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登高》课堂实录.doc

合集下载

_登高_课堂实录

_登高_课堂实录
仅靠语言吗( 还有没有其他因 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 动作又 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 :朗 诵 到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 时,你 有 一 个 动作 ,你 端 起 杯 来似 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 :对 ,语 言 ,语 调 ,表 情 ,动 作,& 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 作 ’ 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 :对 ,还 有 音 乐 的 烘 托 ,这 也 是很重 要的 。& 板书 :音乐 ’ 诸 多因 素 综 合 到 一 块 ,就 形 成 了 一 种 境 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 :凄 楚 ,悲 凉 ,悲 伤 ,忧 伤 ,痛 苦,孤独…… 师 :实 际 上 ,老 师 的 语 言 、语 调、表情 、动 作,再加 上音 乐,这就 是 一 种 “暗 示 ”,同 学 们 在 不 自 觉 中 接 受 了 这 种 “暗 示 ”,不 自 觉 中 启 动 了 自 己 的 感 情 ,不 自 觉 中 调 动 了 自 我 的 想 像 ,因 而 也 就 进 入 了 老 师 所 设定的& 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 的 ’ 特定情境。& 板书:不自觉 ’ 所有 这 些 语 言 、语 调 、表 情 、动 作 、音 乐 , 都可以叫什么呢( 这些都是理性 的,还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中学语文教学 !""#$ %
的空 白 。总 之 ,这 是 不 是 一 只欢 乐 的鸟呢(
生 :不 是 ,这 是 一 只 孤 独 痛 苦 的鸟。
师 :我 们 为 什 么 不 把 它 想 像 成 一只欢乐的呢( 而且大家为什么都 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 生 :因 为 我 们 都 是 根 据 杜 甫 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 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019精选教育《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doc

2019精选教育《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doc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登高课堂实录2

登高课堂实录2
哪位同学想好了,组织好了,赶紧举手告诉老师。
(学生思考、准备)T:好。请!
S:萧瑟的秋风急速刮走。天是那样的高远,耳边传来一声又一声的猿啸。让我听到心里头更加悲哀。水中的……是那样的凄清。有一只鸟儿在那刺眼的白沙上飞来飞去。
T:请坐。同学们,她说的怎么样?好,但这个好说得比较小声,是不是比较勉强?这位同学的描述已经不错了,好像有同学还不太满意。有同学要补充吗?
S:我觉得“长江滚滚”这个意象很好。因为长江之水波涛浩荡,它好像就在写诗人的哀愁。他的悲伤就像长江水一样滚滚而来。
T:悲伤像水。古人经常把悲伤比作水,对吧?比如说一江春水像东流,像水一样。这里我们孔子还说了一句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他说的水是指什么?指时间。面对长江水,一是哀愁无穷无尽,二是象征着诗人的生命殆尽。刚才我们讲到落叶是怎么说的,讲到落木,怎么说的?落木它没有生机了,而这个地方的长江呢?时间却滚滚而来又匆匆而去。时间不停地奔流,而诗人的生命像落木一样已经到了晚年。好。请坐。
6/00//------7/00//
7/00//------8/00//
8/00//------9/00//
9/00//------10/00//
10/00//------10/20//
10/20//--- 11/00//
11/00//--- 12/00//
12/00//--- 12/30//
12/30//--- 13/00//
我想这首诗大家初读后应该都能感受出来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通常我们的诗人容易把他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景物上面,那么寄托景物的过程中,大家迅速看一下,诗歌哪两列几列是在集中写景呢?
S:首联、颔联。
T:首联和颔联。同学们用语用得很好,首联和颔联,非常的准确,我们概括来,前两列。不过我听到个别同学发的音是(音han含)联。我们应该这个字怎么读?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对话:课堂最本真的敞开状态《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生:杜甫师:有何依据?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甫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生:想(学生很兴奋)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告诉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生:这首诗,杜甫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登高》课堂实录1

《登高》课堂实录1

《登高》课堂实录1《登高》实录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我笑了:“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 “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 “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这里指的就是时间了,也就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课堂练习
总结词
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布置了与《登高》相关的练习题,如诗歌鉴赏、意境描绘等,要求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练习,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04
课堂小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强调了其关注社会现实、忧 国忧民的特点。
诗词内容
• 诗句解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述 了登高远眺的景象,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猴啼叫,凄凉清 冷。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表现了诗 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内容
• “猿啸哀”
猿猴的叫声凄厉悲哀。
• “萧萧”
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
• “滚滚”
02
课文讲解
诗词背景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在漂泊西南时,因病滞留夔州。此时,杜 甫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而登高远眺是他消忧解闷、 派遣愁闷的方式。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矛盾、民族危机 、以及人民疾苦,语言凝练,风格沉郁,被誉为“诗史”。
形容江水汹涌翻腾。
诗词意境
意境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 通过登高远眺,将内心的感受融入自然景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和思考。
艺术手法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落木”、“长江”等,这 些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 对仗、平仄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精炼、含蓄。
01
意和艺 术手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拟了一副对联,请看:“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大家说我写的是谁呀?生:杜甫师:有何依据?生: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师:说得不错,“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甫最负盛名的七律——《登高》,先请同学们集体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但是这首诗中丰富的情感,大家还没有读出来,有人曾经评价“这首诗是杜甫用一生血泪铸就,沉郁悲凉,读后令人荡气回肠”,大家想不想读出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生:想(学生很兴奋)师:要想读好一首诗,首先必须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还有那些词语理解上的困惑与发现。

(学生主动自由的提问,非常踊跃)生1:“渚清沙白”该怎么理解?生2: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生3:“浊酒杯”怎么理解?……师: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了大约五分钟,非常热烈)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学生主动解答)生1:我回答,为什么诗人说“百年多病”。

“百年”就是晚年的意思,诗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晚年多病。

师:你对百年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晚年”呢?生2:因为诗歌讲究对仗,前一句有“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与“万里”对仗。

师:你说得很好,希望大家以后思考问题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全面,下面还有哪些同学为大家解答其它的问题。

生3:我回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要对学生的答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稍作要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多作规范)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那么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告诉我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生:这首诗,杜甫前两联写景,通过描写自己登高所见所听的凄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因为身体多病和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而产生的悲苦之情。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导入:古人赞颂杜甫的一首诗歌“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杜甫的《登高》。

首先,我们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古人讲,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在今天学习杜甫的诗歌之前,首先要来了解一下杜甫其人。

大家在下面肯定查阅了许多杜甫的资料,那么大家看着杜甫的画像,联系你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谈谈你心目中的杜甫是什么样子的?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三年饥走荒山道早年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临终: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的执着。

通过大家刚才的努力,我们已经了解了杜甫的很多方面,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明确一下关于杜甫的基础知识。

(幻灯片:杜甫简介)师:后人称杜甫为“诗圣”,但梁启超有一篇文章叫《“情圣”杜甫》,“情圣”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我们就通过今天所学的这首诗——《登高》来走近杜甫,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首先我们来听录音:(播放录音)我们知道,在我们看一幅画,听一首歌的时候,总会有一个最初的感受,而作为一位诗人,他是有感情的,在他的诗歌当中,他一定要表达一种情感,那么在这首诗中,杜甫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生:悲师:感情是诗歌的灵魂,你只有了解了这首诗歌的感情才能真正地理解这首诗,那么我给大家配上音乐大家再来试一次。

生:读师:评价师:读过这首诗我们对诗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要想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我们还需要联系诗歌的背景。

(幻灯片:背景)师:律诗的写作规律是先写景后抒情,那么诗歌当中的景和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明确:诗歌当中的景含有作者的感情,所以叫意象,意象为表意之像。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圣杜甫的压轴之作《登高》。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这首诗的学习目标(平台打出)1知识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背诵全诗3人文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师:明确了目标也就明确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即情景交融的写法,诵读和背诵,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师:现在听老师朗读一遍,然后请男生朗读,女生思考主旨句;再请女生朗读,男生思考主旨句,最后全班齐读,请一同学回答主旨句师:(动情的)朗读全诗(同学们注目聆听)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老师在朗读中把“回”读成huai,把“艰”读成gan,把“杯”读成bai,为什么这样读,此存疑,到课时结束的时候,同学们用普通话读这几个字,也就明白了。

全体男生读,有顿挫感,但回,艰,杯三字读音不统一师纠正后,女生读(效果比男生好,动了情)全班朗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主旨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生:我认为这首诗的主旨句是最后两句,即7,8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到底是第七句还是第八句?生:第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师:请坐下,你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用一个短语概括一下主旨。

生:“繁霜鬓”。

众生:不对,应该是“艰难苦恨”。

(板书)师:对,“艰难苦恨”,繁是增多的意思,“繁霜鬓”是“使白发增多”你请坐。

那么,“艰难苦恨”是什么意思呢?生:注解上告诉我们,“艰难”既指自己又指国家,诗人从自己的艰难中看到了国家的艰难,国家的的艰危,于是万分的痛苦和怨恨。

师:说得真好。

那么诗人杜甫这种艰难痛苦,怨恨之情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艰难苦恨”四字的意思,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

(平台打出杜甫生平)杜甫生平(712—770) 1.少有诗才,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2.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doc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完美版.doc

《登高》课堂实录及点评授:商丘市回民中学丁点:李青峰建礼:杜甫作唐代上一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双子星座”。

愈曾推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决非誉。

今天就我走近杜甫,学他的另外一首歌《登高》。

(板作者)本的学目是:(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麟曾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之冠。

”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

在众多的七言律中,它数第一,可首歌不同一般,那么首歌究竟好在何呢同学跟着老的范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配朗。

):想把首歌好生:想。

:一遍。

生:。

:同学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但中丰富的情感没有出来。

要想好一首,理解是关。

只有理解了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得很到位。

下面同学合下注理解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交流。

):有不理解的生:⋯⋯:看来同学已大致理解了首。

是一首借景抒情的歌,来首哪些句子重于写景哪些句子重于抒情生:回答。

随机价。

:在后两中哪个字最能体人的情感基生:悲、:那么在前两中人的情感是如何体的呢生:通写景,借景抒情。

:首写了哪些景呢生:、⋯⋯: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言把六种景起来,形成一幅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而你就是那位登高景的人。

生:描述:真是一幅明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注其中,用你美的声音把首句大家吟一遍,好生。

:略作价。

(你的声音很好听,得也很有味了):本中何用而不用啼李白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舟已万重山;道元有句:巴三峡巫峡,猿三声泪沾裳。

和啼有区:(出示《江》中的相关句子)岳什么仰天生:因有,需要宣泄。

:有需要宣泄,既然我揣摩出了种情感,哪位同学能把首一下(指到位字要拉声音,要重):只写了两种景,分是生:落木和江。

:和首的六种景相比,境界是大是小生:大:从哪儿看出来的生:无,不尽:无的落木,不尽的江,人以包容宇宙之感,好像是天地万物尽在我心中,真的好大呀。

:境界越是大,人就――生:越得渺小。

师: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生:越显得短暂。

《登高》课堂实录1-word文档

《登高》课堂实录1-word文档

《登高》课堂实录1《登高》实录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我笑了:‚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 ‚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 ‚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这里指的就是时间了,也就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今天开始讲《登高》,提到这首诗我有一点头痛,因为我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比较好,要理解杜甫是有相当难度的。

我让柯路把《登高》默写在黑板上,“潦倒”两个字他不会写,我就让它空着。

然后我指着诗题问学生:“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徐旭抢答。

我笑了:“对,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下面乱说一气。

“‘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之一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之一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之一【简要说明】诗歌教学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如何上好一首诗呢?以往的经验多是词语解释,但诗歌又岂是能解释的?而《本事诗》中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敷衍成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的方式。

克莱夫·贝尔说:"感受力很强的人......对于伟大东方艺术品中有意味的形式,不假思索的作出反映,而对那些被......津津乐道的遗闻琐事和艺术的社会批评无动于衷。

"(《有意味的形式》)要做感受力很强的人,我们须领悟作品的真正内涵与意味,以同作品被赋予的外在相区别开来。

我研究了一些上诗歌似乎很成功的课例,都以故事开头,这固然有其"情感"上的优势,但开掘诗歌的境界却很有限,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不过是变相的词语解释,还谈不上对诗歌的个性阅读与深刻理解。

同时,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由于消解了政治的束缚力,语文教学变得自由通脱了,但语文思想的"真空"仍然存在着。

特别是高中阶段人文意识的匮乏更成为制约学生素质的"瓶颈"。

所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诗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诗教其实是有关于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教育,是有关对学生的思想的启悟与开掘。

关于人文意识,我甚至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说:"现在,我们不仅需要一种继接中华优良传统的复兴意识,我们还要一种普适的全球伦理理念。

""我们应当在这一课里学到一种远大的目光与宏大的视野,和一种洞察万物运动本质的思索能力。

中国现在缺乏的是一种大国的意识,一种临机的恢弘的气度!我们希望这些意识能在你们的身上被不断地培育出来。

"所以,在这一节课上,我进行了从"9.11"到"安史之乱"的历史回顾和两个环节的"研读"以增加学生的思想含量,并美其名曰"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4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4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4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样差不多上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时刻)季节呢?生:悲凉的秋天。

师: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如此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确实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躯体?生:多病的躯体。

师:如此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第一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画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

如“独”字要读得专门痛楚。

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全然的缘故是什么呢?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明白的?生:从“艰巨苦恨繁霜鬓”一句明白的。

师:这句诗如何说明?生:由于艰巨痛楚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生:痛楚。

师:如此说明大体上也讲得过去。

只是,老师还有一种说明,在国势艰巨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差不多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苦,是极度的意思。

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说明更好?生:老师的说明更好。

因为,如此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然而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依旧忧愤?生:忧愤。

心急如焚。

师:对,确实是心急如焚,那个词用得好。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

《登高》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 重阳节前后。

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去。

凄冷的急风中,孤独鸟儿在艰难地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浑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 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 穷愁潦倒, 似乎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此时, 国家也正处在战乱之中,忧国忧民的他远离家乡,常年漂泊,有家难归。

面对滚滚的万里江天, 面对萧萧而下的木叶, 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深情地吟出《登高》。

听录音。

师:刚才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这个故事在你们的脑海中所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生:凄楚、悲凉、忧愁、孤独.师:刚才,我们初步地感受了这首诗,我们很容易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悲伤忧愁的情感,下面,我们就具体去鉴赏这首诗。

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律诗,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大部分的律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两联一般是做什么?生:写景。

师:后两联一般是做什么?生:抒情。

师:写景是为了干什么?生:抒情。

师:在前两联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景物称为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试做分析。

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不尽长江(昼夜不停。

师:思维可以开拓得再宽些,要把对意象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说说这些意象各给人什么感觉?生:急风使人感到身体寒冷,心灵颤抖,处境困难。

高天使人感到天地空旷,人在其中,甚为渺小。

哀猿的叫声令人心恸,凄楚不已。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清渚、白沙,给人一种冷色的感觉,在急风、高天、哀猿的渲染下,更显得更为悲凉。

师:大家展开充分的想象,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能不能变换思维角度, 把这只鸟与诗人当时的处境联系起来考虑呢?师:因此,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哀猿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独的鸟在急风之中艰难地盘旋,凄楚、忧伤、悲哀、绝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课堂实录韩军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师:这个老人是难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学生跟读)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生:老师,你很动情。

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

学生都陷入思考)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

(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

(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

(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一生:有。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一生:是个人生命。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得很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

全体学生为之鼓掌)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

还有呢?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

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生:抒情。

师:“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什么是“做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有的同学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生: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师: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季节呢?生:悲凉的秋天。

师: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

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

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

“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