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塑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塑造

[摘要]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本文通过研究装备制造业的主要矛盾链,提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企业信息化和企业内在服务性的对策,来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

[关键词]装备制造;创新体系;信息化;内在服务性;竞争力塑造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制造业作为一国工业化的根本,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其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富民强国之本,为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手段,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其他产业的竞争力。

1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内涵的理解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本质就是装备制造业的比较生产率,哪个国家或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比较生产率高,其装备制造业就具有竞争优势,相应的表现为装备制造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把一国或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定义为:在公平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制造业通过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其技术装备产品及服务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既具有产业竞争所呈现的一般规律,也有装备制造业产业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的特殊规律和特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决定,比较优势由装备制造业拥有的资源禀赋决定;以产业在市场所具有的竞争能力为核心,也即一国或地区装备制造业以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更高的生产力,向市场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来占有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装备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以及生产效率是检验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因而衡量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直接标志可以是市场占有率和生产率或赢利率;由于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以及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注定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主要是资本实力的竞争、技术优势的竞争以及相关生产组织的竞争;它是一种动态的竞争能力。不仅包括竞争实力,还包括实现实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成长能力。

2 装备制造业主要问题的矛盾链

通过系统分析法,对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诸多问题的关联分析,可以得出其中的主要矛盾链,如下图所示。

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矛盾链

在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矛盾链中,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竞争力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是矛盾链的主线。其中,产业的组织结构是矛盾链的关键环节。正如前面所述,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但是并不等同于产业竞争力,产业的组织结构及企业间的组织方式同样决定着产业的竞争力。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不能单从企业的角度看,更多的是需要从产业整体来考虑,尤其是对于装备制造业这样的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产业,其结构的不合理会对产业整体竞争力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生产集中度低、社会化协作体系不健全、国有企业比例偏高、地区结构趋同等,这些问题从不同侧面影响其他因素的发挥来制约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其中,社会化生产协作体系不健全是根本性问题,它是导致其他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对于形成我国装备制造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因素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具有许多的体制性的不足之处,再加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当中,我国采用了正确的渐进式改革策略,但是市场机制发展缓慢、保障机制相对落后、优胜劣汰机制不完善等,不利于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了产业整体发展。主观因素是企业的自主改革意识较弱,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不强,导致缺乏内在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许多国有企业沿袭着陈旧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没有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制度。由内外因而导致的企业和产业问题进一步形成了分散的产业结构体系,导致产业无法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 发展策略与对策

2009年5月12日,《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期为2009—2011年。规划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国产装备对国内需求的满足率要稳定在70%,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

3.1 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可持续创新体系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建立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和核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科技服务中介为纽带、政府为支撑的组织体系。

从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相互关系可以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协同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和宏观管理体系,这三个体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动态的创新体系。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为系统;将科技、教育培训和中介机构作为重要因素;以国家创新战略为引导,把产业创新战略放在首要位置;以市场为技术创新的基本激励机制;以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为最终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提高创新数量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组织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开发,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协同创新体制。

3.2 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的信息化路径包括三个主线:技术主线、信息主线和物流主线,反映了企业不同侧面信息化的需要。依据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及对信息化的要求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具体规划:①工程设计层面,主要是指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如二维和三维CAD、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业设计CAPP、数控CAM系统,可缩短新产品研发时间和提高产品质量;②生产层面,采用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线FMS等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③管理信息层面,这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的重点,通过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和集成,达到人、财、物和技术资源的优化整合;④商务层面,在企业内部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交易,完善电子商务模式。

3.3 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内在服务性

首先,要树立全程服务观念,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下游部门的服务范围的拓宽和延伸,拓展装备制造业的外延,提供设计、管理、金融、网络等新的服务品种,提高品牌宣传、网络信息服务、科学教育及整合社会资源的服务能力。

其次,以发展整个价值链为方向,加强采购和营销网络的建设,弥补技术、品牌上的不足,形成以信息化为平台,具备全球采购、营销资源整合能力的网络系统。同时通过建立动态的供应商和用户管理系统,将生产和流通领域高效链接,建立完善的装备制造业服务体系。

4 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