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原因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知识点又相互联系。

【相关资料精粹】相关材料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Ξ□罗文章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发展本质和核心问题认识的根本转变,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的基本原则。

全面理解和认真把握它,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真正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在坚持“五个统筹”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即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

1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从活生生的人、历史行动中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发展的目标在于“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设想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在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创造本质和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这些经典论述,实质上是从最一般意义上对以人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规定和最有力的说明,这不仅明确回答了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直截了当地表明人的世界和社会是要以人为本的。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 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所出 现的问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我国的城乡差距已发 展到严重境地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方针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要求
(三)正确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任何有作为的执政党都要重视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对国 际上“第三条道路”的反思
• 要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公平与 效率的关系,从“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到,逐步由“先富” 进 入“共富”
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昆明车辆段
一、要充分认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重大意

(一)科学发展观吸取了国际社会发展进 程中的经验教训,体现了时代精神
• 在发展问题上几种主要的观点:经济增长论、 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论
• “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论与联合国的“人 类发展指数”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政府创新
(一)以人为本与加强党的建设 • 以人为本与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
• 领导干部要成为具有远大政治理想的社会主义 政治家,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 觉性和坚定性
(二)以人为本与推进政府创新
(三)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涵义的几个 3、“以人为本”在目问前题意味着要特别重视社会
弱势群体,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
所谓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积聚财 富能力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 差的人群。
对弱势群体进行有效援助并真正逐一落 实,把对弱势群体的政策援助、经济援助、 社会援助、特殊援助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意味着要特别重视社会弱势群体,让全体 人民共享改革的红利。
(三)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涵义的几个 1、是“以人为本”还问是题“以民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中首次 明确提 出“ 科学发 展 观” 概念 , 阐
述 了科学发展观 的问题 。指出 : 树立和落 实全 面发展 、 协调
然 的过程。同时 , 在生产关系 中, 人与人 的关 系构成了人类
社会 的上层建筑 , 此 , 研究社 会发展 就要研 究人 , 因 要 要实
就必须依靠人。其前提是正确地看待人, 尊重 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 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 现社会发展,
(e .0 6 )1 2 0 V 1 . o5 d. N . 5
落 实科 学 发 展 观 必 须 坚持 以人 为本
龙 艳 宁
( 铁道部上海铁路局南京党校 , 江苏 南京 200 ) 100

要 : 为本是科 学发展观 的核心 。只有坚持 以人 为本 , 能坚持 科学发展观 , 以人 才 切实做到 以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 89 1 A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7 (06 0 —05 —0 10 —69 20 )5 08 2
20 年 1 月 1 1, 03 0 4 5 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 人类 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过 程 , 是人 不断 战胜 自然改 造 自 1 就
5 8
维普资讯
龙艳 宁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确实 取得 了巨 大成绩 。虽然 我们 取得 我 的成就大 , 是付 出的代 价 电很大 。一是表 现在 人 与 自然 但
落实科 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 以人 为本
走向 以人为本 的发展 。 以人为本蕴涵的社 会 公正 原 则 , 当前 特 别要 求尊 重 在
维普资讯
20 生 l q 0 6 o, 第1 S卷第 5 期
Junl f hnd uii l at Cl g f P C ora o cguM nc a Pr oee . C p y l o C.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的政治责任来对待,作为必备的领导素质来提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青年一代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

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个人认为:一、学习、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我们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2022年高考时政复习资料流水综合中学张正江专题三: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科学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1.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

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3.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以人为本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尊严。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人的教育培养,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重视人的健康和福利,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关注人的自由和权利,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社会公正。

只有全面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才能推动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要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和权益。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落实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权保障,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注重人的参与和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关注人的发展机会与平等。

只有保障人的主体地位和权益,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目标。

再次,以人为本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平机会。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机会的公平竞争;倡导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共同进步,反对一切不公和剥削;关注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发展机会。

只有注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以人为本要注重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只有注重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地球的可持续生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观提高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使发展的内涵更清晰,明确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明确的指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这是从我国长期以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个方面来理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帮助人民;“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是人为本,强调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源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几十年来一直遵循的准则。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再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了“本”位置上。

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说到底关键是看企业是不是真正把实践好、维护好和发展好职工的根本利益摆在了重要位置并落到了实处。

只有把职工群众的问题解决好了,才算我们找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二、全面握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点,是一个整体,既强调以人为本,又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除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外,还包括人的发展。

所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又是人的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为了人,发展也依靠人。

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人的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因此,职工群众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

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三、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职工群众作为企业一种最富有能动性的宝贵资源,将为企业增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动力。

企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把职工群众当作企业发展的血液和命脉,把职工群众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员工、企业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把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

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教师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要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主题,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

作为学校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各方面关心教职员工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自身发展,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及教学科研创造各种条件。

因为专业发展需求是有事业心的教师的生命价值所在,如果不为他们提供提升自我的平台,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疾苦我们一定要看在眼里,一定要记在心里,一定要多给予关怀。

以人为本,就要提倡人性化管理。

要积极地创设温馨、和谐、快乐的工作环境,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要最大限度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切实维护教师的尊严、自信和合法权益。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所以,以人为本就要尽可能的满足教师学习提高的愿望。

要通过改革创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学校的主体是广大学生,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关系学校声誉,关系学校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幼稚和不成熟的特点表现突出。

在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提供必要条件来满足学生对各项素质提高的需要。

要切实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把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价值目标,学校要关心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

要把学生的教育与人的幸福、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民主、法制、环保、国情等教育,使学生也逐步领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作为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环境,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பைடு நூலகம்
本, 紧紧围绕人开展工作 , 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 , 促进人类全 面的繁荣与进步 , 进而达到消
灭剥 削 , 灭压迫 , 灭贫穷 , 消 消 实现 真 正意 义上 的平等互 利 , 和谐 相处 , 同富裕 。 共
4 3
二 、 持 以人 为 本 开 展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活 动 必 须 正 视 社 会 坚
各 种 矛盾 。
从 党风 角度来看 , 在 , 百姓最 不满 意 的是贪官 、 现 老 赃官 、 庸官 , 当官 不为 民做 主 , 利用手
中职权谋 取 私利 。从 已揭 露 的贪赃枉 法案 例来 看 , 到党 和 国 家领导 人 , 到 村镇 干 部 , 大 小 以 及 手 中握 有项 目和经济 实权 的人 , 看他们 所 占比重少 , 能 量 大得 惊人 , 别 但 动辆 将 成亿 上 千 万 元 的国有 资产窃 为 己有 , 之殆尽 。从社 会角 度来看 , 挥 老百 姓最 不满意 的是我 们 的一些从
子 " o
从 马克 思 主义学 说 的一 般原 理来 讲 , 生产活 动是 人类 最基本 的 活动 , 人类 赖 以生 存发 是
展和繁衍 的前提条件 。人在 自然界中最具活力 、 最具首创精神 , 人们要衣食住行乐 , 只有通
过生 产活 动才 能实 现 , 只要人 的积极 性 、 创造性 充 分发挥 挖掘 出来 , 就没 有克 服不 了的 困难 、 解决 不 了的 问题 、 不上 的科学 技术 高峰 , 可 以创 造人 间一 切奇 迹 , 社会 一 切 财 富像 江 攀 就 使 海 的怒 涛一 样 奔 腾不 息 、 长效 涌 流 , 而科 学 发 展 观强 调 的重 要 之点 就 在 于必 须 坚 持 以人 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作者:徐真笙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

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党治国理政的实际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实践意义。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的平等享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要着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群众利益无小事,共产党员应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深入群众帮助排忧解难,领导干部到基层了解情况,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让科学发展观走进校园 让科学发展观走进校园
行政支部
科学发展观与学校发展
学校发展
教师发展 学生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与学校发展 、 学校管理工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为实现全面 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 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一支高水平特色教师队伍 突出学校的特色管理
三、科学发展观与学生发展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 走向 “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要用科 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学生的培养。 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学生的培养。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科学发展观与教师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 学校管理要以学生为本, 本。学校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但首先 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 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 理充满人性。 理充满人性。
Hale Waihona Puke 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武装教师头脑 以科学发展关为指导,促进教师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关为指导 促进教师健康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学习身边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和学习身边的 典型,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典型 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 和人的全面发展” 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事业落实科学 发展观, 发展观,就要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 战略地位, 发展。与此同时, 发展。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 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实 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关键时刻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抓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观,既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科学发展观
个学生 , 学生平 等地交流 , 民主、 与 在 和谐 、 融洽 的氛围中 , 与学 生共同探讨问题 ,成为教 学的组织者 、指导 者和学生学 习的帮助 者、 促进者 , 而不是 知识 的灌 输者 和课堂 的主宰者 ; 把学 习的主 要

动权还给学生 , 为学生 的发展提供更多 的 自由空间 , 最大 限度地 激 发学生 的积极性 、 主动性 和创造性 。 以学生为本 , 就要求 教师热爱每个学生 , 尊重每个学生。 在教师 索质 中, 师爱 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 “ 是 教 育 的全部奥秘” 热爱学生 , “ 。 把 自己的心献给孩子们 ” 霍姆林斯 基语) , 才能沟通师生感情 , 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和理解的桥梁 。 尊重 每一个学生 , 是要 尊重每个学生 的价值和人格尊严 , 就 尊重每个学 生的思想感情 和行为方式 , 尊重每个学生 的心灵感受 。
师观 、 以人 为 本 的 管 理 观 等 。
坚持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随着教育 的发展 和教育观念 的创新 ,人们认识 到必须建构一


个全新的科学的学生观 。有人主张全新的学 生观是 : 学生是发展 的 人; 学生是独特 的人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这一新 的学生 观的实质就是 以人 为本的学生观 ,即以学生的 发展 为核心 , 分尊重、 充 关心 、 理解 和信任 每一个学生 , 据学生 的 根 不 同特点 , 让他 们获得平等 、 和谐 、 主 的发展 , 自 从而为他 们一生的 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育实践 中要做 到 : 以学生为本 , 就要 民主平等地 对待每一个学生 。公平地对待每
q敏 又
20. ( 刊) 08 o I 下旬
Hale Waihona Puke 深入贯 彻落实 以人为本 的教育科 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

一是要以人为本抓安全。

在实践中,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很多,有技术设备、生产方式、经营管理等诸方面,这些因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根本因素,其它因素必须通过人来发挥作用,安全生产最终要靠人来保证。

只有把人作为根本因素,才能组织协调其它因素,保证社会生产过程的健康有序和安全运行。

也只有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才是抓好安全生产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倡导“人本管理”,把人作为社会生产管理的主体,以人的管理和安全为中心,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

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觉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爱护,充分激发人的工作和生活热情;注重体现人的价值观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让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安全生产的管理理念要从以物为主的管理,向以人为本的管理转变。

二是要机制创新抓安全。

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大安全意识,落实大安全责任,抓好大安全工作,统筹安排好生产、交通等安全工作,必须以科学有效的机制作保障。

要注重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用制度引导→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规范的按程序办事的行为规则。

一方面,要认真宣传贯彻《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另一方面,要依据政策法规制定完善具体的规章制度。

主要有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度、宣传培训制度、监督检查制度、风险抵押金制度、问责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费用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安全生产岗位操作规程等。

要严格对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评估制度,探索对中小企业、道路交通等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范文(精选10篇)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范文(精选10篇)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范文(精选10篇)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方案1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科学发展为根本,提高教师家长育人水平,结合《辉县市教育局德育工作要点》,进一步围绕我校“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以“日有善念,月有善行”活动为主要载体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工作目标及思路1、要求全体教师本着全身心投入、全方位重视、全过程负责的育人心态,共同创建出一支师德素养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2、加强阵地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开展好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3、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并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4、继续进行“优秀班集体”、“文明寝室”的评比,重点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

三、主要工作措施:(一)、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提高德育工作的认识。

要继续认真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建设,学校教师都有积极参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责任。

并要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教师不仅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渗透教育,从校长到教师都必须有明确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任务,并共同参与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研究。

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二)、以“日有善念,月有善行”活动为载体,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加强班级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将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努力达到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五无”、“五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学困生有进步),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着重对学生进行以文明礼仪为重点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生教育实施方案

三生教育实施方案

广南县那洒镇中心学校“三生教育”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在那洒镇中心学校即将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思想。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两大类途径为突破口,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意志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实施“三生教育”务必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使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教育;二要坚持求真性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扎实推进“三生教育”;三要坚持实践性原则,以活动性教学为主要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树立观念。

四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借鉴和吸收一切成功经验和案例,面向全体学生,以开放的思维展开工作。

二、目标要求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

我校开展“三生教育”工作要围绕以上目标,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具体要求如下:一要理解内涵,明确任务。

准确理解“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深刻领会实施“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深入学习“三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的大局观。

二要把握原则,掌握方法。

要牢牢把握实施“三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XX县教育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伟大理论,把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对发展又有了新的理解,即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是使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与社会各项事业和自然环境以及人的发展互相直协调,它特别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为我们教育事业带来了非常难得的机遇。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终极目标,把教育功能定位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育应该是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198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指出:“人是发展的中心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危有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995年联合国社会发展首脑会议提出,要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教育发展成为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综合以上,充分说明科学发展观应该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大要素,而在这个科学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坚持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要使人类有能力把握自身的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创新。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潜能。

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十大目标,正是体现了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的理念,它包括: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2、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3、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4、有正确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6、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7、重视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环境意识;8、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9、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10、培养审美情趣和积极健康生活方式。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务必要围绕着这十大目标的达成进行实践。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脚踏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勇于进行新课程改革。

教育是文化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教育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突出强调素质教育的内涵,它的核心是加强德育工作,其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的精神,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中,就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六大目标:1.课程功能的转变:多年来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双基”落实——知识传承,现在特别强调要向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德、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转变;要建立学习过程的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价值观、道德观。

2.课程结构改革:1993年在第七次课改中提出了板块式课程结构,本次课改朝综合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最重要的价值是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来组织内容、把学生放在课程中心,以学生的生活、社会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

3.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关注学生生活经验、重视知识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

在课程内容选择中,突破传统的“要你学”的内容安排,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自己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我要学”的动力和学习成功感。

4.学习方式的改变: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力求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次课改的一个令人瞻目的亮点是提出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并在各学科领域提倡研究性学习方式。

5.关于评价的改革:从功能看:还原评价的功能,改革传统的“诊断”和“选拔”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评价的目标看:重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评价;从评价的范围看:建立三个评价体系——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反馈提高。

6.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以国家文件的形式进行课程三级管理和规范。

给予地方、学校以更大的课改空间。

从以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现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教学重心应该由教向学的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重转变为重学,从为教服转变为为学服务。

其次在.教学体系上,由钢性体系向弹性体系转变,钢性教学体系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无形中受到工业生产原理的影响,追求高效率、标准化、程序化、精确化,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物的生产与人的培养的本质不同,形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而弹性教学体系要求教学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到评价都要具有更强的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和预留更大的空间。

再次,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从由创造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

从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课程和教学,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学更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从而进行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变成动态生长的“生态系统”。

我们有必要变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精神交流。

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教师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学重结果更重过程,新课程观认为,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则是学科的“灵魂”。

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一门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却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难以培养。

探索意味着面临问题困惑,挫折和失败,也可能化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结果表面看却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智慧、能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过份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科学凌驾于教育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课程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观。

虽然学科教学仍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伴随着知识的获得使学生越来越有爱心、同情心、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新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与创新精神,它是全面的、完整的;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独特的、个性的、具体的、有差异的;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形态应该是公平的、民主的、多样的、选择的和灵活的。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树立均衡的教育发展观。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指国家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保证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所必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让全体受教育者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

切实维护教育公平,以教育均衡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这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教育均衡化方面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是对教育均衡化的有了一个基本认识,认为教育均衡化是社会民主的必然要求,教育民主平等的核心是教育机会的均等,要求保证每位孩子都有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是稳定社会、维系民心的重要保证。

教育均衡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缩小办学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化,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通过均衡化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改变经济相对贫困家庭的弱势群体的未来。

教育均衡化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要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必须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化。

在均衡化的进程中有必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分步推进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努力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教育公平与效率优先的关系、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关系。

在具体做法上采取的措施包括:优化学校布局,努力缩小校际差距,结合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造基础相对薄弱学校。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

教育要实现均衡化关键环节是科学合理配置教师,教育均衡不是简单的低层次上的均衡,它所追求的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均衡。

因此,师资的均衡化配置成为教育均衡化的重要内容。

实施名师工程,强化继续教育,积极开展教师支教都是重要的举措。

另外改革评价制度,激活教育运行机制一是学校评价注重“从投入看产出,从起点看变化”。

二是学生评价注重“全面素质,培植特长”。

,在评价中突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特长,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有己所长。

三是重点中学招生注重“名额切块,推荐录取”。

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在实施教育均衡化中,切实关心弱势群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通过助资帮困,结对帮困,贷款帮困和岗位帮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