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类中药联系与辨别
中医大全生姜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8~11月间采挖,除去泥土、茎叶及须根,临用时切片,生用;或煨制用;或捣汁用。
药材性状:气香特异,味辛辣。
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历史姜以根茎入药,本应为“薑”,《说文解字》写作“薑”,训解为“御湿之菜也”。
《本草纲目》引王安石《字说》云:“薑能强御百邪,故谓之薑。
”1.生姜一名,虽首载于《名医别录》,但实出自《神农本草经》,其中品干姜条下云:“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可见当时二者未加区别入药。
2.《名医别录》区分生姜于干姜,谓其“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3.《本草经集注》“归五脏,祛风邪寒热……止呕吐,去痰下气,除风湿寒热。
”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
5.《本草拾遗》“(生姜)汁,解药毒”。
6.《医学启源》“制厚朴、半夏毒”。
7.《日用本草》“解菌蕈诸物毒”8.《丹溪心法附余》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
9.《本草纲目》“解食野禽中毒”10.《本草从新》谓姜汁“救暴卒”。
11.在概括功效方面,张元素言其“益脾胃,散风寒”12.李时珍言其“生用发散,熟用和中”13.吴仪洛言其“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性能辛,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药食毒,急救昏厥。
应用风寒表证本品辛温发散,逐邪解表,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其又能御邪防病,用于预防感冒,民间俗谚说“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处方”,不仅言其开胃,亦喻其御邪,故李时珍称其“去邪防恶”。
其预防感冒,如复方紫苏膏,以之与紫苏、菊花等同用,制成软膏涂于鼻孔周围或鼻翼两侧(见紫苏);或开水泡服薄茶姜糖饮(《感冒病临床治疗学》)。
姜类中药联系与辨别共29页
姜类中药联系与辨别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பைடு நூலகம்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常用易混淆中药区别表
生姜干姜高良姜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温中,回阳,温肺化饮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相同点同出一物,均味辛而能温中散寒,治中寒诸症。
均辛热归脾、胃经。
功善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治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吐泻。
区别生姜为当年之鲜根茎。
性微温而药力较缓既走表又走里;走表能发汗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轻症;走里能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消化不良、及风寒咳嗽。
此外,习惯认为生姜又能解鱼蟹及生半夏、生胆南星之毒干姜则为往年之干根茎,性热而药力较强,功专走里,善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阳虚中寒之腹痛吐泻、亡阳欲脫及痰饮咳喘。
干姜长于温脾阳,高良姜长于散胃寒;干姜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亡阳欲脫与寒饮咳喘,而高良姜则不能。
*其他*1.姜皮、生姜衣:味辛;性凉,行水消肿; 2.生姜汁: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
3.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功能温中散寒,温经止血。
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4.煨姜:辛,温。
和中止呕。
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
生姜、干姜、高良姜的区别川贝与浙贝川贝浙贝性味甘,苦,微寒。
归肺、心经。
苦,寒。
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相同点药性均为寒凉,均具清热化痰,散结消肿之功,治痰多咳嗽、瘰(luo)疬疮痈等症。
区别川贝母偏于甘润,兼能润肺止咳,善治肺虚久咳、燥咳不已;浙贝母偏于苦泻,清热化痰,散结力强,多用于痰热及外感风热咳嗽,瘰疬疮痈等症。
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沙贝母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牛蒡子与牛大力牛蒡子牛大力来源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以根入药功效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补虚润肺,强筋活络。
生姜中国药典详解
(23)牙齿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晋矾散)
(24)治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易简方》)
【临床应用】
①治风湿痛、腰腿痛
用鲜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点或反应结节注射,亦可配合远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关节部位则在关节囊周围注射。每点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注射20~30次。注射后局部常有胀、麻及灼热感,甚至疼痛加剧,约1~2天便减轻或消失。据观察,反应愈重效果愈佳。用于风湿痛、慢性腰背痛113例,显效36例,好转56例,有效率83%;尤以对风湿痛疗效更佳,有效率达92.5%;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8例,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有效病例用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关节肿胀消退或好转,功能恢复或改善。还曾试用于小儿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此外,用生姜、麻油制成生姜曲注射剂行穴位注射,对风湿痛或腰腿痛也有疗效。
⒀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食疗本草》)
⒁治腹满不能服药: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师集验方》)
⒂治手脱皮:鲜姜一两。切片,用酒二两单,浸二十四小时后,涂搽局部,一日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秃头: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约二、三次。(《贵州中医验方》)
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鲜生姜2两,捣烂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岁30~40毫升,5~6岁50毫升,7~13岁50~60毫升,分2~3次口服。或用生姜1两捣汁,加入蜂蜜60毫升为1剂;1~2岁服1/4剂,2~4岁服1/3,剂,4~7岁服1/2剂,7~14岁服2/3剂,14岁以上服1剂。服药后患儿一般即不感腹痛,呕吐停止,包块通常于服药后1~3天消失。包块消失后即可服驱蛔药物。如服姜蜜后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灵、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腹胀明显者应行胃肠减压,姜蜜合剂可从胃管注入,注入后夹住胃管2~3小时;呕吐重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如有腹胀发热,须加用抗菌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肠鸣音消失需及时考虑手术治疗;给药12~24小时后仍未见效者,可用10%盐水行低位灌肠,或内服中药。曾按上述方法分别观察52例和109例,结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虫团阻塞、阑尾蛔虫症及并发穿孔改为手术治疗外,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2天和2.4天。
姜的不同用药部位及不同炮制方法的功效对比
姜的不同用药部位及不同炮制方法的功效对比本文以生姜和干姜进行介绍,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及用药部位及功效不同,所以治疗的病症也有所不同。
鉴于在日常生活中巧食姜品或佐餐调味对人体健康均有诸多益处,通过分析告诫大家要正确看待中药的作用,使中药真正的发挥其治病的长处。
标签:生姜干姜炮姜对比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讲:“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
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在中国民间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并延用至今。
既可调味,又可治疗多种疾病,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不断传承、总结、发掘,使得今天生姜的应用更为广泛,疗效更为确切。
1 来源1.1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干姜、炮姜、煨姜、姜汁为其炮制品。
1.2 姜皮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栓皮。
1.3 姜叶为姜科植物姜的叶子。
2 性状(在此谨以生姜和干姜进行详细介绍)2.1 生姜:为新鲜根茎,呈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分枝,各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
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
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
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2.2 干姜:为干燥根茎,亦为扁平、不规则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
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
质坚实,断面颗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
气芳香,味辛辣。
以质地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3 炮制3.1 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即可。
3.2 姜粉:将洗净的鲜生姜捣烂,压榨静置后取沉淀的粉质。
3.3 姜汁:为鲜姜捣烂,压榨取汁。
3.4 干姜:将生姜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晒干者为干姜,干姜多切片或切块。
3.5 炮姜:取干姜块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待外皮焦黄,内部黄色喷淋少许清水取出晒干即可。
3.6 煨姜:将净生姜用六、七层纸包裹,先在水中浸透,再置火灰中。
姜作为中药材分为六种,你都知道怎么用吗?
姜作为中药材分为六种,你都知道怎么用吗?干姜并不是脱了水的生姜大多数人都搞错了姜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调味品,因为制作美味的菜肴是需要姜的,但同时姜也是中药方剂中常用的一种药材比如张仲景《伤寒论》里两个方剂“真武汤”和“半夏泻心汤”,里面均用到了“姜”,唯一不同的是,真武汤用的是生姜,半夏泻心汤用的是干姜。
在这里很多人,甚至部分医生都认为把生姜烘干或者晒干后就是干姜,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生姜和干姜虽然同是一个物种,但是干姜绝对不是生姜烘干或晒干后的产物,他们有很大的区别。
今天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详细讲一下,中医眼里的姜,究竟是如何区分及使用的。
在中医的眼里,姜的种类是很多的,因为不同的加工炮制工艺,分为生姜、干姜、炮姜、煨姜、生姜皮、姜汁六种,一些老中医一般习惯称为“姜六药”。
“姜六药”同出一物,但是功效却有不同。
今天我先给大家重点讲一下生姜和干姜的区别及实际的临床应用。
生姜就是大家非常熟知的,我们在厨房当中做饭炒菜用到的那个姜,那生姜的功效是什么呢?临床使用上总结了四个字:“散而不守”。
它具有发散的性质,同时它不守。
就是说生姜不是温热在某一个地方就不动了,它具有发散之性,生姜这种药性能够发散出去,走窜发散,走窜到它能够达到的任何一个地方。
生姜的性味归经是这么描述的:生姜,味辛,性温,可以归肺经、脾经、胃经。
它的功效主要有四个:温中止呕、解毒、发汗解表、温肺止咳;一、’温中止呕:“温中”指的是生姜可以用于治疗中焦有寒的情况。
只要是中焦有寒,不管虚实(不管是实寒还是虚寒),不管什么主证,生姜都是可以来用的。
同时生姜被誉为是呕家的圣药。
止呕是生姜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殊功效,生姜具有降胃气、降逆止呕的作用。
什么叫呕?呕就是胃气上逆。
我们讲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简单地讲就是脾升胃降。
如果胃气不能下降、不降反升的话,就产生了“呕”的症状。
生姜具有降胃气的作用,于是就可以止呕。
因为生姜的性质是偏温的,所以针对有寒又有呕的情况,就非常的合适了。
中药学:附子、肉桂、干姜功效的鉴别
中药学:附子、肉桂、干姜功效的鉴别附子、肉桂、干姜功效的: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擅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
(2)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
(3)寒湿痹痛。
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擅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
主治(1)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2)亡阳证,肢冷脉微。
(3)寒饮喘咳。
肉桂,辛、甘、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擅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主治(1)阳痿宫冷,腰酸冷痛。
(2)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寒湿痹痛,阴疽流注。
(3)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
肉桂、附子、干姜性味均辛热,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
大便溏泄等。
然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而止呕;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热,散寒止痛力强,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湿痹痛证,二者又能补火助阳,用治肾阳虚证及脾肾阳虚证。
肉桂还能引火归元、温经通脉、用治虚阳上浮及胸痹、阴疽、闭经、痛经等。
附子、干姜能回阳救逆,用治亡阳证。
此功附子力强,干姜力弱,常相须为用。
干姜尚能温肺化饮,用治肺寒痰饮咳喘。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
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
桂枝长于散表寒,用治风寒表证;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
辨别干姜甘草的方法
辨别干姜甘草的方法干姜和甘草是中医药常用的草药,它们在中药炮制和临床应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正确使用它们,我们需要能够清楚地辨别干姜和甘草。
下面将介绍几种辨别干姜和甘草的方法。
一、外观形态辨别法1. 干姜:干姜是姜的根茎经过处理后的成品,呈干燥的状况,具有较大的形态特征,其外观呈现为一块块的结块,单块干姜的表面有明显的纵向皱缩凹陷,呈淡黄色至黄棕色,质地坚硬,断面较光滑。
2. 甘草:甘草是齿形花科植物甘草的根和茎皮,也经过干燥处理。
甘草的外观形态特征为无规则形状的结块,呈现为长方形或圆柱形,表面有橙红色或淡黄色,质地较柔软而有韧性,易折断,断面橙红色。
二、气味辨别法通过闻气味也可以辨别干姜和甘草。
1. 干姜:干姜具有辛辣的味道,散发特殊的姜香,有刺激性和辣味,气味独特而浓烈,常常会使人有一种轻微的灼热感。
2. 甘草:甘草具有特殊的甜味,闻起来带有柔和、甘甜的香味,且味道相对柔和而温和。
三、化学成分鉴别法1. 干姜:干姜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姜黄酮和姜酮类物质,其中姜黄酮有很强的杀菌和抗炎作用。
2. 甘草: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酸和甘草素,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过敏、抗溃疡等作用。
四、药理作用辨别法通过了解干姜和甘草的药理作用,也可以进行辨别。
1. 干姜:干姜具有温胃散寒、祛风逐寒、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痰饮食、脘腹冷痛、麻疹不透、疾痈疮肿等症状。
2. 甘草:甘草具有活血化淤、补气养血、和中调理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等症状。
五、药用性能和功效辨别法了解药材的药用性能和功效,也有助于辨别干姜和甘草。
1. 干姜:干姜属于辛温之品,具有温中散寒、祛寒止痛、温肺化痰等功效。
2. 甘草:甘草属于甘平之品,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止痛、解毒利尿等功效。
通过外观形态、气味、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药用性能和功效等方面的鉴别,我们可以准确地辨别干姜和甘草。
这对于正确使用这两种中药材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我们进行中医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023高良姜,姜黄,片姜黄
023高良姜,姜黄,片姜黄
高良姜:味辛,性热。
归脾、胃经。
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等功效。
与高良姜相关的方剂有:天台乌药散等等。
姜黄:味辛、苦,性温。
归脾、肝经。
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等功效。
片姜黄:味辛、苦,性温。
归脾、肝经。
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等功效。
姜黄为姜黄的根茎,片姜黄为温郁金的根茎。
姜黄以治气滞血瘀所致的心胸胁腹诸痛为宜,片姜黄善治风湿肩臂疼痛。
参考自: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20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相关笔记:
温里药:吴茱萸、花椒、丁香、高良姜
理气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
活血化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
高良姜:味辛,性热。
归脾、胃经。
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等功效。
与高良姜相关的方剂有:天台乌药散等等。
姜黄:味辛、苦,性温。
归脾、肝经。
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等功效。
片姜黄:味辛、苦,性温。
归脾、肝经。
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等功效。
姜黄为姜黄的根茎,片姜黄为温郁金的根茎。
姜黄以治气滞血瘀所致的心胸胁腹诸痛为宜,片姜黄善治风湿肩臂疼痛。
参考自: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20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方剂图像数据库》。
【同样一味药,制法不同,功用大不同】姜—...
【同样一味药,制法不同,功用大不同】姜—...
【同样一味药,制法不同,功用大不同】
姜——生姜、干姜、炮姜、姜炭
(1)生姜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辛。
归肺经、脾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临床应用】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使用禁忌】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2)干姜
【性味归经】性热,味辛。
归脾经、胃经、心经、肾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临床应用】用治脘腹冷痛、肢冷脉微、痰饮喘咳、胃肠气痛和绞痛、风湿痛、腰腿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菌痢、急性睾丸炎、蛔虫病肠梗阻、慢性消化不良。
【使用禁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3)炮姜
【性味归经】性热,味辛。
归脾经、胃经、肾经、心经、肺经。
【功效与作用】温中散寒,温经止血。
【临床应用】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使用禁忌】孕妇及阴虚有热者禁服。
(4)姜炭
【性味归经】性温,味苦,辛,涩;归脾经、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温经止血,温脾止泻。
【临床应用】主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阳虚泄泻。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者及孕妇慎服。
2019年《姜科中药》PPT课件
绿壳砂:外表黄棕色至棕色(较浅),密具 刺片状突起。种子团(砂仁)形状较圆。
海南砂:有明显的三棱,果皮厚而硬。表面 被片状、分枝状的软刺。种子团较小。 草果: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显著纵沟及 棱线。较坚硬。
白豆蔻:表面白色或淡黄棕色,略具钝三棱, 表面棱线明显,果实顶端和基部有黄色毛茸。
⑤均有不同程度的辛辣味。
(2)区别要点:
①大小: 大:草 果:长2-4cm,直径1-2.5cm。 草豆蔻:长1.5-3cm,直径1.5-2.7cm。 小:红豆蔻:长0.7-1.2cm,直径0.5-0.8cm。
②表面特征、颜色等:
砂仁:
阳春砂:具不明显的三钝棱,外表深棕色, 有网状突起的纹理及密生短钝软刺。
②草蔻:隔膜白色,明显,种子团较大,球形,
每瓣有种子22-100粒,种脊为一凹沟。
③益智:纺锤形,两头尖,表面有断续纵棱,
每瓣有种子6-11粒,种子扁多角形。
草 果 果 实
白豆蔻
大高良姜
草豆蔻
益智花
益 智 果
Amomum 花葶
Alpinia 花序顶生
草 果
草 果
益 智
姜科中药
一、药材的来源及其异同点:
1、药材的来源:
(1)豆蔻属: ①砂仁: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缩砂) 或海南砂的成熟果实。(实用种子团) ②草果:姜科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实。 ③白豆蔻: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 成熟果实。(用时去壳)
(2)山姜属:
①红豆蔻: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成熟果实。
中药知识必学:生姜
中药知识必学:生姜生姜,大家都很熟悉了,一般家里都有,是常用的调味品,同时,它也是一味中药,对此,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生姜药性是温的,有的人胃寒,他做菜就会放很多姜丝,还有秋天吃螃蟹,一般都会蘸姜。
生姜有发散风寒的作用,比如说有的淋了雨,有一点轻微的外感,吃一点姜汤。
最近治疗一位肝气犯胃导致时常想呕吐的患者,开了七天的药,结果才过两天患者就说药喝完了,我疑惑这七天的药怎么这么快吃完了,结果是患者把医嘱“七付,一天一付,一付分三次喝”看成了一天喝三付药,这下子呕吐不仅没好反而加重了,问我怎么办,我一想患者在家应该有生姜,这不是号称“呕家圣药”么,便让患者煮生姜水喝,看看能不能止住呕吐先,一碗下去便好了大半,患者倍受震撼。
生姜的作用有很多,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全面了解一下: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东、广西。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
本品气香特异,味辛辣。
以质嫩者为佳。
切厚片,生用。
生姜药性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生姜主要有以下应用:一、风寒感冒生姜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所以在很多辛温解表的方当中,最后都有生姜,比如说桂枝汤。
对于其解表作用,后人认为配伍大枣以后,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但单用生姜不能说其调和营卫。
生姜走表,大枣和营,同用可以达到调和营卫的作用。
二、脾胃寒证生姜辛散温通,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
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三、胃寒呕吐生姜不仅能温胃散寒,还能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无论寒热虚实所致呕吐均可以选用。
【中药学堂】生姜
【中药学堂】生姜生姜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
中药红豆蔻是高良姜子也。
始载于《名医别录》,挖取根茎除去地上茎、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别名风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
产地高良姜产于广东高州者质量最佳,古载产于古高良郡最优故得此名。
由于高良姜耐干旱,忌水灌,怕霜冻,对气候、土质要求特别挑剔,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广东湛江的徐闻遂溪、海康县为主产区。
性能功效高良姜是驱风油、清凉油、万金油、良附丸、胃炎康胶囊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被列为“十大南药”之一。
高良姜属于药食同源品种,被大量用作食品调味料、咖喱粉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市场,高良姜是姜中之王,价格高销路广,是我国出口创汇的大宗农副品种。
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
此药辛热纯阳,除一切沉寒痼冷,功与桂、附同等。
功于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药,人参、茯苓佐之,若单用多用,犯冲和之气也。
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良姜与干姜性同,但干姜去内寒,良姜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临床大夫有芩、姜同用于胃炎治疗。
黄芩苦寒,高良姜辛热,二药如何同用?盖辛开苦泄,去其性留其味也。
其剂量的比例是3:1,最高可以是6:1。
即黄芩15~30g,高良姜3~9g。
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并能统摄血液的运行。
脾主升清,喜燥恶湿。
脾气虚为脾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以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为主。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就是脾阳虚,或过食生冷食物,或过服寒凉药物,损伤脾阳而成。
脾阳虚久之必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之候。
导致温煦机能减退,寒从中生。
脾气脾阳不足至中气虚损,脾气下陷,久泄久利,劳倦过度,脾气升举无力反而下陷。
脾不统血多由脾气虚弱统摄无权所致,其病机主要在于气不摄血,临床表现除脾气虚或脾阳虚征象外,还有各种出血。
姜科植物鉴别
番红花水浸液的颜色是: A、金黄色 B、黄色 C、黄绿色 D、红色 用果实入药的中药是: A、葶苈子 B、白芥子 C、沙苑子 D、补骨
脂
下列何种中药遇水后粘滑性较强: A、葶苈子 B、五味子 C、决明子 D、补骨脂
某果实种子类药材,形状不规则,新鲜时紫红色, 贮久渐变紫黑色,表面皱缩有光泽,质柔润不易 碎,味酸涩而微苦,该药材是:
①卵圆形,具不明显 的三钝棱。
②表面深棕色,有网 状突起的纹理及密生 短钝软刺。
③顶端留有花被残基, 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
④果皮薄,易纵向撕裂,内表面淡棕 色,纵棱(维管束)明显。
⑤种子团分3瓣,每瓣有种子6-15粒, 粘结成块。
⑥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深棕色或黑 褐色,外被膜质假种皮,种脐位于较 小端。
姜科Zigiberaceae
多年草本, 具地下茎,有芳香辛辣味 ; 单叶基生或互生, 常二列;
花两性, ↑K3C3A1 或↑P3+3A1 ,
退化A联合为唇瓣, 子房下位,3心皮3室,胚珠多数, 花柱从花丝槽穿出;
蒴果, 种子具假种皮。
姜科Zigiberaceae
50属 ,1500余种,主产热带亚热带; 我国20属,近200种,主产西南华南; 本科植物多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 为单萜和倍半萜;
重要种属:姜属Zigiber, 砂仁属Amomum,姜黄属Curcuma等。
姜
Zingiber officinale
根状茎肉质, 扁平, 有 短指状分枝; 茎高0.4~1米。 叶片披针形, 基部狭窄, 无 叶柄。穗状花序由根茎抽 出, 苞片淡绿色, 卵形, 长约 2.5厘米; 花冠黄绿色, 唇瓣 倒卵状圆形, 下部二侧各有 小裂片, 有紫色、黄白色斑 点。
来自姜科家族的中药,你都知道哪些?听过的、没听过的都在这里了
来自姜科家族的中药,你都知道哪些?听过的、没听过的都在这里了姜,厨房里最常见的食材,但它不止是蔬菜和调味料,更是中药。
《本草食疗》中载:姜“祛痰下气”,治“冷痢”;“止逆,开胃气”;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
今天我们介绍几种来自姜科的中药。
它们彼此有关,却又不尽相同。
1.生姜、干姜、炮姜生姜、干姜与炮姜同出一物,即姜科植物姜的根茎,也就是我们日常熟悉的姜。
入药时,新鲜的称为生姜;生姜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后,称为干姜;将干姜砂烫至表面鼓起呈棕褐色时,得到的便是炮姜。
生姜长于散表寒,为呕家之圣药三药均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
这主要是因为其内含有的姜辣素等化学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发热。
当然,受干鲜质地与炮制的影响,三药在效用上也有很多差异。
味性归经功效生姜辛微温肺、脾、胃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干姜辛热肺、脾、胃、肾、心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炮姜辛热脾、胃、肾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现代研究中也发现了生姜、干姜、炮姜的不同之处,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
同时,还能兴奋呼吸中枢和心脏运动并升高血压。
干姜虽也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但并不能对抗溃疡形成。
干姜入心经,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
而干姜和炮姜对这些微生物则没有确切的灭杀作用。
不过,干姜和生姜一样都能抗血吸虫,这一点炮姜却不能。
相对于生姜和干姜,炮姜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也能抑制胃溃疡,而且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入心经,能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
生姜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作用较弱,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
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可治风寒感冒轻症。
其驱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甚著,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但生姜助火伤阴,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天地药食》之辛未药食-姜
《天地药食》之辛未药食-姜姜【拼音】Jiāng【别名】生姜、子姜、姜母、干姜等。
【形态辨识】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
新鲜根茎称为生姜或鲜姜,其根茎呈不规则扁平状,指状分枝,长4-15厘米,厚1-3厘米;类黄褐色或灰棕色;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气香,味辛辣。
附着嫩芽的生姜称为子姜或嫩姜,其茎皮嫩薄光滑,色泽偏白,辛辣味较淡。
根茎充分膨大成熟的生姜宿根称为姜母或老姜,其茎皮厚实粗糙,色泽偏黄,辛辣味较重。
子姜与老姜均属于产地及成熟度不同的生姜。
选取以块大肥壮、芽头饱满、色泽鲜亮、无虫害、无腐烂者为佳。
干姜为经过晒干或低温干燥的老姜干燥根茎。
饮片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状。
【药食应象】姜属于药食两用植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
适宜在荫蔽的坡地生长,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为佳,故与地支未的五行方位相类;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忌强光直射,故与天干辛的五行属性相类;生姜多采收于秋分前后而应性在酉,故生姜应象于辛未之辛金而发散风寒,调和表里,适用于辛未之辛金应时不足之象,常表现为头痛、鼻塞、恶寒等;嫩姜多采收于立秋前后而应性在申,其食效与生姜相类但较为和缓,多作菜肴或酱料食用;老姜多采收于霜降前后而应性在戌,故老姜应象于未土所藏己土而降逆止呕,理气和中,适用于辛未所藏己土应时不足之象,常表现为食呆、胀满、呕吐等;干姜经过干燥后应象于未土所藏丁火而温肾散寒,暖脾止泻,适用于辛未所藏丁火应时不足之象,常表现为泄泻、畏寒、冷痛等。
【性味】生姜味辛,性微温;干姜味辛,性热。
【用法用量】3-10克,水煎服;食用适量。
【药食禁忌】姜应象于辛未之辛金或所藏己土、丁火,故五心烦热、口干舌燥、皮肤干痒、血热妄行、便秘者均慎用。
勿食用已变质的生姜。
【贮藏】生姜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干姜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推荐下载】黄姜有什么功效 黄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
[键入文字]
黄姜有什么功效黄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黄姜也称为火头根,它是一种功能很齐全的中药材。
比如它可以消肿解毒、清肺止咳等等。
但是,不少人都会把黄姜和生姜混淆,因为它们二者之间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
那么,黄姜有什么功效呢?黄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众所周知,黄姜也称为火头根,它是一种功能很齐全的中药材。
比如它可以消肿解毒、清肺止咳等等。
但是,不少人都会把黄姜和生姜混淆,因为它们二者之间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
那么,黄姜有什么功效呢?黄姜和生姜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一、黄姜有什么功效?
1.吃黄姜能清肺止咳
相信大家都知道,黄姜是一种可以清肺止咳的中药材。
所以当你出现肺热咳嗽的时候,就可以适当的吃一些黄姜,这样咳嗽的症状就会明显的好转。
此外,黄姜也可以有效的防止肺炎和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哦!
2.吃黄姜能利湿通淋
1。
你不知道的“姜”
你不知道的“姜”在铺天盖地的各种电视养生节目里,专家们把姜说的神乎其神,专家说用生姜片泡脚,可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提高免疫能力,人们就开始用姜片水泡脚;专家说姜茶对于肩膀酸痛、风湿等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人们就开始喝姜茶;专家说姜能温暖身体、改善虚寒体质,于是人们开始喝姜汤,吃姜粥,煮姜饭。
多数人认为姜无毒,多吃无妨,另外,民间又流传着一种说法“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于是,在人们的意识里就形成了似乎姜能够"包治百病"的概念。
所以有的人只要是感冒,就是红糖姜水治疗,其实,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一般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的人,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胃溃疡、胆囊炎、肺脓肿、肺结核、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的人,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我们每个人在自然界中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疾病所处阶段不同,自然用药也应该辩证施治才对,盲目跟风势必会有害而无利。
姜虽药食同源,但药食有别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姜。
一、【历史典故】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里的“炎”指的就是炎帝神农氏,神农氏是他的号,传说他是上古时期部落的首领,神农出生在陕西省宝鸡姜水附近(现宝鸡市清姜河流域),故而以水为姓,称为姜。
神农就是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又称为炎帝。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
《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神农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
”有种说法,神农通过尝百草的方式,辨别中药的药性,有一次误食毒蘑菇导致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的有益保健品。原产于印度、东南
亚。姜在中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
通山、阳新、鄂城、咸宁、大冶、来凤
各省区广为栽培。
早
秋
姜
深秋
二 、姜 类 辨 析
生姜
主要性能: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干姜
主要性能: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姜
姜的简介 姜类辨析 姜的药对和方剂 病案分析 姜的妙用
一 、姜 的 简 介
别名:生姜、白姜、川姜。姜为姜
科植物姜的根茎,多年生草本植物,供
食用的部分是肥大的根茎。姜产于中国
姜
,可一种二收,早秋收嫩姜,深秋收老 姜。姜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调味品,一般
很少作为蔬菜单独食用。它还是一味重
要的中药材,有生发作用,也是心血管
姜炭 即取干姜块置锅内,武火炒至表面微黑,内部棕褐
时,喷淋清水至无火星,取出晾透。味苦涩、性温,功效 温经止血。可治虚寒久泻、冷痢及各种虚寒出血等证。
三 、有 关 姜 的 方 剂
生姜泻心汤 (生姜)
姜
小半夏汤 (生姜)
生化汤 (炮姜)
甘姜苓术汤 (干姜)
理中汤 (干姜)
生姜泻心汤 (生姜)
生化汤 (炮姜)
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干姜四两(12g) 茯苓四两(12g)白术二两(10g) 甘草二 两(6g)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 中即温。 有温脾胜湿之功效。主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 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 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四 、病 案 分 析
小青龙汤(干姜):
最早见于《伤寒论》。 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有和胃消痞,散结除水的功用。主治伤寒汗后,胃阳 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 噤口痢。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 虚弱,水饮内停者。
最早见于《景岳全书》。 全当归八钱(24g),川芎三钱(9g),桃仁去皮尖 十四枚(6g),干姜炮黑五分(2g),甘草炙五分 (2g)。 有化瘀生新,温经止痛的功用。主治产后瘀血腹痛, 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注意若产后血热而有瘀滞者,则非本方所宜。
理中汤 (干姜)
甘姜苓术汤 (干姜)
最早见于《伤寒论》。 人参三两(6~10g) 白术三两(6~12g) 干姜三两(3~10g) 甘草三两(3~10g) 用水八斤,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用于治疗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 亦治大病后、喜唾。后《千金方》用其霍乱吐下、胀 满、食不消化、心腹痛。《赤水玄珠》中用它治小儿 吐泻后,脾胃虚弱、四肢渐冷,或面有浮气、四肢虚 肿、目合不开。《三因方》用治伤胃吐血。
炮姜
主要性能:苦、涩,温。归脾、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临床应用
生姜
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喘 咳、胀满、泄泻等,被中医誉为“呕家圣药”。
干姜
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常用于脘腹冷痛,呕 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等症的治疗。
炮姜
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 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 血。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
姜类中药联系与辨别
新闻
2014-5-16
“姜你军”再袭成都 生姜价
格最高可达20元/斤
在物价创新低的背景下,生姜价 格逆市上涨。五月以来,成都市场 上的生姜零售价已达12元/斤,往年 同期才5元/斤,同比增长了140%, 仔姜更是喊到了20元/斤,比肉价还 高,创5年历史新高。对此,业内人 士分析,由于去年“毒生姜”事件 ,生姜价格低廉,导致全国生姜种 植面积下降,生姜总产量减少,价 格持续上涨。
生姜
干姜
炮姜
其他姜类
煨姜 即将鲜姜放炭 火中煨制至姜熟。味辛性温,辛散之
力不及生姜,温中止呕之效胜于生姜,适用于胃寒呕吐及 腹痛泄泻。
姜汁 即以生姜打烂榨取的鲜汁,味辛性微温,辛散之
力强,善开痰止呕,治恶心呕吐不止及痰过昏厥的紧救。
姜皮 即生姜之外皮,味辛性凉,功能和中行水,用于冶
疗水肿,小便不利。(许多皮类作用多具有利水)
出处:《伤寒论》 麻黄(去节,9克) 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半夏(洗,9克)
细辛(6克) 干姜(6克) 甘草炙 (6克) 五味子(6克)
苓甘五味姜辛汤 (干姜):
出处:《金匮要略》 茯苓 (12克)
干姜【君】 (9克) 甘草 (9克) 细辛 (5克)
五味子 (5克)
小青龙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 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 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 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用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支气管 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等)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咳嗽,咳痰量多, 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 脉弦滑等。 加半夏以化痰降逆止呕 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加杏仁宣利肺气而止咳
吉良晨老师治疗脾胃虚寒医案
崔某,女,24岁。初诊症见胃脘灼痛3年加重半月。平素胃脘怕 凉。常于空腹时发作胃脘疼痛。曾有上消化道出血,在外地医院被诊 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出血”。半月前因情志不遂,生活不 规律引起症状加重,出现胃脘烧灼疼痛,重则疼痛难忍,伴有呃逆吞 酸、恶心时作、脘部晨寒。疼痛喜按,大便色黑。使用甲氰咪胍西药 及输液治疗,症状不见缓解。近两日仅进流食,未见头晕心悸,泻下 黑色大便一次。舌淡,苔薄白微黄,脉沉细。 • 辨证:脾胃虚寒,统血无权。 • 治法:健运温中,降逆止血。用炒白术15g,姜半夏6g,炮黑姜6g,煅 瓦楞30g,伏龙肝30g(先下),广砂仁 1 5g,炒黄连6g。炒谷、麦芽 各15g。14剂,水煎服。 • 二诊:药后诸证减轻。惟时感胃脘及少腹隐痛,遇凉加重。呃逆 吞酸,恶心,但未呕吐,夜寐安和,食欲增加,大便通畅。舌谈苔薄 白,脉沉细。 原方加鸡内金15g,炒神曲 15g,黄连减半,10剂,水 煎服 。 • 三诊 :药后胃脘烧灼消失,进食增加。偶有空腹胃脘不适,纳后可 得缓解。胃脘部晨寒亦有减轻,纳可便调。在二诊方加广陈皮6g,淡 竹茹12g。10剂,水煎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 气肿等)
病案
王某,男,45岁。15天前遇风寒后咳嗽至今,伴 气喘胸闷,痰白多泡沫,无汗恶寒,口干不欲饮 , 舌苔白腻,脉弦紧。 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外寒内饮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方选小青龙汤加减, 方药组成 :麻黄 9 克、桂枝 6 克、五味子 9 克、 半夏 12 克、细辛 3 克、干姜 9 克、甘草 3 克 、 枳壳 9 克、桔梗 6 克、当归 9 克、鱼腥草 25 克、 苦杏仁 12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