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图说》初探
作者:张亚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2期
摘; 要:《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天人合一”的创新结合,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宇宙生发论继续阐述,既而贯通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架构了圣人之道,开启后世新风,在中国哲学史独树一帜。本文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初探《太极图说》与“天人合一”的关系,以《说》解《图》,试图阐释其精要。
关键词:《太极图说》;周子;天人合一
作者简介:张亚娟(1990-),女,内蒙古二连浩特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2
在中国哲学史上,宋明理学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孔孟儒家为中心,吸收佛道两家思想精神,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当举周敦颐。《宋史·道学传》曰:“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前有溪谷于湓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卒年五十七。”[1]其一生功绩累累,尤以思想贡献最甚,开“濂、洛、关、闽”之绪,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及道教的思想,又兼融佛家的理论。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说:“濂溪周子首为《太极图说》,以究天人合一”[2]在王船山看来,周敦颐重将“天人合一”阐释,可谓意义重大。
一、初探《太极图说之源》
从儒佛道三家宇宙生成观管窥,周子的宇宙生成论中融合并吸收了佛道二教的思想,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学说,但东汉后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和发展都对儒学发起冲击。南北朝及隋唐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用政策,“崇道”、“兴佛”的现象大兴,儒学甚至被压抑。为扭转局面,唐朝韩愈与柳宗元兴起古文运动,宣扬儒家道统,力图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然佛道二教仍为大潮流,且佛道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所以要绝对排斥佛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当时儒学顺应三教的融合趋势,才能更充滿活力。
《天极图》之源可谓众说纷纭,有“因袭说”“自创说”“改造说”等。《宋史》曰:“震经学深醇,有《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子,之子传邵雍。故放
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3]道藏中之《上方太洞真元妙纪品图》与周茂叔的太极图略同。
黄宗炎曰:“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之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之,故从上而下。”可见,周子之太极图,与道教有关,似可为事实。因而《太极图说》并非为周敦颐一家之言,也并非是其专思,但周子构造的宇宙生成观及发展模式却对后世哲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初释《太极图说》之“天人合一”
《太极图说》分为《太极图》和《说》两部分,《太极图》以图精演“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而《说》则是对图的阐释,《图》与《说》可谓相辅相成,两者共同阐发了“天人合一” 的思想。《说》只有二百四十九个字,前一百三十个是对《图》的阐释,其后的一百一十九个字不仅阐释以“人极”为中心的人道观,又重点说明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太极图说》图精文简,却意义重大,其思想内核实为精湛。
那从何解其《天极图说》?从何解《天极图说》之“天人合一”?
从《太极图》(以下称《图》)看,先从上及下。
第一圈:无极而太极图。空心之圆,即可识之为太极。朱熹说解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太极混沌之气,宇宙之本源。有关“太极”之说,在佛教《大藏经》曰:“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这里对太极的定义都是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气为万物之始。周子的太极而无极却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观之,无论顺逆观之都蕴藏无极生太极,太极化无极的思想,可谓妙精至极。
第二圈:水火匡廓图[5]。所示黑白相杂的符号分别为两卦,左为离卦主火,右为坎卦表水。将传统两卦化直为曲,首尾相连变为圆。《周易·说卦》曰“‘坎’为水,阳陷阴中”,“离为火,为日”。坎、离两卦分主水火。水,万物之源;火,光明之根。而坎,主静;离,主动。《太极图说》释为:“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孔子曰:“太极,是分两仪。”而“太极”、“阴阳”并非是儒家之专利,《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将“道”作为宇宙之本,而“一”与“太极”相当;“二”即可分之为“阴”、“阳”二气;“三”,代指天下万物。庄子则曰:“至阳萧萧,至阴赫赫。萧萧出乎天,赫赫发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将“万物负阴而抱阳”继而阐发为“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第三圈:三五互精图。而此图也不是周子所创,是出于道教《周易参同契》[6]“三五与一,天地之精”图画五小圈做“五行各一性”,“五”为水、火、木、金、土五行。“三”指天、地、人三才。而“三五”指五行之合:中央土为一五,为天五生土;左火与木共一五,为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右水与金又一五,为天一生水,地四生金。此三五之合,归于一元,故又用一小圈
表示一元。周子解释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一阳。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周子认为万物由太极而生,太极亦一阴一阳,阴阳间相互牵制而生五行,五行推演至自然状态即为五气,五气运行则成四时。周子由阴阳结合推演气象变化,那其“五行”“四时”“五气”从何可考?
先观“五行”者,《洪范》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下,今曰从革,土爰稼穑。”初步提出五行的观点。而西汉董仲舒,他吸取阴阳家的思想,著《五行相生》和《五行相胜》其曰“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月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董仲舒认同《洪范》的“五行”元素观,但对其序另作变化,是对“五行”元素观的深化。要之,周子的五行论,是为《太极图》宇宙演变论服务,未对其五行之源深究,但其参照《洪范》而取董仲舒的排列之序,实为确定的。然再观“四时”,《管子·四时篇》曰:“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四时出自阴阳,乃为阴阳变化高深之体现,四时为万物变化之本真,亦又为事物新成交替的催化剂。最后看“五气”,五气排列始于八卦,然将八卦入人又得“五性”。周子用“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又是何用意?此可谓是天道观融合人道观的重要体现。此说承接上文“五行一阴一阳。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董仲舒对此进行讨论,他认为“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董仲舒以五常配五性。而周子将五行与五气融为一体,将“天”与“人”相通,将五行蕴于人,而后产五性,这是由“天”向“人”的下移,可谓天道观的转折点,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着力点。
从上文可以看出,周敦颐的《图》参借《参同契》,而《说》融各家之言,发展丰富其内涵。他将万物由太极而生,太极亦阴阳,阴阳之间动静相异,互相牵制而生五行,五行推演至五气,五气运行成四时这一宇宙本体论和发展论用图精妙推演。
继续观其第四圈,乾道坤道。中间为一个圆,圆左“乾道成男”,圆右“坤道成女”。“乾”“坤”二字本为《周易》中的两卦,“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乾,成男;坤成女。周子释曰:“万物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一阴一阳谓之“二”,“五”之为五行,阴阳五行妙合而凝,二气五行亦可泛作宇宙物质的阴阳体;男、女亦为一切生产物的总称,男女为阴阳二气,二气相交相变化生万物。此观点最初来源于《周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做万物。”再观《易纬·乾凿度》云:“乾坤相生,物有阴阳,阳动而进,阴动而退。”将乾坤之间与阴阳相关联。最后一圈,生化万物。这是周子《太极图》全图的升华结束,用“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进行解释。阴阳交合,而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世界变化无穷。
周子的《太极图》,图简但意蕴深厚,从上及下,阴阳交感,五行顺布,四时共生,人性相及,推究天地共生;从下及上,反推演论,生生不息。太极—无极,无极—太极,在周子眼中,天乃人之母,无天既无阴阳,阴阳交汇,推演及人,然人之生存无法离开地之滋养。且不论,这套理论的优劣,但周子推及的这套理论是在总结先辈宇宙观的基础上升华,其也对后世的哲学发展意义重大,而且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又扎根于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