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统计技术与应用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战统计分析技术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设置学时与开设学期
理论和课内实训教学周数为16周,共48学时,在第二学期开设,其中理论教学学时30学时,实训教学学时18学时。
二、课程设置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主要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它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
《实战统计分析技术与方法》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经济管理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为未来研究经济管理问题、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四、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对学生以后各专业知识学习影响甚大。
因此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概率论数理统计》、《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相关的专业课。
五、课程学习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统计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方法。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及考核知识点
项目一走近统计
教学目的:本项目要求学生从工作角度出发先去了解统计工作,了解统计部门的基本情况,明确自己未来统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带着问题去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并且通过项目让学生找出目前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教学内容:
1、统计工作的流程及职业道德;
2、统计学的应用;
3、统计学的工作过程;
4、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实践教学的目的:通过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要求同学掌握统计在经济中如何应用,并可根据经济资料分析问题。
实践教学内容:能根据实际资料分析统计在经济中的作用,认识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及经济中的运用。
学生自己选择某一单位或企业,了解基本情况,写出调查项目及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标志与指标等。
实践教学方式:作业、讨论,通过网络及统计年鉴了解国家及各行业的统计工作内容及政策。
项目二:统计资料采集训练
教学目的:本项目阐述了统计设计的意义与内容、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设计的内容、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
1、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思路(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内容);
2、统计调查问卷设计的思路;
3、统计调查方式的选择,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
4、统计调查方法与技巧。
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训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方法和统计调查方法的具体实施。
实践教学内容:能根据某一实际经济问题初步设计统计调查方案和拟定统计抽查问卷;能根据实际中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讨论、根据某一问题进行市场调查。
项目三统计资料整理训练
教学目的: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
通过本项目学习一般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与统计图形等概念和内容。
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与统计图形来表示统计资料。
教学内容:
1、编制统计资料整理方案;
2、统计资料的审核与分类;
3、统计分组方法;
4、EXCEL数据库的建立;
5、统计表的编制;
6、统计图的绘制。
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际资料的训练,掌握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实践教学内容:能根据实际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利用计算机中EXCEL的统计表与统计图形显示功能,选择统计数据进行统计资料的汇总整理。
实践教学的方式:案例、多媒体演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项目四静态统计信息分析训练
教学目的:经过调查、整理后的大量综合资料,就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性的多种统计指标。
从这些指标的作用和方法上加以概括,可以归纳成三大基本的统计指标,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总称为综合指标。
本项目对这三种基本的综合指标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学习了解各种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三类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静态分析。
教学内容:
1、总量指标概念与种类;
2、相对指标的概念;各种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3、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各种平均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4、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作用;各种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训掌握总量、相对与平均指标的计算和运用,能用统计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实际的静态分析。
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实际资料进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
可以选择国民经济的统计指标、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指标,通过查阅国家或地方统计年鉴、统计网站获取相关数据,进行总量、相对与平均指标的分类、意义及作用分析。
实践教学方式:讨论、作业分析、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综合能力训练可以通过查找统计资料、撰写统计数据的分析报告方式来实现。
项目五动态统计信息分析训练
教学目的:动态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项目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
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掌握动态分析的各种方法。
教学内容:
1、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概念、区别不同种类的动态数列;
2、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分析: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公式及其不同条件下各种计
算公式的应用范围;
3、动态速度指标分析:发展速度、增长量、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计算方法与应用范围;
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训掌握动态数列分析方法在社会经济中的正确运用。
实践教学内容:能运用正确的动态分析方法对实际资料进行分析,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分析能力。
从统计年鉴查找20年以内的统计数据,如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水平、分行业从业人数及收入等相关数据,列表并计算各类发展速度,应用软件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并声称趋势图线等,训练对动态数据的分析能力。
实践教学方式:案例讨论、作业分析、多媒体演示、应用能力训练。
应用能力训练采取计算机上机实训、课后查阅统计资料、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项目六统计指数分析训练
教学目的:指数分析法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要求了解指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总指数两种形式的编制方法及应用,并能利用指数体系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
1、指数的概念、特点及种类;
2、综合指数:综合指数的概念、综合指数的特点、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分析(数量指标指数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基期、质量指标指数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报告期);
3、平均数指数:平均指数的概念、平均指数的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4、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的意义、因素分析的内容和步骤、因素分析的具体形式、总量指标因素分析(简单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平均指标因素分析)。
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训掌握指标分析法在经济中的运用。
实践教学内容:能根据实际资料构建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对指数体系能进行两因素分析。
选择某一商场进行调查,搜集各类商品价格、销售量、销售额的月度统计数据(至少一年以上),进行季度双因素分析。
也可以到学院财务处搜集教师的工资情况、或搜集经济系教师的工资情况,了解教师近两年职称的变动情况统计资料,列表分析职称变动、月工资水平变动对于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
实践教学方式:案例讨论、作业分析、应用能力训练。
应用能力训练可以采用实地调查
收集统计资料的方式,通过软件上机制作统计图表,利用相关公式计算统计指数,撰写统计
数据的分析报告的方式进行。
项目七统计数据推断训练
教学目的: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判断总体的不同条件,选择恰当统计量对
均值与方差进行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并对估计与检验结果进行正确地分析判断。
培养学生
通过样本数据信息对总体进行估计、推断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理
论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Excel软件完成相关数据计算、分析的能力。
教学内容:
1、参数估计定义;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2、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正太总体、方差已知,或非正太总体、大样本的估计;正态总体方差未知、小样本总体的估计);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
3、假设检验的概念与程序;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4、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在实际资料中运用的方法和
技巧。
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际资料选择正确的参数估计与假设检
验方法,进行推断和估计。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原始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推断与估计。
实践教学方式:案例讨论、作业分析、多媒体演示、应用能力训练。
应用能力训练主要
采取检索资料、上机计算的形式进行。
项目八相关和回归分析训练
教学目的: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统计方法。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要求
学生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的种类、回归分析的意义;理解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
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应用和分析方法,并能对实
际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1、相关的概念和种类:相关的概念、相关的种类;
2、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概念、相关系数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性质和应用;
3、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意义、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
求解(配合回归直线、回归系数的意义、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估计标准误差概念和作用。
实践教学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实际运用
实践教学内容:依据回归直线模型对所给出的实际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
从统计年鉴或统计网站查找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截面数据、时序数据,运用软件计算相关系数及解释变量的参数,并进行数据的分析说明。
实践教学方式:案例讨论、作业分析、多媒体演示、应用能力训练。
应用能力训练方式采取上机训练的形式进行。
第四部分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本门课程采取闭卷考核方式,百分制的形式,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训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20%,出勤占总成绩的10%。
第五部分指导性参考书目
1、李勇、张淑梅:《统计学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出版。
2、贾俊平:《统计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3、(美)安德森:《商务与经济统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4、沃拉克、凯勒:《统计学:在经济和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5、李心愉:《应用经济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DavidFreedman等:《STATISTICS》,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
7、徐国祥等:《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胡良平:《现代统计学与SAS应用》,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TrevorHastie等:《统计学习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1、肖昭媛:《统计学理论与应用》,山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王志电:《统计学原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13、李洁明:《统计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14、〔美〕R.L.奥特著:《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引论》(原书第五版)上,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
15、〔美〕R.L.奥特著:《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引论》(原书第五版)下,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
16、庞皓:《统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7、董逢谷:《统计学案例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8、杨曾武主编:《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19、杨坚白、莫曰达、冯杞靖、邵祥能:《统计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黄良文:《统计学原理问题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
21、陈上珠:《应用统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黄良文:《抽样调查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3、《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编写小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4、郑德如:《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5、俞大刚:《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26、〔美〕W.W.丹尼尔、J.C.特勒著,陈鹤琴译:《经营管理统计学》第13章,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2000年。
27、戴世光主编:《世界经济统计概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
28、〔澳〕P.H.卡梅尔、M.波拉赛克著,崔书香、潘省初译:《应用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29、钱伯海主编:《经济统计学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96年。
30、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处:《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