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的悲剧诗 自然与艺术的统一 诗性的人的牺牲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文学》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外国文学》形考任务(1-4)试题及答案解析形考任务一一.选择题(已知作品选择作者,每题2分,共10分)题目1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诗学》选择一项:a. 埃斯库罗斯b. 柏拉图c. 萨福d. 亚里士多德反馈正确答案:亚里士多德题目2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选择一项:a. 埃斯库罗斯b. 伊索c. 品达罗斯d. 索福克勒斯反馈正确答案:埃斯库罗斯题目3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埃涅阿斯纪》选择一项:a. 普劳图斯b. 维吉尔c. 欧里庇得斯d. 米南德反馈正确答案:维吉尔题目4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麦克白》选择一项:a. 莎士比亚b. 彼特拉克c. 贺拉斯d. 但丁反馈正确答案:莎士比亚题目5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十日谈》选择一项:a. 洛卜·德·维伽b. 拉伯雷c. 托马斯·摩尔d. 薄伽丘反馈正确答案:薄伽丘标记题目信息文本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题目6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欧洲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是古代回答文学。
它们在奴隶制条件下产生和发展,是欧洲文学史的源头。
反馈正确答案:希腊罗马题目7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希腊神话包括回答和回答两大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解释自然现象、某些习俗与名称来源的故事。
反馈正确答案:①神的故事②英雄传说题目8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神曲》分为《地狱》、《回答》和《回答》三部。
反馈正确答案:①炼狱(又译《净界》)②天堂题目9正确获得6.00分中的6.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中世纪初期民间文学的主要作品有日耳曼人的英雄史诗《回答》,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回答》,冰岛人民的“埃达”和“萨迦”,芬兰人民的史诗《回答》。
西方文论 A卷 试题
西方文论(高起本)A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错选,漏选均无分。
)1.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是(C)A.康德B.王尔德C.亚里斯多德D.卢卡契2.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作品是( B )。
A.《诗学》B.《诗的艺术》C.《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D.《悲剧的诞生》3.下列属于罗马时期文论家的是(D)A.雪莱B.巴尔扎克C.海涅D.贺拉斯4.“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这是下列哪位文论家的名言(B)A.康德B.黑格尔C.席勒D.卢卡契5.“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在自然的主宰”这是谁提出来的(c)A.雪莱B.巴尔扎克C.歌德D.海涅6.兰波的文艺理论属于下面哪个学派(C)A. 现实主义B. 浪漫主义C. 象征主义D. 实证派7.弗莱属于(A)A. 原型批评理论家B. 现实主义批评家C. 浪漫主义批评家D. 精神分析批评家8.下列作家中,强调读者中心理论的有(C)A. 弗洛伊德B. 雨果C. 尧斯D. 弗莱9.“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曾做过的游戏地继续,也是他的替代物。
”是下列(A)的名言A.弗洛伊德B.王尔德C.黑格尔D.马克思10.下列哪部著作是米利特的(C)。
A.《第二性》B.《一间自己的房间》C.《性政治》D.《女权辩护》11.“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句文艺论述是( C )说的。
A.雪莱B.夏多勃里昂C. 华兹华斯D.海涅11.“艺术就是理念内容与感性显现的自由统一的整体”是(C)提出的。
A.瑞恰兹B.布鲁克斯C.黑格尔D.兰色姆12. ( B )是象征主义文艺理论的创立者、实践者和奠基人。
A.马拉美B.波特莱尔C.魏尔伦D.兰波13.感应说是(B)提出来的A.格林贝格B.波德莱尔C.弗洛姆D.霍克海姆14.下列属于康德的经典著作的是(A)A.《判断力批判》B.《图像时代》C.《艺术本体论研究》D.《审美经验现象学》15.《悲剧的诞生》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C)A.萨特B.海德格尔C.尼采D.黑格尔16.认为“文学是一种介入的文学”的作家是(D)A.尼采B.霍格海姆C.贺拉斯D.萨特17.下列是尼采提出的观点的是(C)。
我热爱的诗人一一荷尔德林阅读理解
我热爱的诗人一一荷尔德林阅读理解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荷尔德林一生不幸,死后仍默默无闻,直到20 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
荷尔德林的诗,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
他写道: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正是这种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
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声和河流,这长长的箭,一去不回头。
一支长长的歌,河水中半神,撕开了两岸。
看着荷尔德林的诗,我内心的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沙漠,开始有清泉涌出,在神圣的黑夜里涌出了一条养育万物的大河,一个半神在河上漫游,唱歌,漂泊,一个神子在唱歌,像人间的儿童,赤子,唱歌,这个活着的,抖动的,心脏的,人形的,流血的,琴。
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
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
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
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
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
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
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
然而,景色也是不够的。
好像一条河,你热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热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也可能喜欢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欢渡河的人,你热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
但这些都是景色。
这些都不够。
你应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
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
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
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
荷尔德林的希腊情结在诗歌《阿喀琉斯》中的体现
荷尔德林的希腊情结在诗歌《阿喀琉斯》中的体现作者:张思源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3期摘要:荷尔德林是德国伟大的诗人。
本文着重介绍了他与银行家夫人苏赛特的恋情及其希腊情结。
文章后半部分翻译并分析了荷尔德林的中期诗歌《阿喀琉斯》,此诗借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遭遇描述了荷尔德林的爱情烦恼,体现出其身心痛苦在希腊情结中得到慰藉与寄托。
关键词:荷尔德林;希腊情结;阿喀琉斯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是一位声誉斐然的德国诗人。
他作品中毫无矫揉造作的自由奔放的强烈表达、独特的隐喻以及对传统规范的突破引人注目。
荷尔德林是一位“介于古典文学与浪漫文学之间”(Zwischen Klassik und Romantik)的作家,是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
他一方面崇尚古希腊与古希腊的文明,另一方面认为文学应当体现“时代精神”。
荷尔德林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此外,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也是其不朽名作。
一、荷尔德林的生平与爱情荷尔德林一生坎坷。
1788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后,他曾阅读柏拉图、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研究卢梭、斯宾诺莎、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与谢林、黑格尔结为好友并追随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理念。
他拒绝了母亲为其安排的牧师职位,坚持对诗艺和哲学的学习与探索,自力更生,1796年在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里当起了家庭教师。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与女主人苏赛特·贡塔尔德之间产生了爱情。
其小说《许佩里翁》中为希腊的民族自由而战的男主人公许佩里翁的爱人狄奥提玛就是以女主人苏赛特为原型,狄奥提玛在荷尔德林笔下是美的化身,也是一切崇高伟大的理想的载体。
但家庭教师在当时望族家庭里不过被看作是“高级仆人”,婚外情也向来为世人所不耻,所以身份上的鸿沟加上道德上的谴责使荷尔德林与苏塞特夫人的爱情注定不可能长久。
他对苏塞特夫人的痛苦又执着的爱恋也导致他头疼病的恶化。
诗与思——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本文旨在探讨他晚期对荷尔德林诗作的研究,对荷尔德 林的研究其实是海德格尔存有论走向神秘一途的始源,这始 源是大道源出的开显、真理遮蔽与开显之地、无以名之的浑 沌与光亮,唯有诗人的语言与存有的歌声方能抵达的地方, 如果要勉强描述或指向,也可以说:荷尔德林是德国神秘主 义派的诗人,他的诗作具体地呈现了海德格尔所呈述的主题, 那就是:“语言,道说着沉默;惟有那活着的,才会死啊!”
如果艺术其本质为诗,那么建筑、雕刻、音乐、艺 术等必须回到诗意中来,且意味着各种不同的艺术是语 言的艺术,但诗意仅是一种真理投射的光明样态。[2]73
二、真理与语言
诗关联着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观点,艺术和语言密切相 关,即是存有之无遮蔽和语言之间的关连,但在讨论之前, 我们必须将语言做为沟通与表达的工具性意义拿走:
22
美学 2019/06
诗与思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五个中心诗句 1.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 2.因此人被赋予语言,那最危险的财富......人借语言见证其本质...... 3.人已体验许多.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且能彼此倾听,众多天神得以命名. 4.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5.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为了揭示诗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荷尔德林的作品?为什么不选荷马或索福克勒斯,不选维吉尔或但丁,不选莎士比亚或歌德呢?按说,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出诗的本质,甚至比在荷尔德林过早地蓦然中断了的创作活动中更为丰富地体现出来了.也许是这样.但我们还是选择了荷尔德林,而且只选荷尔德林.然而,在唯一一位诗人的作品那里,我们竟能读解出诗的普遍本质吗?普遍意味着有广泛的适合性.但我们唯有在一种比较考察中才能获得这种普遍.为此目的,就需要罗列出诗和诗的种类最大可能的丰富多样性.而荷尔德林的诗无非是这许多诗和诗的种类中的一种而已.这样的话,荷尔德林的诗就绝对不足以单独地充当规定诗之本质的尺规.因此,我们的计划一开始就出了差错.的确如此,只要我们把“诗的本质”理解为纠集于某个普遍概念中的东西,然后认为这个普遍概念乃是千篇一律地适合于所有诗歌的,那么,情形就会这样.不过,这个普遍,这个如此这般毫无二致地适合于一切特殊的普遍,始终是那种无关紧要的东西,是那种"本质",它决不可能成为本质性的因素.但我们恰恰是在求索本质的这一本质性因素,它迫使我们去作出决断;从今以后,我们是否和如何严肃地对待诗,我们是否和如何具有那些前提条件,从而得以置身于诗的权力范围中.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荷尔德林,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普遍本质,而仅仅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在我们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所以,我们要把他置于决断的关口上.不过,作关于诗人的诗,这难道不是一种误入歧途的自我吹嘘的标志吗?这同时不是承认了世界之丰富性的匮乏吗?作关于诗人的诗,这难道不是一种束手无策的虚张声势,某种末期的东西,一个死胡同吗?下面的内容将给出答案.无疑,我们借以赢获答案的道路乃是一条权宜之路.或许必须在一个统一的进程中来解释荷尔德林的具体诗作;但我们在此不可能如此作为.我们仅只来思考诗人关于诗的五个中心诗句.这五个中心诗句的确定次序及其内在联系将会把诗的本质性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一在1799年1月致母亲的一封信中,荷尔德林提到,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何以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呢?作诗显现于游戏的朴素形态之中.作诗自由地创造它的形象世界,并且沉湎于想象领域.这种游戏因此逸离于决断的严肃性;而在任何时候,决断总是要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所以作诗是完全无害的.同时,作诗也是无作用的;因为它不过是一种道说和谈话而已.作诗压根儿不是那种径直参与现实并改变现实的活动.诗宛若一个梦,而不是任何现实,是一种词语游戏,而不是什么严肃行为.诗是无害的,无作用的.还有什么比单纯的语言更无危险的呢?诚然,通过把诗理解为“最清白无邪的事业”,我们还没有把握到诗的本质.但或许我们借此获得了一个暗示,它指示我们必须到何处去求索诗的本质.诗是在语言领域中并且用语言"材料"来创造它的作品.荷尔德林关于语言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且来听听诗人的第二个诗句.二在与上面所引诗句同一时期(1800年)写的一个残篇草稿中,荷尔德林如是说:“但人居于茅舍棚屋,自惭形秽,以粗布裹体,从此更真挚也更细心地,人保存精神,一如女巫保持天神的火焰;这就是人的理智.因此人便肆意专断,类似于诸神,被赋予颐指气使和完成大业的更高权能;因此人被赋予语言,那最危险的财富,人借语言创造,毁灭,沉沦,并且向永生之物返回,向主宰和母亲返回,人借语言见证其本质----人已受惠于你,领教于你,最神性的东西,那守护一切的爱.”语言既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的领域,又是“最危险的财富”,这两者如何合在一起了?我们先压下这个问题,而来沉思以下三个先行的问题:一,语言是谁的财富?二,何以语言是最危险的财富?三,在何种意义上语言竟是一种财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句关于语言的诗句的出处:是在一首诗的草稿中,这首诗要道说与自然界其他生灵相区别的人是谁;诗中指出的其他生灵有玫瑰,天鹅,林中小鹿.所以,在把植物与动物作了比较之后,上面这个残篇就以“但人居于蓬屋茅舍”开始了.人是谁呢?是必须见证他之所是的那个东西.“见证”一方面意味着一种证明;但同时也意味着:为证明过程中的被证明者担保.人之成为他之所是,恰恰在于他对本己此在的见证.在这里,这种见证的意思并不是一种事后追加的无关痛痒的对人之存在的表达,它本就参与构成人之此在.但人要见证什么呢?要见证人与大地的归属关系.这种归属关系也在于:人是万物中的继承者和学习者.但这两者处于冲突之中.那个使冲突中的事物保持分离而同时又把它们结合起来的东西,荷尔德林称之为“亲密性”.由于创造一个世界和世界的升起,同样由于毁灭一个世界和世界的没落,对这种亲密性的归属关系就得到了见证.人之存在的见证以及人之存在的本真实行,乃是由于决断的自由.决断抓获了必然性,自身进入一个最高要求的约束性中.对存在者整体的归属关系的见证存在作为历史发生出来.而为使历史成为可能,语言已经被赋予给人了.语言是人的一个财富.然而,何以语言是“最危险的财富”呢?语言是一切危险的危险,因为语言首先创造了一种危险的可能性.危险乃是存在者对存在的威胁.而人唯凭借语言才根本上遭受到一个可敞开之物,它作为存在者驱迫和激励着在其此在中的人,作为非存在者迷惑着在其此在中的人,并使人感到失望.唯语言首先创造了存在之被威胁和存在之迷误的可敞开的处所,从而首先创造了存在之遗失的可能性,这就是----危险.但语言不光是危险中的危险,语言在自身之中也必然为其本身隐藏着一个持续的危险.语言的使命是在作品中揭示和保存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在语言中,最纯洁的东西和最晦蔽的东西,与混乱不堪的和粗俗平庸的东西同样地达乎词语.的确,为了便于得到理解而成为所有人的一个共同财富,甚至本质性的词语也不得不成为平凡粗俗的.有鉴于此,荷尔德林在另一个残篇中写到:"你向神灵诉说,但你们全都忘了一点:初生果实往往不属于终有一死的人,而是属于诸神的.唯当果实变得更平凡粗俗,更习以为常,它才终归有一死的人所有.".纯洁的也罢粗俗的也罢,一概是被道说出来的东西.因此,词语之为词语,决不直接地为它是不是一个本质性的词语抑或一个幻觉提供保证.相反,一个本质性的词语所具有的质朴性看起来无异于一个非本质性的词语.而且从令一方面来看,以其盛装给出本质性假象的东西,无非是一种悬空阔谈,人云亦云.这样,语言必然不断进入一种为它自身所见证的假象中,从而危及它最本真的东西,即真正的道说.但是,这种最危险的财富在何种意义上是人的一种"财富"呢?语言乃是人的所有物.人支配语言,用以传达各种经验,决定和情绪.语言被用做理解的工具.作为适用于理解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财富”.不过,语言之本质并不仅仅在于成为理解的工具.这一规定全然没有触着语言的真正本质,而只是指出了语言之本质的一个结果而已.语言不只是人所拥有的许多工具中的一种工具;相反,唯语言才提供出一种置身于存在者之敞开状态中间的可能性.唯有语言处,才有世界.这话说的是:唯在有语言的地方,才有永远变化的关于决断和劳作,关于活动和责任的领域,也才有关于专断和喧嚣,沉沦和混乱的领域.唯在世界运作的地方,才有历史.在一种更源始的意义上,语言是一种财富.语言足以担保——也就是说,语言保证了——人作为历史性的人而存在的可能性.语言不是一个可支配的工具,而是那种拥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居有事件.为了真正理解诗的活动领域从而真正理解诗本身,我们必须首先已经确信于这种语言的本质.那么,语言是如何发生的呢?要为这个问题寻获答案,我们就要来思考荷尔德林的第三个诗句.三我们在一首未完成的诗歌的一个又长又乱的草稿中碰到了这个诗句,这首诗开头是:“你永不相信的和解者......”:人已体验许多.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且能彼此倾听众多天神能得以命名.我们先从这几个诗行中挑出直接相关于我们上面讨论的内容的一句诗:“自我们是一种对话......”我们——人——是一种对话.人之存在基于语言;而语言根本上唯发生于对话中.可是,对话不仅仅是语言实行的一个方式,而毋宁说,只有作为对话,语言才是本质性的.我们通常所谓的"语言",即词汇和词语结合规则的总体,无非是语言的一个表层而已.那么,什么叫“对话”呢?显然是彼此谈论某物.这时,谈论或说话是彼此通达的中介.不过,荷尔德林却说:“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且能彼此倾听”.“能听”不光是彼此谈论的一个结果,相反地倒是彼此谈论的前提.但甚至“能听”本身就又已经以词语的可能性为归依了,并且需要这种可能性.“能说”和“能听”是同样源始的.我们是一种对话,这同时始终意味着: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一种对话的统一性就在于:在本质性词语中,单一和同一的东西总是可敞开的,我们对此获得了一致,我们据此而成为统一的,因而真正是我们本身.对话及其统一性承荷着我们的此在.但是,荷尔德林并没有径直说:我们是一种对话,而倒是说:“自我们是一种对话......”.在人之语言能力出现和运作之处,还不是立即就有了语言的本质性事件----对话.自何时起我们是一种对话呢?哪里有一种对话,本质性的词语就必定总是关联于单一和同一的东西.倘没有这种关联,也就不可能有争执式对话.但是,单一和同一的东西唯在一个持存和持续者的光照中才能昭然若揭.而唯当持守和当前闪现之际,持续状态和持存才达乎显露.而这又发生于那个瞬间,即时间在其延展中开启自身的那个瞬间.自从人进入某个持存者的当前之后,他就能遭受到可变之物,到来和消逝之物;因为唯有可持守者才是可变的.只有在“撕扯着的时间”被撕裂为当前,过去和未来之后,才有统一于某个持存者的可能性.自从时间是它“所是的时间”以来,我们就是一种对话.自从时间出现并达乎持存,我们就历史性地存在.两者——一种对话存在和历史性存在——是同样古老的,是共属一体的,是同一个东西.自我们是一种对话——人已体验许多,诸神中有许多受到了命名.自从语言真正作为对话发生,诸神便达乎词语,一个世界便显现出来.但又必须看到:诸神的出现和世界的显现并不单单是语言之发生的一个结果,它们与语言之发生是同时的.而且情形恰恰是,我们本身所是的本真对话就存在于诸神之命名和世界之词语生成中.然而,唯当诸神本身与我们招呼并使我们置于它们的要求之下时,诸神才能达乎词语.命名诸神的词语,始终是对这种要求的回答.这种回答每每源出于一种天命的责任.由于诸神把我们的此在带向语言,我们才挪置入决断领域,去决断我们是否应答着诸神,或者我们是否拒绝着诸神.由此而来,我们才能充分地度量“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这个诗句的意思.自从诸神把我们带入对话,自从时间成为它所是的时间,我们此在的基础就是一种对话.据此,所谓语言是人类此在的最高事件这个命题就获得了解释和论证.但很快就出现一个疑问:我们所是的这种对话是如何开始的呢?谁来实行那种对诸神的命名?谁从撕扯着的时间中把捉到一个持存者并且使之在词语中达乎呈现?荷尔德林以诗人可靠的单朴性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来听听第四个诗句. 四这个诗句构成《追忆》一诗的结尾:“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凭借这个诗句,就有一道光线进入我们关于诗之本质的问题中了.诗是一种创建,这种创建通过词语并在词语中实现.如此这般被创建者为何?持存者也.但持存者能被创建出来吗?难道它不是总是已经现存的东西吗?绝非如此.恰恰这个持存者必须被带向恒定,才不至于消失;简朴之物必须从混乱中争得,尺度必须对无度之物先行设置起来.承诺并且统摄着存在者整体的东西必须进入敞开域中.存在必须被开启出来,以便存在者得到显现.但这个持存者恰恰是短暂易逝的.“因此一切天神飞快消逝;但并非徒劳”.而使一切天神持存,“乃是诗人的忧心和天职”.诗人命名诸神,命名一切在其所是中的事物.这种命名并不在于,仅仅给一个事先已经熟知的东西装配上一个名字,而是由于诗人说出本质性的词语,存在者才通过这种命名而被指说为它所是的东西.这样,存在者就作为存在者而被知晓.诗乃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所以,持存的东西决不是从消逝之物中取得的.简朴之物决不能直接从混乱物中抓取出来.尺度并不在无度之物中.我们决不是在深渊中寻找基础的.存在从来不是某个存在者.而由于存在和物之本质决不能被计算出来,并且从现存事物那里推演出来,所以,物之存在和本质必须自由地被创造,设立和捐赠出来.这样一种自由的捐赠就是创建.然而,由于诸神源始地受到命名,物之本质得以达乎词语,而物借此才得以闪亮,由于这样一回事发生出来,人之此在才被带入一种固定的关联之中,才被设置到一个基础上.诗人的道说不仅是在自由捐赠意义上的创建,而且同时也是建基意义上的创建,即把人类此在牢固地建立在其基础上.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诗的本质,理解了诗乃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那么,我们就多少能够猜度到荷尔德林那个诗句的真理了;而诗人说出这个诗句时,早已被卷入精神错乱的夜幕中了. 五我们在一首长而非凡的诗中看到这第五个中心诗句.这首诗的开头是:在柔媚的湛蓝中闪烁着教堂的金属尖顶.在这首诗中,荷尔德林写到: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的所做所为,是人自己劳神费力的成果和报偿.“然而”——荷尔德林以坚定的对立语调说到——所有这些都没有触着人在这片大地上的栖居的本质,所有这些都没有探入人类此在的根基.人类此在在其根基上就是“诗意的”.但现在,我们所理解的诗是对诸神和物之本质的有所创建的命名.“诗意的栖居”意思是说:置身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并且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此在在其根基上“诗意地”存在——这同时也表示:此在作为被创建(被建基)的此在,绝不是劳绩,而是一种捐赠.诗不只是此在的一种附带装饰,不只是一种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因而也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不是一个“文化灵魂”的单纯“表达”.我们的此在在根基上是诗意的,这话终究也不可能意味着,此在根本上仅只是一种无害的游戏.但荷尔德林不是在我们最初所引的诗句中把诗称为“最清白无邪的事业”吗?这又如何与我们现在所阐发的诗之本质相合拍呢?我们于是就返回到我们起初置之不理的问题上了.我们现在要来回答这个问题,试图借此也概略地把诗和诗人的本质带到了我们心灵的眼睛面前.首先我们已经得出: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必得从语言之本质那里获得理解.然后我们清晰地看到:诗乃是对存在和万物之本质的创建性命名——决不是任意的道说,而是那种首先让万物进入敞开域的道说,我们进而就在日常语言中谈论和处理所有这些事物.所以,诗从来不是把语言当作一种现成的材料来接受,相反,是诗本身才使语言成为可能.诗乃是一个历史性民族的原语言.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反过来要从诗的本质那里来理解语言的本质.人类此在的根基是作为语言之本真发生的对话.而原语言就是作为存在之创建的诗.可是,语言却是“最危险的财富”.所以诗是最危险的活动——同时又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实际上——唯当我们把这两个规定合为一体来思考之际,我们才理解了诗的全部本质.但是,诗真的是最危险的活动吗?在启程作最后一次法国漫游前不久致一位友人的书信中,荷尔德林写道:“朋友.世界展现在我眼前,其明亮和庄严胜于无常!无论它怎样发生我都乐意,哪怕我在夏日,古老的神圣天父用镇静的手从红云中撼动赐福的雷霆.因为在我从神那里看到的一切中,这个标志最合我意.从前我能欢呼关于我们周身遭际的一个新真理,一个好观点;现在我却担心,我最终不能胜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罗斯(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因泄露天机而被罚永世站在水中,水深及下巴,上有果树,想喝水时水即退,想吃果子时果树即升高,是谓"坦塔罗斯的痛苦",意即指对某物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他从诸神那里获得的,远远超过了他能消化的.”诗人遭受到神的闪现.荷尔德林有一首诗歌道说了这一点.我们把这首诗歌视为诗之本质中最纯粹的诗.它的开头是:如当节日的时候,一个行走的农夫望着早晨的田野,......诗的最后一节写到:而我们诗人,当以裸赤的头颅,迎承神的狂暴雷霆,用自己的手去抓住天父的光芒,抓住天父本身,把民众庇护在歌中,让他们享获天国的赠礼.而且一年后,当荷尔德林因患精神病回到母亲家里时,他写信给同一个朋友,回忆他在法国逗留期间的情景:“强大的元素,天国之火和人类的宁静,人类在自然中的生命,以及他们的局限和自足,始终占领了我的心灵;而且,就像人们喜欢跟从英雄,也许我可以说,阿波罗征服了我......”。
谁是德意志精神的象征
谁是德意志精神的象征谁是德意志精神的象征(附照片)荷尔德林《许佩里翁》的英文版封面资料图片□李永平在荷尔德林之前,歌德被视为德意志精神的化身,其地位之崇高,几乎无人能够撼动与替代。
但20世纪自荷尔德林复兴以来,歌德与荷尔德林,究竟谁能够代表德意志精神,成了人们经常提出的问题。
20世纪初,最先引发荷尔德林复兴的哲学家狄尔泰,几乎将歌德与荷尔德林比肩而立,艳称后者“是歌德以来最深刻的德国抒情诗人”。
迄至上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鲍姆勒在他的《希腊与日耳曼》一文中已骎骎乎将荷尔德林抬高到歌德之上,他说:“对于所有时代来说,歌德就是他自己。
而我们崇拜荷尔德林,他是我们命运的化身。
他的道路就是德意志精神的命运之路。
他经过希腊找了返回日耳曼的道路。
”更有甚焉者,则是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转向”之后,荷尔德林成为其思考的中心之一,他试图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来发挥自己的思想。
荷尔德林也因此被海德格尔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谓其为“诗人中的诗人”。
在所讨论的德国诗人中,海德格尔几乎很少提及歌德,显然在他的心目中,荷尔德林要高于歌德。
海德格尔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乃在于他把人类的历史或西方的历史看作是存在的历史,在这一历史中,就超越和克服西方形而上学而言,荷尔德林比任何人都走得更远,即使尼采和里尔克都瞠乎其后,歌德则更无论矣。
近代以来,形而上学已弥漫欧洲,其最尖锐的表现,即技术统治了全球,西方文化处于危机之中。
海德格尔认为,德国人的使命是“扶大厦之将倾”,拯救西方于危难之中,而荷尔德林则指出了一条拯救并走向未来之路。
因此,荷尔德林不仅是“诗人中的诗人”,亦是德国人中的德国人。
在1943年荷尔德林逝世100周年的纪念演说中,海德格尔称荷尔德林塑造了“德国人历史本质的未来”。
海德格尔当然是从自己的思想视角作此评价的,但此一评价“虽不中亦不远矣”。
确实,在荷尔德林的诗歌中,诗人不断地谈及德意志和德意志人的使命,这不仅体现在诸如《致德意志人》(AndieDeutschen)、《德意志人的歌唱》(Gesang des Deutschen)、《耳曼尼亚》(Germanien)、《德意志之歌》(Deutscher Gesang)等直接标明“德意志”和“德意志人”的诗歌中,而且也体现在《面包与酒》(Brotund Wein)、《归乡》(Heimkkunft)、《莱茵河》(DerRhein)、《多瑙河源头》(AmQuelle der Donau)诗中。
寄情于物 诗意栖居
寄情于物诗意栖居作者:刘钧深刘世庆来源:《浙江画报》 2018年第12期19 世纪的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 (Holderlin, 1770—1843) 曾在诗中写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这句话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 ,1889—1976)“人,诗意地栖居”的哲学阐发而广为流传。
近现代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人的劬劳并未得以减轻,反而人的生存状态被技术所裹挟,忙碌与焦虑的情绪弥漫。
“诗意地栖居”成为全民向往的状态,而如何可以达成这种状态,我们或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文人生活中找到某些启示。
南宋诗人王十朋曾言“人生贵在适意耳”,这种对生命自由适意状态的追求,远或可追溯到庄子曳尾涂中的典故,而近可观诸近代许多文人艺术家的生活状态,近代海派绘画大家、鉴藏家杭人唐云先生(1910—1993)便是很好的个例。
唐云身上有很多的标签。
他是高雅可嘉的海派书画名家,山水花鸟兼善,取法八大、新罗乃至元明诸家,气魄开阔而不失秀润,在沪上画坛自成一派,被誉为“海上花鸟四花旦”之一;他是目光如炬的鉴藏家,历代书画文玩收藏甚多,沪上许多文博单位都聘他为鉴定委员,曾协助中国美协、上海美协购买大量八大、吴昌硕、任伯年精品;他是扶危济困的慈善家,抗战时便曾组织杯水画展,售画赈济灾民,20 世纪80 年代自费为残疾人慈善基金作画百幅的义举,更被时人赞为“艺德可风”。
在这所有的标签之外,唐云还有一个标签就是“好玩、会玩”。
他的玩,不是耽溺游戏,而是寓雅趣于生活,把平淡的生活过出了别样的趣味。
所谓“好玩”,或许是出自他率真开阔的性情。
有一则轶事,唐云晚年好养蟋蟀,精心照料,朝夕不离身侧。
冬日蟋蟀畏寒,他便将蟋蟀贴身藏着以保其温暖。
某次开会发言的时候,会场竟响起了清脆的蟋蟀声,令众人莞尔。
这份如孩童般的率真性情,出自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万物的好奇。
这份率真,自始至终贯穿在他的生命中,也投射到作品中。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作的风格介绍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作的风格介绍荷尔德林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作品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荷尔德林诗作的风格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荷尔德林诗作的风格荷尔德林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的诗人,其生前可谓是贫病交加,写出的作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其去世百年之后其作品却风靡整个世界,荷尔德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并且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让人不禁唏嘘感叹。
荷尔德林的作品中成就最高的要数诗歌,荷尔德林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先驱。
下面介绍一下荷尔德林的诗作风格。
荷尔德林的诗作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抒发自己对某一理想,如自由、友谊、博爱等的向往与追求的情怀,这部分作品被称为“人类理想的颂歌”,语言新鲜、自然、真纯、简洁;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
荷尔德林对未来社会的歌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不妥协性是其后期诗歌的重要特点。
荷尔德林的作品简洁清晰的表达了自己想要使得自己的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主张应该积极的教育新一代人,使新一代人的个性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他的诗歌作品中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
同时荷尔德林又注重自己的个人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展现出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的不可调性,可以说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成功的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荷尔德林的诗作风格总体上来说属于古典浪漫主义一派,荷尔德林因为自己的诗作风格被后人誉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
荷尔德林的作品荷尔德林是18-19诗集德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翻译家,荷尔德林一生之中从事文学工作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因为荷尔德林在1807年的时候就精神失常,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荷尔德林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话:“天才的一半是疯子。
”荷尔德林的作品有诗歌、小说和翻译作品。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作者海德格尔,刘小枫译/李小兵白晓东校本文转自《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五点提示一、写诗,“是人的一切活动中最纯真的”。
二、“这样,人类拥有了最危险的东西——语言,来证实自己的存在......”三、“自从人类成为交谈/能够聆听彼此的心声/我们学会了许多东西/唤出一个又一个神灵。
”四、“然而,那长存的,由诗人去神思。
”五、“充满才德的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
”我何以借助荷尔德林来揭示诗的本质呢?为什么不选荷马或索福克勒斯?不选维吉尔或但丁?不选莎士比亚或歌德?在这些诗人的诗作中也能探到诗的本质,而且还比在荷尔德林的诗作中更为丰厚。
荷尔德林的创造过早中缀。
也许确实如此,然而,我还是选中了荷尔德林,而且只选中他一人。
但是,一般来讲,从某一位诗人的诗作出发去探究诗的普遍本质可能吗?所谓普遍的,就是对众多情形都有效,这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达到。
因此,这要求所选取的范例应包含尽可能多的不同性质的诗和不同类型的诗。
从这一点来看,荷尔德林的诗作,不过仅是众多诗作之一。
当然,荷尔德林的诗作本身决不足以作为裁决诗的本质的尺度。
这样一来,从一开始我们能否达到探究诗的本质这一目的的就成问题了。
只要我们所谈的“诗的本质”是指聚合在一个带普遍性的概念中的东西,它对每一首诗都应同样有效的话,那么,情形当然如此。
可是,这种平均运用于每一个别事例上去的普遍性,却往往又抹杀差别,平平淡淡,这样一来,其本质就决不会成为本质的了。
因此,准确地说,我们现在是要探求本质的本质因素,这迫使我们拿定主意是否要去认真地谈诗,如果要,又如何谈,如果我们必得进入诗的领域,我们又是否能够并且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提出一些必不可少的前提。
之所以选中荷尔德林,并非因为他的诗作作为众多的诗作之一揭示了诗的普遍本质,而只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作受诗的天命的召唤身不由己地表达出诗的本质。
多我们来说,荷尔德林是真资格意义上的诗人之诗人。
溯源与转向_荷尔德林悲剧诗学研究
溯源与转向_荷尔德林悲剧诗学研究荷尔德林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悲剧诗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溯源和转向两个方面探讨荷尔德林悲剧诗学的研究。
溯源是研究一门学科或一位作家思想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于荷尔德林的悲剧诗学研究来说,我们需要回溯到古希腊的悲剧文学。
荷尔德林受到古希腊悲剧的深刻影响,他深入研究了古希腊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并试图将其中的思想与形式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荷尔德林对于古希腊悲剧的赞美主要体现在对于“命运”和“宿命”这两个概念的关注上。
他认为,悲剧是人与命运的对抗,是人在宿命面前所展现出的英雄气概。
他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研究,将其中的普遍性与人性的冲突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诗学。
转向是指在学术研究中,从源头出发,转向后世的研究方法。
对于荷尔德林的悲剧诗学研究来说,我们需要关注他对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批判。
荷尔德林生活在拿破仑战争后的动荡时期,他对于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转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缺陷在于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变得功利化和功利主义。
他通过悲剧诗歌的创作,试图唤醒人们对于自由、人性和存在的思考,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荷尔德林的转向研究,使得他的悲剧诗学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荷尔德林悲剧诗学的研究需要从溯源和转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荷尔德林对于“命运”和“宿命”这两个概念的关注;而通过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转向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荷尔德林对于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这两个方面相互结合,使得荷尔德林悲剧诗学成为了一门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文关怀的学科。
荷尔德林的悲剧诗学研究不仅对于德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后世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欣赏荷尔德林的诗
如何欣赏荷尔德林的诗
荷尔德林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被誉为“欧洲诗歌之父”。
欣赏荷尔德林的诗歌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以下是一些欣赏荷尔德林诗歌的建议和技巧:
1. 理解荷尔德林的诗歌背景和创作风格。
荷尔德林的诗歌通常描绘了浪漫的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其诗歌语言简洁优美,富有音乐感。
了解荷尔德林的创作背景和风格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他的诗歌。
2. 阅读荷尔德林的早期作品。
荷尔德林的诗歌创作始于18世纪末,早期的诗歌更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如《爱情》、《海的女儿》等。
阅读这些早期的诗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荷尔德林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3. 关注荷尔德林的语言表达。
荷尔德林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
富有音乐感,他的诗歌中经常使用比喻、隐喻、押韵等修辞手法。
理解这些语言表达技巧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荷尔德林的诗歌。
4. 感受荷尔德林的诗歌情感。
荷尔德林的诗歌主题涵盖了爱情、自然、人生哲理等,其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情感表达。
阅读荷尔德林的诗歌时,可以通过感受其情感和表达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
5. 欣赏荷尔德林的诗歌意象。
荷尔德林的诗歌中经常使用意象和隐喻,这些意象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欣赏荷尔德林的诗歌时,可以通过理解其意象和隐喻的意义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
欣赏荷尔德林的诗歌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需要理解其创作背景和风格、阅读其早期作品、关注其语言表达、感受其情感和意象,以及通过理解其意象和隐喻的意义来更好地欣赏他的诗歌。
人生荷尔德林的诗歌与哲学思考
人生荷尔德林的诗歌与哲学思考人生,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承载着无数的尝试与挑战,也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思考。
而荷尔德林的诗歌作品,则是人生的精神指南,引领着我们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他的诗歌与哲学思考交织在一起,唤起我们对存在、自由和真理的思索。
荷尔德林的诗歌如同晶莹剔透的水晶,透过文字,映照出深邃而富有哲理的内涵。
他的作品《欲望的歌》中,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无尽的欲望和追求。
他通过简洁而凝练的词句,传达出人类内心的渴求和无尽的不满。
在这首诗中,他以极富象征性的语言,将人们在现实中的得失和追逐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对话联系在一起,引发人们对欲望本质的深思。
而在诗歌《钟声》中,荷尔德林借钟声的鸣响,突显了时间与人生的联系。
他通过对钟声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迷茫与忧伤。
他指出,人们常常被忙碌所困扰,错过了珍贵的生命瞬间,对于时间流逝中的渐行渐远的钟声,我们应该保持敏感,并从中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荷尔德林的诗歌并不只是描述内心独白,更是对于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深度思考。
他的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常常引发人们对于存在、自由和真理的思索。
在《异化与普遍性》一文中,荷尔德林以深沉的探索精神,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人类在世界中的存在,是一种与自然不同的存在形态,而这种存在形态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
他强调了人类具有主观性和自由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人类存在的限制与困境。
荷尔德林的哲学思考曾经对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宇宙、历史和神圣的反思,重新塑造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他在《德国怀念述评》中,提出了“荷尔德林晚年诗抒情”的概念,认为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反乌托邦哲学,能够凸显人类的理智与精神的基本特征。
荷尔德林的诗歌作品与哲学思考相互融合,展现了他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洞察力。
他的作品引发了无数读者对于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潮。
他的诗歌教会了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如何探索内心的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美与艺术的理想国——论荷尔德林的古希腊情结
2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8期总第819期No.18,2020Total of 819荷尔德林生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德国,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思想家。
同时也是一位孤独的“处于边缘位置的歌者”,生前几近寂寂无名,死后五十年才重回大众视野,被主流学界所重视。
他的诗具有纯粹的诗性美,充满了神性的光辉,同时体现着对自然之美的崇敬。
海德格尔认为,他的诗蕴含了诗的本质,称之为“诗人中的诗人”[1]。
荷尔德林早期奉古希腊诗学为圭臬。
青年时期的荷尔德林对古希腊崇拜的原因也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分析。
1现实世界与理想王国的分裂荷尔德林生于18世纪后半叶,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30年战争的硝烟将散,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又席卷而来;那也是一个璀璨的时代,歌德、席勒、赫尔德等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正活跃在历史舞台,群星闪耀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而哲学大师黑格尔和谢林正是荷尔德林在图宾根神学院的同窗好友。
然而或许正是在这样大师云集的时代,太过特立独行的“天才”反而不能显现其价值;所谓月朗星稀,在众多大师的光华之下,荷尔德林仿佛一颗小小的行星,极尽所能想要绽放自己的光芒,也最终在生命的末期疯狂地燃烧了自己,如流星划过天际,短暂也绚烂。
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哀荣备至,如此形容荷尔德林再恰当不过。
他是一位介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诗人,他的诗既有古典主义的形式,又具备浪漫派丰盈的情感;但即使兼有二者特征他也不属于任何一流派,并不为之拘泥。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歌德、席勒鲜少对他青眼相加,有些甚至极尽嘲讽。
他的一生几乎默默无闻,作品大部分未在生前发表,只是以手稿的形式留存,这就注定他生前不能够得到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同样地赞誉。
当然,太过于与众不同或许也是他难以融入当时社会的原因。
18世纪以来,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理性主义涤荡了一切神秘,科技仿佛使人成为了自然的主宰,如此种种也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五个中心诗句 1.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 2.因此人被赋予语言,那最危险的财富......人借语言见证其本质...... 3.人已体验许多.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且能彼此倾听,众多天神得以命名. 4.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5.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为了揭示诗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荷尔德林的作品?为什么不选荷马或索福克勒斯,不选维吉尔或但丁,不选莎士比亚或歌德呢?按说,在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同样也体现出诗的本质,甚至比在荷尔德林过早地蓦然中断了的创作活动中更为丰富地体现出来了.也许是这样.但我们还是选择了荷尔德林,而且只选荷尔德林.然而,在唯一一位诗人的作品那里,我们竟能读解出诗的普遍本质吗?普遍意味着有广泛的适合性.但我们唯有在一种比较考察中才能获得这种普遍.为此目的,就需要罗列出诗和诗的种类最大可能的丰富多样性.而荷尔德林的诗无非是这许多诗和诗的种类中的一种而已.这样的话,荷尔德林的诗就绝对不足以单独地充当规定诗之本质的尺规.因此,我们的计划一开始就出了差错.的确如此,只要我们把“诗的本质”理解为纠集于某个普遍概念中的东西,然后认为这个普遍概念乃是千篇一律地适合于所有诗歌的,那么,情形就会这样.不过,这个普遍,这个如此这般毫无二致地适合于一切特殊的普遍,始终是那种无关紧要的东西,是那种"本质",它决不可能成为本质性的因素.但我们恰恰是在求索本质的这一本质性因素,它迫使我们去作出决断;从今以后,我们是否和如何严肃地对待诗,我们是否和如何具有那些前提条件,从而得以置身于诗的权力范围中.我们之所以选择了荷尔德林,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作为林林总总的诗歌作品中的一种,体现了诗的普遍本质,而仅仅是因为荷尔德林的诗蕴含着诗的规定性而特地诗化了诗的本质.在我们看来,荷尔德林在一种别具一格的意义上乃是诗人的诗人.所以,我们要把他置于决断的关口上.不过,作关于诗人的诗,这难道不是一种误入歧途的自我吹嘘的标志吗?这同时不是承认了世界之丰富性的匮乏吗?作关于诗人的诗,这难道不是一种束手无策的虚张声势,某种末期的东西,一个死胡同吗?下面的内容将给出答案.无疑,我们借以赢获答案的道路乃是一条权宜之路.或许必须在一个统一的进程中来解释荷尔德林的具体诗作;但我们在此不可能如此作为.我们仅只来思考诗人关于诗的五个中心诗句.这五个中心诗句的确定次序及其内在联系将会把诗的本质性的本质端到我们眼前.一在1799年1月致母亲的一封信中,荷尔德林提到,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何以作诗是“最清白无邪的”呢?作诗显现于游戏的朴素形态之中.作诗自由地创造它的形象世界,并且沉湎于想象领域.这种游戏因此逸离于决断的严肃性;而在任何时候,决断总是要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所以作诗是完全无害的.同时,作诗也是无作用的;因为它不过是一种道说和谈话而已.作诗压根儿不是那种径直参与现实并改变现实的活动.诗宛若一个梦,而不是任何现实,是一种词语游戏,而不是什么严肃行为.诗是无害的,无作用的.还有什么比单纯的语言更无危险的呢?诚然,通过把诗理解为“最清白无邪的事业”,我们还没有把握到诗的本质.但或许我们借此获得了一个暗示,它指示我们必须到何处去求索诗的本质.诗是在语言领域中并且用语言"材料"来创造它的作品.荷尔德林关于语言说了些什么呢?我们且来听听诗人的第二个诗句.二在与上面所引诗句同一时期(1800年)写的一个残篇草稿中,荷尔德林如是说:“但人居于茅舍棚屋,自惭形秽,以粗布裹体,从此更真挚也更细心地,人保存精神,一如女巫保持天神的火焰;这就是人的理智.因此人便肆意专断,类似于诸神,被赋予颐指气使和完成大业的更高权能;因此人被赋予语言,那最危险的财富,人借语言创造,毁灭,沉沦,并且向永生之物返回,向主宰和母亲返回,人借语言见证其本质----人已受惠于你,领教于你,最神性的东西,那守护一切的爱.”语言既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的领域,又是“最危险的财富”,这两者如何合在一起了?我们先压下这个问题,而来沉思以下三个先行的问题:一,语言是谁的财富?二,何以语言是最危险的财富?三,在何种意义上语言竟是一种财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句关于语言的诗句的出处:是在一首诗的草稿中,这首诗要道说与自然界其他生灵相区别的人是谁;诗中指出的其他生灵有玫瑰,天鹅,林中小鹿.所以,在把植物与动物作了比较之后,上面这个残篇就以“但人居于蓬屋茅舍”开始了.人是谁呢?是必须见证他之所是的那个东西.“见证”一方面意味着一种证明;但同时也意味着:为证明过程中的被证明者担保.人之成为他之所是,恰恰在于他对本己此在的见证.在这里,这种见证的意思并不是一种事后追加的无关痛痒的对人之存在的表达,它本就参与构成人之此在.但人要见证什么呢?要见证人与大地的归属关系.这种归属关系也在于:人是万物中的继承者和学习者.但这两者处于冲突之中.那个使冲突中的事物保持分离而同时又把它们结合起来的东西,荷尔德林称之为“亲密性”.由于创造一个世界和世界的升起,同样由于毁灭一个世界和世界的没落,对这种亲密性的归属关系就得到了见证.人之存在的见证以及人之存在的本真实行,乃是由于决断的自由.决断抓获了必然性,自身进入一个最高要求的约束性中.对存在者整体的归属关系的见证存在作为历史发生出来.而为使历史成为可能,语言已经被赋予给人了.语言是人的一个财富.然而,何以语言是“最危险的财富”呢?语言是一切危险的危险,因为语言首先创造了一种危险的可能性.危险乃是存在者对存在的威胁.而人唯凭借语言才根本上遭受到一个可敞开之物,它作为存在者驱迫和激励着在其此在中的人,作为非存在者迷惑着在其此在中的人,并使人感到失望.唯语言首先创造了存在之被威胁和存在之迷误的可敞开的处所,从而首先创造了存在之遗失的可能性,这就是----危险.但语言不光是危险中的危险,语言在自身之中也必然为其本身隐藏着一个持续的危险.语言的使命是在作品中揭示和保存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在语言中,最纯洁的东西和最晦蔽的东西,与混乱不堪的和粗俗平庸的东西同样地达乎词语.的确,为了便于得到理解而成为所有人的一个共同财富,甚至本质性的词语也不得不成为平凡粗俗的.有鉴于此,荷尔德林在另一个残篇中写到:"你向神灵诉说,但你们全都忘了一点:初生果实往往不属于终有一死的人,而是属于诸神的.唯当果实变得更平凡粗俗,更习以为常,它才终归有一死的人所有.".纯洁的也罢粗俗的也罢,一概是被道说出来的东西.因此,词语之为词语,决不直接地为它是不是一个本质性的词语抑或一个幻觉提供保证.相反,一个本质性的词语所具有的质朴性看起来无异于一个非本质性的词语.而且从令一方面来看,以其盛装给出本质性假象的东西,无非是一种悬空阔谈,人云亦云.这样,语言必然不断进入一种为它自身所见证的假象中,从而危及它最本真的东西,即真正的道说.但是,这种最危险的财富在何种意义上是人的一种"财富"呢?语言乃是人的所有物.人支配语言,用以传达各种经验,决定和情绪.语言被用做理解的工具.作为适用于理解的工具,语言是一种“财富”.不过,语言之本质并不仅仅在于成为理解的工具.这一规定全然没有触着语言的真正本质,而只是指出了语言之本质的一个结果而已.语言不只是人所拥有的许多工具中的一种工具;相反,唯语言才提供出一种置身于存在者之敞开状态中间的可能性.唯有语言处,才有世界.这话说的是:唯在有语言的地方,才有永远变化的关于决断和劳作,关于活动和责任的领域,也才有关于专断和喧嚣,沉沦和混乱的领域.唯在世界运作的地方,才有历史.在一种更源始的意义上,语言是一种财富.语言足以担保——也就是说,语言保证了——人作为历史性的人而存在的可能性.语言不是一个可支配的工具,而是那种拥有人之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居有事件.为了真正理解诗的活动领域从而真正理解诗本身,我们必须首先已经确信于这种语言的本质.那么,语言是如何发生的呢?要为这个问题寻获答案,我们就要来思考荷尔德林的第三个诗句.三我们在一首未完成的诗歌的一个又长又乱的草稿中碰到了这个诗句,这首诗开头是:“你永不相信的和解者......”:人已体验许多.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且能彼此倾听众多天神能得以命名.我们先从这几个诗行中挑出直接相关于我们上面讨论的内容的一句诗:“自我们是一种对话......”我们——人——是一种对话.人之存在基于语言;而语言根本上唯发生于对话中.可是,对话不仅仅是语言实行的一个方式,而毋宁说,只有作为对话,语言才是本质性的.我们通常所谓的"语言",即词汇和词语结合规则的总体,无非是语言的一个表层而已.那么,什么叫“对话”呢?显然是彼此谈论某物.这时,谈论或说话是彼此通达的中介.不过,荷尔德林却说:“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且能彼此倾听”.“能听”不光是彼此谈论的一个结果,相反地倒是彼此谈论的前提.但甚至“能听”本身就又已经以词语的可能性为归依了,并且需要这种可能性.“能说”和“能听”是同样源始的.我们是一种对话,这同时始终意味着: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一种对话的统一性就在于:在本质性词语中,单一和同一的东西总是可敞开的,我们对此获得了一致,我们据此而成为统一的,因而真正是我们本身.对话及其统一性承荷着我们的此在.但是,荷尔德林并没有径直说:我们是一种对话,而倒是说:“自我们是一种对话......”.在人之语言能力出现和运作之处,还不是立即就有了语言的本质性事件----对话.自何时起我们是一种对话呢?哪里有一种对话,本质性的词语就必定总是关联于单一和同一的东西.倘没有这种关联,也就不可能有争执式对话.但是,单一和同一的东西唯在一个持存和持续者的光照中才能昭然若揭.而唯当持守和当前闪现之际,持续状态和持存才达乎显露.而这又发生于那个瞬间,即时间在其延展中开启自身的那个瞬间.自从人进入某个持存者的当前之后,他就能遭受到可变之物,到来和消逝之物;因为唯有可持守者才是可变的.只有在“撕扯着的时间”被撕裂为当前,过去和未来之后,才有统一于某个持存者的可能性.自从时间是它“所是的时间”以来,我们就是一种对话.自从时间出现并达乎持存,我们就历史性地存在.两者——一种对话存在和历史性存在——是同样古老的,是共属一体的,是同一个东西.自我们是一种对话——人已体验许多,诸神中有许多受到了命名.自从语言真正作为对话发生,诸神便达乎词语,一个世界便显现出来.但又必须看到:诸神的出现和世界的显现并不单单是语言之发生的一个结果,它们与语言之发生是同时的.而且情形恰恰是,我们本身所是的本真对话就存在于诸神之命名和世界之词语生成中.然而,唯当诸神本身与我们招呼并使我们置于它们的要求之下时,诸神才能达乎词语.命名诸神的词语,始终是对这种要求的回答.这种回答每每源出于一种天命的责任.由于诸神把我们的此在带向语言,我们才挪置入决断领域,去决断我们是否应答着诸神,或者我们是否拒绝着诸神.由此而来,我们才能充分地度量“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这个诗句的意思.自从诸神把我们带入对话,自从时间成为它所是的时间,我们此在的基础就是一种对话.据此,所谓语言是人类此在的最高事件这个命题就获得了解释和论证.但很快就出现一个疑问:我们所是的这种对话是如何开始的呢?谁来实行那种对诸神的命名?谁从撕扯着的时间中把捉到一个持存者并且使之在词语中达乎呈现?荷尔德林以诗人可靠的单朴性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来听听第四个诗句. 四这个诗句构成《追忆》一诗的结尾:“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凭借这个诗句,就有一道光线进入我们关于诗之本质的问题中了.诗是一种创建,这种创建通过词语并在词语中实现.如此这般被创建者为何?持存者也.但持存者能被创建出来吗?难道它不是总是已经现存的东西吗?绝非如此.恰恰这个持存者必须被带向恒定,才不至于消失;简朴之物必须从混乱中争得,尺度必须对无度之物先行设置起来.承诺并且统摄着存在者整体的东西必须进入敞开域中.存在必须被开启出来,以便存在者得到显现.但这个持存者恰恰是短暂易逝的.“因此一切天神飞快消逝;但并非徒劳”.而使一切天神持存,“乃是诗人的忧心和天职”.诗人命名诸神,命名一切在其所是中的事物.这种命名并不在于,仅仅给一个事先已经熟知的东西装配上一个名字,而是由于诗人说出本质性的词语,存在者才通过这种命名而被指说为它所是的东西.这样,存在者就作为存在者而被知晓.诗乃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所以,持存的东西决不是从消逝之物中取得的.简朴之物决不能直接从混乱物中抓取出来.尺度并不在无度之物中.我们决不是在深渊中寻找基础的.存在从来不是某个存在者.而由于存在和物之本质决不能被计算出来,并且从现存事物那里推演出来,所以,物之存在和本质必须自由地被创造,设立和捐赠出来.这样一种自由的捐赠就是创建.然而,由于诸神源始地受到命名,物之本质得以达乎词语,而物借此才得以闪亮,由于这样一回事发生出来,人之此在才被带入一种固定的关联之中,才被设置到一个基础上.诗人的道说不仅是在自由捐赠意义上的创建,而且同时也是建基意义上的创建,即把人类此在牢固地建立在其基础上.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诗的本质,理解了诗乃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那么,我们就多少能够猜度到荷尔德林那个诗句的真理了;而诗人说出这个诗句时,早已被卷入精神错乱的夜幕中了. 五我们在一首长而非凡的诗中看到这第五个中心诗句.这首诗的开头是:在柔媚的湛蓝中闪烁着教堂的金属尖顶.在这首诗中,荷尔德林写到: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的所做所为,是人自己劳神费力的成果和报偿.“然而”——荷尔德林以坚定的对立语调说到——所有这些都没有触着人在这片大地上的栖居的本质,所有这些都没有探入人类此在的根基.人类此在在其根基上就是“诗意的”.但现在,我们所理解的诗是对诸神和物之本质的有所创建的命名.“诗意的栖居”意思是说:置身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并且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此在在其根基上“诗意地”存在——这同时也表示:此在作为被创建(被建基)的此在,绝不是劳绩,而是一种捐赠.诗不只是此在的一种附带装饰,不只是一种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因而也不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更不是一个“文化灵魂”的单纯“表达”.我们的此在在根基上是诗意的,这话终究也不可能意味着,此在根本上仅只是一种无害的游戏.但荷尔德林不是在我们最初所引的诗句中把诗称为“最清白无邪的事业”吗?这又如何与我们现在所阐发的诗之本质相合拍呢?我们于是就返回到我们起初置之不理的问题上了.我们现在要来回答这个问题,试图借此也概略地把诗和诗人的本质带到了我们心灵的眼睛面前.首先我们已经得出: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必得从语言之本质那里获得理解.然后我们清晰地看到:诗乃是对存在和万物之本质的创建性命名——决不是任意的道说,而是那种首先让万物进入敞开域的道说,我们进而就在日常语言中谈论和处理所有这些事物.所以,诗从来不是把语言当作一种现成的材料来接受,相反,是诗本身才使语言成为可能.诗乃是一个历史性民族的原语言.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反过来要从诗的本质那里来理解语言的本质.人类此在的根基是作为语言之本真发生的对话.而原语言就是作为存在之创建的诗.可是,语言却是“最危险的财富”.所以诗是最危险的活动——同时又是“最清白无邪的事业”.实际上——唯当我们把这两个规定合为一体来思考之际,我们才理解了诗的全部本质.但是,诗真的是最危险的活动吗?在启程作最后一次法国漫游前不久致一位友人的书信中,荷尔德林写道:“朋友.世界展现在我眼前,其明亮和庄严胜于无常!无论它怎样发生我都乐意,哪怕我在夏日,古老的神圣天父用镇静的手从红云中撼动赐福的雷霆.因为在我从神那里看到的一切中,这个标志最合我意.从前我能欢呼关于我们周身遭际的一个新真理,一个好观点;现在我却担心,我最终不能胜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罗斯(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因泄露天机而被罚永世站在水中,水深及下巴,上有果树,想喝水时水即退,想吃果子时果树即升高,是谓"坦塔罗斯的痛苦",意即指对某物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他从诸神那里获得的,远远超过了他能消化的.”诗人遭受到神的闪现.荷尔德林有一首诗歌道说了这一点.我们把这首诗歌视为诗之本质中最纯粹的诗.它的开头是:如当节日的时候,一个行走的农夫望着早晨的田野,......诗的最后一节写到:而我们诗人,当以裸赤的头颅,迎承神的狂暴雷霆,用自己的手去抓住天父的光芒,抓住天父本身,把民众庇护在歌中,让他们享获天国的赠礼.而且一年后,当荷尔德林因患精神病回到母亲家里时,他写信给同一个朋友,回忆他在法国逗留期间的情景:“强大的元素,天国之火和人类的宁静,人类在自然中的生命,以及他们的局限和自足,始终占领了我的心灵;而且,就像人们喜欢跟从英雄,也许我可以说,阿波罗征服了我......”。
歌德经典诗歌《自然和艺术》原文及赏析
歌德经典诗歌《自然和艺术》原文及赏析自然和艺术自然和艺术,像是互相藏躲,可是出乎意外,又遇在一起;我觉得敌对业已消失,二者好像同样吸引着我。
这只在于真诚的努力!只要我们用有限的光阴投身艺术而全意全心,自然就活跃在我心里。
一切的文艺也都是如此。
放荡不羁的人将不可能把纯洁的崇高完成。
要创造伟大,必须精神凝集。
在限制中才显示出能手,只有规律能给我们自由。
冯至 / 译五百年来,十四行诗在欧洲诗坛上的地位和影响一直历久不衰,它传入德国的时间稍晚,大约到了17世纪才得到提倡,其中,歌德及其他浪漫主义诗人曾对这一诗体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积极运用该诗体进行创作。
这首写于1800年的《自然和艺术》就是德国十四行诗中的代表作。
由于德语中动词的特殊性,诗歌的格律格外工整,押韵形式与通常的十四行诗都有所区别,为aaaa aaaa aba aba。
每诗行十一个音节,抑扬格。
歌德特意运用了这种格律严谨的诗体,来表达他对自然与艺术、自由与规律之间关系的看法。
在诗歌的前两个诗节中,诗人提出了自然和艺术的关系问题,认为其相斥又相生,且同样吸引着我。
而对待自然与艺术的这种态度源自我们真诚的努力,对艺术的全身心投入必然让自然在我们的心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两个短短的诗节中,诗人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著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语词极富激情,为后两个诗节中对这一问题的深化和总结作了铺垫。
在第三个诗节中,诗人继续对第二个诗节中提出的全身心投入的概念加以了反面的证明,并且将所有文艺的创作都涵盖到他的创作理念中。
我们可以将诗人论述的关键词加以点出:真诚、努力、全心全意、纯洁和崇高。
在诗人的眼中,要真正做到自然和艺术的融合,唯有这些高尚的词语和行动才能完成。
诗歌的最后一个诗节写得尤为精辟,诗歌语气从激昂澎湃转入了严肃静穆。
歌德将其创作观浓缩在了这短短的三个诗行中。
作者再次强调了精神凝集的重要性,并且不把规律看成艺术创作的阻碍。
相反,规律是自然的反应,艺术不能违背自然,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掌握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
【金川诗学理论】通过一首诗读诗人的一生: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息
【金川诗学理论】通过一首诗读诗人的一生: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息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息当一个人在用一生的不幸,证明自己最终的愚蠢,而受制于愚蠢,而遭遇愚蠢的惩罚;人们却念念不忘他的思想、作品,以及由此带来的名声与恢弘。
这就是真实的荷尔德林与人们心目中的虚妄的荷尔德林。
人们似乎害怕从教训之中吸取做人幸福的力量与经验,因为那需要我们放弃一些眼前的、或者是已经洗染的、看似轻松而实为恶习的东西;人们更愿意用人云亦云的美好,来掩饰名人的不幸,直至把一个凡人夸大为一座顶礼膜拜的神圣,这样便于在这座神圣面前获得一些便利。
比如学者们可以获得学术研究成果;政府可以开辟成旅游胜地,利用人们争名慕名渴望沾点名人之光的心态,来收刮人们口袋里钱币;而这些研究成果也罢,这些树碑立传也罢,既是对死者的赞誉与美化,也能博得生者快慰。
这就是人之常情的东西。
这也正是愚迷的东西。
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息》无疑道出人性最极致,道出人从幼年开始必将走向的终点。
尤其在荷尔德林生存的年代,这无疑是救世箴言,一束上帝之光冲破云雾。
而这毕竟是假象与人性目标的重合。
我们无法从荷尔德林的著作里看到近乎接近真理的探索。
而荷尔德林的迷人之处在于,他以做人的纯真,以拥有这种天赋努力,预见,或者以感觉发现了人生极致的存在。
他在另一首《致青年诗人》的诗中说到》:若是大师使你们怯步\不妨请教大自然。
他在教诲别人的时候,竟然忘记教诲自己,他首先成为不请教大自然的牺牲者。
荷尔德(1770~1843)林活了73岁,1798年后,因情场失意,身心交瘁,处于精神分裂状态,1802年徒步回到故乡。
1804年在霍姆堡当图书馆馆员。
1807年起精神完全错乱,生活不能自理。
他的后半生因一位木匠收留,在一座塔楼度过。
他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发现。
想象这种东西,把荷尔德林害苦了。
荷尔德林一生的作品。
大都是想象之作,幻想之作。
层出不穷的荷尔德林研究者,把荷尔德林当做浪漫主义大师来研究,其实是用一个学术概念往他老人家的脖子上套,这就是学术。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没有海德格尔,荷尔德林永远进入不了哲学”吗?实际上,早在海德格尔出生近一个世纪前,荷尔德林就已进入了当时哲学的中心。
而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时,常常自作主张。
在德国以外的地方,荷尔德林的名字几乎总是跟海德格尔连在一起。
在纪录片《伊斯特河》中,一个名叫B.Stiegler的当代法国哲学家说了这么一句话:“没有海德格尔,荷尔德林永远进入不了哲学。
”这句话代表了法国乃至其他地方很多人对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的权威性的肯定。
但是历史研究告诉我们,早在海德格尔出生近一个世纪前,荷尔德林就已进入哲学,而且是进入了当时哲学的中心。
这不仅是因为在图宾根神学院上学时,荷尔德林同黑格尔和谢林是同学和好友,一起研读康德;更由于后来他首先来到当时思想最活跃的耶拿大学,聆听和研读费希特的知识学,使得他在18世纪90年代后期,能够引导谢林和黑格尔,成为德国经典哲学从康德经费希特向黑格尔转变的关键环节。
他的后期诗歌(指1806年精神失常前的最后几年)尤其是与当代哲学家们的对话,大约是但丁以后最哲学化的。
诗歌以外,他还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论文手稿。
因此,说海德格尔的阐释才令荷尔德林进入哲学,纯属妄言。
事实上,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时,常常自作主张,违背编辑校勘学的基本原则。
其中最大的“丑闻”,发生在其《荷尔德林诗诠释》(Erluterungenzu Hlderlins Dichtung, Frankfurta. M. 1981,以下简称《诠释》;有孙周兴中译本,但是除非特别说明,本文中荷尔德林诗文和作品标题乃至海德格尔的引文均为我自己的翻译)中的第二篇《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
在这篇论文的开头,他从荷尔德林诗里选摘了五个句子,作为该文的“主导词句”。
其中最后一个,可以译为“充满功德,然而人诗人般住在这地上”。
海德格尔十分钟爱这句“诗”,所以在书中别的文章里也反复引用。
然而他从不提醒读者,这句话出处的真相:被他称作“那首伟大同时又宏大的诗”,这“ 首”他叫作“晚期诗作”的标题为《在可爱的蓝色中……》的“诗”,其实是一篇疑文。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写道:“就现代性话语而言,从18世纪后期开始,现代性就已经成为'哲学’讨论的主题。
”①他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个清楚阐释现代概念的哲学家,因此,讨论现代性问题的哲学话语必须从黑格尔开始。
黑格尔不仅把“现代”看作一个“人的精神已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的新时代,同时也在现代的优越性中看到一种危机,这就是现代性自身所包含的分裂,即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或人与自然的分裂。
黑格尔试图将“理性”作为统一化的力量来克服现代性自身的危机,并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途径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他早年受席勒“审美教育观念”的影响,一度相信审美乌托邦,但很快就产生了怀疑,并在《论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中彻底抛弃了审美乌托邦。
黑格尔认为,艺术或诗在克服现代性分裂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必要阶段,并非最高阶段,在根本上低于哲学,因为只有哲学才是理性作为统一化的力量发挥作用的场所,而艺术或诗则最终必然要衰亡。
但在黑格尔现代性哲学话语生成之际,也产生了一种现代性诗学话语,这种话语步席勒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后尘,把诗看作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唯一途径,认为诗不再臣服于哲学,甚至要取而代之,最后只有诗成为“人类的教师”②,超越哲学而永恒留存人间。
如果说黑格尔是第一个从哲学上贯彻现代性批判的哲学家,那么,与其同时代的荷尔德林和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则主要是从诗学话语角度讨论“现代性”这一主题。
正如哈贝马斯称黑格尔是“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Diskurs:57),我们同样也可以将荷尔德林视为第一个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诗人。
荷尔德林虽然早期与黑格尔在观念上有颇多相契之处,但恰恰是在哲学和诗的不同选择上分道扬镳,而荷尔德林也一直试图在与哲学的争执中建立起自己的现代性诗学话语。
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荷尔德林与哲学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也是诗与哲学的关系。
本文探讨荷尔德林如何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浸淫于哲学,如何逐渐对哲学产生矛盾的态度,如何最终疏远哲学决心做一个诗人,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与黑格尔哲学话语截然异趣的诗学话语,并以此来批判和超越现代性。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1.奥林帕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
•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
2.潘多拉的匣子──灾难和后患无穷的代名词。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恼恨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给人类,在惩罚普罗米修斯的同时,迁怒于人类。
他让火神赫淮斯托斯造了一个名叫潘多拉的漂亮少女,•命神使赫耳墨斯将其送给普罗米修斯在人间的傻弟厄庇墨透斯为妻。
时潘多拉打开了随身带着的金匣子,于是,灾难、祸患、瘟疫疾病、死亡等变成虫子飞向人间,而希望却被关在匣底。
从此,人类开始了苦难而悲惨的生活。
3.摹仿说──古希腊传统的文艺学说。
•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当时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诗起源于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强调了文艺与现实不可分离的关系,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为现实主义创作奠定了基础。
4.正常的儿童──古希腊人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础上,•塑造了高大完美的.充满着理性光辉的众神形象,并曲曲折折地折射出古代社会进化的遗迹和古代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这种正常的思维有别于早熟的儿童和粗野的儿童,因而得名。
5.第十位文艺女神──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萨福曾开办学校,•教少女学习音乐和诗歌。
她写诗9卷,其独唱琴歌歌唱爱情和美德,•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有很强的感染力。
柏拉图因之将她称之为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之外的“第十位文艺女神”。
6.木马计──战史中著名的智慧故事。
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亚10年不下,奥德修斯遂设计假意退兵,藏伏兵于巨大的木马之内。
特洛亚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推进城里。
当夜,希腊联军回兵,与木马中的伏兵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亚城。
7.伊甸园──神话传说中至善至美至福之地。
据《旧约.创世纪》,上帝在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用泥土造出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并把他们放在东方的乐园─伊甸园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尔德林的悲剧诗论文:诗人的牺牲
【中文摘要】荷尔德林的运思着眼于通过悲剧诗而在陌生者中表达情志的统一,他必须以不可见的方式将陌生的素材与形式和情志的统一表现出来。
经由悲剧之思把握“情志同时一致与区分”的矛盾,情志把握住了陌生者,悲剧诗在这样的矛盾中表达神圣。
悲剧之思三个环节的规定共同构成”绝对诗”的根据,荷尔德林在此将他的诗明确地确立为传达智慧的知的形态。
与这样的悲剧的思相应,尺度首先表现为纯粹生命所蕴含着的自然与艺术的统一。
其次,尺度表现为纯粹生命所达到的统一在共同体之中所遭遇的否定。
纯粹生命在荷尔德林的悲剧中正是希腊哲人与诗人恩培多克勒斯,共同体即是西西里的城邦亚格里艮。
作为纯粹的生命,恩培多克勒斯不被人理解,他只能通过成为神-人来实现在共同体中自然与艺术的统一。
如果没有时代命运作为尺度的最后一项,恩培多克勒斯的自由死亡就失去了根据。
而时代命运要求牺牲,尺度在恩培多克勒斯跨越自然与艺术最深的鸿沟的行动中实现自己。
经历思与尺度的关系项,荷尔德林在悲剧中展现人的区分的知。
这是《恩培多克勒斯之死》这部悲剧的事。
恩培多克勒斯在共同体中宣扬他从统一中获得的人性的完整规定,但是生活于人性规定的混乱之中的亚格里艮人拒绝了他的教诲。
他必须制造出他与他们统一...
【英文摘要】The mission of Holderlin’s Thinking (das Denken) is to trace an expression of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die Innigkeit) and its alien in his
tragic-dramatic poetry (das tragischdramatische Gedicht), in which he has to also display this unification with an invisible poetic method. Through comprehending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identity and distinction of the intensity at the same time by the tragic thinking, the intensity finally comprehends its alien, and Holderlin’s Mourning-Play reveals deity ...
【关键词】荷尔德林的悲剧诗自然与艺术的统一诗性的人的牺牲
【英文关键词】H(o|¨)lderlin’s Tragic Poetry The Unification of Nature and Art The Sacrifice of Poetic Ma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诗人的牺牲中文摘要
2-4Abstract4-5引言荷尔德林的整体事业:传达时
代的智慧7-14第一节悲剧诗《恩培多克勒斯之死》与小说《许佩里翁》的关系7-9第二节诗是传达智慧的知9-11
第三节基于智慧整体的研究立场11-14第一章悲剧之运思
与绝对诗的规定14-23第一节悲剧之运思与绝对诗
14-17第二节悲剧运思的深入规定17-23第二章自
然与艺术的统一所遭受的否定23-29第一节自然与艺术的统一23-26第二节对统一的否定与时代的命运26-29第
三章生命完满的根据:智慧尺度在悲剧诗中的展现29-38第一节感性生命所经验到的孤绝29-34第二节生命完满的根据34-38第四章诗性的人与自身的区分38-45第一节天生的诗人与诗人的困境38-41第二节诗人的牺牲
41-45结束语45-47参考文献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