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研究,2 ,心理学与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的名词解释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有组织的传播工具,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向广大群众传递信息、知识、观念和价值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
它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工具,将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递给大量的人群,而且可以通过反复传播,加深人们对信息的印象和理解。
同时,大众传播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工具和方式,传递各种形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帮助人们获取各种信息,了解社会动态,掌握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它也可以通过传递各种观念、价值观和文化知识,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此外,大众传播还可以通过各种娱乐节目和广告等,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和消费需求。
在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因此,对于大众传播的研究和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研究大众传播时,我们需要了解其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其中,基本理论包括传播模式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受众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和规律。
而实践方法则包括传媒实务、传媒经营管理和传媒政策法规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大众传播于实际生活中。
除了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之外,大众传播还涉及到许多其他领域。
例如,它与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同时,大众传播还涉及到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也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大众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pdf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
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主要介绍了大众传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涵盖了大众传媒领域的心理学原理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知识点和主题:
1.心理学原理: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认知心理学、社
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媒介心理学:介绍了媒介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媒介
认知、媒介影响、媒介伦理等。
3.传播心理学:介绍了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传播
过程、传播效果、受众心理等。
4.广告心理学:介绍了广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广告
创意、广告表现、广告效果等。
5.媒体心理学:介绍了媒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媒体
内容、媒体受众、媒体伦理等。
6.大众传播与心理健康:介绍了大众传播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包
括大众传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对大众传播的影响等。
7.大众传媒心理学的应用:介绍了大众传媒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
用,包括媒介策划、媒体监测、媒体研究等。
此外,该教程还包括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也强调了媒介伦理和媒体素养的重要性,引导读者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大众传媒信息。
大众传播心理学 教学大纲
科技科普主题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众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传播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3. 掌握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 大众传播心理学概述(4学时)介绍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阐述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传播者的心理(8学时)分析传播者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因素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探讨传播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风格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3. 受众的心理(12学时)介绍受众的需求、兴趣、态度和群体心理等对信息接受的影响。
分析受众的认知偏差、刻板印象和信息处理过程。
4. 传播媒体与心理(8学时)研究不同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分析媒介内容、设计和呈现方式对受众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干预。
5. 传播效果与评估(4学时)探讨传播效果的概念、理论及影响因素。
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评估传播效果。
6.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4学时)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 作业:布置相关主题的论文或报告,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4. 大众传播心理学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
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
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
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
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1)文化水平(2)社会地位(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众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B. 媒介心理D.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心理2.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A. 强效果理论B. 有限效果理论C. 螺旋沉默效应D. 社会学习理论3. 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主要是指:A. 传播媒介决定受众的价值观B. 传播媒介影响受众的注意力分配C. 传播媒介改变受众的行为习惯D. 传播媒介塑造受众的世界观4. 根据传播心理学,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A. 注意、理解、记忆B. 注意、兴趣、行动C. 选择、理解、记忆D. 选择、兴趣、行动5.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解释受众选择性暴露的?A. 选择性暴露理论B. 选择性理解理论C. 选择性记忆理论D. 选择性遗忘理论6. 传播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对信息的抵触B. 个体对信息的接受C. 个体在认知上的不一致D. 个体对信息的遗忘7. 传播过程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主要描述的是:A.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接受B.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拒绝C.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从众效应D.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独立性8.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演绎法9.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框架”主要影响:A. 信息的接收B. 信息的处理C. 信息的存储D. 信息的传播10. 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最大?A. 信息的来源B. 信息的内容C. 受众的先前知识D. 受众的情绪状态答案:1. D2. D3. B4. A5. D6. C7. C8. D9. B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心理学中的“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受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选择性地接收和处理信息。
传播心理学是怎样一个专业(二)
传播心理学是怎样一个专业(二)引言概述: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心理学和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与传播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传播心理学专业进行深入剖析,从课程设立、研究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传播心理学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和发展趋势。
正文:1. 课程设立a) 基础心理学课程: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包括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b) 传播学课程:深入了解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包括传媒与社会、传播研究方法等。
c) 专业课程:涵盖传播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如心理影响、广告心理学等。
2. 研究方法a)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设计,探索传播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例如通过测量和控制变量来研究广告效果。
b)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众对传播内容的态度、观点和反应,以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c) 内容分析: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究其对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 实践应用a) 广告与营销:传播心理学在广告与营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广告策略。
b) 媒体与舆论:研究传播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媒体对大众的影响,包括舆论引导、宣传传媒等。
c) 社交媒体:应用传播心理学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社交媒体对人们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4. 研究领域a) 传播与认知:研究传播对个体认知过程的影响,包括信息加工、记忆和理解等。
b) 传播与情感:探讨传播对个体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的作用,如新闻报道对观众情感的引导。
c) 传播与行为:研究传播对个体行为决策和行为改变的影响,如公共服务广告对公众行为的影响。
5. 专业发展a) 国际交流:传播心理学是一个全球化的学科,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
b)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如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加强研究深度和广度。
c) 技术应用: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实践,如虚拟现实、数据分析等。
传播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大众传播过程中传者的心理活动、行为(采访心理学、创作心理学);受众的心理活动、行为(受众心理学);传者与受众的心理互动。
●借鉴: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派的理论成果。
第一章行为主义与传播心理第一节关于行为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一、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条件反射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俄国巴甫洛夫狗流唾液的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肉末)(流唾液)条件刺激条件反射(铃声)(流唾液)结论:“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的其它事件相连结,从而对它们所处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如果把绿灯再和铃声联系起来,过一段时间,狗一见绿灯就会流口水。
(次级条件反射)有的同学走进教室就紧张学习压力紧张教室紧张我们为什么喜欢“报喜不报忧”?接到坏消息心情低劣传递坏消息的人心情低劣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对吸烟的厌恶疗法:把烟的形象与感到恶心、呕吐联系起来(二)操作条件反射美国桑代克的实验走出“迷宫盒子”的猫美国斯金纳的实验:“斯金纳箱”中的小白鼠总结:与经典条件反射相反,操作条件反射是个体从反映到刺激的过程。
个体可以主动适应环境,获取正面刺激。
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可以通过强化(奖励)“塑造”一个人的行为1.努力学习获得奖励(奖学金、同学的尊重等、师长的称赞等)2.儿童有礼貌获得奖励(大人的夸奖、喜爱)(三)条件反射与强化如果不进行经常性强化,行为会逐渐消退。
例:长时期只有铃声没有肉末,狗就不再听到铃声流唾液了。
“读书无用论”——读书再多,到社会上仍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二、行为主义的诞生1913年华生《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思潮在心理学界的兴起“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让我在自己建构的特殊世界里把他们养大,我保证能够随机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甚至乞丐和盗贼”三、新行为主义的发展:班杜拉创建社会学习理论(20世纪六十年代)质疑:人类的所有学习行为都是直接经验(经典或操作反射)的结果吗?“如果人只能从尝试的后果中进行学习……那么人类生存的希望就很小”1.班杜拉提出了替代学习或观察学习的概念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即观察他人行为和模仿榜样形成的。
传播心理学——精选推荐
传播⼼理学传播⼼理学传播⼼理学主要研究传播者的⼼理条件、信息接受者(受传者或受众)⼼理、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语传播渠道和⾮⾔语传播渠道)的⼼理作⽤以及有效传播策略的选择,研究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的⼼理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运⽤这些规律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科学。
它是传播学和⼼理学交叉结合部上的⼀门综合科学(或称边缘科学)。
它既是传播学的分⽀学科,也是⼼理学中属于应⽤⼼理学的⼀个次级分⽀学科。
当代传播⼼理学的特征,现阶段我国的传播⼼理学研究有三个⽅⾯的特征:第⼀,以《传播⼼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渐次出现,例如刘京林的《⼤众传播⼼理学》,黄鸣奋的《传播⼼理学》等等。
第⼆,研究⽅法也越来越科学,开始引进西⽅传播研究⽅法,包括实证研究⽅法,还有⼀些使⽤了⼼理学特有的研究⽅法。
第三,有的研究把传播活动涉及⼼理的部分或者可能涉及的部分做了专门的研究。
也就是说在学理⽅⾯对传播⼼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研究范围、学科定位以及⽅法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络时代的到来,为现阶段的传播⼼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
⽹络⼤众⼼理的变化使新闻传播结构的调整和新闻报道⽅式以及⼿段的变⾰成为⼀必然。
⽹络时代受众的⼼理特点要求新闻传播的服务意识的必然增强,这样才能合新的传播规律。
⽹络是⼀把双刃剑,其匿名性、虚拟性以及⽆限扩张性等特点⽹民在接受充⾜丰富的信息的同时,造成⼼理对⽹络的巨⼤依赖⼀⼀“⽹瘾”现象的产⽣。
新闻⼼理学和传播⼼理学之间的关系⼀直在传播⼼理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
鉴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其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种从属关系是⼀种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独⽴、共同发展的关系。
新闻⼼理学和传播⼼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区别在于:⼆者的抽象程度不同。
新闻⼼理学的研究对象⽐较微观,研究的问题⽐较具体,主要是研究采访⼼理、编辑⼼理、写作⼼理、听众、读者、观众⼼理等。
传播⼼理学研究的对象⽐较宏观和抽象,囊括了新闻、⼴告、艺术等传播活动中⼈们共同的⼼⾥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大众传播心理学新10.1 邹宇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2、什么是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也可以理解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你怎样理解“传受者”这个概念?第一,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看:传者是传播信息的人,而受者是指接受信息的人。
第二,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传者和受者既是传者,同是也是受者。
传受者是:传者与传者、传者与采访对象、受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心理互动。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呢?神经生物学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认知心理学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①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强化理论;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
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心理动力的本能论,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6、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定义:大众传播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大众传媒心理学第
虽然大众传媒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它也受到社会的 制约。例如,政府可以对媒体进行管理和监管,媒体也 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03
大众传媒的心理过程与效 应
大众传媒的认知过程
01
02
03
感觉与知觉
大众传媒通过图像、声音 、文字等手段传递信息, 影响受众的感觉和知觉。
学习和记忆
在面临信息过载问题时,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对策来缓解问题。例如,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等方式培 养自己的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RSS订阅、信息聚合工具等,帮助自己更 好地管理信息。
大众传媒的认知偏差问题
总结词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大众传媒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认知和判断。
详细描述
05
大众传媒的心理问题与对 策
大众传媒的信息过载问题
总结词
信息过载是指人们在大众传媒中面临的信息量过大、难以消 化吸收的问题。
详细描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 ,人们很容易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这种问题可能导致人们 的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精力处理重要信息;同时,也会增 加人们的认知负荷,导致信息消化不良。
社会问题研究
促进社会公正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大众传媒心理学可以提供深入 的社会问题研究,如探究媒体 报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社会 议题的设置和传播规律等,为 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媒体信息的选择、加 工和呈现方式,大众传媒心理 学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媒 体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
大众传媒心理学
2023-11-06
目 录
• 引言 • 大众传媒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 大众传媒的心理过程与效应 • 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与评估 • 大众传媒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大众传媒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一、论述(35)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
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的人本主义是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是一种心理学新思潮,它以“以人为本”为宗旨,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看到了人的心理和人的本质具有的一致性。
我们的社会没有止步于生产时代,而是向大消费时代逐渐发展进步,在大消费时代背景下,个体的需求不断扩大并且得到以往所没有的巨大关注度,媒体作为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不仅对这种变化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强化、放大作用。
在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里,人作为被传播的对象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这种以人为本渐渐成为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
但是,由于传媒业的剧烈竞争,一些媒体难逃欲望陷阱,在报道中貌似“人本主义”,实则挂羊头卖狗肉,过度强调被报道人物的某一方面,忽略了人的基本需要。
违背了“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的宗旨,背离了新闻传播的本意和精神。
“伪人本主义”不仅欺骗和伤害受众,还会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更有甚者,威胁社会安稳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建议如下: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没有真实性,新闻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新闻就没有存在性可言。
以煽动受众情绪,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夸大、歪曲、捏造新闻事实的报道不但会误导受众,还使媒体自己失去公信力,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例如,2012年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今日早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女兵学习十八大的照片,后经查实改版整版的是苹果手机广告,是摆拍的虚拟新闻。
“如此摆拍”会登在头版头条由此可见媒体对新闻图片真实性要求懵然无知,误导和伤害受众的同时也伤害了媒体的形象。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性,坚持新闻真实性是防止“伪人本主义”的基础。
2、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大众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 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传播学推荐书目(20本)
传播学推荐书目1.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丹尼尔•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4th ed.)》,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5.胡河宁:《组织传播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罗伯茨:《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九版)》,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12.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和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宋昭勋:《非语言传播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沃纳•赛佛林,小詹姆士•W•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郭镇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
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媒体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向大众传递信息,还能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由于媒体和传播的广泛应用,心理学家们开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心理学对媒体和传播的研究。
1. 媒体与认知心理学媒体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人们信息处理和判断的影响,探索媒体如何改变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认知。
例如,研究发现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形式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分配、记忆和决策过程。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媒体如何引起人们注意力偏向、记忆增强和决策承诺等现象,揭示了媒体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作用。
2. 媒体与情绪心理学媒体不仅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还能够调动人们的情绪。
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个体情绪产生的影响,探索媒体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
研究发现,影视剧、音乐、广告等媒体形式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或调节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问卷、生理指标测量和神经影像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媒体对情绪的调节机制和效应,为情绪管理和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3. 媒体与社会心理学媒体和传播不仅影响个体,还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社会认同、社会交往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揭示了媒体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新闻报道、广告和社交媒体等媒体形式能够塑造公众对社会群体和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心理学家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调查研究,研究媒体对社会认同、态度形成和社会影响的机制,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4. 媒体与发展心理学媒体和传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媒体对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媒体在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效应。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电子媒体可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纵向研究和实验设计,探索了媒体使用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和青少年媒体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第一章传播心理学概述
以哲学、社会学为主导
中期 2
心理学方法开始应用
现代 3
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化 目前,传播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人们理解传播现象和制定有效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交叉学科
传播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 识,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
应用性强
传播心理学概述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际传播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在传播 过程中如何接收、理解、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心理机制。
传播心理学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各种传播形式,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 织传播等。
hd by h d
什么是传播心理学?
心理过程
传播心理学着眼于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态度等。
跨文化传播心理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 规律,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传播 效果的影响。
人机传播心理学
人类与计算机等媒介之间的互 动,数字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组织传播心理学
组织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传递, 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因素的影 响。
媒介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机制,信 息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
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跨学科融合
传播心理学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人工 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
应用领域扩展
传播心理学将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网络营销 、舆情管理和文化传播。
国际化交流
传播心理学研究将更加重视跨文化交流,促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研究。
理论创新
传播心理学将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 法,推动学科的进步。
从众
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影响,即使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不一致,也 可能为了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大众传播法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法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法是一种研究传播行为的学术理论,它探讨了传播者如何利用媒体来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它的基本思想是,媒体可以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大众传播法的基本原理是,媒体可以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它认为,媒体可以通过提供信息、讨论议题、提供观点和解释事件等方式,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大众传播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美国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媒体如何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他们认为,媒体可以通过提供信息、讨论议题、提供观点和解释事件等方式,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大众传播法的发展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推动,计算机技术使得媒体可以更有效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大众传播法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媒体的推动,社会媒体使得媒体可以更有效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大众传播法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科学的推动,社会科学使得研究者可以更有效地研究媒体如何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大众传播法是一种研究传播行为的学术理论,它探讨了传播者如何利用媒体来影响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它的发展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社会媒体和社会科学的推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一、行为主义心理学1.简介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
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
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
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
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
实验法
• 实验法:采用实验的手段来收集材料的研 究方法。实验有实验思想与实验方法之分; 实验思想就是控制的思想,实验的方法就 是控制的方法。
葛明贵 mgg109@
<普通心理学>
个案研究法
• 个案研究法:采用追踪的方式,对一个 或者少数几个对象进行研究,从而获取 研究资料的方法。
Copyright © 2009 JL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1860年2月27日,林肯结束著 名的“库伯学院演 说”(Cooper Union Speech) 后来到布雷迪的摄影室。照片中 的林肯是个有尊严、刚毅与睿智 的人,这张照片驳斥了他的对手 所形容的粗鄙、乡愚与智能不足。 林肯说:“布雷迪的照片与库伯 学院演说使我当上美国总统。” "Make no mistake, gentlemen, Brady made me President!"
• 拉斯维尔:政治学者
• 主要进行宣传分析(负面欺 骗)、重点研究传播的功能, 运用内容分析法。主要贡献 是大众传播中的拉斯维尔模 式。即“五W线性传播模式” •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 途径——对何人——产生什 么效果
四大传播学科贡献者 4
• 卡尔· 霍夫兰:心理学家
• 开创了耶鲁学派,研究内 容是说服与传播,运用的 方法是实验心理学常用的 实验方法,重点研究传播 效果,后人评价卡尔· 霍夫 兰为进行说服实验所设计 的实验方法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传播心理研究
第一章:传播与心理
课程内容
• 传播与心理
• 行为主义学说与传播
• 精神分析学说与传播
• 认知心理学与传播
• 人本主义学说与传播
• 传受者的心理互动
• 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Copyright © 2009 JL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传播与心理
• 传播与传播学
• 3、1940年的“伊里调查” 这项调查采用了精 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 典范。不仅如此,该调查还提出了“政治既 有倾向和作用”、“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 与两级传播”,对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产生 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 研究人员: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家) • 关注对象:社会大众
葛明贵 mgg109@
<普通心理学>
模拟法
• 模拟法:根据计算机工作的原理,用它来 模拟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从而了解人 的大脑工作机制的方法。
葛明贵 mgg109@
<普通心理学>
四大传播学科贡献者 2
• 库尔特· 勒温:心理学家
• 两项研究成果为后人所称道, 意识领导风格实验,运用实 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 人类社会问题。有人认为他 就是凭借这一研究奠定了其 社会心理学家的地位。另一 项是研究食品习惯变化方面 的实地实验,在这一研究中 提出了“把关人”概念。
四大传播学科贡献者 3
怎样受教育和教育别人,怎样消遣和娱人。
5
传播的特点:
0.1.1传播与传播学
• 传播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性行为,它产 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 传播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信息共享行为,通过传 播把一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 多人所共有的信息,其目的在于相互影响、建立共 识、调节行为态度等; • 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循环的过程,传播不是一方影 响和控制另一方的活动,而是双方交流、协商、相 互影响的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葛明贵 mgg109@
<普通心理学>
调查法
• 调查法:就是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来进行 研究的方法。调查,就是以提问的方式来 收集资料,从而分析人的心理发生、发展 以及变化的规律。通过口头方式来提问, 就是访谈法;通过书面方式来提问,就是 问卷法。
葛明贵 mgg109@
满足后 其他结 果
0.1.3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的对象
• 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客观
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研
究成果和有关的心理规律来更好地增进传
播的效果,实现传播目的。
29
0.1.3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的任务
• 描述心理现象 • 揭示心理规律 • 实施心理导向
Copyright © 2009 JL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使用与满足模式与心理学的关系
•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 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 大众传播 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 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该理论认 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 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 的需求和愿望。
• 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1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的概念
• 广义的传播 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现
象,它不仅存在于人类生活当中,而且在
动物群体之间、在人与动物之间、在人与
自然界之间都广泛地存在着信息的传播现
象。
Hale Waihona Puke 40.1.1传播与传播学
• 狭义的传播 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人与人 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就是说传播学所要 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怎样相互影响,怎样共 享信息,怎样报道与接受消息、新闻与知识,
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与心理学
• 1、20年代的佩恩基金研究会关于电影对少 年儿童影响的研究。这项研究开创了以经 验调查方式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探 讨内容包括两类:电影内容和观众的组成, 以及影片产生的效果。
• 研究人员: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 家 • 关注对象:儿童
• 2、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 社会恐慌研究。该研究的侧重点不是为了 提出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般理论,而是 探讨引起恐慌的各种心理因素。 • 研究人员:媒介研究人员 • 关注对象:社会大众
德弗勒的心理动力学模式
• 它显示了内部心理结构是效果过程中的一 种中介变量,心理是信息与行为的中介变 量。
改变或促动潜 在的心理过程, 例如态度的形 成 导致外在行 为方面的改 变
说服的信息
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 . 林肯
Copyright © 2009 JL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6
传播学与心理研究的关系
• 一.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人物与心理学的关系 • 二.传播模式与心理学的关系
• 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
传播学与心理研究的关系
• 在传播学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学曾经助一臂之力。 • 作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是通过挖掘传播现象发 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充实和丰富传播学研究的内容 的,从而使偏重于宏观研究和过程研究的传播学能够从微 观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面得到取长补短,显得更具活力。 • 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也为心理学 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 • 而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守门人、中介者和受众的心理现 象及其活动规律,也是人们想了解的,这也使得心理学研 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 • 这两者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传播心理。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媒介使用的研 究,认为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学习、 习惯、交往、刺激、放松、逃避或消遣。并 且受众随年龄的不同动机有所改变。1974年, 卡茨、布鲁默等人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 研究架构:如下图所示:
受众 心理 社会 需求
对媒介 或其他 来源的 期待
使用媒 介或从 事其他 活动
“噢,上帝啊,它们是……太可怕了!噢,上帝啊!”然后, 麦克风失灵,所有声音都消失了……时间就这样在无声中一分 一秒地过去。最后终于有声了,他用极其怪异的声音问:“你 们好!能听到我吗?有人在吗?”那时候人们早就夺门逃走了。
幸运的是恐慌中没有人死亡,不少人因为恐惧而想到了自杀: 一个男子发现妻子手里攥着毒药在浴室里歇斯底里地尖叫;还 有一位妇女衣衫不整地冲进警察局,说她遭到了火星人强奸。 900万人收听了节目,大约175万人在恐慌中采取了行动。官 方责令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立刻澄清事实真相。很快,电台中止 了节目,开始播放“公开声明”,但此时,收音机旁已经没有 听众了。
一.施拉姆的四大传播学科贡献者理论
• 威尔伯· 施拉姆 Wilbur Schramm 是传播学科的 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 们称他为“传播学鼻 祖”、“传播学之父”。 • 他提出了传播学四大先 驱的理论。即四位传播 学科的理论贡献者。
四大传播学科贡献者 1
• 保罗· 拉扎斯菲尔德:数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 • 主要从事受众研究,研究的方向是 选举研究。独特的研究方法是使用 调查法用于连续性效果测量。具体 学术贡献是提出两极传播理论(使 传播从万能效果走向效果有限论), 首次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学术 名著《人民的选择》,主要研究哪 些因素会影响选民的选择。
• 4、40年代关于昼间广播剧听众的调查研究。 这些调查揭示了受众媒介接触的一些基本 动机和利用形态,开创了“使用与满足”研究 的传统。 • 研究人员: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 关注对象:女性听众
• 5、”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 霍夫兰等人在二次大战期间关于电影的说 服效果的实验,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 件性和制约因素。
•
马修·布雷迪(Mathew B. Brady), 1823年生于纽 约的乔治湖地区,曾随莫尔斯电码与电报的发明者塞 缪尔·莫尔斯(Samuel F.B.Morse)学习达盖尔摄影术。
•
马修和助手的很多照片在拍摄技巧上至今仍属领先水 平。他们拍摄过从约翰·昆西·亚当斯到威廉·麦金莱等 19位总统的肖像,五元纸币上的林肯肖像就是布雷迪 的作品。