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路径探析_戴毅

合集下载

推进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基于现实主义的视角

推进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基于现实主义的视角
体 表现在 :
在 市管县 模 式下 , 市 刮县” “ 斗效 “ 、漏
应 ” 等 现 象 使 得 县 级 财 政 一直 存 在 赤 字 。 省 直 管 县 实 质 上 是 对 公 共 行 政 权 力 和 社 会 资 源 的 重 新 分 配 , 根 本 上 促 进 县 域 经 从 济 的发 展 。 “ 管 县 ” 的 核 心 是 “留利 于 省 县” .省 县 之 间 信 息 和 资 金 的 直 达 不 仅 杜 绝 了“ 留 ” 件 的 发 生 , 时 有 利 于 省 级 截 事 同 财 政宏观 考虑 对县 级补助 、 持政 策 的制 扶
市 管县 体 制 有 着 明显 的倾 向性—— 主 要为市服 务 。因此 , 的发展 往往 以牺 市
牲 县 的 整 体 财 力 为 代 价 , 而 加 剧 了城 乡 从

我 国 省 直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必
要性分析 : 什 么要 改革? 为 ( ) 以 下 财 政 体 制 的现 状 与 弊 端 一 省 按 照 我 国 现 行 的 财 政 管 理 体 制 . 求 要
了两 种截 然 不 同 的观 点 , 的人 认 为 , 有 市
的发展 有 了更为宽 松的环 境 , 使 县集 中 可 财 力 发展 各 种事 业 , 域 经济 发 展 由“ 县 快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使 我 国 财 政 体 系 陷入 困 境 , 此 , 直 管 县 财 政 体 制 必 须 马 不 停 因 省 蹄 . 面 推 进 . 接 实 现 行 政 省 直 管 县 的 全 直 目标 。 我 们 称 之 为 “ 革 激 进 论 ” 有 的 人 改 ; 则 认 为 . 政体 制 改革 是 一个 敏 感 问题 , 财
程。
确 定 了 中 央 与省 级 单 位 之 间 的 财 政 体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研究一、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中国财政制度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财政系统以“税负过重、使用无力、机制不健全”为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不得不通过发债等方式勉力维持财政支出。

尤其是1985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中国财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对财政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新措施。

自此,中国财政制度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法制化等特征。

二、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 实行科学的财政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及相应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

此外,也逐渐取消了大部分的行政性预算,大大减少了行政预算中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

2. 提高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国家已经通过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使财政预算的透明度有了大幅提高。

在公开范围内的信息中,包括了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以及其他各种财务报表和统计数据等信息。

3. 建立稳健健全的财政机制。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还建立了稳健健全的财政机制。

这主要包括财政收支机制、预算执行机制、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政府融资平台机制和政府资产管理机制等。

4. 创新和发展公共财政制度。

中国财政制度改革重点发展了公共财政制度,形成了“分级、分权、分税”、市场化、法制化的公共财政制度。

此外,全面推行国家以及省、市、县、乡、村各级预算制度和监督制度。

5. 改革财政收支制度。

改革后的中国财政收支制度,自上至下清晰分明、权责明确,实现了“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财政分权。

政府不再盲目扩张财政支出,逐步缩小了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差距,解决了中央政府财政存储庞大的问题。

三、中国财政制度改革的成效自中国财政制度改革启动以来,中国的财政系统已逐步建立完善科学的财政管理体系。

其中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财政管理透明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政府财务情况更加公开、透明。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我国税制和财政体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此,中国政府在财税体制改革上下足了功夫,努力提高税收资源配置效率、扩大财政收入范围、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本文将分析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财政体制是整个财税体制中的一环,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深化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地方的自主权。

2、建立财政支出授权和绩效管理制度,加强扶贫开发、环保、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3、优化税收政策和收费制度,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减轻企业和民众的负担。

4、加强国际财税合作与协调,推动国际税收治理和减贫发展目标实现。

三、税制改革的路径税制改革旨在推动税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减轻税收负担,提升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社会福祉水平。

我国税制改革的路径主要包括:1、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和取消税收优惠条件,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发展和投资。

此外,细化和完善税制的调控措施,更好地支持创新和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2、增加个人税收贡献通过提高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种类和税率,增加个人税收贡献,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个人理财意识。

同时,加强税务监管和数据采集,确保个人税收贡献得到应有的解释和支持。

3、提高财政的绩效管理和监督体系加强政府的绩效管理和财务监督体系,建立政策评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审计监管。

此外,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和透明,增强人民知情权和监督权,保障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

4、加强国际财税合作和治理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财税合作和治理,推动国际税收标准逐步趋同,减少贸易和跨境支付的税款偏移,促进国际贸易和国家税收的公平竞争。

同时,加强对落地企业的服务和监督管理,有助于提高国家税收质量和效率。

四、财税体制改革的挑战和应对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有:1、财政分配体系不合理,地方财力短缺2、企业缺乏税收信用,税收管理风险大3、收入分配格局不协调,个税改革难度大以上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还存在着政策衔接不顺、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薄弱、民众教育度低等问题。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路径探析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路径探析

§经济 与管理学研 究 §
中 国财政 体 制 改 革路 径 探 析
戴 毅
( 河南财经 学院 财税 系,河南 郑 州 4 0 0 ) 5 0 2

要 :1 9 9 4年我 国实行的分税制财政 体制改革虽然基本 建立 了比较 规范的 中央政 府与地方政府 间的
财政分配关 系 ,但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未理顺 ,由此成为导致省 以下地方财政 困难 的重要原 因。因
府职能服务的 ,因此 ,有 一级政 府就有 一级财 政 ,这就 形成了多级政府间的财政 分配关 系 。如何处 理政府 问的 财政分配关系 ,则 是一个关 于财 政分权 的问题 。所 谓财
政体制。19 年 实施 的 分税 制符 合财 政 体 制改 革 的方 94
向 ,但 是,随着地方财政 ,尤其是基层财政 的 E益困难 , t 学术界对财政体制 改革 的方 向产 生 了两种 不 同的思 路 :
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 以及财政 转移支付 制度的 安排等 方 面。无论何种类型 的财政体 制 ,其设计 、完善都 是从 以
下几个方 面作 出的规范 。
“ 以足投票”理 论 , 论证 了如果允许居 民在各地 区之 间 自
收 稿 日期 :2 1 —21 0 00 —7 作者简介 :戴毅 (9 3 ) 1 6一 ,女 ,重庆人 。河南财经学 院财税系副教授 。
此 ,创新我 国财政体制 ,在 中央 、省 、市 ( 县)三级财政管理级次下明确界定 和合理划分各 级政府 的事 权和
财权以及相应 的财政收支范 围,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最终保障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 ,这些
都具有重要 的理论 和现实 意义 。
关键词 :财政体制 ;分税制 ;事权 ;财权 ;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逐步地
制定出系统、稳健并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路径。

以下是可能的改革
路径:
1. 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政
府会计制度,以减少各部门间会计方法和信息不一致的情况。

在制
定新制度时,应尽可能结合国际会计规范及市场化经济需要,同时
考虑我国的国情及现实情况。

2. 强化政府财务公开:政府财务公开是保证政府行为透明化、
减少行政腐败的必要手段。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财务公开制度,主动
公开政府财务报表、预算、审计报告等信息,提高政府财务透明度。

3. 对公共财政进行分类管理:建议将财政收支分为资本支出和
经常性支出等不同类型,在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财政进行管理时应采
用不同的管控方式,以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管理、增强
资源利用效益。

4. 启动全面预算制度改革:政府应逐步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制度,从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方面进行改革。

通过创新预算编制
和执行模式,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5. 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债务管理制度,严格
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减少隐性债务,加强债务信息披露和监管。

总之,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地
实现从会计规定、财务管理、信息公开几个方面全面推进。

同时,
政府应不断完善和更新现有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形势。

财政体制改革评述

财政体制改革评述

财政体制改革评述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评述2006-10-16 11:35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所谓财政体制,又称财政管理体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划分财权财力的一项根本制度。

财政体制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等。

其中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核心部分,它划分着政府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财权财力以及上级政府同下级政府之间财权财力,规定着预算内财力使用的范围、方向和权限,因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通常又称为狭义的财政体制。

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财政理论界,还是在财政实际工作中,人们使用“财政体制”一词,通常指的是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即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财政体制的改革不但不能回避,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还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所以中央一再要求,财政体制改革要先走一步,要找准突破口,带动其他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一步一步探索财政体制改革的路径,出台了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和1980年开始到90年代初“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的改革,一直到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

改革的方向是由高度集中的财权向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方向发展,最后向着“分税、分权,分征,分管”即分税制方向发展。

正是因为中国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才使中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要求,推动了市场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真正的或正规的实行财政体制改革是从1980年开始的。

在此之前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总是在集权和分权之间徘徊。

1950年至1952年和1969至1970年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而其余年份,实行总额分成或分类分成的财政体制。

具体形式有: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以收定支,五年不变;总额分成,一年一变;定收定支,收支包干,保证上缴,节余两用,一年一定;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等等。

直到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才改变以往中央“一灶吃饭”的大一统的分配局面,变成了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的局面。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一)概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其中财政体制改革是其中之一。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财政体制,扩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作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和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

本文主要从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和未来趋势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回顾1980年代1980年代,我国启动了财政体制改革。

主要目标是建立城乡统筹、省级管理、地方自负的财政体制,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划分清晰、收入与支出管理相结合。

从此,财政管理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1994年1994年,我国进一步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进一步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和调控,推动研究和实施财政法制化建设,加快税制改革。

2007年2007年,我国推出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推动个人所得税从综合征收向分类征收转变。

同时,我国开始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财政的财政体制。

2013年2013年,我国发布《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主要包括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统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务职责和经费责任,推进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加强税费征收管理。

未来趋势分析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一方面,要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和调控,促进中央与地方财政和财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合作;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保障机制和健全的地方财政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地方财政自治和市场监管。

推进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需要推进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化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营改革已成为必然选择。

尤其是大力推进国资划转社保、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资监管法制化,有利于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和组织,增强国有资本运营效益和市场化、法制化水平,促进国有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摘要: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分析。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方法。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演变、现状、问题和改革。

结论部分总结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为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变迁、制度分析、形成、演变、现状、问题、改革、启示、未来发展建议、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背景介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严重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命令调度,地方财政缺乏自主权,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不合理等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渐实行了分税制改革、预算制度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致力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管理体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长,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形成、演变、现状、问题和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路径和变革方向,以期为未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

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发展路径和现状特点,对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研究,可以探讨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我国经济转型和政治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财政“大监督”改革之路径分析

财政“大监督”改革之路径分析

财政“大监督”改革之路径分析作者:蒋毅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07期摘要:预算、执行和监督被称为财政的“三驾马车”,三者谁更重要,如何分配更为妥当?近年来,我国启动了财政“大监督”的改革,部分省市也进行了理念创新、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

本文着眼于财政“大监督”改革的实施路径分析,提出一些初步思路、操作模式和可行性的办法。

关键词:财政“大监督”;改革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7-0021一、“大监督”的理念一直以来,被称为财政“三驾马车”的预算、执行和监督的悬殊地位引起学者关注。

从目前我国财政部门的职能设置来看,预算占30%,执行占60%,监督占10%,“重执行轻监督”的模式在各级别财政部门中司空见惯,财政部门整日忙于资金划拨、调整,对资金的管理和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大削弱。

大监督,是我国财政监督的一次重要变革。

早在2005年全国财政监督会议上,首先提出“构建稳定长效的财政监督机制”的总体设想,同时将财政监督理念与范围大大拓展,财政监督由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财政监督部门由孤军奋战转变为协同作战,一种“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模式正在形成。

二、“大监督”的主要内容(一)财政收入监督重点对税务机关征收和收缴财政性资金的部门征管质量进行再监督,对非税收入政策执行和征收管理进行监督。

(二)财政支出监督对各项财政支出资金的监督,特别是加强重点项目、大额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三)专项监督包括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和绩效检查,并对资金使用合规性之外的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

(四)内控监督涵盖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督管理,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相结合的机制。

(五)会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摘要】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是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我国古代、近现代和当前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和演变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财政管理的发展脉络。

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为未来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在总结归纳了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展望未来、改革路径和措施方面的建议。

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和现状,也为今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变迁、制度分析、古代、近现代、重大改革、构成、现状、问题、启示、建议、总结、发展展望、改革路径、措施。

1. 引言1.1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是对我国在历史长河中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变革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的过程。

财政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财政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制度框架,它的变迁和演变反映了一个国家财政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制度变革的路径。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与演变,既受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的过程。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革建议,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通过对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的制度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推动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2. 正文2.1 我国古代财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演变古代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各个朝代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在封建社会中,财政管理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来管理财政,地方政府则设立州、县等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赋税和农田收入,而支出则主要用于军事、官员工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随着时代变迁,财政管理体制也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每年进行的收支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国家财政的收支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预算体制也不断加强和完善。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调整,公共财政预算体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调整。

本文将从路径和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发展,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路径1. 国有企业的财政监管国有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其财务状况对国家财政影响很大。

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中国政府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国资委和各级政府监管机构,规范国有企业的财务报告和审计制度等。

此外,政府还要下放区域政府或下级单位审批财务支出的权力,加强财务审计和反腐败工作。

2. 政府预算管理政府预算管理是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国家财政部着力加强财政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同时重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为了确保预算的质量和执行情况,并节省开支,政府监管部门还要进行财务审计和管理制度评估,并制定相关法规和指南,辅助地方政府管理财务预算。

3. 增加透明度和公开度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越来越普及,公共财政预算也应更加透明和公开化。

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增加信息公开渠道,完善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防止腐败和公款浪费。

措施1. 加强政府预算编制和实施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政府应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沟通和互动,做好政府工作的主动公开和解释,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政府财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网站、财政支出信息公示平台等透明度平台,让公众能够了解政府收支的情况。

2. 完善和推广政府预算制度与管理政府预算制度的完善和推广非常关键。

政府应通过改革和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流程,提高政府预算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

财政预算管理转型路径探析

财政预算管理转型路径探析

财政预算管理转型路径探析财政预算管理作为政府部门重要的职能,其管理水平好坏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公共发展水平和国有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进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的财政预算管理模式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一些不成熟模式和问题如资金透明度低、国有资金使用效率低等制约着财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的转型改革,正确认识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积极探寻财政预算管理转型的途径与方法,加快财政预算管理的转型与升级,促使国家社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一、财政预算管理概述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行政部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严格遵循相关程序审批顺序对一个年度内国家政府运行的各种财政收支情况进行规划的政府职能。

财政预算管理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的科学运行和平稳,需要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对财政预算和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编制和规范管理。

财政预算管理的相关内容直接关系政府的政策走向,对社会经济整体运行的状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足够重视,在相关管理模式上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形势发展需要。

二、目前财政预算管理的存在问题(一)部分基层财政部门资金使用权限过大我国基层财政部门在国有资金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当地财政项目预算和资金收支出使用情况掌握最为详细和熟悉,因此也拥有着过大的资金使用权限。

基层财政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上由于在精细化、法治化管理上力度不强,容易在政策财政预算资金安排上因资金使用权限过大缺乏监督管理上出现大量非预算内临时性质的拨款项目,特别是对于一些预算项目缺乏事前可行性评估,或者因无法估量因素难以通过计量方法进行评估,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浪费。

如部分地区财政为了增加当地的GDP收入、引进企业增加税收来源,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过分地给予入驻企业地方性优惠政策或者财政补贴,但对入驻企业创收盈利等评估上没有做到科学评估,甚至有些企业纯粹只是为了套取国家补贴而入驻,地方政府对于此类企业并没有签订相关协议或者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从而导致出现当地GDP总体上确实有提升,但群众并未享受到财政资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而因为地方性收费项目增多、社会生态环境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给生活带来一定负担。

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探索

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探索

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探索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是一个由中国特有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改革,旨在逐步完善财政体制,增加财政收入,改善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

一、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财政体制改革却进展缓慢。

原有的财政体制在新时代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面深化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经济结构已经由过去的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一种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这种变化使中国财政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首先,中国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财政压力极大。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就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

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和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这两个问题仍然是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其次,中国的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财政体制改革的难度更大。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之间的协作不充分,都将加剧财政体制改革的难度。

三、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探索了许多途径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实行“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

这项政策将刺激中国经济活动,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减轻企业经营压力,进而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三权分置”体系,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分割,并解决各地政府之间的收支分配和财政管理问题。

这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有效和透明的财政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财政监管和风险控制,加强了对财政资源的管理,加强了与全球经济合作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四、结语随着中国特色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福利。

新时代背景下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对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成为当前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财政和税收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财政税收体制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对于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加强财政权力下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财政权力下放是指中央政府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这可以使从中央到地方层面的财政资源实现合理调配,以便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同时,财政下放还可以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

此外,财政体制改革还应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分配财政资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加强对各行业的定向支持,促进创新和科技发展,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全球经济能力。

其次,税收改革也需要不断提升,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的需求。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税收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实现经济开放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税收制度应着力减轻市场主体的负担,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税收方式也应趋向更加科学合理,例如,将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改为按季度缴纳,以有效提高税收征收效率,同时也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此外,税收政策也应着力优化,以确保税收纳入真正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建立可持续的财政税收体制也是必要的。

在新时代,应该加强财政和税收体制的可并轨性,以确保财政税收体制的持久稳定。

同时,应借鉴国际先进的财政税收体制,推进国际化的税收体制,以便更好地满足国际化经济的发展需求。

此外,政府应该支持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型经济,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支持。

总之,在新时代,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通过不断优化财政和税收体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方式,以及建立可持续的财政和税收体系,才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繁荣。

中国财税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和效果预期

中国财税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和效果预期

中国财税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和效果预期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财税制度改革一直是重要的一环。

中国财政改革始于1978年,到当前已经历经了四十几年,尽管历史进程仍在推进,但是财税制度改革的每一个节点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如今已经进入了深度改革的新阶段。

一、财税制度改革的历程1. 原有财税制度的缺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财税体制的主导者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政府实行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向中央政府预算分配申请,分配而来的财政资金又要严格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和标准使用,地方政府很少有自主权。

而税制也存在很多缺陷,例如税种单一、税负重、触及面窄、征收程度低等问题。

2. 改革轮廓初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即“财改40条”),标志着财税体制改革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根据“财改40条”,国家将在财政分配上进行大幅调整,大幅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并赋予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

此次改革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对自己区域经济的投资增加,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推动力。

3. 经济发展与财政制度改革的博弈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也推动了我国财税体制的深化改革。

198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对于我国的税收体系进行了重组。

这次改革使得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体系得到平衡,改变了中央政府一家独大的格局,也有利于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

同时,在全国推广实行地方税收自主权,进一步助推经济增长和市场化进程。

4. 新阶段的财税制度改革当前,中国财税制度改革已进入新的阶段。

2016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启了今天财税制度的改革之路。

此次改革着重于增强地方财力、原则上区分中央和地方责任范围,特别注意保障财力转移支付优先支持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以及民族地区。

这次改革进一步创新了省市财政管理模式,对落实地方财税自主权和中央与地方财力和支出职责关系进行了尝试和实践。

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及意义

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及意义

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及意义当今社会,财政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财政制度的适应性和效率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及意义已经被许多人所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阐述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及意义。

一、财政制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我国的财政制度应该说是比较庞大和复杂的,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现有的制度下,同样的财政支出在不同地方的执行结果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过多的地方财政自主权而导致的。

同时,财政分权还会导致一些地方的政府在财政支出上出现过多的浪费和不合理。

二、财政制度改革的路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用以下几种管控方式:1、财政管理的统一化一方面,在中央的管控下,财政支出会变得更加合理和规范。

同时,将财政管理更加统一化,可以在管理上有更加清晰的框架。

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排除一些不合理的事项,来完成对财政支出的有效控制。

2、加强预算约束管理在预算约束方面,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预算管理体系,来缩小财政支出的差异。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规范管理和管控来推动政府合理运用财政支出,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3、加强政府公开透明度为了解决政府在财政支出上过多的浪费和不合理,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开透明制度,让人民可以了解到政府的财政支出和使用情况。

这样一来,政府就需要更加谨慎地把握财政使用情况,从而更加合理地开支财政支出。

三、财政制度改革的意义实施财政制度改革,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提高财政支出效率随着财政支出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财政使用情况,并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样,财政支出的效率也将大幅提高。

2、缩小地方财权的差异对于地方财政自主权,我们应该在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划分。

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财政支出的平衡和合理化。

3、推动全局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财政制度改革,可以推动各地财政支出的平衡和合理化。

这样一来,也能推动全局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加速国家经济的发展。

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财政体制改革变迁

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财政体制改革变迁

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财政体制改革变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一直处于不断变迁的过程中。

财政体制作为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财政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变迁过程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市场化改革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财政体制也迎来了改革的机遇。

传统的财政体制主要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财政收支基本由国家统一安排和管理,地方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自主权非常有限。

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财政体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取消行政干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

在这一过程中,财政体制改革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逐步取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管理方式,加强财政市场化、法制化改革,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以满足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市场化改革为财政体制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也为未来的改革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 财政体制的分权化市场化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财政体制逐步推行了分权化改革。

分权化改革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分权化、税收的分权化等方面。

地方政府在税收方面的自主权逐步增强,可以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财政需求制定税收政策,适应市场化经济的需要。

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也逐步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财政支出安排。

市场化改革需要更加规范的财政管理体制,保障财政收支的公开透明和合法合规。

财政体制的规范化改革主要包括财政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财政审计的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规范等方面。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戴毅;戴明
【期刊名称】《广东财政》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管理方式落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理论在这一领域根深蒂固,要从根本上加强管理,建立新型的行政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管理模式,必须推进管理创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管理。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戴毅;戴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7
【相关文献】
1.探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J], 樊二韬
2.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探讨 [J], 宋淑华
3.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J], 张利
4.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 [J], 曹艳杰
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创设研究 [J], 胥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5期N o .5 2010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ichuan U nive 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 n )总第170期Sum No .170收稿日期:2010-02-17作者简介:戴毅(1963—),女,重庆人。

河南财经学院财税系副教授。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路径探析戴 毅(河南财经学院财税系,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1994年我国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虽然基本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但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并未理顺,由此成为导致省以下地方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

因此,创新我国财政体制,在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管理级次下明确界定和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以及相应的财政收支范围,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最终保障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财政体制;分税制;事权;财权;转移支付制度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10)05-0096-07 财政体制一直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探讨最多的财政问题,也是至今仍未解决好的问题。

与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相适应,我国财政体制的选择是实行分级财政体制。

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符合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但是,随着地方财政,尤其是基层财政的日益困难,学术界对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观点认为,基层财政困难是因为分税制不适合作为省以下政府财政关系的统一制度安排,应该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省以下政府间财政体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基层财政困难是由于省以下分税制没有真正进入轨道,基层财政解困的出路只能是完善分税制。

笔者以为:完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这是由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但是,进一步改革的路径须突破现有五级政府结构模式所决定的五级财政层级,这是改革的关键。

一、财政体制改革涉及的理论问题财政体制是处理一国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相互间的制衡关系[1]。

确立财政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财力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分配,保障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提高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率。

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财政管理级次的确定、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等方面。

无论何种类型的财政体制,其设计、完善都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的规范。

1.政府财政管理级次。

政府财政管理级次是政府分级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

迄今为止,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即一个国家的政府不是由单一的或完全集中的一级组成,而是多级政府组成的政府体系。

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是为实现政府职能服务的,因此,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财政,这就形成了多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如何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则是一个关于财政分权的问题。

所谓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力支配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是使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西方财政理论关于财政分权问题的解释是: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决定其供给的层次性。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地方受益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提供,全国受益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财政分权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

因为地方性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能更符合效率原则。

对此,施蒂格勒(Geo rg e Stig ler )提出了两个理由:一是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它所管辖的选民的效用和需求,二是不同地区的居民有权选择自己消费的公共产品的种类和数量[2]。

奥茨(W allace E .Oates )也认为:“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他们各自的选民,则总要比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得多。

”[3]蒂布特(Charle s T iebout )通过“以足投票”理论,论证了如果允许居民在各地区之间自96戴毅:中国财政体制改革路径探析2010年第5期由流动,那么,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组合,将形成各地方政府的竞争局面,从而迫使政府的财政决策更好地反映纳税人的偏好,促进全国福利水平的最大化[4]。

与多级政府管理相适应,财政预算管理级次也呈多级化,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政府财政管理级次通常为三级架构。

2.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

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是为了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即如何进行财政分权的问题。

财政收支范围划分是否合理,关系到财政体制的运行是否有效率,各级政府的职责能否充分实现,各层次的公共需要能否有效满足,因而是财政体制设计的核心问题。

如何进行财政分权,西方财政理论认为,财政支出的划分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受益原则,即全国受益的支出应划归中央,地方受益的支出划归地方;二是行动原则,即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公共服务活动,其支出由中央承担,反之则由地方承担;三是技术原则,即投资大、受益广、协调难、技术难度高或者关系到国际竞争力的项目,列入中央支出,其他应由地方承担。

财政收入的划分也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效率原则,即以征税效率的高低为标准划分各级财政收入;二是适应原则,即以税基的宽窄为标准划分各级财政收入;三是恰当原则,即以公平分担税收入标准划分各级财政收入。

马斯格雷夫等(R.A.M usg rav e&P.B.M usg rave)还从财政职能的角度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划分进行分析,认为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执行,资源配置职能应根据公共产品的层次性分别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履行。

相应地应将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税收、与收入再分配有关的税收、税基在各地分布不均且有高度流动性的税收划归中央政府,税基流动性小的税收由地方政府征收,并以收取使用费,作为财政收入的补充来源[5]。

财政分权理论是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但一国财政体制的设计还受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税制结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从而使各国分权的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各国财政体制各有千秋。

从实践来看,财政体制有三种具体类型:集权型、分权型、集权分权结合型。

实行集权型财政体制的国家,主要是单一制国家,在支出划分上,中央政府的权限较大,中央政府承担了大部分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只负责本地区的市镇建设、社区福利、地方治安、地方行政管理等支出。

实行分权型财政体制的国家,主要是联邦制国家,州、地政府自主权较大,有相对独立性,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划分明确,自求平衡。

实行集权分权结合型财政体制的国家,各级政府事权划分职责分明,中央既集中了一定的权力,又给予地方政府以相当的自主权。

无论是集权型财政体制,还是分权型财政体制或集权分权结合型财政体制,各级政府财权的划分都以事权为基础,且划分财政收入的普遍做法是实行分税,即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分设中央税制和地方税制,分设中央和地方税务机构,分别征收本级税收。

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收支范围的基础上,实行严格分级预算。

近20年来,分权化成为世界性趋势。

3.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收支的划分遵循的标准不完全一致,以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造成不同级次财政主体之间的收支不对称,因此,财政收支范围的划分并不能完全解决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均衡的全部问题。

为了实现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最终统一,有必要在既定的财政收支范围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收支水平的调节。

这种调节包括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调节即纵向转移支付,和同级政府间的横向调节即横向转移支付。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对各财政主体收支水平的调节,保证了财政资金的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满足了各级政府履行事权的财力需要。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分级财政体制。

分级财政体制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种规范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就是分级财政体制。

市场竞争要求财权相对分散,而宏观调控要求财权相对集中,集中和分散的关系反映在财政体制上就是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分级财政体制较好地解决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成功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是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创新分税制是在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和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体制模式。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行财政分级管理,政府财政层级分为五级: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自治州)、县(自治县、县级市)、乡(民族乡、镇)。

二是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

中央政府负责全国性的支出,如国防、外交、社会福利、大型公共工程、农业补贴,以及中央直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事业费支出;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支出,如地方社会治安、发展地方文化教育、兴办地方公共服务事业,以及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和经济发展所需支出。

三是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

凡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或有利于宏观调控的税种划归中央;凡属于地方性的,便于地方政府管理和征收的税种划归地方;凡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则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四是中央与地方分别设置税务机构,97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70期分别组织自己的税收。

五是中央财政通过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等形式的转移支付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差距。

1994年建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带有强烈的制度创新性质,是建国以来实行的最稳定的一种财政体制。

这种财政体制初步理顺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政府间的收支范围、权限和责任趋于明确化;规范了财政收入分配秩序,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收入激励机制得以改善;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使中央财政具备充裕的财政自给能力,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加强;淡化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为政府发挥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创造了条件。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1.财政管理级次过多。

财政管理级次是财政体制的基础,财政层级的确定直接制约着财政收支的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

按照《预算法》的规定:“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政府是独立的利益主体。

”与政府级次相对应,我国分税制确定的财政层级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架构,由此形成中央对省、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四级财政关系。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五级架构的特征使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政府间面临复杂的财政关系,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划分的难度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