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翻译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家出版家
1922年开始翻译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他的译文全集足足有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中尤以俄国作品居多。
巴金一生的编辑出版活动,从1934年创办《文学季刊》到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再到1957年创刊的《收获》,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文化圈。曹禺、萧乾、鲁彦、刘白羽、何其芳、卞之琳、严文井、荒煤……一批作家的处女作或代表作,都是由巴金组织发表和出版。上世纪80年代,从维熙、谌容、张洁、沙叶新、张一弓、张辛欣等年轻作家,同样得到了巴金的扶持、鼓励和保护。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巴金在家中排行第四。
摔掉旧家庭的黑影
巴金5岁进私塾认字。16岁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期间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等外国作品。1921年参加编辑《半月》刊,组织“均社”,参加革命性社会活动,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翻译俄国作家迦尔洵小说《信号》,这是他第一篇译作。
“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
在上海和巴黎之间
1923年春,巴金离开四川赴上海。1927年1月赴法国留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
“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
1928年12月,巴金回到上海。1929年至1933年巴金辗转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出版《家》、《雾》、《雨》等代表作品,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等。巴金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烈火的煎熬。”
抗战中改变创作风格
1934年年底赴日本。1935年8月回国,任上海文化生活社总编辑,编辑了《文学丛刊》、《译文丛书》、《文化生活丛书》等大型丛书,在发现文学新人,推荐优秀作品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1936年10月初,巴金与鲁迅、郭沫若等21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下转8页)
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