,生离死别击中了她幼小的心灵,她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出现了选择性失忆和遗忘。

而不久,爸爸谢锋又“抛弃”了她,远赴外地,她被寄养在养父母家,受到严重精神创伤的心,又对亲生爸爸产生怨恨……谢锋为何“抛弃”年幼且患病的女儿?谢小青是怎么走过来又成为名校的博士?二十年来,发生了怎样的传奇?亲历生离死别:少女的心一夜崩溃1998年10月10日晚8点多,10岁的谢小青正在家里的客厅里看电视,妈妈刘杏红在厨房洗碗,爸爸谢锋在阳台上忙碌。

谢小青突然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的一声,还有“哗啦哗啦”像碗摔到地上的声音。

她赶忙跑进厨房,见妈妈倒在地上,吓得一边叫爸爸,一边抱着妈妈哭。

谢锋跑进厨房,慌乱地对女儿说:“你妈妈的心脏病犯了!”谢锋拨打120后,谢小青和爸爸一起把妈妈扶起来喂救心丸。

120救护车赶到,医生对刘杏红进行了紧急施救后,送到江苏省宝应县人民医院,医生当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夜里11点半,刘杏红因突发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

短短的一个夜晚,谢小青经历了生离死别。

她眼睁睁地看着妈妈倒在地上,被抬上救护车,最后被医院的白床单蒙上脸,连一句话都没跟她说。

谢小青哭得声嘶力竭,谢锋强忍悲痛,将女儿送到同事宋俊宇家,托他和妻子张霞照顾几天。

处理完妻子的后事,他把女儿接回家。

从这个可怕的夜晚开始,谢小青童年的美好世界就此坍塌了……谢锋和妻子都是江苏省宝应县客运公司职工,妻子走了,剩下他和10岁的女儿相依为命。

要上班,要回来做饭、洗衣服,照顾女儿,他忙不过来,便让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先淘米、洗菜。

可是他下班回来,女儿却呆坐在客厅里,嘴里念念叨叨,神情恍惚。

谢锋问她,她呆呆地说:“妈妈在厨房做饭呢,我听到她咳嗽了。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将进酒》+高一上册语文《“探界者”钟扬》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将进酒》+高一上册语文《“探界者”钟扬》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三语文教学设计:《将进酒》一、关于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

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

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

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

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

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

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蔡红光:女篾匠的辉煌艺术人生

蔡红光:女篾匠的辉煌艺术人生

蔡红光:女篾匠的辉煌艺术人生作者:戴有山来源:《中国民商》2017年第05期东阳竹编在殷商时代问世,宋代闻名四方,明清时技艺更是发展迅速,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它与东阳木雕一起堪称盛开在“百工之乡”的一对民间工艺姐妹花,被确立为浙江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45岁的蔡红光从事竹编工作已有30年,现任东阳市东风竹编工艺厂副主任,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御姐”。

她性格上有些粗线条,但在创作竹编艺术品的时候,那种专注的神情会令人想起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

”12年前,她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竹丝编织创作的作品《海螺》轰动一时,也因此拥有“用竹丝刺绣”的美术达人美誉。

八年艰苦求师路说到蔡红光,不得不提到她的授业恩师何福礼。

年过六十的何福利老师,是中国当代竹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83年由其主持编织技法处理的绝世珍品《九龙壁》,独创多种编法,被载入《东阳市志》,成为竹编工艺的里程碑。

他的作品《咏鹅图》、《哪吒闹海》、《竹丝白鹤鼎》、《八仙竹丝花篮》、《大象》等精品分别获国家级大奖。

为香港特制的《工艺长龙》,全长2500米,创世界最长舞龙吉尼斯纪录。

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关爱》、《千禧龙》、《海螺》、《子母大花篮》等20余件,分别获国家级及省级大奖。

从业近50年来,他多次赴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香港等地做技艺表演和技术交流,被当地媒体誉为“竹子变大象的魔术师”。

何福礼收徒一向很挑剔,他要求徒弟不仅要刻苦、有悟性,更要对竹编事业有狂热的爱好。

蔡红光自从1989年进东风竹编工艺厂作为一名普通的学徒工,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把自己的青春都贡献给了竹编事业,在她的学徒期间,她几乎没有什么闲暇时光,精细竹编往往一天下来还编不出巴掌大面积,她把别人休闲逛街美容打牌的时间都花在了对竹编事业的追求上。

蔡红光说,她自己唯一的爱好就是竹编,竹子就是她的闺蜜。

即使从工厂回到家里,陪伴她的依然是那些没有完成的竹编活计。

陈衡哲简介

陈衡哲简介

陈衡哲,原名陈燕,原籍湖南衡山,1890年生于江苏武进。

其祖父陈钟英、伯父陈范(《苏报》馆主)、父亲陈韬都是有名的学者和诗人,祖母赵氏、母亲庄曜孚能文善画,乃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从陈衡哲的曾祖母开始,陈家便开创了这一传统:“每个出生于或嫁入陈家的女子,或出于天性或由于环境,都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造诣。

”1903年,陈衡哲考入上海爱国女校,次年又考入清华留美学堂,成为首批官费留美的几名女生之一。

到美后,先入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时美国最有名的五所女子大学之一),主修西洋史,副修西洋文学,西名乃定为Sophia Hung-Che Chen(莎菲·陈衡哲);后,入芝加哥大学并获文学硕士学位。

1915年,她应邀加入名垂后世的中国科学社,成为第一批社员。

1916年,她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两首诗作——五绝《月》、《风》,受到胡适高度好评。

是年春假期间,任鸿隽约上胡适,专程往访陈衡哲。

自此,三人遂成知交,“邮筒往返几无虚日”,胡、任二人均对其爱慕日增。

胡适在后来出版的中国第一部白话文诗集《尝试集》中,便有《我们三个朋友》之作,任鸿隽亦作减字木兰词以答之,被传为文坛的一段佳话。

此间,她与几乎所有的中国早期的留美生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如杨杏佛、梅光迪、赵元任、朱经农、胡先骕、唐钺等等,诸位日后都成为国内一等人才。

留美期间,陈氏便以实际行动力挺白话文运动,故被胡适称为新文学“最早的同志”。

陈氏大概是现代中国第一位力行婚姻独立的知名女性。

在十八岁上,她便拒绝了家庭指定的婚姻;后来她又变成一位不婚主义者,为理想和事业,曾决意独身,谢绝了诸多人物的追求。

直到1919年任鸿隽第二次回美时,面对其三万里求婚的诚意,她方抛弃了不婚主义,订了婚。

1920年,北京大学聘任氏为化学系教授;一俟开放大学女禁,校长蔡元培便打电话给陈,聘她为教授。

是夏,她获硕士学位后,在新文学革命运动的高潮中,与任鸿隽双双回国,旋与任共结连理,并任北大历史系教授,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亦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博士“裁缝”杨欣玫,她做的衣服震惊全球科技界

博士“裁缝”杨欣玫,她做的衣服震惊全球科技界

博士“裁缝”杨欣玫,她做的衣服震惊全球科技界作者:童心来源:《妇女》2019年第05期85后女孩杨欣玫,一位先后被剑桥和哈佛录取的美女博士、学霸型科学家,在美国微软公司担任创新经理的她,玩得转尖端科技,画得了漫画,缝得一手漂亮衣服,还喜欢和丈夫一起弹琴唱歌……而她最“牛”的特长,是把高科技缝到衣服里:3D打印的裙子,脑电波控制的礼服,适合穿上火星的智能衣,可以当充电宝的时装等,她独创的30多件“黑科技”衣服,不仅震动了欧美时尚界,也令全球科学家惊艳不已。

哈佛才女在微软,高压生活很快乐1986年出生的杨欣玫是个深圳女孩。

小时候,父母就为这个聪敏好学的女儿播下梦想的种子: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见她喜欢天文,爸妈就买回很多科普类的杂志。

当别人课余看电视打游戏的时候,杨欣玫就喜欢看恐龙和地球起源的知识,自己琢磨一些科研实验。

活泼开朗的她还喜欢看相声,属于没事偷着乐的性格,压根不是书呆子。

“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在摸索如何才能为社会做贡献,结果发现最直接的是科学。

加上自己对物理的喜爱,就坚定了走学术之路。

”杨欣玫说,她在深圳念高中时就跳了级,一年学两年的课程,毕业成绩却是全校第一,并成为当年学校唯一被剑桥大学录取的幸运儿!作为世界名校的剑桥,出了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

被剑桥大学物理系录取,而且是本硕连读的杨欣玫,经常被贴在校园里的知名科学家的文章和照片激励着,她暂时放下了很多自己的兴趣爱好,全力攻克繁重的学业。

2013年,杨欣玫从剑桥硕士毕业后,又获得全额奖学金在哈佛读博士。

读博期间,她开始追求横向的发展,绘画、弹琴、设计服装、美声,都是她的挚爱。

此外,她还在《Nature》(《自然》)等国际知名科研刊物上都发表了有分量的学术论文,篇篇凝结着一个美女学霸的心血和智慧。

博士毕业后,杨欣玫进入英特尔工作了几年,2015年又受聘于微软创新车库(The Garage),担任美国硅谷区经理。

“任何行业,努力至多帮你存活,无法帮你出类拔萃,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才可以。

匠心和情怀,隐形的翅膀

匠心和情怀,隐形的翅膀

匠心和情怀,隐形的翅膀作者:大公子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1年第10期身高1.65米的李萍纖细苗条、肤色白净,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军工企业的掌门人。

南京某部队大院长大的她,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豪爽和无畏,也有着和母亲一样的灵动和聪慧。

刚进厂时,萍姐是集成电路生产线上的操作工。

由于工作努力,成绩显著,她被破格提前转正。

期间,萍姐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她又回到了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工艺一线。

萍姐工作拼命,怀孕期间做项目研制报告,生孩子的前一天还在上班。

她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机械电子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等奖。

她在出差途中曾遭遇车祸,锁骨骨折,头上缝了八针。

当时,由于出国洽谈技术的行程已定,她只休息了二十天,就绑着绷带,忍着疼痛前往俄罗斯,感动了外国友人。

至今,她头上还有浅浅的印记,每逢阴雨天,锁骨连着胳膊还会隐隐作痛。

1999年,一些国企进行科技体制改制,鼓励科技人员下海创业,萍姐带着十几个同事集资入股办企业。

当时前途未卜,放下国企身份是一项艰难的抉择,她征求父亲意见时,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老军人只说了一句话:“闯闯看嘛,相信你会成功!”创业初期,公司只有十来个研发人员,萍姐没做过市场,连传真都不会发。

她边干边学,每天加班加点,晚上八点到家后才开始做饭。

他们做传感器和集成电路,选择了军民结合发展的方向,不遗余力地拿到了军工生产的各种资质。

萍姐还记得自己为数不多的一次发火,在是否上集成电路生产线的问题上,身为总经理的她与总工程师之间产生了分歧。

年龄比她大、资历比她深的总工程师认为条件不成熟,凭公司目前的能力建不了生产线。

萍姐坚定地说:“这是我们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

”她甚至讲了一段狠话,说:“这就是你的主要工作,如果不做,你就没有必要留在公司了。

”看上去只是一名纤弱女子,但萍姐在把握公司发展方向上高屋建瓴,展示了很强的领导力。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对企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关于云锦匠人的感人故事

关于云锦匠人的感人故事

关于云锦匠人的感人故事人物档案周双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曾参加定陵博物馆丝织文物复制任务。

1983年起,他主要负责古代丝绸文物的研究与复制工作。

2005年起,周双喜再次担任南京云锦研究所北京定陵及故宫博物院丝织文物复制项目负责人。

“云想衣裳花想容”、“银河淡,凉入天孙云锦段”、“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关于赞美云锦的诗句太多了,而对于周双喜来说,这些浪漫的诗句回归到云锦本身,那是一份朴实无华的坚守,是日日夜夜的织机声。

今年周双喜已经66岁,早已退休,生活却依然忙碌。

除了给徒弟作专业上的指导,他还要到外面讲课,参加一系列相关活动,“比退休前还要忙”。

正是这种角色的转变,让周双喜这样一个过去单纯的手艺人有了市场意识,有了宣传概念,同时更多了一份职责。

云锦织造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线雕,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缺一不可。

他希望在还有精力的时候,把徒弟带出来,让云锦技艺可以完整传承下去。

比起大师,他更愿意用匠人定义自己,他始终抱持着一份匠心,“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一件事”,他相信现在如是,未来依旧。

入行云锦周双喜是南京人,从小在城南长大。

对于南京他很熟悉,小时候也听过云锦,但是那时候他没有想过自己的一生就此与云锦分不开了。

1973年,周双喜被分配至南京市工艺美术公司,一被招进去就参加了培训,学习素描等美术方面的知识。

培训结束后,他被分到了南京云锦研究所。

可是他所学的专业是煤炭工业,与云锦天差地别,周双喜在那时候心里有点不乐意,但是在学习中产生了兴趣,才慢慢坚持下来。

织云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老艺人有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的拽花字诀,织手要做到足踏开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诀、脑中配色、眼观六路、全身配合。

”不仅织手自己技术得到位,还需要有拽花工的配合。

云锦织机高有4米多,得一位师傅“骑”在织机上“提花”,另一位师傅在下面进行“交织”操作,两人才能把织机运作起来。

孙爱花故事

孙爱花故事

孙爱花是1940年代出生在江苏如东的一位中国女性。

她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帮助父母干农活和家务劳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她的家乡,孙爱花的生活更加困苦。

她和家人被迫躲藏起来,靠吃野菜、树皮度日。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孙爱花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

解放后,孙爱花嫁给了同村的一个青年农民,两人共同抚养子女,辛勤耕作,逐渐过上了稳定的生活。

然而,在文革期间,她的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全家受到牵连,生活陷入困境。

但是,孙爱花并没有放弃,她坚信丈夫是无辜的,一直在积极寻找证明他清白的证据。

改革开放以后,政策逐渐恢复公正,孙爱花的丈夫得以平反昭雪。

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此时,孙爱花已经年迈,但她依然保持着勤劳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热心帮助他人。

孙爱花的故事是中国农村妇女坚毅不屈、热爱生活的典型代表。

她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相信明天会更好。

信守初心圆梦竹编

信守初心圆梦竹编

62Z'Magazine 丨2019丨社会中等城市核心期刊SOCIETY ·众生·责任编辑丨谭 冰杨昌芹,女,苗族,中共党员,1990年6月出生,贵州省遵义市赤水人。

1990年生的她有太多和她年龄不符的身份和荣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亚太地区青年竹工艺师,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贵州省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贵州省十大创业女性标兵、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说起这些荣誉,杨昌芹淡然一笑:“我只是个普通人,赶上了好时代,我要做的就是尽我所能,用竹编技术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她的话朴实而有力,一如她做事的风格。

极竹而乐 坚守诚信谋致富2007年,杨昌芹师从赤水竹编工艺创始人陈文兰,过人的天赋加上刻苦的学习,她的竹编技艺日渐精湛。

2012年,22岁的杨昌芹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带领乡亲们一道加工、销售竹编工艺品。

公司刚开张不久,有个贵阳客户便找上门来。

客户看杨昌芹这么年轻,不相信她的接单能力,因为这批货要的时间紧、工序复杂、单间产品体量较大。

杨昌芹说:“你信不过我,就另找他人吧!”客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守着杨昌芹做了样品,很是满意,马上下了订单,要求十天内交货。

于是,杨昌芹带领员工加班加点赶货。

交货的前一天,她发现有几个产品不合格,重做已经来不及了,大家劝她将就算了。

杨昌芹说:“做人要讲信用,质量问题一点差错都出不得!”最终,全部工人熬了通宵把这几个货重新做好。

第二天,客户赶来公司等着装货。

正在这时,司机打电话来说路上遇上山体滑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通路,最大的问题是这批货的发票也在车上。

客户急了,这批货是为一个重要场合赶制的,再等就来不及了。

杨昌芹马上做了安排,一边联络新的货车来拉货,一边派人去开发票。

半个小时后,车和发票都已到位,杨昌芹说这次意外是公司的责任,主动承担了税钱。

重庆篾匠和非洲总统有个约定

重庆篾匠和非洲总统有个约定

重庆篾匠和非洲总统有个约定作者:冬梅来源:《慈善》 2009年第6期一位普通的重庆农民,因一手精湛的篾匠手艺不但跨出国门,每月拿着上万元的月薪,甚至还和利比里亚国总统成为了朋友,成了总统家宴的座上宾。

这一看似天方夜潭的故事却让张文见感触颇深那么,他是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呢?高考落榜生练就篾匠巧手1959年,张文见出生于重庆市开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是农民,一居住在小山村里的张文见家境并小富裕,但父母还是坚持让张文见念书,跳…农门改变命运.1978年,张文见已是一个高三学生,在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在他信心满满地憧憬着未来的时候,上天却把他的人生拐了一个弯——高考失利了。

那段时问张文见的心情十分低落,父亲满怀愧疚地对他说:“都足我们没用,你想复读,我们竟然都没钱满足你的梦想、”张文见忍不住哭起来,说:“是我自己没用,这只能说我没有读书的命.”其实张文见并不认命,懂萝的张义见知道清贫的家再也支付小起那昂贵的借读费,尽管心里有千万梦想,也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父亲经常安慰他:“渎书又不是惟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张文见接触到编织技艺。

看到简单的一根竹子,经过篾匠的巧手之后,竟然变成一个个漂亮实用的工艺品,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他跑到村里篾匠师傅家里帮忙,靠“偷师”慢慢找到了做篾匠的感觉一时间一晃就是两三年,张文见的篾匠技术突飞猛进,做的成品有他自己一些创新的花样,很快受到邻居亲友赞赏,自已编织的东西拿出去卖,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在县里组织的竹编比赛中,他一时名声大噪一天,万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的老总找到了张文见,说:“我们给你优厚的待遇,并且你还可以在我们公司进修,钻研竹编技术”进入公司后,张文见更是潜心研究竹编技艺。

2006年6月.中国商务部技术援助利比里亚,竹藤编援助技术小组要在重庆招聘几名竹编人才当时47岁的张文见立刻报名参加,最终凭借着对水竹凉席、竹筛、簸箕、锅盖、竹篮等竹器活样样精通,顺利通过目测和现场操作,作为技术人员派往利比里亚一个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家庭背景的重庆农民,居然初出茅庐就跨出国门,很快成了县里的一个新闻,村里的人都以他为傲。

农民自学考上复旦博士,贤妻艰难赚钱供他十余载,伴读路无怨无悔

农民自学考上复旦博士,贤妻艰难赚钱供他十余载,伴读路无怨无悔

农民自学考上复旦博士,贤妻艰难赚钱供他十余载,伴读路无怨无悔这位学子叫李德辉,曾是一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地道农民。

他从沼泽里起步,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农民而成长为博士的学者。

他与相濡以沫的妻子相伴相随追梦,传颂着一个现代爱情佳话……下面是他自述……娇人青睐,点亮我求知向上的火花我1965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汨罗市高家坊镇永丰村,1981年参加高考,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

捧着那张鲜红的录取通知书,我高兴了一会儿后,愁云立刻布满心头。

当时,农村刚实行生产责任制,父亲时年68岁,母亲也年近花甲,二老体弱多病,如果我一走,父母就无人照顾,家里的责任田就无人耕种。

再说,家徒四壁,哪拿得出钱供我上学啊。

于是,我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留在家里种田。

我很快学会了犁耙耕种,学会了编箩织篮的篾匠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与此同时,我积极寻找走出大山的机会。

1982年年底,我背着父母报名应征入伍,体检合格。

接兵的部队首长得知我是一个成绩优秀的高中生,鼓励我到部队锻炼。

可父亲坚决反对,我只得又一次退却了。

1987年2月,我被村小学校长看中,请去代课,这年年底被转为民办教师。

山村的夏夜,我在如豆大般的油灯下,一边翻阅着《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史记》等书,一边默默地思索着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

穷则思变,我注视着这些心爱的古籍,心里树起了奋争的大旗:我要用知识的无穷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写自己的人生!于是,1988年7月,我赶到市自考办,报名参加了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

“有女莫嫁永丰村,山坡、石头、十里冲。

”我们村子穷,光棍多,我家境那么糟,对婚姻更不抱奢望。

没想到,我的好学、上进打动了一位姑娘的芳心。

1989年3月,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一个亲戚的引领下,一位清纯的姑娘出现在我面前。

她叫周林要,比我小5岁,是山下桥坪村的姑娘。

村里的姑娘都往山外跑,她却从山外往山里钻,认定我有才华有前途,毅然与我订了亲,让我精神大振。

龚扇传人龚倩:手艺人不可能大富大贵

龚扇传人龚倩:手艺人不可能大富大贵

龚扇传人龚倩:手艺人不可能大富大贵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6年第6期文·图本刊记者龚斯宇“我做啥都是个急性子,除了坐下来编扇子的时候。

”她甚至尝试过绣十字绣——但绣了不到五分钟,就坐不住了。

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街上罕见行人,偶尔能听见几声鸡犬叫,气氛又迅速归于宁静。

推开“天宫堂”的大门,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

龚倩站在青石板台阶上挥挥手,一只黑色的幼年杜宾犬在院坝里好奇地张望。

她是龚扇的第五代传人,35岁。

蓝底白花的粗布围裙下面,是一身花边连衣裙。

“不好意思啊,脚上还穿着拖鞋呢,做活路的都这样。

”浓郁的自贡口音脱口而出,眼睛笑成了两道弯。

龚倩的身后,三个工人正在撕竹子。

这是制作龚扇必经的一道工序,他们都是龚倩手把手教出来的。

“天宫堂”的工匠之家每个工作日,龚倩踏入“天宫堂”后,都脱下高跟鞋,换上一双平底拖鞋。

“天宫堂”是艾叶镇政府免费提供给龚倩创业的一处厂址——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

仿占风格的院落内,藏着流传了五代人的手艺。

龚倩的双手生来秀气,修剪得一丝不苟的指甲下透着粉红,指间却贴着创可贴。

她解释说撕竹子难免伤手。

“所以创可贴在我们这儿是常备药品。

”她打趣道。

“我做啥都是个急性子,除了坐下来编扇子的时候。

”她甚至尝试过绣十字绣——但绣了不到五分钟,就坐不住了。

而龚扇的制作,则比十字绣难了不止十倍。

和一般的竹编工艺品不同,龚扇是由0.01-0.02mm的极细竹丝编制而成,薄似蝉翼,晶莹剔透——而这要用到700~2000根的竹丝。

扇面上的图案花纹,会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明暗变幻,同一把扇子,从正面、反面、左侧、右侧去看,都呈现不一样的美感。

郭沫若第一次见到龚扇,误以为是素丝织锦,赞其“巧夺天工”。

现在,龚扇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龚倩则是一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龚扇的制作过程,到现在还没有一步可以用机器代替;从选料制丝到编织成品,都是全手工操作而成,其间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凝神屏息而作——喘一口粗气、打一个喷嚏,都可能让上千条细丝乱作一团;若是一个地方编错了或是编得不够好,就要从已经完成的进度里撤下其中的一根竹丝,再将新的竹丝重新编进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女篾匠8年“织”出复旦博士丈夫
作者:夏镇龙李孟春
来源:《百姓生活》2009年第10期
从一位农村篾匠到复旦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再到湖南科技大学的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生导师——李德辉的人生实现了传奇般的升华,他在同行中被公认为是第一位通过自学考试取
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农民。

令人感动的是,支撑他从田间走进复旦大学博士楼的,正是他相濡以沫的篾匠妻子周林跃。

梦,有梦才会追求
1965年,李德辉出生于湖南省汨罗市高家坊镇一座700多米高的大山上。

那是一个美丽的山村,而美丽的背后却是落后与贫穷。

1981年9月,李德辉从当时的汨罗县(现为汨罗市)二中高中毕业,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

捧着那张大红通知书,李德辉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贫穷带来的人生无奈。

当李德辉拿回通知书的那一刻,年迈的父亲坐在门槛上,老泪纵横:“德娃,只怪我做爹的无能呀……”可这怎能怪父亲呢?是呀,兄妹8人,父母体弱多病,负债累累,刚刚分田到户,缺少劳力,哪来钱去读大学呢?李德辉就这样被挡在了大学的门外,他只有拿起锄头扶起犁耙,落寞地走向田间地头,一直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1986年,汨罗县需要招聘一批代课老师,李德辉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

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代课老师,1987年在永丰村小学开始了教书生涯。

当时的代课老师每月工资只有40元,后来也不过每月70元而已。

但是,就是这点微薄的收入,却让李德辉能安心从事自学考试。

李德辉明白,凭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当代课老师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帮助父母改善家境,每到周末或学校放假时,李德辉就回家学着编织箩筐卖。

他悟性很好,没多久,选料、剖篾、织筐等一整套篾匠手艺就学到手了。

远近乡邻都对这位“能文能武”的老师赞叹不已,这其中就有美丽的邻村姑娘周林跃。

爱,有爱才会相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