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诊法述要中医学
《第六章诊法》ppt课件
2 少神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不振 健忘困倦 面色少泽 目光凝滞 动作缓慢 少气懒言 倦怠乏力 肌肉松软
脏腑功能虚弱 精气受损
3 失神☆ 概念:
为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之象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萎靡 神识不清 言语错乱 反响愚钝 面色晦暗 目暗睛迷 形体羸瘦 动作失灵 呼吸气微或喘促
脏腑精气衰竭 正气大伤
主要内容
1、动静 总纲 动 强 仰 伸--阳、热、
实 静 弱 俯 屈--阴、寒、
虚 2、咳嗽 3、抽搐 4、偏瘫
部分望诊
望头面:头过大、头过小——先天缺乏。
头眼歪斜——中风
望五官〔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二、 望五官
1、 望目
望色泽 目赤肿痛--实热证---风火或肝火 白睛发黄--黄疸 脂肪 目眦淡白--血虚 望形状 目胞浮肿--水肿 眼窝凹陷--伤津耗液 气血缺乏 望动态 昏睡露睛--脾胃虚衰 双目上视--肝风内动
淡青或青黑--寒盛 痛剧
口唇青紫--心气衰 心阳脱
小儿眉鼻唇青--惊风
赤色☆
机理 热——气血充盈
主病: 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 午后颧红, 面红如妆--虚热
白色☆
主病
虚证 寒证 失血 夺 气
淡白--血虚 脱血
恍白--阳虚 水泛
惨白--阳气暴脱
阴寒内盛
黄色☆
主病
脾虚 湿证 黄疸 萎黄--脾胃气虚 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一身俱黄--黄疸
2 望耳
概说 与肾、肝胆关系亲密 正常——耳廓厚大 异常 干枯焦黑萎缩--肾精不荣 皮肤甲错--血瘀 红肿流脓——肝胆湿热 热毒上攻
3 望鼻
概说
鼻为肺窍 阳明胃经挟之
色泽
正常-红黄隐隐 明润含蓄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精准的方法,帮助医师明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中医诊断方法的十个方面,并展开详细描述。
1.望诊法中医望诊法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肢节、皮肤和外观等情况来判断病情。
面色黄褐色、舌苔厚腻、目色淡黄,说明肝胆火炽,气机不畅。
2.闻诊法中医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和臭味来诊断病情。
感冒患者咳嗽声重、喉部有痰鸣声、口中有恶臭味,说明病情较重。
3.问诊法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主诉、症状和疼痛位置等来了解病情。
问病人是否有胃部不适、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以便判断是否有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病症。
4.切诊法中医通过按病人的脉络来判断病情。
脉搏强大、快速而有力,说明病人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5.病因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分析病因来判断病情。
肝气郁结引起的胃肠不适、牙关紧闭、情绪易怒等症状,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来判断病情。
6.经络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身体上的经络系统来判断病情。
脏腑经络阻塞会导致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等症状。
7.阴阳补益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排便和身体状况来判断阴阳失衡。
病人失眠、脾虚、体虚等症状,需要通过中药补益来平衡阴阳。
8.五行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属性来判断病情。
水属性的人容易得到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9.脏腑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状况来判断病情。
病人肾虚,会导致头发干枯、皮肤干燥等症状。
10.体质辨证法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体质来判断病情。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湿疹、皮炎等疾病。
中医诊断方法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需要通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来提高诊断效果。
通过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身体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诊法述要中医学
胖
食少、肉松、神疲、乏力 形盛气虚,属阳虚,多痰 湿
能食、肉坚、神旺、有力 形气有余,属精充气足体 健
瘦
体瘦 筋骨结实,精力 充沛,食欲旺盛,健 康
形瘦乏力,气短懒言 后天不足,脾胃虚弱
久病、阴证。
五色主病
青
主病——寒证、疼痛、肝病、 血瘀、惊风。
病机——寒凝气滞、瘀血阻络 或筋脉拘急、气血不畅。
青主寒痛肝瘀惊
五色主病
赤
主病——热证、亦可见戴阳证。 病机——热迫血涌或虚阳上越。
赤热虚实当分清
五色主病
黄
主病——脾虚、湿证。 病机——脾虚或湿蕴,运化失
健,机体失养
黄色主虚又主湿
萎黄、黄疸、黄胖、 苍黄
• 提示正气充足,精 气轻度损伤,疾病 恢复期或体弱者
假神
• 重证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是临终前 的预兆。
• 临床表现 “突然”
神志——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或精神 转佳,想见亲人。
目光——原本目光暗睛迷或瞳仁呆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 浮光外露。
面色——本为面色枯槁晦暗或面色苍白无华,却一时面似有 华,但为两颧泛红如妆。
语言——原本语声低微,时断时续,少气懒言,突然言语不 休,但语言多简单重复,并且精神烦躁不安。
食欲——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 活动——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
转动。
望色
• 是指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为面部) 的颜色与光泽,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学诊法述要
两颧红赤(虚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五色主病
3、黄色 主虚证、 湿证、黄疸 虚证:脾虚湿盛──黄胖(黄而虚浮) 脾胃气虚──萎黄(淡黄枯槁无光) 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
五色主病
4、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 淡白无华──气血不足 恍 白 ──阳虚水泛 苍 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 大失血证
黄腻苔
黄苔而质腻 主湿热或痰 热内蕴,或 为食积化腐。
③灰苔 病重
主里热炽盛(灰干)和寒湿内盛(灰润).
④黑苔 病重
主里热炽盛(黑干)寒湿内盛或阳虚(黑润).
苔灰黑湿润多津,多由白苔转化而成,为寒湿.
• 苔灰黑干燥无津液,多由黄苔转化而 成,为火热证候.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3.苔形: 全苔、偏全、剥苔、花剥苔、 地图舌(边界清楚)、镜面舌.主气血和 胃气的盈亏,邪的深浅.
燥苔
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高热、汗泻、过服温燥药物,阳气为痰 湿所阻。
糙苔 苔质粗糙, 扪之碍手。 热甚伤津 太甚,秽 浊盘踞中 焦。
③腐腻:反映中焦湿浊情况
◆腐苔:苔质疏松,颗粒大且厚似豆腐渣,易刮;主食积胃肠、 痰浊内蕴.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较小,边薄中厚似涂蜡,难刮去.主湿浊 内盛,郁遏阳气.主湿浊、痰饮、湿温。
偏苔
花剥苔 地图舌
中剥苔
后剥苔
舌中部苔剥脱
镜面舌
舌苔全部 脱落,舌 面光洁如 镜。 胃气衰败
舌色的现代研究
1、淡白舌:与红细胞减少、白蛋白合成障碍、 血浆蛋白偏低、组织水肿有关。 2、红绛舌: A、高热、脱水、维生素缺乏,电解平衡 失调等造成体内“阴”不足;可作为弥漫性 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参考; B、慢性病出现的阴虚舌以舌红少苔,舌 体瘦薄,舌面干燥是由于舌的粘膜及小唾液 腺萎缩、变性所致; 3、青紫舌:与静脉瘀血、血流缓慢、血粘度增 高、毛细血管扭曲畸形、微循环障碍因子有 关。多见于肝胆系疾病和心脏病、癌肿患者。
脉诊要领之六字诀
脉诊要领之六字诀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脉诊要领之六字诀,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诊家枢要》提出:“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
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
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
来者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
应日至,去日止。
”由于,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将脉象的千变万化概括无余,成为诊脉时简易而颇切实用的方法。
所以,后世医家称之为“六字诀”。
《辨脉指南》称其为“脉中之神机”。
《景岳全书》则称之为“诊家之纲领”。
上指寸,下指尺。
在一般情况下,虽然男子尺脉较沉,女子尺脉较盛,然而,阴阳互根,尺寸协调,其大小强弱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
一旦寸或尺某一部,出现偏盛偏衰的失调情况,则说明阴阳平衡被打乱。
例如:尺弱寸强,则会出现阳浮阴弱或上盛下衰的病症,而寸弱尺强,则说明邪人下焦,或相火亢盛。
来去与至止都是针对脉搏跳动提出的,脉搏的由内向外跳起为来,由外返内落下为去,其来去应该从存,力量应该均匀。
来而有力,去而无力则有阳盛,来而无力、去而艰涩则为阳衰。
脉来为至,脉去为止,至与止应交替而有节奏地出现,也就是至数匀齐,这样则阴阳协调。
反之,节奏的任何失常都标志着阴阳的失调。
另外,张景岳认为:此六字还具有初中末三候之诊法。
其日:“初诊之先,即当详审上下、上之义,有升降焉,有阴阳焉,有藏象焉,有补泻焉。
中医学 第六章 诊法
正常舌象:淡红舌 薄白苔
▪ 舌质:淡红明润 胖瘦适中 柔软灵活 ▪ 舌苔:薄白均匀 干湿适中 不粘不腻
1、望舌质
望舌神 望舌色 望舌形 望舌态
望舌质-舌神
判断疾病预后:神的概念
有神:红活明润
正气未伤,病情轻浅
无神:干瘪晦暗
正气已伤,病情危重
望舌质—舌色:正常舌色?
淡白
虚证 寒证
红
热证,有虚实之分
舌质
正气 脏腑虚实,气血阴阳
舌苔
邪气 病邪性质,正邪消长
附于舌体上的一层苔垢,胃气上蒸形成
舌象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肾 脾胃 心肺
藏象学说 心开窍于舌
经络学说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
舌诊方法
▪ 光线:充足 自然光线
▪ 病人:伸舌不要太过用力
▪ 医生:查看顺序:
3
鉴别染苔
舌苔
2
舌质 1
主阳盛热实或邪实阻滞;脏气衰败,气血 不相顺接。
疾脉、动脉。
病脉和主病:虚脉及相关脉
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主虚证。
相关脉:
6
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又主伤寒、痛甚及湿证。
代脉:脉来迟缓力弱,时发歇止,止有定数。主脏气 衰微;痹证、痛证、七情内伤、跌仆损伤。
脉诊
▪ 脉诊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切诊内容
心
脉
肺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脾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脾统血
象
肝
肾
肝主疏泄、肝藏血 肾藏精,精化血
脉诊
诊脉的部位与方法:寸、关、尺;浮、中、 沉;三部九候,举、按、寻。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 基本形象是:三部有脉,沉取不绝,一息 四—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 缓,流利有力。即有胃、有神、有根。
中医诊法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法知识点总结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医医疗的基础。
它是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的观察和分析,从而达到诊断疾病,判明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的目的。
中医诊法包含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和辨证施治等内容。
下面将对每种诊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法中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它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目珠、肢体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在望诊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气色、脉象、体形、肌肤、眼底、舌苔、舌质、舌体、舌根、舌尖等,以确定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察觉患者的病因和症状。
1. 面色:中医上认为,面色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状况,而不同的面色对应着不同的病症。
比如,面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旺盛,而面色苍白则可能代表气血不足。
2. 舌象:舌象是中医诊断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对象,在望诊中,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可以得知许多信息。
比如,舌色红润可能代表气血旺盛,舌苔厚腻可能代表有湿热之邪。
3. 眼底:眼底检查在现代医学中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式,而中医也有观察眼底的诊法,眼底的虚实阴阳可以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
4. 肢体:观察患者肢体颜色、变形、皮肤状态等情况,也可以得到相关的诊断信息。
综上所述,望诊是中医诊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眼底、肢体等来判断患者的气血情况和病因病机。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法的一种重要诊断方式,它通过医生的听力判断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腹鸣等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
1. 声音:根据声音的高低、洪沉、轻重来判断患者的气血情况,因为喉音的产生依赖于肺胃的功能,所以通过听声音可以了解患者的肺胃功能情况。
2. 呼吸:听患者的呼吸声音及频率、深浅、急缓,可了解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和气息运行。
3. 咳嗽:根据患者咳嗽的声音和频率,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是气滞欲呕,还是有痰等症状。
4. 腹鸣:根据腹部的声音可以判断患者的肝、脾、肾功能状况。
中诊6按诊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相关专业知识第1页 中医诊断学——第六单元 按诊一、按诊方法与意义1、方法: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
2、意义:进一步确定望诊之所见,补充望诊之不足,而且亦可为问诊提示重点。
(一)按肌肤1.诊寒热---辨阴阳盛衰、表里虚实和邪气的性质。
肌肤冷、体温偏低---阳气衰少。
肌肤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阳。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阳气盛,实热证。
二、按诊内容1、虚里(1)虚里的部位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2)正常表现虚里为诸脉之所宗。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3)按虚里的病理表现与临床意义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
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属于危候。
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者为恶候。
虚损劳瘵之病,虚里日渐动高者为病进。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
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热甚,多见于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之时。
因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后,虚里动高,片刻之后即能平复如常不属病态;肥胖之人因胸壁较厚,虚里搏动不明显,亦属生理现象。
2.脘腹(1)脘腹凉热(2)脘腹紧张度(3)腹满虚实(4)鼓胀(5)癥瘕(6)腹痛(7)腹部压痛。
中医学-诊法述要
(四)望皮肤
1、外形:水肿、鼓胀、皮肤干瘪枯槁、疳积、肌肤甲 错
2、斑: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 手消失后不脱皮。
3、疹: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 消失后脱皮。
4、痈毒疔疖:丹毒、湿毒、痈、疽、疔、疖
(五)望毛发
三、望排出物
1. 望痰涎涕唾
2. 望呕吐物
3. 望大便
第一节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 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 资料的诊察方法。
一、全身望诊
(一)望神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 体表现来判断病情。有得神、失神、少 神 、假神四种情况。
•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的四种情况
角弓反张—破伤风
手指震颤蠕动者—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3、偏瘫:中风偏枯证
4、痿痹 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沉重麻木或疼痛
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
二、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头过大、头过小——先天不足 口眼歪斜——风邪中络、中风
(二)望五官
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肝气郁结,气结痰凝 瘰疬——肺肾阴虚或风火时毒夹痰 项强——经气不利或热极生风或肝阳暴亢 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腹部深陷——久病虚弱,新病津脱 腹部青筋暴露,肚脐突出——肝郁血瘀或癥积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
(2)赤:主热
• 满面通红(实热证) • 两颧红赤(虚热证)
(3)黄:主湿、虚、黄疸
面色淡黄而晦黯无泽(萎黄)—脾胃气虚;
面目虚浮淡黄(黄肿)—脾虚湿盛;
面目一身俱黄—黄疸 黄色鲜明如橘皮(阳黄)—湿热熏蒸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培训课件:项目六 诊法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一、脉诊
又称“切诊”、“候脉”、“把脉”,是医者运用手 指的触觉切按病人脉搏、探测脉象,借以了解病情,辨别 病证的诊察方法,是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PART-01 R E P O R T
五、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 2.食欲与食量 3.口味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六、问二便
问二便,主要询问排便的次数、性状、时间、量的多少 及排便的感觉和伴随症状等。
1.小便 2.大便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1.脉诊的部位 2.脉诊的方法 3.正常脉象 4.常见病脉与主病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二、按诊
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施行触摸按压, 以测知局部冷热、软硬、压痛、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 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的一种诊病方法。
四、望头颈、五官
1.望头颈与头发 (1)望头颈 (2)望头发 2.望五官 (1)望目 (2)望耳 (4)望唇、齿、龈
(3)望鼻 (5)望咽喉
YEAR
END
WORK
PART-01 R E P O R T
五、望皮肤
望皮肤,应注意色泽形态的变化及斑疹的鉴别。 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肤的一种证候表现。平 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之斑。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 于皮肤,摸之碍手(亦有不高出皮肤)谓疹。
中医-诊法述要 PPT
望神的四种情况
有
失
神
神
少
假
神
神
2、望色
(1)色泽与气血的关系:气对人体起温煦的作用,血 起濡润的作用。病理上气血的盛衰将引起色泽的变化。
(2)望色的部位——在面
面部为人体经脉、络脉的气血上注之处,又是脏腑 气血之外荣。
常色—正常人的面色是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 病色—病人面色鲜明、荣润,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
②舌诊的内容
舌质—舌体的肌肉,脉络。 舌苔—附着其上的一层苔状物,为胃气所生。
色—淡红(隐隐红活) 正常舌象:舌质 形态—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舌苔—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 苔。
常将正常舌象描述为“淡红舌,薄白苔”
③舌诊的意义:可了解人体正气的盛衰及病位的 深浅,病势的进退,区别病邪的性质,测知病情 的预后。
C.黄疸—身目俱黄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 熏-寒湿
④青色:
原因:阴寒内盛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主证:寒证、痛证、惊风证及瘀血证
证型:
里寒证 寒主收引
A .实证 外寒证
由寒化热—热极生风—小儿惊风
B. 虚证—a.心气不足,气虚血瘀
b.肝气虚弱,肝血瘀阻
⑤黑色:
原因:阳虚致阴寒内盛,或气血瘀阻。
主证:肾虚、水饮、瘀血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 病所生。以治则无过,以诊 则不失矣。
第一节 望诊
定义:望诊实际上就是对病人的神、 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 物色、 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 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 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络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病史、症状、体验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情。
4. 切诊:通过触诊病人的身体部位,包括脉搏、经络、腹部等,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5. 四诊合参:将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综合分析,相互参照,得出诊断结果。
6. 体质辨析: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包括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体态、精神等,来判断疾病易发倾向和治疗方案。
7. 拟诊与辨证: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验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的辨析和拟定诊断。
8. 望闻问切诊疗法:根据望、闻、问、切四诊结果,针对病人的病理变化和体质特征,制定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
方案。
9.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特点,对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和诊断。
10. 诊断思维:中医诊断学不仅关注具体的症状表现,还注重对疾病的病机、辨证、疗法的整体思考和把握。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有一定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望小儿食指络脉
三、食指络脉的形色变化与意义 长短 • 若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 达于气关――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 达于命关――邪入脏腑,病情危重 • 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大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1 大便清稀如水,腹胀冷痛----寒湿泻 2 大便黄褐如糜,烦渴肛门灼热----湿热泻 3 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便 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 4 大便如粘冻夹有脓血,里急后重―――痢疾 5 大便干燥,难以排出-----便秘 6 大便出血------便血 大便带血 粪血混杂 排出纯血;血鲜红,附着于大便表面,或在排便 前后出血 --------------近血(降结肠以下) 血色紫暗或黑如柏油,与大便混合均匀-----远血 (升结肠以上)
望色
• 是指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为面部) 的颜色与光泽,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 颜色——色调变化(赤青黄白黑) • 光泽——明度变化(光明润泽或晦暗枯槁)
常色和病色
常色--健康人的面部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生不变 常色 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气候、情绪、饮食、昼夜等)
(二) 望耳
正常:耳廓色泽红润,气血充足
耳轮淡白----气血亏损 耳轮红肿---肝胆湿热 热毒上攻 耳轮干枯焦黑——肾精亏耗,属病重。 耳轮厚大----肾气充足的表现 耳轮薄小---肾虚; 耳肿胀---邪盛; 耳轮甲错----久病淤血 耳内流脓水者曰“脓耳”, 肝胆湿热熏蒸所致
3 望鼻
鼻塞流清涕——外感风寒。 鼻塞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塞流腥臭脓涕——鼻渊。 鼻内出血——“鼻衄”,多属肺胃蕴热 鼻柱溃陷------麻风 梅毒
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
易消、易溃、脓液黏稠 疮口易敛
(2)望痈疽疔疖
疽:患部漫肿无头,皮 肤颜色不变,麻木不 热少痛 。
气血亏虚 阴寒凝滞 难消 难溃 脓汁稀薄 疮口难敛
(2)望痈疽疔疖
疔:顶白形小如粟, 根硬而深,麻木痒 痛。好发于颜面手 足 外感风热 内生火毒 邪毒深重 易于扩散
(2)望痈疽疔疖
水轮 风轮 血轮 气轮 肉轮
色泽
目赤肿痛 不同部位红肿,对应 不同脏腑病变 白睛色黄:湿热或寒湿
目眦淡白: 血虚 失血 目络失充
(2)形态
目胞浮肿:水肿病初期 眼眶凹陷:津液耗伤 气血不足 久病脏腑精气将绝 眼球突出 眼突 气喘胸满 肺胀 痰浊阻肺 肺失宣降 眼突 颈前微肿 急噪易怒 瘿病 肝郁化火 痰气壅结
(三)望颈项
3 项强 项部筋肉拘 急或强痛,活动受 限. 外感风寒 热极生风 落枕
(三) 望腹部
望腹部以诊察腹内脏器 的病变和气血盛衰. 腹部膨隆 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 于胸骨和耻骨中点连线, 单腹膨胀 四肢消瘦 鼓胀病
(四) 望皮肤
1.望色泽形态
周身肌肤肿胀,按之不起者,水肿 皮肤干瘪枯槁,津液耗伤 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肌肤甲错
2.望皮肤病证
麻疹:疹色桃红,形似麻 粒,先发于发际,后延 及躯干四肢
感染麻疹时邪
2.望皮肤病证
风疹: 疹色淡红,细小稀疏, 皮肤瘙痒。
外感风邪
2.望皮肤病证
瘾疹: 淡红或淡白色丘疹, 大小形态各异,瘙痒, 瘙之融合成片。高出皮 肤,出没迅速。 风寒,风热侵袭
(2)望痈疽疔疖
4、疮疡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 灼热疼痛,易于成脓。
五 望舌
(一)正常舌象
舌质——柔软灵活,淡红明 润,简称“淡红舌”。 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 中,简称“薄白苔”。
四 望舌质
(一)淡白舌 特征——较正常舌色浅淡,白 色偏多,红色偏少。 临床意义——气血两虚、阳虚。
四
望舌质
(二)淡红舌 特 征——淡红润泽, 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为气血调和的征象, 见于正常人或病轻者。心气旺 胃气足
第五章 诊法述要
中医诊断教研室 王相东
第一节 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内容:神、色、形、态
意义:可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病性的寒热虚 实,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为进一步深入 细致地诊察病情打下基础。
望神
含义
——是指观察病人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包括脏腑组织 功能活动与思维意识状态)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意义:可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四. 望小儿食指络脉
三、食指络脉的形色变化与意义 正常状况: 浅红色,黄红相兼,略带青,不浮不 沉,隐隐现于风关之内,多不明显,多斜 形,单支,粗细适中。
四. 望小儿食指络脉
三、食指络脉的形色变化与意义 浮沉 浮显——多属表证。(正气抗邪,气血趋表)
沉隐——多属里证。(邪气内固,气血内聚)
四. 望小儿食指络脉
2 形体胖瘦
胖瘦的标准: BMI
BMI=(体重)kg / (身高)M2
18.5~22.9 正常 <18.5 体重过低 ; ≥23 超重 (肥胖) 23~24.9 肥胖前期 25~29.9 Ⅰ度肥胖 ≥30 Ⅱ度肥胖
胖
食少、肉松、神疲、乏力 形盛气虚,属阳虚,多痰 湿
能食、肉坚、神旺、有力 形气有余,属精充气足体 健
(三)红舌 特 征——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 临床意义——主实热、阴虚。
(四)绛舌 特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临床意义——热入营血、阴虚火旺 血瘀
(五)紫舌
征——全舌呈现紫色。若舌体局部出现青紫色斑点,大小 不等,不高于舌面者,为斑点舌。 临床意义——主血行不畅。(热极 寒盛 血瘀 酒毒) 特
2.望皮肤病证
斑疹 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 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多发 于肌肉,外伤,内伤皆可见。 疹——色红或白,点小如粟,或如花瓣, 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多出 自血络,多见于外感热病中。
2.望皮肤病证
斑 阳斑 色深红或紫红,兼 身热、面赤、脉数 阴斑 色淡青或淡紫,隐 隐稀少,兼面白、神 疲、脉虚
瘦
体瘦 筋骨结实,精力 充沛,食欲旺盛,健 康 形瘦乏力,气短懒言 后天不足,脾胃虚弱
形瘦食多易饥饿 中焦有热
四)望态
1.动静
好动,怕热,仰卧伸足----阳 好静 怕冷,蜷卧缩足-----阴
2.抽搐
热急生风 , 血虚生风 ,破伤风,肝阳化风
3.偏瘫
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中风
4.痿痹
疖: 形小而圆,红肿热痛 不明显,出脓即愈 外感热毒 湿热内蕴 病位表浅 症状轻微
(五)望毛发
正常:黑润,有光泽茂密 肾气旺盛 精血充足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 精血不足 青壮年头发易落稀疏,兼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 肾虚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 疳积病
三.望排出物
痰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 痰白清稀——寒痰。(阳衰气不化津,聚而成痰) 2 痰黄稠有块——热痰。(热邪熬津成痰) 3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燥痰。(燥热邪熬津成痰) 4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湿痰(湿聚成痰) 5 咯吐腥臭脓血痰——肺痈。(热毒蕴肺,肉腐成脓) 6 痰中带血色鲜红―――血痰/咯血
齿龈淡白------气血虚衰 齿龈红肿疼痛或兼出血——胃火上炎。 齿龈不红不痛微肿出血——脾不统血或 (肾虚) 牙齿脱落,牙床腐烂―――牙疳
虚火上炎
6望咽喉
• 咽部色红娇嫩,肿痛不显— • 肾阴虚,虚火上炎。
• 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 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 • 白喉, 亦称“时疫白喉”。 (肺胃热毒伤阴)
4.口唇
唇色淡白——血虚证,失血证 唇色深红——实热证 唇色青紫——血瘀证。 (心气、心阳虚衰、严重呼吸困难) 口唇糜烂 ——脾胃积热 口腔糜烂,溃疡 口疮 心脾积热上蒸所致
5.齿与龈
牙齿光燥如石—— 阳明热甚、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 胃津已伤 肾阴枯竭,精不上荣 睡中啮齿-----胃热 虫积 消化不良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沉重麻木,痹症 四肢萎软无力,行动困难,萎证
二 局部望诊
• 巨颅、小颅-------先天肾精不足 囟陷、解颅------先天不足,津液亏虚 面肿、痄腮-----水湿泛滥,外感风温毒邪 口眼歪斜----风邪中络,中风
(二)
望五官
1.望目 五轮学说 瞳人属肾 黑眼属肝 目眦及血络属心 白睛属肺 眼睑属脾
(六)望咽喉
• 咽部喉核红肿疼 痛,溃烂有黄白 色脓点——乳蛾。
(肺胃热毒壅盛)
(三)望颈项
1 瘿瘤 颈前结喉之处 有肿块突起,或大或 小,或单侧或双侧,可 随吞咽上下移动者, 称为瘿瘤. 肝郁气滞 痰火结聚 地方水土有关
(三)望颈项
2 瘰疬 颈侧有肿块如 豆,推之可移,累累如 串珠者称为瘰疬. 肺肾阴虚,虚火灼津为 痰结于颈部 外感风火时毒,挟痰结 于颈部
善色--面色光明润泽,含蓄不露。虽病而精气不衰,
病色
属轻病、新病、阳证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 ,说明精气已败,属重病、
久病、阴证。
五色主病
青
主病——寒证、疼痛、肝病、 血瘀、惊风。 病机——寒凝气滞、瘀血阻络 或筋脉拘急、气血不畅。
青主寒痛肝瘀惊
五色主病
赤
主病——热证、亦可见戴阳证。 病机——热迫血涌或虚阳上越。 赤热虚实当分清
黑主肾虚寒瘀饮
黑
黑
眼眶周围黑
望形体的内容和意义
1 形体强弱 强 表现:骨骼粗大,胸 廓宽厚,肌肉充实, 皮肤润泽。 筋强 力壮,精力充沛,食 欲旺盛.
意义:提示内脏坚实, 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1 形体强弱 弱
表现:骨骼细小,胸廓狭 窄,肌肉瘦削,皮肤 枯槁,筋弱无力,精神 不振,食少纳呆. 意义;提示内脏脆弱, 气血不足,抗病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