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案例类型分析
分析一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原告张三与被告李四系邻居,双方居住在同一小区。
2019年,李四在自家的房屋后院搭建了一个铁皮棚子,用于堆放杂物。
该铁皮棚子距离张三家后门仅有一米之隔,导致张三家的采光和通风受到影响。
张三多次与李四协商,要求拆除铁皮棚子,但李四置之不理。
2020年,张三家的后院种植的树木因李四铁皮棚子的遮挡而无法正常生长。
张三再次与李四协商,李四仍不同意拆除铁皮棚子。
无奈之下,张三将李四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李四拆除铁皮棚子,恢复原状。
二、案件争议焦点1. 李四搭建的铁皮棚子是否侵犯张三的采光权?2. 李四搭建的铁皮棚子是否侵犯张三的通风权?3. 法院是否应判决李四拆除铁皮棚子?三、法院判决1. 关于采光权:法院认为,李四搭建的铁皮棚子距离张三家后门仅有一米之隔,遮挡了张三家的采光,侵犯了张三的采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协助,不得妨碍对方行使权利。
”因此,法院判决李四拆除铁皮棚子。
2. 关于通风权:法院认为,李四搭建的铁皮棚子虽然遮挡了部分通风,但并未严重影响张三家的通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相邻的不动产权利人,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协助,不得妨碍对方行使权利。
”法院认为,李四在搭建铁皮棚子时,已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未严重侵犯张三的通风权。
3. 关于拆除铁皮棚子:法院认为,鉴于李四搭建的铁皮棚子侵犯了张三的采光权,法院判决李四拆除铁皮棚子,恢复原状。
四、案例分析1. 采光权:采光权是指不动产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在不影响相邻不动产权利人权益的前提下,对其不动产进行采光的权利。
在本案中,李四搭建的铁皮棚子距离张三家后门仅有一米之隔,导致张三家的采光受到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判决李四拆除铁皮棚子,以恢复张三的采光权。
2. 通风权:通风权是指不动产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在不影响相邻不动产权利人权益的前提下,对其不动产进行通风的权利。
典型案例剖析整理
典型案例剖析整理一、案例概述某公司是一家在业内颇有名气的软件开发企业,近年来却因内部管理不善、技术更新滞后等问题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公司决定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
然而,在调整过程中,公司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包括员工抵制、人才流失和技术难题等。
二、案例分析1. 员工抵制:公司在组织架构调整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感受和利益,导致员工产生抵触情绪。
例如,公司削减了一些部门的编制,却没有给予受影响员工合理的安置或补偿,导致员工的不满和抵制。
2. 人才流失:公司在人员优化过程中,未能妥善处理与离职员工的关系,导致人才流失。
一些关键岗位的员工离职,给公司的业务和技术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3. 技术难题:公司在技术更新方面滞后,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
尽管公司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但由于技术上的短板,仍难以实现突破。
三、案例总结针对以上问题,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员工沟通:在组织架构调整过程中,公司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充分了解员工的诉求和利益,采取合理措施保障员工的权益。
2. 优化人员安置:对于受组织架构调整影响的员工,公司应制定合理的安置计划,提供转岗或培训等支持,帮助员工顺利过渡到新岗位。
3. 建立人才梯队:公司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降低关键岗位人才流失的风险。
4. 加大技术投入:公司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实力,推动产品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5. 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可以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为组织架构调整和人员优化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公司有望实现内部管理的优化、技术实力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
典型法律犯罪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李某某,男,45岁,原系某市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2016年至2019年期间,李某某利用其在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的职务便利,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口口相传、发布虚假广告等方式,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涉及金额达人民币2亿元,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二、案件经过1. 非法集资的开始:2016年,李某某开始以公司名义向投资者宣传公司业务,承诺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投资。
初期,由于回报较高,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2. 集资规模的扩大:随着集资规模的扩大,李某某将非法集资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多个省市,通过设立分公司、招募业务员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非法集资的规模。
3. 资金链断裂:由于投资回报承诺过高,公司实际盈利无法满足投资者回报需求,李某某开始挪用其他投资者的资金来支付部分投资者的回报。
随着资金链的断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要求兑付本金和回报。
4. 案件曝光:2019年,部分投资者因无法兑付而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被曝光。
三、案件处理1. 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对李某某及其公司进行侦查,查封、冻结涉案资金。
2. 起诉阶段:检察机关以涉嫌非法集资罪对李某某提起公诉。
3. 审判阶段:法院审理认为,李某某的行为构成非法集资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
四、案例分析1. 非法集资的特点:- 承诺高额回报:这是非法集资的核心特征,通过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
- 虚构投资项目:李某某虚构公司业务,以虚假项目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
- 广泛宣传:通过口口相传、发布虚假广告等方式,扩大非法集资的范围。
2. 非法集资的危害:- 扰乱金融秩序:非法集资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损害了金融机构的信誉。
- 损害投资者利益:大量投资者被骗,导致巨额资金损失。
- 影响社会稳定:非法集资引发的社会问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3. 防范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对非法集资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法律案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在2010年推出了一款名为“XX手机”的智能手机,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然而,在2012年,甲公司发现乙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生产的“YY手机”与“XX手机”的外观设计高度相似,涉嫌侵犯其著作权。
于是,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
二、案件事实1. 甲公司对“XX手机”的外观设计进行了专利申请,并于2011年获得授权。
2. 乙公司在2012年推出的“YY手机”外观设计涉嫌与“XX手机”相同。
3. 甲公司曾与乙公司进行过多次沟通,要求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但乙公司未予以理睬。
4. 甲公司收集了乙公司生产的“YY手机”实物及销售渠道的相关证据。
三、法律分析1. 著作权侵权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在本案中,甲公司对“XX手机”的外观设计进行了专利申请,享有外观设计专利权。
乙公司生产的“YY手机”外观设计涉嫌与“XX手机”相同,侵犯了甲公司的著作权。
2. 侵权行为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侵权行为包括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为。
在本案中,乙公司生产的“YY手机”外观设计涉嫌与“XX手机”相同,属于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生产、销售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为,构成侵权。
3. 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侵权人应当赔偿著作权人的损失。
在本案中,甲公司可以要求乙公司赔偿因其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损失、名誉损失等。
四、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认为乙公司生产的“YY手机”外观设计涉嫌与甲公司的“XX手机”相同,侵犯了甲公司的著作权。
典型事故案例(贰)
典型案例
《设备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表》-动设备的管理和运行状况第1条:企业应设置机组、机泵防止意外启动的措施 2016年9月3日机修工机械伤害事故
三、预防措施 1、公用车间闫X负责,对公司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排查,排查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提交公司安排整改, 2016年10月31日前完成。 2、各车间(科室)举一反三,对区域内所有传动设备检修作业严格落实安全措施,明确断电措施应按 照“断电、验电、挂牌”的要求执行,传动部位检修、受限空间作业应进行对电机拆线或在配电室拆线 (或卸保险) 。 3、公司各车间、机电维修单位要认真落实检修作业的现场“三清”管理要求,及时消除消除隐患,各 区域要加强管理考核。 4、各车间(科室)认真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公司安全管理制度、规定、通知的学习,提高员 工的安全意识,并强化现场检查、验证,确保相关安全要求落实到位。
典型案例
《装置运行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表》-开停车管理第5条:停车过程中的设备、管线低点的排放应 按照顺序缓慢进行,并做好个人防护;设备、管线吹扫处理完毕后,应用盲板切断与其它系统 的联系。抽堵盲板作业应在编号、挂牌、登记后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并安排专人逐一现场确认。
检修后未抽盲板引发的事故 二、原因分析 1.检修前,生产与检修没有交接程序和手续,进行工艺处理后没有相关人员检查确认; 2.在检查、维修前,虽对相关设备采取加盲板隔绝的安全措施,但管理混乱,没有加盲板流程图, 没有明显标志,没有指定专人统一登记管理; 3.检修期间,安全管理人员未深入检修现场,监督检查没有力度; 4.检修作业的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现场不能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检修和生产没有明确的交接 程序; 5.检修后的组织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联系不密切,维修人员和生产人员信息沟通不够。 三、防范措施 1、装置停工后,按停工方案及工艺要求切断进出装置的物料,各种物料退出装置区。易燃易爆、有 毒、有腐蚀性物料严格执行国家工业卫生标准排放,不允许任意排放。带压易燃易爆气体排空,要缓慢 进行,逐渐减压,放空管线末端必须采取防火措施。
关于法律的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21年5月10日,某市某区发生一起严重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市区某路段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造成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张某受伤。
事故发生后,李某逃离现场,未对张某进行救助。
张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迅速展开侦查,于5月12日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
二、案件分析1. 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
交通肇事逃逸罪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明知自己负事故责任,为逃避法律追究,未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救助受伤人员,而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李某在事故发生后,明知自己负事故责任,却未停车、保护现场、救助受伤人员,而是逃离现场,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
2. 犯罪嫌疑人李某的犯罪动机(1)逃避法律责任:李某在事故发生后,害怕承担事故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选择逃离现场。
(2)侥幸心理:李某可能认为,事故发生后,只要自己不露面,就不会被发现,侥幸心理使他做出了逃逸的决定。
3. 事故原因分析(1)李某驾驶车辆时注意力不集中:在事故发生前,李某可能正在接打电话、抽烟等,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及时发现前方电动自行车。
(2)张某骑行电动自行车时未遵守交通规则:张某在事故发生时,可能未按照交通信号灯行驶,也未佩戴安全头盔,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4. 事故处理(1)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通过现场勘查、调查取证,锁定犯罪嫌疑人李某。
(2)李某被刑事拘留,等待进一步审理。
(3)对张某的家属进行慰问,协助处理善后事宜。
三、案件启示1. 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此案提醒我们,驾驶车辆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2. 法律责任的严肃性:事故发生后,逃避法律责任是不可取的,应主动承担责任,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3. 民众的法律意识:民众应提高法律意识,遇到类似事故时,应主动报警,协助公安机关调查。
法律典型案例的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35岁,某市居民。
2018年,张某某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经营,涉嫌非法经营罪。
经过调查取证,法院审理认为,张某某的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万元。
二、案件分析(一)案件性质本案涉及非法经营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非法经营罪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擅自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某未经批准,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经营,扰乱了市场秩序,其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
(二)犯罪构成要件1. 客体要件:非法经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正常管理秩序。
本案中,张某某的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市场经济的管理规定,扰乱了市场秩序。
2. 客观要件:张某某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经营,其行为具有非法性、危害性。
3. 主观要件:张某某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国家规定,仍然故意实施,具有非法经营的主观故意。
4. 主体要件:张某某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具备构成非法经营罪的主体要件。
(三)犯罪情节1. 犯罪手段:张某某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经营,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2. 犯罪目的:张某某通过非法经营获取非法利益,具有明显的非法目的。
3. 犯罪后果:张某某的行为给国家、消费者以及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了严重危害。
三、案例分析(一)互联网背景下非法经营罪的认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非法经营罪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
本案中,张某某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经营,体现了互联网背景下非法经营罪的认定特点:1. 犯罪手段隐蔽性:互联网环境下,非法经营行为往往通过虚拟空间进行,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 犯罪范围广泛性:互联网平台涉及领域广泛,非法经营行为可能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
3. 犯罪后果严重性:互联网环境下,非法经营行为可能迅速传播,对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法律典型案例近期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业也日益繁荣。
然而,虚假广告问题也随之而来,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国政府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
本文将以某虚假广告案为例,对近期发生的法律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情简介2019年3月,某市消费者李某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宣称具有减肥功效的保健品。
购买后,李某发现该产品根本不具备减肥功效,遂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经调查,该保健品生产厂家涉嫌虚假宣传,其广告内容与产品实际功效严重不符。
据此,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该厂家进行了查处。
三、案件分析1. 违法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含有虚假的或者夸大的宣传内容。
”本案中,该保健品生产厂家在其广告中宣称产品具有减肥功效,但实际上产品并无此功效,属于虚假宣传。
2.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3. 案件结果经调查,该保健品生产厂家在广告中虚假宣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
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该厂家作出如下处罚:(1)责令停止发布虚假广告;(2)责令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3)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四、案例分析1. 虚假广告的危害虚假广告不仅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企业的信誉。
本案中,该保健品生产厂家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打击虚假广告的必要性虚假广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此,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虚假广告的打击力度,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3. 案例启示本案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要警惕虚假广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真实案件事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某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近年来,公司业务不断发展,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然而,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管理漏洞也逐渐暴露出来。
2019年,某区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称某公司员工涉嫌贪污。
经初步调查,某区检察院决定对此案进行立案侦查。
二、案件事实经调查,某公司员工李某,男,30岁,大专学历,自2017年入职某公司,担任财务部会计。
李某在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虚报冒领、隐瞒收入、截留资金等手段,侵占公司公款,涉嫌贪污罪。
具体事实如下:1. 虚报冒领。
李某在报销业务费用时,故意夸大报销金额,将个人消费纳入公司报销范围,多次骗取公司公款。
2. 隐瞒收入。
李某在收取公司款项时,故意隐瞒部分收入,将款项存入个人账户,长期侵占公司资金。
3. 截留资金。
李某在办理公司资金转账业务时,故意延迟转账时间,将资金截留在个人账户中,用于个人消费。
三、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之规定,李某的行为已构成贪污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贪污罪的量刑标准如下:1. 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2. 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3. 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四、案件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是一起典型的贪污案件,李某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公款,损害了公司利益,触犯了刑法,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案件原因(1)公司管理制度不完善。
某公司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对员工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导致李某有机会实施贪污行为。
(2)员工道德观念淡薄。
李某在入职前,未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导致其在工作中产生贪污念头。
(3)公司内部控制不力。
某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不足,对资金流向缺乏有效监管,为李某提供了贪污机会。
法律典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35岁,某市某区居民。
因邻里纠纷,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械将李某打成重伤。
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起诉,法院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二、案件事实1. 争执起因:张某与李某系邻居,两家相邻。
近年来,两家因邻里纠纷矛盾不断,张某怀疑李某在背后说其坏话,导致两家关系紧张。
2. 争执经过:201X年X月X日,张某在小区内遇到李某,双方再次发生争执。
张某情绪激动,拿起手中的铁棍朝李某头部打去,李某躲避不及,头部受到重击。
3. 伤害后果:李某被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为重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4. 张某归案:案发后,张某逃匿。
经过公安机关侦查,张某于201X年X月X日被抓获归案。
三、争议焦点1.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张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 法院应如何判决?四、案例分析1. 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张某持械故意伤害李某,致其死亡,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张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关于自首情节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张某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自首情节。
但是,张某在案发后并未自动投案,而是在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才供述自己的罪行,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自首。
3. 关于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死亡,依法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法律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案例名称):张某与李某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案由):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法院):XX市XX区人民法院(时间):2021年7月二、案情简介张某(原告)与李某(被告)于2020年6月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张某租赁李某位于XX市XX区的一套房屋,租赁期限为一年,租金为每月人民币10,000元。
合同中还约定了房屋维修、押金退还等相关条款。
租赁期间,张某发现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如墙体裂缝、天花板渗水等。
张某多次与李某协商维修事宜,但李某以各种理由推脱,未对房屋进行维修。
张某遂于2021年3月向李某发出书面通知,要求解除租赁合同,并退还押金。
李某拒绝退还押金,张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争议焦点1.房屋质量问题是否构成违约?2.张某是否有权解除租赁合同?3.李某是否应退还押金?四、法院判决1.关于房屋质量问题是否构成违约: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出租人应当按照约定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交付的租赁物应当符合约定的用途。
本案中,李某提供的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已不符合租赁合同的约定,故李某的行为构成违约。
2.关于张某是否有权解除租赁合同: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租赁物不符合约定或者使用目的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本案中,李某提供的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影响了张某的正常居住,张某有权解除租赁合同。
3.关于李某是否应退还押金: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的规定,承租人依照本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解除合同的,出租人应当退还押金。
本案中,张某已按照法定程序解除租赁合同,李某应当退还押金。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主要争议焦点在于房屋质量问题、合同解除权以及押金退还问题。
以下对本案进行分析:1.房屋质量问题:房屋作为租赁物,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承租人的居住安全和舒适度。
本案中,李某提供的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已违反了合同约定,构成了违约。
分析一下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是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神和适用。
本文将以某商业欺诈案为例,从案件背景、法律适用、判决结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法律实践有所启示。
二、案件背景某市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
2018年,科技公司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众非法集资,涉及金额达5000万元。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科技公司通过虚假宣传、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了大量投资者的信任,涉嫌构成商业欺诈。
三、法律适用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 商业欺诈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商业欺诈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案中,科技公司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隐瞒了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骗取了大量投资者的资金,符合商业欺诈的构成要件。
2. 非法集资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用于非法活动的行为。
本案中,科技公司未经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用于公司的经营,涉嫌构成非法集资。
3.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和第一百七十六条,商业欺诈和非法集资的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认为科技公司及其负责人构成商业欺诈罪和非法集资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万元。
同时,法院还判决科技公司返还投资者损失,并追究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五、案例分析1. 案件特点本案具有以下特点:(1)涉及金额巨大,受害群众众多。
科技公司非法集资涉及金额达5000万元,受害群众众多,社会影响恶劣。
(2)手段多样,欺骗性强。
科技公司通过虚假宣传、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了大量投资者的信任。
(3)涉案人员众多,影响范围广。
本案不仅涉及科技公司及其负责人,还涉及众多投资者和相关部门。
典型法律案例事件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各类法律案件层出不穷。
虚假诉讼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虚假诉讼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背后的法律问题和社会影响。
(一)案情简介2018年,某市居民王某因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
王某声称,其与被告李某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李某向其支付10万元货款。
然而,李某未按约履行付款义务,王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支付货款及违约金。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调查取证,发现王某提供的证据存在虚假成分。
经查,王某与李某之间并无真实买卖合同,王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伪造了合同、发票等证据,向法院提起虚假诉讼。
(二)案件处理法院审理认为,王某的行为构成虚假诉讼,严重侵害了司法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法院依法对王某作出如下判决:1. 撤销王某与李某之间的虚假诉讼案件;2. 对王某处以罚款人民币5万元;3. 责令王某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二、案例分析(一)虚假诉讼的法律特征虚假诉讼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 目的性:虚假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如逃避债务、获取非法利益等;2. 证据性:虚假诉讼往往涉及伪造、篡改证据等违法行为;3. 损害性:虚假诉讼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
(二)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虚假诉讼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1. 民事责任:虚假诉讼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返还非法所得、赔偿损失等;2. 行政责任:虚假诉讼当事人应当受到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等;3.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虚假诉讼行为,当事人可能构成犯罪,如伪造证据罪、诈骗罪等,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三)虚假诉讼的成因及预防虚假诉讼的成因主要包括: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当事人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误认为虚假诉讼是一种合法手段;2. 利益驱动:部分当事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不惜采取虚假诉讼等违法行为;3. 诉讼程序复杂:我国诉讼程序较为复杂,部分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责任,选择虚假诉讼。
法律典型案例的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男,25岁,某市人。
2019年5月,张某因琐事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李某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例分析1. 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张某持刀故意伤害李某,致李某重伤二级,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 犯罪构成要件分析(1)客体要件:本案中,张某故意伤害李某,侵犯了李某的人身权利,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体要件。
(2)客观要件:张某持刀故意伤害李某,致李某重伤二级,其行为已对李某的人身权利造成严重损害,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3)主体要件:张某已满18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体要件。
(4)主观要件:张某持刀故意伤害李某,表明其具有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
3. 刑事责任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张某故意伤害李某,致李某重伤二级,根据法律规定,应当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4. 案件判决分析(1)从轻处罚情节: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减轻处罚情节:张某认罪态度良好,有悔罪表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可以减轻处罚。
综上所述,法院对张某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赔偿李某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总结1. 本案中,张某因琐事与邻居发生争执,最终导致故意伤害罪的犯罪行为,充分说明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待人,避免因琐事引发纠纷。
2. 本案中,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体现了其悔罪态度。
这也提醒我们,犯罪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可以争取从轻或减轻处罚。
3. 本案中,法院对张某的判决,体现了我国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分析一下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与李某(女)于2010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由于双方性格差异较大,婚后生活矛盾不断。
2019年,张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李某离婚。
李某不同意离婚,双方陷入漫长的诉讼过程。
二、案情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属于离婚纠纷案件,涉及夫妻感情、子女抚养等问题。
2. 案件焦点(1)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张某主张双方性格不合,婚后矛盾不断,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李某则认为双方感情尚可,不同意离婚。
(2)子女抚养问题:双方对于子女抚养权及抚养费的承担存在争议。
(3)财产分割问题:张某主张离婚后应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李某对此表示反对。
3. 案件分析(1)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应当准予离婚。
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婚后矛盾不断,双方性格不合,长期处于冷战状态。
在诉讼过程中,张某提交了多份证据证明双方感情破裂,如双方通话录音、微信聊天记录等。
李某虽然表示感情尚可,但未能提供有力证据反驳。
综合考虑,法院认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2)子女抚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
本案中,双方子女已满两岁,哺乳期已过。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子女的意愿、双方父母的抚养能力等因素,判决子女由张某抚养,李某支付抚养费。
(3)财产分割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应当分割。
本案中,张某与李某婚后共同购置了房产、车辆等财产。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了分割,保障了双方合法权益。
三、案件评析1. 本案体现了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注重夫妻感情、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2. 本案提醒当事人,在婚姻生活中,应注重沟通与理解,避免因性格不合等原因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3. 本案体现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如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方面,确保了双方合法权益。
法律案例进行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原告张某某与被告李某某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初期,双方感情尚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因家庭琐事、性格差异等原因产生矛盾。
2019年,张某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李某某离婚,并分割共同财产。
本案经法院审理,判决如下:1. 张某某与李某某离婚;2. 婚后共同财产依法分割。
二、案件分析1. 离婚原因分析(1)家庭矛盾:张某某与李某某在婚后因家庭琐事、性格差异等原因产生矛盾,导致感情破裂。
(2)经济压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双方在金钱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分歧。
(3)子女教育:双方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分歧,导致家庭矛盾加剧。
2. 法院判决分析(1)离婚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本案中,张某某与李某某感情确已破裂,法院依法判决离婚。
(2)财产分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本案中,法院在判决离婚的同时,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了分割。
三、案件启示1. 婚前应充分了解对方:在婚前,双方应充分了解对方的性格、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避免婚后因性格不合、生活习惯不适应等问题导致家庭矛盾。
2. 婚后应注重沟通:婚后,夫妻双方应注重沟通,及时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避免矛盾激化。
3. 重视子女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希望,夫妻双方应共同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4. 合理处理经济问题:家庭经济问题是导致夫妻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夫妻双方应合理处理经济问题,避免因金钱观念、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分歧导致家庭矛盾。
四、结论张某某与李某某离婚纠纷案是一起典型的因家庭矛盾、经济压力等原因导致的离婚案件。
通过分析本案,我们应认识到,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应注重沟通、关注子女教育、合理处理经济问题,以维护家庭和谐。
法律案例实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5月,张某某因与邻居王某某发生争执,张某某持刀将王某某刺伤。
经鉴定,王某某的伤情构成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本案经审理,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五年。
二、案件分析1. 案件事实分析本案中,张某某与王某某发生争执,双方矛盾激化。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持刀将王某某刺伤,导致王某某重伤二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 法律适用分析(1)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①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②主体要件:行为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③主观要件:行为人有伤害他人的故意。
本案中,张某某与王某某发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持刀将王某某刺伤,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张某某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体要件。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持刀将王某某刺伤,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
(2)从轻处罚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本案中,张某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符合从轻处罚情节。
(3)加重处罚情节本案中,张某某的行为没有加重处罚情节。
三、判决结果分析法院根据张某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张某某的悔罪表现,综合考虑其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对其从轻处罚,最终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五年。
四、案例启示1. 提高法律意识,遵纪守法。
本案中,张某某因法律意识淡薄,导致自己陷入犯罪深渊。
广大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避免因一时冲动而犯罪。
2. 妥善处理邻里关系。
本案中,张某某与王某某因邻里纠纷而引发犯罪。
典型法律案例介绍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于2010年取得某地块的开发权,并与某市政府签订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合同约定,开发商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并交付使用。
然而,开发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停工。
此后,开发商与某市政府协商,提出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另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受让方”),以解决资金问题。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开发商是否具备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主体资格?2. 受让方是否具备受让土地使用权的条件?3. 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否合法有效?二、案例分析(一)开发商是否具备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主体资格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土地使用权人有权依法转让土地使用权。
”2. 案例分析开发商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权利。
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停工,其转让土地使用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符合法律规定的转让条件。
因此,开发商具备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主体资格。
(二)受让方是否具备受让土地使用权的条件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受让土地使用权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有合法的注册资本;(二)有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经验;(三)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四)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2. 案例分析受让方在受让土地使用权前,需满足上述法律规定条件。
根据案件事实,受让方具备合法注册资本、房地产开发经营经验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且与开发商签订了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因此,受让方具备受让土地使用权的条件。
(三)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是否合法有效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2. 案例分析开发商与受让方签订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转让条件、转让价格、履行期限等内容。
分析两个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三和李四均为某村庄的村民,双方均拥有该片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根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承包经营农村土地的权利。
张三和李四的土地承包期限均为30年,自2000年开始承包至今。
在承包期间,双方未发生任何纠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在土地使用过程中产生矛盾。
2018年,张三在未经李四同意的情况下,将土地上的部分果树砍伐,用于自家建设。
李四认为张三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件争议焦点1. 张三是否有权擅自砍伐李四土地上的果树?2. 李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受到侵犯?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张三和李四均拥有该片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双方应依法行使权利。
关于张三擅自砍伐李四土地上的果树,法院认为,张三在未与李四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擅自砍伐果树,侵犯了李四的合法权益。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因此,法院判决张三赔偿李四果树损失,并恢复原状。
四、案例分析1.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地位本案中,张三和李四均拥有该片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承包经营农村土地的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权利主体特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包括农民、农村居民等。
(2)权利客体特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客体是农村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3)权利内容特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收益、流转等。
2.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使与保护本案中,张三擅自砍伐李四土地上的果树,侵犯了李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使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依法行使权利。
承包方应按照土地承包合同约定,依法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
(2)尊重他人合法权益。
承包方在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应尊重他人合法权益,不得侵犯他人承包经营权。
法律案例的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源于一起发生在我国某市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
原告张某某因房屋装修问题与被告李某发生纠纷,导致原告房屋部分损坏。
原告张某某认为被告李某在施工过程中未尽到谨慎义务,导致其房屋损坏,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赔偿其房屋修复费用及其他损失。
二、案情概述原告张某某于2019年购置了一套位于某市的住宅,并于同年12月开始进行房屋装修。
被告李某作为装修公司负责人,承接了原告的装修工程。
在装修过程中,被告李某雇佣的施工人员不慎将原告房屋的一扇窗户损坏。
原告张某某发现后,要求被告李某进行修复,但被告李某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承担修复责任。
原告张某某认为,被告李某在施工过程中未尽到谨慎义务,导致其房屋损坏,给其造成了经济损失。
为此,原告张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李某赔偿房屋修复费用人民币10,000元,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被告李某辩称,施工过程中窗户损坏是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并非其公司或施工人员的责任。
同时,被告李某提出,原告张某某在装修过程中未能提供必要的施工便利,导致施工进度受到影响,也是窗户损坏的原因之一。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 被告李某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尽到了谨慎义务,是否应对原告房屋损坏承担赔偿责任?2. 原告张某某在装修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是否应承担部分责任?四、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三条:“承揽人应当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承揽工作,保证工作质量,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工作成果。
承揽人不得擅自变更承揽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不得损害定作人的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条:“损害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能归责于本人的原因造成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五、案例分析1. 关于被告李某是否尽到谨慎义务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承揽人应当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承揽工作,保证工作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4年「公務員申領小額補貼款項」專案法紀宣導參考教材壹、前言請領加班費、差旅費及國民旅遊卡休假補助費等小額補貼款項,為公務員權益,惟時有發生少數公務員浮報此類款項之案例,倘公務員因一時萌生貪念誤蹈法網,所得之財物或不法利益甚微,但行為人即需面對司法制裁,更損及機關乃至整體公務員之形象。
法務部廉政署職掌反貪、防貪、肅貪三大任務,若發現公務員詐領小額補貼款項之案件,本於肅貪職責,自當依法偵辦,惟基於「防貪先行」之理念,誠有強化公務員法治觀念之必要。
統計101至103年間,公務員因浮報加班費、差旅費、國民旅遊(卡)休假補助費、獎金、津貼等款項案件,經全國各地檢署(不含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檢察官起訴及緩起訴者計42件,如分析各年度案件數則分別為101年9件、102年12件及103年21件,顯見此類案件有逐年成長趨勢。
為加強全體公務員對此類案件之違法性認知,經擇選具共通性之詐領差旅費、加班費、油料費、國民旅遊卡休假補助費及鐘點費等5種類型案例,除說明相關法令,並探討個案癥結,提出改進建議,另臚列自行檢視事項,俾便各機關作為內部管理之參考。
貳、案例類型分析經檢視101年至103年所發生之42件起訴或緩起訴案件,依弊端發生之態樣,大致可歸納為:詐領差旅費、加班費、油料費、國民旅遊卡休假補助費及鐘點費等5種類型,所涉之法條包含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2款之「利用職務上機會詐取財物罪」、刑法第210條「偽造私文書罪」、刑法第213條「公務員登載不實公文書」、刑法第216條之「行使偽造變造或登載不實之文書罪」、刑法第217條「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罪」等,茲分就案例類型說明如下:一、詐領差旅費某機關主管,利用出差督導之機會,竟未依申報出差之日期(共申請10餘次)實際前往出差地點執行公務,而係留在辦公室或至其他地區演講、參加餐敘及處理其個人之事務,卻仍分數次填寫「國內出差旅費報告表」申請差旅費計新臺幣(以下同)9,000餘元,致不知情之審核人員誤認其有實際至出差地點執行公務,而將前述金額匯入其銀行帳戶。
案經檢察官依貪污治罪條例「利用職務上機會詐取財物罪」提起公訴。
二、詐領加班費(一)某機關約聘人員,明知其已獲聘為公務人員升等考試監場人員,同日不可能另至機關加班,竟基於詐取加班費之犯意,事前申請專案加班,使不知情之審核人員陷於錯誤,而核准其加班申請。
事後該錄事遭人匿名檢舉,經該機關政風室查獲而未及領取虛報之加班費。
檢察官認其涉犯刑法「詐欺取財未遂罪」,乃為緩起訴處分,並命其向國庫支付5萬元。
(二)某市警察局分局員警,明知自己休假未上班,亦無超勤加班之事實,卻仍利用職務上之機會,虛偽填寫「員警超勤時數統計表」,交由不知情之承辦人,使其據以登載在職務上所掌之「超勤加班費申請單」等公文書,再送請該人事、會計、行政、督察等單位及機關主管簽核,而據以核發3,000餘元之超勤加班費。
案經檢察官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利用職務上之機會詐取財物罪」、刑法「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提起公訴。
另警察局依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相關規定予以停職。
三、詐領油料費某處技工,負責公務車輛維(養)護及駕駛業務,明知公務車加油卡僅得作為公務車加油簽帳之用,然竟持公務車加油卡,使加油站員工陷於錯誤,將價值3,000餘元之汽油加入其私人車輛;且未經該處技正兼主任之同意,逕於公務車「油料月報表」偽造其簽名,表示該名主任於是日曾使用該公務車。
檢察官認偽造簽名部分,違反刑法「偽造私文書罪」;利用公務用加油卡核銷私人用車用油部分,違反刑法「詐欺取財罪」,惟審酌其犯罪情節尚屬輕微,且犯後坦承犯行、態度良好,並已將詐得款項支付予該加油站,乃為緩起訴處分。
四、詐領國旅卡休假補助費依某市駐里事務費核發作業要點及可支用項目一覽表等相關規定,里幹事可按月檢據核銷駐里事務費6,000元。
該市某里幹事,先至國民旅遊卡特約商店,使用國民旅遊卡刷卡購買抗UV 防曬褲及排汗褲,因該等消費項目符合前述相關規定,其遂據以核銷駐里事務費,惟事後竟又將該2筆消費另行申請公務人員強制休假補助費,因此重複請領1萬餘元。
案經檢察官依違反貪污治罪條例「利用職務上之機會詐取財物罪」提起公訴。
法院考量其犯後坦承犯行,並繳還所詐取之強制休假補助費,乃依違反刑法「詐取財物罪」判處有期徒刑3月,緩刑2年確定。
五、詐領鐘點費某市衛生所護士,利用負責「中老年健康促進及慢性病防治宣導講座」業務之職務上機會,明知未聘請講師辦理該活動不得請領講師費,卻虛偽製作講師鐘點費領據,並偽造醫師簽名,使不知情之審核人員陷於錯誤,從而詐得講師費8,000元。
案經檢察官依違反刑法「公務員登載不實公文書罪」、「行使偽造變造或登載不實之文書罪」、「偽造署押罪」及貪污治罪條例「利用職務上機會詐取財物罪」提起公訴。
參、法令說明一、利用職務上機會詐取財物罪1(一)法令內容: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2款規定,利用職務上之機會,以詐術使人將本人之物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六千萬元以下罰金。
(二)相關說明:1、本罪性質上仍屬詐欺罪之一種,但為刑法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之特別規定,除行為人必須為公務員而利用1本段內容引自國家文官學院103年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基礎訓練課程教材-刑法瀆職罪與貪污治罪條例及案例解析職務上之機會詐取財物外,更須具有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之特別主觀不法構成要件,始能構成犯罪。
2、所謂「利用職務上之機會」,係指假借職務上之一切事機,予以利用而言,其所利用者不論係職務本身所固有之事機,抑或由職務所衍生之事機均包括在內。
3、利用職務上之機會詐取財物罪,指假借職務上一切事機,以欺罔手段使人陷於錯誤而交付財物。
而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第1項第5款對於非主管或監督之事務,利用職權機會或身分圖利罪,係指就不屬其主管或監督之事務,假借其職權機會或身分為圖利之行為,兩者構成要件自有不同。
4、公務員若不注意法律規範,只要領取款項時「名實不符」,就有可能觸犯利用職務上之機會詐取財物罪,例如:冒領補助費、虛報加班費、出差費、工資等。
二、偽造文書印文罪(一)法令內容:刑法第210條:「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211條:「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213條:「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214條:「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216條:「行使第二百十條至第二百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刑法第217條:「偽造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盜用印章、印文或署押,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亦同。
」(二)相關說明:1、刑法處罰偽造文書罪之主旨,在於保護文書實質的真正,雖以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為犯罪要件之一,亦衹以有損害之虞為已足,有無實受損害,在所不問,且此所謂損害,亦不以經濟價值為限。
2、刑法第213條所謂公務員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係謂依法令規定,某種公文書之製作,應屬其職權範圍,然亦只須有抽象之權限,即為已足,就具體事件有權製作與否,並非所問,且只須其明知所記載之內容與事實不符為已足,並不以有違法之認識為必要。
3、所謂行使偽造之文書,乃依文書之用法,以之充作真正文書而加以使用之意,故必須行為人就所偽造文書之內容向他方有所主張,始足當之;若行為人雖已將該文書提出,而尚未達於他方可得瞭解之狀態者,則仍不得謂為行使之既遂。
4、刑法上之行使變造文書罪,只須提出變造之文書,本於該文書之內容有所主張,即已成立,其行使之目的能否達到,與該罪之既遂與否毫無關係。
肆、防制作為一、落實費用申請、核銷覈實審查機制各單位應確實控管及審查差旅費、加班費、油料費及各項補助費或鐘點費等申請案件,並建立完善審查機制,從申請之初,即應覈實審查其申請內容之必要性、合理性,另對於已核可之申請案件,則應嚴格執行憑證核銷作業,必要時應要求檢附相關成果資料以供查核,以杜絕不實詐領情事。
二、研提具體改進措施及建議,完善內部控制作業程序透過機關自主檢查、政風機構辦理專案清查或業務稽核等方式,積極發掘弊端癥結所在,並研提具體改進措施及建議,適時納入內部控制作業程序,例如將核銷應檢附之資料予以具體化、標準化,以防杜類似情事再次發生。
三、強化主管督導考核責任單位主管平時即應留意部屬之生活動態,有無存在違法經營商業或兼職、喜好飲宴應酬或賭博等情形,適時提醒部屬申領公務費用之相關規定,並確實審核支出單據款項,以善盡督導考核責任。
四、加強主(會)計、人事、政風機構橫向聯繫人事、主(會)計機構應加強橫向聯繫功能,以落實審核員工之休假期間與消費日期、消費地點、消費項目(明細)、消費金額是否異常;政風機構則應主動針對異常案件調卷研析,俾機先防杜違失情事發生。
五、強化廉政法紀教育政風機構應研編與機關有關之貪瀆不法案例,協調單位主管督同所屬人員加強宣導,俾建立員工法治觀念,強化廉潔意識,尤其對於新進員工,應特別對其加強宣導,以收防微杜漸之效。
伍、自行檢視事項除前述共通性之防制作為外,針對個別案例態樣,臚列自行檢視事項,以便機關同仁、各級核稿主管及人事、主計與秘書等業管單位參考。
茲分述如下:一、差旅費□是否訂定或檢討修正機關出差行程核給原則,針對出差地點之實際交通便捷情況,妥適訂定出差日數及可報支之費用?□申請出差是否事前報請主管核准?出差報告表之行程及日期是否與原簽准行程相符?□核銷憑證之日期、金額、品名項目等,是否符合「國內出差旅費報支要點」、「國外出差旅費報支要點」等相關規定?二、加班費□單位主管對於屬員之加班申請,是否依其每日工作量,詳實審核加班是否確有必要?且是否符合所屬機關加班費管制等相關規定?□是否建立防制「實際未執行加班業務,仍可事後補簽或由他人代刷、代簽」之管制措施,以確認加班人員是否依加班核准時間至指定處所刷(簽)到(退)?□是否制定加班查核相關規定?申請加班是否依規定填寫加班費印領清冊,並檢附足資證明加班事實之證明文件?□機關(構)若採用差勤系統管理加班資料,人事、總務(秘書)單位是否採取加簽、加密、浮水印或資料鎖定等方式,防止加班申請單等系統產出檔案及表件遭竄改或偽造,以確保資料正確性及完整性?□是否定期或不定期交叉比對核准之加班申請單、刷卡或簽到(退)紀錄、加班費清冊等資料是否有異常情事?若機關(構) 以差勤系統管理者,是否將上開交叉比對功能納入設計?□對於差勤資料之處理,是否留存相關異動紀錄及最近異動日期,並定期或不定期查核,以防止發生未經授權變更資料等情事?三、油料費□公務車輛加油卡是否集中由公務車輛管理人保管,是否與加油站業者簽訂「專卡專用」(認卡又認車)之責任條款?□是否定期抽查公務車輛油量使用情形?如發現油耗異常,是否即時處理並瞭解原因?□是否依規定備具完整之公務車車籍資料、派車單、行車紀錄表(里程登記)、油料管理、保養維修紀錄及費用核銷月報表等資料,並逐一建檔?□公務車輛使用人用車後,是否即時並確實填寫里程數?並於發現行車紀錄表或油料月報表等資料有遭修(竄)改情形時立即通報公務車輛管理人即時查明?四、國旅卡休假補助費□強制休假補助費申請表之消費特店名稱、消費地點、消費日期、消費項目及消費金額等,與已核銷之其他費用核銷憑證(如駐里事務費),二者是否相同?□是否定期、不定期抽查、勾稽強制休假補助費與其他費用(如駐里事務費)之核銷案件,有無重複申領?五、鐘點費□是否訂定鐘點費核銷相關規定,要求辦理經費核銷時,應檢具活動照片及參與人員簽到表等資料以茲證明?陸、結語公務員必需清楚認識其於職場上應恪守的法令規定與行為準則,避免因一時貪念誤蹈法網,或因疏失致生違失責任;各級主管也應該負起良善管理之責,建立一套有效的管控及勾稽機制,降低公務運作可能發生的違失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