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关于位置的。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和理解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关系的概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个主题,并提供一些实际例子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一、相对位置在学习位置的概念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相对位置。
相对位置是指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说书桌在椅子的左边,门在窗户的对面。
这些描述都是基于相对位置来进行的。
相对位置是我们观察环境并进行描述时常用的方式,它帮助我们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教室中,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比如,利用教室里的家具,让学生描述课桌与黑板的位置关系,或是学生与同桌的位置关系。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对位置的概念。
二、方位除了相对位置,方位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方位是描述物体或地点在空间中相对于一个基准点的位置。
常见的方位有上下、左右、前后等。
方位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描述和理解物体的位置。
举个例子,当我们说一个球从桌子上滚下来时,我们描述了球的运动方位。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例如描述一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左侧,书包放在桌子上方等等。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方位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准确的定位。
三、坐标系在进一步学习位置的概念时,我们还需要引入坐标系。
坐标系是一种用于描述和确定物体在平面上位置的系统。
在二维坐标系中,我们使用横轴和纵轴来表示位置。
横轴通常代表左右方向,纵轴代表上下方向。
通过引入坐标系,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制简单的坐标系,让学生在平面上定位一些物体的位置。
例如,让学生在坐标系上标出自己所在教室的位置,或是标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位置。
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坐标系的概念。
四、应用举例位置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除了上述的概念和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扩展学生对位置的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主要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对的含义,熟练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能够解决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基础,但对于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对的含义,学会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数对的含义,学会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并解决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数对卡片,一份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在地图上找某个城市的位置,引出数对的含义。
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对与位置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数对的含义,并用课件展示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用数对表示对方的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可以是:用数对表示某个物体的位置;根据数对,找出物体的实际位置等。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对不仅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来表示其他事物的位置,如坐标轴上的点等。
第二单元 位置(期末复习讲义)五年级数学上册重难点知识点(人教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点第二单元位置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一定进步了吧!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本学期的知识吧,并且通过完成这些练习,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真不错,以便继续发扬;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赶上。
每个人的成功都要经历无数次历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我们都十分重要。
加油!知识点一: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1.竖排叫列,横排叫行;2.数对(ɑ, b)中,ɑ表示列,b表示行,先列后行,顺序不可错乱,中间用逗号分隔开。
知识点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在方格纸上,同样可以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2.行和列的交点处,就是物体所在的位置。
①两数对中第一个数相同时,表明两个物体在同一列;②两数对中第二个数相同时,表明两个物体在同一行。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同一列和同一行数据的表示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考点一: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1.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写列数、后写行数。
2.在书写时,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加写逗号,从而把列数与行数隔开。
考点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1.在方格纸上,同样可以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行和列的交点处,就是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一、填空题1.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下图中,“”现在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依据规则,“”下一步可以走到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只写出一种情况即可)2.下图是某校六年级三班学生的座位图,如果用a表示组数,b表示个数,则可以用(a,b)表示每位学生的座位。
A同学坐在第2组第3个位置,可以表示为( ),用( )可以表示B同学的位置,用( )可以表示C同学的位置。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人教版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材的第37页例2以及第38页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通过数对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数对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教室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教室中物品的位置。
例如,书桌在教室的第三行第五列。
2. 讲解新课(1)讲解数对的含义:用两个数字表示物体的位置,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以教室为例,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不同物品的位置。
如,书桌的位置是(5,3),表示第五列第三行。
(3)通过数对找出物体的位置:以练习题为例,让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如,数对(2,4)表示的是第二列第四行的位置,让学生在教室图中找出对应的位置。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38页的练习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1)数对的含义: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如,(5,3)表示第五列第三行。
(3)通过数对找出物体的位置:如,(2,4)表示第二列第四行的位置。
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数对表示下列物体的位置:(1)书桌:()(2)椅子:()(3)窗户:()答案:(1)书桌:(5,3)(2)椅子:(4,2)(3)窗户:(1,5)2. 题目:根据数对找出下列物体的具体位置:(1)数对(3,6)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2)数对(1,4)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的位置?答案:(1)数对(3,6)表示的是第三列第六行的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位置概念,包括方位词、地点及其位置关系等内容。
教材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运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学会简单的方位导航。
2.过程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位置概念。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位置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学习方位词的用法。
2.学习如何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学习基本的方位导航。
2.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够通过图形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简单的方位导航找到目标位置。
3. 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练掌握方位词的用法。
2.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引导学生通过位置描述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
4. 教学难点1.理解方位词在描述中的具体应用。
2.注意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5. 教学策略1.示范教学结合学生练习。
2.小组合作探讨位置概念。
3.利用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6.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方位词,让学生初步认识并练习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表示物体位置关系,通过图形表示理解。
•第三课时:学习简单的方位导航,让学生实际操作。
三、教学活动1. 活动一:方位词拼图•分组进行拼图,每组根据提示用正确的方位词组合完成拼图。
2. 活动二:位置关系图•给出几个物体的位置,让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3. 活动三:方位导航游戏•模拟场景,让学生按照提示进行简单的方位导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目标物体。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位置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图形表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位词的应用。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通过互动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总结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总结
位置是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涉及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以下是对这一单元的总结:
- 坐标系统:学习了如何使用坐标系统来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了解了横轴和纵轴的概念,以及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
- 坐标的表示方法:掌握了用有序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例如$(x,y)$。
知道了横坐标表示水平位置,纵坐标表示垂直位置。
- 方向和距离:学习了如何通过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了解了八个基本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以及如何测量和表示距离。
- 坐标平移:学会了如何通过平移坐标来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移动。
掌握了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的规律。
- 线路图:学习了如何根据给定的坐标绘制线路图,并能够根据线路图找到物体的位置。
- 实际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地图上找到位置、描述位置关系等,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位置,学生能够用坐标和方向来准确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并解决与位置相关的问题。
这对于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单元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利用数对解决问题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和坐标系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和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坐标纸等。
2.学具准备:学生坐标纸、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比赛找位置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坐标纸,实际操作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互动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巩固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5.拓展(10分钟)利用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位置、迷路找家等。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练习一、选择题1.王梅的位置在第4列第6行,用数对一般表示为()。
A.(6,4)B.(4,6)C.无法确定2.林林在教室的位置是(5,4),下面不可能是他同桌位置的是()。
A.(5,5)B.(4,4)C.(6,4)3.在方格纸上,把点A从(4,2)平移到(7,2),是向()平移了3格。
A.上B.右C.左4.小芳的座位是(2,2),小强的座位是(4,4),小亮坐在小芳与小强中间,那么小亮的座位是()。
A.(3,3)B.(2,3)C.(3,4)5.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为(1,1),C点用数对表示为(5,1),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6.一个图形各顶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分别是点A(3,1),点B(3,4),点C(1,4),当点D的位置在()时,依次连接各点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
A.(1,1)B.(2,1)C.(1,2)二、填空题7.小龙在班上坐在第6列,第4行,用数对表示是( );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6),他坐在第( )列,第( )行。
8.小明的位置是(2,3),小丽的位置是(4,5),而小英的位置刚好在他俩中间,则小英的位置是( )。
9.如下图所示:大门的位置是( ),狮山的位置是( ),飞禽馆的位置是( ),虎山的位置是( )。
10.先读古诗,再用数对知识填空.(1)“风”字的位置是( );“然”字的位置是( );“鸟”字的位置是( );“浩”字的位置是( ).(2)在(4,5)这个位置上的字是( ),在(3,4)这个位置上的字是( ),在(1,2)这个位置上的字是( ),在(4,1)这个位置上的字是( ).(3)第( )列有标点符号,句号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和( ).三、判断题11.同一个平面内,(3,6)和(3,12)所表示的位置在同一列。
( )12.小刚的座位在第2行第3列,则记为(2,3).( )13.将点A(2,3)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用数对表示是(4,3)。
五年级上册数学书第二单元位置的知识点
在五年级上册数学书中,第二单元位置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位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概念,它不仅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1. 位置的基本概念在五年级数学课程中,位置的概念是从简到繁逐步深入学习的。
我们需要了解基本的方位词和位置词,比如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等。
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而在数学中,它们则被运用到图形的描述和位置的确定中。
通过简单的图形和实物的操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位置概念。
2. 图形的位置关系除了基本的位置词,五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学习图形的位置关系。
这涉及到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比如相交线、平行线、垂直线等。
通过引入坐标系的概念,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描述图形的位置关系,例如通过横纵坐标来确定点的位置。
这样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实际问题的位置应用位置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书中会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位置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在地理中,我们可以用方位词描述不同地点的位置关系;在旅行规划中,我们需要确定目的地的位置,以便制定最佳路线等。
这些实际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也能使他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五年级上册数学书第二单元位置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评估和讨论,我们不难发现位置的概念是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从简到繁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对位置概念的深入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以应用。
当然,位置的概念还有很多延伸和拓展的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外更广泛地接触和应用这一知识点,使之成为自己的思维工具。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位置的概念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贯穿于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一、知识点总结。
1. 用数对表示位置。
- 在平面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 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写列数,再写行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例如,第3列第4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4)。
2. 数对的应用。
-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如,给出数对(5,3),就可以在方格纸的第5列第3行找到对应的点。
- 两个数对中,如果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在同一列;如果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在同一行。
3. 位置的相对性。
- 一个点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点是有相对性的。
例如,点A(2,3)在点B(4,5)的左下方。
如果以点A为观测点看点B的位置,和以点B为观测点看点A的位置,列数和行数的变化是相反的。
如果点A的位置是(x₁,y₁),点B的位置是(x₂,y₂),那么从A看B,B在A的右(x₂ - x₁)列,上(y₂ - y₁)行;从B看A,A在B的左(x₁ - x₂)列,下(y₁ - y₂)行。
二、典型例题。
1. 用数对表示位置。
- 例:在下面的方格图中,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2,4)、B(1,2)、C(4,2)。
请在方格图中标出这三个顶点的位置。
- 解题步骤:- 先确定方格图的列和行的方向,一般列从左往右,行从前往后。
- 对于点A(2,4),先找到第2列,再找到第4行,这个交点就是点A的位置。
- 同理,对于点B(1,2),找到第1列第2行的交点;对于点C(4,2),找到第4列第2行的交点。
2. 根据位置写数对。
- 例:在方格图中,某点在第3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这个点的位置。
- 解题步骤:- 根据数对的表示方法,先写列数3,再写行数5,所以这个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5)。
3. 数对的应用与位置相对性。
- 例:小明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4列第3行,用数对表示为(4,3),小红在小明的正后方,小红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多少?- 解题步骤:- 因为小红在小明的正后方,说明小红和小明在同一列,即第4列。
《第二单元位置》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位置描述的基本概念。位置描述是使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它在日常生活和多种学科领域中都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使用方向和距离给朋友发短信描述你的位置。这个案例将展示位置描述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单元位置》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位置》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我们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利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理解和使用“角度”和“距离”两个概念,用它们来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学习使用平面图,以自身或某个物体为中心,绘制简单路线图;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体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够熟悉或者缺乏自信。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自信心。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我收到一些学生的反馈,表示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困惑。这让我意识到,除了课堂教学,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和跟进。我将在课后主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4.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5.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数学生活化、实践性的学习体验。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二单元位置》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培养学生运用空间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增强对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PPT课件
张亮同学,你 有什么问题?
探索新知
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 可以用数对(2,3)表示。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周明 第2行 第1行
第1列
张亮 孙芳
李小冬
第2列
王艳
第3列
赵雪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
第5行 第4行 第3行 第2行
(2,3)
第1行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第6列
了什么?
学以致用
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A(5,9) B( 2,1) C( 9,6) D( 1,6) E( 8,1)
D. B.
C. .E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哪 些知识?
一列一行一括号, 中间逗号来分隔。
1.确定物体的位置时,一般用两个数据描述,即第几列 和第几行。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先数出物体所 在的列数,再数出物体所在的行数,把两个数据写在括 号里,用逗号隔开,如(列数,行数)。
先根据数对标出各点的位置,数对是 列数在逗号左边,行数在逗号右边,列 数和行数的交叉点就是点的位置,然 后再连线。
典题精讲
正确解答:
B
C
A
D
围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
易错提醒
判断:数对(2,9)和(8,9) 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
(√ )
学以致用
周明
张亮 孙芳
王艳 王艳在第3几列列,,第第4几行行。? 赵雪
2.用数对可以表示方格图上的物体的位置。表示位 置时,先写列数,再写行数,中间用逗号隔开。
五、作业练习
课堂作业: 练习五。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位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位置一、教学目标1.理解“左”、“右”、“前”、“后”、“近”、“远”等表示位置的词语。
2.学会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3.能够根据题目描述,正确使用位置词语进行位置定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位置词语描述位置。
难点:能够准确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2.教具:图片、小物体、黑板、彩色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探索位置关系1.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各个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左”、“右”、“前”、“后”等位置词语。
2.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提问并回答:你的左边是什么?你的右后方是什么?3.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绘制简单平面图,并指导学生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运用位置词语1.教师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书上有关位置词语描述的练习题。
2.学生自主练习,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答案,并讨论正确答案的原因。
3.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在使用位置词语时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描述位置关系。
第三课时:综合运用1.教师布置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位置词语,综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选择一名学生上台展示答案。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描述位置关系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各种位置词语的理解程度有所差异。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示范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位置概念。
同时,在综合运用环节,需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位置词语的应用能力。
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调整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通用10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教案(通用10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电影票、班级座位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位置提问:假如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家长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第几组第几排……)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举例……)师: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投影出示班级座位图(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师:吕全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吕全同学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4)讨论师:同样都是吕全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老师左手起竖排第一竖就是第一列…,横排第一排就是第一行…(5)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吕全在第6列,第3行就可以写成(6,3)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数学组长的位置。
要求: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b、集体订正:吴丹的位置是(3,4),杜佳伦的位置是(4,3)。
五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共5篇)
五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五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位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进一步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起了一定的帮助。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在平面图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比较中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第二单元《位置》(单元解读)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二单元位置单元解读一、链接课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能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也提出“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位置》属于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板块的课程内容,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传播丰富的数学文化。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前,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描述物体位置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在一年级的《位置》单元,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方位,并能描述简单的位置关系;在三年级下册的《位置和方向(一)》单元,学生会辨认八个方向等。
这些学习和生活经验是学习这个单元的基础。
因此,对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在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将数学思想同具体的数学知识剥离开来,单纯地讲数学思想,是空洞、抽象的,也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在进行具体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思想方法渗透其中,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和使用相关的数学思想。
基于此,在“位置”单元的教学中,主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目标本单元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单元内容的学习后,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知识技能层次是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位置)
一、直接写得数。
16分
12.5×80= 2.34×0.2= 7.73+2.07= 1.7+3.3×0.2=
0.8×0.5= 4.2×5= 12-0.9= 0.25×1.6×0.4=
二、认真思考,仔细填写。
22分
1、小明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3行,用(4,3)表示,小芳坐第2列第5行,用()表示,用(6,1)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2、张明和李晨坐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3,6)和点(4,5)表示,(3,6)中的3表示第3列,则6表示(),(4,5)表示李晨坐在第()列第()行。
3、如下图:△的位置为(2,3),则◆的位置可以表示为(),★的位置表示为()。
4、如下图:A点用数对表示为(1,1),B点用数对表示为(),C点用数对表示为(),三角形ABC是()三角形。
第3题图第4题图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
12分
1、如图,如果点a的位置表示为(1,3),则点b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
B.(4,5)
C.(5,4)D.(3,3)
2、如图,如果将△ABC向右平移2格,则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
A.(5,1)
B.(1,3)
C.(7,4)D.(3,1)
第1题图第二题图
3、科学课,聪聪坐在实验室的第3列第2行,用数对(3,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A.(3,3)
B.(4,3)
C.(3,2)D.(4,1)
4、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胜数和对表示为(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等腰
四、活用知识,解决问题。
50分
1、先写出三角形ABC各个顶点的位置,再画出三角形ABC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形△A’B’C’,然后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A’()
B’()
C’()
2、下图是动物园的一角。
14分
(1)如果用(1,3)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游乐设施的位置吗?请写出来。
(8分)
熊猫馆()大象馆()猴山()海洋馆()(2)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6分)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3、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10分)
4、如下图:图书馆所在的位置可以用(4,3)表示,它在学校以东400m,再往北300m处。
(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连长表示100m)(13分)
(1)请你像这样分别描述体育馆和少年宫的位置。
(4分)
(2)王玲家在学校以东300m,再往北400m处;赵华家在学校以东800m,再往北700m处。
在图中标出这两位同学家的位置。
(4分)
(3)周六,王玲的活动路线是(1,7)→(4,3)→(6,4)→(3,6)→(9,6)。
她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5分)
拓展提高题:(另加10分)
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距离是20km。
甲每小时行6k 乙每小时行4km。
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行10km。
这只狗同甲一道出发,碰到乙时,它又掉头跑向甲,遇到甲再回头,直到甲、乙两人相遇,这时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要求。
2、与好友商议,如何开展这次活动。
全班交流,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时间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 个生字。
把握课文主要
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三)情感态度于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
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
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
教
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
2、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
3、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一是……二是……”明确指出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归纳一下:一是大自然本身的变化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为的因素,破坏植物,造成水土流失。
第6自然段后面用了12个“越”字,具体地写出了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了,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多开垦荒地植物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
这样循环往复,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就更频繁。
4、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去体会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前文所说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解除这一忧患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
方案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落实重点
1、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
让学生懂得文中主要是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如“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从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4亿顿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
这些确凿的发人深省的数字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黄河的“表现”怎不令人忧虑!人们再不注意保护大自然,将受到大自然更多的、更恶劣的惩罚。
这些材料数据的获得,靠的是作者平时的观察积累。
顺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讨论交流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