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论李大钊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论文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摘要:李大钊非常重视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向青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并积极倡导青年走与x-农相结合的实践观,强调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国主义观,形成了其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青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李大钊的身边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他是青年的良师益友,对青年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对青年寄予无限希望。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件关系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大事。因此,研究李大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构建现代和谐教育体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青年是人类生命中最旺盛的阶段,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同时,“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7aa}是社会革新和进步的一个最积极的因素。李大钊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革命作用,他始终关注着青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把救亡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原因就在于缺少有勇气、有胆略、有新思想的青年。李大钊把青年看成是“国家之魂”,认为“中华白身无所谓命运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27z}s。此外,李大钊还从青年的特点出发,明确指出“青年人的精神是进步的,发展的,……那末‘人’的未来事实,完全为我们青年的责任。进一步说,我们青年的群众运动,就是社会革命的先锋。;}s)s}s 由于李大钊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寄望之殷切,他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就痛感当时负有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的“老辈之不解青年心理,不与青年同情”,也就是不能成为青年的良师益友,因此当时的许多青年犹在睡梦之中,仍未从“老辈社会”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敢与“老辈”宣战,不敢与“老辈”格斗,缺乏“慷慨悲壮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气力”,这样的青年肯定是担当不起社会革命的先锋、再造青春中华的重任的。他大声疾呼:“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于青年之觉醒与否卜之。;[a]na而青年之觉醒与否,就在于是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对青年的教育得法。同时,他还指出青年的历史使命是“冲决历史之侄桔,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4]z00。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中还提出“有精神、有血气、有魂、有胆之青年”,要“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也可以看出他对教育青年的要求是希望青年成为革命的一代,能以国家民族的兴亡为己任,敢于斗争,勇于创造,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更加肯定青年在革命和社会改造中所负有的重大历史使命。由此可知,李大钊关于青年的地位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正确论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年运动理论的重要内容。二、关于青年的政治观教育 1917年,正当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候,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先进的的中国人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决心“走俄国人的路”,开始积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又是中共创立时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杰出代表。因此,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运动包括青年运动的指导思想。他于1916年8月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指出袁世凯已被“护国义军穷迫以死,强调“青春中华之创造,实已肇基于此”。9月1日在《新青年》上又发表了《青春》一文,指出“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眼眼辨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5]01917年10月在《太平洋》杂志发表《此日》一文,恳切地指出:“吾人仔肩所负之责任,愈益繁重”,为了创建青春中华,希望人们克服困难,奋发图强,“期予必达,勿稍怠荒,&r(6]。强烈的爱国心,驱使李大钊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苦苦探索,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终于从俄国人的身上找到了希望和出路[[2]0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义的启示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义的启示
五四运动前后,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呈现出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生动局面,社会主义成了公认的、最流行的一种新思潮。除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之外,产生、流传于西方世界的许多社会主义流派,如无政府主义包括无政府共产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以及合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都披着一层社会主义的面纱,在中国大地上竞相传播。互助论也是五四时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社会主义流派。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毛泽东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互助论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既有国情因素,也有文化心理以及社会心理因素。随着工读互助团实验的失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抛弃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幻想,最终实现了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一
互助论是五四时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社会主义流派,是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创立者是俄国的克鲁泡特金(Kropotkin)(1842—1921)。克鲁泡特金宣称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其代表作《互助论》(Mutual Aid)(原名《互助:一个进化的因素》)中,他根据许多事实,反复申明:动物同种里没有自相残杀的情形,只有互助维持的趋势,各各
相助,合力抵抗环境的严刻。互助的利于生存,则因少费能力而能保持极大的公益。因此,大概能互助的动物多繁衍,强盛。……所以动物的互助,也正是进化的公例。在此基础上,克鲁泡特金断言:达尔文说的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不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互助才是一切生物进化的真正因素。“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中,竞争都不是规律。”恰恰相反,不要竞争、避免竞争才是“自然的倾向”。(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崛起的时候。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观点也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东西方文化观。
李大钊认为,东方文化在传统观念方面注重尊崇、信仰、服从等价值观念,但也由此
导致了思想僵化、顽固守旧的问题。他指出,东方文化在道德和伦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强调家庭、道德的重要性,但也忽视了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与此相反,西方文
化在思想观念方面更加开放、自由,注重个人的自由意志和权利,但也由此带来了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的问题。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结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应该
以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为基本原则,去融合两种文化,发扬两种文化的优点,弥补两种
文化的不足,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
李大钊在东西方文化观中强调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人要认识到自
己的传统文化是有优点的,不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也不能摒弃传统文化。他认为,传统
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血脉,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
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文化。他也强调了西方文化的把握与应用的重要性。他认为,西方文化在科学、技术、制度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合理地吸纳和应用其中的优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李大钊在东西方文化观中还强调了民族精神与国际主义的统一。他认为,一个国家的
历史趣闻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的主要事迹 李大钊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大钊简介李大钊的主要事迹李大钊怎么死的?
导语: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
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
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的
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
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
崇高的历史地位。1920年10月4日,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
李大钊为负责人。
李大钊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
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
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
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
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
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1913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
早稻田大学。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在日本参加
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
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
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
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他积极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
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
浅析李大钊“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
浅析李大钊“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
摘要:本文分析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首次提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一次历史创新。这一思想的提出受到国际、国内以及李大钊本人前期思想的影响。李大钊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到农村去劳作与工农打成一片,同时还担负着对劳动者进行精神改造的使命。“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分子工农群众结合李大钊
1919年2月《青年与农村》的问世,是一种开拓者的尝试。在文中,李大钊首次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首次将自己的目光直接转向农民,首次看到了工农群众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非把知识阶级和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呼吁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李大钊是中国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开路先锋,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年与农村》应该被看作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笔者就此做以下分析。
一、“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思想提出的背景
1.国际背景
(1)俄国民粹主义早期“走向民间”运动的影响。俄国民粹主义发展初期,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摆脱了对农民的偏见,试图与农民联合。因此,这些激进的知识分子“都跑到乡下的农村去,宣传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理”,试图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释放出来。李大钊被俄国民粹主义早期“走向民间”的运动所吸引,欣赏俄国的青年知识分子试图与农民相结合的时代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像俄国早期的民粹派那样,李大钊非常重视知识分子与民众相脱离的社会现实问题。所以,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他鼓励青年知识分子“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作些开发农村的事” 。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
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是基于当时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和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是其青年观的重要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典型表现。李大钊对青年教育问题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在用什么教育青年和怎样教育青年上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对当前我国青年及青年教育工作非常富有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
标签:李大钊;青年;教育
作为我国著名早期马克思主者、大学教授和思想界的明星,李大钊对青年一直非常关心关注关爱,亲自参加领导与指导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利用不同的场合和各种方式教育青年,对青年问题及其教育有着自己诸多富有远见的看法。其中,青年教育观是其青年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中国化的典型表现。本文拟从形成的背景、具体内容和使用的渠道和方法等多方面探析李大钊的青年教育观,以期望为当今的青年及青年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一、李大钊青年教育观形成和完善的背景和条件
李大钊青年教育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以下各种主客观的背景和条件,通过自身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参与体验,才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1.李大钊主动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洗礼
在积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也颇有关注和欣赏,马克思从新时代的要求去把握青年问题,对李大钊的影响非常深刻。具体有以下几点影响李大钊的青年观及其青年教育观:一是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非常关心青年,并积极指导青年的成长;二是在青年的职业选择上,马克思青年时代的那段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更是影响了当时和后来青年。三是马克思从历史、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青年的责任、使命、地位和目标,赋予青年时代的责任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从后来李大钊的青年及其教育观,有很多方面都继承了革命导师马克思等人的以上思想火花的照耀和指导。
五四时期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研究
局限性之二:缺 乏系统性和科学 性
局限性之三:难 以适应现代社会 的发展需求
局限性之四:工读 主义教育思潮的局 限性对现代教育的 影响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工读主义教育 思潮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科学 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 求。
过于理想化: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过 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实现, 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四时期工读主义教 育思潮研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abc
壹
目 录
பைடு நூலகம்
文
本
肆
潮工 的读
影主
响义
教
育
思
目录
贰
起义五 教四
育时
思期
潮工
的读
兴主
伍
潮工 的读
局主
限义
性教
育
思
叁
潮工 的读
主主
要义
内教
容育
思
陆
评主对 价义五
与教四
反育时
思思期
潮工
的读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五四时期工读主义教 育思潮的兴起
社会背景
教育制度的缺陷:传统教育制 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急需改 革
留学运动的兴起:大量学生选 择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
简述李大钊思想之转变
简述李大钊思想之转变
摘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李大钊早期思想是启蒙思想,是要以西方近代自由民主的政治学说作为武器,批判封建专制及封建文化,破除封建偶像、圣人、王者、英雄之权威,树之自我权威,通过唤起国民之自觉心以改造国民性。1918年后,李大钊的思想转向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视其为新世纪的新潮流,他引导了新文化运动由思想改造到社会改造的方向性转变,选择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拯救中国的主要思想,选择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并论述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转变思想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复杂的过程。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段:一、”萌芽时期”,初步接触幸德秋水及其他社会主义思想,以”平其不平”为思想认识基础。二、日本留学时期,接受了日本早期社会党领导人安部矶雄的影响。由于安部是基督教社会主义者,他主张”以人类爱为中心,使宗教与社会主义在我心中浑然融为一体。”[1],所以安部的社会主义思想,实际上使李大钊早期接受的托尔斯泰人道主义影响,更加深化。三、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由于李大钊一直关注着社会主义反战和民主主义运动的兴起,并且连续发表了系列文章,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使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发生质的变化。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就为十月革命后,坚决迅速
地转向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2]
一、李大钊思想--萌芽时期
1907年,李大钊报考了当时著名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揭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当时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虽然是清政府为挽救覆灭命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推行”新政”所设立的一所大专学校,但毕竟是一所培养法律、政治等专门人才的近代新式学堂。李大钊在这里开始接触西方各种学说和思想,开始为”振奋国群”而”急思深研政理,求挽救民族”。
李大钊教育思想十论
李大钊教育思想十论
摘要:李大钊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立义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先进、丰富而又深刻。李大钊在有力地批判了中国封建奴化教育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宗教教育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关于教育的本源与功能、教育的普及与重点、教育的平等与改革、教育的发展与目标以及教育的环境等一系列科学论断。作为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典范,李大钊的教育思想无疑会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借鉴。
关键词:李大钊;教育思想;教育實践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又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先进而丰富、翔实而深刻。为了唤起广大民众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热情,他在有力地批判了我国封建奴化教育和资本主义国家宗教教育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关于教育的本源、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普及、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平等、教育的发展、教育的重点、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环境等一系列科学论断。李大钊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为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极其宝贵的内容,对我国当前教育的改革
与实践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教育本源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方式,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学说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要么把教育的产生及其本质看成是生物的本能,要么将其看成是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摹仿活动,因而就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计划性和目的性。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率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地阐释了教育与人的社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
略论“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新思潮的传播
略论“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新思潮的传播
所谓新思潮,总体来说就是指世界近代以来新产生和流行的各种思想学说。“五四”运动时期,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且各种思潮、学派都有人研究、宣传和信仰,有些还与传统观念相互糅合、掺杂,形成了学说竞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新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各抒己见,虽然一些新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些消极影响,甚至是反社会主义的,但总体来说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们的思想解放,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为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一、各种新思潮传播的主要情况
“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青年成立起了三四百个进步社团,创办的刊物多达几百种。这几百种刊物和几百个进步社团,纷纷宣称自己是以改造社会及激励介绍新思潮为“旨趣”,促进了思想界的繁荣。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时期新出现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以戴季陶、胡汉民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张东荪、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以王光祈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军阀、政客,也都在竞相介绍、宣传社会主义,并利用社会主义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少年中国学会在其发刊词《少年中国》中说道:“我们要积极研究现代思潮,使现代思潮成为中国人认识的一个趋势,对现代思潮有一个明确的观念,给中国人以更深的刺激来兴起改造中国之方案。”
除科学社会主义外,在五四运动前后涌入中国的有一定影响和流传度的西方社会思潮还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等。它们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们的思想解放。
李大钊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新探
作者: 宋德宣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5-31页
主题词: 革命先驱;中国现代思想;民主主义革命;纪念文章;复辟帝制;马尔萨斯人口论;赤旗;晨钟报;救国救民;九一八
摘要:李大钊同志是我国最早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革命先驱。他的转变,在“五四”时期的激进民主主义革命知识分子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中,具有代表性。探讨李大钊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特征,对于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规律大有裨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概括中国现代思想史,“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作为
历史趣闻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李大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李大钊
导语: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艰苦奋斗、先人后己
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长兼教授。他在东城红楼(北大一院)上班,却在西城租房子住,因为当时西城的房租便宜些。1920年至1922年,李大钊全家5口人住在西城区南边石驸马后宅35号(今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一座普通三合小院的平房。1923年春,又搬家到西城铜幌子胡同,离开北大稍近一些。
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们的家常便饭就是大饼夹根洋葱。有人去李大钊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儿。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意思儿女要从小立好独立的根苗。“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李大钊对中国图书事业发展的贡献
李大钊对中国图书事业发展的贡献
摘要:李大钊的革命思想对中国图书出版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他在
中国图书馆事业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顺应时代,李大钊把图书馆变成接受
新思想的教育阵地;为适应发展,他对图书馆进行了改革。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李大钊对中国图书事业的贡献犹如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
仰永不磨灭,永远定格在中国图书事业发展的史册上。
关键词:李大钊;图书出版;图书馆
众所周知,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等等,如此众多的
称号永远定格在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史册中。然而,李大钊的另一称号“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或许鲜为人知。李大钊对我国图书事业的贡献也犹如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永不磨灭,永久定格在中国图书事业发展的史册上。
一、李大钊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上发挥了
主力军的作用,这一思想的传播也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犹如荒原中随风而燃的熊熊烈火迅速得到
传播。在外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内受封建军阀压榨的黑暗统治下,具有初步共产
主义思想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举起“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
的新文化运动。其刊物《新青年》先以反封建为中心进而逐渐转变到以宣传马克
思主义为核心。1916年4月李大钊担任《新青年》的特约撰稿人,之后又参加了
编辑部的工作,曾是编辑之一。中共上海发起组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上海发
论李大钊教育与职业合-思想及其启示
( ) 育 与 职 业 合 一 是 普及 教 育 、 兴 国 家 的重 要 措 施 ~ 教 振
和 方 法
都解 放 了 , 把那 逞强 的 势 力 , 摧 毁 了 , 那 不 正 当 的 制 度 , 都 把
都 改 正 Fra Baidu bibliotek , 步 一 步 的 向前 奋 斗 , 到 世 界 大 同 , 算 贯 彻 了 一 直 才 d m c c 的 意 义 。 [1 6 ’ 种 民 主精 神 使得 李 大 钊 更 加 重 e or y a ” (0 这 P
常重 视 教 育 与 职 业 合 一 工 作 , 把 它 提 高 到 可 以 挽 救 民族 危 并 亡 的高 度 来 认 识 , 认 为 实 行 半 工 半 读 、 耕 半 读 是 在 劳 动 他 半
群众 中普 及 文 化 知 识 、 展 群 众 个 性 、 变 群众 命 运 的 好 办 发 改
辱 。[ ( 0 而 普 及 国 民 教 育 就 要 求 国 民 无 论 何 种 性 别 、 ”】 8 m ’ 职
业、 出身 , 也无 论贫 富 尊 卑 、 位 高 下 , 人 皆 有 受 教 育 的 权 地 人 利 。正 如 他 所 说 :想 教 育 发 展 , 定 要 使 全 国人 民不 论何 时 “ 一
职业 合 一 的思 想 。 深入 探 讨 李 大 钊 教 育 与 职 业合 一思 想 , 对 大力 发展 农 村 职业 教 育 , 强 城 镇 职 工 的 教 育 培 训 , 进 大 加 促
五四运动人物介绍
“五四”运动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热情的投身到争取国家主权、抵御外族入侵的斗争当中去,为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开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独秀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新青年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被束缚于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因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点燃了至今不灭的思想解放的火炬,陈独秀也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蔡元培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拔了陈独秀等等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把北大的氛围变成自由的领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民众的觉醒,五四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7月至1919年1月,李大钊先后公开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梁启超
1918年11月,巴黎和会即将召开。梁启超以在野之身,为中国参加和会作了多方面的策划。后来,他了解到条约将让日本继承德在山东的所有特权,他立即发电报给林长民,最终由林长民将合约的内容披露,导致五四运动的全面的爆发。
毛泽东
毛泽东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运动时期成立的一个最重要的学生青年社团,并在五四运动中积极团结各个社团,促进了北京学生、全国青年以及社会各方面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五四运动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周恩来
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与各界人士又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周恩来同志亲自到总商会与商界代表会谈,团结商界共同斗争。并于1919年9月16日,在天津成立了觉悟社。该社由天津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组成,积极宣传五四进步思想。
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浅析“问题与主义论争
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浅析“问题与主义论争摘要: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文明寻求救国真理的历史演进中,“问题与主义”论争具有历史性转向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过往聚焦资产阶级文明目光的最高点总结,而且开启了追寻社会主义文明新目光的起点。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新视角探讨“问题与主义”论争,可以清晰地展现李大钊作为那时先进中国人的突出代表,在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汇期,顺应时代开展潮流,探究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为实现这一历史性目光转向、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问题与主义
一、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实立
李大钊是1919年8月参与“问题与主义”论争,9月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前后相隔一个月,那么究竟是这场争论推进了李大钊确立马克思主义观?还是李大钊已有马克思主义观积极参与这场争论?因此,弄清李大钊确立马克思主义观,对于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先决性意义。
〔一〕确立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一方面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灾难深重,另一方面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竭力向西方文明寻求救国真理。自林那么徐开眼看世界,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但自始至终没有给中国带来民族独立与富强、人民自由与民主,而是陷入帝国主义长期操纵的新旧军阀混战。各系军阀以出卖民族利益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他们与外国势力相互勾结实施残酷统治,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灾祸。直到世界上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李大钊与工读主义
工读主义,亦称工读互助主义,主张劳心与劳力、公与读、教育与职业相结合,学问与生计合一。共度主义者希望通过工读互助的办法创造一个“人人工作,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的新社会。实质上,工读主义是把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新村主义”等思想融为一体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互助论是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主要理论之一。他在1917年出版的《互助论》中指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通过互助即可进入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无制裁、绝对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中国的影响:
1、1917、10 军代英在武昌创立以“互助”命名的社团—互助社,并出版《互助》刊物,该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定名互助社,取克鲁泡特金新进化论的意义”。
2、李大钊认为“人类的进化,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和与平等的方向走的一个长路程”,而“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和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他认为互助论是“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认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和、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
泛劳动主义的创始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认为“人类本务”是与自然相争,既靠劳动维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工作劳动是一种快乐,为人工作和为自己没什么区别。所谓泛劳动主义,“就是凡人皆不可不劳动之一种主义而已(此外所说劳动者指的肉体的劳动)。无论什么人,总没有利用他人劳动、掠夺他人储积和他人生产物之权利。人欲得衣食,需要靠自己的劳动。人人自劳而食(此为根本),什么财产啦,资本啦,一切为罪恶源的东西,都无存在之必要”。
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重视,这一思潮得到了空前流行。
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义也是五四时期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较大的一个思潮。他从1910年开始提出新村主义。新村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不满意现存的不合人道的社会制度,幻想脱离这个社会,另辟一块小天地,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互助友爱的理想的新社会。即以改造旧社会为目的、创造新社会为归宿的一种立国之道。
实践:在日本九州建成了“新村”
1919,周作人在《新青年》上介绍了小路的新村及其新村主义,在京、津多次宣讲,并组织了“新村北京支部”。
新村主义很适合于那些不满现实而又企图逃避现实、逃避阶级斗争的空想者,因而吸引了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王光祈创造了“工读互助主义”。1919年12月4日,王《城市小的新生活》首次提出了工读互助主义。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都表示支持,并成立了工读互助团,工读主义者通过工读互助团,人人本着互助的精神,实现半工半读,不断扩大影响,发展影响,将来再把全国各地的互助团统一联合起来。工读主义有的主张和实践,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企图改造社会的理念。然而,由于它是脱离现实的空想共产主义实验,故决定了它在经济上、组织上必然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和矛盾,无法存在和运行下去。北京、上海的工读互助团仅存在几个月便宣告解散。最终以失败告终。
反思:胡适认为:根本大错在于不忠于工读两个字,眼光重点在于新生活和新组织上。
李大钊认为:在都市上的工读团,取共同生产的组织,是我们根本的错误我觉得工读团要想维持,还是采取纯粹的工读主义才是。
工读互助团的失败,使中国一大批进步青年彻底抛弃了平和的经济革命的想法,促使他们进一步将目光转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李大钊与实用主义(实验主义)
实验主义,又称实用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否认客观的物质世界,以“实用效果”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把客观实在同主观经验、感觉混为一谈,即我所感觉的、经验的就是客观实在。它把真理同实践中有用的、有利的东西混同起来,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的标准是“兑换价值”和“效用”。
胡适在美留学期间,全面接受了实用主义思想。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热点学说。
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几乎同时传入中国。由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锋芒是指向封建主义,而在五四前后的中国,实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封建的。胡适在宣传实用主义时,提倡“存疑主义”,主张“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同时,尤为鼓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口号,这对于传统的封建迷信具有瓦解和破坏作用。但是,作为资产阶级唯心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
1919 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主张对中国问题要从“细心考察的实在情况”出发,不要空谈一些主义,“要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他还明确表示反对社会问题“根本解决”,而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
1919、8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5号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对胡适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认为,不能把解决具体问题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二者对立起来,并指出,问题和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所以,不能把一切主义都看成纯理论的东西。他说“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他不赞成那种空谈主义、理想的倾向,而是主张把主义与问题、理想与实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且特别强调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也即是说,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革命手段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之后,胡适又在《每周评论》36号上发表了《三论问题与主义》。他说:“多研究些具体问题,少谈些抽象的主义。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应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胡适用相当多的篇幅大谈”输入学理的方法”,其目的是想把这一切争论纳入“学理”的范畴,抹掉其内在的政治蕴含。
此后,胡适又发表《四论问题与主义》再次申明个人观点,进一步宣扬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